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源自“心”的教育──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后感

源自“心”的教育──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后感

更新时间:2014-07-22 09:47:50

《源自“心”的教育──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引子】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说,人活着的时候,浑身是软的,死了才硬梆梆;草木活着的时候,非常细腻,死了才干枯,所以说,坚硬的东西往往是死了的东西,活着的,反而是柔软的东西。】

对于教育者本身来说,柔弱有两层意思:一是柔软。即放下自己,使自己内心变得柔软,让孩子的心灵愿意靠近;二是示弱。内心强硬者,必然使孩子敬而远之。所有教育者,都应当具有像水一样柔弱的品德,柔弱,“莫之能胜也”,柔弱比强硬更让人愿意依靠,更让孩子愿意倾听,愿意对你提供帮助。

──摘自《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

乍听《教育是没有用的》,便心生疑义,没有教育,何来知识、技能、价值观……

读完《教育是没有用的》,便豁然开朗,教育,应回归教育的本质──心灵感应。

一、放下自我,成就孩子

林格先生说:“教育者要放下自我,敢于‘装傻’”。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把自己放在低处,才能海纳百川。

一直以来,教师的权威和尊严困扰着我,每到开学初,我总以一副威严、冷漠的样子与孩子们见面,让孩子们在一开始就对我产生畏惧,从而乖乖地听话。渐渐地,我发现这一招虽然效果很好,但孩子们对我敬而远之,表面上对我毕恭毕敬,但一旦离开我也就没有什么感情可言了。自从自己的孩子上小学后,我在可亲可敬的刘老师的引导下走出了教学上的一个误区,多次的促膝谈心后,我明白了教育学生如同炖一锅汤,要用文火慢慢地炖,也许这要花很多时间,却能炖出一锅香味浓郁的浓汤。

就这样,在最近的几年中,我逐渐改变着自己,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急躁,不要过于凶悍,不要让自己总是高高在上。既然要和七、八岁的孩子打交道,那么就让自己也变成他们的“同龄人”吧。首先,我放下教师的架子,以微笑迎接每个孩子的到来。其次,我不再傲然于自己的学识,在不断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倾听孩子们的话题,遇到不懂时虚心求教。第三,课间多与孩子们交流,聊天、谈心、游戏,往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孩子们对我产生亲近感、信赖感,甚至是依赖感。

事实证明,刘老师的怀柔政策是正确的,孩子们并不因为我的微笑、“无知”而凌驾于我之上,反而更加信赖我,课堂上表现尤为出色,学习成绩也就水到渠成了。特别让我欣喜的是,每送走一届学生,他们总是对我那样的依依不舍、念念不忘,这让我感动不已。正如林格先生说得那样:假如教育者是依靠自己的权威,处处表现得比孩子强,那么,即使获得了尊重,也是带着负面的尊重,总有一天会被孩子抛诸脑后,真正的“权威性”是等孩子长大后回想起来的“权威性”。而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

二、转变角色,信赖孩子

春蚕、蜡烛、园丁……常常是教师的代名词,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并不欣赏这样的代名词,为什么教师非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呢?而在现代教育中,也不需要我们作出这样大的牺牲,所以,我们更应该选好角色,并转变角色。

林格先生做了这样四种比喻:1.做“火柴”,不做“蜡烛”;2.做“律师”,不做“法官”;3.做“农夫”,不做“园丁”;4.做“拉拉队”,不做“陪跑者”。

首先,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成为孩子们心中永不熄灭的“蜡烛”,这根蜡烛有着无限的能量,而教育者的任务是做一根火柴,点亮孩子心中的光明。其次,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一边,竭力维护、捍卫孩子,结为友好同盟关系,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与孩子形成一种对抗关系。第三,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多学习农夫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植物自行生长,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修剪枝叶,企图改变植物的生长。第四,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永远无法和孩子一起跑到他的人生终点,因此,最好的选择就是站在舞台上,为孩子呐喊助威,起到拉拉队的作用,让孩子独立自主地成长。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中李开复博士的成长、学习、就业,以及成功的整个过程就是对教育的另一种诠释,尤其是他对“由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的说法与林格先生不谋而合,当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为了别人,无论是满足家长还是老师的要求时,学习的动力就会降低;当孩子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所以,让我们信赖每个孩子,呵护孩子自主成长,不要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索。

三、沉得住气,等待孩子

有不少教育专家在演讲中问过相似的问题:你要做一个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书匠,还是一名教书育人的教育家?我们听后往往会莞尔一笑,不置可否,也许我们只是就职于“教师”这一职业,而没有成“家”的豪情壮志,然而,要想真正做好教师的工作,必须要沉得住气,而你一旦能沉得住气,离“教育家”的称号也就不远了。

“沉得住气”是目前教师和家长特别欠缺的一种核心能力。人心浮躁,人们最缺乏的就是恒心和耐心。其实,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教育过程是漫长的,正如父母的职业是终生的,学习也是终生的,但是,我们常常不能容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点滴差错,斥责、质问、恶语相向,时而有之,常有“恨铁不成钢”、“扶不起的阿斗”的想法,然而,我们却忽略了“铁就是铁,怎能变成钢”呢?既然是“不倒翁”,又怎能站立起来呢?

每个孩子都是有差异性的,我们不能用等同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孩子,就像我们班的腾腾,幼稚、天真,做事没有条理,怎么看都不觉得像是二年级的孩子,就连语言的表达都还不够顺畅。不过,你要是和他聊起飞机、坦克来,他就会滔滔不绝。特别有意思的是每当造句时,不管怎样的要求,他都能和飞机挂钩,写比喻句时,他会写“一只只蜻蜓就像一架架小飞机。”用“一会儿……一会儿……”写句,他会写“飞机一会儿飞得高,一会儿飞得低。”用“渐渐地”写句子,他会写“飞机渐渐地飞远了。”总之,万变不离飞机啊,而他的理想就是长大了开飞机。对于这样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成绩虽然不够理想,但我觉得我们需要耐心等待,等待孩子慢慢拥有学习的能力,毕竟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起跑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其实并不重要,终点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就像林格先生说的那样: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教育的秘诀是“三分教,七分等”。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时间表,做事情需要克服急躁,耐心等待也是一种智慧。

四、心灵感应,理解孩子

林格先生说:“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而这两者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而我想说,我们更应该理解孩子,因为只有理解才能尊重。

每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家长着急,老师也着急,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最痛苦的其实是孩子本人。因为他能体会到周围所有人对他的不满,能感知到周围所有人对他的失望,这种痛苦即使是成年人也是很难承担的,更何况是我们幼小的孩子呢。因此,教育应该是一种心与心的感应,理解孩子的“痛苦”,让孩子在心灵上得到温暖,在心灵的碰撞和感动中获得成长。

对于我们的教育而言,包容与谅解是一朵芳香的“玫瑰”,而理解就是这朵“玫瑰”所散发出来的芬芳。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无论他做了什么,千万别以伤害自尊心的方式去进行说教,那样不仅无济于事,还会起反作用。只有用你的真心才能换来孩子的诚心,让我们回归教育的纯真,以自己的平静心情,培养孩子的平和心态。

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泰戈尔说:“不是棰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得鹅卵石美轮美奂。”教育之道,道在心灵,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首先应该打开自己的心门,然后用自己的心灵去沟通、打开孩子的心灵,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相关阅读
推荐
  •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内容简介】 《窗边的小豆豆》描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东京,发生在一所小学(巴学园)和在那里上学的一个小女孩(黑柳彻子)的真实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

  • 献给母亲节的礼物——读孩子们《给妈妈的一封信》有感

    在母亲节前夕,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母亲节,你想送给自己的妈妈什么呢?有的说:对妈妈说母亲节快乐!有的说:亲手做一张贺卡送给妈妈。有的说:买一朵或一束康乃馨送给妈妈。有的说:给妈妈做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真是五花八门,都各尽所能地想着为自己妈妈的节日增添一份欣喜和快乐。当我微笑着说:你们的提议有些缺乏新意,有些可能还不能做好或做到,所以我有个提议,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问:什么提议啊?快说说!那就是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写信?怎么写啊?我们又不会写。马上有孩子反驳道。但大部分孩子却脸露喜色,说:

  • 天上不会掉馅饼——观《宝葫芦的秘密》有感

    《宝葫芦的秘密》对儿子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众多的影片中他独独选中了这一部,所以,我也就当仁不让,没顾得上头顶那火辣辣的太阳,带着儿子一起去揭开这宝葫芦的秘密。 买票、就坐,儿子顾不上擦擦满脸的汗水,就迫不及待地说:妈妈,什么时候才开始放呀?我笑着说:这么心急呀,还有十分钟就开始了,你要用心看啊,看看这宝葫芦里到底有什么秘密? 当1小时20分钟的电影放完时,儿子显然意犹未尽,说:这么快就放完了,我觉得王葆不应该把宝葫芦扔了,他可以带在身边,也能随时提醒自己呀。当我问他喜不喜欢王葆时,他说喜欢,但也不喜欢,喜

  •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读“让双脚落在地上”有感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阿荣旗王杰小学 史金凤 读让双脚落在地上有感 近日,我在工作之余,拜读了内蒙古教育新视角栏目:作者高波写的一篇文章让双脚落在地上看到这个题目,我感到很好奇,怀着好奇读了下去。原来是作者偶然翻阅入学新生的未来展望,不禁被他们的一、雄心壮志深深吸引,他们憧憬着自己能成为商界巨子、政界精英、学界翘楚,以及各个领域的接触人物。几十份展望中,作者看到了志存高远的自信,却很少看到脚踏实地的态度,看到了对成功者的仰慕,却很少看到对如何成功的思考,一些不易出彩而有为社会必需的平常职业,更是完全不

  • 《凤眼菩提》读后感

    林清玄,一个喜欢谈禅,喜欢说佛经故事的台湾文人。 他的菩提系列散文有十本,分别是《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凉菩提》、《宝瓶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有情菩提》。这些书,清幽大气,是以一个佛教徒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文章委婉轻柔,充满悲悯情怀。他没有简单地讲经说道,而是用一些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的经文,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情和现象说开去,让道理渗透到日常最简单最普通的生活和感受中。 我最喜欢《凤眼菩提》书中一文《重瓣水仙》里的这样

  • 激发想象,培养创造能力——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一书中,提高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策略方法一章中,提出诱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创造能力。我深受启发。 黑格尔就曾说过: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和可挖掘的空间。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的任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歌德母亲教育孩子的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她讲故事的方法很独特,总是讲到一半的时候就停下来,余下的故

  • 从《豪猪的哲学》想到的

    最近在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看到她引用的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了尖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但总不知道保持怎样的距离才最好,太远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于是又开始疏离;但又觉得冷了终于豪猪们保持了最适当的距离,又得到了群体的温暖。于是我也想到我们师生之间也可以保持适当的距离,也能产生最大的教育作用。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往往希望走进学生的心灵,这当然是最高的境界。其实对学生一种有距离的教育也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对成熟的肯定。在学生的成长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

  • 读《建设理想课堂》有感

    陈大伟教授在他的著作《建设理想课堂》中说,课内不能太勤快。就是在课内就一定要让孩子动起来,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任务,而不是一定要自己动手。也就是说,不一定动手做了,写了,就一定是勤快,有时候动脑思考、动嘴发言也是一种好现象。 不由得就想起自己以前课堂上的一个片段: 学习《乡下孩子》这篇课文时,有一个环节是体会乡下孩子的生活有趣和多姿多彩。要求学生模仿书上的一个句子进行仿写。我采取了一个渐进的指导方法,感觉效果很好。 首先出示书上例句: 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 指导孩子读好这句话后,

  • 优化课堂教学从“教”和“学”两方面入手

    《建设理想课堂》读书心得(二) 《建设理想课堂》一书的第二章中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老师在办公室里声色俱厉地训斥学生:为什么不做家庭作业!前几天你还抄了别人的作业,现在连抄你都懒得抄了,看看你的成绩一天不如一天,不想学习就回去!下来把昨天的作业写两遍!训完后走进教室上课。这位老师在课堂上准备了很多题,每一个题目的处理都匆匆忙忙,每一个题,都只让一位或两位同学讲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还没有明白,老师就在黑板上解题。尽管也有讲解,但终究是跳跃性的,相当多的同学表情茫然地坐在课堂上。课后,党听课老师问他学生什么时间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