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让幽默、游戏走进数学课堂

让幽默、游戏走进数学课堂

更新时间:2014-07-22 09:12:15

《让幽默、游戏走进数学课堂》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本节课是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例4,着重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并继续学习代入求值。教学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包括两个例子。前一个是加减数量关系的例子,后一个是乘除数量关系的例子。两个例子都是采用归纳的思路展开教学,即先列出用具体的数表示的式子,让学生看到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个别现象,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怎样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一般情况呢?由此引出含有字母的式子。为体现课改精神,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让幽默走进课堂

“谁来自我介绍一下?今年几岁啦?”学生说:“我11岁了。” “那我今年多大?你想知道吗?猜一猜?”我接着说。我边说边写:“我比××大17岁再贴出来。现在你知道老师的年龄是多少岁了吗?怎样计算?” 学生答到:“11+16=28岁。”我接着问:“当她1岁的时候,在妈妈怀里哭的时候,我多大?当她6岁的时候,背着书包上幼儿园时,我多大? 24岁?……”“你有什么好的方法算的?”学生说:“老师与她始终相差16岁。”“你能再推算下去吗?“学生说:“会。”“这样麻烦吗?有没有简便的表示?”学生说:“用字母表示。”有的说用字母b表示,有的说用字母x表示。我说:“都可以,我们用字母a表示吧,那我的岁数怎么表示?”学生说到:“用 a +16表示。”“a +16表示什么?为什么不用a +21、a +30来表示?”…

当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后,我接着问:“老师8岁上小学时,那是她几岁了?”学生哄堂大笑。“为什么笑啊?”“那时他还没生下来呢。”“那么当老师200岁时,他几岁了?”有的喊:“184岁”,有的说“不可能”,这时课堂在一片笑声中进行的,可以想象学生学习的热情。用学生感兴趣的特殊年龄理解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关系,他们理解用字母表示和差关系的问题,从中又渗透字母的选值要根据实际生活。

二、让游戏走进课堂

在教学用含有字母表示乘除数量关系的例子时,出示了学生非常熟悉稚气的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

让学生开火车读,要求读的流利。读到7只青蛙……有些学生读的不流利了,也没了先前的新鲜感,你还能说下去?如果100只青蛙呢?

师: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吗?

生1:一只青蛙只有一张嘴,所以青蛙的嘴数不变,眼睛数依次加2,腿数依次加4。

师: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生2:1只青蛙有2只眼睛,2只青蛙就应该2×2=4只眼睛;1只青蛙有4条腿,2只青蛙就应该2×4=8条腿……

师:你的推理真严密。哪位同学还能照他那样说一说?

生3:具有倍数关系,青蛙的嘴数和只数一样多,眼睛数是只数的2倍,腿数是眼睛数的2倍(腿数是青蛙只数的4倍)

师:真是个观察仔细的孩子。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规律了,如果继续说下去,说得完吗?

生4:说不完。

师:不错,这是一首永远都说不完的儿歌,那如果用n表示青蛙只数,你能用含有字母n的式子说一说吗?

生1: n只青蛙,n张嘴,n只眼睛,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

生2:应该是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

师:为什么要用2n表示青蛙的眼睛数?用4n表示青蛙的腿数呢?

生:n代表青蛙的只数,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根据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它就有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

师:多聪明的脑袋瓜呀。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师:这里字母n可以表示哪些数?

生:任何数。

以风趣的儿歌作为学生的素材,学生在素材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中切身体验数学中的奥妙。

三、让名人走进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在课的结尾,出示了A=X+Y+Z,这是近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决时写下的一个公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了各自的理解。最后我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老师把这个公式送给你们,希望同学们能在这个公式中得到启发,刻苦努力,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你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彼岸。
相关阅读
推荐
  • 谈数学语言的规范化

    在短短几个月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话太多、不精练、讲了很多却说不到主要内容等。一开始我也没有引起重视,觉得可能一年级的孩子都需要这样的过渡阶段。可是一段时候过去这种情况并没有转变过来,进而也发现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在数学课堂里,语言的不规范,在不经意间会反映出学生思维的一种混乱。与语文课上学生的发言不同,数学课上必须要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用精练的数学语言来讲。于是慢慢地我开始有意识的注意到这点。 我觉得数学语言的规范要从教师本身开始,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

  • 五年级数学《找次品》片段反思

    片段:师:(出示2个羽毛球)其中有一个是次品,但光看外表看不出来,只知道次品较轻。你有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 学生思考后交流: 生1:我们可以掂一掂。马上有人反驳:太轻了,掂不出来怎么办? 生2:可以称一称。 师:用什么称呢? 生2:用天平秤啊 师:出示天平秤图片。问:怎么称? 生解释如何称,师用学具帮助表达。 小结:两个球中有一个是次品,我们只需要称一次就保证能找出来。 教学反思: 以在2个球中找次品入手,起点较低。之所以起点这么低,是想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回顾和认识天平的工作原理,以保证后面活动的有效性。

  • 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片段: 1、学习例1。 T:请问买3个3.5元的风筝要付多少钱?这个问题大家能解决吗?请独立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 2、学生交流 S1:3.5+3.5+3.5=10.5(元)我用的是小数连加的方法。 S2:3元3=9元 0.5元3=1.5(元)9+1.5=10.5(元) T:0.5元3=1.5(元)怎么算的? S2:2个0.5是1元,再加上1个0.5元就是1.5元了。 T:你是转化成加法计算的,是吗? S2:是。 S3:老师我把3.53=10.5看成353=105,再把最后的得数缩小10倍,就是10.5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形不离,抽象的数学概念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 (1)理解分数的意义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朱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1/2、1/4时,让学生利用一个圆形纸折一折,进行平均分,说一说1/2、1/4的意义,从而真正理解其意义。 (2) 在分数比大小时,由于分数的大小比较抽象,很难理解,于是朱老师 让小朋友再次用圆形纸折一折,找到1/2、1/4的部分。然后进行重叠比大小,使分数的大小从无形到有形,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在整节课中,朱老师为了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在无形

  • 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例谈

    在分数乘除应用题教学时经常通过画线段图或面积图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拓宽解题思路,能引导学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一: 绿化造林可降低噪音1/8,现在汽车发出80分贝的声音,可降低多少分贝?听到的声音有多少分贝? 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先画出线段图: (备注:本博客不支持线段图,图略) 学生从图中很快找到了许多数量关系: (1)可以先求出降低了多少分贝,就是求800的1/8是多少,再用总数减去降低的分贝,求出听到的声音有多少分贝。 (2)从图上看出,先求出剩下的是总数的7/8,即(1-1/8),只要用

  • 数学教学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而新课程向我们提出:学生要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

  • 三年级英语期末试卷分析和反思

    本次期末质量调研题型和题量都比较适中,难易度也比较适中,这些题型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基本上都遇见过,而且分析的很透彻。从分数层面来看,本班大部分学生掌握情况比较好,但是总有那么几个学生比较差。高分的同学还是比较多得,但是低分的同学不少,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试卷分听力与笔试两大块。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就听力部分而言,本班有六位同学是完全没有失分的,很多同学在选出你所听到的句子上犯了错误,把How are you?和Who are you?混淆了;还有不少同学在选出你所听到句子正确的中文错了,把orange

  • 总复习该复习什么?怎么复习?

    我们固然知道,学生头脑中有的东西我们是不需要再强调的,我们要复习学生遗忘的或是学得本身就不够好的内容。那么,如何复习才有好的效果呢? 我想,要知道该怎么复习,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然后才知道学生缺的是什么。于是,我在复习之前决定让学生先来个简单的预测。 比如:第二天要复习倍数、因数、素数、合数、奇数、偶数等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我前一天给学生做了一个预测。内容如下 1. 举例说明: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2. 写出4的倍数,18的因数, 3. 写出3和5的公倍数,18和20的公因数。 4. 写出[2,4

  • 关注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最近,我在数学认识厘米和认识图形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主要是:一、 让学生在问中学,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渐进过程。创造新奇有趣,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在问中讨论交流,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在学习厘米的认识时,让学生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有的说有5把尺子长;有的说有6枝铅笔长;有的说有7长这是我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课桌量的结果却不同?你们有什么样的想法? 这样,学生就会深深地感悟到统一测量单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