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16 13:34:03
《小壁虎借尾巴一年级语文下册21课说课稿》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得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将了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点,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的一个道理,文章生动有趣,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二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想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和教材中所出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图文结合,了解小鱼,黄牛,燕子,壁虎,尾巴用处及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礼貌待人
其中,让学生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中,懂得鱼牛燕子壁虎,尾巴得用处,接受礼貌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看图,让学生理解小壁虎尾巴得用处和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版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以读带讲,以读带问。
本课除继续运用已学过的有序看图,分清主次,拒图读文,图文对照等看图学习的学习方法,还要教给学生图文结合,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进扣[大纲]和教材,体现三为主教学思想和以读为本,以讲促读,以看听说读写,促读的教学思路,我的教学程序是这样安排的: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这一过程我直接从尾巴入手,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大自然中,亲自体会各种动物的尾巴的不同用处,然后趁势提出老师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动物,他长着特殊的尾巴,你们想认识他吗?这样设计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投入自觉的全身心的自主的学习,引导学生由特定情感转移在老师所设置得氛围中。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这一过程我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将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真实的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并精心设计三个问题:1整个故事的主人是谁?他在做什么?2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借到了没有?3为什么不借给它?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能初步的感知画面和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在快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三、深入课文插入难点
通过画面学生真实的看到小壁虎自己长出了一条新尾巴,这是他的特殊功能再生,那么这种功能回给小壁虎带来什么好处呢?再这个问题上我采用自学的方法小组讨论,并再次回放教学课件,使学生得出壁虎尾巴有自我保护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
看图练习说话
师结:这些东西太多了,数不过来,所以读数不清这个词时要读重一些。
再读句子(范读、指读)
(2)雨点儿是怎么落下来的,句子中用了哪个词?
飘落:飘落是什么意思?
教师示范纸片和书的下落,说明飘落是轻小的东西慢慢地落。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㈡、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师:哎哟,听着我们说得这么精彩,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也在半空中聊起天来,他们都说什么呢?我们一起去听一听。
1、出示词语半空、问、回答(指导学生读准音,认清形,帮助学生理解问和回答三个字中为什么都有口)
2、半空中,大雨点儿是怎么问小雨点儿,小雨点儿又是如何回答的呢?请你读读课文的2、3、4段。
(1)课件出示大雨点儿的问话: 你要到哪里去?(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2)小雨点怎么回答的? 谁能读出来?(出示小雨点儿的回话)
师:嗯,小雨点儿不但会回答,它还有一个本领!它还会问呢!找一找小雨点儿是怎么问的?
生:你呢?(帮助学生理解意思,并练习说话)
(3)那大雨儿要去哪儿呢,谁能把它读出来?
3、配乐分角色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4、听说小雨点儿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风姑娘也赶来送它们。
师:现在你们就是雨点儿,我是风姑娘,可以帮助你们到达想去的地方。
我想先采访一下小雨点儿:你为什么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
师:小雨点儿很棒,因为他给有花有草的地方带去了更加美丽的色彩。现在,我还要问问我们的大雨点儿:大雨点儿,大雨点儿,我想问问你,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那么荒凉,太没意思了,你还去干什么啊?谁来当大雨点儿,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
师:大雨点儿太了不起了,它真是一个乐于奉献的好孩子!让我们再次读读大雨点儿的话,读出这份自豪、自信和无比的光荣!
(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那么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去了它们想去的地方之后,大地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让我们先跟着小雨点儿去看看,好吗?(出示图片)师:有花有草的地方有什么变化呢?(板书:花更红草更绿)(指导朗读)
那没有花草的地方呢?(出示动画)大雨点儿来到这片荒原后,你们看看现在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对!这里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大雨点儿把什么都没有的荒原变成了美丽的花园(板书:开红花长绿草)
2、这些地方变美了,是谁的功劳?(小雨点)
那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好吗?(配乐师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透知道理
1、孩子们,跟着雨点儿旅行完了,你们喜欢雨点儿吗?如果你是大雨点儿或小雨点儿,你想去哪里?
2、如果你是这些小花小草,你会对雨点说什么呢?
五、指导写字
小朋友说得真好,雨点儿告诉小朋友们:光会读书还不行,还要学会写字才更好呢!
学写生字半。
六、板书设计
8、雨点儿
小雨点儿有花有草花更红草更绿
大雨点儿没花没草开红花长绿草
一年级语文上册比尾巴听课稿,分享比尾巴听课感受和记录
比尾巴说课稿第一篇:
比 尾 巴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长、比、巴、把4个字。认识1个笔画和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
教学难点:读好文中的问句。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录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一)同学们,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要举行一项特别的比赛,请我们每个小朋友去当裁判。他们比什么呢? 板书:比尾巴
(二)认真看老师写比。谁记住它的笔顺了?指名说,齐写。
(三)谁能记住尾字?
(四)这个字---巴谁能记住?
二 、看录像
这些小动物是怎样比尾巴的呢?放录像。
三、 初读课文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指名读。
(三)自由读课文,看看哪些动物比尾巴了?在下面划横线。
(四)谁知道哪些动物比尾巴?(板书:猴子兔子 松鼠 公鸡 鸭子 孔雀)
(五)学习尾巴 谁 长 短
1.多种方式读:尾巴、 谁
2.加法识记:尾、谁
3.数笔顺识记:长
(六)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四、学习一、二节
(一)学读问句。
1.下面听老师出题,认真听老师出题时的语气。
(1)老师范读第一节。
(2)谁能学着老师给大家出题?指导读好问句。
2.谁会回答?(指名回答,齐答)
3.问答是对读。
五、学习三、四节
(一)同桌一人出题,一人回答,然后再交换。
(二)指名表演。
六、朗读全文,边读边做手势。表现出动物尾巴的特点。
七、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什么特点?用问答的形式编儿歌。
八、作业设计
书写长、 巴、两个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一)朗读全文。
(二)出示生字,认读。
二 、背诵课文
三、学习伞、公、最3个生字
(一)数笔画识记:伞、公
(二)多种形式读:伞、最
1.用最说话。
2.比一比。
巴――把――爸――色 公――松 鸭――鸡
3.练习: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扁――( ) 短――( ) 弯――( )
四、指导书写
长:第二笔横要写长,落在横中线上。第三笔叫竖提。
比:左窄右宽。
把:第三笔是提。
五、读一读,画一画
(一)出示课后六种动物的图片。
(二)让学生试着画画它们的尾巴。
六、小结
通过学习课文,你知道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了吗?
七、知识外延
动物尾巴的妙用
世界上生活着许多动物。大部分动物的身体都长有一条尾巴,动物的尾巴形状各异,功能也各不相同。
鸟的尾巴当作飞行器。鸟的尾巴上,长着又长又宽的羽毛,这些羽毛展开时好像扇子,能够灵活转动,便于掌握飞行方向。在飞行时,鸟尾巴起着舵的作用。
鱼把尾巴当作游泳器。鱼在水里靠尾巴的左右摇摆,促使身体前进。鱼的尾巴还能控制方向,并随不同的摆动而转向游泳。
鳄鱼把尾巴当作武器。生活在热带地区的非洲鳄,见到牛、羚羊、鹿等动物在河边饮水时,便突然将尾巴一扫,把这些动物打入河里,然后张开大嘴,饱餐一顿。
狐猴把尾巴当作仓库。在食物丰富的雨季,狐猴就在尾巴里储存起大量营养;在食源缺乏的旱季,狐猴靠消耗尾巴里储备的营养度日。
松鼠把尾巴当作交际工具。美洲松鼠在合力对付蛇时,用尾巴来传递信息。尾巴猛挥三下,表示总攻开始;挥两下,表示继续进攻;挥一下,表示停止进攻。此外,它们还用尾巴的不同摆动状态,来表示威胁它们生存的蛇的种类、大小、距离和运动方向。
八、作业设计
(一)背诵课文。
九、板书设计
6. 比尾巴
猴子 长
兔子 短
公鸡 弯
鸭子 尾 巴 扁
松鼠 好像一把伞
孔雀 最好看
教学反思
本设计通过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同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学生想读、乐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 为了提高识字的趣味性和效率,本设计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会读到会认,抓住识字规律,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
比尾巴说课稿第二篇:
比尾巴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比尾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极富童真童趣的儿歌。课文抓住各种小动物的尾巴的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以对话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全文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和观察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学情分析:在学生眼里,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他们天生就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感到新奇和新鲜。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学生都接触过有关动物尾巴的故事或儿歌,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常识。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可一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表达能力还很弱,语言也不丰富。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能死板地进行教学,要设计灵活多样、新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以闯关的形式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组课文训练的目的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比、尾、巴等11个生字和2个偏旁扌、八。
2.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学习汉字和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读好问句的语气;注意人字头和八字头的区别。
教学方法:
1.读中感悟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我注意引导学生唱读、带动作读、自主发现规律等多种形式读课文,并多次朗读,真正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及背诵课文。
2.情景教学法。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李吉林先生说:儿童是情感王子,人小情多。本节课通过故事串联的形式,让学生扮演裁判参与到故事中,引导学生用体验、感悟的方法进行学习。
3.多媒体演示法。在复习生字词、探究动物尾巴的特点、播放再现文本内容、练习等环节中,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缩短时空距离,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教具学具:插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项特别的比赛,请我们每个小朋友当裁判,它们要比什么呢?
生:比尾巴。(课件出示)
(跟老师读、指名读、全班读课题)
师:你们读得真好!原来小动物们今天是要进行比尾巴大赛。
(板书课题)
师:不知道你们刚才听清了吗?我觉得XXX同学有一个地方读得特别好,谁来说说?
生:她那个巴字读得很轻。
师:哦,她那个巴字读得很轻。巴是轻声,你听得真仔细!小朋友们能不能像她那样一起读一遍呢?
生:比尾巴。
师:真棒,一学就会。
二、认读生字词
师: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比赛好吗?
师:好,请你们翻到82页,小声并指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宝宝读准字音,将每句话读通顺。
(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小声、指读)
师:小朋友们在下面读得可认真了。究竟有哪些小动物要参加比尾巴大赛呢?一号选手是谁呢?
生:一号选手是:猴子 二号选手是:兔子 三号选手是:松鼠
四号选手是:公鸡 五号选手是:鸭子 最后一个选手是:孔雀
师:大家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找到了。大家读读他们的名字吧!
生: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带拼音读)
师:既然参加比赛的小动物都到齐了,接下来就该比比赛了,你们来当裁判好不好?但是当裁判可不那么容易,得先过关才行。
(课件出示:比、尾、巴、谁、长、短、把、伞、兔、最、公)
师:先拼读再读一读。(带拼音指名读)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小朋友读一读呢?(小老师带读)
师:我们的小老师真棒,声音都特别洪亮。
师:我也想试一试,请你们跟我读。(师领读)
师:接下来请大家回到课文中找到与这些字能成为好朋友的词语并用横线画出来,比如谁的、尾巴,你们赶紧找一找、画一画吧。
(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课文并标出已画好的词语)
师:你们都找对了吗?接下来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看看大家是不是能读通顺了呢?
(生齐读课文)
师:你们对音节掌握得真好,已经是合格的裁判了,但大家要成为优秀的裁判还需要通过下一关。我们必须还得记住它们的样子。老师先分享一种方法帮助你们去记住他们,接下来呢你们再分享你们自己的好方法。
(课件出示汉字演变图片)
师:老师分享完了,该你们了,我们采取摘气球的形式记生字,但是同桌之间要互相合作才能摘得气球。规则是你分享完你的记字方法之后老师会问你的同桌是不是记住了,如果记住了的话这个气球就是你们两个合作摘到的。
(课件出示摘气球,同桌之间合作摘气球)
生:我用换一换的方法,鸡和鸭都有同一个偏旁鸟字。把鸡中的又换成甲就变成了鸭。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它们都有一个鸟字旁。你用了换一换的方法记住了它。
生:我用了加一加的方法,尸+毛=尾。
师:是的,很清晰。
生:尾字我觉得上面的那一撇就像是尾巴,下面是个毛字,就像是尾巴上长了毛。
师:真形象。
生:我用了减一减的方法,把-把字旁=巴。
师:你用了减偏旁的方法记住了它,非常好。
师:你们想了这么多方法记住他们,生字宝宝可乐意与你们交朋友了,但是生字宝宝还有他们自己的好朋友,谁来给他们找一找朋友呢?也就是给他们组组词。
(课件出示词语)
师:最后老师考验一下大家,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他们!
(师挑指生字和偏旁,全班读)
师:到此闯关成功,恭喜大家当选为优秀裁判!
课中操
师:我们一起听首歌庆祝庆祝吧!
(播放比尾巴的歌曲)
三、整体感知课文
师:听了这么优美的音乐之后啊,我们裁判们来任务了,我们先来看看第一轮的三个比赛项目,请你们认真读一读。
(生读三个问句,师板书谁、长、短、一把伞)
师:小朋友们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句的后面都有一个同样的问号。
师:哦,这个像小耳朵一样的符号叫问号,这种有问号的句子,我们把它叫做问句。在读这种句子的时候声音就要扬起来,下面谁来读一读呢!
师:有问就有答,咱们把比赛的项目弄清楚了,到底谁是比赛的冠军呢?小朋友们快快在书中找出来。
师:现在肯定知道比赛的结果了,谁来说一说?
生:猴子的尾巴长。
师:你把长这个冠军奖给猴子了,小猴子得了一个冠军可高兴了,你瞧它都高兴地跳起舞来了!还有谁来?
生:兔子的尾巴短。
师:瞧,小兔子也高兴地跳起了舞。
师:还有吗?
生: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师板书猴子、兔子、松鼠)
师:你们非常棒!我们再一起读一读第一轮的比赛项目和比赛结果吧!
师:接下来我们还有第二轮的三个比赛项目,这就需要你们这些小裁判们自己去找到比赛项目并找出比赛结果,就像裁判第一轮的三个比赛项目一样!大家赶紧去读读后面的句子吧!
(师板书弯、扁、最好看)
师:我们一起看看比赛项目,相信你们已经知道比赛的结果了,谁来说一说?
生:公鸡的尾巴弯。
师:公鸡听了挺直了身子,可骄傲了。
生:鸭子的尾巴扁。
师:很好,小鸭子可乐坏了呢!最后一个小选手没评上,它可着急了,赶快给他也评一个。
生: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师:为什么说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生:因为它的尾巴可以开屏,五颜六色的。
(师板书公鸡、鸭子、孔雀)
师:真漂亮,白色的都有呢。我们再来一起读读第二轮的比赛项目和比赛结果吧!
师:读的越来越流畅了,老师觉得这篇课文很有意思,老师觉得啊要是能把它编成一首歌就更有意思了,谁来试一试?
(生唱读课文)
师:唱的真好听,老师还有一个小想法,读课文的时候加上动作就会更有趣,你们看看老师是怎样加动作的,跟着老师学一学吧!
(师带动作读课文)
师:你们一学就会,真厉害!
师:接下来啊大家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观察观察第一轮和第二轮比赛的小动物们,看看能发现什么呢?
生:第一轮比赛的三个小动物都有四条腿,第二轮比赛的三个小动物都是两条腿。
师:你们太聪明了,这都被你们发现了,那我们在背诵课文的时候是不是就有规律可循了呢?
生:是的。
师:那我们试着背诵背诵课文吧,比尾巴,预备起!
(全班背诵课文)
四、练习巩固
1.连一连:请将小动物尾巴的特点连一连。
2.给下面的小动物加尾巴。
3.仿说:你还知道其他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吗?
例子:谁的尾巴细?
谁的尾巴卷?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扇?
牛的尾巴细。
猪的尾巴卷。
鱼的尾巴好像一把扇。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第六课比尾巴,认识了11个生字及一个提手旁一个八字头;知道了比赛结果,还会背诵课文了。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回家给爸爸妈妈说说动物尾巴的特点。
七、板书设计
6.比尾巴
猴子 长
兔子 短
松鼠 一把伞
谁
公鸡 弯
鸭子 扁
孔雀 最好看
《小青蛙》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小青蛙》是一篇孩子们喜欢的儿歌。本组教材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文要求掌握的生字7个,要求会认的字12个。由于面对的是低年级学生。我尽量把识字和阅读结合起来,以识字为主,阅读为辅,以多种游戏的形式,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活起来。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和自主识字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开展活动,有张有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学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认知水平,运用做一做、演一演、议一议、贴一贴、读一读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乐于参与的活动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自信心、表现欲特强,但持久性很差。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花样多、新,让他们自主学习,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此外,在学习生字时,学生只会抓简单的字进行说明学习,对较难的字不大爱理,所以,在教学中我需要对较难的字给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感悟。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针对本课生字特点,拟定了以下几个学习目标:
1.情感目标:(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小青蛙做的好事,培养爱护青蛙的情感。(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知识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活动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辩清字形。(2)认识新的部首(3)对本课的第一类生字认、会写、会用。
3.能力目标:能正确归范的书写本课的第一类生字。
教学重难点:识记生字,寻找方法,正确书写。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课堂气氛的营造十分重要。良好的气氛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制作了生动形象的课件,课件运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显得丰富多彩,将学生带进直观的教学意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同时也体现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导入时质疑: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两位小客人,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看着画面孩子一下子兴奋起来,抓住契机:小朋友,仔细看看小青蛙的表情,告诉我他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青蛙?几句话就把学生引入到我创设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活泼。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2.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示讲故事,让学生在亲切的语言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兴犹未尽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去朗读课文,紧接着让学生自由发言读书所得。
3.指导学生识字识词。
(1)在本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这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出示本课生字,引领孩子们通过试读、抽读、齐读、带读、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孩子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找朋友、送生字回家,而且注意的紧张度也会较高。所以,我利用多种游戏活动,如:字宝宝回家、猜一猜等多种形式,让孩子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新知。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学生喜欢听的语言,用亲切的语气和孩子们说话,让他们爱学、想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又能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3)通过大屏幕出现生字并质疑,让学生共同交流识字方法,可以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识字,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熟字变形、找规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如:猜谜语、编儿歌、比动作、引用同学或家人的姓名等方法进行识记。运用课件的演示,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随着孩子们大声的朗读,一个个生字完整的出现,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自主的寻找出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发现生字的结构,认识两个新的部首。
(4)字词开花,说句子。在识字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说练的机会,不要拘泥于汉字学汉字,读汉字,默汉字,颠来倒去就那几个字,一堂课下来,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兴趣全无。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们的能力,挖掘他们的智慧,让他们在和谐的语言环境中自由表达,在玩中练习说话,训练了思维,发展了语言、提高了表达能力。
(5)至于写字,通过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写字要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独立完成写字任务,教师只作点拨、指导。通过课件出示难写的字:如:因、困、点。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正确书写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六、说课总结
本课教学力求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动脑动手,身心愉悦,实现尊重儿童,发掘童真,童趣的课程价值。
《春夏秋冬》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春夏秋冬》一课是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节识字课。本册教材包括两个识字单元和六个阅读单元,识字部分安排在教材的第一和第五单元,穿插在阅读单元之间。《春夏秋冬》作为全册教材的第一课,在整册教材中起着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
(1)识字、赏词的学习是基础,识字的意义在于学以致用,是在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2)本课的内容韵律和谐,易于朗读,且蕴含着浓郁的文化韵味,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对后面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3)执教此内容时正逢冬去春来,是一年的开春之际,从教材结构编排和时间安排上来说顺应了时节特点。
(4)《春夏秋冬》这一课是一年级下册的开篇又是识字课,刚开学,学生的学习从识字开始,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这一单元,从学生熟知的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入手,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猜字谜,都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插图、字谜、形声字规律等识字,图文结合,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欣赏和想象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识字,通过欣赏,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和想象等方式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感受四季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喜欢的情感。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达成实现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的要求。
2.学情分析:
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由于学生的起点水平不同,识字量和识字方法的掌握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了解了这些的基础上我对本班又做了进一步的小调查。
课前小调查:
(1)你是否上过学前班?
(2)看书时你会因为不认识字而苦恼吗?
(3)你知道哪些和四季有关的内容?
本班有26名学生,情况如下:在课前调查中,你是否上过学前班?56%的孩子选择的是,这说明有一半的孩子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识字基础。看书时你会因为不认识字而苦恼吗?全班有22人表示为此感到很苦恼,占全班的84.6%。你知道哪些和四季有关的内容?100%的学生都能说出一年级上册《四季》这篇课文。可见,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在学生头脑中是有印象的,同时也反映出学生愿意认识更多的字。那如何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识字,在欣赏中陶冶情操,感受词语学习的魅力成为了我本课思考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本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春、夏、秋、冬的美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能力与方法:
通过联想、图文结合、多种形式读记等方法,引导学生识字赏词,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知识目标:
认识霜、吹等8个生字;认识雨字头和双耳旁2个偏旁;读好词语和短语。会写春、冬等7个生字。
三、教学过程
为达成教学目标,本课主要采用互动式与体验式结合的教学方式。本节课上,根据学生识字较少,缺乏词语欣赏的情况,引入了大量美景图,并设计了画图识字,韵律读词的活动,从而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机会,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达成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考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包括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通过联系旧知,迁移导入新课。
环节二:通过图文结合,认读生字词语。
环节三:通过画图识字,韵律读词。
环节四:通过指导写字,培养书写习惯。
下面逐环节进行介绍:
环节一:通过联系旧知,迁移导入新课。
一上课,先请学生回忆背诵一上课文《四季》,顺势提出问题
四季包括哪四季呢?引出课题《春夏秋冬》。
这一环节的设计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他们对于春夏秋冬有一定的认知,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背诵熟知的课文,唤醒学生对春夏秋冬的美好回忆。
环节二:通过图文结合,认读生字词语。
所以接下以春夏秋冬都有哪些漂亮的景色?这一问题切入到第二个环节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读好、读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这四个词语,我采用了借助拼音初读、同桌检查读,小组开火车带读、去拼音词卡读、看图配词读、图文搭配连线读以及最后的配上音乐有节奏的韵律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不断地认读过程中识记、感受学习内容。
接下来,通过出示生动形象的图片、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识字读词。例如在认识吹时,老师引导:春风一吹,大地一片生机,你会吹什么?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吹字?学生通过做动作、联想、加一加、组词、形声字等多种记字方法识字。在认识霜时通过图片的引入,强化学生对霜字的记忆。
环节意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教学资源,多种形式的认读,在不断地复现中识记生字词,每一次的认读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一层次的提高。通过出示生动形象的图片,图文结合,加深学生感官眼看的体验,强化他们的感受和认知,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本课的教学难度,突出了教学重点。
环节三:通过画图识字,韵律读词。
识记了生字、认读了词语也想象了画面,接下来是不是放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呢?这时我又想到了《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话,它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实用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基于这一思考,我们进入到了第三个环节,画图识字,韵律读词。有了前面的引导、铺垫,学生基本掌握了图文之间的联系,所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将自主权充分地交还给学生,请他们一起来画画,通过展开想象在黑板上描绘出一幅美景图。在学生描绘时,我及时抓住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相关信息,相机引导学习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等短语中的生字词。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以画画为学习资源,通过联想和想象,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词语、贴图、识字,在情境中学习,玩中学,学中悟。
最后针对这些词语、短语朗朗上口的语言特点,我将学习内容编成轻松有趣的小儿歌,辅以美景和音乐,学生在欣赏、感受中理解,在节奏韵律中学习,学习形式更为活泼,学习内容更利于学生记忆。环节四:通过指导写字,培养书写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生受益的法宝。在指导书写这一环节,我不仅注重学生的书写质量,更关注对他们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的引导和培养。这一环节中,学生首先通过观察、交流感受汉字的整体结构和关键笔画,然后在教师范写与书空的过程中感受每一笔的写法,最后落实在书面上,亲自体验,描一个,写一个。书写后的反思和修改必不可少,通过互相评价,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在修改中进步,在鼓励中成长。
四、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以观察课堂生成的方式将评价贯穿整节课。
2.课堂结束后,观察学生书写的字迹是否工整,写字姿势是否正确,是否能从实际行动中真正去热爱大自然做出进一步的评价。
3.激励性语言评价。
五、教学特色
与以往教学相比,本设计的特色之处在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结合课内外,采用多种形式识字、读词,创造性地选择以画画识字、学词和韵律赏词、读词为教学资源。
(一)根据学生情况安排教学
根据课前调查,44%的孩子没有上过学前班,识字存在一定困难。全班84.6%的同学会因识字少影响自己的阅读。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之间的落差较大,因此,在课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认读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学习是主动的,情感是真切的,真正贯彻了语文学习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宗旨。
(二)形成互动和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整堂课中,既有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又有情景体验。多种形式的读,欣赏和想象,让学生们敢说,爱说,这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凭据,让学生有了学习的脚手架;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绘画当中,展开想象,学词贴图,跟着音乐,有节奏的拍手说儿歌,在音乐和美景中,强化了学习的效果,从而激发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说教材
《一分钟》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2篇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而这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本文又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地等待和不停地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学中很容易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二、说学情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还比较小,时间观念不强,对于如何珍惜时间缺乏感性认识。本文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文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境,在读中感悟,从中体会元元的焦急与尴尬,也使这件事成为宝贵的教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科学利用时间。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的分析,结合低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其中,我认为知道元元为什么迟到,了解上学过程中发生什么事,是本节课的重点,体会时间的重要性,懂得珍惜每一分钟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课标理念、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本课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基于本课题的特点,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读悟结合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力争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流程
现在,我将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为了让一分钟这个课题深入人心,在课堂开始采用现场感知法,正式上课前,全体同学立正站好,两臂平举,一动不动地站立,看谁能坚持一分钟,最后让同学谈感受。
目的是让学生感知一分钟是多长,同时引入本课课题。
第一环节: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2、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识字。向大家介绍好的识字方法,共同讨论。
3、认读生字: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4、教师指导写字。观察字形,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临写。
多个游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巩固本课生字。
1、一分钟组词。让学生听从教师指令,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中选择几个,进行组词比赛,看谁组的词多。
2、一分钟找朋友。让学生听从教师的指令,用偏旁和字组成新字,看谁组得多。
3、一分钟猜谜。教师把生字编成谜语。如:门里有市场(闹),每人都用心(悔),过去一寸来一尺(迟),人戴鸭舌帽(欠)以组为单位让学生猜谜,看哪组猜得多。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既巩固生字识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一分钟的时间意义。
第二环节:读悟课文,动画复述,把握大意。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段目标而言,他们可以自己阅读一些简单的课文了。所以,循序渐进的初读,不仅层层递进,也有利于让学生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所以在课文的第二环节,采用多种悟读方式。
1、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指名朗读,指导读好有关句子。注意朗读的节奏及语音、语调。同时,教师引导复述课文。动画复述按顺序出示课文的几个镜头:睡觉、过马路、等公交车、走路、迟到进课堂、后悔,请同学们边看边读有关的课文段落,然后进行复述。
设计意图:故事复述的引导,一是可以内化课文的语言与情感,二是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三是复习课文主要内容,为重点问题精读感悟做好准备。
第三环节:通读全文,感知质疑。
我会请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读课文,讨论解决下面问题:
1、从课文的结尾我们读到元元非常后悔,元元后悔什么?
2、元元迟到20分钟,是因为元元贪睡20分钟吗?
3、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为什么会迟到20分钟呢?
通过分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分钟时间的珍贵。
第四环节:精读品味,升华情感。
(1)品读第1自然段
丁零零,闹钟响了。啊,元元该起床了,还得上学去呢。可是课文里的元元
事故怎么做的呢?指生读第一段。闹钟响时,元元在干什么?想什么?
(2)品读第2--4自然段
引导抓住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来体会元元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的叹息和心情。并指导朗读,读出叹息、自责的语气。
再抓住好一会儿、才、跑、眼看、车子开了来体会元元又一次的叹息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并指导朗读,读出更多的叹息、焦急、后悔、自责的语气。
抓住等呀等、一直来体会元元的焦急心情。
(3)品读第5、6自然段
引导抓住红着脸、低着头非常后悔这些词。引导学生想象,元元此刻会想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元元,你会对自己说句什么话?
(4)梳理全文
元元是不是迟到了以后走进教室才后悔的?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具体写了元元非常后悔。出示课文中描写元元非常后悔的句子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做说话练习。
设计目的:精读品味,抓住关键词使学生更深刻感受元元的心情。
第五环节: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联系实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为此做一下引导:20分钟等于半节课,在半节课中,同学们可以学到多少知识呢?让学生自由回答自己在半节课中学到的知识。
迟到20分钟就等于错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而耽搁的20分钟是由一分钟引起的,可见一分钟重不重要呀?通过这一反问,让学生在此感悟一分钟的重要性,懂得每一分钟都有很大的用处,进一步让学生懂得时间的宝贵,我们应该加强时间观念。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有没有跟元元类似的经历。以我一分钟能做什么为
主题,交流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时间的宝贵。课件出示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希望大家珍惜每一分钟,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
布置作业续编故事《元元的明天》。
小结:
本次说课,在内容上以第二课时为重点,在学法上要求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在教法上只做引导,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识字6 古对今》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对今》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的一篇识字课文。它是以对对子的方式识字,由三组对子组成。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读着课文就如自己身处大自然里,听着鸟儿的欢唱,闻着花木的芬芳。大自然充满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文章的语言优美,如:严寒酷暑、春暖秋凉、和风细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等,学生虽然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但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电视、图画等媒体已有了感性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认圆、严、寒、酷等12个生字,会写古、细、李、香等7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有搜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凭着对教材的理解,再从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考虑,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难点是对对子的理解。为了突出重难点,在设计思路时,努力以读为主线,在读通、读好课文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说学法
在整堂课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早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训练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语文,从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更喜欢学习语文。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瞧,我们的家有多美!(展示图片,出示与课文相关的优美的大自然景物图片)
大自然是我们美丽的家,在这个家园里有美丽的自然景色、各种花草树木和可爱的小动物们,我们都非常喜爱她。
一位作家把这些美丽的景色写成了对子歌,板书:对子歌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你们想读吗?好!我们做好读书的准备,读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请教同学们:读的时候遇到困难怎么办?就像大家所说的遇到不认识的字动手画一画,或请拼音宝宝帮帮忙,也可以问你的小伙伴或老师。那你们就快快开始吧!
2、读得可真投入啊!现在生字宝宝从课文里跳出来,要和我们打招呼,你认识他们吗?读读看,看你认识了谁?学生自由读大屏幕上的生字。请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提问:你认识哪些生字宝宝?生读。
3、你觉得哪些字难读,想提醒大家注意?谁来当小老师?
4、手拉手开火车读生字。
5、你发现了吗?有一些样子长得很像的生字宝宝想回家了,你能把他们安全的送回家吗?出示三间房子:比如:我们可以从偏旁去想一想。请三个同学上台摆卡片。
6、他们回家了,你能用什么好方法很快记住他们吗?同桌讨论。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大家吧!(雪霜都有雨字头;柳杨都有木字旁。
7、小朋友真能干,一下子记住了这些生字宝宝,如果我把它们放在别的地方你们还认识吗?出示生字词语。齐读,有不懂的地方吗?
(三)、再读课文,理解对子的特点
1、生字宝宝很调皮,生字宝宝又藏到课文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赶紧读读课文,对照图画想一想,相信我们的眼前会出现美丽的景色,自由读。
2、刚才小朋友读了课文,谁能勇敢的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3人分小节读)评:谁读得最好?(请同学做小评委)学生读完后,正音:难读的生字。
3、通过读课文,你们发现对子歌有怎样的特点呢??眼睛看大屏幕齐读。(字数相同,每句短语都含有一组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或词语)每一句都有,每一句的词是一个对一个,两个对两个,词语的意思相近或相反。
4、我们在朗读对子时要注意节奏,不要拖长。老师和大家对着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拿起书,做好准备。还想这样读吗?同桌小朋友也来读一读。
5、我们要加快节奏,我们拍手读读对子吧!
(四)、书写练习
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完的同桌互相看一看,看他的字写得好就给他画个五角星,如果有错误就帮他指正一下。
(五)、作业
今天我们的收获真大,认识了12个生字,会写7个字,还学了一首很有意思的对子歌。其实呀只要你善于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对子。
1.背一背对子歌给爸爸妈妈听。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词语可以对对子?下一节课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的多。
六、说板书设计:
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识字所以我采用简洁的板书设计。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多想去看看》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诗歌。诗歌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一个山村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
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低年级阅读教学任务:识字、学词、读通、读顺、读好课文开展教学,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读中感悟。
二、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本课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六、升、告、走、足、北6个字。认识偏旁心。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读好诗中的长句子。
三、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首都北京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要点燃这种激情,巧妙利用这种激情,引导学生想象首都北京,在朗诵中感受北京。
由浅入深,不断提高。鉴于孩子们没有亲自去过北京,充分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北京的风光,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为情感的激发创造条件。
四、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首诗歌,教学前,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教学中,抓住诗歌利于朗读的优势,在读中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小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会有些了解。结合这一特点,教学时准备升旗仪式课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五、学习理念
1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直观入手,以活动教学为主,培养合作意识,注重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2、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3、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一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4、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
六、教法、学法
识字方面:主要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去识字,然后通过抢读竞赛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培养想去识字、主动识字的意识。
课文理解方面: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和活动体验法达到对课文的理解。首先通过学生喜欢的万里长城和天安门入手,引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知道了北京还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和建筑,就产生了很想去看看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对课文中我的心情的理解。
然后通过范读、自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配乐读、展示读等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听国歌、看升旗仪式、读句子、等活动,逐层加深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七、学习流程:
我从四个板块来说1导入2识字3朗读4写字
1.导入部分。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
在导入中,为了激发孩子们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知道北京吗?
然后出示北京的图片,配以优美的语调讲解北京的各景点,并配以悠扬的乐曲,之后我又请孩子们静静地聆听《我多想去看看》这首诗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发出学生的情感。
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我通过音乐、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强化了学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
2.识字部分。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
可见字词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汉字本身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识字教学要对其充分利用。
教学中,要充分抓住汉字音、形、义的联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及规律,使学生具有分析字形、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
课堂是学生认字识字的主渠道。教材编排的科学性就体现在识字教学中,通过课堂识字教学真正让学生掌握认字识字的方法。
如加一加、减一减、猜一猜、编故事等方面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我在课堂上从以下几方面抓好识字的教学:
(1)为了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针对教材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教学中,我是这样让孩子识字的,在文中读字音,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难记的字,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形,检测时先读带生字的词语,再读后鼻韵母的生字,接着又读平舌音的生字及词语,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认字,同时也记住了读音。
学写生字的方法也特别巧妙,出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再拿形象的字广和床升和开、走和足做比较,让学生在记住这四个字的同时也理解了字义,并学会了写法,可谓一举多得。
这样让学生学得有乐趣。善于寻找规律,就可以使学生爱学、乐学。
(2)指导学生认字做到给学生以强刺激,使学生对字的第一印象强烈、深刻。
如利用声音、图像、动作、情境等加强认字与事物的联系,以加深对所认生字的第一印象。
如本课北京升旗这些字就是采用声音、图像情境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的。这样把干巴巴的抽象符号变得直观生动鲜活起来。
(3)当堂采取多种方法复现,及时巩固要求认识的字。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要重视在合作中,游戏中、活动中巩固认字。
比如同桌或小组中比赛谁认得快、记得牢,发挥同学间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作用。比如,用摘苹果、找朋友、巧配对等游戏的方式在兴趣盎然中加深印象。
教师自编句子、儿歌、谜语,鼓动学生从身边、从书报上找到刚认识的字,在语言环境中及时巩固认字。总之,力求做到当堂认识,当堂巩固。
如本课认识告诉的告这个字用猜谜语的方式一口咬掉牛尾巴是什么字呢?学生马上就猜出来了。认识走这个字是用肢体形象记忆的。
3.朗读。根据一年级学生学习的目标、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课文三句话。前两句话是妈妈对孩子说的话,后一句是孩子对妈妈说的话。我让男女生合读。
女生读前两句妈妈说的话,男生读后两句孩子说的话。从妈妈说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你能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吗?老师问,你们用书中的语言回答。妈妈告诉我什么?天安门在哪儿?升旗仪式怎么样?
沿着小路就能走出大山,广场上有升旗仪式,去掉弯弯的非常壮观可以吗?为什么?通过合作读,一问一答地读,学生读的兴趣盎然,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培养了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在理解壮观一词时,我请学生一起观看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对于没有亲眼见过升旗场面的孩子们来说,此时,他们和山里孩子的情感是一致的。
他们神情专注,已经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看完录像,请孩子们把刚才看到的场面读出来,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升华。
我又请学生再次欣赏北京的其他有名的美景,如:万里长城、北京大学、鸟巢等。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现在,你想对北京说些什么呢?孩子们通过谈自己的感受,切身体会到山里的那个孩子和他们的心愿是一样的,想去北京看看。
孩子们的情感再次与课文中情感产生共鸣。最后,我和大家一起诵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让我们的男生从心底里大声地读――我多想去看看!女生们甜甜地对北京说――我多想去看看!
我们怀着对北京无限的热爱一起说我多想去看看!此时无声胜有声,爱国主义情感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了。
4.写字:低段书写是重点,本课在原有识字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巩固生字,学生认认真真地在田字格中写广、升、足、走四个字。
(1)请同学们看一遍笔顺,可以边看边说一说。
(2)你认为哪个字难写呢?
(3)重点指导足或走的写法。
(4)请同学们描红,体会笔顺和起笔、落笔。你认为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得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将了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点,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的一个道理,文章生动有趣,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二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想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和教材中所出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图文结合,了解小鱼,黄牛,燕子,壁虎,尾巴用处及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礼貌待人
其中,让学生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中,懂得鱼牛燕子壁虎,尾巴得用处,接受礼貌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看图,让学生理解小壁虎尾巴得用处和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版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以读带讲,以读带问。
本课除继续运用已学过的有序看图,分清主次,拒图读文,图文对照等看图学习的学习方法,还要教给学生图文结合,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进扣[大纲]和教材,体现三为主教学思想和以读为本,以讲促读,以看听说读写,促读的教学思路,我的教学程序是这样安排的: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这一过程我直接从尾巴入手,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大自然中,亲自体会各种动物的尾巴的不同用处,然后趁势提出老师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动物,他长着特殊的尾巴,你们想认识他吗?这样设计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投入自觉的全身心的自主的学习,引导学生由特定情感转移在老师所设置得氛围中。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这一过程我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将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真实的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并精心设计三个问题:1整个故事的主人是谁?他在做什么?2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借到了没有?3为什么不借给它?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能初步的感知画面和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在快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三、深入课文插入难点
通过画面学生真实的看到小壁虎自己长出了一条新尾巴,这是他的特殊功能再生,那么这种功能回给小壁虎带来什么好处呢?再这个问题上我采用自学的方法小组讨论,并再次回放教学课件,使学生得出壁虎尾巴有自我保护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作了以下的分析:《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六、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三、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共同目的(也就是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一目的)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德育目标,就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我们从小做事应该一心一意和不要乱摘别人的东西等道理。第二是智能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自己分析、推断、想象、表演的能力。第三是知识目标,就是能理解重点词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可爱、掰、找、扔、摘、捧、扔、抱、追以及相关的句子。第四是美育目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到小猴的可爱;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想象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所处的位置、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重点词句。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成绩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课文重点词句。
五、教学思路设定
根据主导与主体这间的服务关系及学生的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思路设定为以下四个活动,老师只起导的作用,以启发学生讨论交流,发独立见解,培养学生从小在阅读实践中适时进行读的能力,说的能力,听的能力的训练。
六、教学准备
1.小黑板一块。小猴子头饰、玉米、桃子、西瓜的教具。
2.朗读磁带、幻灯片、音乐带。
七、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活动是激发情趣,导入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引入下一个环节的活动,具体活动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借助幻灯片,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然后问:这是谁?你们喜欢吗?谁来描述一下?最后教师小: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好,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只小猴今天已经是第二次下山了,它在前不久的一次下山时,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第二个活动是:师生协作,自主学习。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运用学生已学的方法,根据学习课文的体会,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发表能力。具体活动过程中:
首先齐读课文题目,教师范读,学生找出有几个段,并找出与之相关的图画。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出示小黑板)①小猴子下山干什么?②它下山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什么?是怎么做的?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第②个问题。然后再展示幻灯片,请各组代表一边看幻灯片,一边回答第②个问题。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启迪思考:课文二、三、四段与第一段的写法是一样的吗?(学生认真自由读)由学生归纳出课文二、三、四段在写法以上与第一段一样。
这时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四段,最后教师小组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小猴子小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了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又扔掉桃子,看见小兔又扔掉西瓜,就这样,最后一无所获。课文的前四段写法一样,所以我们学起来比较轻松,一下子就理解了。又提问:这只小猴子下山后,又回去了吗?结果怎样?引入学习最后一段,让生找出说明小猴子此时心情难受,没办法的一个词?(只好)学生找对了,再启迪思考: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最后再由老师点评、鼓励。)
第三个活动是创设情境,表演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首先师发言:刚才我们较好地学习了课文,你们愿意扮演这只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吗?
(由二人次扮演小猴子下山,同时放课文朗读录音及活泼、欢快的音乐配音带,提示学生要注意掰扛扔抱追蹦蹦跳跳只好这些词的动作及表情)学生表演完毕,教师及时总结学生表演情况。
第四个活动是展开联想,延伸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述见解的能力。具体活动过程是:老师问: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在路上它会想些什么?
学生在发言中说出给小猴子下山时想办法,说明做事要专心专意,不要再犯第一次下山的错误。教师肯定指出:学生的发言说明大家很聪明,会思考、有现代意识。让生再想想:这次小猴子下山,它将到一些什么地方,看见些什么,它又是怎么做的?布置思考以上问题,下节课再共同解决。
本课时的板书,完成后是这样的形式(展示出来)从板书中,同学们可以了解到小猴子下山到回家一无所获的全过程。几个动作词语,较好地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童话,讲述了一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断地扔了原来的去换新的,最后什么也没得到,空着手回家的事。教育我们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这样才能有收获。
kui块(石块)(土块)(方块)(块头)
fēi非(口是心非)(非)(非人)(无非)
chnɡ常(常常)(非常)(经常)(平常)
wǎnɡ往(往常)(以往)(过往)(往年)
ɡuā瓜(冬瓜)(西瓜)(瓜子)(瓜分)
jn进(进口)(进入)(进出)(前进)
knɡ空(空白)(有空)(没空)(空地)
kōnɡ空(天空)(空中)(空手)(空间)
一、说教材
《蜘蛛开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介绍了蜘蛛开店的过程,它渴望简单,害怕麻烦,结果没有开成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应该坚持,要迎难而上,有始有终,不能怕麻烦,害怕困难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实现如下目标:
1.会认蹲、寂、寞等15个生字,会写店、决、定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明白蜘蛛的改变。
在了解蜘蛛的变化的基础上,明白做事要迎难而上,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的重点、难点:认蹲、寂、寞等15个生字,会写店、决、定等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为:在了解蜘蛛的变化的基础上,明白做事要迎难而上,有始有终的道理。
三、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属于低年级,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心理可塑性较强。对于学生们来说,蜘蛛开店害怕麻烦,没有坚持精神比较容易懂,而且课文篇幅不长理解起来较为容易。
四、说教法
1.引入法
蜘蛛的三次改变是课文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这三次改变的引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重点,更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感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科学的价值观。
2.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
重点句子和词语是那些能体现课文内容,人物情感的句子、词语。在教学 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们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帮助他们理解蜘蛛的心理变化,把握蜘蛛的性格特点,从而对学生进行教育。
五、说学法
引导学生在抓重点词语、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识记生字的时候,我让小组同学互相讨论识记生字的好的方法;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
六、说教学过程
1.趣味引入
运用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2.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首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精读课文,感悟文本。
为了突破难点,我让学生们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从而理解蜘蛛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有所感悟,并从中受到教育。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本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现实,把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成为自己认知水平的一部分。
5.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清楚明了,贯穿全文,能够很好地为文本服务,让低年级的小朋友们感知文本,并有所感悟。
七、说预期效果和课后反思
预期效果
这篇文章的教学,很好地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同学们在感知文本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并融会贯通。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学习、做事应该有认认真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为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要回归语文的本色,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真童心。
四、说教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教得生动,学得轻松,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2)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五、说学法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这节课我引导学生用心看,想象着说,认真读,仔细找。在理解重点的教学中,我想先运用旧知识导入新课,再用实物吸引学生感官,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学生间自由的交流等手段,让学生明白道理。对于难点,我想先采用小组讨论、逐句分析的方法找出每句中的关键词,再反复朗读,联系实际来加以突破。
六、说教学设计:
以上述理念为基础,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叙事性强、含义深刻的特点,我打算从文本的整体性出发,先在学习字词了解课文梗概后形成了一个阅读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并整合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建立感悟与体验,在充分的阅读之后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
为此我主要安排以下五个环节。
一、谈话引入新课。
学生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汇报、交流。通过实物或图片这些直观思维引入本课,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汇报学生搜集资料,提高学生汇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为后面进一步理解课文做知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教师指名在初读课文中继续锻炼学生迅速总揽文章大意的能力。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如:课文主要讲_谁_在_哪_发生了_什么_的故事。
3.检查认字情况
使学生不但认识、理解生字词,而且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多种形式的理解词义为感悟课文做好铺垫。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提出问题:一节图画课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你从中又受到了那些启发呢?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使你受到启发?要求在书上画出来,说说你对这些语句的看法。
这里应该注意培养学生默读习惯,学会倾听小组其他成员意见、合作探究,共同分享。
另外,学生会对文中的其他内容来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感受,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孩子有个性化的见解、体会。教师注意对文中重点语句进行朗读指导。读中理解、感悟、品味,让学生围绕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感受来分析说明。
四、回味全篇课文
可以自由读,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全文,回归整体。重点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老师神态变化的语句及与学生的对话。
通过朗读全文,让学生感受人物个性,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再次得到提升。
五、课外延伸
在平时,你一定也听到过一些使你受益的话。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把它记录下来,随时随刻提醒、鼓励自己。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积累。
今天我这节课的设计力图使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体现语文课应有的激荡的情感味和率真的儿童味。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倘若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地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以发展,人文素养也会因此而提高!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预设,但是课堂是变化的,随时可能生成新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独特的发现和体验,让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建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三年级语文下册6课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说课稿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出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2.结合课文相关词句,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能说出阅读链接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的相似之处。。
4.明白课文与阅读链接中告诉的道理,能与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会正确看待事物,要全面的看待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对人要有礼貌。
5.激发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能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6课《陶罐和铁罐》,复习生字词。请大家回想一下,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
二、聚焦对话,凸显形象
(一) 铁罐为什么奚落陶罐?
1.文中第一段回答。
2.奚落是什么意思?
预设:说不好听,让别人难堪的话。
预设:嘲笑别人。
(二)品读课文第2~9自然段。
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陶罐又是怎么回应的?快速浏览第2-9自然段,圈画出描写铁罐和陶罐神态、动作的词语,感悟铁罐和陶罐的特点。
1.圈画出描写铁罐和陶罐神态、动作的词语,感悟铁罐和陶罐的特点。
铁罐:傲慢 轻蔑 恼怒 陶罐:谦虚 争辩 不再理会
铁罐:傲慢无礼 陶罐:谦虚友善
2. 教师过渡: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陶罐又是怎么回应的?分角色朗读。
3. 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4.指导称呼和标点。
三、知晓结局,领会寓意
教师过渡: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而散,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的?铁罐呢?
预设:(内容见课件)。
2.为什么人们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有见到?
教师补充铁在土中被氧化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3.故事中的陶罐是不是完美无缺,而铁罐则是一无是处呢?他们各有什么长处和短处?
4.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像陶罐和铁罐一样,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预设:用铅笔写字,有错误时能够用橡皮擦去,但是用铅笔写的笔记不能长时间地保存,钢笔字虽然不能擦去,但是笔记经过很长的时间仍然能看清楚。
预设:吴若曦的书写的很美观,并且作业认真细心,我应该向她学习。
5.通过读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预设: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预设:我们与人友好相处,不要蛮不讲理。
四、总结写法
这则寓言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描写人物的特点,通过写他与其他人互动、对话过程中的态度变化中展现人物性格。就本课而言,就是写他变化着的神态、语气和话语内容。
五、运用方法,阅读链接
1.学生朗读读《北风和太阳》,思考:
(1)北风和太阳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讨论发言。
(2)他们各用了什么方法?结果如何?
(3)比较北风和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
教师提示:指导学生从性格和结局两个角度进行对比。
2.读书推荐
寓言是现实生活的投影,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故事中的道理。《陶罐和铁罐》以及《太阳和北风》两篇寓言故事都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这两篇寓言故事都出自于《伊索寓言》,下课我们多读一读,相信你们收获更多。
六、课后作业
1.把《陶罐和铁罐》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且说一说从中学到的道理。
2.阅读书籍《伊索寓言》。
七、板书设计
6 陶罐和铁罐
铁罐:傲慢无礼
奚落 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要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
陶罐:谦虚友善
一、教材分析
《燕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经久不衰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只有了解读者的阅读现状,才能充分发挥文本的魅力。经过了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学习重点逐渐向阅读过渡,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但是孩子们对于事物的观察还远远不够,对于燕子这种候鸟的了解只能说是少之又少,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是一个难题。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熟知字词句,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句。(知识目标)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能力目标)
3.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1.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四、说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我通过创设情境,加深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赏读教学法:运用自主感知朗读法、抓关键词品读法、对比品评法、设置情境悟读法等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3.图文结合法: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资源,以直观的方式,引导感知燕子的外形美,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欣赏燕子飞行、停歇时的优雅姿态。
4.小组合作学习法: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根据学习卡的要求研读文章段落,在小组合作中体会文章情感,在合作中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分析讨论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手段
我准备用多媒体、板书、动画、简笔画等手段辅助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拥有充分的交流时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精彩炫我
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前预习中在网上搜集的有关于燕子的图片,并简单概括一下你展示的这张图片中的燕子的形态和特点。这一环节可以刺激孩子对网上搜集资料增添兴趣,并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情境导入,感受春景美
多媒体播放小燕子歌曲的视频触动孩子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也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直观的表象更具吸引力,更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细读品味,质疑探究
1.提出问题,寻觅春景美。
我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燕子》这篇文章,你们喜欢燕子吗?我们现在这个季节有燕子吗?燕子在什么季节才会来呢?接着导入对啊,燕子只有在春天才会来到我们的身边,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默读文章第二小节,找出春天有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章中标注出来。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我进行提炼板书(板书:风、雨、柔柳、花、草、叶)。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的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通过我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训练阅读能力。】
这么美的花,这么美的树,这么美的柳丝,它们是怎么来到春天的呢?结合课文语境以及板书,学生理解赶集、聚拢这两个词语,体会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的烂漫无比的春天。
在同学们沉浸在美丽的春景中时,我询问学生:你们喜欢春天吗?是啊,我们班的同学都被这美的景色吸引去了,南方的小燕子也按捺不住了呢。生齐读: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设计意图:我通过直观的动画、有针对性的问答、入情入境的范读使学生体会燕子对于春天的作用。学生沉浸在我创设的情境中自然学的轻松。】
2.赏读感悟,发现燕子美。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文中哪个自然段写了从南方赶来的小燕子?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各自有什么特点?这样一只小燕子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细读描写燕子外形的句子。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品中培养孩子的语感,熏陶孩子的情感,归纳出燕子活泼可爱的特点。教师跟进板书。
我问学生:有谁可以把燕子这种活泼可爱的感觉读出来?谁愿意来试一试?并且提示: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认为哪个地方可以读得更可爱?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我来范读。请学生朗读的同时,根据学生朗读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燕子的简笔画。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学生较为直观地明白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顺序。
(四)自主探究飞行美、停歇美
1.学习第34小节的要求是:
①燕子飞行时美在哪儿?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②你们认为这一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③从燕子的叫声中你想象一下它们可能在说什么?
在学生交流完展示问题答案的同时,教师跟进板书(飞行美:快 )。
2.学习第5小节的要求是:
你们觉得这一节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为什么?
在交流过程中,我利用学生的探究发现紧扣文本主题,从文本出发,从文字入手,用换词法、情景设置法、图片感受法等不同的方法自主理解词语,适时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词,交流讨论,感受词语意蕴,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
例如:对比品评: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快又轻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表现了燕子飞行速度十分快,飞行技术高超,突出燕子为春天增添的情趣。
3.再读第35小节,在语境中感受燕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教师跟进板书(动静结合)。
(五)总结归纳,升华情感
我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春天吸引你的地方。从课内到课外,从阅读到表达,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春天的美好,形成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意识,进行情感教育。
(六)扩展延伸,自由创作
《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以下课后作业,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性:
仿写: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它长什么样子,请你模仿举一反三写燕子的写法,抓住小动物的特点,写一段话。(运用第一段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积累: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优美词句,工整的整理到你的摘抄本上。(注重积累)
绘画:想象心目中的燕子,画一幅《春燕图》,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展示。(文章与感悟相结合,文即是画,画也成文)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整篇文章的袖珍版,是直观教学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形式,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
18.《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篇儿童诗,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我采用小组汇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带来的快乐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通过学生的收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练习说话,写话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三、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四、设计流程:
课前背古诗,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五)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生本教育重视语言实践,由课内引向课外,从学生感兴趣的办一次以儿童诗为主的手抄报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的方法。其实更是这一节课的理论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
我变成了一棵树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教案设计说课稿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 7 个生字,会写 13 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有趣的想象。
3.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知道该如何去写想象故事。
4.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经历,并感受其中神奇有趣的想象。
熟悉掌握生字、词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知道该如何去写想象故事。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课前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你可有过奇思妙想,希望自己变成别的什么?文中的小朋友,希望自己变 成一棵树,这样,玩的时候就没人打扰了。在这个小朋友真的变成树后,发生了许多奇妙的事情,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 我变成了一棵树)
介绍作者
顾鹰,儿童文学作家,幼儿园教师。在《儿童文学》上发表过《阁楼上的熊皮外套》《粉红色的漂流瓶》;在《儿童文学下》上发表过《请进山猫的雏菊花铺》。已出版多部长篇童话、中短篇童话集、绘本等。曾获 2008 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初读课文
1.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 学生初读。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3. 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希(xī)痒(yǎng)鳄()丁(dīng)零(lng)肠(chng)醋(c)
(2)会写生字,并组词。
(3)积累词语。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
思考:阅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预设:这篇课文通过叙述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告诉人们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2. 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
预设:我因为想好好玩,不想回家吃饭而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
(2)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预设:变成树后,我身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小动物们搬进了鸟窝;妈妈坐在鸟窝里给小动物们分食物;我馋得直流口水。
(3)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预设:那些有趣的、新奇的、不可思议的想象就很有意思。鸟窝居然有各种形状,妈妈竟然和小动物们一起吃东西,小动物们不知道水珠是我的口水等,这些都很有意思。
3.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第一部分(第 1 到 4 自然段):写我变成了一棵树。
第二部分(第 5 到 20 自然段):写我变成树后发生的趣事。
第三部分(第 21 到 23 自然段):写妈妈最了解我。
课后作业
1. 学习并积累《课后积累单》的内容。
2. 摘抄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语句,并和同学们交流。
第 二 课 时
课前导入
教师口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 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品读释疑
1. 说说哪些句子表明我想变成一棵树,我变成一棵树后的心情怎么样。
预设:英英,吃饭了!我在树下玩得好好的,一点儿都不想吃饭。作者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妈妈叫我吃饭,我只想好好玩儿,为下文我想变成树做铺垫。
一点儿都不强调了我只想玩儿,不想吃饭。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 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我想变成一棵树,完全是因为自己在玩的时候不想有人叫自己吃饭。
( 板书 想变成树)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我想变成树的愿望竟然实现了,多么神奇, 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呀!朗读时要读出我内心的惊讶、兴奋。( 板书 真的变成树)
2. 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趣事写清楚的,我的心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鸟窝!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说明树上长的是鸟窝。你猜写出了我天真、可爱、调皮的性格特点。我
变的树上长满了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各种形状说明树上的鸟窝是各种各样的,多有趣啊!
( 板书 树上长满鸟窝)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它们指的是各种形状的鸟窝。鸟窝在枝头跳起了舞,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反映了我丰富的想象力和快乐的心情。
第 7 自然段中的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说明了英英热情大方,而第 8 自然段中的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像平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这为后面小动物们和妈妈的到来做 了铺垫。( 板书 小动物们入住)
妈妈到来后,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鸟窝都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我有点儿高兴, 又有些失望。高兴失望表现了我此时此刻的矛盾心理。我高兴的是妈妈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就不会在玩的时候被妈妈叫回去吃饭了;我失望的是妈妈竟然认不出我。
( 板书 妈妈住进鸟窝)小动物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妈妈带来的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
等食物,而 我 的肚子早已经饿得咕噜噜叫了,所以开始想念家里香喷喷的饭菜, 尤其是我最爱吃的糖醋排骨。想象中还出现了爸爸大口大口地啃糖醋排骨的情景。
小狐狸发现了树上滴下来的水珠,小动物们猜测不断往下滴的水珠是雨、牛奶、虫子撒的尿、
大树的眼泪,可就是猜不到这是我看到食物后流出的口水,( 板书 我馋得流口水)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我变成了树真麻烦的这一想法。由渴望变成树到觉得麻烦,我的
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 你是怎样理解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这句话的?
预设:从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还对我眨了一下眼睛可以看出妈妈早已经知道这棵树是我变的,联系课文开头可知,妈妈是猜到我不喜欢在玩儿的时候被叫回去吃饭
才变成了树,于是带了很多食物住进鸟窝里,又故意分给小动物们,和它们一起津津有味地吃,
目的就是勾起我的食欲。我终于明白了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板书 妈妈最了解我)
语言赏析
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再和大家交流。
出示示例: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 小组交流:这是介绍我变成树的过程,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
预设:我认为痒痒的一词太有想象力了,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痒痒的,十分有趣且神奇。
冒出来一词也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该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
(2) 朗读体会:学生读,老师读,指名读,齐读,从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想象的魅力。
出示示例:
我变的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鸟窝: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思考: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形状的鸟窝?
预设:梯形的、心形的、五角星形的等。出示示例:
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
思考:你认为这句话想象奇特在哪儿?
预设:这些在陆地上或水里生活的动物居然要要到树上去居住,这让人觉得十分奇特。出示示例: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思考:为什么我的肚子会发出声音,并且越来越响了?
预设:因为正是该吃饭的时候,我饿了,但是没有东西吃,所以我的肚子不停地发出声音,而且还越来越响。
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通过叙述我变成一棵树后经历的有趣的事情,告诉人们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使学生知道该如何去写想象故事。并且通过对句段的赏析,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课后作业
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阅读,谈读课文的感受,充分唤醒学生的想象潜力, 以激发其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理解文章的目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关
键语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人物心理,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同时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表 情达意的方法,这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十分有益。
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感受人物心理的变化。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
2、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3、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 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图片,导入课题。
1、 出示枣核图片,导入新课枣核,齐读课题。
师:一对夫妻在期盼中得到了他们的孩子,(出示图片),看到他们的孩子,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生1:这个孩子好小。生2:这个孩子能做什么呢?
师:这个孩子就是枣核,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枣核。
(多媒体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有图片导入,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更能让理解文本内容。多种渠道,加深学生印象。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认清文中的生字词,读懂内容,想一想文章讲述了什么事情。
2、 检查生字词。
a、 齐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说意思;进行识字游戏。
b、 想一想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齐读、个人读,以图佐意,游戏的方式进行识字比赛,多种教学形式,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主动学习。分组形式的出现,图片的辅助,更能解决识字难点。在兴奋的情绪中,孩子学得轻松,学习效率更高。
三、 精读课文,品趣处。
1、 学习枣核的勤劳能干。
师:枣核虽然小,但是却有很多本领,说一说。生答。
师:想一想他还会哪些本领?生1:洗衣服。生2:插秧。
师:真是个生接勤劳能干的孩子。师随机板书。
2、 想一想后面哪些内容你觉得有趣,做上标记,并且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说哪里有趣。
a、 捉弄衙役,牵回牛羊
师:哪些内容有趣?怎么有趣,用自己的话说。生回答。
师:体会到枣核的?生:聪明。
师:用你们的朗读,把这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好吗?别急,读也是有学问的,想想该怎么读?
出示读书小法。(课件)学生自读,个别读。
师:如果我们把这一段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出来,哪些内容需要说得具体一点?
设计意图:先是读出自己认为文本中有趣的内容,接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以本展本,从文本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让孩子对内容理解的更清楚,也训练了孩子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也得到训练。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阅读知识的教授,孩子很容易掌握。
b、 师:面对衙役的逮捕,枣核有什么表现?生答;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枣核?生:敢作敢当。
C、顺利脱险
师:来到衙门,衙役师怎样对待枣核的?枣核的表现又师怎样?
生:(读书上的内容)先是用铁链套,然后是棒子打。枣核的表现。(读书上的句子)
师:动作描写,感受到枣核?钻出铁链、躲过棒打、教师相机板书生:动作敏捷。
哈哈大笑类型句子积累
师:读到县官你有什么感想?生:太爽了,县官终于得到惩罚。
师:这是什么描写?生:夸张、神态。
夸张手法的练习。
师:怎么逃脱的呢?生回答。教师板书,棒打县官。
师:这么生动的内容,我们带着感情读一读吧,回顾朗读小法。
师:回顾全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设计意图:先是读出自己认为文本中有趣的内容,接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以本展本,从文本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让孩子对内容理解的更清楚,也训练了孩子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也得到训练。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阅读知识的教授,孩子很容易掌握。朗读环节,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
四、 回顾全文、讲故事。
设计意图:让孩子有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会选择重难点内容,突出故事的主题。
五、 拓展延升,补充民间故事。
设计意图:让孩子知道我国民间故事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通过民间故事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爱读书的兴趣。
教学板书:
枣核
枣核出生
勤劳能干
智牵牛羊
顺利脱险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
《天窗》是我国现代作家茅盾笔下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以作者儿时的生活为题材,生动地再现了孩子们透过天窗,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景,含蓄地揭示了想象和创新的主题。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积累新词,理解词义。
(2)会用也许也许也许写一句话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思、议、讨论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悟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激发学生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2)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3.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
4.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进而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含义。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茅盾资料。
二、说教法。
1.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和引导,形成本课教学中师生研讨的主线。
2.以读为主,重点感悟。茅盾先生的这篇散文内容通俗而含蓄,文笔生动而流畅,情感舒缓而真挚。许多情节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但也确有难懂之处。因此要以读为主,重点感悟课文的第二部分,读的过程中要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为主线,展开多种形式的读。从中理解乡下孩子的无奈心情,感受他们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的外面的世界,并由此展开了无穷无尽的想象。
3.从难理解的句子入手,引导学生读读、议议,结合学生的生
活实际,在理解中读,在读中感悟。
三、说学法。
1.学生通过读、思、议、讨论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唤起自己与课文的共鸣。
2.以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温故质疑。
1.以茅盾爷爷的故乡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2.自读课文,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深入研读,体会课文。
过度:是啊,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是神奇的。(课件出示这两话。)慰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唯一、唯一的慰藉呢?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是神奇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进一步去体验天窗神奇之处。
1.找一找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在什么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透过这扇天窗,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分别用和~~在文中画出来。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对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句话的理解。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汇报交流。
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指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说一句话。
5.指导朗读47自然段。
6.学习8、9自然段。
也许是天窗外的世界与乌镇美丽风景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在乌镇简陋的房子里他开始了自己文学的创作,从而写下了反映他童年生活的小说《春蚕》、《林家铺子》;优美的小品散文《白杨礼赞》所以茅盾爷爷回忆往事时,这样的夸了天窗: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1)出示课件: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学生齐读)
(2)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8、9自然段,思考问题。
(3)讨论交流,师相机出示重点句子,指导朗读、理解感悟。
a.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联系到的种种事件!
b.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更复杂,更确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拓展思维,运用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烦闷或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云?也许是收拾整理自己珍爱的小玩意儿)
2.把自己类似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尽量把让自己释然甚至开怀的那个慰藉写具体一点。
(四)总结全文
天窗外的世界是幅永恒的画面,印在茅盾爷爷的心中,也印在我们的心中。想象是首隽永的小诗,想象是悠扬的曲调,同学们愿你们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美好的明天,那么你们的未来也会像今夜的星空璀璨无比!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教材分析】《乡下人家》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标精神,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教学难点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二、突显主体,说学情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与过程,但此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身边的景物不太关注。课文中的平凡景物、普通场面,他们司空见惯,觉得平凡无奇,不能深入体味文中的意境。
三、促进发展,说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目标导学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四、发散思维,说过程
(一)诵读经典,导入课文(5分钟)
学生背诵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10分钟)
新课标提出学生在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出示了以下学习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一想,乡下人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写出你的感受。你从文字中发现了几幅画面?用笔在书中作批注。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汇报交流
1、中心句、感受(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交流从文中看到的画面(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景(17分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又出示了如下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找出自己认为描写得最美的一处风景美美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
学生合作交流,品读感悟,教师随机点拨或评价。
(四)联系实际,拓展画面(8分钟)
欣赏乡村风光图片,让学生在诵写画唱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我们的乡村生活。
五、突出重点,说板书
瓜藤攀檐图
鲜花轮绽图
乡下人家 雨后春笋图
(独特 迷人) 鸡鸭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夜睡梦图
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感受到课文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回顾课堂,说反思
1、以读为本,在读中感知、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时重点引导他们以读为本,在读中思、读中品,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2、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环境
在这节课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学习;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现乡村生活,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3、没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于永正老师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中,我注重了教师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没能很好的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我想如果能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评价相结合,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一、抓住特点说教材
《小英雄雨来(节选)》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讲读课文,课文节选自作家管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我在解读本文时特别关注了三点:一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将一位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少年英雄塑造的活灵活现。二是文章中有些语句含义比较深刻,三是课文分六部分,每部分用空行隔开,便于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晋、扭等17个生字,会写晋、炕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体会雨来的英雄品质,激发爱国情感。
3.品味课文如何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二、根据实际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抓住要点阅读,实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方法。
三、依据课标说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重点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法学习,学生通过读画思议感知文本。
四、情感互动说流程
本课我设计四个环节:
(一)直入课题。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战争》这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大家齐读课题。
(二)预习检测:
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说?
(三)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字词】
晋察冀 扭身 起码 软骨囊囊 姥姥 塞进 枪栓 捆绑 劫难 枕头 柜板 扒开 尸首 铅笔 胳膊 红绸 敌人 慌忙 趁机
(1)读准字音
(2)指导书写
(3)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四)重点品读,体会感情
要课堂达到高效,必须抓住文本特点,以点带面。在这个环节中, 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哪些段落表现雨来的机智勇敢?重点阅读四五部分,找出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谈谈体会。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全班汇报,交流,对重点语句,指导朗读、体会。
如抓住三次我没看见 品读、交流进入人物内心,感悟雨来的英勇无畏的品质。具体设计如下:
1)师出示以下句子,生自由朗读三个没看见所在的句子:
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2)师引导学生体会三次没看见的不同点与共同点。通过交流,感受雨来的坚强与勇敢。
3)师运用提示语分别引读上面三个句子。
这样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感悟雨来的品质,真正发挥了读的作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读到最后学生就深深体会到了雨来的那句没看见的背后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板书:机智勇敢 热爱祖国)
第三步,探讨写法:
1.文中除了对雨来的生动描写,为什么还要形象逼真地写敌人呢?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侧面描写)
2.说说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第一段描写,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因为芦花村紧靠还乡河雨来才有可能练就游泳的本领;因为还乡河边长着芦苇,后来雨来才可能在敌人眼皮底下潜水跑掉。
(2)文章第六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在这里的描写渲染了雨来牺牲的悲壮气氛。衬托雨来的英雄形象。
(3)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烘托乡亲们悲愤的心情。
由此看来,成功的环境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今后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环境描写。
(五)合作探究
学完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正是通过雨来掩护李大叔,并与鬼子勇敢作斗争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来表现他是小英雄。那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的前两部分与整个事件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手指板书中的小标题)
(六)我的视角
拿起手中的笔,从不同方面,写下你的收获。
(七)突出教路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是一个微型教案,本课的板书力求简洁精炼:
小英雄雨来(节选)
机智勇敢
临危不惧
顽强不屈
热爱祖国
这样的设计,抓住了课文主线,理清了课文的思路脉络,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有序性、直观性, 实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统一。
一、说教材
《手指》通过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楚,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是总写手指的特点,25自然段是分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总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语言朴实又富有风趣,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手指的不同特点写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所特别关注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这三个维度的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读带有拼音的生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窈窕、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3.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语言较通俗易懂,所以我主要采用从重点段突破,再由扶到放,层层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通过读读、划划、议议、说说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道理。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亲切,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猜一猜谜语: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非常简单又非常有趣的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 这是什么?学生猜后,课件出示手的图片。接着,我又说: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上又都有五个手指,让我们拿出我们的双手叫一叫这些手指的名字。学生叫后,我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手指,说说有什么发现。请几个学生说后,我再导出课题:我们的丰子恺爷爷也把自己对手指的认识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手指》。(板书:手指)这样用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快地进入以下的学习。
第二步:感知全文,了解内容
紧接着,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课件出示以下自读要求:
1.边读边划出带拼音的生词,读正确。
2.标好自然段的序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从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的读的效果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三分之一。基于这点,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明确学习任务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自学完后,再检查自学情况,先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及容易读错的词让学生读一读,重点指导:搔、憎、窈窕的读音 。读后完成以下填空: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写五个手指的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填空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自学课文的第三个要求的检查。学生在说告诉我们什么的时候,可能会说出很多不同的答案,我就用:如果这个地方叫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你会用哪一句呢,赶快到文中去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文章的中心句,知道五个手指有强弱、美丑之分,过渡到第三步的教学。
第三步: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这一步我又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大拇指的特点。
先指名学生读读这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描写大拇指特点的句子。然后,引导他们抓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这几个词来重点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联系实际生活说说除了课文中写的,还有哪些事情也需要大拇指吃苦受累呢?这里用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大拇指的优点,学生体会起来会更加深刻。接着,让学生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大拇指,把文中的他换成我再读一读这段话,体会大拇指的优缺点。最后,引导他们总结出大拇指有所长,也有所短的。(板书:所长 所短)
接着,我用:大拇指有自己的优点,又有自己的缺点,那其他几个手指是不是也像大拇指一样呢?这句话过渡到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环节,自学35自然段,完成以下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手指名称 优点 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叫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词句划出来,说说剩下四个手指的优点及缺点,在说的过程中,结合理解:窈窕、堂皇、养尊处优、附庸的意思,并指导感情朗读,引导他们总结出每个手指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特点。(板书:各有 各有) 再引导他们联系到我们人是不是也各自有优缺点,谈谈假如自己就是这五个手指中的一个,你觉得自己是属于哪一个手指呢?这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不仅是对所学知识、道理的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更是文本中的道理与实践的一次碰撞,更重要的是为下面理解中心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作了铺垫。接着再分角色读一读25自然段,体会各个手指的不同特点。
第三环节,找出总起句,读一读,我先说:同学们,其实文章一开始就用一句话写出了五个手指的特点,赶快找到这句话读一读。学生读后再引导他们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方法。
第四环节,理解中心句。是啊,我们人就像这五个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让我们再来读读丰子恺爷爷的这句话。(课件出示中心句齐读。)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小结,相机板书:团结、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人人有用、人人有力量。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深化认识。为了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能学到书上的内容,而且还能积累到课外的知识,丰富、深化他们的理性认识,我又出示两句课外的关于团结的名言以及一篇写文具争功的童话让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第六环节,课外作业布置(课件出示以下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2.积累关于团结的名言警句。
3.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篇对话式的童话,
并演一演。
一二两题作业是学生积累课内外词句的练习。语文新课标中非常重视学生的积累,提到有厚积才能薄发。确实,语文学习永远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脚踏实地地学好每一步,多阅读,多积累。而第三题则是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说板书设计
手指 人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团结
根根有用 根根有力量 人人有用 人人力量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好的板书,应是文章结构的简缩,既体现文章的重点内容,又能反映文章的中心。我这样将手指和人对比起来设计板书,力求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及教学的难点,使学生看一看板书就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简洁又富有意义。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一)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根据文章的特点,我选用了语文主题丛书《金色童年》中的《少年爱迪生》作为拓展。两篇文章主题相似,爱迪生小时候也遭受了和文中费奥多罗夫相似的遭遇: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读-再读-精读的过程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
(2)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和小组合作优势以及教师的引导点拨,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理解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具备了朗读默读的能力。随着年段的升高,一本薄薄的教科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他们具有了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量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还要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阅读材料,语文主题丛书填补了阅读的空白,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阅读的窗户,使他们享受阅读的愉悦。
三、说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确定的教法是:主要通过导学法开展教学,精读引领,以一带多,拓展提高。
学法是:质疑探究法、体验法,读写议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这节课的教学我是以六个模块的形式呈现的:
(一)走进背景林
课前了解作者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学习使学生深入文本,还原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分析别人的时候审视自己,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个性价值观念。
(二)一起学字词
小组学习完成字词检测,全班指导书写胚臂,总结书写规律 。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合作学习掌握字词。通过指导书写部首同为月字但所处位置不同写法不同,来联系已有知识,掌握书写规律。
(三)初读知内容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读书,初步了解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发现的。让学生在设置疑问过程中明确学习任务。
(四)品读解句子
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多读几遍试着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这是我预设的难点句子,作为突破难点进行句子交流。
①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③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设计意图]品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略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通过问题探讨,让学生体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成就感。
(五)再读谈体会
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生活,总结交流,根据作者发现的过程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读悟结合,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只有联系生活实际,知识的获得才像种子一样有生命力。,学生的体验才真实。
总结: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提出阅读要求,指导读书方法。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通过以读为主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感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自读相关文章打下基础。
(六)拓展长见识。
结合《童年的发现》的主题,拓展学习主题丛书《金色童年》中《少年爱迪生》一文。
根据课程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我设计了自学提纲:
方法提示
学习内容
一浏览,概括事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时间、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结果)
二朗读,扫障碍
把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想办法认识、理解,扫清阅读障碍。
三品读:谈感受
爱迪生的成功与他的童年有什么关系?用 在文中划出来。
四默读,学写法
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学习真实的表达感受的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精读引领,教给学生方法,设计自主学习表格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提高基本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是本人针对《童年的发现》一课的教学设计,肯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一年级下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充满浓郁儿童情趣的科学故事,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小壁虎发现自己没有尾巴时的焦急和难过表现出来,又用反转的形式讲述小壁虎的尾巴是可以再生的,非常吸引小朋友。
2、幼儿现状分析
中班孩子年龄小,独立性差,常常爱模仿别人,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主要依靠动作进行,需要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角色情绪的变化。
(2)、尝试故事角色扮演,大胆表现。
(3)、了解故事中出现的小动物的尾巴的作用以及小壁虎尾巴的再生功能。
(4)、活动重点、难点:本次活动重点仍以语言领域中的故事为主,主要引导幼儿观察、体验角色表情变化,理解故事内容。难点:在于感受故事中小壁虎的情绪变化和小动物的对话。活动重点突破方法:根据目标,制作课件,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让幼儿自己来通过模仿,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突破难点的方法:幼儿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从而理解故事情节。
4、活动准备:为了使活动的趣味性、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中,特作以下准备:
教师准备:《小壁虎借尾巴》课件,燕子阿姨、黄牛伯伯、小鱼姐姐等头饰。
二、说教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
1、视听讲结合法: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以及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细致地观察课件,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和示范,讲就是幼儿的讲述,包括分组讲,自由结伴讲,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个幼儿想说的愿望,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2、讲述法: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共识,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帮助幼儿理顺故事情节达到教育目的。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我注意控制语速、音量的快慢、大小和抑扬顿挫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音色来讲述不同事物的对话,从而较好的表达作品的感情.如:小壁虎刚发现自己没有尾巴很难看的哭泣声和小壁虎借尾巴时屡次碰壁的失望与难过。教师语调、语速的控制能较好的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为提高教学效果和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讨论法:是指让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活动中,我将讨论法结合在讲述故事过程中。如:如果你们是小壁虎发现尾巴不见了会怎样?幼儿讨论期间可引导幼儿反复联系对话并结合动作表演,以进一步理解作品。
4、提问法: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要求幼儿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运用了解释性提问(如:为什么其他动物都不愿意借尾巴给小壁虎)、假设性提问(如:如果你是xx小动物,你们会怎么做呢?)等等。在提问问题时,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比较容易的问题可让水平比较差的幼儿回答,需要幼儿描述的问题就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像总结、归纳性的问题请能力最强的幼儿来回答,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欣赏法、讲述法、讨论法、表演体验法。
1、欣赏法: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中小壁虎的借尾巴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课件、讲述,引导幼儿来理解其他小动物尾巴的用途,感受作品的语言美,从而突破难点。
2、讲述法:主要教会幼儿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恰当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为幼儿提供讲述的空间,启发幼儿用宏亮的声音、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并且注意为每名幼儿创设讲述的机会。
3、讨论法:主要为每个能力不同的幼儿创造说话的空间,让每个幼儿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并让幼儿自己感受小壁虎借尾巴时的心理变化和发现自己长处新尾巴时的开心。
4、表演、体验法:
幼儿在表演中发展,在表演中学习,因此我设计了2个场景贯穿于整个活动中,让每桌的幼儿分别小壁虎和其他动物,边看课件边模仿表演,幼儿在模仿表演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故事情节,体会了字词的含义,更是创造了一个个可爱的动物形象,教师的适时赏识,把幼儿的创造之花点燃,显示了无穷的力量。
四、说活动过程
教学流程:出示胆小先生,引起兴趣课件演示教具演示,重点理解要求感受、体验、边沿故事高潮部分,表达表现重点表现表小壁虎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变化,移情讲述听了这故事你为小壁虎感到高兴吗?
一、导入部分:出示胆小先生。
师:小朋友,这是谁?它是小壁虎,为什么它没有尾巴了呢?发生了什么事?(我在此环节组织幼儿分组进行讨论,为下一步的教学的开展进行铺垫。突出活动的教学重点,引起兴趣,引出主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壁虎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展开部分: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学习方法。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直观的感受故事的内容,并进行简单的提问。
教师分别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壁虎发生了什么事情?
2、借助教具,教师有感情地讲故事,引导幼儿再次理解故事情节。教师设计引发幼儿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
3、教师设计问题引导由浅入深的理解故事内容:小壁虎没尾巴该怎么办?它都向谁借尾巴了?幼儿讨论期间,可重点引导幼儿练习对话并结合动作表演进一步理解作品。
4、故事难点是要引导幼儿进行情境化表演,要求所以幼儿都参与表演,着重是小壁虎和其他小动物的对话。
三、结束部分:故事中小动物尾巴的作用。
围绕故事中出现动物小动物的尾巴的作用进行讨论:故事中都有哪些小动物?他们的尾巴分别有什么作用》
讲述:引导幼儿自由发言。本环节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引导幼儿思考、讨论,进而得出与幼儿实际生活相关的答案,并使幼儿有了行动的愿望,促进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解决了本活动的难点达到了教育的目标。
一年级下册第21课小壁虎借尾巴课堂笔记之段落划分及大意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讲一条蛇咬断了小壁虎的尾巴,很难过。
第二部分(35):讲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小燕子借尾巴的经过。
第三部分(6):写小壁虎借不到尾巴,爬回家找妈妈。
第四部分(7):写小壁虎长出了一条新尾巴。
1、1.先圈出10只,再接着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七》练习题及答案1.先圈出10只,再接着数。 2、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 古人计数 1.用棍子代表小羊,摆一摆,数一数。 2.捆一捆,认一认。3.做一做,说一说 北师大一
1、对比灶焰烫煲熏煦这些字有什么发现 对比灶焰烫煲熏煦这些字有什么发现通过灶焰烫煲熏煦这几个字的比较以后,发现灶焰这两个是火字旁;烫煲这两个字是火字底;熏煦是四点底(灬、),其实这个四点底也是由火字发展过来的,所
1、一年级动物儿歌仿写句子 一年级动物儿歌仿写句子蝴蝶花丛展翅飞。蜘蛛林间结网忙。狮子草原去觅食。老虎山头称霸王。知了树丛唱着歌。喜鹊树中把屋造。 2、一年级语文下册动物儿歌课后练习题 一年级语文下册
1、什么动物在哪里干什么写句子 什么动物在哪里干什么写句子蝴蝶花丛展翅飞。蜘蛛林间结网忙。狮子草原去觅食。老虎山头称霸王。知了树丛唱着歌。喜鹊树中把屋造。 2、写一写,仿写什么动物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子 写
1、100以内数的认识,做一做三十五是()个十()个一组成的 100以内数的认识,做一做三十五是()个十()个一组成的答:三十五是(三)个十和(五)个一组成的。 2、2.遮住的是第()个和第()个,遮住了()个。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四》练习题及
1、一年级下册笔记识字2:姓氏歌全文复习重点 ①课文主要内容:本文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告诉我们中国的姓氏很多及一些常见姓氏的字形特点。②自然段及段落大意:全文共2个小节。第1小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
1、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1:春夏秋冬全文复习笔记 文章主要内容:本文共有8个词语,8个短语,围绕着四季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年不同的四季画面。图文结合,我们了解了不同季节的特点。图片及词句赏析第一幅图中柳绿桃红,柳枝飘飘,花
1、一下生字注音检测四:照样子,减一减成新字,再组词答案 (答案不唯一)姓 生 生气 生活 们 门 门口 大门格 各 各自 各种各样 她 也 也许 也是汗 干 树干 枝干 捉 足 足球 手足羽 习 学习 练习 踩 采 采花 风采抬 台 讲台
1、一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青蛙写诗生字注音组词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青蛙写诗生字注音组词这首儿歌写了青蛙写诗的过程,在青蛙写诗时,小蝌蚪 水泡泡 一串水珠都来帮忙,诗中有了标点符号,诗就有了韵律,有了感情呱呱呱中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