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论文 > 幼儿园教师经验论文
为孩子留几分与生俱来的天性把快乐还给孩子

为孩子留几分与生俱来的天性把快乐还给孩子

更新时间:2014-06-22 10:08:25

《为孩子留几分与生俱来的天性把快乐还给孩子》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经验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种点花草,得有那么一点耐心,由着它一点点发芽,一点点拔茎,一点点含苞,最后花儿才会一点点的绽放。要是你急了,掐着芽儿拽,捋着茎儿拔,抠着苞儿掰,再好的花草也会被你毁掉。

春天是发芽的季节,夏天是开花的季节,秋天才是挂果的季节。果农再笨,也不会为春天的果树不结果而发愁。

现在的孩子是全家人呵护着的一颗独苗。谁都盼着他能开出最艳丽的花,结出最硕大的果。可现在的不少家长常把孩子成长的季节弄错了。

作为一个二十五年在一线工作的教师,猛然发现,现在的孩子懂的知识越来越多,认的字越来越多,小嘴巴也越来越会说,有的在幼儿园就学完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学会了不少英语单词单句......做父母的大多以此为荣,每天带着孩子乐此不疲的在不同的辅导班里赶场——他们把这叫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可怜的是,好像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动手能力极差,甚至三岁多的孩子连一把勺子都懒得去拿,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越来越差,交了面互相望望,有东西玩除了争就是抢,不知感恩亲人的付出,不会倾听师长的规劝,快乐也比以起前的孩子不知要少多少倍。

早走一步,也许能主动一点。但也得让孩子学会了走以后,才学跑;更要看他稚嫩的双脚能不能跑步、跨栏、跳高、跳远一起上?譬如有的孩子,还没法用三个手指攥住铅笔,却在幼儿园里练开写字了。三个指头捏不住,只好往手心里挪,字没写好,拿笔的姿势却错的久久改不回来。领先一步,未必都是好事。

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本身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现象。

拼音,小学要一个个教的;再简单的字,小学也要一个个来学的;小学算数的第一课是“1、2、3、4、5”的数数……为何要让孩子在幼儿园就这么累?如果孩子在不该学时学了,到了小学,他不愿听课,课堂的时间浪费了,而且还养成了上课不专心的坏习惯。他甚至由此得出一个“道理”:小学学的东西,都是他读幼儿园就懂了的;上课不听,考试也能考出好成绩的。要真这样,那就更糟了。

孩子学着说几句英语,学点绘画、弹琴、体操、舞蹈,其实也不过分,但家长别忘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是与孩子的天性不合,仅仅因父母的威吓、诱哄才学,那不管孩子学什么,效果都好不到哪里去。若因此使孩子失去了学习兴趣,以后对其他学习也变得望而生畏,那就太不合算了。尤其是那些奔着考级去的学习,好像马还没上路,就被套上了重辕,无论前景多美,对孩子都是苦差事。

要知道,学习需要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正确的方法。更不必说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还有健壮的体质与健全的心智。要是拿兴趣、习惯与方法作代价,换回孩子能读几个拼音、能认几个汉字、能做几道算术题,或者能说几句英语、能画几竿墨竹、能弹几个曲子、能跳几个舞步……那么,导致的结果就是像反季节催生的瓜秧子,结了几个酸涩的小果子,却会早早就焉掉的。

孩子需要的是同龄的伙伴,只有孩子与孩子才能构建出一个天真至上的天国。成人一出现,天真的王国常常会黯然失色。没有同龄伙伴的独生子女是可怜的。

从铁门紧闭的三口之家出去,由大人送到幼儿园,交给另一个人,然后让幼儿在教师的眼皮底下进行活动,那不是纯粹的天真王国;放学了,再由大人接回到铁门紧闭的三口之家,没处串门、丢沙包,没处上树掏鸟窝,没处下水摸鱼,连路上沿街看人做豆腐、做秤杆、做烙饼、补鞋、修伞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孩子如果被认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那个滋味真是只有孩子知道了。

体谅体谅孩子吧!别老把孩子的问题往外推,体谅孩子吧,别老把孩子往外送,往课堂塞孩子是属于家庭的,孩子是属于自然的;别老给孩子填知识,孩子是属于游戏的。只有父母的亲情和老师的细心引导,才能让孩子对七情六欲有灵敏的感知;只有孩子在人群中学会相处,才能让孩子具备博大的胸襟与细微的体察;只有游戏的乐趣才能让孩子丰富生活的经验,感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留几分与生俱来的天性——春天,毕竟只是发芽的季节。
相关阅读
推荐
  • 用爱心安抚幼儿

    每年的秋季幼儿刚入园时,幼儿园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小班幼儿的哭闹声。走在小班教室外面的走廊里,总能听到孩子们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声,我要妈妈、我想回家之类的哭闹声总是不绝于耳,这些声音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幼儿园里一曲独特的大合唱。怎样才能让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1,营造使幼儿感觉温馨的环境 小班幼儿年龄小,刚刚步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内心肯定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和孤单感。所以,除了那些使幼儿感到温馨的各种装饰之外,我们还在班里投放了大量的适合小班幼儿操

  • 提问应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

    我们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提问,提问的适合与否、巧妙与否,有时候会主宰着一个活动的成功与否,在平时听课活动中,常常觉得老师的提问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有的提问太浅显、有的提问太抽象、有的提问简直无法回答、有时候问题反复无休无止。而自己在组织活动中,有时候也会觉得有些问题不知道怎么提才适合、才有效,有时候还会兜个大圈子才能回到问题的点子上。所以总想与老师一起来探讨如何设计提问这个问题。 提问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如果能够灵活有效地运用,就能为幼儿提供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使得幼儿的思维与活动有积极介入的空间。所以教

  • 如何对待幼儿的冲突

    每天处理幼儿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冲突,是每个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必修课,不同的孩子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对待幼儿之间的冲突:比如理性一点的孩子,会在解决冲突时附加上:老师说的好朋友之间不能打架 ,或者老师说可以告诉老师;不够果断的孩子,就是选择无助的告诉老师的方式回避冲突,往往就是反反复复的告诉老师谁谁怎么样了;再有一种孩子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速战速决。 幼儿之间发生冲突司空见惯,很多老师难免会有采取粗鲁,专横的方式呵斥孩子,甚至阻止孩子不给孩子以声诉的机会,对待不同幼儿之间出现纠纷冲突,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同时也

  • 从细节入手规范一日工作

    教师在整个一日的活动中,能从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地做好教育与保养工作。对于如何有效地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从晨间的来园活动至离园活动的每一环节,都要从细处理。 1、晨间接待:教师要热情、主动、微笑地迎接每一位幼儿,亲近幼儿,互道早、好,关注每位幼儿的情绪及健康状况,与家长简短的交接或交流,并随时观察其他正在活动的幼儿,对于年龄小或哭闹的幼儿,教师还要逐渐与幼儿建立爱。 2、游戏活动: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更加喜欢趣味性、模仿性强的游戏,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

  • 将孩子带入情境中,激发学习主动性

    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比较喜欢情境化的东西。而音乐本身就是风格各异、有着迥然不同的情绪和结构,充满了意境和想象的空间。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特性,充分发挥音乐的本质,根据音乐教学所特有的审美目标和幼儿的心理特征,带领孩子更好地融入到音乐活动中,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情感,在活动中收获更多。 那么,在音乐活动中,如何为孩子创设适宜的情境呢?我认为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应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探索创设更加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幼儿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一、细

  • 规矩在"玩"中潜移默化

    小班幼儿的活动带有明显的情绪性,他们常常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地进行多种活动,而游戏适应幼儿内部的需要,能让孩子自己主动进行的活动,也是小班幼儿开展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 引导幼儿快速回坐位并静下来和练习坐姿的故事游戏。听了《三只小猪》的故事,幼儿做小猪,我做大灰狼,坐位就是小猪的家,小猪要把坐位放得很整齐,坐姿正确,要是坐位东倒西歪,大灰狼一吹坐位就飞走了;听了《小兔乖乖》的故事,我们就把以前常用的一、二、三,静下来,敲小铃小手放在小腿上,改为了,小兔子乖乖,把门关起来,腿是两扇门,手是门上锁,很乐意做;让孩

  • 【论文】创建多样沟通方式,畅通家园联系渠道

    幼儿教育按类型可分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三大类。在幼儿素质培养中,这三类教育都很重要,都是为培养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如果把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比作人才培养中紧密相联的三个套环,家教是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培养起着幼儿园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代表世界科技前沿的知识大多数都是用英语来表达的。因此,在未来社会中,只懂汉语而不懂英语,在接受信息与交流方面将受到很大影响,很难适应未来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对幼儿进行英语教学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

  • 重视幼儿生活质量,提升幼儿教育质量

    生活是教育的根,并赋与教育生活以活力,这样的教育才能为儿童真正掌握。教育的方法应当顺应儿童成长的特点和规律,这样的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但遗憾的是,在当前教育中还存在这很多现象都表明了人们对儿童生活质量的认识缺失和忽视。 比如活动《小动物的食物》小白兔爱吃什么?小白兔爱吃萝卜和青菜。老师自己先入为主,然后再把这一认知完全教给孩子,贴到孩子的脑子中。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小白兔到底爱吃什么?从这一简单的生活问题出发,有的教师就带领孩子们真正去用各种东西喂小兔子,得出小兔子是杂食动物的结论。从疑问到提出,

  • 把安全的金钥匙交给孩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目标必须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实施教育,为幼儿奠定终身发展的基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