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专题 > 幼儿园托班教育专题
让爱延续——浅谈托班幼儿适度依恋情感的培养

让爱延续——浅谈托班幼儿适度依恋情感的培养

更新时间:2014-07-21 06:20:56

《让爱延续——浅谈托班幼儿适度依恋情感的培养》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托班教育专题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依恋是婴幼儿与扶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系,是孩子寻求并期盼与扶养者保持亲密接触的一种倾向。它源于孩子对养护、照顾、关心、爱护他的人的一种安全感和依托,和由此而产生的亲情的需要和体验。一定的依恋对幼儿以后良好的人关系的建立及对心理健康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它有助于孩子成长中的信赖感及自我信任的建立。

依恋是人与生俱有的一种情感表现,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终究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走向独立。过度依恋和种种依恋矛盾使孩子闷闷不乐,少言寡语或大哭大闹,不仅影响孩子生理健康发展,更使其失去独立的人格。特别是两岁的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他们的活动能力处处依恋父母,难以摆脱心理上的“断乳”现象,严重阻碍孩子个性和适应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托班幼儿依恋发展的现状分析,探讨培养适度依恋对托儿个性及心理健康的促进。

二、现状分析

托儿在入园之前一直由父母扶养,他们的的行为带有明显的感情色调。成人—婴儿之间的感情联系是一种情绪调节鲜明的行为系统,它表现为孩子与经常接触的特定对象有之间的感情连结,称为感情依恋。感情依恋经常发生在母—婴之间,这种感情联系既有先天基础,又在后天环境中发展形成。

不同的教养方式使婴儿产生不同的依恋类型:

(一)平淡型

母亲与孩子关系比较淡漠,婴儿不大注意和在乎母亲的来去,对母亲并不十分亲热,平时感情淡漠,较少有快乐反应。当母亲离开时,漠不关心,当母亲回到身边时回避与母亲的交往,抱他时挣脱或移动身体。他们对优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常是采取回避和忽视的态度。产生这种平淡回避型的贪恋关系往往由于父母放任型教养方式而产生的。

(二)矛盾型

孩子对母亲报有矜持情绪,非常害怕母亲离开,母亲离去时哭闹不止,但当母亲归来时反而拒绝母亲。有时愿意粘在母亲身上,不愿独立玩耍,婴儿晚于形成拘谨,紧张的性格。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孩子对母亲的离开表示不满对母亲的接触又表示反对。父母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较多产生矛盾型的依恋关系。

(三)安全型

孩子喜欢与母亲接近但不怕母亲离开。当母亲在场时喜欢与母亲接近,但不总是信赖在母亲身边,而是积极地探索环境。他们不俱怕陌生人,更多独立玩耍,更为快乐,在以后人格完善上起重要作用,在认识,智慧和创造性的发展上易于进取、乐观和自信的人。这种安全型适度的依恋关系往往产生于民主型教养方式下。

以上的现状表明母亲淡漠或溺爱婴幼儿都不利于依恋关系的建立。溺爱型教养方式使得父母过份溺爱将孩子关闭在小家底中,接触人少,事事依恋父母,产生了依恋过重和依恋矛盾,也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太忙,而无暇顾及孩子将他们完全托给其他人带养,这种放任致使父母与孩子接触太少,交往太少,造成孩子对父母贪恋平淡。

适度的依恋使幼儿产生较多的积极情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强,而过度依恋的幼儿消极情感较多,攻击性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安全依恋的孩子比非安全依恋的孩子更受欢迎。两岁托儿在依恋发展中正处于转折阶段,如果依恋感情发展顺利,会促进孩子的情绪健康发展。

三、积极培养托儿适度依恋

根据2~3岁幼儿依恋类型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幼儿园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适度依恋,为其建立基础。托儿入园前后对比明显,由原安全型比例50%上升至85%。

(一)预防分离性焦虑

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儿童与他依附的人或是最初照顾他的人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是个体因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而使自尊心受损时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而带有恐惧的负性复合情绪。孩子从家庭到托儿所,离开父母亲人,会因依恋过重、过轻或依恋矛盾而产生分离焦虑的心理表现。为预防幼儿分离性焦虑,开学前老师就作了大量准备工作:

1.家访

每年的开学前老师都进行家访而托班幼儿入园前的家访工作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家访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解托儿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更主要地就是了解托儿的整个家庭状况及托儿对父母家人的依恋程度,特别是对母亲的依恋。在家访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孩子都更愿意坐在母亲的腿上与老师交流。家访中教师对幼儿的主动接近,可以消除幼儿对教师的陌生感。在走访托儿家庭时我们亦注意到了孩子的生活环境以及喜爱的玩具和动画形象。如“天线宝宝”日后就成为托班布置环境的热门主题,使孩子对幼儿园有了家的感觉。


2.召开家长会

召开家长会在幼儿园中也是项常规工作,如何使托班的家长会更具特色呢?在进行了教养情况、作息制度、生活常规的介绍之后,我们随即请家长带领托儿一起在幼儿园进行了半目的活动,在轻柔的音乐陪伴下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进入新的环境更容易适应。通过入园前与老师的接触逐渐产生对幼儿园对老师的依恋。

(二)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

陈鹤琴说“大家都知道,幼稚园的环境跟家庭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当一个小孩来到幼稚园的时候,在他心理上就发生问题了。”的确,孩子从一个原本熟悉的环境来致电一个完全陌生的不干不净离开自己所依恋的亲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在他心理上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惧怕情感。

新入园的托儿在刚开学的几天,几周甚至几月里哭哭闹闹,不愿理睬别人,甚至因为老师把他带进教室离开亲人而用踢、打、咬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与紧张不安。

那么怎样才能便幼儿不过度依恋原先的照顾都不得呢?实践证明重视转移幼儿的情感转移,设法将幼儿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有利于适度依恋培养。

1、角色扮演,以情育人

爱是幼儿精神需要中最珍贵的部分,心理研究表明,爱能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孩子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第一个接触的就是老师,而教师的爱能便于工作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能使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

孩子对抚养都特别是母亲的依恋程度固然很高,但这并不表明他就不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依恋。实验表明两岁的托儿已处于多重依恋期,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寻找自己的依恋对象。大部分婴幼儿在伤心或惊吓时就喜欢有母亲陪伴,因此教师要首先学会做一个母亲,将自己的角色成功地转变为妈妈,这种爱将使孩子得到无尽的爱抚.

我们在很多探讨人性的书籍中发现男孩经常会生生恋母情结,殊不知在两岁托儿价段,女孩的恋母性更甚于男孩,她们在玩耍游戏时需要母亲而焦虑不安时更需要母亲安慰.托班的王鲁婷小朋友就是一个例子,由于父亲工作繁忙,她和母亲在一起时间较多,入园也都是妈妈送,每次入园都要经过一番”挣扎”,不过好在进入教室后妈后她马上会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可是玩一会儿她就会想起母亲,哭着跟老师要妈妈,怎么劝都停不下来,为了能帮助她克服焦虑情绪,我穿上了和她妈相似的衣服,把头发盘起并模仿她妈妈的口吻和她说话,我记得当我跟她说”王鲁婷,你看老师象不象妈妈”时,她眼睛亮了一下,似懂非懂地眯了点了,哭声也渐止了.我们一起搭积木做早操,她看着我时我知道她真的把老师当作了妈妈.班上很多孩子都叫我”老师妈妈”,我知道这是对老师产生依恋感的第一步.


2、用形体语言亲近托儿

爱的教育,依恋的转移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单纯性的谈话有时起到的作用并不大,而使用形体语言亲近托儿,会让孩子很快产生依恋感。

孩子入园时,即使是拉拉小手,抚摸脑袋,亲亲小脸的动作也会让幼儿感到无比温暖,国为这些肢体语言会无形中拉近教师与孩子在心理上的距离,让他们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和依恋感。

玥玥是懂事、聪明的小姑娘,她第天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从不哭闹爱学本领,也听话。可是她并不喜欢和老师接近,在她的身上你总感觉到一种抗拒。我们试着跟她交谈甚至做些亲切的动作抚摸她,可是她仍旧没有什么变化,和老师的交流不多。有一天她的小脚不小心被擦破了,有些红肿,坚强的玥玥忍住了泪水,我情不自禁地抱起了她,关心地问她,她哽咽着说有点疼,想挣脱老师的拥抱,这时我自然地亲了她的小脸说“嗯,玥玥真勇敢,等一会儿要送一朵大红花给你,原本紧张的实情开始放松了,原本拘谨的状态也被打破了。亲切的抚慰让孩子感觉到了一种自然的爱,发自内心快建立在师生之间使得这份依恋也从此不再是单向的依恋。

(三)给予孩子适度的爱

1、有白放矢地爱孩子

教师充分的爱对幼儿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托班幼儿住住很依恋老师,他们最尊敬信任老师,教师适度的爱给孩子无限的快乐和进取的力量,是托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更有利于形成幼儿适度依恋。

我班的潘宇恒小朋友长得虎头虎脑,十分可爱,家访时我们就发现他不太会说话,特别是叫“老师”两个字对他来说十分困难。入园后他第天都要哭,甚至拳打脚踢地不愿松开妈妈的手,嘴里喊着“妈妈,家…家…”。他的哭声很大,影响了班级其他孩子的情绪。我抱起他走进教室,他还是继续在哭,这时家人的滞留只会对孩子适应力的培养起到阻碍作用,于是我开始对他进行母亲式的幼儿园教育。我们都叫他小宝,这是家里人给他的爱称。小宝不会叫“老师”我就让他叫我“阿姨”,因为家里也确实有一个小阿姨。我就这么抱着他,尽管非常重,但只要能稳定情绪我觉得没什么。有一次我放下他去抱别的孩子,他居然大哭大闹了起来,死活要跟着我,其它几个老师要抱他他怎么都不肯,就这样我做起了他幼儿园中的妈妈,成为了他离开家以后唯一的情感依托,对此我和其它老师并没有责备他,正是由于小宝的过度依赖,爱粘人的依恋类型使他产生对某一位老师的过度依恋。对老师依恋固然好但长此以往对其依恋心理的发展并不利。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发现这下是培养托儿适度依恋的良好时机。于是在开学两周以后盥再让小宝长时间的坐在我身上,而是让他坐在我身边的小椅子上,有时他入厕也请其他老师帮助他,起初他并不愿意但老师亲切的举动和温柔的话语同样让他感到有依恋的心情。经过一段时间的过度小宝开始脱离我一人的“监护”,但是他还是喜欢和老师在一起很排斥。后来我们才了解他的亲人很少带他去和别的小朋友玩,于是经过家长的配合和老师的努力付出,两个月后小宝终于乐意上幼儿园,乐意和同伴在一起玩。

所以爱不是盲目的也不是一味只讲究付出,有时过分的爱反而会给孩子带去伤害,而适度的爱,有的放矢的爱才能称为是爱的教育,让孩子们对成人也产生适度的依恋。

2、依恋行为的矫治

有时依恋并不只是单纯见诸于表面的关爱和依赖,在和托儿的共同生活中我们还会了现一些奇怪的习惯,例如依恋替代。

陈书祺是班上的大哥哥能干的小伙子。但是每天睡觉时他都喜欢拿上自己柜子里的小毛巾被带到寝室,口含被子才能入睡,如果在他没有睡熟时拿掉口中的毛巾,他很快就会醒,没准儿还得大哭一场,所以只有等他睡着了才能悄悄拿掉小毛巾。

书祺的这一表现是一种“恋母”的结果。咬着小毛巾睡觉是对其母亲依恋的一种转移,如果立即将毛巾被拿走让他独自入睡恐怕很难,所以只能先不过分关注孩子的这一行为。在平时的生活中给予书祺关心爱护,尽可能地在情感上满足他,这样也满足了他对父母依恋的适度要求。之后我们在午睡时拍哄他的动作逐渐也成为了他的一种依恋,时间一长便逐步摆脱了对毛巾被的依赖。
这种习惯的改变不仅由于在午睡时老师给予他的关心更源于在平时对书祺的鼓励,呵护中使其对成人产生的适度依恋。

(四)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常处于被动关注,被动地位,而与同伴交往游戏中,双方都处于平等地位。

在交往中,托儿要向对方发出交往行为,如微笑、请求,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丰富自己的社会交往。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使托儿心情轻松、活泼、愉快,从而产生安全感。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环境,并愉快地学习生活。

在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中,幼儿学会了共享。独生子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心理严重,我请幼儿以家中带来玩具一起玩,让他们懂得爱护他人玩具,珍惜他人玩具才有更多的伙伴,无形使他们能主动地去关怀对方使在今后的情感迁移中懂得关心父母老师。

在与同伴的游戏过和中,托儿初偿合作的愉快,尽管他们对合作的意识很淡泊但能体验到得到帮助和帮助别人的快乐。依恋过度现象得到转化,同伴交往成为儿童的一种情感依赖,具有重要的情感支持作用。

四、培养适度依恋的原则

(一)以亲为先原则

创造温馨的亲情氛围,以多种方式对托儿表示积极的情感。以亲近、亲切、亲热的态度和方式与婴儿进行社会交往,同玩同乐,对于发展托班幼儿的适度依恋是有利的。

与此周时我发现亲情是激发托儿依恋的基础,有利于孩子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教师对托儿适度的新情产生适度的依恋。

(二)以自为主原则

根据两岁托班幼儿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自由自在自主的活动空间,家的感觉,让孩子们在自由自在中开心,在说自话中开口,在自作主张中开窍。教师的爱心,关心和耐心使孩子们产生了对他们的依恋,这不会淡化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而且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三)以动为育原则

让托班幼儿以对母亲单一的依恋逐渐转化为对同伴、对老师的依恋就要创造丰富活动来吸引孩子,提供各类活动材料,提高兴趣。托儿好奇好问好探索,在丰富的集体游戏活动中不断操作,获得成功。当他们成为人们所注目的目标时当他们听到有人向他说话当老师用表扬和充满爱心的话语和他们一起交流一起游戏时,孩子们会感到无比快乐。

(四)以观察为重原则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观察和关注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不断观察孩子,注意孩子,了解孩子,掌握孩子的需求、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善于从孩子的一举一动中捕捉他们内心世界的活动可使我们掌握教育的主动权,使孩子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适度的依恋,养成自信、勇敢、乐观、敢于创造的健康个性。

综上所述,在托班年龄阶段对孩子进行适度依恋的培养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我们应把握原则,继续在该领域进行探索,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培养孩子,用智慧的爱心构筑他们健康的人格。

相关阅读
推荐
  • “痱子粉”的妙用

    我授权北京学前教育使用我的稿件并拥有电子版权,如转载必须经过北京学前教育网同意 痱子粉的妙用 今年初带托班的我,一点实践经验也没有,更没有前辈的从旁指导,对于从何下手可以说脑袋里一片空白,可是不管如何,还是要去面对现实,而经验只能由自己慢慢的摸索点点滴滴的去积累了。 带了几个星期多多少少摸到了一些小窍门。幼儿们刚刚入学,年龄又较少,对于亲人的依赖又特别的强。哭闹现象是很难避免的。有几个幼儿平时在家里就认妈妈一个人,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幼儿适应新环境较慢,也间接的影响了其它幼儿在园的情绪,给我们的保教工作带来了

  • 顺应孩子的需要(托班)

    顺应孩子的需要,提供活动环境及人员配备 在开学初的一段日子里,我们发现,自选区域中的材料很少有男孩问津,那里大多是精细动作的活动,而操场里别班孩子的活动却能吸引他们在窗口长时间的张望;有的男孩在老师不注意时悄悄地溜出去;每当户外活动结束时,总是在老师一遍一遍的呼唤中回到教室,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样子。我们想:如果将户外的一些运动器具搬进教室,是否能改善目前的状况,等他们玩够后是否会将注意投入教室里活动区域中的材料。于是滑滑梯、小木马、荡船、平衡木等孩子们平时喜欢的玩具被一一请进教室,成为感统活动屋;将小汽

  • 如何使托班教学活动游戏化

    托班集体性教学活动包括语言活动和音乐活动,根据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学活动摊牌体验游戏化的教学。本学期我在语言活动和音乐活动中浓度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在选择教材,在设计活动中,我主要考虑到三个方面: (一) 从孩子生活中选材,好孩子已有的生活经纶,一些能贴近孩子生活的内容。 (二) 孩子所感兴趣的,最近的发展区,近阶段的需求。 (三) 在了解孩子感兴趣,自己已有经验,需求(情感来认知)基石上选材设计活动。 活动过程,采用内容和方法,有利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活动中集体性又包括活动整体性:(

  • 黄浦区小小班中心组研究工作总结报告

    区小小班中心组研究工作总结汇报 黄埔区教师进修学院 肖燕萍 院 肖燕萍 我向大家简单汇报一下近二年来区2-3岁小小班教研组研究的情况。 2-3岁小小班教研组建立是随着上海学前教育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因为随着教育对象的低龄化,我们的教养研究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教育者首先应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在这块新的研究领域里,我区教师存在两缺缺乏理论学习,缺乏实践经验。一些面上教师一开始接手小小班工作,感到无从入手。她们面对新的、陌生的教养对象,存在着工作上的盲从、困惑,他们的困惑有 0-3岁婴幼儿的教养方式与幼班有何

  • 引导托儿掌握初步的阅读技能

    1)了解书的结构,知道书有书名,每一页有页码。 (2)学习拿书、翻书和看书的基本方法,知道看书时用手从前往后一页一页的翻,每一页要从左到右一行一行的看。 (3)能识别图书中的人和物,能看懂每幅图的大意,讲出大体意思。 (4)能认读图书中的一些常见汉字,加深对阅读的了解.

  • 一学期托班幼儿教养经验感受

    幼儿园的指导纲要把教育的内容分为五大领域,在健康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即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这句话我觉的在我带托班的一学期中感受颇深,因为托班的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很多方面需要老师的照顾,很多的自理能力需要学习,但是考率到幼儿的实际能力,很多的时候很多的事情还不能独立的完成,需要老师阿姨的监督和帮助。 我觉得对于幼儿的照顾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包办代替,但是要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 幼儿园小小班体检小记

    一年一度的体检又开始了。虽然体检每年都在进行,可这对于我们小小班的孩子来说,确实第一次。回想上一届刚毕业的孩子上小小班时体检的情形,那个哭声真是惊天动地。这次为了让孩子们有个心理准备,体检前一天就跟孩子们聊了体检的事。鼓励孩子们做个勇敢的宝宝,勇敢地宝宝都会得到好看的贴纸。孩子们也都口口声声说着打针我不哭的。但我心里的担忧并没有减少,明天打足精神准备战斗吧! 第二天轮到我们班体检了,我们带着孩子来到体检的地点,小班的哥哥姐姐们正在体检,我们又顺势说:你们看小班的哥哥姐姐真棒,开开心心的在体检呢!我们的孩子

  • 拒绝宝宝的“耍赖”改掉坏毛病

    在音乐课《小手不见了》的活动中,我让宝宝们跟着钢琴边唱边做动作。这是我奖励了几个认真跟唱的宝宝漂亮的贴纸。大部分宝宝看到有贴纸发,为了也能得到贴纸,都更加认真地学起本领来。唯独彤彤边说要,边走到我前面来。我说:不行,等你认真学本领了,老师一定给你!彤彤还是不情愿,本想为了不影响我的活动,给她一个算了,但又一想,我这样岂不是助长了她的耍赖。而且让别的宝宝看到了,就对老师的话不是那么信服了!况且最近几天也听小王老师说到彤彤有这种现象:无论是分水果,还是分别的东西,总是站到老师面前耍赖。不行!于是我严肃地告知她

  • 培养托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几点做法

    作者:王耀英 来源:利津县第一实验幼儿园 人们是通过语言了解世界,表达感知的,幼儿通过语言使直觉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概括性思维,从而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托班幼儿正是语言发展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