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以《宿新市徐公店》为例谈古诗中的情趣和理趣

以《宿新市徐公店》为例谈古诗中的情趣和理趣

更新时间:2020-04-09 19:28:26

《以《宿新市徐公店》为例谈古诗中的情趣和理趣》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跨越千年的时光隧道,用一颗纯净的心灵去感受沧海桑田的变迁。用智慧的双眼去吟诵古诗,感受古诗的神奇瑰丽。用聆听的心理去体味诗人的深情,享受诗词美妙的韵律,感受诗人芬芳的人文情怀。正值人间四月天,让我们走近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去发现那令人向往的乡间春景。从“意象”入手,寻找古诗的诗趣。诗趣指古诗的意趣。(意趣是意味和情趣)下面笔者谈谈古诗中的情趣和理趣。

《宿新市徐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中的第二首。诗云:“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此诗写的是诗人杨万里在浙江杭州北边的新市,一位徐姓人家开的客店留宿时看到的暮春景色。诗人用白描的书法描写了暮春时节乡村景色,语言清新,富有情趣。

一、情趣

1、情趣一:静态景物的情趣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你看,诗人好像手里拿着一部摄影机,首先用镜头拍下了背景。客店的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的桃树或梨树的花瓣已经落下来,刚刚长出的新树叶还没有长大,形成浓密树阴。这两句写景非常的巧妙,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的静态景物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乡村四月自然的诗意。第一、二两句首先就描写了一幅静态的乡村田园静物图。出现了“篱落、一径、树头、花落、未成阴”这些“意象”,这些静态“意象”有高有低,有远有近,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营造出立体的图像,给读者带了视觉的美好感受。其实第二两句“树头花落未成阴”和第四句“飞入菜花无处寻”也形成了疏景和密景的对应。稀疏的刚长出叶子是疏景,开的密密麻麻的油菜花是密景。有疏有密,相互对立,别有一番情趣。

2、情趣二:动态景物的童趣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扛着摄影机由远及近的一路拍摄下来,也许是诗人太着急了,他想看到更多的美景,因此脚步也越来越快,所以儿童欢快的笑声、脚步声也随着诗人的摄影机越来越近。于是静态的景物转为灵动的动态的景物。第三、四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一幅动态的景物。出现了“儿童、黄蝶、菜花”这些“意象”。一群可爱的孩子急急忙忙的的奔跑着,去追赶路边翩翩飞舞的黄蝴蝶,黄蝶飞入了密密的菜花丛中,两种黄色融为一体,儿童看不到黄蝴蝶了。一“追”一“飞”,充满生活的情趣,三四句也极富童趣。“无处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无限的想象,余味无穷。诗人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儿童和黄蝶,好像在为追不到黄蝶而惋惜,又好像为黄蝶成功逃生而庆幸。“儿童急走”“无处寻”这一“走”一“寻”把儿童情态从对黄蝶的渴望,盼望得到黄蝶,变为对黄蝶的无奈,得不到黄蝶的失望描摹的淋漓尽致,情绪的变化鲜明有趣,这也是儿童生活的情趣。诗句到此,把天真可爱的儿童和生机勃勃的乡村自然就组成了一幅令人沉醉的儿童扑蝶图。构成了一曲鲜活的生命赞歌,这是人与自然的最亲切、最富有诗意的时刻。

一二两句描写的是一幅静态乡村田园景物图,三四两句描写的儿童追蝶的动态景象图。全诗有景有人,有静有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妙趣横生。

又如二年级下册高鼎的《村居》,诗云:“草长莺飞二月,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出现的意象“小草、黄莺、柳树、儿童、纸鸢”,这首诗描写诗人高鼎在乡村居住时见到的春天景物象,及儿童放学后放风筝的情景。也是有景、有人、有事、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二上胡令能《小儿垂钓》,三上袁枚《所见》,四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等,也都是写儿童的古诗,诗中的童心童趣跃然纸上,都是富有生活情趣的古诗。

二、理趣

古诗的理趣是古诗中包含着某种哲理。下面笔者就来说说《宿新市徐公店》中的理趣。“飞入菜花无处寻”就藏着一点理趣。揭示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事理。为何“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而且桃花落下的四月初是菜花开的最茂盛的时候,金黄金黄的一大片,满眼都是。“儿童急走追黄蝶”儿童奔跑着追的是黄色的蝴蝶,蝴蝶的颜色和菜花的颜色是一样的,所以儿童分不出哪个是黄蝶,哪个是菜花,“无处寻”的儿童傻傻地站在菜花旁边,不知所措,多么富有情趣。这是一种内在事物逻辑上的理。一个“入”字传神地做了暗示,或许黄蝶整个身子全藏在金黄的菜花丛中,或许黄蝶被菜花遮住了一部分,只露出黄色的翅膀,黄蝶和菜花融入了一体,所以儿童无法分辨不出那是菜花,那是黄蝶。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唐诗重在抒情,宋诗重在写理。例如宋.朱熹《观书有感》,王安石《登飞来峰》、王之涣《登鹳雀楼》、叶绍翁《游园不值》、苏轼《题西林壁》……笔者重点来谈谈苏轼《题西林壁》。据说,苏轼在1084年4月与友人岑寥同游庐山。庐山大林峰顶有大林寺,寺庙的住持听说赫赫有名的苏轼来游庐山,就想让苏轼给题一首诗,但是苏轼没有在大林寺题诗,而是下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题西林壁》。

说到江西庐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无人能比的,李白用夸张的手法把庐山景色写到了极致。所以苏轼换了一个角度,没有直接写庐山的美景,而写出了人生的哲理来了。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前两句写游庐山所见,从侧面、正面、远处、近处,不同的方位把所看到的庐山景色传神地描写出来。这也是写景中的移步换景写法。后两句则借景说理,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只因身在此山中”。因为身在庐山中,视野就受到了观察的限制,目能所及,知识局部,所以带有片面性。就像盲人摸象。这两句告诉我们,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不同,要认识事物的全貌和真想,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其实不光观察事物是如此,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受到挫折时,失意、忧郁沉闷。取得成功时,得意忘形,神采飞扬。这就是看问题的角度和自我认识的局限所致。因此,我们看待问题、对待人生要尽量客观全面,摆脱主观成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哲理融合在一起。这真是耐人寻味的山峰,这也是苏轼的文章能“独步天下”的所在。

诗趣重在诗的“美感态度”。朱光潜在《诗论》中这样说到,“从感受到回味,是从现实世界跳到诗的境界,从实用态度变为美感态度。”古诗的美在它的趣,在于它的意境,让我们在古诗的意象中体悟古诗的意境和诗趣,发现古诗的美。

备注:文章中的一些见解得益于郦波先生的小学语文启蒙课。并进行借鉴。
相关阅读
推荐
  • 高台县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检测试卷

    高台县四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得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juān kuǎn lng hn bǔ zhuō rǔ mng ( ) ( ) ( ) ( ) xiāng gǎng zh lǐ wi ch gāo shng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8分) 喘( ) 陡( ) 碍( ) 枕( ) 端( ) 徒( ) 得( ) 沈( )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6分) 风平浪( ) 不知所( )

  • 结合自己说说感受

    四下第五单元教学检测卷中的阅读短文,讲述一个残疾儿童莎拉的故事。莎拉出生时腿上就少了一块肌肉,走路都得戴着夹板,但是她却参加了学校学校的运动会,而且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两项赛跑。 短文最后一个练习要求学生用划出最感动的一句话,联系短文,结合自己说说感受,并写下来。 总体来说,学生在短文所传递的内涵是能够读懂的,知道莎拉的成绩是由于自己的努力而得来的,努力可以取得胜利,莎拉付出了的努力是与常人无法比拟的。 但是全班只有一个孩子能够结合自己来谈感受,他觉得如果自己能够努力学习,也是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的。尽管谈得比

  •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巨人的花园》第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感受巨人的花园前后发生的变化。重点难点:感受花园的变化。一、单元整体了解.:1、回忆看过的童话故事。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第三组课文,预习过的同学一定知道这一组课文都是童话。童话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告诉大家你都读过哪些童话? 生回忆、交流。 童话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 2、读资料袋,了解童话的类型。 童话可以分为两大类,哪两大类哪?打开语文书到45页,仔仔细细读资料袋,一个字也不能落,待会儿你回答时是不

  • 呈现开放度,完善生命的发展——教《天鹅的故事》有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珍视他们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相信它、培植它。在教学时,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呈现开放的空间,有效组织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首先在开放的形式上,给予时空,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在组织学习群天鹅合力破冰场面时,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空,真正把课堂的话语权交还给学生。由四人小组的成员当主角,主持交流讨论活动。先由四人小组的同学发言,他们紧扣关键词语:惊住了,呆呆地,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又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交流自己的感悟。随后,他们又组织

  •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点评

    执教:沈老师地点:百花小学时间:2015年9月22日上午,一、课前谈话,我姓沈,你知道我教什么学科的?语文,同学中喜欢美术的有几个?我是语文老师中美术最好的。 我来画一下。三个圆,它们像什么?老师再加一点。又像什么? 教师提醒:这三个是一样东西。你觉得是什么? 此课前谈话有创意。建议拿一个实物。 二、揭题:古诗《题西林壁》 板书题目。 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题指写。西林是指西林寺。 诗是谁写的?苏东坡。宋朝。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 三、学习诗歌 学生读诗2分钟。 这是真读。 指名读诗,读正确。齐读诗歌。

  • 紧扣文体教学,初识文体特征——《说勤奋》教学后记

    《说勤奋》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篇说理文,对于初次接触此文体的四年级学生而言,是陌生且有难度的。如何紧扣文体开展教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根据文体特征研制适宜的教学内容 依据学情(第一次接触说理文,又是中年段的学生),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明确说理文的概念;知道说理文的结构;初晓说理文的论证方法。我想:任何拔高要求或降低要求的做法都是无益的。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文而定,依体而动吧。 二、 根据文体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课文体裁不同,年段要求不同,教法自然有别。小学语

  • 《詹天佑》师徒结对,教学相长

    《詹天佑》一文记叙了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不怕帝国主义者要挟嘲笑,克服工程中的千难万险,提前完成修筑任务的事迹,变现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杨亮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紧扣杰出爱国这两个中心词,贯穿全文的教学,起到了统领的作用。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会抠中心词来领会文章的中心是基本功,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长期坚持练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的掌握这一技能。这样,才能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杨亮老师在第一环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帝国主义者是如何阻挠、要挟、嘲

  • 《习作3》教学反思

    《习作3》共三部分。例文是一封信,小作者向好友描绘了家乡迷人的风光和古老的风俗。文后例文要点做了简明概括,帮助学生把握例文和习作要领。习作要求提示部分明确要求本次作文是写信,信的内容是介绍家乡,方法是选择一两个方面写。 这是学生第一次尝试以书信的方式写作,信件的格式、内容都要进行详细地讲解。 1.书信格式教学。这次习作是写一封信,信的格式虽在三年级学习过,但学生多数已遗忘,因此在课堂上花了较长时间来讲信的格式。但是在草稿中,发现仍有部分同学格式不规范。只能再次针对这部分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2.本次习作内容

  • 基于课程标准开展部编教科书四年级上册学生语文学业成就评价的设想

    一、关于学业成就评价的标准和内容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非常强调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要基于课程标准开展,它明确指出: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命题。因此,我们必须基于课程标准开展小学生语文学业评价。为实现基于课程标准开展小学生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