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30 10:31:02
《认识几分之几评课稿》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借助折纸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认识四分之几,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对几分之几的认识,使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分享学习的成果。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几分之一。
课前,对51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分数的含义 认识并读出几分之几 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17人 48人 23人
学习活动内容 设计意图 时间
环节1
老师边明确边板书:分数中,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上面的数叫作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作分母。
环节2
先从实物模型(月饼)开始引出分数的产生,帮助学生理解在平均分的前提下,一块月饼的一半就是的
环节3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1.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2、3题。
2.会变的正方形
设计亮点:
本课主要应该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分数的意义及使用的必要性。所以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情景。可以从分东西开始。例如:四个苹果平均分给二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二个苹果平均分给二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那么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二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这个学生就会产生问题,引入分数的教学。教学二分之一,然后再通过涂一涂,折一折等活动深入体会分数的含义。接下来再教学分数的读法和写法。最后,再进行适当的练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领悟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上完课后,我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后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主动投入
二、面向全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三、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交流,我发现自己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对于数学课还需要更多的精心设计和打磨,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秋天》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
今天我听了xx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一课,像是在欣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秋天的雨》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弓老师在执教时,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无论哪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她的匠心独运。
一、导课新颖
弓老师在导课时采用了猜谜语的形式:同学们,我们来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都不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都能猜到是雨。学生大都喜欢猜谜语,这个谜语与课文联系紧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弓老师又让学生说都见到过什么样的雨,学生有的说绵绵的春雨,有的说哗哗的雷雨,有的说大雨,有的说暴风雨等。让学生回顾曾经见过的不同的雨,以与本课要学的秋雨形成对比。然后弓老师话锋一转:刚才我们领略了多姿多彩的雨,秋雨却像一把无声的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悄悄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给人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
二、导读巧妙
弓老师在导入新课后的环节是检查预习。她共检查了两项内容,一项是认读生字和词语,一项是检查读文中的五个句子。这五个句子分别是文中五个自然段的首句。她出示了这五个句子,让学生先读好这五个句子,然后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让学生再美美地读一读。学生读完后,弓老师说:这五句话就藏在课文中,同学们赶快读一读课文吧!这样导读课文,非常巧妙,不露痕迹,又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一个美文美读的基调。
三、以读为本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朗读可以促进理解,促进感悟,还可以培养语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而这个重点被弓老师抓住了。在这节课中,弓老师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默读、男女生赛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而适时地点拨与指导更是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如: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弓老师点拨道:这句话把银杏树的叶子比作一把把小扇子,不但把银杏树泻火了,而且把银杏树写得更美了。接着她用柔美深情的语调范读,学生马上就明白像这样的句子该怎样读了。
四、注重语言训练
我们的课本仅仅是一个载体,我们并不是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而是通过文本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弓老师这节课把这一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品读完第二自然段后,她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设计了一个写作片段练习,让学生模仿文中句子秋天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黄色送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进行写话练习,实现了学习迁移,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可以说实现了教学文本的终极目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8和9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50~52页内容及练习十一的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组成。
3.培养学生初步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数数量是8、9物体的个数,会读写8、9。
教学难点:理解它们的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及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2= 5-3= 7-5= 2+2=
3+4= 6-2= 7-4= 7-1=
2.复习数的组成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知道了0~7各数,大家还想学点别的数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8、9。(板书:8和9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图,导入新课。
师出示教材第50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师引导学生回答出:老师和同学们在劳动,有一个标语牌,上面共有8个大字;有8棵树;有8朵花;有9只蝴蝶;有9盆花;一共有9个人。(数人数的时候。老师可以提示学生先数主题图上的学生人数,再和老师人数合起来,渗透加法的意义,并且让学生知道8+1=9)
师:大家从图上看到了,这幅图都是和数字几和几有关的呢?
学生答:8和9。
分别出示8和9的点子图,让学生数一数,认一认。
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在日常生活中与8和9有关的事物。
(2)动手摆一摆,直观认识8和9。
让学生拿出8个圆圈,9个三角形,分别摆成两行,引导学生比较8和9。
2.教学8、9的顺序。
(1)课件演示:在计数器上拨7颗算珠,当拨到第8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师: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让学生说出:7+1=8,7的后面是8,8的前面是7。
同法教学9,让学生自己说出:8+1=9,8的后面是9,9的前面是8。
让学生用计数器拨一拨算珠,一边拨,一边说:7添上1是8,8添上1是9。
(2)课件出示直尺图。
老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数字作了些调整,留空并加上括号,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填好后再让同学们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最后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如:8的前面是多少,8的后面是多少,7和9的中间是多少等。
3.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出很快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2)比较7、8、9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用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4.教学8、9的序数含义。
出示9个小动物图,先让学生数一数,从左往右数,再从右往左数,然后把左边的8只小动物圈起来,再给从左边数的第8只小动物画上一顶小帽。
师提醒学生注意基数与序数的区别。
5.教学写8和9。
教师边示范边说,8是一笔写成的,要写圆滑,无棱角,右上边不可以张着小嘴,9也是一笔写成的,上半部像个0,9的竖像1。写时上半部分和一竖要连起来。
学生书写练习。
6.学习8和9的组成。
(1)让学生拿出8个五角星,把它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分法。要求边摆边说,几和几组成8,8可以分成几和几。
(2)集体交流。
教师板书:
(3)启发提问: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4)请同学们拿出9个圆片摆一摆,说一说9的组成。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一的1~4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8和9这两个新朋友,说说你们又知道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8和9的认识
课本情境图
8朵花、8个字、8棵树
9只蝴蝶、9个人、9盆花
组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立体图形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认识。
(出示课题:图形的认识)
看!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机器猫)
今天,机器猫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机器猫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本节课以玩积木引入,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这一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后边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1.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块玩一玩吧!
(分小组活动)
2.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方便,我有个建议,能不能把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
3.师:请各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把这些积木按什么分?分几组?
4.小组汇报。
(请学生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出示按形状分的组)来研究。
【一上课,让学生自己玩。这是随意的玩,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的玩,这时,学生眼中的积木仍旧是玩具。收积木时,教师建议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这时学生开始关注积木的形状。】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1.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2.问一个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再问其他学生:你呢?其他同学呢?
3.师:虽然他们拿的是不同的球,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它们的形状怎样?
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4.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5.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
6.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呢?
看来,球是能滚动的。
(二)圆柱的认识
1.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为什么不是?
2.师:请你从桌上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还发现什么了?
3.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4.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
5.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大屏幕中正方体这组积木问:你们把这几块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谁知道它们的形状叫什么?
2.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3.请你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板书摸。
小结:我们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4.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当学生发现正方体6个面都一样时)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
板书数。
5.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
板书看。
小结:我们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四)长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大屏幕中长方体的积木问: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2.师:请你从这堆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点。
3.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比比看,谁的注意力最集中,能看清它是怎样数的?
【通过数的反馈,引导学生掌握有序地数的方法。】
(3)长方体对着的两个面一样。
(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①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②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做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③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④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采取放手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对学习方法的反思。】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倒在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五)基本练习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四、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一)神奇魔术师
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游戏3: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做这个游戏。
【神奇魔术师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对各个形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
(二)超级侦探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藏着一样东西,这回不许看,也不许摸,只能用耳朵听一听,然后根据你听到的声音,猜一猜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你们能行吗?
游戏1:教师把盒子左右晃一晃。问: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你能猜出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吗?(球)
你能肯定是球吗?还可能是什么?(圆柱)教师再把盒子前后晃一晃,转圈晃一晃。问:现在你能肯定里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球)打开看看。你们猜对了吗?
看来,通过听我们也能判断出物体的形状。板书听。
游戏2:再拿出一个盒子,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晃,让学生听。
师:谁来说说,你觉得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根据声音猜出可能是长方体,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圆柱。)
在大家出现了不同意见时,我们想知道谁猜得对,应该怎么办呢?
生:打开看看吧!
(教师打开后,把里面的东西放到实物投影下边。让学生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面是正方体,学生猜是正方体,这时再举起来让大家看。是长方体)
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会看错?通过这个游戏,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超级侦探的游戏,则是通过听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沟通了形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发现图形特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可能性思想的渗透,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时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渗透观察物体、考虑问题时要全面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五、观察生活,解决问题
(一)欣赏
五一放假期间,我带孩子出去玩儿,发现周围的环境变化可大了。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建筑使我们城市越来越美了。请你们欣赏一组我拍的照片。
(展示多种建筑物的图片)
(二)数一数
1.小动物们看到我们的城市这么美,它们可羡慕了。他们找来了一些材料,准备建一座动物乐园,你们看看他们都找来了什么形状的材料?
2.(出示图)动物乐园建好了,请你帮助统计一下,他们所有的建筑材料的数量。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习和体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层的玩,是让学生无意识地玩,学生是在原有的对积木认识的基础上玩。(这时的积木在学生眼中就是玩具。)
第二层的玩,是让学生整理积木。学生在整理积木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无意识的玩开始向研究数学知识的方向转化。
第三层的玩,则是在学生发现了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摸一摸、猜一猜。学生在袋子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积木的过程,就是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第四层的玩,实际上是一个发展性练习──让学生用听的方法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形状。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每个图形特征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几个图形特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研究方法都不能孤立存在,要学会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9加几
教学内容:96-98页 (9加几)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9加几的凑十法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例1
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第9697页的主题图。
老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2、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老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9加4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边提问边指导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4、利用课本主题图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踺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先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再指名说一说)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们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的?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图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做一做3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努力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初步培养数感。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乐于思考的习惯。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写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写数,体验计数单位十。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10以内的数,现在从小到大数一数,看看谁的声音最洪亮? 0-10
从大到小数一数可以吗?10-0
(声音非常洪亮!)
请看屏幕,出示主题图。这么多物品你准备数什么呢?
你们准备怎么数呢?从哪个方向开始数呢?(从上往下)
师:可以,还可以从下往上数。
我们数数时第一:要按顺序数,第二,要点着数,这样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来数数它们分别有多少个吧?你想数什么?好,来吧!
找几个同学来数一数!
小结:图上的物品都比10多。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比1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认数
1、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谈话: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些小棒,怎样能准确知道有多少根小棒呢?(数一数)
老师一边摆,你们一边数吧。(7根)
7根小棒是几个一呢?(7) 7个一是几?(7)
再添1根小棒是几个一呢?(8) 8个一是几?(8)
再添2根小棒是几个一呢?(10)(板书:10个一)10个一是几?(10)
谈话:以后遇到比10大的数,数数时通常够10根我们就把它捆成一捆,这样数数时就会看得更清楚。(现在老师把它捆成一捆)
师:现在我想把这一捆小棒也放上去,但是它放不上去,怎么办呢?我就用这样的一捆来代替。数一数是不是10根?
这一捆是几?它是几个十?
(板书:一个十)
这一捆和刚才的10根一样多吗?
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学生读两遍,全班读。)
2、学习11--19的摆法
谈话:刚才我们摆了10根小棒,并且我们知道够10根就可以把它捆成一捆,用这样的一个十来表示。
现在你能摆出11根小棒吗?看谁摆的又对又快,还能让人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A:学生试着摆,教师巡视。
B:两生上台摆。(看谁摆好了?用你的漂亮的坐姿告诉老师!)
C:反馈,肯定,对比。
(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有两种摆法,来看看他们摆的对吗?来数一数。
他们摆的都对。
那么,哪一种方法更容易让人看出是11根小棒呢?)
你能不能像他这样把10根捆成一捆,表示一个十。再摆一摆呢?
(表扬:他摆的真快?用你漂亮的坐姿告诉老师)
请大家把摆好的11根小棒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吧。
D:说组成。
师:这一捆小棒代表几个十?一根代表几个一?他们合起来是几?
板书: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F:找两个学生说;同桌互说;全班说。
那么再添1根呢,是多少呢?(12)
你能说说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12吗?
13根怎么摆呢?
你能说说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13吗?
师:刚才我们摆了11,12,13,你喜欢十几?那么你喜欢十几你就摆出十几根吧!请你摆一摆!
让学生说说自己摆的几?说说()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 )
.........
这位同学摆的19根,老师和你摆的一样,也是19根(屏幕出示)
()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9.
教师小结:十几的数都是有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
看屏幕:
19根再添一根是多少呢?(20根)。怎样能更清楚地看出是20呢?
学生发表想法。
师:对,散着的小棒又够10根了,我们就又可以把它捆成一捆,
一捆小棒是一个十,现在两捆小棒是几个十?
板书:2个十是20。
学生读,全班读。
刚才学习了认数和组成,下面来看屏幕。
填一填:
1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2.
()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5.
1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 ).
20里面有( )个十
20里面有( )个一
(二)学习读数。
过渡语: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的这些数该怎么读呢?11这个数你会读吗?读作就是把我们嘴里发出的读音,用汉字记录下来。
一个十就读十,几个一就读几?
11 14 16 20
读作:十一 十四 十6 二十
边写边教学生读法。
师:学会了数的读法,请看屏幕:
读一读,我是几号运动员?
(三)学习数序
过渡语:我们学习了认数、读数,那么这些数的顺序是怎样的呢?
请看直尺图。
缺少的数字你会填出来吗? 0在这里表示什么?(起点)。
1、按顺序读一读吧:按顺序从小到大读一读吧0-20 倒着读一读吧20-0
按要求读数:七数到十三
十七数到九
2、回答问题:
12后面的一个数是( ),后面一个数是( )
13( )14 17( )15 ( ) 17
与17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比18少1的数是( )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老师领着学生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1-20各数,学到了10个一就是一个十;还学习了数的组成;学会了读数;又学习了20以内数的顺序。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吧!
三、巩固练习:
生活中的数
教师过渡语:生活中有许多地方会用到11-20这些数,比如,我们数学课本上的页码就是用数字来表示的。下面来个找页码比赛吧?看看谁找的快!如果你找到就举起来让老师看。
(一)找页码:
屏幕出示:
找出第12页
找出第 8页
找出第20页
找出第17页
师:同学们找的可真快!
来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11-20各数吧。
屏幕展示:生活中的数
说说你在生活中见到过11-20的数吗?
教师小结:同学们可真善于观察,是个学习上的有心人!老师很佩服你们!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我们要学好数学,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机动题:
主题图
来数数它们分别有多少个吧?你想数什么?好,来吧!
出示图片:学生数过以后提出问题:
11是由( )个十和( )个一合起来的?
比15多1的数是几?比15少1的数是几?
20前面的数是几?
( )个十和( )个一和起来是18.
二年级语文上册狐狸分奶酪听课稿,分享狐狸分奶酪听课感受和记录
狐狸分奶酪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会认识捡、酷、俩、始等12个新字,会写奶、吵、急、第等8个生字。
2、读懂故事中狐狸做了什么事。
3、能用关键词概括故事中的狐狸的品性。
4、能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狐狸的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激发兴趣
同学们,打开你的回忆的闸门,想想,你们曾读过哪些有关狐狸的故事,想好后告诉我。并说说讲了狐狸干什么了?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狡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课件出示故事题目)《狐狸分奶酪》
二、走进故事 感悟道理
我们先来学习《狐狸分奶酪》
(1)这篇课文讲了狐狸干了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熊哥哥和熊弟弟在路上捡到了一块奶酪,高兴极了,可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分这块奶酪,小哥俩开始拌起嘴来。
这时有只狐狸跑了过来。
小家伙们,你们吵什么呀?狐狸问道。
我们有块奶酪,不知道该怎么分。熊弟弟对狐狸说。
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狐狸笑了笑,把奶酪拿过来掰成了两半。
你分得不匀!小哥俩嚷着说,那半块大一点儿。
狐狸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说:
真的,这半块是大一点儿。你们别急,看我的--。说着便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
可是现在没咬过的那半块又大了一点儿!两只小熊又嚷了起来。
于是,狐狸在那半块上咬了一口,结果第一个半块又大了点儿,狐狸就这样轮流地咬着两半块奶酪。咬着咬着,奶酪全被他吃光了,一点儿也没剩下。
你可真会分!两只小熊生气了,整块奶酪都被你吃光了!
小熊,我分得可公平啦,狐狸笑着说,你们谁也没少吃一口,谁也没多吃一口。
狡猾、聪明、奸诈、善辩
(3)你从文章的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小朋友,故事中的狐狸是不是够狡猾的?狐狸一口一口吃掉奶酪。假如,两只小熊相互谦让,不给狐狸可乘之机,那块香甜的奶酪不就不会落入狐狸的口中了。狐狸分奶酪的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在面对物资分配的时候不能让外人来插手,要有团队信任,要相信自己的队友,过分得斤斤计较反而失去的更多,对自己的小伙伴不应该内讧,要一致对外不能让敌人钻了空子。相信自己的敌人不相信队友的人最后只能让敌人抢夺你们的胜利果实。
(4)指导朗读
分角色,注意对话。两只熊,一只狐狸
3、让我们回顾一下是怎么阅读《狐狸分奶酪》这篇故事的内容。
4、简单汇报
狐狸说,他分得很公平,谁也没少吃一口,谁也没多吃一口。你同意狐狸的说法吗?如果你是小熊,会怎么做?
狐狸是故意分成半边大,半边小的,对吗?
三、童话的特点:
(1)拟人化描写
(2)想象丰富
(3)有趣有理
四、总结收获 布置小练笔
假如你想写一个狐狸,你笔下的狐狸有是怎样一只狐狸呢?下课后,自己编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老师期待着
一只乌鸦蹲在树杈上,嘴里含着一块奶酪。这时,一只狐狸从树下经过,看了看乌鸦,对她说:乌鸦小姐,你去参加选美吗?去乌鸦一张嘴,奶酪掉了下去,狐狸叼起奶酪走了。乌鸦一拍大腿,恨恨地说道:哎呀,刚才说不去就好了!
拓展练习,仿编故事 狐狸还会有那些故事?想一想,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编一则与狐狸有关的故事。
五、推荐阅读 拓展提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二、检查学习生字。
1、认真读一读课文,圈画出课后生字和新词,在组内互相检查。
区分:拌与伴,分别组词
2、小组展示学习。
3、全班交流。
三、学习词语
读一读,记一记。
开始 起始 始终 帮忙 帮助 帮手
方便 便利 便于 整个 整数 完整四、指导书写
1、找出难写的生字。两个复杂的字:掰、嚷
2、指名说说难写的生字。
3、练习组词。
捡(捡到)(捡拾)
酪(奶酪)(乳酪)
俩(他俩)(我俩)
始(始终)(开始)
拌(搅拌)(拌饭)
帮(帮忙)(帮助)
嚷(吵嚷)(叫嚷)
瞧(瞧见)(瞧着)
便(方便)(便利)
轮(车轮)(轮胎)
剩(剩下)(剩余)
整(整个)(整齐)
4、教师示范。
5、学生练习。
五、作业
1、生字词语抄写。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23《狐狸分奶酪》
一半大 一半小
左一口 右一口
成员不团结 奶酪被吃光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有较深的哲理,兄弟之间本该相互谦让,两个人都想占便宜,结果却让别人钻了空子,便宜了狡猾之人。对成员内部来讲,要团结,不计较,如果过于贪心,很可能到最后得不偿失。学生要明白这些有难度,一般停留在狡猾等层面,分析熊兄弟也是必要的。我推荐学生阅读狐狸群文阅读选文,包括教材后面的狐狸养鸡系列,因为群文能打开学生人文教育的眼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狐狸分奶酪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会认识捡、酷、俩、始等18个新字,会写奶、吵、急、第等
8个生字。
2、读懂故事中狐狸做了什么事。
3、能用关键词概括故事中的狐狸的品性。
4、能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激发兴趣
1.同学们,打开你的回忆的闸门,想想,你们曾读过哪些有关
狐狸的故事,想好后告诉我。并说说讲了狐狸干什么了?它们给你留
下的印象是什么?(狡猾)
出示:高洪波写的小诗《我喜欢你,狐狸》。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组关于狐狸的故事(课件出示故�绿�
目)《狐狸分奶酪》、《狐狸和马》、《狐狸孵蛋》、《瞎眼狐清窝》。
二、走进故事 感悟道理
1、我们先来学习《狐狸分奶酪》
(1)这篇课文讲了狐狸干了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3)你从文章的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4)指导朗读
2、让我们回顾一下是怎么阅读《狐狸分奶酪》这篇故事的内容。
3、让我们采用刚才的阅读方法继续阅读后三篇(小组合作学习
完成题单)
4、简单汇报:
(1)狐狸和马聪明的狐狸
(2)狐狸孵蛋善良的狐狸
(3)《瞎眼狐清窝》慈爱的狐狸
三、走出故事 总结特点
1、《狐狸和马》、《狐狸孵蛋》这两篇文章是什么类型的文章(童
话)
2、童话的特点:
(1)拟人化描写
(2)想象丰富
(3)有趣有理
3、学生齐读高洪波的小诗《我喜欢你,狐狸》。
四、总结收获 布置小练笔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篇篇关于狐狸的故事,感受了狐狸可爱、
善良、聪明和慈爱。这些故事一部分来自民间流传的,一部分是作家
创作的,但这些故事都来源于生活,假如你想写一个狐狸,你笔下的
狐狸有是怎样一只狐狸呢?下课后,自己编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
老师期待着
五、推荐阅读 拓展提升
《中国童话大师经典丛书》
板书设计
故事中的狐狸
狡猾
聪明
善良
慈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二、检查学习生字。
1、认真读一读课文,圈画出课后生字和新词,在组内互相检查。
2、小组展示学习。
3、全班交流。
三、学习词语
开始 起始 始终 方便 便利 便于
四、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课后生字,找出难写的生字。
2、指名说说难写的生字。
3、练习组词。
4、教师示范。
5、学生练习。
五、作业
1、生字词语抄写。
2、完成练习册。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与除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老师以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作为这节课教学设计的一条主线。综观整节课,赵老师始终注重强调学生学的过程,而淡化教师教的痕迹。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让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
教材内容的呈现,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充分运用书本上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学习知识,感悟知识,理解并掌握知识。
充分运用课本现有资源,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操作,从而感悟新知,老师的作用只是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学生的顾问,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小结,评价。
**老师的课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让学生理解0的除法,老师舍得花时间,在学生分了好多东西以后,出示一个空盒子,并打开让每位学生目睹一下盒子里是空的这一场景,再让学生把里面的东西分一分,从而使学生形象的理解0的除法。在此之后再让学生课后去整理有关0的加、减、乘法。初步培养学生整理、归类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一分与除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除法,理解包含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因此我觉得最好将等分除和有零的除法放到下一个教时。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xx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施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4+4+4+4+4=?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施老师设计的练习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的判断题中,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施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4+4+4+4+4=?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直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直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学重点 :
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画直角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学会用直尺画角直角,用直尺量直角)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略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时间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一年级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首先通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就是1分,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从而发现时与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钟面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让学生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会读写几时几分;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1时=60分,并能准确的数分(5分、5分地数),能准确地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好朋友,大家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啊?这位朋友出了个谜语让同学们猜一猜:
(课件展示)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呀?(钟表)那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时间)同学们认识时间么?有没有认真观察过时间啊?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观察体验,活动探究
师:同学们,你能说出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时针和分针)
(一)认识时针,分针
(1)认识钟面
①要学会看时间,我们首先就要进一步了解钟面,(出示钟面模型)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格子
师:确定是12个格子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动态展示)从12开始数,12到1是一个,1到2是一个.11到12总共12个格子。
②刚刚我们数格子的时候,有细心的同学就发现了每个格子中间还有一些小格子,你能数出每个大格中间有几个小格子么?
学生:4个,5个
师:到底是几个小格子呢?现在我们来数一数大格里面有几个小格子(课件动态展示:从12开始,数到数字1)学生一格一格的数出有5个小格子。
师:那这12个大格里,都是有5个小格子么?现在啊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数数看,这个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学生自由数,然后汇报)
学生1:我一大格一大格的数,一共60个小格
学生2:我小格小格的数,一共有60个小格
那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以及60个小格
(2)认识时针
师:钟面上有两根针,那哪根针是时针呢?(钟面上的短针)
那现在移动时针,走一格是几时?(1时)两格呢?
我们现在知道了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那我们看时间要看什么呀?(看时针,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那分针怎么办呢?
(3)认识分针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在认时间的时候,不仅要看时针,也要看分针,只看其中的一根针是不全面的!
刚刚我们用自己的方法数出了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我们发现时针与大格有关,那小格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时针,分针
师:对,小格与时针分针都有关系,认时间时,我们知道不仅要看时针,也要看分针,那小格究竟与什么针的关系最好呢?请同学们翻开书,从第90页找找答案。
学生:小格与分针关系最好,书上说,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走2小格呢?走3小格是几分?走一大格呢?
师:分针从刻度12走到刻度1是5分钟,现在用同样的方法数下去,刻度2刻度3分别表示多少分?(课件展示书上第90页的钟面图)
【游戏】同学们有没有试过1分钟到底有多久呢?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来看一看1分钟到底有多久。(课件一分钟倒计时,准备两个盒子和若干个乒乓球,然后把同学们平均分成两组,每组各选出一名同学来比赛,需要两名同学每次只能运一个,来比赛看看哪位同学在一分钟之内运的乒乓球多)
(二)认识时、分的关系
师:我们知道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时和分又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请看:教师拿起钟面,将时间拨到12时,观察现在时针、分针分别在什么位置?
学生:在12时
师:在钟面学具上按顺时针方向边拨边读,再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时针和分针都在转动,分针转的快,时针转的慢
师:他们同时转,分针现在走到哪了?(12:05)现在分针继续走,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现在走到了刻度6,是多少分?(30)那时针走了多少?(时针走了1大格的一半)那也就是说:分针走30分,时针走了1时的一半,所以30分也可以说成半时。
师:请大家猜一猜,如果分针继续转,时针会怎么样?(同时转)那分针转到了刻度12,时针走到几?(1时)仔细思考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师引导)
学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1时
师:对的,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他们用的时间是相同的,时针走1大格是()时,分针走一圈是()分(板书:1时,60分)那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
学生:相等(板书:=)
(三)会读会写时间
1.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时间,那同学们会写会读么?(课件出示例2的三个钟面图)看一看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是多少啊?
学生:4时5分
师:你是怎么知道是4时5分的呢?
学生:时针指着4,分针指着1也就是5分,所以是4时5分
师:对了!我们说过看时间要看时针和分针,所以是4时5分,那怎么写出来表示呢?我们学过的两种方法同学们还记得么?一种是普通计时法(板书:4时零5分),一种是电子计时法,(边板书边说)是几时就在左边写上几时,中间写2个小圆点,是几分就在右边写上几分,特别要注意,如果分针数不到10,那么我们就要在这两个小圆点后面加上一个0(板书:4:05)
2.那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认一认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么?谁来说说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多少?
学生1:4时30分
学生2:4时半
师:真是太棒了,这里的时针已经过了4,而分针指在刻度6,所以就是4时30分,刚刚我们说过了30分也就是半小时,所以也可以说4时半。怎么写?
学生:4:30
3.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现在来看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我想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写写这个钟面的时刻。(学生上台写)
我们来看看写对了没有:我们可以看到时针指在哪?(4和5的中间)时针看起来是指向5的呀,你怎么认为是4时呢?看起来是指向5时,但是呢还不到5时;分针指在哪里呢?(刻度9,也就是45分)那么也就是4时45分,这两位同学写对了么?我们在认时间的时候,当分针走过半时,时针会靠近下一个刻度,同学们要认真加以区分。
4.教师具体指导三种代表性时间:第一幅图强调几时零几分的读写法;第二幅图强调半时的两种读法;第三幅图强调每当分针走过半时,时针会靠近下一个刻度,要认真加以区分。
5. 总结方法:刚刚我们是怎么读出这些时间的,谁能用上先看再看来说一说
小精灵也为小朋友们总结了方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展示)
【记忆游戏】老师拨动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学生回答是几时几分
老师说一个时间,指名学生拨动时针分针到相应刻度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看钟面认时间
(课件出示:书上91页内容做一做)
7:15 7:30 7:40 8:00
7时15分 7时30分(7时半)7时40分 8时
1:20 10:45 9:55 6:05
1时20分 10时45分 9时55分 6时零5分
2.表示作息时间
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吃早餐,吃午饭,放学,睡觉大概是几时几分,并动手拨一拨
早上 7:05吃早餐
中午 12:00吃午饭
下午4:10放学
晚上8:45睡觉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这节课同学们学的真积极,表现非常好,老师送给你们一首儿歌,请你们记住它
小朋友请记住,钟面数字十二个,两数之间有五格,一圈共有六十格,时针转大格是一时,分针转小格是一分,一时共是六十分,六十分也是一时,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听课稿,分享司马光听课感受和记录
司马光评课稿第一篇:
《司马光》评课稿
感谢白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这么好的高年级的语文示范课,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为我们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白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整节课教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总是勃勃有生机。
二、课前准备充分。白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十分娴熟,对文章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熟悉,讲解内容正确、到位,过度自然,由此可以看出赵老师课前备课十分认真,没有这么认真的备课,就不能上出这么好的课,我认为,白老师这种敬业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内容的感悟强调了朗读训练。课程标准强调对课文的理解要重感悟,教师较好地体现了读中感知、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抓住重点内容,做到长文短讲。这篇课文的篇幅很长,如果老师逐段讲授,老师讲得辛苦,学生也听得辛苦。白老师在这节课中始终突出了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如,在教学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之后,马上提出了训练的重点和。
六、组织交流感受和质疑问难。思源于疑,白老师在这节课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质疑问难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且对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再分层次的加以引导,使学生改变了学习中的被动位置,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司马光砸缸用评书的形式来讲,加深了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想象能力,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锻炼、提高和发展。
八、文本结合,重视思想教育。
不足之处:
一、教学的形式单一,不够多样。建议:设计如果能做到读、说、写、演相结合,如,先让学生读一读故事,说一说人物的言行、品质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二、词句的推敲与积累欠缺。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脱离了重点词的教学,我认为应该结合重点的词句来理解重点的句子,再结合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另,语文的教学特别重视积累与运用,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且摘录下来。
司马光评课稿第二篇:
总体感觉,这是一节充满激情的课,具体想法如下:
1.新授课由本单元主题聪明的小朋友导入课题,认识司的写法,采用谜语方式有个同学真粗心,同字丢掉一小竖。然后介绍司马是复姓根据课题巧妙导入,很棒!
2.由于充分利用了课件的演示功能,设计了假山出字水缸出字的巩固识字,激发了孩子们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地调动。
3.鼓励孩子们用多种方法识字,培养自主识字能力,相信长期训练一定会有成效。
建议:
1、本课的生字可以归类识字。如学生说了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后可以用石加皮组成破,砸破的破,读中强化,同时引导用加一加的方法还能记本课哪些字?这样会节约时间的同时,强化识字效果。换偏旁、加偏旁、多音字的识字方法也可用此方法引导识记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第一课时要读正确,但是也要养成读通顺和连贯,一字一字地读,需要在老师的范读和引导中纠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片段一】引入毫米
师:在学具盒里有一根大约5厘米长的小棒,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在学生的学具盒里有若干根小棒,只有一根白色的是5.3厘米长.)
生:白色的小棒大约是5厘米。
师:是的,这根白色小棒大约是5厘米长,但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
(学生独自测量)
生(众):5厘米多。5厘米多3小格。5厘米多3毫米。
师:有同学说这根小棒长5厘米多3小格,也有说是5厘米3毫米,这说明现在我们用厘米已无法较精确地表示出这根小棒的长度。其实1小格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表示。(板书:毫米)
[评析 二年级的孩子在课前对长度单位毫米已有所接触,但对它们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还没有建立表象。教师以学生已知的 厘米为切入点,在测量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为使测量精确,不够整厘米时,需要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把毫米和厘米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教材编写的逻辑意图综合把握教学目标,灵活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较好地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在估计小棒长度、测量小棒长度的活动中引出毫米,感受用毫米作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些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主地参与后续的学习活动。]
【片段二】认识毫米
师:尺子上3小格就是3毫米,那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并告诉同桌。 (同桌指完后,请一位学生到课件中放大的尺子上指出1毫米。)
师:(指着课件中放大的直尺图)这样1小格是1毫米,2小格是几毫米呢?(2毫米)3格呢10小格呢?
生(众):10毫米。1厘米。
师:怎么有的同学说10毫米,有的同学说1厘米?
生:1厘米=10毫米。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中任选1厘米,数一数是否有10毫米?(学生数格子验证)
师:你是选哪个厘米来数的?
生(众):刻度2至刻度3,是1厘米,有10毫米。刻度5到刻度6, 1厘米里有10毫米。等等。
(板书:1厘米=10毫米)
生齐读:1厘米=10毫米。
师:从0刻度到刻度2是几厘米,是几毫米?(2厘米,20毫米。)从0刻度到刻度3呢?(3厘米,30毫米。)从刻度2到刻度6呢?(4厘米,40毫米。)
师:请同学们在学具盒里找一找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学具有:1元硬币、电话卡等)
生:电话卡的厚度是1毫米。
生: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这两样物品的厚度。
生:电话卡的厚度是1毫米,1元硬币的厚度是2毫米。
师:在学具盒里找出最短的小棒,量一量有多长?
生:2厘米5毫米。
生:25毫米。
生:2厘米5毫米就是25毫米。
师:你能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度吗?估计好后把结果填入表内。再用尺子量一量。
测量的物体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数书的厚度
师:说说你的估计结果和测量结果,相差多少?
生:我估计是1厘米,测量结果是7毫米,估多了3毫米。
生:我估计是5毫米,测量结果是7毫米,少估了2毫米。
师:毫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毫米作单位吗?
生:我爸爸去划玻璃时,玻璃的长度要用到几厘米几毫米。
生:工人师傅做的一些机器零件就是用毫米做单位的。
生:一张纸(指着数学书的一页)的厚度是1毫米。
师(追问):一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吗?(学生马上开始测量验证。)
生:一张纸没有1毫米。
生:大约10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师:像我们数学书里的纸张,大约10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课件出示小资料:a.铅笔芯。教师介绍铅笔芯的粗细规格一般用毫米作单位。b.眼镜片的厚度。介绍老师的眼镜片的厚度。c.播音员报气象预报:2007年8月14日,第10号台风珊瑚带来大风暴雨,截止到当天下午5时,厦门平均降雨量达300毫米以上,靠山地地区降雨量均超过350毫米,小坪水库最大降雨量达587毫米。)
师:请同学们不用尺子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学生动手画)再用尺子量一量,长了或短了多少?
生:我画长了1毫米,就是画了11毫米或1厘米1毫米。
生:我画短了2毫米,就是画了8毫米。
[评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感知、体验,当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就不只是文本学习,而是体验学习。这一环节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创设了许多体验学习的情境,通过提供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认识毫米的过程中,有找一找(在尺子上找一毫米,在文具盒里找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摸一摸(摸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说一说(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估一估、量一量(测量物体的长度前先估计)、画一画(不用尺子画一段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从形象感知到逐步抽象的体验过程,充分体验到1毫米的长度,建立了毫米的正确的表象。画一厘米长的线,把毫米的认识与厘米紧密联系起来,深化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这样的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学习的平台,将学生的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三位一体地参与,体验成为有效学习的基石。]
【片段三】认识分米
师:不用尺子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学生动手画)
师:在学具盒里有一根10厘米长的小棒,找出来与自己画的10厘米比一比,是画长了,还是画短了? (学生拿出10厘米长的红色小棒与自己画的进行比较。)
师:这10厘米(拿着小棒)也是一个长度单位,请同学们看数学书第4页,从书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10厘米=1分米。(教师板书。)
生:在测量课桌长的时候,1分米1分米去度量比较方便。
师:你能把1分米有多长表示出来吗?
生: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
生:用了一半的铅笔大约长1分米。
师:你能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吗?
生:从0刻度到刻度10。
生:从刻度10到刻度20。
生:从刻度2到刻度12。
师:知道了1分米有多长,2分米有多长呢?(学生举起了尺子,一根尺子大约是2分米。)4分米有多长呢?(同桌两人把两根尺子拼到一起长大约4分米。)8分米有多长呢?(学生4人小组把4根尺子拼在一起长大约8分米。)10分米有多长?你能比划一下吗?(学生比划)
生:10分米就是1米。
师:为什么?
生: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师:先估计课桌的宽,把结果填入表格,再用尺子量一量。完成表格。(提供3根不同长短彩带,让学生选择后估计,测量。)
测量的物体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课桌的宽
[评析 前一教学环节,教师的组织引导多一些,而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学,体现方法的层次性。在分米的认识过程中,让学生自学课本得出1分米=10厘米以及用1分米度量的优越性。通过找1分米、比划1分米的长短等活动来建立分米的长度观念,在估一估、量一量中,让学生学会目测,间接运用工具得出物体的长度。追问1分米有多长,2分米有多长,4分米、8分米、10分米有多长,沟通了厘米、分米和米的联系。探究、自学等自主活动,强调把学习、读书等的时间还给学生,但不是放羊式教学,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导向功能,适度把握思考方向,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片段四】解决问题
1.量一量
2.画一画。①1分米长的线段;②长2厘米5毫米的。
3.算一算。(单位换算题,略。)
4.填一填。(填合适的单位,略。)
5.小小设计师:铅笔的包装盒需做多长?
师:杨老师在课前给每位同学发了一枝铅笔,这种铅笔是杨老师的家乡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内的一家文具厂免费提供的。厂长让我带来了一个问题,文具厂准备把这种铅笔每10枝包装成一盒,包装盒需做多长呢?
生:需要先量出这种铅笔的长度。(学生测量铅笔长度)
生:铅笔的长度是17厘米7毫米。
师:那铅笔包装盒需做多长呢?
生:17厘米7毫米。
生:铅笔盒长度做成17厘米7毫米,那铅笔就装不下了。
生:20厘米
生:做成20厘米长太浪费材料了。我觉得做成18厘米比较合适。
[评析 保证足够的基础训练是数学课的重要特点,这里的练习设计紧扣重点,有量一量、画一画、算一算、填一填(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还设计了应用性比较强的问题,如小小设计师,不但要量出铅笔的长度,还要考虑铅笔盒的长度。知识应用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操练的过程,还需要关注知识应用过程中所隐含的智慧,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并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二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导入语: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中秋节,你们有吃月饼吗?小明和小红两个人正在一起分月饼呢!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看大屏幕,这里有4个月饼,分给他们2个人,怎么分公平?
生:每人分2个。
师:每人分2个也就是他们分得同样多,你们还记得在数学里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叫做什么吗?
生:平均分。
师:如果是把2个月饼分给他们2个人呢,怎么分公平?
生:每人1个。
师:这也是什么分法?(平均分)
师:如果只有一个月饼呢,我想平均分给他们两人,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
生: 每人一半。
师:那这一半的月饼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1/2
师: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一个圆片代表这一个月饼(板书:一个月饼)接下来该怎么分?
预设1:平均分。师:怎么做可以平均分。生:对折。
预设2:对折。
师:你能上来折一折吗?生讲台操作
师:请你说一说你为什么要对折?对折的话会怎么样?
生:对折的话可以分得一样多。
师:对折能保证分到同样多,也就是能保证平均分,所以我们为了公平地分这个月饼, 一定要怎么分?(板书:平均分)
师:现在月饼分好了,那它的一半在哪里呢,谁能用手指一指。
生:这个饼的左边。师:那另外一部分呢?
生:也是这个月饼的一半。
师:好,老师把其中的一半涂上颜色。
师:这半个月饼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板书:)
师:那右边的呢?生:也可以用来表示。
师:月饼的一半可以用来表示,那么该怎么写呢?
师一边说一边示范写法:先画一条短短的横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在分数线下面写2,叫做分母,表示平均分成2份,分数线上面写1,叫做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板书)
师:你们学会了吗?请在本子上写一写,并和同桌说一说每个部分的名称。
师:学会了的写法和读法,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分月饼的过程:把一个月饼怎么分?(平均分) 分成几份?(2份),涂色的部分是什么?(是这个月饼的)(板书:是这个月饼的)
师:那空白部分呢?(也是这个月饼的)
师:既然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都是这个月饼的,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用每份这个词来代替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板书:每份)
师:现在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分月饼的过程。(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2.及时练习
师:我们已经找到月饼的1/2了,你能找到左边这些图形是谁的1/2吗?
3.折纸活动
师:看来这个小练习难不倒你们。月饼的已经表示出来了,那长方形的你会表示吗?请同学们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方式表示出来,你能想出几种?
教师通过巡视挑选学生的作品展示:
生1:横向平均分表示1/2
生2:纵向平均分表示1/2
生3:对角线平均分表示1/2
先看生1的作品:
师:谁看懂了?长方形的1/2在哪里?
预设:把一张长方形对折成两半。
师:对折为了什么?(平均分)把对折这个词换成平均分再重新说一说。
生: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1/2。
师:那空白部分呢?
生: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空白部分也是这个长方形的1/2。
请多位同学说一说。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这三位同学的折法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呢?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成2份。
师:说的很好,只要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4.不同大小纸张1/2的比较
师:老师还有一个疑问,长方形和圆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
生:一个是长方形的1/2,一个是圆的1/2。
师:说得非常正确,他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但是是不同图形的1/2。
5.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练习。根据我们对二分之一的理解,现在快速判断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能的打勾,不能的打。
1号能,生说一说理由:把一个六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2。
2号、3号不能,为什么?因为没有把图形平均分,即使是分成了2份,1份也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
4号不能,它是不是平均分?是平均分,那为什么不能?(因为它平均分成了三份),既然我们把平均分成两份的用二分之一表示,那平均分成三份该用什么分数表示?(三分之一)太厉害了,老师教了一个二分之一,你就学会三分之一了,真太了不起了!
5号,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请你猜猜可能是几分之一?学生猜。到底是几分之一,有什么好办法?要看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一起来数,大声地告诉大家,几分之一?
6.归纳认识分数
师:既然平均分成两份、三份、四份分别用1/2、1/3、1/4,那我们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如果我们继续写,还能写很多,写的完吗?
师:像1/2、1/3、1/4、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四)、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形的涂色部分。
(四)课堂总结
师:不知不觉我们的课堂即将接近尾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大一小树叶型纸板,钟表,习题纸
学生:一片树叶,彩笔,尺子,毛线
教学过程及步骤
师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现在正是秋季,许多同学都会跟着家长去汉阳陵欣赏银杏,老师收集了一片(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的树叶。
1.感知、理解 一周。
(1)描一描
教师:你们能描出这片树叶的一周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叶子的边线再回到起点,就将树叶的一周描出来了。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随老师来描一描屏幕上银杏叶的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 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08 08 08 08
② 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线绕一周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2)感知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学生动手独立完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3)完善周长的概念。
①出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②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描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描一描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获得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
(二) 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要想知道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长,怎么办?(测量)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1.小组合作要求。
(1)测量准备了直尺、绳子,请大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出它们的周长。
(2)小组4人每人选择1个图形进行测量。请先独立思考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有想法或者有困难的都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再动手。
2.动手测量。
3.展示方法。
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预设:可以将围成图形的所有边进行测量,再把测量结果加起来就行了。
(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汇报交流)
小结:先测量图形的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图形的周长。
(2)心形等曲边的测量方法。
预设: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的边绕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心形的周长。
小结: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无法直接用直尺测量的情况,就可以向同学们这样先用绳子围一围,再将绳子拉直,测量绳子的长度,这也就是化曲为直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测量、计算中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感受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2、下面的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哪个部分的周长长?
01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体会图形的转化思想。
(四)归纳总结,内化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你都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化曲为直
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通过对四边形的观察和直观感知,能够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找一找,涂一涂,说一说,分一分,围一围等多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渗透分类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四边形(特殊)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钉子板,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 ?光明小学校园里,同学们也正在进行各种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你都看到了什么?看到图形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闪动图形)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些图形把我们的校园装点得真美!其中像长方形,正方形,自动门上的形状(平行四边形),橘黄色(菱形)地砖的形状,足球场上拦网架上的形状(直角梯形)都叫四边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四边形.(板书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沟通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拍手游戏]: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做个拍手游戏吧!
师:下面请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你能拍3个2下吗? 生拍(连续)
师:你们拍了几下?(6下) 怎样才能让老师明确地听出是3个2下呢?谁有好办法?
生:中间停顿一会儿
师:试一下
师:好,再听,用刚才的方法拍2个3下 生拍。
同学们学得真快,在清脆的拍手声中,小兔子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一、 创设情境
课件:在美丽的森林深处,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自由快乐地生活着,这里有灿烂的阳光,丰富的食物,大家请看课件说:在一片美丽的草地上,一群活泼的小兔子正在吃萝卜,出示主题图
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萝卜的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
课件说:这些萝卜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胡萝卜和红萝卜
生:.......
师:你们找到了比多少的数量关系,真好
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数量关系?
(预设一: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为什么是3倍呢?)
(预设二:学生没有说到: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教师直接说出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数量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就是倍数关系。)
仔细观察:胡萝卜有几根(板书:2根)红萝卜有几个2根呢?(板书3个2根)我们就可以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重复一遍
关于倍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生: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认识一下倍这个新朋友,板题倍的认识。
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动手操作中体验倍
(1)细心的同学应该还记得,刚才我们根据情境搜集到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几根?(10根),贴好图片,结合刚才的学习,你能用学具袋里的图片摆出白萝卜和胡萝卜的倍数关系吗?
请你摆一摆,在书上圈一圈,再和同位说一说
谁来汇报?(到前面边摆边说)
(2)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5)个(2)根,所以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
生汇报
师边听边板书: 胡萝卜⊙⊙ 2根
白萝卜 ⊙⊙ ⊙⊙ ⊙⊙ ⊙⊙ ⊙⊙
5个2根
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同学之间说一说
师:好,现在请你仔细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老师再放两根白萝卜)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白萝卜 ⊙⊙ ⊙⊙ ⊙⊙ ⊙⊙ ⊙⊙ ⊙⊙
生: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师:怎么看出是6倍?
生:因为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6)个(2)根,所以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师:如果再增加2根白萝卜呢?
生:白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7倍
师:如果白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8倍,白萝卜的根数该怎样改变?
再增加2根,那就是让白萝卜的根数是8个2根
师:好,那我们继续,如果白萝卜的根数是50个2根呢?100个2根,1000个2根呢?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白萝卜有几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师:如果白萝卜和胡萝卜同样多,我们就说胡萝卜是白萝卜的几倍?(1倍)
(二)、变化中深入理解倍
师:真好!刚才同学们根据主题图我们知道了: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这时兔妈妈又找来了一根胡萝卜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红萝卜 ⊙⊙ ⊙⊙ ⊙⊙
师:此时,胡萝卜和红萝卜根数的倍数关系有变化吗?变成了几倍呢?为什么?
谁能摆一摆,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出来?
生:白板上摆一摆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红萝卜 ⊙⊙⊙ ⊙⊙⊙
生:胡萝卜有3根,红萝卜有2个3根,所以说红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2倍)。
师:我有点迷惑:同样是6根红萝卜没有变化,为什么最初是胡萝卜的3倍,现在又变成2倍呢?
对比白板演示:胡萝卜 ⊙⊙ 胡萝卜 ⊙⊙⊙
白萝卜 ⊙⊙ ⊙⊙ ⊙⊙ 白萝卜 ⊙⊙⊙ ⊙⊙⊙
生:胡萝卜的根数变了,相应地倍数也就变了,所以看清跟谁比很重要。我们把作为标准进行比较的这个量称为标准量,与标准量相比较的量称为比较量。
第一副图的标准量是2根胡萝卜,红萝卜是3个2根,所以红萝卜是标准也就是胡萝卜的3倍(边说边圈)
那第二幅图呢?
生答:第二副图的标准量是3根胡萝卜,红萝卜是2个3根,所以红萝卜是标准也就是胡萝卜的2倍
师:所以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变了
同学们请看这题
白板练习:(强调标准量是1个时,倍数是多少;标准量和比较量相同时,倍数的关系)
我们这节课上的这么热闹,小动物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了!
师:你能说出都有哪些动物吗?各有几只?能把其中的2种动物用倍数说话吗?
生思考、汇报。
三、巩固练习:
书上50页做一做。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四、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两种物品成倍数关系?
五、课后练习:本节课发的题单。
结束语:欢乐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我们这节课也接近了尾声,老师真舍不得你们,谁能说说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师: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倍数关系吗?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为你们得出色表现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真高兴和大家一起又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今天我们从倍数关系的角度去观察并走进了数学世界,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可能是整数倍也可能不是整数倍,可能会有余数,也可能比1小,这种倍数关系将来我们会陆续学习小数和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只是打开了一扇门,还有更多的数学知识在等着大家。同学们,数学其实很简单也很有趣,数学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随时欢迎大家在数学的课堂中做思维的体操,谢谢大家![鼓掌]
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学会估计物体的质量以及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轻而易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学生答:(克,千克)。
2、猜一猜老师的体重。
你们知道老师有多重吗?你们猜老师体重的时候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3、讲故事。
李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李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比千克还要大的单位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吨。
出示课件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李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出示课件: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
(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体会1吨的质量。)
(2)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3)出示课件做一做: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建筑用的钢筋、水泥、沙子、砖的质量等。)
出示课件做一做: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量恰好是1吨。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感知,产生联想,获得丰富的表象,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吨与千克的换算。
同学们你们认识了吨,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那你们能不能换算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板书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的1、2题(教科书34页图)
2、完成练习七的3题
7吨=( )千克 1600千克-600千克=( )吨
9000千克=( )吨 1吨-400千克=( )千克
3、当堂训练 达标测评
4吨=( )千克 2吨680千克=( )千克
3吨=( )千克 6吨20千克=( )千克
2000千克=( )吨 2450千克=( )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7010千克=( )吨( )千克
(设计意图:通过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推理,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四、拓展延伸
第35页练习七,第8题。
(设计意图:提高了学生日常的事物现象用数学的经验,思想与方法进行观察、推测、尝试并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4吨=(4000)千克
3000千克=( 3 )吨
四年级上册《猫》
教材分析
1.《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
2.引导学生通过充分阅读体会猫的特点,感受猫的可爱,学习作者在语言和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特别方式。
学情分析
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学生对猫比较熟悉,绝大多数学生见过,有的学生还养过猫。在教学中激趣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在读中整体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2、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探究,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导语:大家都知道著名作家老舍吧?他的作品言语朴实,语句优美,常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他写的文章。
2.揭示题目:猫(读题)
学生齐读题目
了解作者,熟悉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①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猫的?
②给课文分段。
2.指名读,交流。
① 课文从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个方面写猫的。(板书)
② 分段:第一段:13节,第二段:第4节
(一)概括第一段段意。
1.分节朗读,划出表述这一段内容的句子。(第一句)
师:这句话是这一段中的总起句。
2.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什么意思?(板书:古怪)
读出句子语气。
3.这一段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它的古怪呢?自由读第一段。
交流后出示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胆小、勇猛
4.运用中心句归纳段意。
(1)温习学过的中心句归纳段意法。
(2)说说段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5.朗读第一段。
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桌间相互交流,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小组讨论分段
代表发言总结分段
学生分节朗读,划出表示这一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举例理解古怪一词
自由读句子,体会语气
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积极表述中心句法归纳段意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清文章结构,善于从整体驾驭课文
语言组织能力
让学生学会寻找理解词语的方法
培养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
三、落实训练目标
1.读文章第二段,思考句子间是什么关系?
(总分总)
2.用中心句归纳法概括段意: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板书:淘气)
3.齐读第二段
默读课文,思考
先总结再交流
教学生读书的方法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1、什么样的段落可以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怎样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
(有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的段落可以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先找到中心句,然后进行整理归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桌交流,试说出中心句法的主要方法
及时记录笔记
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
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并学会总结
五、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②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
老实 贪玩 尽职
大时古怪
胆小 勇猛
猫:
小时淘气 玩耍 跌倒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主动参与的时间长,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2.通过认真观察,能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表述。
3.善于倾听,并能够在倾听后评价他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
4.善于思考,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见解。
5.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并能够切实解决问题或产生新认知。
教学反思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
我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重点词句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老实、贪玩、尽职等重点词,通过反复诵读,从而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以及猫和人的和谐情趣。如学习第二节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通过朗读并结合生活体验,深化对蹭的感受,体会人和猫的和谐情趣。
接下来朗读成了体会情感的主要手段,通过自由朗读第四节,让学生感受小猫满月时的可爱,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把猫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在这节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
首先,教学语言不精炼,情绪也不够到位。如果能尽量做到自然巧妙地过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其次,读的还少。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朗读指导还需要加强。
四年级语文上册白鹅听课稿,分享白鹅听课感受和记录
白鹅评课稿第一篇:
听完xx老师《白鹅》这一课,我有许多感触。
老师在语言训练时紧扣文本,紧扣鹅老爷的高傲不放,且扎实有效。李老师摒弃了一切繁琐的讲解,从读重点词语,纠正读音,从中心入手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并理清课文基本思路:从鹅的姿态、步态、叫声和吃相几个方面来展开全文。
邓世杰:老师全身心的指导学生,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书声中,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把鹅老爷的高傲所含着的内容都读了出来。
赵英杰:理解词语和句子是每个处级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的目标,李老师注重了引导学生运用低年级段所习得的一些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加强学习的迁移和运用,如:课前让学生选择一两个词语所说白鹅,看似简单,意在指导学生规范表达,准确地运用语言,而且还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白国华:李老师对这篇课文的词句处理,还善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的词句,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三眼一板的片段,是一个精彩的着力点,即白鹅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这是白鹅吃饭时的一个规定,任何时候都不变的规定,叫三眼一板,经过老师的反复推敲、打磨,学生理解非常深刻。
孙晓芳:在解读环节上来看这章课,有详有略,有所侧重,李老师把本节课目标定位于通过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和鹅狗争食的有趣场景上来品味、感悟鹅的高傲经以及作者对它的喜欢。
朱冬梅: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紧紧抓住鹅老爷一词,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去读课文,到文本中去寻找鹅的那种老爷架势、去感受鹅的高傲。你说,他说,我说,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句觉得这是一位高傲的鹅老爷,反复品读,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阅读后的独特理解。所谓一切感受尽在琅琅书声之中。
李淑敏:在这节课中,李老师还创设了宽松的教学和阅读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主要体现在朗读上,你想通过怎样朗读来表现鹅的老爷相呢?通过朗读指导,师生评价,提升朗读的层次。
陈玉玲:学生理解后绘声绘色地美读,使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使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与文本进行了对话。从而也在深化、美化的朗读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领略作者了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原先我们还担心学生,这是一篇较难的课文,毕竟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类似文言文的半白话文的那种语言上的距离较难跨越。
王鑫坤:李老师引领孩子们从语态、语速上、精神上进行指导去感受的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甜立刻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相,在感受狗的想偷吃又满心恐惧的同时感受鹅的高傲的老爷派头。
柳艳冰:丰子恺先生的语言风格以及学生喜爱鹅老爷的情感也在此再一次得到深化和强化,给大家呈现了一幅生动的鹅狗争食的画面,这个环节的浓墨重彩也为后来创作鸡鹅争食埋下了伏笔,水到渠成。当然如果时间充裕一些效果肯定会更好。善于发现和挖掘文本中语句间的内在联系,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一个巧妙的设计往往会有事关功倍的效果。
白鹅评课稿第二篇:
《白鹅》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抓住白鹅高傲这一性格特点,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鹅的特点,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冯老师能结合文章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努力营造一种读书感悟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品词、品句,感悟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成功的方面主要有:
1、体现以生为本,注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在教学时3~7自然段时,冯老师在提出学习目标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小组(或同位)讨论反馈交流互相评议等,去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白鹅的高傲。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气氛宽松,师生关系较和谐。
2、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体现以读为本,努力营造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感悟,从读中去积累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时,能突出重点,紧紧抓住描写白鹅特点的句子和段落,通过反复的读,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和抓住特点写的方法,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教学基本功较扎实,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较强。教态自然、大方,语言准确,富有启发性。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媒体运用比较熟练、合理。
建议:教学时,一方面在品词品句方面要加大力度;另一方面就是感情朗读的指导,如果教师加以范读,效果就更好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更大的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更大的数》
①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②个(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③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都是数位;
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数位。
④从右边起,四位分一级。 个级包含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
万级包含的数位有: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计数单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
亿级包含的数位有: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计数单位有:亿、十亿、百亿、千亿。
⑤多位数读法: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
每级末尾如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
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记仔细;
万级末尾加读万,亿级末尾加读亿。
⑥多位数写法:写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
哪一位上无单位,用0顶位要牢记。
⑦多位数大小比较:大小比较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看高位,高位数大数就大。
⑧多位数改写:改为以万作单位,必须去掉4个0;
改为以亿作单位,必须去掉8个0。
⑨求近似数用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方法好,近似数来有法找;
取到哪位看下位,再同5字作比较;
是5大5前进1,小于5的全舍掉;
等号换成约等号,使人一看就明了。
⑩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都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自然数由单数和双数组成,如1,3,5,7,9,都是单数;0,2,4,6,8,10,都是双数。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画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角的分类和画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角的分类过程,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能判断已知角是哪一类的角;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角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进一步感受分类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利用最角的经验主动学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培养用量角器画角的技能。
3.使学生主动操作和比较,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作用,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分类结果和掌握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
理解、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活动角、量角器、圆形纸片;为每个学生准备练习纸(分为三道题的图形):(1)下面各个锐角是多少度(大小不同的几个锐角);(2)下面各个钝角是多少度(大小不同的儿个钝角);(3)下面各是什么角(5类角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激活认识.引入新课
1.激活已有认识。
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的三个图形。
提问:这三个角各是什么角?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这个角(指直角)是不是直角?(教师演示用三角尺比一比,确认直角,并标注直角符号)
2.引入新课。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已经认识过锐角、直角和钝角.以直角的大小为标准,(指角)这个角是直角,这个小于直角的是锐角,这个大于直角的是钝角。那么到底有哪几种角呢?这就要学习角的分类。(板书:角的分类)除此之外,我们这节课还要利用量角的经验,学习画已知度数的角,学会画法。(板书:画法)
二、操作比较,认识新知
1.学习角的分类。
(l)认识直角。
引导:(指直角)刚才我们验证了这个角是直角。你知道直角是多少度吗?请你用量角器量一量课本例4里的那个直角,看看等于多少度。
交流:直角是多少度,(根据同答演示量直角,观察直角是90,并板书直角是90让学生读读)
(2)认识平角。
让学生用活动角做成直角(教师同时用活动角演示出直角)。
引导:请大家把这个直角像老师这样(师生同时操作)转动其中一条边把角一点一点变大,旋转到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为止。这样也组成一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指顶点和边)这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请同学们互相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互相指、互相说)
画图:这个角可以这样画出来:先画一个点。再沿直尺向一边画一条射线,向另一条边画另一条射线,这就是一个角(标注弧线)。
追问:这个角有什么特点?(两边在一条直线上)
说明:这样的角叫作平角。(板书:平角)请在课本例4里找到平角,互相指一指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引导:平角相当于几个直角那样大,应该是多少度?
那请你量量.看看等于多少度?你们说得对不对?
交流:平角是多少度?(板书平角等于180.让学生读一读)你知道直角和平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吗?(板书:1平角=2直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
引导:你觉得把锐角、钝角和直角、平角比较义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是来看活动角。
师生同时操作,旋转一条边从小到大做几个锐角;(旋转到直角的位置时提问:现在还是锐角吗?为什么?)继续旋转做几个钝角,(旋转到平角位置时提问:现在还是钝角吗?为什么?)
追问:那比直角大的都是钝角吗?(平角不是钝角)
提问:根据活动角的操作,知道锐角和钝角的大小与直角、平角有怎样的关系了吗?说说你的认识。
指出:大家通过活动的变化,知道了锐角比直角小,就是小于90的角;钝角比直角大、比平角小,就是大于90、小于180的角。
(4)认识周角。
引导:刚才活动角已经转动成平角,我们续转动这条边把角变大,让两条边重合为止。(师生同时操作活动角)现在这个角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我们请位同学来指一指、说一说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指名学生边指边说明)
画图:这个角可以这样画出来:先画一个点,再画两条重合的边。(画出角)这样两边重合的也是角。(标注弧线符号)
提问这样的角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说明:把一边旋转一周,两边重合所得的角,叫作周角。(板书:周角)
提问:这样形成的角包含了几个平角,大小是多少度。(板书:周角等于360)
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板书:1周角=2平角=4直角)
(5)整合结果,形成认识。
回顾:观察黑板上的图形,看看角可以分为哪几种?每类角有什么特点?
指出: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周角.90、180'和360的角分别是直角、平角和周角: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但比平角小的角是钝角。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牛观察折扇、团扇中的角,说说各是什么角。
提问:你还能我出生活中的这种角吗?(学生举例.如钟而上的时针、分针组成的平角和周角,单杠叫环动作形成的平角和周角,扳动扳手时可能形成的平角和周角等)
3.学习角的画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说说如果要在量角器上画一个50的角.可以怎样画,同桌互相用笔尖指一指、说一说。
学生画角,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画出50的角的?(结合交流.教师演示画角.叫确先画一条射线.再确定50角另一条边的位置并画出来)
要求学生按照画法再画一个50的角,同桌互相说说画法。
交流:你能说说说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吗?
指出:按照要求的度数画角,可以先画一条射线,再把量角器中心和射线端点、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然后从0起找到要画的度数画点,画出另一条边。(板书:画一条边摆量角器(两个重合)找点画另一条边)
4.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画指定度数的三个角。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交流用量角器的画法)还可以用什么画这三个角?(交流用三角尺的画法)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做练习十四第1题。
让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各是什么角,并且说说从小到大怎样排。
交流:能把你们同桌讨论的结论说给大家听一听吗?(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角的判断练习。
出示3:00、6:00、8:00、4:30、l2:00的钟面图。
让学生判断钟面上时针、分针组成的各是什么角。
3.做练习十四第2题。
让学生照样子折一折(两次对折后说说是什么角.三次对折后想想平均分成了几份)再在课本上观察、填充。
交流:你填的结果是样的,是怎样想的?
学生找一找平角、周角,再交流。
4、做练习十四第3题。
让学生完成画角。
交流画出的角,结合说说画法。
四、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把你认识的内容与同学们分享吗?
回顾一下认识各类角和学习画角的过程,还有哪些体会可以和大家交流?
练习设计:
计算练习十四第4题.比较一下每组两道题,思考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和画角
锐角小于90
直角是90
钝角大于90,小于180
平角是180
周角是360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松鼠》评课稿
松鼠评课稿第二篇: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而,上课伊始,王春燕老师播放了一些松鼠的图片,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对松鼠的喜爱之情,他们的注意力也很快就被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
王老师执教的《松鼠》一文,始终贯穿着引领学生体悟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一主线。首先,通过比较文本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来感受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王老师出示百科全书对松鼠的描述,让学生对照文本比较两者有何区别?生答:布丰笔下的松鼠是活泼灵动的,而百科全书对松鼠的描写是准确全面的。正因为布丰对松鼠的喜爱,才会用这样的文字来叙写松鼠。其次,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布丰是非常喜爱松鼠的。比如文中写道:松鼠的外形它的尾巴长得像帽缨;松鼠的习性喜欢坐着吃东西;松鼠的活动夏天喜欢在树下歇凉等等,作者处处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刻画松鼠的惹人怜爱,就如他熟稔的朋友,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对松鼠的喜爱。在文字的感染下,朗读时,学生们心怀浓浓的情意,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对松鼠的喜爱。最后,王老师还想大家介绍了布丰的一些资料,借他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让学生进一步去感悟作者写作的初衷凸显对松鼠的喜爱。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王老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从旁层层引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同时也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统一,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许多有关松鼠的常识,还学会了一些写作的手法,更激发起学生对松鼠的喜爱和对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第二篇:
《穷人》评课稿
《穷人》第二课时,听后觉得这是一堂平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借助学案引路,紧紧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在事先布置学生预习学案的基础上,再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由于有了学案的预习,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我觉得以下两点值得商讨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在读中谈体会,如果重点句子以板书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引起学生的重视,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学生写体会占用太多的时间,我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体会,这样既减少了写所浪费的时间,又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去年 今年
480人 540人
500人 520人
2.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观察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与百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生1:今年自驾游人数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生2:去年自驾游人数是今年的百分之几?
生3:今年自驾游人数比去年自驾游人数多百分之几?
生4:去年自驾游人数比今年自驾游人数少百分之几?
学生自由的提问题,对学生能口头解决的问题进行随机解决,与本节新内容有关的问题进行板书。
师:第一个问题怎样解答?
生:540480
师:第二个问题呢?
生:480540
师:为什么两个问题都要用除计算,被除数和除数却不一样呢?
生:第一题是以去年自驾游的人数为标准,第二题是以今年自驾游的人数为标准。
[设计意图]
借助农家乐的数学情境可以更好的调动动学生参与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分析素材提出问题,培养学主和问题意识。
二、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1.解决红点问题:今年自驾游人数比去年自驾游人数多百分之几?
(1)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理解题意。
你能试着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吗?
师:结合线段图,你能说说今年自驾游人数比去年自驾游人数多百分之几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吗?
小组内交流,重点让学生借助图说说问题的含义。
生:今年自驾游人数比去年自驾游人数增加百分之几,就是今年比去年多的人数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实理解题目的含意为建立模型奠定基础。
(2)自主探究算法
学生尝试解答,组织小组内交流,搜集不同的做法。
(3)全班交流,理解算法。
生1:(540-480)480=12.5%
师:先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80?
生2:540480-100%=12.5%
师:先求的是什么?
师:为什么可以用112.5%-100%?
[设计意图]
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质疑、追问题,引发维碰撞,促进思维发展,初步形成数学模型。
2.解决绿点问题:去年自驾游人数比今年自驾游人数少百分之几?
师:今年自驾游人数比去年自驾游人数多12.5%,猜想一下,去年自驾游人数比今年自驾游人数少百分之几?能不能少12.5%?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决后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生1:(540-480)54011.1%
生2:100%-48054011.1%
[设计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突出以什么为标准的重要性。
3.对比探究,提升方法。
师:先观察第道题的第一种方法,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主思考后讨论交流。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师:先观察第道题的第二种方法,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观察第二种做法都要用了100%,这两个100%是一回事吗?有什么不同,百分数之间相加减要注意什么?
师:想一想,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有什么办法吗?
提炼: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较,以谁为标准,要问的问题是谁占谁的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探究,在比较中找出不同,在不同中找出相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10月2日去济南近郊旅游的人数约为1万人,10月3日约为0.8万人。10月3日比10月2日减少百分之几?
学生借助线段图,独立解决。
2.文化路小学五年级有男生100人,女生125人。
小组内,先独立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如:
(1)男生人数比女生少百分之几?
(2)女生人数比男生多百分之几?
3.小明在放假前体重为40千克,开学时体重增加了5%,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体重又降低了5%,小明现在比放假前的体重是轻了还是重了?
[设计意图]
突出方法的提炼,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
四、教师小结,交流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和深层次思考,从而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又提升学生和梳理和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一个数-另一个数)另一个数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掌握新知:
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带领学生复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两种常用解法,然后再让学生迁移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上来,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解题思路。
2.讨论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尝试练习后,展示不同的答案,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展示,思维火花的碰撞,在争辩中明确算理。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3.画图比较法。画图辅助理解题意,找出解决问题的突跛口。本节课,我在课中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在练习中又出现了不同的线段图,让学生选择正确的列式。(同一情境)这样做有效发展了学生的对比思维,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本质内涵的理解。
不足之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时,关注纵深不够。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前后相生的。我们不能就题教题,要关注纵深。即研究实际问题本身的发展。如,本课求的是百分数,可以从百分数的意义着手,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分析思考问题其实就是哪两个量比较,谁是单位1。学生从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展开思维,就会顺水推舟,自主地联系起上节课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解决策略,主动迁移类推,得出解题思路,同时,会灵活应用,应对不同的生活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倒数的认识》教案
教材分析: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交流:
师: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关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1.学习倒数的意义
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 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3/4
师:7是15的7/15; 生:15是7的15/7。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
生2: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
生3: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
提问:像符合这种规律的两个数叫做什么数呢?谁能给这种数取个名字。(倒数)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呢?指导看书。
思考:(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评析:回答问题
理解互为的意义。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找朋友游戏(课前每位同学发一张数字卡片)
练习
(1)出示卡片(六位同学举着卡片依次站在黑板前)
7/9 11/4 1/50 6/5 99 1
(2)规则:如果下面的同学拿到的数是以上这些数字的倒数就到相应的同学前面排队
提问:下面的同学你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那么你们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教学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 7/4 1/5 9 1/7/ 8 、
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提问:1.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1: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
生2: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提问: 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练习 请剩下的没有找到朋友的同学继续找倒数
5.讨论: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生: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1: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
生2: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生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生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生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6.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 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因为5/3*3/5=1,所以()和()互为();
2.因为15*1/15=1,所以()和()互为 ();
3.4/7与()互为倒数;
4.()的倒数是6/11
5.()的倒数是2
6.1/8的倒数是()
7.1/2/7的倒数是()
8.0.3的倒数是()
(二)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一定是1。()
3. 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
4.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四)思考
4/5*()=()*8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一、自主学习中让学生勇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力图创新,学习创新。本案里例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几,0的倒数呢?等处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与理解。特别是对0的倒数呢?一问的回答,学生各抒几见,有的用推理的方法解释0的倒数是谁;有的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也有的用反证法来阐述理由。虽然有对也有错,但用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无疑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创新,进而实现知识上的统一。
二、在游戏活动中实现新知的推进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游戏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持久,积极性更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这节课设计的两个游戏贯穿了新授内容的始终。第一个对数游戏让学生通过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来感受倒数的特征,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与分母调换了位置。为后面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打下基础。第二个找朋友游戏,首先,让学生通过找朋友巩固了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知识点;其次,在剩下的数中选取典型让学生通过讨论想办法找到朋友。并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一般方法。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再次,在剩下的数中继续找朋友,起到了做一做的效果;最后,想办法找1和0的朋友,完善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本节课上设计的游戏不仅在教学上实现了合理、自然的过度,而且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使学生品尝到游戏带来的快乐。
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
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
减轻体重,呈流线型身体
胸肌发达
轻而坚固,胸骨发达
用肺呼吸,气囊辅助
食量大,消化快;无牙齿;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卵生,卵壳坚硬。
1.体形 2.羽毛 3. .肌肉 4.骨骼 5 呼吸 6 其他
生:完成下列表格:
课堂小结:略
五、板书设计:
一、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
1、体形、体表
2、骨骼、肌肉
3、消化
4、呼吸
5、体温
二、鸟的主要特征
1、体表覆羽,前肢变翼。
2、有喙无齿。
3、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鸟的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爱鸟、爱自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一些鸟的图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课文诵读及字词掌握情况。
3. 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28年与叶公超、徐志摩等人成立新月社。先后与鲁迅等就人性描写诸问题展开论战。他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没有阶级性,宣传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后到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南下到四川,在重庆《中央日报》编辑副刊。1949年到台湾,曾在编译馆、台湾大学 、师范大学任职 。论著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文艺批评论》、《偏见集》、《文学因缘》,散文《雅舍小品》、《槐园梦忆》,编著有《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译有莎士比亚剧本20种、詹姆斯巴利的《彼得潘》、E.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还曾主编《远东英汉大字典》。
论《雅舍小品》。小品文的作者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须在悠闲中才有所获得。我们都很清楚梁实秋先生是来自学院的教授学者,他既继承了晚明以来舒适的小品文风格,又接收了英国散文的个人笔调。他追求所谓雅的文调,批评市井之流的语气、村妇骂街的口吻,他的散文表现出一种闲和的雍容雅态。梁实秋自己嘴上常常挂着阿诺德的名言:文学是沉静地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全体。《雅舍小品》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小品集中雅趣横生。
三、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看课文可分为那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本文大致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自己因为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部分(35节)生动细腻地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体形,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6-7节)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四、品析课文
1. 整理出描写鸟声音、外形的词语。
描写声音的词语:清脆、嘹亮、圆润、不单调、和谐、凄绝。
描写外形的词语:俊俏、玲珑饱满、细瘦而不干瘪 、丰腴而不臃肿、高踞枝头、临风顾盼
2. 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都是褒义词,都是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的词语。
3. 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1)第二节: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交响乐是艺术中最美的艺术,凡是懂音乐的人都喜欢交响乐,它是阳春白雪,作者把鸟叫声比做交响乐,可见作者对它声音的喜爱、赞美之情。
(2)第三节: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身材堪称完美的风华绝代的美女形象,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这些鸟是何等的喜爱啊!
(3)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引人入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作者把对鸟浓浓的喜爱化作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又用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4. 通过前面四节的语言品味,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后面两节会出现悲苦、伤感这样的字眼,这跟前面的感情是不是矛盾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如果说前面四节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节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5. 鸟被关在笼子里引起作者的同情,世界爱鸟组织有两句宣传标语:一、你爱谁,就把谁关起来吗?二、如果你爱鸟,就去观鸟,切勿关鸟!谈谈你的想法。
爱一样东西,不应该把它关起来,那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占有,为满足一己私欲的占有!真正的爱应该给它自由,应该放飞它,给它空间,自由翱翔的空间!
6. 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作者表明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因为鸟会带给人联想,比如杜鹃让人想到杜宇、望帝,想到啼血、客愁,所以往往忽略这种鸟的本性,作者虽爱鸟,但却是一种冷静的爱,单纯的爱,并不赋予过多的牵强的感情色彩。
7. 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深深的故土之念。
五、文章主旨
1. 梁实秋谈散文:
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2. 在这篇散文里,体现了梁实秋怎样的性格特点?
本文描绘了鸟的各种生动的情态,并且由鸟及人,借物抒情,通过写鸟来写自己对那种自由自在、潇洒自信的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喜爱。 (本文主旨)
六、拓展延伸
1. 作家笔下的动物。
我们从来没有要求过猫做什么事。他吃的不只是溪鱼,睡的也不只是毛毯,我们的住处没有鼠,他无用武之地,顶多偶然见了蟑螂而惊叫追逐,菁清说这是他对我们的服务。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常蹲在餐桌上,虎视眈眈,但是他不伸爪,顶多走近盘边闻闻。喂他几块鱼虾鸡鸭之类,他浅尝辄止。他从不偷嘴。他吃饱了,抹抹脸就睡,弯着腰睡,趴着睡,仰着睡,有时候爬到我们床上枕着我们的臂腿睡。他有二十六七磅重,压得人腿脚酸麻,我们外出,先把他安顿好,鱼一钵,水一盂,有时候给他盖一床被,或是搭一个篷。等我们回来,门锁一响,他已窜到门口相迎。这样,他便已给了我们很大的满足。
猫和人一样,有个性。白猫王子不是属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那个类型。他好像有他的尊严。有时候我喊他过来,他看我一眼,等我喊过三数声之后才肯慢慢的踱过来,并不一跃而登膝头,而是卧在我身边伸手可抚摩到的地方。如果再加催促,他也有时移动身体更靠近我。大多时他是不理会我的呼唤的。他卧如弓,坐如钟,自得其乐,旁若无人。至少是和人保持距离。
梁实秋《白猫王子五岁》
2. 诗歌中鸟的形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七、小结
1. 梁实秋的散文小品,大都是从一己的人生经验出发,取材平易,亲切如话。他学识丰富,思路宽广,旁征博引,收纵自如,能在一个平凡的题目下,抒发人生的感慨和况味,发人深省,引人思考;他天性幽默,文笔轻松,篇幅适中,简洁明微,让人读来感到亲切自然,并于文中获得真趣与愉悦。
2. 老师寄语: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地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观察我们本地的一些小鸟,写一写这些小鸟。
在动物和植物中除上表所列出的类群外,还有哪些类群?
除动物和植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类群?
在上述表中,我国哪一类生物在世界上占有的百分比最高?哪一类相对较少?
试计算我国上述的几种生物类群总种数占世界的平均百分比。你是怎样计算的?
根据你的估计,你认为是否还有很多种生物没有被发现?
我国为什么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
(二)基因的多样性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呢?
学生抢答:外界的环境。
教师:内在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是基因。
教师:很好。决定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因素是环境,内在因素是基因,下面我们就这两方面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我们先讨论基因的多样性)
教师:我们知道生物的细胞中有成千上万的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展示:猫与狗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猫与狗的基因组成是否相同?
学生:不相同。
展示:不同猫的图片。
教师:都是猫他们的基因组成是否相同呢?
学生:不相同。
教师:我们知道了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不相同,性状的表现就不一样,再想一想猫与狗之间和猫与猫之间,那种基因组成差异大?
学生:猫与狗之间。
教师:也就是说,同种生物的基因组成具有相似性,这些相似性的基因就形成了猫的基因库。
教师:猫有猫的基因库,人有人的基因库,(设疑)丰富的生物基因库对生物的种族繁衍有什么意义呢?
展示:课件资料。
事例一:
全国现存64只华南虎,分布在全国的19个动物园内。令人震惊的是,这64只华南虎,都是1956年从野外捕获回来的6只华南虎的后代。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一年共死亡3只老虎,出生4只小虎,其中2只眼睛是瞎的。为什么幼虎的眼睛是瞎的?
学生:分析讨论后发言。
教师:(设疑)基因组成很贫乏的时候,要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当基因组成很丰富的时候,还要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吗?好比说,大豆的品种在我国就有两万种之多,而人类只喜欢其中的30种到40种,其他的品种还需要保护吗?举例说明。
学生:分析讨论后发言。
教师:现在的环境不断的变化,需要具有不同的基因的生物来适应这个环境,所以要保护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教师:杂交是目前获得基因多样性的一个有效方法,我国在杂交方面也有很多成就,你能举出一例吗?
学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教师:展示事例三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来的杂交稻新品种,使我国的水稻产量大幅提高,他的贡献使近一亿人免受饥饿,因此也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教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基因多样性,懂得了基因多样性对生物的生存的重要意义,下面我们来讨论决定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外在因素环境。
教师:刚才在那个多媒体片段中,同学们都说了很多生物,这些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所以生态系统也具有多样性。
教师:大家有没有想过,假如,你喜欢的生物所生活的生态系统消失了,你喜欢的生物的命运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他们将灭绝。
教师:反过来,你喜欢的生物消失了,对生态系统有影响吗?
学生:会影响生态平衡。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生物的多样性,它具有哪三个层次的涵义?
学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教师:他们三者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生物多样性外在形式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他的内在因素是基因的多样性,外在因素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又往往引起基因的变化。
四、板书设计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二、基因多样性。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
四、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
我们认识了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请同学们查找有关资料。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解了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学习生物的分类,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所以,我在课上注意让学生明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资源名称 素材类型 水平 来源 使用时间 应用方式和作用
手术前,为何要先消毒? 视频 感知与体验 现有 3分钟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细菌的发现 图片+文档 感知+识记 现有 2分钟 自主阅读,感受技术进步会推动科学的发展。
观察细菌的形态 图片+文档 拓展学习 现有 2分钟 自主阅读,认知细菌十分微小及其形态。
观察细菌的结构,比较不同之处。 图片+文档+动画 拓展学习 现有 5分钟 自主阅读,认知细菌的结构特点及其营养方式。
探索细菌的生殖速度 图片+文档+视频 能力训练 现有 1分钟 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巩固与应用 文档 能力训练 现有 3分钟 拓展学习、延伸课堂。
评 价 标 准 等级(权重)分 自评 小组评 教师评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是否了解列文﹒虎克、巴斯德其人,及其发现细菌的过程 8 6 4 3
10 8 5 3
10 8 5 3
8 6 4 3
8 6 4 2
是否运用网络搜集有关细菌形态结构特点的图片和视频。 8 6 4 3
8 6 4 3
8 6 4 2
课堂上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积极动手、动脑,发言次数多 8 6 4 2
8 6 4 3
8 6 4 2
8 6 4 2
题目 成员1 成员2 成员3 成员4
八、帮助和总结
1、在知识上,注重化难为易。通过多媒体课件,努力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方法上,着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学感知、动手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给学生提供充分学习的机会,并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愉快全面地接受新知。
3、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4、对于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应该补充。这些资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5、在情感上,重视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同时,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真正做到愉快地学习,形成和谐、平等、民主以及积极互动的现代师生关系。
特点 生理功能
背部呈深灰黑色,腹面为白色 不易被敌人发现,具保护作用,是一种保护色
身体呈梭形 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覆盖鳞片,并分泌黏液 保护和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分偶鳍和奇鳍两类,共7个鳍 运动器官
数量(片) 生理功能
2 保持鱼体平衡,转换方向的作用
2 保持鱼体平衡,辅助升降的作用
1 保持鱼体平衡
1 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
1 产生前进的动力,控制运动方向
2(条) 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的作用
(3)鱼的呼吸过程:水(含氧气)口鳃鳃丝,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毛细血管里的二氧化碳渗出毛细血管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完成呼吸。
例题:对鲫鱼侧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侧线与神经相连
B.侧线在鲫鱼身体两侧都有
C.侧线能减少水的阻力
D.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练习:鱼能在不同的水层间游泳或停留,主要依靠哪个器官( D )
A.口腔 B.鳃 C.鳍 D.鳔
变式练习:下列鱼的生活习性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生活在水中 B.鱼的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
C.都有洄流 D.鲫鱼最适合的生长温度是15℃-30℃
问题3、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那些?
鱼儿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大多成流线型,体表大多覆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例题:鱼在水中不停地用口吞水,由鳃孔排水,这是鱼在进行( C )
A.取食 B.饮水 C.呼吸 D.排泄
练习:鱼鳞片上的粘液的作用 ( A )
A.保护身体,减少阻力 B.保护身体,感知水流
C.测定方向,减少阻力 D.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变式练习:下列是鲫鱼的外部形态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鲫鱼在水中游泳时靠〔 ⑤ 〕 胸鳍 和〔 ⑥ 〕 腹鳍 维持身体平衡。靠〔 ③ 〕 尾鳍 掌握前进的方向。靠 尾部和躯干部左右摆动 提供前进的动力。
2.鲫鱼是高度近视眼,它在水中依靠〔 ⑦ 〕 侧线 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鲫鱼在水中游泳时口和鳃盖后缘在不停的张合,这是鱼在 呼吸 ,它的呼吸器官是 鳃 ,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 鳃丝 ,其内密布大量的 毛细血管 ,所以适于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
问题4、鱼类和人类有何关系?
鱼类养殖为千百万人提供职业; 鱼类为人类提供富含蛋白质的实物; 鱼融入文化之中(年华、成语等)。
例题:挑选新鲜鱼的办法是( A )
A腮丝颜色鲜红的 B体表湿润的 C鳞片完整的 D体表无伤的
六、本课小结
1、鱼的种类;
2、鱼的主要特征;
3、鱼与人类关系。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时掌控》练习P7-P8。
工业中心 基地特色 形成
大连,沈阳,鞍山,辽阳
钢铁,机械,化工,石化 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特别是陆地交通,
【课堂构建】:
1、工业生产包括______以及对原材料进行_____, __ ___、______。
2、现代工业重要性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________和设备、原材料 和________等生产必需的___________。
3、我国工业发展现状:①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_________,门类齐全,基础________,规模庞大。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________,产量处于世界首位的工业门 、 、 、 、 。改革开放后,形成了 、 、 、 等工业基地。
4、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______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____地区工业中心较多;____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_______。
【课堂检测】
1、下列产品不是来源于我国工业的是( )
A.煤炭 B.羊毛 C.轮胎 D.服装
2、下列关于我国工业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旧中国工业十分落后,不能生产任何产品
B.旧中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只在长江沿线有一些工业
C.我国目前已拥有联合国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 D.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3、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分布着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的( )
A.辽中南工业基地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2、该工业基地得以发展的基础是具有丰富的( )
A.水力资源 B.铝、铜等有色金属资源
C.森林资源 D.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
3、作为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区,今后工业发展的方向是( )
A.大力开发资源 B.继续发展重工业
C.破产保护 D.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听课稿,分享元素听课感受和记录
元素评课稿:
《元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教学准备: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分子质量 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教学反思】
一、组织科学探究要重视学习过程和探究经历
化学新课程组织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视科学探究的全程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方面的巨大收获,知道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还是今后人生的偶然失败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一笔精神财富,遭遇失败的滋味也许是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自我慢慢体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记录中寻找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收益。
强调元素符号记忆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前三单元教学中有计划的逐步提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元素符号和物质化学式,着实减轻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体现出化学用语的启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制学习卡片或学习包,将化学用语记忆分解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基础性,体现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性。
二、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将抽象的知识原理具体化
本单元组织元素化学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运用类比方法,有利将元素、元素周期表内容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抽象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增强学生对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前三个单元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和认识常见物质有空气、氧气和水,但是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这样势必要求组织教学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化学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明确强调要求进一步淡化化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的知识要求只需学会应用,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正确运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问题,领悟元素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异同,可以通过类比的事例进行讲解:0-9九个数字就是组成无数个数字的元素,26个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引入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学习工具,不直接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规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为了取用存放的方便考虑,例如超市的商品需要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其中有共同的有序性,那么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科学的有序排列。总之,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学习的每个方面,评价方式可以设计成社会调查、课外探究、课前导学单和课后检测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听课稿,分享三顾茅庐听课感受和记录
三顾茅庐评课稿第一篇:
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令后人叹服不已。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 纶巾(guān) 末胄(zhu)
愧赧(nǎn) 倾颓(tu) 存恤(x)
殆尽(di) 疏懒(lǎn) 鄙贱(bǐ)
如雷贯耳(gun) 顿开茅塞(m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回答:谁三顾茅庐干什么?
【交流点拨】刘备三顾茅庐寻求智者诸葛亮的帮助。
2.以各种形式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通过读课文,了解刘备、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诸葛亮满腹经纶,智慧过人。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二)深层探究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交流点拨】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
2.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态度十分恭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他未出茅庐而能对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即可看出。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交流】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③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课后阅读《三国演义》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
三顾茅庐评课稿第二篇:
《三顾茅庐》评课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沈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了《三顾茅庐》一文中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中心,引导学生深入地朗读、理解、感悟文本中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课堂有三点值得学习:
一、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巧妙合理。教学板块清晰,复习导入后,直接从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入手,让学生品读文章,品味重点词句。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从而也体现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二、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教者紧扣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中心组织教学,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特点。通过刘备和张飞语言的对比,品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刘备动作的词,进而加深学生对刘备尊重人才的感受。课堂中,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说出刘备下马步行,轻轻敲门、阶下等候,快步见面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刘备的谦恭和诚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三、拓展适度,课外延伸恰到好处。对下马代表尊敬的拓展,对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的拓展,对刘备、诸葛亮年龄与地位的拓展,帮助学生对尊重的理解;对三分天下及诸葛亮出山后所打胜仗的拓展,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有的拓展无不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可谓点睛之笔。
四、对于恭的教学也是匠心独运。既进行了生字教学,又因为心字底,让学生明白刘备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的诚心诚意。
建议:
1、课文中的三句比喻句教学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果沈老师能巧妙地将其进行集中教学,就能很好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凸显教学的重点了。
2、本文可以学习的重点比较多,可以做适当的取舍,有舍才有得。
②我要回家
③还是分头去找吧。
④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在这个过程中,杜小康从一开始的恐惧、害怕、幼稚到最后成熟、坚强,这是在历经孤独、战胜困难之后的成长。
段落定位:
(刚刚出发时)
第5段: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
第21段: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在芦苇荡安顿后)
第28段: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住段时间后)
第33段: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雨过天晴后)
第48段: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2.深层探究,品味孤独的含义。
结合对小说情节的把握和对小康的心路历程的概括,你认为,对于杜小康来说,孤独的内涵是什么呢?
明确: 背井离乡的孤独 ;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 ;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前途迷茫与无知的孤独;空旷浩渺环境的孤独
(二)赏读课文,品味文章的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
(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塑造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4)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5)深化作品主题,表达情感
(6)象征、暗示(人物性格、命运)
2、赏析课文的环境描写
文章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请找出作者着墨最多的环境描写,并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这样无边无际的芦荡渲染了气氛,更增添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害怕。
2.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可怕的暴风雨让本来孤独恐惧的主人公更加陷入恐慌之中,但也正是有了这暴风雨,让杜小康体验了真正成长的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这与暴风雨来临前的环境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杜小康经历风雨之后轻松、平静、喜悦的心情。
小结:面对芦苇荡中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搏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
3、分析描写鸭群的作用
文中除了对人物、自然环境的描述,还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什么?这与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明确:鸭群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均匀、永恒的水声说明此时声音比较单调,突出环境的寂静,急促有力说明划船赶鸭子的速度很快,衬托了父子俩对前途的茫然无助的心情。
2.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鸭群们的无忧无虑,随遇而安的状态反衬了父子俩内心此时孤寂、迷茫。
3.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
以鸭子无家漂流及对唯一的小船的依靠衬托出父子俩此时孤独、恐惧、无依的心理。
4.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成年公鸭的羽翼丰满,实际上以鸭子的成长象征着小康的成熟,深化了小说主题。
小结:以较大的篇幅描写鸭子,以鸭群的变化折射杜小康的成长
(三)精读课文,探究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
同学们,你们喜欢杜小康吗?你眼中的他是怎样的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的少年,懂事,有责任心,坚毅勇敢、通情达理,理解父母苦衷,体贴父母疾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坚强的男子汉
(四) 交流感悟
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节课给了你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挥,交流)
(1)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六、 教师总结
那个油麻地的少年杜小康,在经历了孤独之旅后,变的成熟了、坚强了,长大成人了。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但只要你们勇敢去面对,就会收获成功与喜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祝愿同学们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谱写出一首健康的成长之歌。
七、布置作业:
完成《轻巧夺冠》中与本课相关的练习
八、板书设计:
10、孤独之旅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有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饱经风霜。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活泼机智。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热爱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且瘦。
终日坐着 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贪婪)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尖刻、势利。
虽靠姿色招揽客人,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贼喊捉贼)
【交流点拨】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
(2)小组讨论: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交流点拨】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3.分析我的形象
(1)小组合作研讨: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
【交流点拨】①回故乡急切
②见故乡悲凉
③忆故乡沉重、忧愤
④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⑤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⑥见闰土兴奋、惊异
⑦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
(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思乡诗句积累。
【交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同时深刻揭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的人性的扭曲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我们现在进入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体会鲁迅的洞察力和语言魅力。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1.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交流点拨】高墙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导致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2.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交流点拨】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我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所以我感到悲哀。
3.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交流点拨】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4.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交流点拨】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5.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交流点拨】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
6.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话的?
【交流点拨】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有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7.三个辛苦各指哪三个人?在当时,他们各自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个辛苦指的是我,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第二个辛苦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第三个辛苦指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
8.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交流点拨】新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消除了封建思想意识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二)主题探究
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许多分歧,下面列举了四种。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器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交流点拨】《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人,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我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十几年间也看到了故乡的变化,但我们的家乡不是变坏了,而是变美了:天蓝了,路宽了,人富了,心情舒畅了,家乡人经济上富裕了,政治上平等了,有了做人的尊严。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现在,请大家拿起笔,以《家乡变了》为题,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抒发自己的感想。
(学生朗读自己写的文段,班内交流。)
【交流】生甲:湛蓝的天,湛蓝的水,涌起了朵朵浪花。哗哗的水声那是欢乐的歌唱。你还记得吗?以前我们村里人喝的都是一些不卫生的池塘水、水沟水,现在喝的是比清泉还甘甜的地下水,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家乡的变化吗?
生乙:瞧,洋溢着温馨气息的图景,是居民房,啊,多气派。以黄、粉红为主色的房子,周围种满生机盎然的树木,犹如雨后春笋竞相拔地而起,原先低矮破旧的瓦房已经旧貌换新颜了,在树荫下有孩子的笑脸,时常传出老人们的欢笑声。
故乡评课稿第二篇:
《故乡》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xx老师的《故乡》。这是一节最真实的课,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校语文教师的基本水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旧知回放与预习检查1.引导学生回忆作者及学过的作品。2.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三要素等文体知识。3.让学生依据资料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三、理解景物描写作用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有关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试分析其内容。本课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
这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环节齐全。
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反馈讨论效果,就学生写的小传进行交流。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为他们写小传,要从全文着眼,筛选与之有关的材料与信息,然后将其连缀在一起。陈老师的这一环节做得很好,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老师对闰土的分析非常到位。主题挖掘地很深.
教学本课,陈老师本着一种潜入深处的原则,在分析文本时,简单入手,在挖掘主题是,注重由浅入深,这样,学生既轻松地学习了课文,有深刻地了解了本文的主题。
1、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十三》第6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十三》练习题及答案6.我剪了8个窗花。我剪的和你同样多。一共剪了多少个窗花。8+8=16(个)答:一共剪了16个窗花。 2、一年级数学上册《练
1、一年级上册第8课雨点儿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一年级上册第8课雨点儿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写雨点儿落到的地方的变化,突出了雨点儿
1、乌黑的反义词 乌黑的反义词是什么?乌黑--雪白乌黑造句:1, 到了露天煤矿,你可以看到裸露在地面上的乌黑发亮的煤层。2, 乌黑的原油从井口喷射出来。3,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悄然间银丝已替代乌黑亮发!4, 乌黑的云笼罩着这
1、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七3.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七练习题及答案3.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 练习一 6.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 练习一 6.图1:7531每次少2个图2:4681
1、认识几分之几评课稿 借助折纸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认识四分之几,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对几分之几的认识,使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分享学习的成果。 1、
1、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时间与数学》 第一幅图表示的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你看懂了吗?请你也像这样表示出其他的休息日。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时间与数学》第一幅图表示的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你看懂了吗?请你
1、小练笔:轻清脆丽的小球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 小练笔:轻清脆丽的小球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当我们把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吹到天空的时候,它们还可以跟随着微风吹到没有人烟的森林中,替我们看看原始的森林是怎样的;它们也会飞
1、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答:因为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大多是使用树皮和破布等容易等到的原料制作,可以大批量的被制作,所以相对价格更加的
1、灰雀生字组词结构笔画及造句 灰雀生字组词结构笔画及造句郊jiāo阝左右郊外 郊区 郊区是散步的好去处。养yǎnɡ丷上下养料 营养 蔬菜也很有营养。粉fěn 米左右粉红 粉末 天空中那粉红的云彩多美啊!谷ɡǔ谷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