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论文 > 幼儿园科学活动论文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问题是幼儿探索行为的方向盘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问题是幼儿探索行为的方向盘

更新时间:2021-06-27 15:42:48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问题是幼儿探索行为的方向盘》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科学活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探究源于好奇、探究开始于问题。在幼儿科学教育中,问题是幼儿探索行为的方向盘,是幼儿探究学习的出发点,是引导幼儿思考、探索的锁链和核心,是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保证。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问题情境,注重引发幼儿关注问题,以问题为导火线,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循着问题的线索主动探索发现,进而解决问题。
  一、 好问、质疑,发现问题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好问、质疑是多么重要啊!它是探究和学习的内动力和内驱力。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究和学习是从有问题开始的。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鼓励幼儿好奇好问,善于质疑是很重要的。在主题探究活动《昆虫》中,为了更方便观察、探索蚂蚁,我们决定抓几只蚂蚁来饲养? “怎么抓,蚂蚁这么小,一捏就死了。”“那怎么办呀?”孩子们犯难了。教师:“我们可以把蚂蚁引到盒子里。”幼儿:“那用什么办法把蚂蚁引进盒子里。”孩子们都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把盒子放在蚂蚁洞口,蚂蚁就爬进去了。”“我们可以弄一些面包屑在盒子里,蚂蚁很喜欢吃面包屑。”“蚂蚁最喜欢吃甜的了,我们可以准备一些糖果、白糖。”……教师表扬幼儿:“你们提的建议可真好,我们可以利用蚂蚁喜欢吃的食物,来引诱蚂蚁”。于是第二天,孩子们纷纷带来了饼干、蛋糕、米饭、红豆、绿豆、糖果、面包等食物以及装蚂蚁的器皿,教师引导孩子们分组把蚂蚁喜欢吃的食物放在瓶子里,盒子里;教师:“这些瓶子和盒子方便我们观察小蚂蚁吗?”孩子们马上提出问题:“我们不方便看到小蚂蚁,这可怎么办呢?”孩子提议把盒子换成透明的瓶子“矿泉水瓶子”“玻璃杯”,有的孩子开始质疑:玻璃杯容易被摔破;矿泉水瓶子的洞口这么小,又没有贴着地面,蚂蚁会来找吃的吗?教师表扬鼓励幼儿:“小朋友提的问题很好。那有什么办法让瓶子的口,变大,又能贴着地面。”庄梁提出“把这个地方割掉,像我们植物角种豆子的盒子那样”蔡元方提出反对意见“割掉那个口那么大。小蚂蚁一下就跑掉了”皓皙建议:“找一个东西来盖起来”。“用什么东西盖呢?”孩子们又面临着新的问题。用“纸张”“布”不能很方便地看见蚂蚁,正当幼儿犯难时,教师建议:“我们可以用透明的塑料袋来盖呀!”这得到孩子们的赞同。 于是我们开始了改造瓶子,收集透明塑料袋,忙了半天,终于可以正式开始捕捉小蚂蚁了。在这段探索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对蚂蚁充满了探索兴趣,商定用蚂蚁喜欢吃的甜食来引诱、捕捉蚂蚁,讨论如何使用透明的瓶子装蚂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创设“让幼儿主动探究、大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环境与氛围,始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鼓励幼儿质疑,促进幼儿主动探索,最终成功捕捉到蚂蚁。
  二、师生互动,深究问题
  幼儿科学教育必须成为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和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合作探究的关系,引导幼儿围绕问题层层深入探索,在自主的探索中,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孩子们不仅获得了知识经验、也懂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连续几天的大雨后,草地上来了不速之客—蚯蚓,我们把蚯蚓饲养起来,孩子们一直在讨论 “蚯蚓的嘴巴在哪里呀?”“他的眼睛呢?”经过教师的提醒,孩子们匆匆去拿放大镜,一睹蚯蚓风采,他们发现蚯蚓的嘴巴长在身体的前端,可怎么找,怎么看也看不见他的眼睛;孩子们开始质疑:“蚯蚓是不是没有眼睛呀?”“是不是他的眼睛太小了,放大镜还是不能看清楚?”教师:“我们可以去查查资料;蚯蚓的身上有什么东西呀?”经过教师的提示,孩子们发现蚯蚓体表有许多毛。孩子们又有新的问题:“蚯蚓怎么有这么多毛?这些毛有什么作用呢?”教师:“蚯蚓身上怎么有很多的毛?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得想想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孩子们决定去查查书、上网找资料、请元方回去问他爸爸。第二天,孩子们通过资料共享,知道了蚯蚓是没有眼睛和耳朵的,身体由环节组成的;蚯蚓身上的毛叫刚毛,是帮助蚯蚓固定住身体的前端和尾端,帮助它钻土和爬行。教师还和孩子们查阅到: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除了玻璃、塑胶、金属和橡胶不吃,其余如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等都吃。”一个问题解决了。可是一只蚯蚓太孤单了,我们再去找找有没有蚯蚓?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在墙角、菜地里开始挖找,在挖的过程中,不知道是谁,不小心把蚯蚓挖断了,一下子孩子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只受伤的蚯蚓身上。“一条蚯蚓变成两段,到底能不能活?”老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孩子们的想法不尽相同。我们决定一起来实验证明一下。幼儿拿来两个小盒子,装两条蚯蚓,把它们放在饲养角。蚯蚓没有死,过了将近一小时,两段蚯蚓已经停止流脓,伤口愈合,一天、两天、三天前一段的蚯蚓的尾部长出新的一节(新长出的节颜色比较浅,很容易看出来),后一段的蚯蚓的头部也长出两节。
  在主题探究活动《蚯蚓》中,师生围绕着“蚯蚓的眼睛嘴巴在哪里?—→蚯蚓身上的毛是什么?有什么用呢?—→一条蚯蚓断成两条蚯蚓,还能活吗?”等问题,层层深入探究。教师在活动中起着“导”的作用,不急于干预或回答幼儿的疑问,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寻找答案,去解决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让他们在质疑、验证中,解决问题,再发现新的问题,再探索解决问题,启发引导幼儿逐步深入地探索。
  三、猜想、验证,解决问题
  《幼儿园教育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南》指出“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基本的科学方法探究问题……”“尝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只有猜想,没有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是无法获得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因此在科学教育中教师重点要引导幼儿运用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的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在中班科学活动“磁力的穿透性”中,教师提出问题:“磁铁能否隔着纸张、木头、玻璃、布、陶瓷等来吸住回形针、铁钉、铁夹子等各种含铁的东西呢?”,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假设,96%的幼儿认为磁铁是不能隔着纸张、木头、玻璃、布、陶瓷等来吸住回形针、铁钉、铁夹子等含铁的东西。科学最重要的是讲证据,不是幼儿的主观臆想,不是以赞同的人多人少来衡量的。于是孩子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并带着问题去研究,验证自己的“猜想”。孩子们在分组操作实践中,惊叹声、欢呼声连连,这实在是太神奇了——磁铁居然能隔着纸张、木头、玻璃、布、陶瓷等来吸住回形针、铁钉、铁夹子等含铁的东西。孩子们正是在猜测中、在验证中,获得有关“磁力穿透性”的信息。
  又如:自然角的蚕宝宝引发幼儿极大的兴趣。“蚕宝宝是怎么吐丝的呢?” “蚕宝宝有多少只脚呢?” "蚕宝宝是怎么变成飞蛾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促使孩子们去认真观察、细心照料这些蚕宝宝。在饲养的过程中,孩子们比较难采摘到桑叶来喂养蚕宝宝,有的孩子甚至提出可以让蚕宝宝吃点别的吗?不要让它吃桑叶?但有的孩子又认为蚕宝宝一定要吃桑叶,不然它会死的。面对着孩子们的争论,教师及时地介入引导:“那你们可以分两组来做实验呀,看看哪一组的猜想是正确的。”教师的提议得到孩子们的同意,教师和那组提出给蚕宝宝吃别的食物的小朋友商定:决定抓几只蚕宝宝在一个纸盒子里喂养,并拿来了草、树叶、菜叶给蚕宝宝吃,一天、两天过去了,蚕宝宝都无精打采的,对周围的食物不理不睬的,而那些吃桑叶的蚕宝宝,却每天津津有味地享受它们的桑叶“美食”;几天过去了吃桑叶的蚕宝宝长大了,没有吃桑叶的蚕宝宝却死了一只,为了挽救剩下几只饥饿的蚕宝宝,孩子们给它们桑叶吃,果然这几只蚕宝宝又振作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了实验证实了:蚕宝宝最喜欢吃桑叶,其他草、菜叶它们不喜欢吃。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就是这样一次次地通过猜想、实践操作,验证,来解决问题。
  就这样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学会了如何猜想,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不断的猜想和验证中,孩子们不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还养成了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态度。
  四、 分享、记录,过程与结果
  在《纲要》中提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交流分享是幼儿合作学习重要内涵之一,它不仅是一个经验互动、经验共享的过程,更是师幼之间,幼幼之间感情交流、分享快乐的过程。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探索、实验,把自己预想、探索的过程,探索的结果,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下来,教师还要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可以用图画形象表达、或形体动作表达、或口头语言表达等)表达、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如:中班科学活动 “纸的吸水性”。教师和幼儿收集了各种不同的纸:牛皮纸、打印纸、宣纸、面巾纸、玻璃纸、纸皮等等,刚开始孩子们对“各种纸的吸水性”进行猜测,教师就引导孩子们把自己的猜测,记录在记录表里。对于孩子们不同的意见,教师不给予肯定与否定,而是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于是幼儿把各种各样的纸放在水里,观察纸在水里的变化,通过了操作实践,他们发现:“玻璃纸不会吸水;”“牛皮纸、打印纸会吸水,但吸水速度慢;”“面巾纸和宣纸吸水的速度最快,吸的水最多。”教师再而引导他们把自己探索的结果记录下来,并与猜测的记录表进行对比,孩子们发现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些是不一样的。从孩子的记录表来看,你会发现孩子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语言。有的孩子用“……”表示吸水多,用“﹌”表示吸水多,用“︽”表示吸水多,“ⅲ”来表示吸水多,用“▓”表示吸水多……孩子们的记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积极主动地跟同伴介绍自己的记录表格,和同伴交流着自己的猜想与验证的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通过孩子们自主的探索“纸张的吸水性”,尝试了错误,积累了经验,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如“蚕宝宝的成长过程”,有的孩子用表格记录,有的用拍照的形式记录,有的用图画形象表达记录,还有的用故事表演的形式表现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记录观察、操作的结果,有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到结论。
  刘占兰老师在《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一书中,明确提出:“要让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在科学教育中,我们以问题为导火线,推进幼儿主动探索,引导幼儿亲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方案——表达交流——得出结论”这一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他们不仅激发了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他们还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更是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相关阅读
推荐
  • 让教育融入生活之中

    让教育融入生活之中 “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 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中完成的。《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

  • 如何在小班培养幼儿的科学尝试精神

    孩子刚从小小班升上来,有时不愿自己动手去操作或去试验。那如何在小班培养幼儿的科学尝试精神呢。让他们在观察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能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运用多种材料,在小班科学领域中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让幼儿对周围事物、自身、自然界、动植物、周围的科技产品产生兴趣。在观察、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现出探索事物,认识周围的强烈愿望。在一次次的操作、探索、尝试中,去培养幼儿勇于探索发现,敢于尝试的精神和对事物浓厚的兴趣。 一:从各方面的渠道搜集材料,投放材料。 在尝试实验活动中,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是,主要任

  • 把自然角还给孩子们——读《幼儿园科学区(室)》有感

    一直比较迷惘,科学区的创设怎样才能尽如人意?当看到董旭花老师的《幼儿园科学区(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时,我如饥似渴地吸取养分,希望能解决我的难题,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看到书中班级自然角的创建这一问题时,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班级自然角的情况,羞愧难当。 由于是小班,我一直认为,孩子们还小,连穿衣吃饭都是问题,哪会照顾自然角。于是,理所当然, 自然角就成了我们老师的又一个任务:种植、浇水等,全是老师的事,有时甚至还抱怨两句好麻烦哦,还要浇水。遇到季节变换、领导检查或者自然角不够丰富时,便对孩子们说一声:

  • 关于科学活动中“支架教学”实施策略的探讨

    大唐镇中心幼儿园 赵 丹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以及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态度,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活动不应该等同于以往的常识教学,也不应该只是加些新内容和动手操作的常识教学,新《纲要》明确指出了科学活动的目标:保持幼儿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感受数量关系,体验数学意义;关爱环境,珍爱生命。那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靠已往教师传授为主,幼儿倾听为辅的传统常识教学模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据研究,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获得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幼儿不能客观地

  • 小议幼儿科学教育之4个原则

    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是引导和帮助幼儿懂得初步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的知识。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实施科学的教育可以使幼儿科学教育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忽视科学的教育,则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会事与愿违。因此,对幼儿实施科学的教育,必须注意几项基本的教育原则。 一是量力性原则。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建立在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上,并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确定 科学 知识的广度、难度和教育活动的进度。教育内容既不能落后于幼儿智力发展水平,又不能超出幼儿智力发展接受的程度。只有遵循量力性原则,才能避免儿童

  • 力求实现科学活动的三个对接

    兴山县教育培研中心 杨菊孝 幼儿科学领域教学不仅能激发幼儿科学兴趣,还能提升幼儿科学素养,发展幼儿认识能力。幼儿老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素材、善于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善于对幼儿的观点和探究进行提升总结。并力求将自己的发现与智慧和科学教育活动产生对接,生成生动有趣又充满科学性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感知科学、探究科学的活动中,对世界产生兴趣和好奇,努力实现教师的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职能。 一、将生活现象与科学内容进行对接。生活中人和事物的细微变化,都可能激发孩子探究科学的欲望。因此,老师能及时发现生活中的一些有

  •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班级自然角的创设——科学探索活动指导

    自然角是指在幼儿园的室内、廊沿或活动室的一角,供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幼儿收集来的无生物等用品场地,是幼儿开展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场所。自然角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区之一,也是最能激发幼儿观察、探究,促进创新能力发展,丰富幼儿知识的重要渠道。自然角的精心创设,既可美化环境,也可使幼儿从小养成关爱环境-关爱动植物的情感,还利于幼儿观察、分析,从中发现大自然的奥妙,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如何更好地创建自然角,让班级里的自然角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呢? 一、幼儿、教师、家长共同配合创建。 幼儿是主体,自然角的创建应

  • 科学探索活动:走进种植园,亲近自然

    还记得小的时候我们跟小伙伴们去采马兰头,既有趣味又能烹饪成道道美味,去游玩时,到茶场看工人采摘茶叶,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到小池塘里抓活蹦乱跳的小鱼、龙虾,逮威武霸道的大螃蟹,晚上,在漫天的星光中,各种昆虫演奏的交响乐中,美美地品尝着自己捉来的美味,如今也只是美好的记忆了,现在一座座建筑物拔地而起,孩子们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源泉。自然环境提供了天然、有趣、丰富、生动、开放的场所,而我园的种植园是与幼儿进行科学对话的好手段。 为让孩子了解播种、栽培、收

  • 对于小班科学活动的小班化教学反思

    一、说选材:10月是孩子入园的第二个月,针对这些入园不久的孩子,对什么事情都一知半解,所以如何去选材并设计整个活动就非常的重要。而瓶子、盖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一种生活用品,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初步知道瓶和瓶盖的作用,为此我设计了本次的教学活动。符合《纲要》中所说的: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这对于刚入园一个多月的小班孩子来说,动手比动口来的快,他们会做这件事但不会表达,为此我就设计了让孩子通过玩玩,说说,在动手操作中,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瓶口和瓶子之间的关系,并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