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个维度进行具体阐述

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个维度进行具体阐述

更新时间:2020-02-14 16:18:18

《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个维度进行具体阐述》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统编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堂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强化阅读注重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新知,主张阅读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着力建构“精读”“略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略读课文无疑成为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本文将根据六年级语文分析,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统编教材;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从教学目标的定位策略上,可转变目标制定策略,目标制定要多元化,学生预习任务要精细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单元目标为导向、把握略读课文双向联系须注重“三位一体”的联系及语文本体性知识;教学过程应突出“自读”特点、教授“自读”方法、激发“自读”兴趣、突出学生主体等。以下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个维度进行具体阐述。

一、教学目标定位策略

1、从教学目标的定位策略上,可转变目标制定策略,目标制定要多元化,学生预习任务要精细化;教学内容的选择须以单元目标为导向,把握略读课文双向联系;教学过程应从教师的角度与学生的角度,突出“自读”特点。以下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个维度进行具体阐述。把握略读课文双向联系教学目标定位策略

(一)制定多元化

以往的教学目标通常由教师根据课标、教材、学情制定,我们不难发现,虽学情分析和学生相关联,教师却根据已有经验大致得出学生处在什么学习水平上。如此看来,这样的教学目标制定往往会把学生撇出学习圈。略读课文从目标制定上便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也参与到目标制定上来。比如:

根据学生课前预习,当堂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进行筛选。由易及难的解决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把大多数学生认为难的作为本课重点目标;

另一种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可提供多种教学主题,由学生个人或小组任意选择其一主题进行阅读,并写出学习成果报告。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可这样设计教学主题:“黑洞洞的时代,我有话要说”“我的阅读小方法——做批注”、“长文短读——列小标题”“我关注的细节描写”、“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我认识了这样一位鲁迅先生”,教师所选取的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主题要循序渐进,力求在口头汇报的过程中解决本课教学目标。

(二)预习精细化

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往往会比较笼统,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是一读、二想等。没给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导致课堂效率低。如这条常见的预习任务“结合相关资料”这里的相关到底是什么资料?学生漫无目的的找,未免耗时太长了吧!现统编版的教材的编排提醒我们略读课文要关注学习提示,教师可根据学习提示进行加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可以这样布置,如:“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查找作者的主要作品、生活年代、生平经历,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教学内容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针对的对象,是在教学目标制定后的内容选择。略读课文不是学生自己随意阅读,而是学生自主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看似学生自由阅读这么简单,实际上在略读课文学习之后,学生对“读”应有所获,所以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着准确的把握。主要有:

2、以单元目标为导向

单元目标是整个单元都要逐步解决的阶段性目标。如,六上第三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本单元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进行编排。《竹节人》通过安排的三个阅读任务,引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不同的阅读目的阅读方法会不同,《宇宙生命之谜》进一步体会有目的阅读,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故宫博物院》要引导学生根据前两课精读课文学到的阅读方法,逐步实现自主“有目的地阅读”。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学习提示“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体现了本单元的重点,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略读课文双向联系

六年级教材单元内设有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快乐读书吧。教师要注重关注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提出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或提出相关的学习建议。我们不难看出,略读课文是联系精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迁移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另外,不能把学生的阅读局限于课内文章中,不仅会读课内文章,还要迁移运动到课外,使其读好书、会读书。六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是鲁迅单元,通过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还不够。我们不光要走进鲁迅,还要在生活中亲近鲁迅,阅读更多鲁迅的作品。这便体现了略读课文的存在意义。

三、教学过程展开策略

课堂是统编版语文教材落实的具体场域,教师与学生则是这一场域的主体,决定着教材使用的效果。因而,在课堂中必须处理好两大主体与教材的关系。

从教师的角度看,处理教材需要明确教材基本结构,做到授业与育人相结合。教师参与教材研读活动之外,还应深知课堂留白的艺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比如,教读《桥》《穷人》之后,应指导学生将学到的阅读策略运用于略读课文《在柏林》,启发学生体悟作者情感。此外,教师还要提高自身对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敏感性,注重挖掘其中隐藏的育人点,巧妙地将思想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有机渗透于基础知识教学之中。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教材必须自行发现未知知识,做到内化反思。学生由于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对教材内容理解的程度不同,所以学习新教材应量力而行。以略读课文为例,《三黑与土地》《有的人》等散文诗,可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此外,教材是具有人格化的客体,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就是在与书中人、作者对话的过程。因而,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入书中人的时代,体悟当时的人物情感;同时,回到现实之中,将强烈的情感共鸣内化于心,汲取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做到自察自觉,实现自我发展。
相关阅读
推荐
  • 艺术化语言课文难点的突破——《秋天的雨》听课后主题反思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从表面上看在写秋雨,实际上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以秋雨为线索,按照总分总的顺序,从秋天的到来写起,着重描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时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文章用优美的被艺术化了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丰收、快乐的秋天图画。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优美诗意化语言的理解、感悟、朗读,来体会秋天的美好。而三上年级的学生很难直接通过抽象的语言理解那么有诗意的语句,感受秋天的美好,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潘老师在执教时,准确地定位了难

  • 品读重点词语,突破阅读难点

    《秋天的雨》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秋天的雨的;要引领学生品味赏读,深入感悟秋天的美和语言文字的美,并且在这一赏读的过程中结合语言训练,提高理解感悟等语文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中体验语言美、秋天美、意境美。其中,体验语言美和意境美是教学的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潘虹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点,最突出的是重点词语的品读,潘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读、想象,把学生带入秋的意境。 在学习秋雨是一把钥匙

  • 营造氛围,激发写作之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这一理念的启发下,我在作文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记得有一次作文,要求一次比赛。于是,在作文课之前,我班就组织了一次拔河比赛,将班级学生分成两组,邀请体育老师作裁判,并组织其他班的学生来观战。就这样,一场激烈的比赛拉来了序幕。由于学生自己就是主角,所以感受尤为真切,激战的过程更是体验深刻。之后,我还将当时激动人心的一幕拍成照片,在第二天的作文课上展示。而此时此刻的学生,看到自己上了镜,乐开了花

  • 语文教学需要语言知识

    语文新课必在实践中有点去知识化倾向,或是语言淡化知识。看了先生语言学家刘大为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发现语文教学绝对不能弱化语言知识的教学,吸取教训绝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刘大为先生说,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知识,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母语使用者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而必须具备的、对母语的科学认识。言下之意,我们可以理解为,要提高语言能力,发展语文素养,必须掌握语言知识。 刘先生又说,元语言能力只能在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借助语言知识才能实现对母语自身的认识和研究,语言知

  • 从课题入手 突破重点

    《父亲和鸟》是一篇讲述着父亲与鸟之间默契的感情。我从课题着手,请学生读读文本,借助父亲( )鸟的句式,让学生说说各自独有的体验。学生们有的说父亲喜欢鸟,有的说父亲爱护鸟,还有的学生说父亲十分的了解鸟。这群年纪小小的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感悟。我顺水推舟,让学生组成4人讨论组,相互议议,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父亲对鸟儿的了解与喜欢。 没多久,一句句描写父亲动作、话语的句子呈现在了学生面前,是呀,父亲通过鼻子闻闻,上上下下看看就知道林子里的鸟儿很多。父亲还知道小鸟最快乐的时候就是最危险的时候呢!父亲对鸟儿真是极其得熟悉

  • 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学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这门课既是主课,又是基础课,占的时间最长,学的内容最多,而且它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趣的内容,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激发学生和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我们要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进去。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歌颂着一些具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特征的人

  • 精心设计,合作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策略

    语文课上选择什么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是一个关系到合作是否有价值的重要问题。教师必须为合作学习选准、选精学习内容,以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所以,课前精心的课堂内容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有了量身定做的内容,合作会更彰显出它的优势。 1.合作须在学生需要交流处 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第一朵杏花》一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时机非常准确。在需要学生明确课文中角色的不同语言、不同人物性格的时候,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的小组活动出现了。在小

  • 从语文中考试卷看教学有效性

    语文中考应能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整个初中语文学习的水平。中考试卷承担着检测师生三年教学成果的重任,其结果能否体现与教学过程的统一,直接影响着下一轮教学的方向。 新课程语文中考卷试题模式有没有体现出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对人教版初中语文六册书的有效教学呢?本文以2006年嘉兴语文中考试卷为例,结合初三教师和中考生的评价,从微观角度做一点探讨。 试卷第一部分为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共有七题。 第一题是根据括号内的注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此题考的是认读和书写常用字的能力,其背后支撑的知识是学会汉语拼音,

  • 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建构过程;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听任务情境。建构主义鼓励学生面对复杂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 2、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有的理解来自社会协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形成并捍卫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同时要使学生能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并与他人共同协商与合作。 3、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为了达到获得高级知识的目的,有必要在不同时刻重新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