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家访总结
家访随笔:奶奶的泪

家访随笔:奶奶的泪

更新时间:2014-07-22 09:58:31

《家访随笔:奶奶的泪》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家访总结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小慧,一个可爱又伶俐的小姑娘,有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还有着一张能言善道的小嘴,扎着马尾辫,走起路来甩呀甩,挺招人喜欢。可是,小慧的学习却不怎么可爱,也不伶俐,简直让人操透了心——学校里,老师操心;家里,奶奶操心。
可为什么不是爸爸妈妈操心呢?原来小慧的父母在她上小学前离婚了,她跟着爸爸过,而爸爸又把她当作包袱甩给了爷爷奶奶,所以爷爷奶奶到老又做回了“爸爸妈妈”。面对小慧的学习,两位老人可是用尽了浑身的解数,但是时代在发展,无论他们怎么努力却始终跟不上我们前进的步伐,再加上小慧本身也不怎么爱学习,怕苦、怕累、怕难,所以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尽管这样,奶奶依然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着她,督促着她,希望她能学好,希望她能和别的孩子一样聪明。
当我在家访中告诉奶奶小慧这个学期的进步:学习比以前积极多了;没有那么爱哭鼻子了;对生字词语的掌握也扎实了;自己知道要努力,有上进心了……奶奶笑了笑对我说:“现在是比以前好一点,管起来没那么累,但是她还是比不上别人,对吗?”我只能安慰着说:“我们能够看到她的进步也不错啊,至少与她自己相比有了进步嘛,毕竟人与人的基础是不同的。”奶奶似乎认同了我的观点,说:“学习是好一点了,可就是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勉强能按时完成,假如我再布置一点的话,她就要叫了。沈老师,我的话她是不听的,有时叫她做一点事吧,她就要叫,什么你又要我做啦,你总是叫我的,为什么你自己不做呢?我把她管那么大,你说叫她做点事都不行,那我管她还有什么用呢?”说着,奶奶还一边抹起了眼泪。我知道老人心中的痛,不由得同情起她来,本来想好的许多话没有说,回过头来对孩子说:“小慧在家要听奶奶的话,做个好孩子。你知道吗,奶奶带你真的很辛苦的。”孩子懂事地点点头,说:“恩,我有时候也会帮奶奶做事的。”“我知道小慧很乖的,你看我们课堂上学了很多要爱自己爷爷奶奶的故事,像《棉鞋里的阳光》、《胖乎乎的小手》里的小朋友,对奶奶多孝顺呀!”孩子又重重地点着头,说:“我知道了。”
看着孩子郑重其事的样子,老人擦了擦眼泪说:“老师,我还有个问题,这个英语我们又不懂,也不知道她读得对不对,你说有什么办法吗?”英语,对于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来说还真是个问题,但能有什么好办法呢?我只能对她说,那要多听录音,听多了孩子自然就会读了。可是老人却说:“我叫她自己听,她说听不懂,我们就更不行了。”于是,我让孩子拿出英语书,随便翻了一页,是首英文儿歌,让她唱一唱,她摇头说不会,再翻一页是单词,共5个读出2个,接着又翻了一页是句子,她说第一个单词不会,也就是说虽然已经学完了课文,可是孩子基本上都没学会呢。但是,英语就是要多听多读啊,除了听录音,除了多读,我还能有什么好办法呢?
后来,我们还聊到了语文学习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阅读和写话。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孩子在学校里认真听讲以外,回家还需要一定的练习,特别是写话,可能还需要家长手把手地教,但是奶奶这么大年纪了,眼也花了,怎么能担此重任呢?当说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奶奶的眼泪又抹开了,可我又能做些什么呢?而小慧的爸爸呢,自从一年级时的家长会(是妈妈强行把他叫来听的)到现在一直没露过面,上学期的家访他也没出现,今天他妈妈好几次电话打过去,开始他还接说没空,后来干脆就不接,也不回来,这就是一个儿子该留给妈妈的责任吗?由始至终,小慧的爷爷没有说一句话,在为我们泡了茶后就一直站在窗口望着外面,因为住在底楼,外面什么风景都看不到,那么,他又在想些什么呢?在老人看似平静的外表下,我想他的心中也许正翻江倒海呢。
当我们告辞出门时,两位老人送到门口并再三地表示感谢。我忍不住回头对奶奶说:“快点叫儿子找个人成个家吧,这样你们肩上的担子可以轻些,他也可以稳定下来。你看这孩子,真的很可怜呢。”这时的小慧正靠着奶奶站着,眨巴着眼睛看着我,而奶奶又用手抹起了眼泪,说:“我们讲起来她又不听的……有什么办法呢?”
我的眼泪就再也没忍住……
相关阅读
推荐
  • 走进家庭 走进学生——家访总结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走进一个家庭,就是走近了学生生活的空间,拉近学校与家长的距离。这次家访,事先,我就根据孩子平时的表现,以及比较特殊家庭的孩子,确定了14个孩子作为家访的对象,如:固执、我行我素的龚方权;经常偷东西,自控力特别差的赵艳;回家作业经常不完成、成绩很不理想的李晓雪、蒙威;这次期中考试进步较快的方坤、徐海川;期中考试中成绩下降快的辛熙旺、龙远杰;最近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完成较差的陈平;父母回老家刚回来的苑佳琦等。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和他们生活的家庭,和家长进行比较充分的交流,因此我先后分

  • 教学从这里起步——学前家访

    28日(周日),大多数家长休息在家,我们便主动出击,教学也就从这里起步。一天的家访排得满满当当,甚至错过了午饭时间,而这一个个的初次见面,让我的心情起起伏伏,有欣喜,也有担忧,尽可能地把孩子们的信息收录进自己的记忆仓库。 【文静的双胞胎姐妹】 恬伊、盈伊是一对双胞胎。新生家长会时妈妈就想跟我交流一下,于是,便约定了家访,以便有更多的了解。 一到孩子家,发现虽是双胞胎,但长得一点儿都不像,我的心中有点小小的失落(因为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为双胞胎一定是非常神似,让外人难以辨认,然后在同一个班中学习会发生很多令人

  • 家访感言:特殊的孩子

    假如你没有看见她的助听器的话,你绝对不会想到她竟是一个患有听力残障的孩子。面对这么一个特殊的孩子,我进行了一次正式的登门拜访。而正是在这次家访中,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感动于父母的爱,感动于孩子的坚强。 时光回溯到2001年,年仅两岁的苗苗在同龄的孩子中显得那样的与众不同,别的孩子很早就已经学会了走路,可她走起来还是歪歪斜斜;别的孩子已经能说会道了,而她却始终不曾开金口刚开始父母以为这孩子特别,不太爱搭理人。但有一次,在孩子蹒跚着往前走的时候,父母在后面叫她,而她却充耳不闻,父母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做了一个实验

  • 一年级新生家访随想——一年级教师家访总结

    一年级新生入学将近两个月了,学校组织老师们去每一位孩子的家里走访。我与顾静艳老师同行,负责去五个孩子的家里。这五个家庭有共同点:其一都比较富裕,四户是做木业生意,一户夫妻俩都在码头工作;其二对孩子的教育都比较重视;其三对学校都比较满意。但各过各家,各开各花,五个家庭呈现的情况又是各不相同: 小敏有个五年级的哥哥,兄妹俩无话不谈,相亲相爱。父母带着他们从重庆到北京再到浮桥,几经辗转,现在这里做木业生意。夫妇俩不但注重两个小孩子的功课,也十分关心孩子的情商。所以只要一有空就带着孩子出游,要求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

  • 一年级教师家访总结: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我班有位女同学小陆,上学年由上海转入我校,虽已转学来一年了,但在学习习惯上还是完全没有适应,甚至越来越差,为帮助这位女同学尽快调整学习状态,有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进行了家访。 这位同学是典型的三口之家,爸爸在家没有固定的工作,妈妈是某化妆品销售,也是一个基督信徒,家庭经济情况良好。在平时的接触中了解到,主要由妈妈负责孩子的学习。 本次家访的原因是:在这一学期中,孩子的学习用品经常丢失,课堂作业经常无法完成,连基本的眼镜都多天不戴,导致根本无法看清黑板上的板书,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课堂作业严重拖拉,常需课

  • 家访心得——谈家访中的教学相长

    家访,让我们走进了不同学生的家里,了解了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越加让我觉得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孩子。在这次家访过程中,我深刻觉得孩子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态度和家长对待老师、对待学习的态度息息相关。 我们走进孩子的家庭,除了反馈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还要做的便是及时地向家长输入有效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走得更高、更远。例如,在走进张同学家中时,在与张妈妈的沟通中,我发现孩子的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缺乏主角的作用,于是提出了父亲应该介入到家庭教育中,发挥父亲在家中的威信,只有

  • 爱,在家访路上蔓延

    刘雪荣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家长的积极响应下,我和邓冬青老师、徐桂菊老师迈进了这群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孩子们的家,进一步地走进了他们的心灵。 1.警醒问题家长 耿晓晓,一个文静内向的小姑娘,平时不苟言笑,课堂上目光游离,不敢正视老师的眼睛,当我投给她关注的目光时,她总会把脸转向一边,成绩也是排在班级的后面。敲响她的家门,一个稚嫩的童声响起:谁啊?,徐老师轻轻问道耿晓晓的家吗?门打开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站

  • 家校沟通其实不难——《教师怎样与家长有效沟通》读书心得

    陈陶冶 ] 阅读之前,据我所了解到的家校之间的沟通几乎都不太顺畅,甚至很多情况下的沟通是无效的。就我研究的课题而言,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横亘在我研究的道路上,怎样才能促使家校之间实现有效沟通就变成一道坎儿。尤其是对于我的研究对象,五年级的学生作为学校最高年级的孩子他们面对更多的来自学习成绩上的关心、关怀,所以这些孩子的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就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此时的家校沟通就变得更加狭隘了,

  •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有问题的教育方法和方式

    初次了解到他,是在七年级军训的时候,老师们看着学生军训的间隙,私底下在议论:他是双胞胎之一,是哥哥,在我的班,六班,弟弟则在一班,没有深入的了解,单单从几天的军训来看,弟弟沉着、稳健、冷静。而他却活泼、好动、爱说。在后来的几次切磋中,听他的妈妈说,他们上小学的时候都在北京,随父母工作的变化而来到郑州,在小学的时候,因多话的缘故,给他起的外号话痨子。在之后的班主任和英语教学工作展开的过程中,逐渐对这对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