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微格研练,促我成长

微格研练,促我成长

更新时间:2014-07-22 09:12:11

《微格研练,促我成长》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微格研练”,曾经对这个课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它所讲何事,但通过一次次参加这个课题组的学习活动,让我对它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它就像一面大镜子,能让自己更直观地看到在教学上的不足,知道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从而使自己更快的成长起来。

本学期上了一堂教研课《算“24点” 》,这是一堂在教学完乘法口诀之后的活动课,通过玩牌这样一个活动,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说这是一堂让学生很感兴趣的课。

一、导入部分的研练

研练前的设计:老师举起扑克牌:“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扑克牌。”“你们知道扑克牌有什么用吗?”学生回答:“在生活中可以用来打牌。”教师顺势指出:“其实扑克牌中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他也是学习数学的好帮手。”

研练后的设计:孩子们看到扑克牌肯定会有点兴奋,当老师问起“你知道扑克牌有什么用?”时,假如有学生说到:“赌博。”你该如何处理?我们用扑克牌来进行娱乐活动是可以的,但用它来进行赌博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反思:孩子们对扑克牌是相当熟悉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家长或者自己亲身经历一些打牌的活动,所以打牌对于孩子来说,印象中只是娱乐的工具,但是有些孩子可能会目睹一些用扑克牌进行的赌博行为,所以预设学生会说到:“赌博”这个词语也是很有可能的,教师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然后再通过一句:“其实扑克牌中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他也是学习数学的好帮手。”引入到本堂课《算“24点” 》的学习中去,让学生带着好奇与疑问展开这堂课的学习。

二、重难点突破的研练

研练前的设计:孩子们对乘法口诀是非常熟练的,所以在讲用扑克牌算24点的方法时,我选择从乘法口诀入手,我拿出一张牌“8”,请学生想一想“8和几才能凑成24。这个学生很容易回答::“8”要和“3”才能凑成24,因为三八二十四。于是板书:三八二十四。接着我又提问:“那如果老师要拿两张牌,怎样才能和“8”凑成24?”孩子们会想到:只要想办法把那两个数先凑成“3”,再和“8”相乘就可以了。

研练后的设计:从教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入手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其中缺乏一定的预设,比如学生假如想不到要把那两个数凑成“3”怎么办?假如出现不是这种方法,你该如何引导到你需要的方法上。所以教学设计为:我拿出一张牌“8”,请学生想一想“8和几才能凑成24。这个学生很容易回答::“8”要和“3”才能凑成24,因为三八二十四。但板书的时候写:3×8=24,更加合适,可能学生看得更清楚。看“8”想“3”,对学生来说是简单的,后面的再拿两张牌和“8”凑成24,学生没有想到,可以这样设计:教师拿出两张牌,比如“8”和“5”,请你再拿出一张牌,如果学生还说不到,可以再降低难度,也就是要找一个数和“5”凑成“3”,那是几呢?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了解:看“8”想“3”的道理。通过这个题目的教学,接下来看“6”想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有了前面这个题目教学的基础,我想学生在探索上是比较简单的。反思:算“24点”很有趣,但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先交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是可行的,原本的教学设计从拿一张牌,直接跳到让学生拿两张牌,可能要求较高了,我们不排除可能有学生能想到只要拿另两张牌使这两张牌等于3,但我们也不排除学生万一都想不到,怎么办?所以在备课时这样的预设也是不可缺少的,研练后,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考虑,如果学生想不到,通过逐步降低难度,层层引导,让学生理解算“24点”时使用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为后面进行三张牌、四张牌的计算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学生掌握方法后,一定会觉得算“24点”很简单,那学生就会更乐意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感受到了思维带来的乐趣,也一定会感受到数学课堂的精彩纷呈。

三、练习设计的研练

研练前的设计:尝试三张牌计算后,老师分别安排了:2、3、4,9、8、3,3、5、9三组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请学生集体交流算法。在教学完四张牌的计算后,有一个试一试的环节,由于四张牌的计算方法比较多,所以我安排了四人小组交流的环节,希望学生们能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的小朋友进行分享。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四人小组的活动,每人出一张牌,比比谁能先算出24,小组长就给谁贴上一颗五角星。在活动前进行了一些说明:如果计算的最后结果得不到24,就换牌再算。活动结束后,比一比谁得的五角星最多。

研练后的设计:三张牌和四张牌的相关练习,形式是否可以多样一些,比如三张牌的练习可以在学生完成后采用同桌交流的形式先进行,然后再进行集体的交流,对于个别反应慢得学生,可以先给他们一个学习的机会;对于四张牌的练习,虽然有些牌一起,算24点的方法是有好几种,但是数学书上的这三个题目,除了第一题有两种方法,其他两题都只有一种方法,所以这里采用四人小组交流的方法是不合适的,如果要采用四人小组交流,教师可以自己出一些方法比较多样的题目请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四人小组的交流,可能小组合作的效果体现地更好一些,如果要采用书上的题目,完成后,直接集体交流比较合适。对于最后一个环节:比一比,由于这是活动课,容易乱,所以一定要调控好,要求一定要明确,对于如果计算的最后结果得不到24,就换牌再算,到底是四人一起换,还是一个学生换,研练后的设计是请每组的小组长根据情况换牌,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能让小组活动有序开展。最后建议在活动结束评选本课的“算24点”大王,效果更好。

反思:单一的活动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感,所以在练习环节可以活动形式丰富一些,并不一定要按照书本上的练习来设计,如果觉得书本上练习题不合适,可以自己设计一些练习题,对于练习题我们也要灵活运用。在四张牌的练习中的第一题4、5、7、8,是只有两种方法,对于4+5=9,7+8=15,15+9=24;4+7=11,5+8=13,11+13=24;4+8=12,5+7=12……这些其实都是连加法,只能算是一种方法,在学生出现了这种问题时,但是作为老师的我,当时盲目地给学生肯定,这是一种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又说了一个连加法的,我又肯定了,结果学生越说越多,这里的处理方式让学生以为这个题目真的有好几种方法,其实他们所说的都只能说成是一种方法,而这个题目只有两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8-7=1,5+1=6,6×4=24。最后一个环节:比一比,这个活动可以说是整堂课中学生最放松最活跃的时候,孩子们在活动中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的思维火花在一次次的碰撞,只要开动脑筋,我也可能是成功者,但是这个活动也是本堂课中最容易乱的时候,所以方法的指导与活动的组织是至关重要的,研练后的教学设计,加强了这部分内容的指导,能让活动更顺利更成功的开展。对于最后增加的评选“算24点”大王,这样一个措施,对好的学生是一个大大的肯定,也为其他学生制订了奋斗的目标,起到了一举两得的功效。
相关阅读
推荐
  • 给低年级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阶梯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反思 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对于缺乏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由于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对于认识倍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难的。要给学生的数学抽象一个阶梯,让学生逐步的从形象的认识到形成表象再抽象成数学思考。 一、分一分,充分感知 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是一个一个地分东西,例题通过两种花: 蓝花和黄花比一比,比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回忆起可以一个对一个地比,比出哪种多,多几个或者是哪种花少,少几个。教师通过告诉学生还可以一份一份

  • 探究长方体棱地长度相等及位置关系

    (探究过程) 师:要搭一个完整的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 小棒可以随便拿的吗?(小棒不同长度不同颜色) 生:同桌合作,观察自己搭的长方体,边想边搭 师:搭好了,指一指,数一数一共几根小棒?(引出棱) 师:12根小棒可以随便拿的吗? 师:刚才有些同学没有搭晚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没有完成的作品)。如果继续搭下去能搭成一完整的长方体框架吗? 师:这个框架还缺少了几根小棒?这些小棒应该在哪个位置呢?谁来指一指。这里应该搭什么颜色的小棒?这里搭一根蓝色的会怎样?想一想,为什么一定是黄颜色?为什么这个方向地4根小棒

  • 乘法口诀中的类比思想方法的渗透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 在2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第一课时5的乘法口诀,通过创设情境,先利用加法计算出2个5、3个5、4个3、5个5相加的和,然后利用乘法的意义把乘法和相应的加法对应起来,得出每个乘法的得数,然后再根据乘法算式自编口诀,再进行交流和修改,从而得出正确的5的乘法

  • “找规律填数”的案例反思

    找规律是数学中一个较大的范畴,也是一个难点,要学生找准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和正确的评价。如若教师自身带有不确定性,则很难有精彩的课堂。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找规律填数的案例: 1 6 5 7 () () 2 12 10 () 20 () 在学生找出规律:上面的数乘2等于下面的数,下面的数除以2等于上面的数。以后,有学生提出了最后一组上下括号都可以填0,又有学生进行了反驳。教师对于0这种特殊情况备课时并没有作好预设,因此课堂上思维盲目的跟着学生走,无法发挥课堂指导者的作用,另外教师自身对教材理

  • 学习需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根本动力

    解决问题的动机是推动学生开展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行为科学认为:动机是驱使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内在力量,它是由人的内在需要所引起的。当学生内部产生学习需要后,它就能有效的影响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去学。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呢?前后知识对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对比学生就能产生认知冲突,而生发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动机,打开学生自主探究策略的思维大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能触发学生学习需要的例题。案例:在教学解决问题策略替换一课时,先出示了一个准备题:小明把

  • 数学学科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观摩研讨会反思

    4月18日上午,早8:00,室外,寒气袭人,但黄河路二小的阶梯教室内充满了春日般的温暖,看来,全市,至少是金水区数学教师齐聚在了一起,参加了数学学科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观摩研讨会。 我们阳光教育集团的几位语文老师也过来凑份子了。没有位子,被挤到过道上。我一看,大标题就蒙了,全是数学的,而且所谓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这几个重点强调的大字,让我感觉如此的陌生与不安。 开始听讲了,大会前一个大的环节是说课,几位来自不同校区的老师分别就自己的课题围绕着课程标准、课程纲要、教学设计、关于学业质量与评价标准、学情调查 、学习目

  • 在平淡的课堂中感受瞬间的精彩

    今天,我在上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一课时,让我也感受了瞬间的精彩。可以说,五年级的数学第四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内容并不难,可要把这种计算课上的精彩却是有难度的。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着,可能让自己上的满意的课还真的很少,感觉自己的课上的很平、有时有点闷,原因是学生都以为这个内容自己预习就能看懂,所以,没有必要化大力气、化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很少能让我进入状态上一堂出乎我预料的课。 上星期参加了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考试,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明白了一堂好课要上的大气、灵气,要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

  • 小学数学阅读:问题、实践与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阅读的理性回归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亟须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数学阅读的价值取向是数学阅读的归宿,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实践中,应提供材料让学生体验数学阅读的愉悦,多渠道延伸让学生感受数学阅读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数学阅读的起点。同时,以多种策略提高解读教材能力、掌握方法提高审题能力的数学阅读教学策略为主线来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有效的数学阅读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当下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情况不容乐观。 (一)典型现象

  •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我的课堂上我能这样的影响着他们

    看了望海的博文人都是在影响中长大,身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回文中有博友写道我影响着谁?面对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答案是我影响着世界乍听上去,似乎此人太狂妄,回首细想,确实如此。如果当初没有达尔文老师的坚持,坚持让他画好鸡蛋,我怀疑是否还有这个当今誉满世界的大师?那么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学数学老师,我要留给我的学生什么呢? 数学教育是指通过特有的形式及固定的时间向学生传授具体而实用的数学内容,以及进行数学运算与推理必备的公式、法则、规律。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教育的过程。那么数学老师是不是只是作为信息转移的工具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