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案例分析 > 幼儿园个案分析报告
一个攻击性儿童的个案分析

一个攻击性儿童的个案分析

更新时间:2014-07-20 18:08:09

《一个攻击性儿童的个案分析》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个案分析报告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例形式呈现,以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矫治措施,希望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所帮助。
教师手记(一)“我要玩这个大球”
时间:2004年4月20日上午9:00
地点:操场“滚大球”运动场地
我和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和孩子们讨论晨间锻炼的规则,弘弘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大球”。选择运动器械的音乐一响起,弘弘撒开腿,朝大球飞蹦过去。这时场地上的大球只剩下一个了,弘弘和新迪同时拿到这个大球。两个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争起来。弘弘大喊:“是我先拿到的。”新迪说:“不对,你是跑过来的,是我先拿到的。”弘弘仍大叫:“我要玩。”我轻轻地对他们说:“你们俩商量一下,想个办法,要不,这样下去谁也玩不起来。”于是新迪用商量的口气对弘弘说:“我先玩,等会儿交换地时候再给你玩,好吗?”弘弘松开拿着大球的手,我以为他同意了新迪的方法,正想表扬他,没想到他猛地抓起新迪的胳膊狠很地咬了一口。新迪痛得立刻松开了手,哭了起来。弘弘见状立即拿着大球准备玩起来。
分析:
攻击有多种表现或种类,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攻击有两种表现方式:直接攻击和替代性攻击,直接攻击是对欲攻击的对象直接予以侵害。案例中弘弘的表现应属于这类。儿童的攻击行为有自己年龄阶段的特点,即以工具性攻击占优势。儿童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在一定情境中,能够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判断,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通过攻击手段产生的结果,因此儿童有时会受到外在诱因的驱动(如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攻击。弘弘的攻击性行为其攻击的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大球”,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咬他,我就能得到大球。”攻击只是他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教师手记(二)“他先打我的”
时间:2004年5月12日中午12:00
地点:盥洗室
午睡时间到了,小朋友在准备入厕。男孩子有序地站在小便池前排起队,弘弘站在伟伟后面挨得很紧。伟伟转过头对弘弘说:“弘弘,你往后面站一点行吗?”弘弘没理他,仍然贴在伟伟身身上。伟伟上完厕所拎裤子的时候,胳膊肘不小心碰到了挨着他的弘弘,弘弘不由分说从背后紧紧勒住伟伟的脖子,伟伟大喊:“放开我,你干吗?”我立刻走上前,一边叫弘弘松开手,一边观察着伟伟的脖子。幸好及时,要不准得出事。我问弘弘:“你为什么要勒伟伟的脖子?”弘弘理直气壮地说:“他用膀子打我。”
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依赖于具体情境和儿童的认知因素。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某些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可能缺乏社会信息的处理能力,或者是对社会信息的解释出现了偏差。高攻击性的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倾向与带着敌意的眼光去解释伙伴的行为和意向,存在着归因偏差。具体来说,他在下列五个步骤的社会信息处理模式中容易发生错误或偏差:对环境中社会交往线索的译码;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归因;搜寻可能的行为反应;决定一种可能的反应;执行这种反应。如果儿童在以上任何一个步骤上出现偏差或有缺陷,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反应。此案例中弘弘的行为可以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他将他人一个无意的动作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错误的判断使他做出了错误的攻击反应。

教师手记(三)“我是奥特曼”
时间:2004年6月21日下午4:25
地点:活动室
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弘弘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摸弘弘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弘弘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弘弘大喊:“我要玩。”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弘弘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弘弘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弘弘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弘弘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弘弘的边上。弘弘拿着他插的宝剑在冰冰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宝剑”刺向冰冰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弘弘用手当宝剑,在冰冰身上乱打,冰冰哭着喊:“老师,他打我。”弘弘的妈妈看见冰冰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弘弘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弘弘嘴巴一咧,大哭起来……弘弘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弘弘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分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在此案例中,弘弘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弘弘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像弘弘这样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屡屡发生。曾经有人在某个幼儿园两个班级进行观察时发现,从上午8点半到11点半3个小时里共发生30起打架事件,平均每6分钟发生一次。这种频繁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矫治,将不利于儿童健全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养成。更重要的是攻击性行为容易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影响伙伴关系和幼儿园、学校的教学秩序,严重的可能导致棘手的法律问题。因此,对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应首先积极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攻击行为要及时地处理,防止造成更恶劣的后果。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措施〈一〉 控制环境影响 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
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这是从观察学习角度提出的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一个策略。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控制和消除,如禁止儿童看暴力影视等,同时要求成人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具有攻击性,并通过成人的教育使儿童形成对有关攻击性行为的正确认知,帮助儿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儿童学习、模仿影视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性行为。这样,儿童在其他的情境中就能根据内部良好的认知结构调节、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逐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水平。
措施〈二〉创设良好条件 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儿童获得攻击性行为后,以表象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并重新整合成一种反应模式。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经由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启动或激发,实际的攻击行为才能发生。儿童年龄小,大多数攻击性行为发生在争抢玩具等一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时。鉴于上述特点,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儿童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提供数量充足的玩具,以减少儿童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设置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儿童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而造成摩擦。此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让儿童能愉快地接受老师、同伴的建议,使儿童形成正向情绪和经验,善待他人。
措施〈三〉教育方法得当 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家庭在矫治儿童攻击性行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在家庭管教方面,父母用忽视放任或严厉的惩罚来管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两种态度都鼓励和强化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当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时,需要给儿童一些惩罚,但惩罚时应注意:1、惩罚要及时,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在惩罚时应向儿童讲清楚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2、惩罚应和鼓励结合。对儿童的惩罚并不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自身”,而是可以采取停止玩玩具、看动画片等“惩罚”手段。当儿童表现出家长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或行为有明显改进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进一步改善,形成行为的良性循环。
措施〈四〉重视内部因素 培养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强调个体的主动性,他认为个体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依靠反馈进行自我评价,所以个体的行为即使未受到外来的强化,自己也具有调控行为的可能性。个体对攻击性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实际上有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主要由三个子过程组成:1、自我观察。个体对自己攻击性行为造成的结果进行观察。2、判断。个体根据自己内部的认知结构和道德标准,判断行为后果的价值大小,以此确定自己在相同或类似情境中的反应模式。3、自我反应。通过判断,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得出积极或消极的评估结果,它从认知上制约着自身是否做出攻击行为。如果判断结果是积极的,那么个体的这种判断便会对其攻击行为起奖赏作用,驱使其发生攻击性行为;反之,则起到抑制攻击行为发展的作用。儿童虽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认知成分在行为调节方面起的作用不大,但是成人也不要忽视儿童内部因素对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首先教师、家长要使儿童知道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性,再通过移情训练,让儿童体验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认知和情感因素的结合会产生内在的动力,使儿童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感到羞愧,促使儿童自觉地减少攻击性行为。


像弘弘一样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也许是在家里最让家长操心的孩子,是幼儿园里最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对这类儿童的教育方法很多,但无论采取那种方法,请千万不要忽视教育者积极情感的投入以及良好师幼、亲子关系的建立,因为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最佳途径。

相关阅读
推荐
  • 顽皮孩子也有可爱之处

    小添雨是一个顽皮可爱的小男孩,他平时表现比较踢腾,甚至有些坐不住,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和同伴玩追打游戏,还时不时有小朋友来告状,老师,周添雨打我。老师,周添雨把XX推倒在地上了。每当这时,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怎么有这样的孩子,但每个孩子毕竟有他特别的地方吧。虽然他很调皮,但是他最害怕老师说不喜欢他,有时我会非常严肃地对他说:添雨,你再调皮,老师就不喜欢你了!这时添雨就会非常乖地坐在椅子上,规规矩矩地跟老师进行活动,过上几分钟,他看老师没有注意他,他会嗲声嗲气地对老师说:老师,这样你喜欢我了吗?嗯,这样老师就喜欢

  • 案例分析:开始读懂你

    案例现象:黄家政是一个聪明带点调皮的小男孩,他有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和娇小的身段。但是可不容我们忽视,因为他身手比敏捷,而且好动。在某些时候,他会不经意间地让你觉得他像只小猴子一般地活蹦乱跳的。在玩区角的时候老是要欺负小朋友,上课也不认真听,对他都有点恐惧,接下来他的表现令我感到失望! 案例一:早上进班级时,他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闯进教室;自由活动时,他会带着同伴在教室和午睡室之间窜来窜去,追逐打闹;玩积木时,他会把所有的积木都扔在地上;上课时,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听讲,他却和周围的小朋友头碰头讲得热火朝天,手舞

  • 个案观察:家园合作很重要

    观察记录 :一转眼与和和相处了一年了,从刚开始的不了解到现在的无话不谈,一年的日子里有欢笑也有眼泪,和和从一个腼腆不愿意说话的小女孩,到现在越来越开朗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示,虽然对于饭菜和和还是不能一直坚持都吃完,但在和和的身上我看到了她的一点一滴的改变,她能尽量把饭菜吃完。 观察分析: 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通过家园合作有利于和和的进步,本学期我们积极的与和和的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幼儿在家时的情况,并及时把和和在园时的情况进行反馈,与家长制定合适的方案促进和和的进步。和和一点一滴的进步让家长和老师都感到欣慰

  • 自信——打开孩子快乐之门的钥匙

    个案分析 : 昊昊是个不到四周岁的小男孩,是家里的小皇帝,老师我不会是他的口头禅。每次画画、纸工或者午睡起床后,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寻求老师的帮助。联想到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身子女,尤其是像昊昊那种妈妈招女婿而生了个儿子的家庭更是显得宠爱有加,不让他有自己动手的机会。其实昊昊这个孩子还是蛮有好胜心也蛮懂事的,只是家庭的环境因素导致了他产生了依赖性和做事的畏惧性。 采取措施: 1、利用孩子好胜心强的心理,我们总是在昊昊产生依赖或畏惧的想法时,表扬一些自理能力强的孩子,比如说:涛涛真能干,自己会穿衣服了像个小小男子汉

  • 托班个案分析:鼓励幼儿不挑食

    发展状况:最近,我发现该幼儿性格有内向倾向,自理能力方面比较懒惰,动作很慢,吃饭、穿衣等也少不了老师和妈妈来帮忙。妈妈、爸爸忙着工作,对孩子学习、生活不太管,对孩子的物质要求都会尽可能满足,所以造成他独立性较差、对食物很挑剔的性格。 立案目的: 1、让张赫远知道各种食物都有它的营养,挑食会让身体会差、个子长不高,还会影响智力的发展,是不好的。 2、鼓励幼儿不挑食,每餐按时吃完,并做到一静三光 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与措施 观察记录: 张赫远是一名托班年龄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孩子吃得很慢,一顿饭一般要一个小时

  • “学跳绳”——个案追踪

    终于告别了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太阳暖暖的照耀在身上,心情也格外的好。下午正好轮到上体育活动课,宝贝们也兴奋了起来,终于可以到操场上舒展一下胫骨了。今天的活动内容是学跳绳,跳绳的好处可多了,既可以锻炼宝宝的弹跳力和手脚的协调力,又可以锻炼身体。我们稍稍做了下运动后,紧接着就学习跳绳的基本动作。在活动中,宝贝们一开始都兴致很高,绳子拿到手马上跳了起来。可是,没过多久芝芝小朋友的兴趣开始逐渐减弱了下来,一会儿开始晃绳,再后来就干脆坐在地上,看到这种情况,我亲自教他跳,但是刚跳几下注意力马上又转移了。我问他为什么

  • 幼儿个案跟踪记录

    2004年2月----2004年6月 幼儿姓名:吕俊杰 班级:大(2) 教师:金奕凤 情况分析: 俊俊是全园闻名的新闻人物,相对于同龄儿童来说他确有不少特别之处,如:无缘无故打人,抢玩具,欺负同伴,不爱学习,常搞破坏,等等。尽管他母亲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取了多种教育手段,但收效甚微。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俊俊在一岁时,被开水烫伤,光医药费就用了将进十万。他的父亲没有什么工作,整天在社会上混,三天两头不回家,即使偶尔回来也是从不管孩子。孩子基本上由母亲一人抚养,由于妈妈也没有工作,再加上身体不好,孩子因

  • 我班有个“女霸王”

    一听这个名字,你一定会吓一跳。可是,当你看到她站在玩具柜上,一只手插着腰,另一只手指东划西地,边比划边喊得样子,就会觉得这个名字给她再恰当不过了。 从到这个班起,就听说有个叫刘海美的小姑娘,很有个性。可刚开始,她并没对我显示她的个性。只是下课是爱在我周围转,别的孩子向我撒娇,或搂着我说话时,她偶而也会插一句,有时还会不屑地撇撇嘴。当我去拉她得手要和她说话时,她总是不自然地挣脱开跑掉了。 有一天,早上来园时,她和妈妈生气了,她妈妈向我告状,她不示弱地和妈妈顶嘴,妈妈气得扭身走了。我告诉她这样做很不礼貌,她听

  • 儿童个案:一个怯懦儿童的转变

    与你同行,拥有晴空一片 一个行为怯懦儿童的转变 关键词:怯弱 1 情况分析: 来到大三班,认识了陈静。知道了陈静有许多她这个年龄不该有的特点。她性格孤僻、懦弱、爱哭,很少与人交谈、交往,我发现班里好象根本没有她喜欢或喜欢跟她玩的人。总是一个人蜷缩在座位上,怯生生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下楼梯时,她自觉地退到最后,等别的小朋友走完后,一个人慢慢地扶着栏杆下,对于教师的主动接近,她总是显得恐慌、紧张。 通过与陈静母亲的交谈,我了解到陈静入园前这种情况不很明显。入园后,有一次看到同班的小朋友因为犯错被老师罚站后就变得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