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谈阅读教学中阅读期待的把握

谈阅读教学中阅读期待的把握

更新时间:2014-07-22 09:09:04

《谈阅读教学中阅读期待的把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最近,听了两堂同样的课,两位教师分别执教了同一内容《欢庆》一文中的第一课时,两位老师在课前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认真备课,多次试教,课件精致、漂亮。但,两堂课却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一学校的学生,为何课堂差异如此之大?教学实践中,两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效果却迥然不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它是读者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它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以上案例中两位老师在处理“阅读期待”的方法不同,得到的效果也就不同。

那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把握阅读期待,提高阅读效率,使语文阅读教学熠熠生辉呢?笔者通过探索笔者发现,教材的呈现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讨论的方式都会对阅读期待的产生、发挥等产生作用,教师应该做到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期待的作用从而提高阅读效益。下面拟从两方面谈谈阅读教学中阅读期待的把握。

一、妙用“三巧”,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1、巧妙导入

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很重要,它往往决定学生的阅读质量,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关注学生的这种心理,想方设法从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取向入手,去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教师就可以通过巧妙的导语,使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或使情感调动起来,并使情感的思维都集中在所学内容上,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期待,从而激发学习欲望,投入学习。如上《太阳》第二课时时,有教师就考虑到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掌握,已经满足了他们最初的阅读期待。如果平铺直叙的导入,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调动。为此,他专门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上课一开始 ,老师先讲述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小时候从报纸上得知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于是,立志长大后要登上太阳。话刚说到这里,全班哄堂大笑,于是老师明知故问学生为什么笑?于是学生纷纷举手,结合课文内容中的词句告诉老师太阳很远、很热、很大三大特点,他们用书中的证据让老师明白“您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就这样,在笑声中学生很快学会了课文,学会了运用数字和举例子说明问题的方法。阅读期待贯穿全文,阅读期待贯穿整堂课。

2、巧设空白

文学创作中适当留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像,可谓“言一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阅读教学中,巧妙运用“留白艺术”,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从而留出一片精彩。王崧舟老师执教苏教版第十册《二泉映月》时,先把学生领进阿炳《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中的“叹息”和“哭泣”,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体会阿炳乐曲中的“抗争”和“向往”,用自己的话来填补这一空白。王老师巧妙的利用文本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进入文本,让学生始终有阅读的期待

3、巧设情景

阅读期待它是读者自已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应针对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将文本的文字、声音、和图像直观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使学生在直观的情景中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期待,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的期待心理。有教师在执教《一个村庄的故事》一文时,展示了许多优美的图片让学生感知村庄的美丽,当学生沉静在美丽的村庄时突然画面一转,出现了洪灾和村庄毁灭的画面,学生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画面震惊了。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村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在此情景中,学生再也抑制不住满怀的疑惑,纷纷读起了课文,阅读成了“浓情释怀”的好方式,他们的“期待”也悄悄地进入了情感领域,学生带着问题细细研读文本,寻找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去解读满怀的狐疑。

二、关注“三点”,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1、关注教材深度点

当学生阅读期待达到一定层次时,如果没有深层次的吸引力,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期待就难以解决。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众多材料系统进行梳理,深入掘进,寻找教材的深度点,由此切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开拓视野,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期待。

有老师在执教《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以“你们平时除了学习,还喜欢干什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谈到喜欢看动画片时,老师便以给动画片(课文)配音为“诱饵”,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为了当好配音演员,学生们非常投入地读书,背课文,一直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之中。之后老师又以比赛谁配音更好为激励,使学生阅读兴趣更加盎然。老师并没有罢手,乘热打铁,把教学又课内延伸到课外,超越别人,超越文本。面对新任务,学生越加积极主动——按课文形式编写童话,仿照课文样子编写童话,并配上插图等使学生感到有趣,想做,愿意做。不知不觉中,学生的阅读期待深度得以全面体现,对文本的理解也达到更高境界。

2、关注课堂生成点

“阅读期待”是读者一种探索未知的渴望。学生对阅读教学活动的选择,往往与他们的这种渴望有关,也往往能成为阅读课堂教学的生成点。课堂上,有很多时候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现象出现,我们应该依靠教学机智,处理好这些生成的“意外”,让“祸”变“福”,充分发挥这些生成点的作用,使学生的阅读期待发挥作用,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在上《五彩池》时,一学生突然提问:“五彩池能游泳吗?”这样的问题大概只有孩子才会想到,教师备课时一般不会预设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分析一下学生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正是他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的体现,是他独特的阅读期待的一种表现。此时,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好这种阅读期待,发挥好学生的这种阅读期待的作用呢?

3、关注课外拓展点

语文学习不应仅限于课本、课堂,学生的“阅读期待”也不应只锁定在课堂、教材,而应该拓宽空间,有课内延伸到课外,有教材延伸到课外读物,要在大语文环境中寻找拓展点,逐步提升学生的“期待广度”,提高阅读能力和质量。如在教学《桂林山水》后,老师安排了“东湖广场多美丽”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课。学生可以拍摄东湖广场的景色,也可以尽情地画一画,或从报纸上剪刀、下有关图片等,但必须在旁边模仿课文配上文字。这时,学生的“阅读期待”进一步激发,课文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他们就会主动寻找、搜集相应的阅读材料来满足自己的期待。

阅读期待它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自身智能提高的发展观,教师要有相信学生潜质的心胸,在课堂上引领、启发,让学生在教师的期待中提高阅读效益,由此点燃精彩课堂。
相关阅读
推荐
  • 《母亲儿子》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析:这是一篇小说,以真实生动的语言记述了发生在一对母子之间的感天动地的故事。文章先写满仓当兵时因公出事,牺牲前,孝顺的满仓请求战友不要告诉母亲,就是为了不让母亲伤心。接着写战友们代替满仓给满仓娘写信,寄照片,满仓娘非常幸福。最后写满仓娘临终前,提出了和满仓几乎一样的要求,是为了不影响满仓干大事业。文章表达了人间伟大的亲情,体现了爱是可以感染和传递的。 全文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讲满仓告别母亲去当兵,满仓因公牺牲,临牺牲前编造了一个谎言。 第二段(第五至第九自然

  • 习作教学中评改的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予以鼓励。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修改作文,使学生在评议中获得启发,再一次自觉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在选词、用词、表达、分析、比较等一系列修改活动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习作讲评课上,教师可拿出已批改好的典型文章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习作,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安排质疑、讨论环节在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感悟后,让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叶圣陶先生在《把稿子念几遍》

  • 巧借故事 突破标调难点

    教学了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拼读音节的时候,就遇到了声调标在哪个韵母上的问题。ai和ei中,声调都标在前一个字母上,而到了ui和iu里,又要标在后一个字母上,这个麻烦事,有几个孩子是怎么也弄不清楚。 课堂上,我也教了一首标调的儿歌,但儿歌编的并不形象,孩子们还是继续糊涂。于是我想到了编故事,我把声调形象地比喻成帽子,告诉孩子们,拼音王国的国王要发给拼音宝宝们一些帽子,每个音节只能领取一顶。那么,这顶帽子究竟戴在哪个字母头上呢?大家争论不休。于是国王下了个规定,按照大家来拼音王国的顺序来

  • 品读文本 个性表达---《欢庆》作业

    国庆节就要来了,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学习《欢庆》这篇课文,感觉真好。刚让孩子们预习时,就有孩子能把这朗朗上口的课文轻松地背下来。正当我要表扬这个积极学习的孩子时,忽然,我听到一个声音老师,我也早就会背了,而且我还把小朋友们欢庆的样子都画下来了,你瞧,他们跳着舞,笑得多高兴!接过他手中的画,我一眼就读到了孩子对欢庆国庆节的心情,画上的笑是多么热烈,多么显眼。当即,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细细地读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内容画下来。 第二天的课堂上,孩子们快乐极了,因为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我请孩子们把画好

  • 学习《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质量的10条建议》的体会

    周三下午,我们语文教研组的老师学习了《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和《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质量的10条建议》。深有感触,课改是基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而进行的,目的是扬长避短。我们的短是什么呢?专家指出,我们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弱。形成这一原因有诸多因素,但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是在课堂进行的,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 1、培养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

  • 执教《快乐的节日》第一课时反思

    在执教《快乐的节日》第一课时时,我根据孩子们活泼,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同时又根据文本语言的特点,在设计安排上,我主要采用情智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情境,感受节日的快乐,达到情智统一的效果。 首先我采用入境激情的方法,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刚度过的五一节,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学生畅所欲言,迅速进入学习情境,诱导情智的萌发。 接下来,我又设境让学生体验快乐,朗读感悟快乐,生字宝宝们回家啦,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初步感知快乐。随后再创设情境,让我们赶快穿上节日最美丽的衣裳吧,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准备出发了,让学生以良好的

  • 我的作文我作主——一堂作文讲评课的反思

    如果你问一位语文老师你最怕批改的是什么作业,我可以说九层以上的老师会回答是作文!因为批改作文费时费力,一般来说,精批细改一篇作文需五至十分钟,而一个语文老师通常带两个班,也就是要批改近百篇作文,这个工作量可想而知了。面对这座小山,咱还真得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呢!可是这样辛苦的付出,换来的成效又怎样呢?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只是看个分数就了事了,还有的只是瞟一下评语,如有深究的也只是凤毛麟角。真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苦不堪言,收效甚微。面对这一现状,我也一直在思考作文教学的出路。本人结合教学实际尝试设计了

  • 寓言中对寓意的理解——《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那么,寓言教学如何能引导学生的理解由表及里走向深刻?如何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而不是牵强附会?如何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思维得到发展?在这里,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是对寓言的认知,寓言是通过角色出人意外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要儿童能概括出寓意,就必须充分地感受寓

  • 语文教学联谊活动听课感受记录

    今天去全小参加了我校与全小的语文教学联谊活动,第一环节是两个课例展示,是全小经验教师夏小蕙老师的二上《浅水洼里的小鱼》和实小新手教师蔡美亚老师的六上《圆明园的毁灭》,两堂课都非常精彩,给我们听课教师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现将自己的零星感受记录如下: 1.媒体创设,推动理解。 两堂课都恰到好处地利用了媒体,使感受更具体化、真实化。如:夏老师在开课伊始,便让孩子观看了在大海中自由自在生活的鱼群,初步让孩子们感受到鱼儿在海中的自如与幸福,这为后文鱼儿离开了海水便无法生存的理解起铺垫作用;第二处,夏老师让学生通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