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 教案交流:圆锥和圆锥的体积
    教案交流:圆锥和圆锥的体积

    预习目标:1、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2、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求出圆锥的体积。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预习重难点:1、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2、测量圆锥的高。 预习过程: 导语: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

  • 《数与形》听课反思
    《数与形》听课反思

    3月9日上午,在淮海堂听了李培芳老师《数与形》这节课。初见李老师,首先它的长相令我很是惊讶,太年轻了;其次,李老师上课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机智的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前的活动,李老师给出了一些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看出不同的图形。课堂的伊始,李老师用10秒钟的速算游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但学生们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并且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借着这个机会,教师引导学生们进行从无序到有序的数学思

  • 好玩的数学----小学数学乡村骨干教师培训站第13次教学观摩活动心得
    好玩的数学----小学数学乡村骨干教师培训站第13次教学观摩活动心得

    徐州市教育学会组织的全国名师展示课,一学期一次,这是非常难得的与全国名师专家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活动第一天请来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可惜因工作原因没有去,第二天我听了两位年轻特级教师的课以及专题讲座,收获感受很多,最深的是来自厦门的李培芳老师的生本数学。 李培芳老师,非常年轻,也就是三十多岁的样子,上课之前看到他,如此年轻的特级教师,从内心来讲没有对他报有多高的期望值。主持人张兴朝校长做了一

  • 生活充满着数学“百分数”的探索之旅
    生活充满着数学“百分数”的探索之旅

    这学期在东华小学的校级研究课,我带领六1班的同学们开启了百分数的探索之旅。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世界为百分数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课前,经过调查,发现百分之百的学生或多或少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百分数,我也希望这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所以我布置了自主预习的作业,请学生先去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思考关于百分数还想进一步研究什么数学问题,将找

  • 追求理解的教学——自主开放思维可见例谈(第六单元百分数的例6)
    追求理解的教学——自主开放思维可见例谈(第六单元百分数的例6)

    摘要:我们很多时候,都只是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我们首先花大量的时间思考的是:自己要做什么、使用哪些材料、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是首先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是的,学生需要什么?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理解 前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

  • 观察图形中的隐含关系来解题
    观察图形中的隐含关系来解题

    六年级下册我们接触到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数学报上的挑战自我中有这样一道题:图中蓝色阴影部分可以做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是多少? 首先看到这题的时候会感觉到条件非常少,似乎只有一个条件,即大长方形的长度是24.84cm。请你仔细观察这个图形,回忆求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你能发现什么? 我想到了圆柱底面周长就是展开后长方形的长,C=d,显然这幅图中长方形的宽是2d,不可能是底面周长,即长方形的长才是围成圆柱的底面周长。发现了这个小秘密后一切迎刃而解,假设圆形的直径是d,则d+d=24.84cm

  • 六上《圆的认识》听课反思
    六上《圆的认识》听课反思

    今天听了沈老师的《圆的认识》,这是一堂扎扎实实的课,我感觉仿佛我也是学生置身于课堂中,不敢开小差,认真的倾听每一个环节。下面从几个方面说说我的感受: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圆的美 课的一开始让孩子说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接着让孩子们欣赏了大自然中的圆,建筑设计中的圆,工艺设计中的圆,标志设计中的圆......让学生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这样让学生从已有认识圆的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从生活中

  •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假设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假设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替换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等量可以替换。 教学准备 导学案、课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罗建康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部分 自主备课部分 一、交流前置性作业 1、师生校对口算练习 2、第2题

  • 关于《形状与结构》单元5~8课的一些想法
    关于《形状与结构》单元5~8课的一些想法

    《做框架》本课中先教学生做两个基本形状的框架:三角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感受这两个框架的稳定性。让后让学生用之前做的正方形框架,组内合作,加工成一个正方体框架,再根据三角形稳定性好的特点加固正方体框架,并用课本测试加固后的框架的承重能力。这里要引导学生注意,书本的压力是向下的,所以只要在竖直方向上加斜杆,推、拉住正方体就可以了,而水平方向上的两个面不需要加斜杆。 《建高塔》一课知识点比较简单,学生基本都已经有前概念了,因此比较容易就能分析出框架结构塔能够又高又稳的结构特点。其中,风的阻力小一个因素可能一开始分

  • 分数倒数的教学方法总结
    分数倒数的教学方法总结

    第一层次:是学习分数的倒数:在学生明确什么是倒数后,让学生总结出一个分数倒数的方法,知道只要把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就可以了。(但是局限在假分数,而不是带分数,如果是带分数要转化为假分数再找它的倒数。今天教学这个地方没有处理,因为这是第一课时的初步认识。) 第二层次:是整数的倒数:让学生思考整数有没有倒数,并说说理由,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只要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就互为倒数,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再考虑特殊的整数1和0,明确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第三个层次:是练习,特别是练习十第4题的设计相当好,不仅让学生熟练找倒

  •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概括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概括

    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对于学生来说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更高,所以如果学生的感知不充分,学生是很难展开空间想象的。于是,在授课前,我收集了一些正方体的张开图,设计了一些展开图是无法围成正方体的,在纸上画下来,准备课上进行观察、交流。 课上,我首先出示了一个正方体,然后展开,告诉学生这就是正方体的展开图,我们生活中买了物品的包装盒就是先设计并生产好,再围起来的,让学生体会到学会展开图的重要性。 在出示了几幅正方体的展开图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判断的窍门呢?让学生发现如果一行或者一列有3个或以上的正方形,相对的面之间

  • 借助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借助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这与他们平时的日常生活有关,学生感知的少,接触的少,关注的就更少,所以到了六年级有一部分同学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感知还是不行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对他们的特征深刻的感悟,在教学时老师充分借助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这里的长方体框架结构对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和特点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认识长方体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长方体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布置了让学生回家找长方体的作业,初步感知长方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长方体框架结构的实物,把长方体六个面在学生

  • 把问题剖析的层次清晰,环环紧扣
    把问题剖析的层次清晰,环环紧扣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内容学生不易一下子就接受,如果老师在这个时候能够把问题剖析的层次清晰,环环紧扣,让学生了解并明白其中的道理,我想这不光对于现在这一节课,对于整个单元,甚至是整个学习阶段都会有帮助。所以如何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如何分析问题的本质,如何创设环节,都显得很重要。 例题: 黄花有50朵,红花比黄花多1/10,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分析: 1.从题目本身来看,这是一道比多比少的题目,求的是相差数,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比多比少的题目应该用加法或减法来做,求相差数应该用减法,大数减小数。 2.

  • 《百分数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百分数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凌勇峰,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从实施情况来看,课堂氛围融洽,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我替换了枯燥的老生常谈类型的应用题,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们生活中的并且有相对经验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地理解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 1、改编例题让信息更具有吸引力 根 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中,因为百分数在生活

  • 《解决问题策略》(六上)听课反思
    《解决问题策略》(六上)听课反思

    今天听了六年级的《解决问题策略》一课,本节课是运用假设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执教的是一位青年教师,他上课的语言非常亲切,对教材也做了充分的研究,设计制作了精美的白板课件。 课后,整节课沉闷的气氛引起了大家的热议,为什么充分的准备没有引发学生热烈的响应呢。细细品味,我们发现这堂课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通病,我们老师喜欢反复揣摩学生的基础,忘却对学生基础的调研;我们期待学生的思维,却不以学生的错误为思维的起点。 首先,如果你无法预测学生的基础,老师可以开展一个前测,以一个典型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看看阻碍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