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成长 >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谁夺走了孩子的同情心

谁夺走了孩子的同情心

更新时间:2014-07-21 16:10:09

《谁夺走了孩子的同情心》可能是您在寻找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我常常会发现当我批评一个孩子的时候,下面却传来了孩子“幸灾乐祸”的笑声;我们也能看见当自然角里的小动物由于孩子的抓捏而死掉,可孩子脸上去出现“毫无关系”的脸孔;当有个孩子不小心摔倒时,好多孩子却都是站着看笑话而没有一个孩子站出来帮助扶起他.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又是谁夺了孩子们的同情心?我们成人又应该怎么样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呢?

什么是同情心呢?同情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格品质,它在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集体凝聚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及其对其行为的关心、支持、援助的情感;是“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的一种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它既是道德情感的一种,也是社会责任的一种;是社会道德的根本,也是社会责任的前身,;是社会道德和责任的共同基石。

而为何我们现在的孩子却缺少了同情心呢?

1、社会的发展相成和成人的思想行为灌输

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好多人都是只考虑到自己如何来获取自身利益,而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有的还会试图从别人的地方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注重个人利于高于一切。而成人往往忽视与幼儿进行沟通,忽视了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满足,以致造成代沟;幼儿间相互交往的机会与时间相对减少,缺少施与别人同情的环境;随着竞争的加剧,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于自身而排斥他人,这种现象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

2、成人注重的是知识培养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培养

现在好多家长只重视如何对孩子的知识、技能教育,忽视同情心的培养;有些家长还怕孩子在外面吃亏,受人欺负,对幼儿进行消极教导,如:“他打你,你就打他”;“想玩你就拿”“他不给你玩你也不用给他玩”等。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自身缺乏同情心,难以给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有些家长只给孩子爱,却不教孩子爱同伴、爱别人。这就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习惯,缺少必要的同情心。

而我们应该如何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呢? 1、 从成人自身作起

幼儿园的孩子思维还不是很成熟,他们决大多的行为都是取决于对成人的模仿和对社会的初步感知,所以成人对事对物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成人必须先要学会对同伴友好,爱帮助有困难的人,尊老爱幼等。这样就能直接达到“身教大与言教”的效果。

2、善于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同情心

当我们成人发现孩子对某人或某事产生同情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而且更应对幼儿萌芽中的同情心加以保护、鼓励和启发,告诉他们要设身处地的体验别人的痛苦。不要用冷言冷语去打击孩子的同情心,而且要让孩子了解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从而来减轻人家的痛苦。

3、利用文学作品的作用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现在有好多的文学作品对孩子都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所以我们成人要学会来利用这些文学作品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灰姑娘》、《三毛流浪记》等故事,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启发幼儿思考应该怎样对待那些弱小的值得同情的人。这样孩子能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人物中取得教育意义.

4、以具体的事例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让孩子从具体的事例中感受那些需要帮助人的困难,如这次的四川大地震,对我们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灾区人民的困难是那么的实际和巨大.这时我们成人就应该告诉孩子地震后那里人民的困难生活,从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并组织让孩子用实际行动(如捐款等方式),即时来表现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

只有在同情心这一基础上,人们才会产生尊重、理解、安慰、帮助等高级情感及由其支配的活动,人与人之间才可能变得亲切,家庭之间才会变得温馨,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而人的情感形成在孩子幼儿时期作佳,所以我们成人不能忽视了孩子的同情心的培养.
相关阅读
推荐
  • 规则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自身需要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历程看,规则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自身需要。我们知道,当 儿童 渡过自主感心理危机(2-3岁),知道自己在这个家庭是受欢迎的,是可以自主采取一些行动的。此后,孩子便开始转入主动探索的阶段,要开始渡过他的主动感心理危机。 在进入主动感心理危机阶段以后,孩子对社会和自然的现象更加好奇,探索的范围更大,内容更为深刻。但是,这个时候的孩子仍然是孱弱的、无知的,他们的探索受到客观事物的制约,也受到父母和成人的制约。他们的继续探索和成长,仍然依赖于成人。 他们对父母(或成人,包括祖父母、外祖 父母 以及叔叔

  • 谁夺走了孩子的同情心

    我常常会发现当我批评一个孩子的时候,下面却传来了孩子幸灾乐祸的笑声;我们也能看见当自然角里的小动物由于 孩子 的抓捏而死掉,可孩子脸上去出现毫无关系的脸孔;当有个孩子不小心摔倒时,好多孩子却都是站着看笑话而没有一个孩子站出来帮助扶起他.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又是谁夺了孩子们的同情心?我们成人又应该怎么样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呢? 什么是同情心呢?同情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格品质,它在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集体凝聚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及其对其行为的关心、支持

  • 关于儿童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讲座活动

    前一段时间,我来到太仓青少年活动中心剧院旁边的赏真斋聆听关于儿童教育与心理健康的讲座。主讲的是苏州的教育专家戈柔老师。之所以能够参加这次家庭教育讲座活动,是因为老同学特地送给我一张听讲座的票,只有一张,她把票给了我。我很认真地听完了整个讲座,获益非浅。专家毕竟是专家,对教育事例的剖析非常深刻,对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我也感悟和收获了许多东西,在平时教育幼儿的时候,我们可以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一、玩是孩子的特点,教师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成孩子的缺点。 二、教师不能把优秀的孩子看成是完美的,对孩

  • 中心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健康为目标,以卫生科学、体育科学为内容的教育,也是向幼儿进行保护自己身体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幼儿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都柔嫩,其身体素质还相当薄弱;同时,他们又处于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这有利于幼儿培养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教师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保育和教育则有利于幼儿形成有益终身的健康行为方式。 首先: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教给幼儿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为,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 可以用丰富的知识、动作和行为练

  • 日常班级教育中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未来21世纪的接班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如何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的一日教学活动当中去,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每个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呢?在多年的实践教育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榜样影响中规范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在整个发展中一直处于主体地位。作为教师,首先,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教育幼儿,在幼儿心目中树立一个正确规范的榜样,让幼儿在一日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爱是教育的基石,是教育的根

  • 儿童孤独症的常见行为特征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与儿童感知、语言和思维、情感、动作以及社交等多个领域的心理活动有关,属于发育障碍。很多国家对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进行调查,加拿大为万分之十,美国为万分之四,日本为万分之七。 我国尚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从有关临床病例的统计中发现: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比例大约为5.1左右。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儿童孤独症患者的父母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孪生子女中,单卵孪生子中若有1个患孤独症,另一个的患病率高达36%左右,而双卵孪生子中却没有这种现象。这说明孤独症的发生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 呵护病愈宝宝的“心理病”

    妞妞是个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的小朋友。前段时间,因为患病住院治疗,出院后又在家里休息了两个月,当她再次跨进幼儿园大门时,简直像换了个人似的,整天坐在教室一角,闷声不响,羞答答、怯生生,动不动就眼泪汪汪,老师觉得很奇怪:怎么得了一场病,这孩子的脾气、性格就都变了? 其实,这种性格的改变反映了孩子心理上的缺陷。患病,尤其是患慢性病的孩子,身体康复后,性格变得任性,乖张或添上一些怪癖颇为常见。 孩子患病后,往往倍受家人、亲友、老师的爱怜,有时近于娇惯。大人百依百顺,事事由着孩子来,无形中助长了他的任性。病情好转后

  • 怎样纠正儿童的任性心理

    一般说来,儿童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但是,孩于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

  •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竞争时代,人类辉煌的过去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人类美好未来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而且未来在急切呼唤创造性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所以我们在培养幼儿创造能力时,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获得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门径,好奇、好问、探究、发现、创造往往都是密切相关的。科学家培根说过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要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周围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