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不断借班上课,不断反思

不断借班上课,不断反思

更新时间:2020-12-14 17:03:54

《不断借班上课,不断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自从文教一课后,我回二小反复思考,不断借班上课,不断反思。

     根据我校教师的意见,在课堂上与学生的融洽沟通是我的弱项,教师应该俯下身子,努力使自己也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让学生感觉不到心理上的压力。我决定继续借我校四五年级的班级训练,努力尝试快速走进学生,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和谐课堂。钟主任说,我们的下一个训练点在龙马中心小学。

     4月21日早晨六点半,钟主任带着黄、陈两位副主任和冯、云、黄三位教研员还有和我,一行七人,向龙马中心小学出发,途中经过文教中心小学门口还接上杨佳慧老师一同前往。我们一路交流,主要话题还是如何根据学生起点低的情况调整设计,降低难度。

八点左右,我们到达龙马中心小学。安装多媒体并调试完毕后,教室后排已经坐满了前来听课的龙马中心校的教师。

     第一节由龙马中心小学的薛鸿恋老师上三年级数学,我看到薛老师拿着辅助教学的图纸,满面春风,胸有成竹的登上讲台。虽然我对数学教学很外行,但是从教师的自信,学生的兴趣盎然以及听课教师的专注、欣赏的眼神,我能感受到薛老师的这堂课给学生、给听课教师都带来了不小的收获。

第二节杨家慧老师上四年级下册的《渔歌子》。一开始,杨老师便紧扣“龙马”,既讲龙马故事,又传递龙马文化,还激励了龙马的全体师生,学生和听课教师的心都被沉浸在杨老师“龙马精神”中。这一堂课,杨老师的设计与第一节课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对诗歌画面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下大功夫,朗读的指导也很重视,我在悄悄地为杨老师的提高而欣喜。

     第三节由我来上六年级上册的《山中访友》,用龙马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回顾写友情的诗句,导入课题,情感奠基。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排除朗读障碍。教师提示多音字:树冠guān  旋转zhuǎn  唱和hè。

     3、练习朗读重点词句。重点读好“德高望重、依然如旧、知己”,并结合理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该词语所在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访友顺序。     三、品读课文,悟情入境。

     1、  品读第三小节,感悟桥的“德高望重”,体会作者对桥的敬重。

1)  朗读写桥的第三小节,理解“德高望重”并感受古桥“德高望重” 的整体形象。

2)  着眼细节“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凸显古桥形象,深入体会古桥的“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坚持不懈”。

3)  着眼细节(第一个,老朋友),再次突出古桥形象,深刻体会古桥的“德高望重”和作者由衷的敬佩之情。

     2、  品读第四小节,感悟“知己”情怀,体会作者对树木的热爱。

     3、引出全文的主要写法——拟人,体会文章题目拟人手法的用意。

     4、品读第五小节,感悟作者与“山中的一切”的深情厚谊,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模仿练笔,巩固情怀。

     本来很担心学生的跟进速度,也做好了课堂推进受阻的准备,但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理解、朗读能力一点都不弱,课堂学习一直保持积极主动的状态,唯一留下的缺憾是我引导学生理解“德高望重”时手法不够巧妙,耗时较多,结果也造成整堂课超出预定的三十分钟。整堂课都比较重视朗读的训练,尤其是第三小节凸显古桥“德高望重”形象的语句,我通过创设情境导读、多种形式合作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深化古桥形象,感受古桥崇高品质,感受作家的优美语言。

     课下,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时间的掌控,我还是没有控制好。当然,像“德高望重”的词语教学,到底是先由生活中例子引导理解还是直接借助词典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我们也都进行了具体的交流。龙马这一课,我与学生的沟通有了一些改善,但是课堂评价语言还是不够丰富,激励性不强,看来,训练的路子还会很漫长。
相关阅读
推荐
  • 让库伯先生亲自来取车——《中彩那天》课文分析与研究

    《中彩那天》一文现为人教版四下二单以诚待人专题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的是发生在二战前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的故事。故事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当商店扩音器高声宣布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而且奖品又是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时,这对家庭经济拮据,而对汽车又梦寐以求的父亲来说,是天大的喜事,可我却发现他神情严肃,没有一丝中彩带来的喜悦。我自然会感到闷闷不乐。回到家里,慈祥的母亲揭示了其中的奥秘──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我迷惑不解,母亲又详细说出了事情的经过。最后在没有人知情的情况

  • 一年级语文《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教学后记:一年级学生天性是好动的。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尊重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用其喜欢的方式让课堂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也会越来越浓厚。《蚂蚁和蝈蝈》一课,就能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呈现出一种动感美! 进入场景,发挥想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童话的语言。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语言非常生动。特别是情态描写栩栩如生,比如:蚂蚁十分勤劳,他们冒着炎炎夏日搬运粮食,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而蝈蝈们不仅不劳动,反而嘲笑蚂蚁是傻瓜,他们有的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把蚂蚁和蝈蝈的形态表现得形象生

  • 三年级教研课《秋天的雨》听课反思

    10月中旬,我们听了三年级的一节教研课《秋天的雨》。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1课,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把秋天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课堂教学中,在初读课文后,老师大胆地设疑:小作者对秋雨有什么感受?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把描写小作者感受的句子划下来。这个问题的提出,在全文中有统领的作用。它就像一条线穿起了个个珍珠。在引导学生读课文后,交流反馈时,学生从文中读懂了秋天的雨 ,是

  • 作文教学:教学生会选材

    经常会看到一些作文教学的,和学生一起做个活动或游戏或实验,然后让学生将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写下来。这样的作文由于基于现实,再说刚刚经历过,学生写时容易得手,中年级时,搞几次这样的活动是可以的,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从根本上领会写作文时需要的感官配合,但到高年级还是这样做的话,就已经有些降低学生的要求了。高年级要学会写身边的事,写生活中的事,如果还是先搞个活动,然后再进行写作的话,那写作的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习作的根本问题包括两大块:一是阅读积累,一个是生活经验积累。阅读积累,是阅读教学中的事,平时教学

  • 营造氛围,激发写作之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这一理念的启发下,我在作文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记得有一次作文,要求一次比赛。于是,在作文课之前,我班就组织了一次拔河比赛,将班级学生分成两组,邀请体育老师作裁判,并组织其他班的学生来观战。就这样,一场激烈的比赛拉来了序幕。由于学生自己就是主角,所以感受尤为真切,激战的过程更是体验深刻。之后,我还将当时激动人心的一幕拍成照片,在第二天的作文课上展示。而此时此刻的学生,看到自己上了镜,乐开了花

  • 张扬个性,拓宽写作之路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过分强调共性,忽略学生个性存在,拘泥于教师命题,学生受命作文或者统一内容、要求,指导成文等等僵化的模式里,结果,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张扬,更缺乏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我们知道,作文是最具有个性化的,古语曰: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不同的人,即使是对同一事物感受也不尽相同,写作也应各具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文是为了自我表达。由此可见,作文就是学生自我需要的表露,是个性得以张扬的一块阵地,是感受得以宣泄的一种途径。 北师大教授刘锡庆指出:作文教学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

  • 阅读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益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常见形式之一,其重要意义已不言而喻。其实孩子的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真正是自己学会的。阅读可以构建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它具有强大的力量。学会课外阅读,学会自我教育。 阅读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益, 那么针对目前孩子们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们站在课外阅读这扇大门之外? 一、家庭因素 我觉得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培养孩子养成读书习惯这种意识,这些无疑对于我后来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

  • 晨诵,与黎明共舞

    上午,欣赏了张巧萍老师的一堂25分钟的晨诵课,而后又聆听了高丽霞老师对晨诵的解读,对晨诵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年轻能干的高老师指出,晨诵是把经典的晨间诵诗送给班级,作为每天的黎明诵诗。晨诵所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共同的吟诵玩味,直接用声音来感觉诗歌,品位诗歌。在这方面,教师往往是群鸟中领唱的鸟,用自己的理解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并与学生一遍又一遍共同咀嚼玩味所要编织的诗歌。晨诵所提倡的是诗歌与孩子生命的关联,当一首首诗积淀下来,学生的理解力、感受力也会越来越强。 研究中心的老师们热衷于对晨诵的实践,他们改编、填写

  • 我的有效教学调控案例——合理调控让我们的教学更从容

    调控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其实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里,从教学内容,到对学生的组织;从个人的发挥,到整个过程的节奏把握,等等。教师的调控能力,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它是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准确的判断,果断的处理等多方因素的有机结合。 然而这一切的智慧却需要在我们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不断的学习与积累、不断地梳理和提升,才能积极能动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机敏地、富有成效地调控课堂,才能更从容地拥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案例] 我在试教六上《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时,曾与学生有过这样一段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