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论文 > 幼儿园科学活动论文
如何在科学活动树立辩证、思考、探索的科学精神

如何在科学活动树立辩证、思考、探索的科学精神

更新时间:2018-06-27 09:35:00

《如何在科学活动树立辩证、思考、探索的科学精神》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科学活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幼儿园   袁玲飞,摘要: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分为认知性的科学和操作性的科学两大部分内容,这两部分内容都可以融合科学教育的新思维,多多运用生活中的东西来观察、思考和探索。运用策略,使得孩子能够在活动中主动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字:科学活动  思考  探索  主观能动性
幼儿园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上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也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个一线的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方面,结合当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现状,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经验和反思。
当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往往是立足于一个比较细化的点而展开的,课程效果的指向性比较高。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孩子自己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这就需要一个新的思维理念来优化一下它。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认知性的和操作性的两大类。每一类都有它不同的特点,这就势必要分别研究不同的策略来探究。那下面我先具体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两大类内容开始说起吧。
科学教育的内容
认知性自然科学
   在现在的幼儿园课程中,提到科学活动,相信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操作性的科学活动。其实认知性的自然科学在科学领域中也占有着相当大的比重,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在认知性的科学活动中,也包括着很多的内容,有观察类的《春天来了》、《种子藏在哪里》等有关于季节的;还有社会经验类的《工具用处大》、《各种各样的服装》等。
认知类的科学活动是孩子们观察世界、探索世界桥梁,如果运用的好,孩子便能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累积起宝贵的经验。
操作性的科学
   操作性的科学活动接触和观摩的机会有很多,像一些大型的公开课活动,只要是科学领域的,相信操作性的课是占绝大多数的。这也是由于课的性质决定的,相对于科学活动来说,如果有人观摩,那也确实是操作中发现有关经验的课程更加的精彩。
在操作性的科学活动中,孩子们能从自己的思考和操作中来探索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的奇妙,如地球上有重力,有摩擦力,东西在液体中有沉浮现象等等。这些虽然是粗浅的知识,但是对于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神奇的。
科学教育的新思维 , 注意激发孩子在科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在这两类科学活动中让孩子们主动的去思考探索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先转换一下理念,需要一些科学教育的新思维。
1)观察类科学可以走进自然,实质的观察和体验
   幼儿园的集体科学活动,大多是集中在活动室里面的。大自然是孩子们要观察和探索的本体,既然如此,何不把“课堂”置于“本体”之中呢。带孩子到户外去观察发现,比在教室里集体教学要生动、有趣和有效。
举一个例子来说,大班有一节科学活动是《种子藏在哪里了》。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展示活动,是在教室里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老师为了给孩子们营造更为直观和丰富的感知体验,费尽心思弄了很多很多的秋天的瓜果蔬菜,让孩子们通过切一切,看一看,找一找的方式来找出种子在哪里,完成记录表,最后讲评和小结。这是我们传统常规形式的科学活动的上法,利于老师掌控课堂,方便孩子们交流和小结,最后得到提升。
对于这样的一节活动,在现代教育的理念下,我持有一种不同的看法。现代教育理念,老师要做孩子们的支持者和追随者,那是一种以孩子为前提的理念。应该是一种置于这个环境下,他们发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经验,最后才是一个他们经验的小结。简单一点来说,老师千辛万苦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准备刀具,设计记录表等等操作都是为了“想让孩子从操作中来发现什么”而定的。倘若换一种方式,秋天到了,带着孩子们来到大自然,来到农田(幼儿园的话,种植园会更加实际一些),大家一起来找一找,刨一刨,看看你发现的种子是什么,在哪里。这样孩子们接触到的是更为真实、更为原生态,不加任何加工挑拣而成的“一手”材料。这样的“一手”材料对孩子们来说有更多的好处,他们能看到土豆是长在地里,需要刨出来,土豆连着茎,顺着茎刨能找到土豆,一颗土豆秧下面会结大大小小好几个土豆;葵花籽整齐的排在向日葵的花心,向日葵的花盘盛开以后,不是一直朝着太阳的方向盛开的;再比如他们会发现,秋天是一个过程,每一株植物都有它的生长期,有的种子在初秋还没成熟,现在熟了;或者这几颗植物的种子成熟了,那几颗还没有……。这些附加的经验,可能在这节活动中并没有加以强化,但是确实孩子们童年中的珍贵经验,更是一种经验的累加。
2)操作类科学应培养其灵活性,避免把目标定的过于死板
    科学活动更应该重视孩子的思考、探索过程。当前幼儿园操作型的科学活动几乎都是老师提前准备好材料,告诉孩子们怎么操作,然后让孩子们从操作中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经验。但是这样就忽略了孩子自己思考探索的一个过程。
说的再具体一些,每一个发现的背后,都会经历这三个过程,我称之为探索三部曲:定下目标(提出假设)——寻找材料,设计实验方法——验证猜想。现在老师提供了材料,告诉孩子:我们来试一试,这几种材料操作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呢?很明显,孩子们只做到了最后一步:验证假设。然而,我们的需要培养的孩子,当然不是一个只会验证的孩子,来需要一个会猜想会假设、会想办法验证自己猜想的孩子。要知道,我们人类历史上每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发现问题,然后思考、设计实验来探索验证的,可见,这个过程是多么重要。
就以一节科学活动《滚纸筒》为例。老师为孩子们准备好了高度、长度固定的斜坡,以及三种不同粗细的纸筒。告诉孩子们:你们去试一试,这三个纸筒从斜坡上滚下来的速度有什么不同,那孩子通过自己的操作就会发现,纸筒越粗滚的越慢。老师原先的想法当然很好,让孩子使用高度、长度固定的斜坡可以固定定量,只改变纸筒的粗细来精确的得出结论。虽然说这样一节科学活动的指向性很高,但是无疑剥夺了孩子们自己探索的能力。老师帮忙排除了他们探索过程中的一切“障碍”,比如斜坡的高度,斜面材料的粗糙、光滑程度等等。
但其实放宽这里面的要求,不要把材料规定的过于死板,能有效的激活孩子的灵活思考、应变能力,大程度的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这节活动中,只给孩子们准备粗细不同的纸筒,让孩子们自己去选择地方试一试,比一比,哪一种纸筒滚得快。当孩子们选好纸筒和同伴斜坡滚动比赛的时候,发现自己输了,便会去思考:我为什么会输,我要怎么样才会赢,要怎么样才能让纸筒滚的快一点呢?这就是孩子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了。紧接着是一个假设的环节,比如:我把斜坡竖的高一点,或者我找光滑一点的材料行不行呢?有了猜想就会付诸行动,这时的孩子是极大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只要有老师的许可,他们便能依据他们的猜测去找身边的材料进行实践。比如,过去把斜坡竖的高一点,想办法把斜面弄的光滑一点等等。这个过程就是孩子探索三部曲中的第二环节,寻找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设计好了实验的方法,接下来就是验证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否符合自己的猜想,如何符合,那便是一次成功的实验;如果不符合,那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老师只需要给孩子们树立一个观念: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历史上的科学家发明东西、发现真理也是要失败很多次的,这很正常。老师最后再把孩子们得出的经验汇总,便是孩子们自己得到的东西了。那这里的东西就多了,比如说:起先在一样的斜坡上的时候,细的纸筒赢了。这里就可以先归纳出一个结论:条件一样的时候,细纸筒滚的快。接着,自己为了赢,把斜坡抬高了,发现粗纸筒果然滚得快了,这又是一条结论:斜坡陡的比斜坡缓的滚的快;为了让他滚的再快一点,索性把斜坡竖着了,但是纸筒不滚了,直接掉下来了,这又是一个结论,斜坡竖着放,就不能滚了……等等,孩子们自己得出的结论,比先前老师规定好的要多,而且要更加的珍贵,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思考探索发现的。
当然一个班级不可能每一个孩子在探索中经历的过程是一样的,思考是一样的,设计的实验、找的材料也是一样的,这不现实。所以,一节活动下来,肯定会有小朋友有没有实验过的部分。比如说这个小朋友今天往斜坡的陡缓方向去考虑的,那个孩子则是往斜坡材料的粗细光滑方向去考虑的。两种实验结果都在课堂中呈现,但是自己却没有去试过另外一种。这时候正是他们跃跃欲试的时候,可是课堂的时间有限,该怎么办呢?这就是学习性区域发挥作用的好时候了。把它们放在区域中,即能满足于孩子们各个方向探索的欲望,又不用拖着集体一起去,有兴趣的孩子参加就行了。如果说,在区域中的实验结果和我们课堂上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发现问题了,这也是一个好现象,是一种批判的科学精神,可以鼓励这位有兴趣的孩子设计不同的实验来验证。
3)重视学习性区域的建设
   学习型区域的建设在孩子的自主发展中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学习性区域是课堂的延伸,是孩子们自由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地方。它的特性使得它可以照顾到不同发展层次的孩子,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使用里面的材料。老师在指导孩子们玩区域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注意一下这三个方面:1、要更重视幼儿的学习体验,而不强求达到某一知识技能目标。2、更重视个别化的启发与引导,而不是集体的讲解和讨论。3、更重视心理环境的创设,而不是直接的指导。
4)在孩子的思考、探索发现中寻找新的内容
    教材中的内容不多,几届孩子带下来始终都是这么一些。但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发现可不止这么一些。我们完全可以做个有心人,把孩子们平时发现的、提问的、争论的点点滴滴整理为一节活动。例如孩子们在科学区争论:明明是两个一模一样的玩具,为什么在自制天平上称是一高一低的等等。这么有趣的争论,放到集体活动上,大家一起思考猜想为什么会这样,大家一起设计实验来验证,最后得出的结论也不失为一种班级的财富。
三、 教师理解科学内涵,培养 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来态度。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态度的核心精神也在于探究精神,而科学知识正是科学探究的结果。
科学活动对于我们幼儿园老师来说,需要全面理解科学的内涵,这关系到我们相应的教育行为。老师对科学的理解如果只是局限于科学知识的话,那么在活动中反映出的很有可能只是强调科学知识。反观一个老师理解了科学内涵,则会将孩子的科学知识获取和他们的科学探究过程结合起来,并且还会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激发幼儿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张俊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南  2009.12月第二版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相关阅读
推荐
  • 陀螺——浅谈“做中学”实践活动中的几点体会

    常熟市常福中心小学幼儿园 袁月芬 215500 摘要:详细描述了陀螺活动的生成,以及在做做玩玩中 孩子 们的一系列发现,并在交流中获得共识。这个生成活动既保持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又发展了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个案: 科学区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场所之一,你看,斌斌和佳佳很带劲地在玩干脆面袋里的玩具奥特曼百变陀螺。这时候,子严加入进来了,可是没有人肯把陀螺借给他玩,子严生气地说不借就不借,我不稀罕,我要做一个更大更漂亮的陀螺,也不借给你们玩!没过多久,一个颜色鲜艳但圆

  • 在不断探索中感受成功

    在科学活动平衡小人中,孩子们积极地探索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带着问题去玩一玩、试一试。在第一次探究:自主尝试中,胡老师运用启发式、诱导式语言怎样用这些材料帮助小人站起来,跨在钢丝上。当一个男孩子用吸铁石和螺丝尝试成功后,教师小结:你的方法真棒!我要把这个好方法记录下来。这时教师真诚地赏识与及时地肯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幼儿获得不断探索的动力,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为下一个环节做好了铺垫。 第二次探究:在操作中感知使物体平衡的方法,在记录结果呈现时,胡教师的小结关注了两点:一是幼儿还有没有存在的问题,当

  •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最近我阅读了《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一书,这本书对我感触很深,书中一个一个鲜活的例子给我在今后的教育中有了很大的帮助和借鉴。那么我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重视现成的教材内容,忽视幼儿的实际生活。 在活动中我觉得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教育活动内容过易或过难,无法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事实上。其实我们应该在幼儿的生活中捕捉科学教育的契机。如我在以往教学中,以小班认识手为例,一般都是使用图片,认识手背、手心、手指头等等,在活动中幼儿往往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没有操作和

  • 读《浅谈幼儿科学认字教学》有感

    这周马老师推荐的这篇文章很好,我认真的阅读了,同时反思平时的教学活动,我们每个老师也这样做了。以下是我关于培养幼儿识字兴趣方面的一篇案例分析: 在早期阅读中,培养幼儿识字兴趣 《中班早期阅读大灰狼娶新娘》案例分析 一、阐述背景 阅读能力是当今社会人们获得成功的基础,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家长和老师也都非常重视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早期阅读能力培养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幼儿识字兴趣。在周兢写的文章《开端正确:帮助幼儿成为阅读者》中这样指出: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早期阅读不是进行专门的认读汉字训练,但是

  • 把握探究契机,守住精彩瞬间——谈科学教育的有效策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改的深入,科学教育正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变走向动态,从单一走向多元。那么,教师应如何打破时空的界限,适时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呢? 蹲下身来聆听童声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学活动是师幼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活动中,我常常使用这样的话语:你给大家说说小猴子长得是怎么样的,好吗?、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关于企鹅,你还想知道什么?在这样氛围中,幼儿的心情自然是舒

  • 《我和空气做游戏》科技主题周之感想

    本周是科技主题周《我和空气做游戏》的第一周。如何建构本主题?选择哪些科学活动,既符合幼儿的实际水平,又能促进幼儿自身的发展呢?经过与组里老师们的商讨,我们认为,第一周的重点应放在对空气基本特征的认知上,有了对空气的基本认知,才能接下去认知空气的流动,空气的力量等等。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四个活动来进行。 第一个活动《空气在哪里》。在本活动中,我发现,对我抛出的问题你们知道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在哪里这几个问题,孩子们的发言十分热烈,而从孩子们零散的发言中,我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们对空气有一些模

  • 科学活动中的细节指导

    《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中,详细介绍了科学区活动的材料准备、教师指导建议。一般来说,科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完成预定的活动目标,促进幼儿的发展。科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科学知识的学习。我感到:在科学区活动的很多环节中,教师都可以根据情况对幼儿进行各种细节的指导。 例如:在科学活动秋天的颜色活动中。其中有一个目标是: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出秋天里其他事物的颜色。在这个目标中,教师可以教育幼儿做事情要有先后的顺序,即先要观察,然后再进行描述。而且观察要比较全面,不能只观察一部分的内容。同时可以教育幼儿在观察的时候应

  • 幼儿园科学区位置的设置

    假期中学习了《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17例》,受益匪浅。相对于角色游戏来说,幼儿园的科学区域游戏相对比较安静。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交往比较多,因此流动性比较强,幼儿很容易长时间处于兴奋的状态。科学区域游戏有固定的活动区,幼儿在固定的区 域可以比较安静地进行个别化学习活动。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对班级中的区域进行了重新设置,归类、整理、添加了一些科学游戏区域。在学习了《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17例》之后,我感到在科学区域游戏的设置上,可以从以下及方面考虑:1、区域的位置2、区域活动的内容3、材料

  • 谈谈科学教育活动中的问题及困惑

    在感知网学习中,我认真学习了袁老师关于幼儿园探索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这次讲座很好,内容接近教学,对实际的教学提供很大的帮助。听了袁老师的讲座,深入的让我了解了科学教育的组织指导与要求等,她例举的一些实际教学案例,开阔了我的视野,拓展了我的经验,原来幼儿园科学教育可以这样的。以下就谈谈我在平时科学教育中的一些困惑及问题。 问题一:科学知识不够丰富。 在实际的科学教育中,发现自己的科学知识不够丰富。如在科学活动前,发现一些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说不太清楚的。就会先去网上、书上去查找相关的正确的科学原理,在主题审议时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