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9-23 10:03:19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范文》可能是您在寻找教学工作计划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2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了吗?谁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出示课件)
师:强调“间隔”的“间”的读音。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暴是本课的生字,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这个字,(师板书暴字)
师:暴上下结构,上面是个
生:日
师:要把他写得
生:扁一点儿
师:下边的第二横要比第一横长,一撇一捺要写的长一点,最下边不能写成水字,注意笔顺竖钩、点、提、撇、点。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写字本工工整整地写一遍。不仅要写正确,还要写漂亮,有同学写字姿势非常得好,坐得非常地端正。写完以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看看,评价一下,取长补短嘛。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挽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挽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挽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挽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挽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不方便、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方便、美)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板书)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3、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1、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来交流、交流。
2、学生汇报: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 这有个多音字,一行人,齐读三遍,强调行字的读音。这还有几个词语,谁来读一读?(“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生读词
4、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协调有序”
(1)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理解)
(2)指导朗读。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和老师合作着读一读这段话。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师: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男同学走前面,女同学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人指挥走得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5、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
师:“绰”是生字,绰在这个词中是舒缓、柔美的意思,想一想,“人影绰绰”是什么意思?
师:不错,人影绰绰就是人很多,影子倒映在水中。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出示画面)请学生看图描述。
师:听你们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们看(播放课件)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指生读。
师: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一道风景)
生:一道风景
6、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生读段落,师出示语句)
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透过他们的表演你感受到了什么?(谦让)。你看出了文字里蕴含的美。
师:这种谦让的美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理所当然”,“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讲“理所当然”)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谈“理所当然”)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敬老
师:他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构成了(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________,_______总要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说一句话。
师:这么多的假如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所以作者才由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
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六、课外延伸,布置小练笔。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美就蕴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平凡小事中。
老师出示收集的美的图片,美就在身边,美是妈妈千万次的唠叨;美就在身边,美是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交流身边的美。
课下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七、板书
搭石
暴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学目标:
1.认识“栗、矫”等13个生字,会写“鼠、仁”等13个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把握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3.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栗、矫”等13个生字,会写“鼠、仁”等13个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种小动物?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2.(出示课件1)(出示松鼠图片)请看大屏幕,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
板书:松鼠
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进入松鼠的世界,去认识这个可爱的小动物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出示课件2)
1.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1)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争取把课文读流利。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
(3)结合上下文理解“嬉戏”、“遮蔽”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课件4)
(1)读词句
[出示榛子、橡栗、苔藓的图片]
灰褐色:[出示灰褐色的松鼠]
“遮蔽”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嬉戏”你怎么理解?
(2)识记生字,掌握多音字。(出示课件5)
晃 huǎng( )huàng( )
组完词同桌订正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出示课件6)
1.默读课文,想一想: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着在括号里填上词语。
讨论:( )的松鼠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3.同桌讨论:如果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全班交流,总结
第一部分(1):先总写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再分别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进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介绍松鼠的形体特征。
第二部分(2):主要从松鼠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两个方面介绍松鼠的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3、4):从松鼠的行动、储备食物过冬和搭窝写出了松鼠聪明、警觉、乖巧的特点。
第四部分(5):介绍了松鼠的繁殖、换毛及爱干净的生活习性。
四、细读第一段,了解外形(出示课件8)
1.默读,找一找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_____”画出来。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呢?试着填一填:在写松鼠的外形时,抓住松鼠的__________,详细描写了松鼠 ____、____ 、_____ 、和_______的特征,把小松鼠写得非常美丽可爱。
板书:外形特征
面容----清秀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
尾巴---上翘
3.读第一段,讨论:你认为这段好在哪儿?(出示课件9)
小结:文中第一段确实写得好,作者抓住了松鼠的外形特点,运用了恰当的形容词、比喻句,把松鼠的外形写具体了,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丽可爱。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4.指名读,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朗读指导:我们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要读出这种情感,我们首先确定描写松鼠的重点词语如“乖巧、漂亮、讨人喜欢、面容清秀、敏捷、机警”等词语,并通过重读、轻读等方式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0)
1.抄写生字、新词。
2.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介绍它的外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从中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意思写词语(出示课件13)
动作迅速而灵敏。 (敏捷)
小巧、灵活、精细。(玲珑)
遮住的意思。 (遮蔽)
游戏、玩耍。 (嬉戏)
2.《松鼠》一课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生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一下松鼠有哪些生活习性。
二、精读课文,了解习性(出示课件14)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和同桌说一说这部分介绍了松鼠的哪方面特征。
生总结,汇报
板书:性格特征---胆小(活动范围 活动时间)
2.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生活习性?默读课文第二部分,选择一方面来准备并在全班介绍。
3.指名介绍,随机导学:
读第三部分,看看这部分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松鼠的特点?(出示课件15)
生总结、汇报
板书:行动、储备粮食 搭窝 (聪明 警觉 乖巧)
师:你们瞧,作者把松鼠搭窝的过程写得多具体呀!你能不能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画出来?
(先……再……然后……)
师生对读这一句,感悟言之有序。
学生动笔,用上“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写后交流。
4.读第四部分,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生活习性(繁殖 换毛 爱干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请2名同学分部分读全文。
2.说一说:通过学习课文和查阅资料,你对松鼠有了哪些了解?
3.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 (讨论) (出示课件17)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4.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白鹭》。
四、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8)
1.完成课后第3题。
2.继续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接着写一写它的生活习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会基础知识,锻炼基本技能。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效果良好。
2.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因此,我把字词也作为重点,在字词的教学中,我以点带面,通过重点词语来理解松鼠的特征,这样对学生来说非常容易把握,因此,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教师的引导与评价显得不够及时准确,影响了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不够兴趣盎然。
教路点睛
1.教学前,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丰富学生对松鼠的认识。
2.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应先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特点的。为了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让学生就喜欢的课文某一部分内容绘制一幅图,给它起个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在初步感悟、理解课文之后,还应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怎样写松鼠特点,从而体会作者说明的顺序及语言的生动形象(比喻、拟人),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4.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上的异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5.在学习了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后,可以进行一次改写练习,引导学生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训良、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自读课文,从课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理解松鼠外形、性格、行为特点,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学习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手法。
4.与《鲸》对比,体会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点。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正确读记课后生字及目标1中的词语。
(2)自由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全文的中心句.找出“漂亮、驯良、乖巧”相应的自然段。用图画出喜欢的部分,说说喜欢的理由。
3.自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几方面介绍松鼠漂亮的特点,作者都运用了()说明方法。
4.自读第二自然段。①按“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把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②作者从“活动范围在树上不在住宅区、活动时间在晚上不在白天说明松鼠()(),突出它()的性格特点。
5.自读第三自然段,作者从()()()()()几方面介绍松鼠乖巧的特点,作者都用了()说明方法。
6.自读第四自然段。作者从()()()()四方面介绍了松鼠搭窝的经过,说明松鼠(),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7.讨论:与《鲸》比较,说明方法有什么不同?
说明角度
表达方法
语言
鲸
介绍
形体特点,
生活
习惯。
简单朴实准确
松鼠
介绍
外貌
性格
行为
一、初读课文,找出全文中心句,初步了解松鼠漂亮、乖巧、训良、讨人喜欢的特点及作者思想感情。
二、指导阅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松鼠漂亮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三、指导阅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松鼠“训良”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
活动地点---晚上(不骚扰人类)
(训良——拟人、比喻)
四、指导阅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体会松鼠“乖巧”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横渡----智慧
触动----警觉
储备食物----聪明
蹦跳----轻快
叫声----有感情
(乖巧——比喻、拟人)
五、指导阅读第四自然段,深入体会松鼠“乖巧”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选址----树枝分杈
建造----勤劳
住居----宽敞、舒适、安全
窝口----遮风避雨
(乖巧——比喻、拟人)
六、合作学习,对照异同,探究写法。
练习提纲(选一个作读写迁移练习)
1.用本课的表达方法写一种你最喜爱的动物。
2.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文本分析:
这篇散文描写了作家贾平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把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在学生读顺读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表达的作家对生活、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进而联系实际体会对美好的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生活,源于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悄、累、袅”等8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4.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童年》,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美好,引出本文内容。
导语: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这节课上,就让我们睁大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感受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明确:“月迹”是文章记叙的核心,作者就是通过追寻“月迹”来寄托种.种思绪的。紧紧抓住“月迹”理解课文,会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1952年生,陕西丹凤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作品曾多次获文学大奖,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商州》《浮躁》《废都》等。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和人物语气,圈画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没声儿
(2)理解重点词语。
[累累]接连成串的样子。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袅袅]指烟雾缭绕升腾,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嫉妒]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
4.寻找月迹:在文中找出有关揭示“月迹”的位置的句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交流感悟相结合,联系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
2.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3.抓住作者赢得珍珠鸟信赖的原因,感受作者与珍珠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原应以诚相待,和谐相处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三、教学策略
1.独立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2.用具体可感的画面、声色、情节描述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
3.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1.导语:(出示课件:珍珠鸟的图片)同学们,作家冯骥才先生曾饲养过三只珍珠鸟,在小鸟与大作家相伴的日子里,作家感触颇深,写下了《珍珠鸟》这篇文章。(齐读课题:珍珠鸟)
2.同学们,从大作家与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呢?
(二)整体感知,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想珍珠鸟是怎样一种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2.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并和学生一起对发言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引导。
小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从珍珠鸟的外形描写中体会“我”喜欢珍珠鸟。
2.是啊,多么惹人喜爱的珍珠鸟啊!所以,当朋友送我这对珍珠鸟时我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指名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文章的内容只要求学生粗知内容即可。学生在读文、交流的过程,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梳理,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又由鸟的外形特点、鸟的习性,引出人与鸟之间相互信赖的话题。
(三)理解品味,体会鸟对人的信赖
1.这种怕人的鸟,怎么会变得不怕人?“我”是怎样逐渐赢得珍珠鸟的信赖的?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内容体会。
2.学生交流,教师梳理归纳为三件事。
第一件事:为鸟安排舒适温暖、幽静的巢。
“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只有在这像幽深的丛林一样的地方,珍珠鸟才感到安全。所以,它那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第二件事:决不惊扰它们。
(1)知道它们竟然有了雏儿,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事情!此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2)“我”是怎么做的呢?读读文中的描写。
指导感情朗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第三件事: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我”不管它,不伤害它。
(1)三个月后,这对珍珠鸟有了雏儿,这个小家伙长什么样?找到相关的语句,读出你的感受。
(2)多么可爱的小家伙啊!虽说“初生的牛犊不畏虎”,但是这只小珍珠鸟刚开始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却还是心有余悸的?
指名读第八自然段。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子里。“人有人言,鸟有鸟语”,鸟的叫声,就是它们交流的语言。你觉得此时它们在交流什么呢?
(3)这小家伙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呢?学生交流讨论。
无论小家伙在我的面前做什么,我不管它,不伤害它,小鸟的活动范围不仅越来越大,而且胆子也越来越大,有一次,它竟然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课件出示课文中插图,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有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请一位同学在音乐声中朗读。
(4)多么感人的一幅画啊,“我”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对我亲近的情意,我没有惊扰它,因为我知道它仍然是一种怕人的鸟。
(5)课件出示: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再读这一句话,你有又什么新的感受吗?
这种怕人的鸟现在与我这样的亲近。
因为我知道珍珠鸟怕人,所以,我尊重、理解它们,给它们自由,决不惊扰它们,我和珍珠鸟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了。所以,文章在开头部分,单独把这一句话作为一个自然段,强调“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使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设计意图】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通过读来感悟的。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得,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个环节中,以“我是怎样逐渐获得珍珠鸟的信赖”为对话主题,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明确“我”为珍珠鸟所做的一切,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引导学生体会信赖源于对别人的尊重、理解、宽容和爱,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
(四)总结升华,体会信赖的含义
1.望着这和谐的画面,感受着鸟儿亲近的情意,作家不由得从心底流出这样的感慨。
课件出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在你的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学生交流。
3.总结升华:信赖,就是尊重、理解、宽容。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感受到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和谐美好的境界。世界万物共生长,应以诚相待,和谐共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珍珠鸟在“我”细心的照料下,由怕人到与人亲近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并由此拓展到生活,延伸到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活动学习
1.搜集整理有关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感人故事,与同学分享。
2.推荐阅读《我的野生朋友》。
3.试着接触一种不熟悉的小动物,努力使它成为你的新朋友并记录下相处的过程。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冯骥才先生的其他作品。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二、说目标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课文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耻、矣”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把重点确定为: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把难点确定为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四、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
为了能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我围绕三维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课件展示等方法,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用读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的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2.对于课文的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在自读的基础上先把握课文内容,然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解决重点词句,从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3.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我还设置了拓展延伸的环节,引导学生搜集课外的有关读书的名言,以扩大学生的积累。
4.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效果预设。
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2.题解:(出示课件16)
“泊”: 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出示课件17)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 “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出示课件19)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
(出示课件20)霜满天。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出示课件21)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出示课件22)(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
(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对(出示课件24)
“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生带着“愁”来读。 (出示课件25)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板书:愁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26)
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推荐《不朽的失眠》给大家阅读。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内容
枫桥夜泊
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江枫、渔火---半夜钟
对
愁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
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
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学情分析:
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争取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其一是让学生学习言语材料过程中的质疑,激起解惑的兴致与情绪,引发学生思维的“野马”在言语材料的“草原”中东奔西突;其二,对学生适时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在与言语材料的“对话”中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其三,引导学生收扰思维的“野马”,依据言语材料得出最佳结论。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张继选词炼字的妙处, 其中包括“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愁眠”等6个意象,通过创设意境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位异乡游子在一个深秋夜晚的忧愁,孤独与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导入新课,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这首诗,它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古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你们知道吗,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城西,有一座桥,这个桥叫枫桥,在离枫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寺庙,这个寺庙就叫寒山寺。一座桥,一座寺,看似很平常的地方,凡是去苏州市的人大多要去看一看枫桥,要去听一听寒山寺的声音,甚至日本、韩国的朋友都特地来到中国苏州亲耳聆听一下那儿的钟声,用手抚摸一下那儿的桥,这是为什么呢?对,这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做《枫桥夜泊》。这首诗,千百年来,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读诗题,理解诗题。
请齐读课题。关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枫桥是江苏省苏州城外的一座小石拱桥。夜——泊?“夜”是什么?(夜晚),“泊”呢?是多音字(停泊bo)(湖泊po),那“夜泊”就是什么意思呢?谁用自己的话把这题目的意思说说?谁把船停泊在枫桥?
2.介绍诗人。
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
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咱们再读课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先好好地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三、合作交流
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咱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其中的感情,接下来,大家再好好地读读,读出你的感受来。
(生自由朗读古诗。)
说说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你感觉到了什么?
我们把读的要求放高一点吧,谁能美美地读一读吗?还有什么感觉吗?你能读读吗?看怎么读出一点“愁”的味道?
四、巩固拓展
【情境任务】
本单元的课文中有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温暖,有老少一起爬天都峰的坚持,也有小伙伴从闹矛盾到和解的童真。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才让我们的童年变得像万花筒一样。今天让我们一起打开记忆的闸门,把你们生活中的事写下来,跟小伙伴分享,也可以等我们成年之后再来读一读,回忆美好的、有趣的童年。
【教学目标】
1. 找到生活中印象最深的、有意思的事件。
2. 按一定顺序,把事件写具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确定事件
(一)头脑风暴
1. 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无论是你亲身经历的,用心观察的,还是侧耳倾听的,哪件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
2. 至少选择三件令你难忘的事,把关键词填写在图表外围的圈圈中。事情可以是高兴的、滑稽的、烦恼的、幸运的、惊险的……
(二)选择素材
1. 请你在小组内把几件事分别说一说,看看能否引起他们听的兴趣。
2. 其他组员根据以下标准评价,帮小伙伴挑选出一件最想听的事。
环节二:整理事件
(一)请根据下面表格中的提示,回忆事件
(二)阅读分享,反馈修改
在小组内轮流阅读自己写的事情,请同学说说这件事情是否写清楚了,还有什么需要修改完善的地方。
环节三:展开事件
(一)回顾例文,说说发现
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我们俩温习完功课,把自己在舰模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我见他那只做得很精致,就拿在手上,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总舍不得放下。不料我一失手,啪的一声,小木船掉在地上,摔坏了。他一看,急了,哭着要我赔。我上前分辩说:“我不是故意的。”他生气地说:“谁叫你不小心, 非赔不可!”还用力推了我一下。我往后一退,正好一脚踩在小木船上,把它踩碎了。这一下,陈明更生气了。他拿起我的小木船,使劲摔在地上,用脚踩了两下,一把抓起书包,头也不回地走了。看着被他踩坏的小木船,我也气得说不出话来。我们的友谊从此破裂了。
1. 自由朗读《小木船》中的这段话。
2. 同桌交流:这段话是怎样将事情写清楚的?
3. 小结: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将友谊破裂的过程写清楚。
(二)阅读例段,体会情感
去年冬天,我们全家回东北老家过年。一天,外面下起雪来,一片片雪花像绒毛一样飘落下来。渐渐地,小雪花变大了,变厚了,密密麻麻的。整个世界闪着寒冷的银光。爸爸带我出去打雪仗。站在空旷的田野里,嘴里、鼻孔里喷出来的热气瞬间凝成了一层层霜花。我恶作剧般地把沾满雪花的双手伸进了爸爸的脖子里,爸爸冻得脖子一缩,大叫着跳了起来。怕他会来“报仇”,我拔腿就想跑,结果他却用那又大又厚的手掌紧紧握住了我冻得通红的小手,还不停地搓着,用嘴哈气给我取暖。“还冷吗?”他笑眯眯地问到,我点点头,他干脆一把拉起我的小手塞进了自己的大棉袄里。贴着爸爸滑溜溜的肚皮,一股暖流瞬间顺着我的双手涌到了全身。爸爸就像圆圆的、软软的暖宝宝一样给我温暖,我感觉非常幸福。
1. 自由朗读这段话。
2. 说说读完这段话之后的感受。
(三)讨论交流,提炼方法
上面这段话,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又让读者读起来有了温暖、温馨、幸福这些感受的?四人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小结:
方法一:细节描写刻画情节;
方法二:环境描写烘托气氛;
方法三: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四)运用方法,尝试写作
1. 试着运用刚才学到的三个方法,把事情写具体。
2. 阅读分享,反馈修改。
(1)在小组内轮流阅读自己写的段落,请同学根据以下标准互评:
(2)根据同学的评议,修改文稿。
第二课时
环节四:起草文章
(一)拟标题
标题好像文章的眼睛,如何使文章的标题能让读者一见钟情呢?可以参考下面的三种标题,也可以按照喜欢的方式写标题:
1. 直接点题:《捉蚊趣事》《爷爷戒烟了》。
2. 设置悬念:《她收到了礼物》《信不信由你》。
3. 富有深意:《照片里的温暖》《教室里的掌声》。你的标题是什么?请写在学习单上。
(二)写开头
1. 讨论交流:本单元课文和习作例文用了哪些开头方式?
①交代要素:《爬天都峰》。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②睹物思人:《小木船》。
每当我看见珍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就想起陈明来。
2. 还可以有哪些开头方法?
3. 你准备怎样写开头?请写在学习单上。
(三)写结尾
叶圣陶老爷爷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那才是好的结尾。”
1.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单元课文和习作例文用了哪些结尾方式?
①首尾呼应:《小木船》。
陈明跟着爸爸妈妈迁到外地去了。那天以后,我们俩再也没有见过面。我把他送给我的小木船珍藏在抽屉里。一看见这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好像看见陈明站在我的面前。
②抒发情感:《爬天都峰》。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2. 还可以有哪些结尾的方法?
3. 你准备怎样写结尾?请写在学习单上。
环节五:分享修改
(一)朗读分享
请把你的作文在小组内朗读分享,小组成员一起来评议:
(二)评论建议
你最喜欢谁的习作?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或者修改建议吗?
(三)修改完善
请根据同学们的意见,修改完善自己的文章。
环节六:读写延伸
(一)推荐阅读
《城南旧事》描写了 20 世纪 20 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二)读写延伸
童年生活有欢乐、有滑稽、有真情、有烦恼,还有幸运和惊险。请运用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把每一类事情写一写,形成一个主题单元作文,题目就叫《生活万花筒》。
教材分析:
本次是以生活中印象深的一件事为内容写一篇作文。要求内容生动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还要将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看见、听见和亲身经历过一些事情,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画简单的情节曲线,能讲述一些印象深的事情。但对于事情的细节部分不知道怎样讲具体、讲形象生动;有的孩子心里有材料,就是不知道怎样写出来;有的学生不能突出事情的重点部分,做到有详有略。
教学建议:
此次教学,主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生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把生活中感受最深刻的事件记录下来,在教学时,要立足于已学过的例文《爬天都峰》《小木船》,领悟写事情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到习作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分享彼此成长中的故事,记录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
2.注意交代清楚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写出一件事。
3.明确叙述中心,围绕中心来选材,记叙时详略得当。
4.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在表达和评价中清楚如何写好本次作文。
【过程与方法】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叙述事情,使故事生动感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并虚心接受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叙事要完整, 内容具体和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难点
能在习作中通过自己对事情的叙述和对人物各方面的描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自己印象深刻的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布置任务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大家愿意把印象深刻的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吗?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作文练习,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3.读本次习作要求。
二、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话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 从话题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
(2) 话题中的“印象深”,应把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
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3.引导小结,明确范围:生活中有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
三、开拓思路,精选题材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1)谁做过哪些事?怎样做的?为什么做?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2)你经历过什么事,让你印象深刻?
(3)家里发生过什么事使你印象深刻?其中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4)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受到老师什么教育并从中记住教训?
(5)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行为或者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印象深刻?
2.指名学生回答: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例子,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3.写之前,仔细想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是怎样的。
四、读读例文,学习写法
1.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同学,他们准备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讲给大家听,你们想听吗?
2.读例文《爬天都峰》,说说例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3.《小木船》中有没有把事情写清楚?
4.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板书:写清事情起因、经过 、结果)
5.围绕一个中心,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五、独立作文,妙笔生花
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六、佳作引航
教室里的掌声
“六一”前夕,学校要表彰一批优秀队员。班主任建议大家进行竞选演讲,然后再投票选举。同学们都赞成,于是班主任李老师便宣布竞选开始。
教室里静悄悄的,谁有勇气打头炮呢?我偷偷地四下一看,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都怕第一个上台。一分钟过去了,突然,戴着眼镜的小女孩唐一诺突然从座位上站起,充满信心地走上了讲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的目光被她吸引着,那是钦佩的目光。
我是第二个走上讲台的。面对大家的目光,我心里怦怦直跳。刚讲了四五句就“哑火”了,原先烂熟于心的话突然间“溜走了”。我脑袋里嗡嗡直响,觉得像有什么东西在喉咙里哽着,脸紧张得发烫,手不停地搓着衣角。我觉得太丢人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躲起来!“她太激动了,掌声为她加油。”班主任笑着带头鼓掌给我解围。顿时,教室里掌声响起,这掌声给了我勇气,也给了我自信。一时间,我内心一下子涌出了一股力量。还好,演说总算完了,我带着满头的汗珠走下了讲台。
后来,好几个同学都演讲得很顺利,很投入,我好羡慕他们。
竞选结束了,我虽然落选了,但掌声依旧在耳边回荡,它给了我自信,给了我勇气,让我难忘。
点评:习作写了班级中的一次竞选演讲,着重写了自己登台演讲的过程,抓住动作、心理描写写出了紧张无助,是老师的话语和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自己自信和勇气,坚持演讲完毕。最后,写出自己真情实感。
七、亮点欣赏
1.分享精彩语段。
佳作不是人人都有,但每个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笔,比如,一些语句和段落很是精妙,可谓亮点之处。谁愿意把你写得最好的句子念给大家听听?(puXuewang.com)
2.教师采访展示者和听众,精彩在何处:(注意鼓励习作困难的学生发言、展示,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
八、互评互改
欣赏了这些同学的亮点,你是否也有所触动。请大家再次回忆让自己感动的事,把听到、看到或亲身经历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像在大脑中放电影一样放一遍。看看自己的文章,跟别人的相比,还存在哪些不足,你准备借鉴别人的哪些写法。
1.结合讲评,自评自改。(重点放在个人感动、难忘的精彩情节)
2.同桌互相修改,互相欣赏。
3.将修改后的片段,集中再次讲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九、金玉良言
1.教师采访通过修改后习作水平进步明显的学生: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2.小结。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三分文章七分改”,要“不断修改,反复推敲”,还要“多读、多思、多改”。这样,我们的写作兴趣在修改中会得到激发,写作水平在修改中也会得到提高。
十、誊抄作文
将这篇习作工工整整地抄在作文本上,可以投寄给班级的班刊或平时阅读的刊物,体验希望与成功的喜悦,让更多人分享你的感人故事。
板书设计:
生活万花筒
有条有理
有详有略
有血有肉
教学反思:
我在第一次批改时,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琢磨学生作文中有突出语病的句子,找出一堆来,但一堂课,只解决一两种较为典型的,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作文的最大问题就是语句不通,如果我们长期坚持地使用这种方法,让孩子们一次学会修改一两种病句,渐渐地,你会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病句越来越少。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两极分化缩小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另外,作文讲评要把多数学生作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讲清楚,讲明白,引发学生的共鸣,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才会出现勃勃活力。
一、统编教材单元编排新体例:习作单元
统编教材在三至六年级每册教材中各设置了一个习作单元。这是新增的特殊功能单元,是统编教材编写体例的一个创新。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它由导语、两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和习作六个部分组成,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其中指向习作表达的要求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这是继三年级上册“观察”、三年级下册“想象”之后的第一次集中指向于“记事”的习作单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就第二学段习作方面的目标与内容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统编教材中习作内容的编排呈现序列化,旨在使学生的习作能力螺旋上升。
就第二学段“记事”而言,在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就编排了“学习写日记”,这是为学生后续“记事”搭设了素材积累的平台,习作本身就是学生用心与身边的人、事、物、景等之间对话的过程,关注生活积累,能让学生在写作时更有效地从生活素材中提取与习作要求相匹配的写作内容。以至于后面的“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我有一个想法”“我的植物朋友”都是让学生留心观察,并试着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等用多种方法写下来。
就第二学段“写清楚”而言,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出现,通过几次习作内容的编排,我们发现,统编教材在“写清楚”上也是给学生搭设了螺旋上升的支架的,如三年级下册“写清楚”是有明确对象的,一开始是写“植物朋友”,然后是写“图画”,接着是写“实验过程”,而到了四年级就是“写一件事”“记一次活动”,不难看出,和三年级下级相比,四年级更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材,习作内容更宽泛。
本单元的六个组成部分都是围绕着“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这一个内核组元的。这个内核使六个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的部分具有了一种向心力,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教学功能。那么,怎么解读构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这一习作单元的各部分的功能、整体功能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呢?
二、习作单元的教学功能:渐进性
1.展开习作学习过程。
习作单元的六个组成部分衔接紧密、环环相扣,构成一个以习作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序列。从单元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练习,实际上就是学生通过练习形成习作能力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看看是如何以习作能力为指向展开学习过程的。
(1)单元导语。
导语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朗朗上口的俗语“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提示学生用手中的笔记录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
接下来是单元学习的两个语文要素:
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②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这两条,一条指向阅读,读文章时要体会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事情一步一步写清楚的;一条是指向习作表达的,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习作内容就是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读写之间的联结点很明显,就是学习写清楚一件事的方法,来写一件事。
(2)精读课文。
这一单元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麻雀》和《爬天都峰》。阅读教学实际是以课后的思考练习题为轴心和目标的教学。
两课练习都以指向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怎样按顺序把一件事情写清楚为重点,且各有侧重。《麻雀》的思考练习 1 重在了解作者是怎样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的;《爬天都峰》的思考练习 2 则重在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按照先后顺序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3)交流平台。
习作单元的“交流平台”与普通单元不同,重在对本单元的习作方法、要求进行梳理和归纳。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以“学习小伙伴”的形式回顾了两篇精读课文中作者将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写一件事情,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能活灵活现地展现情形。同时提出了新的方法:时间、地点、人物要交待明白,这个新方法在习作例文中可以让学生借鉴。
(4)初试身手。
在进入“初试身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前三项内容:单元导语、精读课文和“交流平台”,此时需要来一次小型的实践性练习,让学生对前期所学的习作知识、习作方法有一个诊断和尝试。本单元的“初试身手”提供了静态的图画和动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练习说话和写话。看图说话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说说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让静态的图画“活”起来,把画面说清楚,说生动。观察家人劳动,旨在让学生聚焦动作,用一段话把场景写清楚。
(5)习作例文。
本单元的第五部分是习作例文,共两篇:《杏儿熟了》和《小木船》。习作例文不能当作精读课文也不能当作略读课文来教,它们的教学功能直接指向习作表达,主要是供学生习作时借鉴和模仿。《杏儿熟了》和《小木船》为学生提供了习作范例,并以旁批和课后题的形式,提示了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和写事情时关注详略得当的布局意识。
《杏儿熟了》一文侧重在引导学生抓住奶奶的动作描写,把“分杏”这件事的经过写清楚,为后续学生习作创作时提供写清楚一件事情的方法。《小木船》一文围绕“小木船”叙述了“我”和陈明之间友情破裂与和好的过程,旁批和课后题引导学生发现和交流作者详写友谊破裂和临别前赠送小木船再续友谊的过程,而将二人吵架后的经过只用简单的一句“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重在引导学生围绕题眼关注详略得当的谋篇布局,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高的习作行走路径,也为学生进入到第三学段学习谋篇布局的习作方法埋下伏笔。
(6)习作:生活万花筒。
这是本册习作单元的第六部分,要求“写一件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这是习作单元的重头戏,是学生习作成果的呈现与检阅。本次习作需要突破的重难点有两方面:一是选材,生活是万花筒,从中选取一件印象深的事情作为习作素材,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二是写清楚,选好一件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这又是另一个挑战。
至此,我们以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进一步了解了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的组元结构,看到了它是怎样基于习作能力序列,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编排单元学习内容,充分展开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习得习作方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学时,我们要把握好单元整体与各板块之间的联系,具体解读各个部分的教学价值,使之切合于整体功能,有效地发挥习作单元的教学功能。
2. 凸显习作能力培养。
注重于习作能力培养的目标就是习作单元的核心,它使得习作单元的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六个部分聚合起来,形成一条以习作能力序列为主线的教学链。
如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不同于常规单元,是专门指向学习习作表达的,故在理解内容、朗读课文、积累语言等方面不宜做过多要求,教学时更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麻雀》选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作者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一只弱小的老麻雀在庞大凶猛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写清楚的。在具体叙述的时候,作者通过动作、神态、样子等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活灵活现地展现了麻雀与猎狗相遇时“小麻雀的无助”“老麻雀的无畏”“猎狗攻击与退缩时”的情形。《爬天都峰》是黄亦波的作品,文章按照“爬山前——爬山途中——爬上峰”的顺序,把“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最后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顶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在教学这两篇课文时,我们可以聚焦在“表达方法”上,取舍有度,用略读课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展开教学。
又如习作例文,则可以把它们当做“用件”来进行教学定位,让学生进行借鉴和模仿。《杏儿熟了》《小木船》两篇文章内容上都贴近学生的生活,都是按一定顺序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杏儿熟了》侧重于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描写了奶奶“分杏”的经过,《小木船》则围绕“小木船”叙述了“我”和陈明之间友情破裂与和好的过程。两篇文章都是适合学生模仿的好样例。
习作单元的六个部分聚焦“把一件事情写清楚”一个点,从习作方法到习作实践,从片段练习到整篇习作,从学生个体练习到交流中分享、修改、提升,在渐进的学习中不断获得学习体验,习得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要求: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本板块正是据此设置的阅读策略单元。《搭石》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作家刘章的一篇散文。写了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的情形,赞扬了家乡人互相谦让有秩序的淳朴民风。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快速读文,完成练习。教师采用“探究、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以寻找“美”作为这节课的主线,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体会字里行间的人性美,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捕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重点语句的课件。
2.搜集作者刘章的资料,准备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视频。
学生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一节小诗:
故乡是大真大美,
故乡是大音大象,
故乡的每一块石头,
也像明珠闪光!
2.自由读,指名读。
3.引导学生发现:在作者心里,故乡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
4.小结:同学们真会思考,从简短的一节小诗中读懂了那么多。那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这首小诗的作者是刘章。(课件出示刘章的照片)有人称他是“农民诗人”,因为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又回到农村工作,在那里生活了多年。山乡的人物,燕山的草木,田里的庄稼,农家院里的瓜果蔬菜、猪驴牛羊,乃至溪头的一砖一石,都能涌入他的笔端,生发浓浓的诗意。他还特地为故乡的搭石写了一篇文章——《搭石》。请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搭石”要写得稳稳的。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把学生带入课堂氛围中,介绍作者,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二、借助导读,明确方法
1.过渡:这一课与第一单元的课文有些不同,我们来看一下课前导读(出示课前导读)。
(1)指名读课前导读。这段话给了我们怎样的提示?
(2)小结:这个导读内容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我们快速读文,记下所用的时间;二是给我们提出了建议,告诉我们怎样去快速读文。
2.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快速读文,并记录一下所用的时间。
3.阅读这篇文章,同学们用了多长时间?举例说说你们是怎样阅读的。(生交流:2分钟、3分钟、4分钟等,时间长短不一。)
(1)生交流阅读体会。
预设:
A.我就是按照导读去读的,一直读下去,没停。比如“汛期”这个词我不懂,但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我就没有管它,继续往下读了。
B.我也是这样,一直读下去。我读到第3自然段开头的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时,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读得特别生硬,但我没有回读。我一直往下读,读着读着,对这句话好像有一些理解了。
(2)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知道,大家已经领会了快速阅读的方法。就是集中注意力去读,暂时放下不理解的地方。因为这些都不影响我们读懂文章的大致内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导读的功能,使学生明白怎样去快速阅读,训练学生快速读文的能力。用记录阅读时间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汛间谴惰衡协绰
(1)检测学生对多音字“间”的掌握情况,指导学生读准“间隙、间隔、中间、时间”等词。
(2)学生齐读会认字,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测学习效果,考一考会认字的读音。
2.理解词语。
(1)出示:
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①指名读。
②读着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A.我仿佛看到了洪水很大。——哪个字让你有很大的感觉?(暴)
B.我仿佛看到了溪水涨得很快。——哪个字让你有溪水涨得很快的感觉?(猛)
(2)出示:
汛期间隔联结平衡懒惰平稳俗语
①指名读。
②谁能说说“联结”的意思?指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义。
(3)出示:清波漾漾脱鞋挽裤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
①指名读。
②说说自己能够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读长句子,正音,把句子读得正确、通顺。
句子一: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句子二: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句子三:每当上工、下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的内容基本上是根据预学案的学习要求来设计的,这也是对学生预习的一个反馈性了解。对三个长句子的朗读、理解、感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读通、读顺只是第一层次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路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组织学生交流。边说边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相关的内容。
3.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话搭石(第1自然段)、摆搭石(第2自然段)、走搭石(第3、4自然段)、赞搭石(第5自然段)。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梳理,理清文章结构。尤其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标题式的概括,有助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五、细读课文,感悟美好心灵
1.过渡: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粗略一读就知道了这么多东西。刚才,大家都提到了一个词——搭石。那什么是搭石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到文中介绍搭石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2)指名读句子。
看着书上的插图说出“二尺左右的间隔”中的“间隔”就是“距离”的意思。
(3)体会搭石的重要。
这就是搭石,透过这一块块石头,你又想到了什么?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想,想到了许多许多。比如读到“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里,我就想到了: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摆搭石呢?你能读读课文,帮助老师解答这个问题吗?
预设:
A.“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洪水会冲走原来的搭石,或者把搭石冲得不平稳了,所以人们要在汛期过后的秋天重新摆搭石。
通过师生交流理解“汛期”——江河水位定期性的上涨时期,一般在每年的五六月到九月。这段时间,因为受梅雨、台风天气的影响,雨水较多,江河水位容易上涨,引起“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山洪暴发”“溪水猛涨”那可是很猛、很凶的,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摆搭石呢?还有别的原因吗?
B.“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很不方便,所以要摆搭石。
请你把不方便的感受加进句子里,读一读。
师生对话,体会搭石的作用: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要——(生:脱鞋挽裤) 可通过表演来理解“麻烦”。
收工要——(生:脱鞋挽裤)
赶集要——(生:脱鞋挽裤)
访友也要——(生:脱鞋挽裤)
来来去去都要——(生:脱鞋挽裤)
这样不停地脱鞋挽裤,真是——麻烦!
一旦到了秋凉之后,溪水变得冰凉,人们就——(生:没法通过这条小溪了。)所以——(生读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而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无须脱鞋挽裤。
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摆搭石呢?还有别的原因吗?
C.“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我从这里感受到了人们来来往往都要从小溪经过,如果没有搭石,那天凉的时候,人们过小溪就会不方便了。
是啊,搭石成了家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已经和乡亲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所以——(生读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4)感受人们的用心。
是啊,同学们边读边想,就想出了这么多,帮助老师解答了问题,还知道了乡亲们的生活离不开搭石。请你再细细地读读这句话,一边读一边想:你还会想到些什么?
(5)小结:每年,人们都要自觉、用心地摆搭石。我们从摆搭石的细节中感受到了人们美好的心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文中看得见的具体的“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美”,为下节课体会搭石默默无闻的美和人们的心灵美起到了示范作用。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你认为哪些生字需要给同学们提个醒?(挽、惰、衡、隔)
2.课件播放生字书写动漫,学生观察。
3.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重点指导“惰、衡”,强调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笔画较多,要认真观察部件位置,写紧凑。“惰”右下“月”的撇变为竖。“衡”中部下边的“大”的捺要变为点。
4.评价书写:先小组互评,再全班评价。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要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所以课堂上一定要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写字教学,注意对写字质量的评价和反馈。
七、小结本课,引出话题
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从而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心灵。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出示下节课需要研究的话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既能延伸学习兴趣,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唤醒,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学生互相纠错。
2.指名朗读全文,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思考: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景美)
3.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再次走进作者的家乡。
设计意图:检查复习,梳理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实现温故知新。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
过渡: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仔细读课文,用心发现美。
(一)指导学生默读第2~4自然段,说说课文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并与学习伙伴交流。
(二)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灵活进行两个板块的学习。
1.预设板块一: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读出美感。
(2)理解“协调有序”。
①引导学生质疑: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②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读:
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临其境。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读一读。我问问你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搭石)走得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走好?好,从这儿开始。
(3)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生:轻快的音乐)。
可边表演边朗读或展开想象来理解。
(4)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没有)
(5)小结:对!动作这样默契,这样有序。这就叫“协调有序”。(板书:和谐美)体会得多好哇!再看看这个句子,你又从哪儿体会到了美呢?
(6)结合画面,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①A.“绰”有两种意思,在“人影绰绰”中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a.宽绰。b.(体态)柔美。]
B.词语“绰绰有余”是什么意思?
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7)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①过渡:是的,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谁能读出诗一样的感觉?(指名朗读)
②全班配乐朗读。
2.预设板块二:
(1)出示:上了点儿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指名朗读,质疑: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无论、只要、一定、直到)
②理解“踏”。
A.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B.指导朗读。是啊!正是这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能把老人的形象读出来吗?
③体会淳朴民风,丰满人物形象。
A.老人这样为他人着想,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像你们这样大的孩子呢?(更换主语,引读句子,例:行色匆匆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民风,代代相传哪!
B.小结:从这平常的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我们还从哪儿感受到了乡亲们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呢?(板书:奉献美)
(2)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指名朗读。
②引导学生质疑: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重重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④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有两个人——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⑤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赞美,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生交流)
看样子,你还真不是刘章的老乡啊,他们是不会这样说的,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来证明。
⑥理解“理所当然”。这里的人把什么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3)先扶后放,写话训练。
①好一个“理所当然”,这里面藏着的不仅仅是一颗谦让的心,一颗敬老的心,还是一种美(板书:谦让美、敬老美)。家乡的人们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假如遇到残疾人来走搭石……假如遇到孕妇来走搭石……还有哪些“假如”呢?小小的搭石上,还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呢?请把你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②生写话,稍后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和用词的精妙,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等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体会美。在品读课文中进一步体会文中描写的景物美和人们的心灵美。
三、总结全文,升华内涵
1.一排排平凡的搭石是家乡的一道美丽风景,其实比这道风景更美的是走在搭石上的人!所以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联结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3.导学: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地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俯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
4.学生畅谈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或听到的好人好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升华情感,感悟搭石所蕴含的人性美。通过寻找身边的美的活动,使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激发他们的人性美。让学生从对文本的理解,拓展到生活中,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发现美,创造美。
四、学习写法,课外拓展
1.过渡:在农村的山野溪流中,搭石是那么平常,那么普通。但作者没有熟视无睹,而是从心中流出这样一篇朴实无华的滋润心田的文章。这不仅因为作者仔细观察生活,还因为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平凡而精彩的事物。
2.进行写作方法方面的指导。
3.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像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小中见大,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记录身边的美,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并不深奥难懂,但其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本节课围绕“文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展开交流和讨论。因为课文中蕴含的美是有层次的,一是看得见的具体的风景美,二是看不见的家乡人的心灵美。让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海中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我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擅于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文中“我搭你走,你谦我让”,这种人与人的和谐之美就蕴含在平凡的事情中。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事物,看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美并想到与它相关的人或事。让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美,表达美,既是对课文的延伸,又是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1、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大全一、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3、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4、知识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相统一的原则5、整体性与个别化教学
1、美术教学工作计划最新精选20__—20__学年第学期美术教学工作已经展开,为做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特作如下计划。美术学科是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它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承担
1、小学二年级美术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学生情况分析:经过以前一年多的学习,已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基本绘画知识和技能,学生想象力丰富、大胆,对想象画、记忆画,有较强烈表现*,色彩表现力强,同时绘画作业普遍水平较高。二、教学
1、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一、学情分析四年级(2)共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1人,男生24人。四年级(3)共有学生37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19人。这批孩子上学期末考试成绩不够均衡,(1)班合格率低于(4)班,有多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
1、关于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一、基本情况本期担任七年级(初一五班)数学教学工作,本班现有学生53人,其中彝族学生43人,占总人数的81%;本班女生16人,占总人数的30%。上学期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
1、最新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的以《小学课程标准》为纲,以人教版第五册英语书为本,在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根本,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良好态度,使他们始终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听
1、小学语文教学计划格式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名,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汉字500字左右,部分学生能认800——1000字左右。每生能写汉字100字——150字之间,少数能写200字左右。对偏旁部首的认识不
1、历史教研组教学计划范本本学期我们历史教研组将全面落实学校教务处的工作计划,深入学习领会我校的办学理念,围绕构建高效课堂这个目标,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贯彻一个标准(课程标准),提高两种能力(培养学生
1、小学六年级下学期体育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的,在本学期中要积极做到以下四点:①懂得简易急救及体育常识。②掌握快速跑、耐力跑的'动作技术要领。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