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请还给学生快乐的童年《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请还给学生快乐的童年《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更新时间:2014-07-22 09:48:01

《请还给学生快乐的童年《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陈大伟老师在《建设理想课堂》一书中提到:一位家长的信《重提鲁迅的“救救孩子”》引发了我的思考。信中提到了他三年级女儿的遭遇,孩子不愿意去考试,“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每天面对的不是快乐成长,而是陷入题海之中。”孩子没有了童年的快乐,一天中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她又怎么愿意去学校呢?难怪有学生会把歌词改成:我去上学校,拿了炸药包,隆隆一声学校没有了。

暑期期间青少年活动中心那繁荣的景象是不是也说明一些问题,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经过孩子的同意更不要说和孩子商量了。课家长问什么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呢?还不是现在的教育制度给闹的。试问有哪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去倒垃圾?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光宗耀祖?因为这样的现象学生们就成了一个个牺牲品了,上午上××、××课,下午上××、××课,晚上上××课,一天的活动被排得满满的。我们班的学生曾经说过,暑假作业慢慢做,反正做完了妈妈也会让我做其他的作业。由于有的学生有了这样的思想,拖拉作业,作业质量不高等现象就应运而生,学生不断地在“被学习”。

朋友的女儿每天只允许看一个小时的电视,玩一个小时的电脑,这是暑假和双休日的安排,上课之后这个孩子绝对没有这种好的待遇了。可毕竟是孩子,她的内心是多么的渴望电视和电脑啊!于是,每天琢磨着怎样能玩到电脑和电视。可是每次又都失败,瞧她那张可怜的小脸,真是痛苦啊!暑假期间她妈妈又给她报了5门兴趣组,看了一叠又一叠的故事书。知识学习了很多,她也失去了很多儿童应该拥有的快乐,真不知她的内心世界会想些什么。

相比她而言,我的儿子拥有了很多和同伴玩,或者看电视和玩电脑的时间。可是作为母亲,我也一直在纠结:我这样做到底行不行,我的儿子会不会因此而赶不上其他的同学?所以我一直梦想着有很多的金钱送孩子去学习轻松,能力又能得到更多训练的国外。可这只是空想而已,不禁要问:中国的儿童什么时候才能向国外的儿童那样既学得轻松又能学到很多的知识。

作为一位老师,我又该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课堂充满幸福感?我思索着。
相关阅读
推荐
  • 怎样的课外阅读才是理想的状态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就已情有独钟。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说明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朱永新教授更是一再地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阅读必将带动学生的学习、教科书、教辅书不能替代课外阅读、家长在孩子阅读中该充当怎样的角色、阅读应与实践相结合、怎样的阅读状态才是理想的状态等问题。(详见《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user1/sly9992/125636.html)课外阅读已经越来越被教师、家长所重视

  • 源自“心”的教育──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后感

    【引子】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说,人活着的时候,浑身是软的,死了才硬梆梆;草木活着的时候,非常细腻,死了才干枯,所以说,坚硬的东西往往是死了的东西,活着的,反而是柔软的东西。】 对于教育者本身来说,柔弱有两层意思:一是柔软。即放下自己,使自己内心变得柔软,让孩子的心灵愿意靠近;二是示弱。内心强硬者,必然使孩子敬而远之。所有教育者,都应当具有像水一样柔弱的品德,柔弱,莫之能胜也,柔弱比强硬更让人愿意依靠,更让孩子愿意倾听,愿意对你

  • 千万不能忽视家庭教育——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书,却一直没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原因有很多,最大的恐怕还是懒惰吧。这个暑假,在儿子的影响下,我终于耐心地读完了整本书,还做了两万多字的摘录。掩卷沉思,受益匪浅,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在书中,老卡尔向我们叙述了自己是如何把一个智商平平,甚至还有些痴呆的儿子教育成一个天才的。因为他认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决定于他或她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

  • 读书,生命飞翔的羽翼

    在我的记忆里,从小,父母总会苦口婆心的让我长大了要好好学习。现在终于了解到他们口中所说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生命飞翔的羽翼!我并没有像文人异士那样的文学修养,也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本质,但是,对文学与读书,我倒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首先,读书是一件快乐而孤单的事。所谓快乐,那是你沉醉在文学中,享受着文学带给你的快乐与忧愁;而孤单,那其实是另一中境界。人因文学而孤单,那就是将你和文学容为一体。人在文海里享受快乐与孤独,听起来就像是一件可以震动人心的事,事实证明,我国的很多抛头颅,撒热血的文学家已经到达了这一种思想

  • 眼泪只能流一滴——《小小的我》观后感

    无意间同事给我推荐了一部电影《小小的我》。看时眼泪一次次情不自禁地留下来,看后让我为之感动。这部电影主要讲一个伤残儿童栗欣短短的一生,人物微小,如沙海中的一粒,但却给人留下无限深思。为什么?影片从童心这个角度,做了大大的开掘。是童心焕发出的光彩,照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久久未被触动的地方。 一场车祸,让一个如花儿童栗欣成了残疾人,让她的生命只剩下短短几年。这个打击是致命的,但小小的她却坦然面对,不被任何困难打倒。 她要上学。为了能上学,栗欣咬牙学走路,一次次跌倒,一次次拼命爬起,终于学会走路了,当她艰难地走到

  • 暑期读书随笔《教学勇气》

    读书随笔1:我喜欢这句:尽可能与我们的专业领域保持联系,学习足够的技术,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这里强调的是专业修炼,即教师应该成为所教学科的传教士。专业阅读,就是穷毕生精力,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一方面扩大阅读面,建立深厚的知识背景,一方面始终关注本学科前沿的 发展,保持足够的敏锐。 读书随笔2:是什么是学科方向问题,如何做和为什么是专业发展问题,前者侧重于方法规范,后者侧重于价值追问,类似于一个是方法论问题,一个是本体论问题。而最后一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为什么要教书的问题,是关于自我的追问,是存

  • 机械的学习——《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孩子为何失败?我想关键在于无效的学习。孩子在课堂上运用策略保护自己这一举动就能够说明学习在他们心中是件让他们倍感恐惧的事情。因为家长和老师都相信通过学习孩子会变得聪明,而未经孩子的同意就强加一些意念在他们身上,孩子的身心都遭到束缚恐惧感便产生了。孩子来学校上课只是无奈而被动地服从家长的意志。他们在学校的任何表现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已,有点行尸走肉的样子。 霍特先生的学生马朱莉在他叫学生举出p结尾的动词后,激动的叫起来我做不到。霍特起先不知道她为什么如此激动,后来通过慢慢询问终于知道了马朱莉根本不知道动词的

  • 请还给学生快乐的童年《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陈大伟老师在《建设理想课堂》一书中提到:一位家长的信《重提鲁迅的救救孩子》引发了我的思考。信中提到了他三年级女儿的遭遇,孩子不愿意去考试,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每天面对的不是快乐成长,而是陷入题海之中。孩子没有了童年的快乐,一天中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她又怎么愿意去学校呢?难怪有学生会把歌词改成:我去上学校,拿了炸药包,隆隆一声学校没有了。 暑期期间青少年活动中心那繁荣的景象是不是也说明一些问题,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经过孩子的同意更不要说和孩子商量了。课家长问什么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呢?还不是现

  • 让我们真正地爱学生——暑假读书有感

    七月暑假临近时,叔同的校园里多了许多朝气蓬勃的来访者,一脸的兴奋,中考结束不久,正期待中;一眼的怀念,叔同的校园曾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也给我无限的幸福,因为他们是我曾教过的学生。暑假中的一天,突然又接到他们的电话,要在肯德基店里聚一聚,特别邀请了我。分别了三年,许多同学个儿高了,帅了,酷了,但是我们之间的交谈还是这样的亲切自然,他们也觉得小学同学能这么有凝聚力的班级应该不多。看着他们,我更感到自豪,因为我觉得那几年我们之间的关系让我们不再是单纯师生关系,也正因为这样,今天的我说些话,他们还是那么信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