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小学数学阅读:问题、实践与反思

小学数学阅读:问题、实践与反思

更新时间:2014-07-22 09:12:16

《小学数学阅读:问题、实践与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阅读的理性回归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亟须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数学阅读的价值取向是数学阅读的归宿,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实践中,应提供材料让学生体验数学阅读的愉悦,多渠道延伸让学生感受数学阅读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数学阅读的起点。同时,以“多种策略提高解读教材能力、掌握方法提高审题能力”的数学阅读教学策略为主线来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有效的数学阅读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当下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情况不容乐观。

(一)典型现象

【案例一】

一位三年级孩子家长和数学老师的一段对话:

家长:……现在三年级了,孩子数学学习上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老师:……还可以让孩子多看看数学书。

家长:(异常惊讶地)学数学还要看书?数学书怎么看?……

【案例二】

笔者对本校六年级7个班数学测查中的数学阅读题解答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在抗击“非典”中,一些店主趁机哄抬价格出售“白醋”、“84消毒液”、“口罩”等预防“非典”的商品,下表是某执法部门对一家商场进行的调查统计。



预防“非典”商品价格调查统计表

单价商品项目


白醋(瓶)


84消毒液(瓶)


12层口罩(个)

原售价


1.80元


3.60元


2.00元

现售价


4.00元


6.00元


4.20元

 

(1) 哪种商品的涨幅高?(列式计算说明)

(2)4月23日这一天按哄抬价格(现售价)销售“84消毒液”5000瓶,非法盈利多少元?

(3) 按规定非法销售商品除吊销营业执照外,还要处以非法所得5—10倍的罚款。如果你是一名工商执法人员,在此期间应处以商场非法销售“84消毒液”多少元的罚款?

反馈得到如表一:

六年级251位学生解决问题情况统计表

问题


正确人数


总人数


正确率

(1)


42


25

16.7%

(2)


188


25

75%

(3)


17

25

68.1%



(二)原因剖析

1.对数学阅读的认识不足

由案例一可反映出,长期以来,人们常常片面地认为阅读只与文科有关,与数学学习关系不大,学生缺乏阅读数学书籍的能力和习惯。学习数学时,人们大多也仅仅关注解题的对错,而忽略了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对数学文化的感受,偶尔老师布置了“看书”的作业,也往往只是草草了事,读不准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

2.自主阅读数学的能力不高

从案例二的反馈统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1)学生阅读数学问题的能力是薄弱的

在阅读过程中,读不出要点,那些干扰阅读的因素阻碍了学生的理解。如原售价与现售价干扰了学生对涨幅这一概念的理解,导致只有16.7%的学生能理解正确。

(2)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是缺乏的

学生习惯了从框架的题型中运用公式去解决,大多数学生很难独立提取有用的信息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当我们把“哪种商品的涨幅高?”这个问题直接变成“现价比原价涨价百分之几”时,竟然有99%的学生是能解决的,可见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薄弱。

3.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在一次抽样调查中。回答“数学新课结束后,你会先做哪件事?”时,一半的小学生会做与数学无关的事情,26.79℅的小学生直接做题,仅有7.14℅的小学生会先看书再做题;回答“平时做数学应用题,碰到难题时,你会读几遍题?”时,过半数的同学很少去多读题,而直接放弃,仅1.79℅的小学生会一直到读懂为止;回答“做教难的数学应用题时,你会边默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吗?”时,多达66.96℅的小学生没有这种习惯,仅仅2.69℅的小学生会经常这样做。

可见,小学生缺乏阅读相关的数学材料的意识与能力,对数学阅读的必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足,还没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自主阅读数学的能力低下,依赖性太强。

二、对策与实践

1.培养孩子的数学阅读兴趣是数学阅读的起点。

(1)提供材料,让学生体验数学阅读的愉悦

要让学生爱上数学阅读,首先要把数学阅读带进课堂,让学生爱读数学书籍。日常学习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便是教科书。教科书虽然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但学生一般不会特别感兴趣。课外读物就不同了,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喜欢,我利用虚拟班级这一阵地为孩子们设立了“今日要闻”这一栏目,每天上传阅读材料,内容包括与当日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史料,如《阿拉伯数字的来历》、《数学符号的产生》、《最早的尺子》等;时而穿插名题欣赏、数学故事,甚至数学幽默笑话;另外也向学生介绍数学课外读物,如:《马小跳玩数学》《我的第一本数学书》、《数学游戏》等等,每日进行10分钟数学阅读,并在第二天进行课前三分钟交流。这个做法很受家长和孩子的欢迎,一位家长对自己孩子说:“现在你们真幸福,数学也有这么多的课外读物、还有数学游戏,这么有趣,我们以前学数学就是傻傻地解题解题。”这样既可以扩大孩子的数学知识面,感受到数学的丰富、有趣,又能使孩子爱屋及乌,对数学书籍产生亲近感。在这次学校针对数学节的问卷调查中,其中关于数学阅读这一内容,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统计统计如下:

三(3)、三(4)班学生数学阅读情况统计表

班级


总人数


很喜欢


百分比


收获很大


百分比

三(3)


36


3

86.1%


28


77.8%

三(4)


36


30


83.3%


26


72.2%



(2)多渠道延伸,让学生感受数学阅读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中要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在适当的地方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①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数学史料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内容介绍相关数学史料,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如在《图形的认识》教学中通过原始社会石器与陶器的几何形状和图案介绍,了解原始人对简单形状与图案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图形。又如田忌赛马就是数学对策问题在生活中的一次具体运用。教学时适时介绍一下古代军事家灵活运用数学,运筹帏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雄才大略,能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在数学思维拓展课中推荐数学书籍

实践证明,在学习新知之前,以数学故事导入,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的极大兴趣。如在学习《书本的页码》这一专题内容时,先从一个侦探故事引入。学生发现黑猫警长就是利用书本的页码知识轻松断案的,感到非常惊奇,于是高喊:“老师再来一个、再来一个”。这时教师便卖起了关子:“如果想读更多侦探故事,请看李毓佩的《爱克斯探长》。”之后的一段时间,班级里形成了一股李毓佩热。渐渐地,其他数学科普类书籍也成为孩子的最爱。

(3)课外讲座,拓展数学阅读兴趣

为了使学生了解数学文化历史,让孩子明白数学是怎么产生的,笔者在数学节中特别进行了关于数学阅读与欣赏的讲座――《数学的童年》。一位二年级孩子听后对她的老师说:“我听了这个讲座对古代数学史很喜欢了,数学真有意思!”一次讲座就能在孩子心中播下数学的种子。

数学史、数学故事、数学名题,都是滋养学生数学学科涵养的丰富素材,无比丰富的数学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激起体验数学魅力的热情,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2.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阅读的主线。

数学语言简洁,富有逻辑性。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古人推崇“好读书,不求甚解”,但作为数学阅读则应该是不理解不罢休。因此,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形成良好数学阅读习惯的保证。

(1)多种策略,提高学生解读教材能力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学习的载体与最主要依据,其语言简洁、抽象,思维严谨,内涵丰富,需要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去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①以纲导读

有价值的、简约的导读提纲,是课堂“数学阅读”的前提,它可以使学生在数学阅读前了解读什么,怎么去读?即对阅读的内容、目的、方法有一种基本的了解、尝试和期待。

【案例一】

如在引导学生解读“商不变性质”时,给学生提供了以下的导读提纲:

找:概念的关键词语是哪几个?

比:能去掉或换成别的词语吗?

举:能举大量的正反例子吗?

想: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呢?

通过构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点击”重点字、词(如同时、相同的倍数),展开分析、研究,引领学生与有关概念对话,获得对文本的深层次感悟。

在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还没有完成形成的初级阶段,可以以教师为主提供构建导读提纲。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能力时,可以逐步放手,引导学生根据阅读需要自拟导读提纲,让学生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依赖自学提纲,从而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②以议促读

通过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讨论,以达到内化、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案例二】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

(教学时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

师:同学们对于“乘法分配律”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如何把我们的数学理解更全面、清晰地表达出来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书本,看看课本对于“乘法分配律”是如何定义的。

(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数学课本)

师: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看法吗?

……

生:“乘法分配律”一定要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

师:对啊。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请同学们就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再讨论一下。

抓住这个思维灵感的闪现,通过再次讨论研究,结果大家发现:

生1:我发现不一定,三个、四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也能适合“乘法分配律”。

生2:我发现随便几个数的和都可以。

生3:老师,我发现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

生4:那是不是也可以发明一个“除法分配律”。

学生在阅读、交流、反思中,结合自己对于阅读材料的个性化理解,对于定律进行了由表及里地讨论,不断丰富着阅读材料的内涵,碰撞出更绚丽的智慧火花。

③以动带读

古人言“不动笔墨,不读书”,数学阅读更是如此。因此,还可以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多次阅读数学文本,并借助算一算、摆一摆、折一折、填一填、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的意蕴,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2)掌握方法,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和先导,是一个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环节。小学数学涉及的应用问题、图表等,都是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因此,需要指导学生掌握解读数学文本的方法,提高审题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① 自读自问——追索条件

根据应用问题中问题的需要,阅读追索条件。“一个机械化养鸡场一月份运出的鸡是13600 只,二月份运出的鸡的只数是一月份的两倍,三月份运出的比前两个月的总数少80 只。三月份运出多少只?”笔者采用了“自读自问”式的审题方法指导:

自问“求什么?”

自读“三月份运出多少只?”

自问“三月份运的鸡数与那几个月有关呢?”

自读“比前两个月的总数少80 只。”

自问“前两个月运出的总数是多少只?”

自读“一月份运出13600 只,二月份运出的只数是一月份的2 倍。”

阅读不能脱离思考,如果说思维是阅读能力的中心,那么疑问则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能促进求知,促进思维,才能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②重音多读——锁定关键

在审题的过程中,抓住应用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找条件,提问题,弄清题目的结构。例如:一块花布长50分米,做一条裙子用8分米,最多可以做几条裙子?对于这类题目,学生往往有个习惯思维是认为求“几条”才是要求。这时老师就组织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重音读“最多”,让学生认识到“最多”是一个关键词。指导多读,重点读“问题关键词”,直到学生体会其含义为止,才组织解题指导。这样抓住数学问题的根本和难点来读,通过多读来理解题目,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准确“互译”——玩转“字符”

数学语言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融合。数学阅读重在理解这三种不同语言的关联,实现其与“内部语言”的转化。应用问题教学中,语义转换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某校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4倍少8人,比女生人数的3倍多24人,这个学校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让学生摘录条件或画线段图。低年级可以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在中高年级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摘录以帮助解题,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种动手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外显的语义转换,即“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数学阅读正是要求学生能在大脑中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3.数学阅读的价值取向是数学阅读的归宿。

当今世界数学正突破传统的应用范围向几乎所有的人类知识领域渗透。如在建筑、计算机科学、天气预报中的运用;广告中的数据是否可靠、存款利息、购房贷款等如何计算……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将难以适应当今“数学化的社会”。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数学阅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1)数学阅读有助于发挥数学教科书的作用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通过阅读教科书的方法指导,学生不再出现面对教科书产生“不会看,看不懂”的现象;学生逐渐能够带着问题读,慢慢读出问题来。会利用知识树的形式梳理一节课、一个单元、甚至一册书的知识体系,并能在梳理过程中标出重难点、关键处,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而且还能提出问题。

(2)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

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而通过阅读,作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能够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了解读数学能力和交流能力。

(3)数学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不仅闪烁着理性智慧的光芒,更有其人文、柔美的一面,是人类文化长河中的一条分支。因此,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本质的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三、问题与困惑

在实践与反思中,还有如下尚待解决的问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1.如何围绕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养成的数学阅读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2.数学阅读在提高数学理解力方面如何考量?这仍是一个在实践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阅读是思考,是理解,是收获,是人生必然的经历。正确认识数学阅读,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与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有趣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是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5-63.

[2] 邵光华.关于重视数学阅读的再探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9(10):13-35.

[3] 斯托利亚尔(苏).数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5-68.

[4] 童嘉森.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数学老师要有几招[N].中国教育报,2004-2.

[5] 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45-79.
相关阅读
推荐
  • 借助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

    案例:师: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 生:蓝花有2朵,黄花有6朵,红花有8朵。两种颜色花相差多少朵。 师:除了可以对两个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 师:我们来看蓝花和黄花。我们把2朵兰花看作一份,那么黄花的朵数可以怎样分才能看得更清楚?(学生圈一圈) 生:把2朵兰花看作一份,黄花可以分成这样的3份。 师:就是有3个2朵,可以说成黄花的朵数是兰花的3倍。你能跟着老师说一说吗?同桌互相说说。 师:红花的朵数是兰花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怎么

  • 论文: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把握操作的核心

    【摘要】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更是占了主导地位。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经常会为学生设计摆一摆、分一分、拼一拼等操作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操作使算法算理脉络清晰,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操作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数形结合从形的角度来理解数的抽象;操作使概念认知印象深刻,在低年级的概念认识教学中操作的核心是建立表象沟通联系;操作使解决实

  • 把握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中的一组崭新而富有个性特色的内容,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向我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改革展现了新的理念,并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

  • 苏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小学生们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孩子们对人民币的认知水平差距是很大的,有的孩子可能生活经验丰富一些,不仅认识人民币而且能进行简单的使用和换算,有的学生因为平时不接触人民币,很少实际运用,所以认识人民币这方面能力比较弱,甚至没有能力,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认识人民币课题,接着出示一堆杂乱无章随意摆放的人民币,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人民币进行分类,同时加以引导。 让学生充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

  • 数学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变“单纯学习”为“实践体验”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崔琦先生说过 :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标准》指出: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而这样的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这一理念促使我们在数学活动中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那些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派上用场,在数学世界里开拓出可供他们思考、探讨和发展的用武之地,变单纯学习为实践体验。 1、从生活中来,借助经验悟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充满着数学。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和感受数

  • 解读教材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周五下午,我们数学老师又聚集在多功能厅认真学习了杨老师组织的三年级教材分析,虽然说已经教学过两届三年级,对教材颇熟悉,但是从细致地分析中还是让我收获很多: 其一:解读教材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材分析中,不难看出不管是对《千克和克》、《加和减》还是对《24时记时法》教学,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开发。如:为了让学生对千克和克有更好地理解,教师通过放手让学生去超市、菜场等地从认识称出发,去称、数、掂等感知中初步熟悉,然后再通过比较、对比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去发现数学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让学生进一步更

  • 听张老师的《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脱离了实际。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教学常给人一种脱离生活、枯燥无味的感觉。为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张老师能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全面、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而张老师给学生呈现的主题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学习素材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

  • 注重转化思想,细化计算过程

    一个数除法小数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不管从知识结构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已有经验的知识储备,学生必须要充分理解商不变的性质,才能在课堂上围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展开教学。 注重转化思想的渗透 教学这个内容前一天回家作业,我布置了2.55,2550,250500,让学生计算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写下来?这是为新授

  • 听课随想——数学课需要怎样的预习?

    3月8日,我们很多数学老师有幸聆听了苏州市学科带头人钱校长的一节课《面积的认识》。这课,引发了我关于数学课预习的一些思考。关于是否需要预习的争论:语文课需要预习,这是毋庸质疑的;数学课是否需要预习,则有较大的争议。反方:(1)学生不预习课堂上经常有精彩之语,学生预习了课堂反而沉闷了,没有激情,只有少数几个人在跳,多数人做了陪衬。(2)部分学生对预习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尤其是中下等生,好学生会越学好,差生则学不会,跟不上全班学习的步伐,弄得不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不是以增多学生的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