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5 16:37:01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xx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施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4+4+4+4+4=?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施老师设计的练习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的判断题中,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施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4+4+4+4+4=?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8和9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50~52页内容及练习十一的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组成。
3.培养学生初步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数数量是8、9物体的个数,会读写8、9。
教学难点:理解它们的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及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2= 5-3= 7-5= 2+2=
3+4= 6-2= 7-4= 7-1=
2.复习数的组成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知道了0~7各数,大家还想学点别的数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8、9。(板书:8和9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图,导入新课。
师出示教材第50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师引导学生回答出:老师和同学们在劳动,有一个标语牌,上面共有8个大字;有8棵树;有8朵花;有9只蝴蝶;有9盆花;一共有9个人。(数人数的时候。老师可以提示学生先数主题图上的学生人数,再和老师人数合起来,渗透加法的意义,并且让学生知道8+1=9)
师:大家从图上看到了,这幅图都是和数字几和几有关的呢?
学生答:8和9。
分别出示8和9的点子图,让学生数一数,认一认。
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在日常生活中与8和9有关的事物。
(2)动手摆一摆,直观认识8和9。
让学生拿出8个圆圈,9个三角形,分别摆成两行,引导学生比较8和9。
2.教学8、9的顺序。
(1)课件演示:在计数器上拨7颗算珠,当拨到第8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师: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让学生说出:7+1=8,7的后面是8,8的前面是7。
同法教学9,让学生自己说出:8+1=9,8的后面是9,9的前面是8。
让学生用计数器拨一拨算珠,一边拨,一边说:7添上1是8,8添上1是9。
(2)课件出示直尺图。
老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数字作了些调整,留空并加上括号,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填好后再让同学们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最后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如:8的前面是多少,8的后面是多少,7和9的中间是多少等。
3.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出很快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2)比较7、8、9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用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4.教学8、9的序数含义。
出示9个小动物图,先让学生数一数,从左往右数,再从右往左数,然后把左边的8只小动物圈起来,再给从左边数的第8只小动物画上一顶小帽。
师提醒学生注意基数与序数的区别。
5.教学写8和9。
教师边示范边说,8是一笔写成的,要写圆滑,无棱角,右上边不可以张着小嘴,9也是一笔写成的,上半部像个0,9的竖像1。写时上半部分和一竖要连起来。
学生书写练习。
6.学习8和9的组成。
(1)让学生拿出8个五角星,把它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分法。要求边摆边说,几和几组成8,8可以分成几和几。
(2)集体交流。
教师板书:
(3)启发提问: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4)请同学们拿出9个圆片摆一摆,说一说9的组成。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一的1~4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8和9这两个新朋友,说说你们又知道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8和9的认识
课本情境图
8朵花、8个字、8棵树
9只蝴蝶、9个人、9盆花
组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1-5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1-5的认识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
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三个环节来进行:
1、数一数。数一数图片中的人和物,数一数手里的小木棒。2、写一写。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课件展示,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学时也引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数字的字形。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3、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习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和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习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写一写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教学中我有些高估了孩子对数字的书写,有一部分孩子不能用正确的格式书写1-5这几个数字。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小学数学科 周议题 姓名:
议题内容:在评课中,寻找上课的有效方法,更新观念:
师:请把从家里带来的小闹钟放在桌上,我们上课了,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
很多同学大叫:我知道,我知道,是闹钟。
师:坐好,坐好,知道了不能吵,人家还不知道呢!听好了:我有一个好帮手,滴滴答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你们说,这是什么?
教室里热闹极了,学生们七嘴八舌,有说钟,有说钟面,有说闹钟。
师:你们真聪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仔细观察你的小闹钟,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些什么?
生:有12个数字,有时针、分针、秒
师:(秒字刚出口,师连忙制止)停,我们一起来数数这12个数字。
师生一起从1数到12。
师:还有什么?
生:有3根针。
生:有2根针。
生:有4根针。
师:一般钟面都有3根针,谁认识?
生:时针、分针、秒针
生:(一人很着急地站起来叫道)老师,有的钟面上有4根针的。
师:是吗?你真聪明!大家说,这3根针中哪根是时针?
请各位老师写出你对本教学片断的评述。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2、3、4的乘法口诀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2、3、4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的乘法题目。
2、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
3、进一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熟记2、3、4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的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懂得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对口诀:5的乘法口诀。
2、根据一句口诀说出两个乘法算式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二五一十 五五二十五
3、算一算,并说一说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53= 51= 52=
55= 25= 45=
师:用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的进行计算,但是只知道5的乘法口诀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2、3、4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课件出示:一棵向日葵幼苗。
师:春天的时候,小朋友们种的向日葵发芽了。一颗幼苗张开了两片叶子,这张开的两片叶子叫作子叶。这是几个2?
一棵幼苗张开2片叶子是1个2,1个2用乘法算式表示:
21=2 12=2,
我们编出口诀是: 一二得二。
一二表示什么?得二表示什么?
课件出示:两棵向日葵幼苗。
两棵幼苗张开几片叶子?(4片)是几个2?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22=4)谁能试着编出这几句口诀?(板书:二二得四)
看一看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读一读。
2、学习例3
过了一段时间,向日葵开花了。课件出示一行向日葵,3棵。
同学们,每行3棵是什么意思?(一行种3棵)表示几个3?(1个3)1个3是几?(1个3 是3 )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31=3,13=3)你能编一句口诀吗?(一三得三)
继续出示:2行是多少棵?表示几个3?3行是多少棵?表示几个3?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编出乘法口诀。
数一数,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自己小声读一读。
3、学习例4
(1)请同学们看老师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讨论内容如下:
摆1个正方形用(4 )根小棒,是( )个4,乘法算式是( ),口诀是( )。
摆2个正方形用( )根小棒,是( )个4,乘法算式是( ),口诀是( )。
摆3个正方形用( )根小棒,是( )个4,乘法算式是( ),口诀是( )。
摆4个正方形用( )根小棒,是( )个4,乘法算式是( ),口诀是( )。
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得出结果,由组长将答案填进题单。
小组汇报,老师板书。提醒积是十几时把得字去掉。
4、同学们这么厉害,自己都能编出口诀了,那你知道11得多少吗?口诀呢?
1个2是2, 1个3是3; 1个4 是4,所以1个1还是1, 11=1。
乘法口诀:一一得一。
5、观察黑板上1、2、3、4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6、尝试背诵口诀。
三.巩固练习
1、对口诀。
2、把口诀补充完整。
一( )得二 三( )得九
二二( )四 ( )四得四
( )四十六 二( )一十
( )三得六 四( )二十
三( )十二 三( )十五
3、整理1、2、3、4的乘法口诀。
4、看口诀说出两个乘法算式。
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 四四十六 三四十二
一四得四 一二得二 四五二十 三三得九
5、看算式说口诀。
22=4 44=16 23=6
6、找新家。
7、小动物怎样过河。课本习题
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学生在书上完成,汇报。
四、课堂小结:
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2、3、4的乘法口诀
11=1 一一得一
12=2 一二得二 21=2
22=4 二二得四
13=3 一三得三 31=3
23=6 二三得六 32=6
33=9 三三得九
14=4 一四得四 41=4
24=8 二四得八 42=8
34=12 三四十二 43=12
44=16 四四十六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5的乘法口诀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5的乘法口诀》导学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九第1~3题。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学生在初步学习了乘法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安排的,是乘法口诀的起始课,课上借助情境图,通过数数与动手摆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依据乘法有意义列出乘法算式。通过学习,进一步为学生学习乘法计算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是第一次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用数学 内容。虽然学生是初次接触,但对乘法意义知识的理解学生并不陌生。相对比较学生在观察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前面的乘加乘减图文应用题还简单一些。学生们感到学习困难的应该是用语言表述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虽然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训练,但也只是通过情境图去感悟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列算式。本节课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述信息和问题,以及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想法(思路)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
2.通过观察、操作、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西游记》吗?上课之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吗?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很了不起,本领可大了,会七十二变。 有一天,孙悟空遇到很多妖怪,一个人对付不过来,怎么办吗?孙悟空突然灵机一动,他先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变了五个猴子,又拔了一根,又变出五个。他连续拔了四根,每根都变出五个猴子,结果把妖怪打的落花流水。(慢)
提问:我的故事讲完了,你听明白了吗?你能根据上面的故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解决呢?只要你掌握了今天的本领,相信你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加油!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5的乘法口诀。
揭示课题:5的乘法口诀。
二、新知讲解
(一)编口诀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出了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等很多漂亮的图形,现在老师要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把漂亮的小伞.
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是怎么摆的我们一起来摆一摆。
(1)哪位小朋友起来数一数,告诉大家摆这把小伞用了几根小棒?(5根)出示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板书5
2、那是几个5?我们用乘法算式该怎样表示?(15 =5 51=5)出示
得出两个乘法算式15 =5 或者51=5,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得5, 5乘1也得5。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把这两个算式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齐读一遍)
一五得五就表示1乘5或5乘1等于5,我们习惯把较小的数放在前面。板书:一五得五
3、观察你和同桌一共摆了几把小伞,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5?怎么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呢?(25 =10 或者52=10)你是怎么知道等于10的?(5加5等于10,或有的同学用口诀)板书5+5=10
同学在计算乘法的时候,都是把乘法变成加法,求出和来写在积的位置上。
25=10或者52=10表示什么意思?(2个5相加是10)
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二五一十。
4、如果再添一般小伞,也就是三把小伞是用了多少根小棒摆出来的呢?是几个5?怎么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呢?(35 =15 53=15)你是怎么知道等于15的?
35=15或53=15表示什么意思?(3个5连加是15)。这两个乘法算式表示3个5连加是15,仿照二五的口诀想想,这一句口诀该怎样说?(三五十五)
5、小组讨论:那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每句差5,也就说第一个因数是5,第二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多一,积也一个比一个多一。)
6、那根据我们找出的规律,摆四把这样的小伞要用多少根小棒?(20根小棒)怎么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你能编出口诀么?(四五二十)
7、那5把小伞呢,怎么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你能编出他们的口诀吗?(五五二十五)
现在我们把5的乘法口诀学完了,要注意:①在编口诀时,如果积不满十,要在积的前面加一个得字。②口诀要用汉字书写。
(二)、记口诀
1、刚才我们得出了5的乘法口诀,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2、跟老师对口令。(教材52页第三题。)
一五( ) 三五( ) 五五( )
四五( ) 二五( )
3、根据第2题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4、看乘法算式说口诀。
(1)53=15 (2) 15=5 (3) 52=10
(4)45=20 (5)55=25
从上面的题目可以看出,只要我们牢记这些口诀,大家算起乘法来就都会又对又快了。
三、巩固练习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1页,完成做一做。
你能从图看出什么信息?果盘里面装有西红柿,每一盘有几个,那有几盘呢?如何用乘法表示?口诀呢?
从这到题目可以看出生活中有5的乘法口诀。除了这个,还有哪些呢?如一周上几天课,那三周上几天课?一面国旗上有5颗星星,两面国旗就有10颗星星等等。
2、现在老师这里有一首大家已经学过的古诗《春晓》,哪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读一遍?你能计算出这首诗有多少字?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你是怎样计算的?(每一行有5个字,共有4行,所以有20个)
同学们学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游戏。
3、游戏:
现在伸出你的小手,让我们一起合作。用你的小手表示:5、10。由一五开始,按顺序伸手说口诀。同学合作。老师念口诀,大家来表示。
一五得五,一边伸出一只手;
二五一十,一边伸出两只手;
15用两只手表示够吗?不够,怎么办?小组合作呀。下面就请小朋友四个人一组,一起合作用手指表示:5、10、15、20、25。一会儿来黑板前给同学们演示一下。
提问:你们是怎么表示这些数字的?谁愿意给我们大家汇报一下。
四、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1、学了5的乘法口诀: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2、①在编口诀时,如果积不满十,要在积的前面加一个得字。
②口诀要用汉字书写。
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1、5的乘法口诀抄写一遍,并熟记。
2、 第7题。
选作题:分针走1大格代表几分钟?走2大格代表几分钟, 走3大格能用上5的乘法口诀吗?
六、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实物 5 15=5 一五得五 51=5
10 25=10 二五一十 52=10
15 35=15 三五十五 53=15
20 45=20 四五二十 54=20
25 55=25 五五二十五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2-6的乘法口诀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一、教材
1、 教学内容:
《2-6的乘法口诀》
2、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重、难点: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教学目标:
① 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②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法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音乐是陶冶人心灵的神丹妙药,是调节情绪的有效工具。也为了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乐曲
中进行操作。并以掌声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意见。
三、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2、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主要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学生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能在图形中找角。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教学难点: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拼图形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一起玩一个拼图游戏好不好?
课件出示拼图要求:
(1)用4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
(2)用3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
(3)用2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
2、交流各自拼出的图形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用4根小棒拼成一个什么图形,用3根小棒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师:用两根拼成的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进而告诉学生,像这样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联系生活,找角
(1)师指导学生指角方法。
师:说起角啊,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看!这是一块三角板,上面有很多角,老师找到的就是这个角(师演示指角的方法)
(2)先让学生指给同桌看,再请学生到前面把找到的角指给同学们看。
2、初步感知,认识角
(1)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师:许多同学不但会找角,还能准确地指角,但是,我们数学中的角是什么样子的,大家想知道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师描角
师:刚才我们在三角板上找到了角,现在老师就把这部分在黑板上描下来。
(3)认识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扇子、剪刀、钟表抽象出角的过程)
师:通过大家的仔细观察,我们找到了许多的角,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课件演示,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课件闪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同桌互说,进行汇报。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看看每一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找学生指出黑板上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指,教师板书)
3、练习反馈。
(1)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2)下面的图中各有几个角?(课件出示:问题讨论)
4、角的大小比较
(1)师: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了数学中的角是怎样的图形,接下来老师和大家进行一个活动做角,用2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成一个活动角,根据活动角的变化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
师: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画的这些角,哪个大,哪个小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同桌讨论一下;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讨论后汇报。
我们知道了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这说明什么?(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2)学生活动。
学生用活动角造角。(任意造一个角、造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再造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
同桌一大一小玩造角游戏。
5、自主探索,折角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做了活动角,转动活动角的一条边可以得到很多角,那我们能不能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呢?自己试试看。
学生自己试折,折完后同桌互相展示、交流,然后全班展示。(教师巡视,如果学生折叠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出角的顶点、两条边。
谁愿意到前面把你折的角展示给大家?
6、体验感悟,画角
(1)学生尝试画角。
师:我们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也知道了角有大有小,那你们想不想
自己画一画角呢?(打开课本58页找学生读要求)
师: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想好了自己试着画一个角。
(2)演示正确画角的方法。学生指挥,老师画,强调用直尺。
(3)学生再次画角。
师:如果你对自己刚才画的角不太满意,你可以再画一个角,注意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三、 总结收获
师:现在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了角的哪些知识?(学生汇报)角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只是初步的认识了角。
师:这节课,大家学习的都很好,也很积极,老师想用一个符号评价大家的表现,猜猜是什么?(学生猜测)是一个对勾,这上面有没有角?角的顶点在哪儿?边在哪儿?其实角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处不在。(欣赏图片)
四、布置作业
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评价目标2)
钢笔长15( ) 长颈鹿高4( ) 小华身高120( ) 数学书长26( )
四、活动应用 (评价目标2)
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五、评价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米
最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学习目标检测】
1.最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 )作单位,它可以用( )表示。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
(2)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4.小刚身高有多少?
七巧板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闯关游戏。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导入新学)
二、自主探索,总结规律
1.引入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非常棒,作为奖励,老师要带你们去美丽的海底看一看,看大屏幕,这是什么?(海底各种各样的鱼类),这些鱼美丽吗?我们用七巧板也可以拼组成。
师:用几块呢?同学们一起数一数。
生:7块
师:如果拼成两条鱼,四条鱼,七条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数一数,拼1条鱼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生说师填).拼2条鱼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生说师填).你能像这样自己填完这个表格吗?(书72页)
2.观察表格,说发现
师: 师生一起完成表格,引导学生说出1个7是7,2个7是14, 3个7是21,4个7是28,5个7是35,6个7是42,7个7是49,你们填对了吗?
3.合作探究,编制口诀:
1).学编口诀
师:拼一条鱼用了几块拼板?是几个几?
生:1个7
师:1个7是多少?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生:17 =7 71=7
师:你能试着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生:一七得七,齐读一遍。
师:想一想:表示2个7,3个7,7个7的乘法算式大家会写吗?每填一道乘法算式就想一想,可以编出什么口诀?请自己试着编写口诀。(教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交流并思考:7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每句口诀中的积依次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指出:在7的乘法口诀中,后一句的得数是前一句得数加7得到的,所以后一句口诀的积比前一句多7。
3)、学生说,教师板书,共同完成7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4)、导出课题:7的乘法口诀。
引导观察,一句口诀可以列几道乘法算式?哪一句口诀只可以列一道乘法算式?为什么?(因数相同)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并利用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让他们独立、自主地编制口诀,在编制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
4、发现规律,记忆口诀
1)读口诀。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咱们编出了7的全部乘法口诀,那就赶快读一读吧。然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2)、课件出示动画片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3)、观察口诀,谈发现。
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生: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4)、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闭上眼睛一起背一背。之后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发现规律,同时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三、巩固口诀,灵活运用
我们已经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我们下面就用这些口诀来解决一些问题。
1、课件出示题目
2.口算比赛
要求看算式,说得数,再说出口诀。
3、计算天数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吗?请同学们听清要求:
师说要求。(一个同学提问,全班回答,然后第二个同学接着提问,全班回答,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提问)。
问题是: 一个星期有多少天?
4对口令比赛,男女生对比,师生对答
4、编儿歌,七个小矮人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通过多种练习(如对口令、口算、计算天数编儿歌等游戏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活动中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同时注重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几的乘法口诀?大家学得开心吗?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请小朋友说一说。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今天听了《金色的草地》一课,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得好:
一.精心设计导语,巧妙导入。老师刚开课,就检查学生对文中三个容易写错的生字词的书写情况,发现学生写得漂亮,并奖励神秘的礼物蒲公英,让他们尽情吹蒲公英感受快乐。接着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文中写的兄弟俩玩蒲公英也很快乐,让我们学习这一课和他们俩分享快乐。这样设计非常巧妙,既能进行识字教学,又很自然地过渡本课教学内容;既能让学生亲自感受到蒲公英的有趣,产生喜欢之情,又能点燃学文的欲望。
二. 以读为经,以读代讲。课堂里书声琅琅。比如,在精读文中第二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找文中写兄弟俩玩蒲公英快乐的语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形式多样化,如指名读,男女比赛读,分角色读,通过朗读,感悟到兄弟俩的活泼,淘气,蒲公英的有趣。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教师也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来品味,理解蒲公英变色的原因。
三.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由交流,课堂简直成为学生的快乐驿站。教师让学生无拘无束的交谈自己的见解。这是给学生很好的语言实践机会,训练学生理解,概括,表达能力。但是,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一些遗憾,也给了我对有效教学的思考有了很多启发。
1.有效教学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金色的草地》写俩件事,其中一件事是:吹蒲公英玩。在讲授课文时,老师只让学生读,要读出有趣的感觉,但再这样读,学生似乎没很好体会到有趣。我发现,其实课文中就画了这件事,老师如果让学生看插图尽情想象,兄弟俩在草地上如何吹蒲公英玩耍的情景,再让学生表演。这样,学生就如临其境,更亲自体验到快乐。
2.有效教学需要老师点拨。看得出来,老师非常注重以生为本,在课堂上让学生读,自己说。学生读得不够好,说得不够通顺,简练,教师没有相机引导点拨
3.有效教学需要合作。新课标中,明文提倡合作学习。我认为采用合作探究形式,还是不能忽略。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第二篇:
《金色的草地》
【教材理解】
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写了我(弟弟)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者总结全文: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课文在课后第二题,对阅读作了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兄弟俩对于蒲公英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课文语言平实,内容也比较简单。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能仅停留在草地玩耍游戏和蒲公英的变色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这也是学习本篇课文的难点所在。
【设计理念】
设计时,着重通过朗读,再现蒲公英的美景,感受蒲公英给我们带来的乐趣。通过仔细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蒲公英一天里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观察的重要性。最后的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学情简介】
对于县城的孩子来说,蒲公英这种植物离孩子的生活有一段距离,孩子们之前并不了解这种植物及它的属性,是本文中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体验
【教学准备】准备稿纸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教学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我们的儿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有丰富的校园生活,我们还拥有多彩的课余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金色的草地》。(板书课题)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一起大声地齐读课题。
2.生字词的预习怎么样了?谁领我们一起读一下课后的字宝宝?
老师又把字宝宝请到了老师这里,谁还能正确地读出来?(小黑板出示:姜太公用直钩钓鱼,可真奇怪呀![ ]-[ ]+[ ]=拢)
3.同学们把生字掌握得很牢固,那么课文呢?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生评价。
4.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通过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答案了,谁来说一说?你能抓住书上的词句来回答吗?(一大片、长满、盛开)这些词语说明蒲公英长得怎么样?(多)
5.谁能读一读,把蒲公英的多读出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兄弟俩是怎么玩耍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指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本正经、引人注目,告诉学生,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读句子,想意思。
2.金色的草地给兄弟俩带来了什么?(板书:快乐)是做什么的快乐呢?(板书:玩耍)
谁来读一读,读出兄弟俩用蒲公英玩耍的快乐来。
3.你平时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快乐吗?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全班交流。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片草地除了给兄弟俩带来了玩耍的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发现的快乐。(板书: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出示小黑板)我发现了什么?(草地会变色)草地为什么会变色?
2.全班交流。指名说我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早上绿色;中午 黄色;傍晚 绿色)
在理解原因时加上动作。边读边做动作。
3.小作者为什么能发现蒲公英变色的原因呢?(板书:仔细观察)
仔细观察是我们探索自然奥秘的一把金钥匙,同学们可要做一个细心的孩子。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 蒲公英可真有趣!小作者在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读一读,读出对草地的喜爱,对蒲公英的赞美。
2. 正因为这样,从那时起,蒲公英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为什么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早晨,当阳光洒遍大地,蒲公英就张开花瓣,就像我们睁开了朦胧的睡眼,所以说它和我们一起起床;晚上,夕阳西下,蒲公英会合拢它的花瓣,和我们一起睡觉。)
3. 这么可爱的草地,这么有趣的蒲公英,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吧!有感情地朗读。
五、拓展练习
1. 大自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除了有趣的蒲公英,你还了解其他有趣的植物吗?指名说,师适当补充。(含羞草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一碰它它就会合拢它的叶子。
猪笼草捕食昆虫做食物
向日葵托盘的背面害怕阳光,因此它总是把它的笑脸迎向太阳,这也是向日葵名字的由来。
睡莲花瓣白天张开,夜晚合拢,被誉为花中睡美人。
六、 作业
今天回去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找找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有趣的植物,回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2.金色的草地
玩耍
快乐 早上 绿色
发现 中午 金色
(仔细观察) 傍晚 绿色
【教学反思】
1.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一件重要的工作,本课中在理解一本正经一词的意思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理解的方法:读句子,想意思。
2.文中运用类比手法说明蒲公英颜色的变化一段是本文理解的难点,学生理解时较为抽象,如果能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下就好了。
3.在指导学生写写自己在生活中的玩耍的乐趣时直接让孩子去写,对于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让孩子们先说说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像兄弟俩一样快乐玩耍的时候,你和小伙伴是怎么玩的,再让孩子动笔写,可能就激发的孩子写作的欲望,写起来就更能得心应手。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本单元把乘法的教学编写成四段:第70~75页着重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方法;第76~79页着重教学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是0时的乘法计算;第80~83页着重教学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最后是单元复习。为了有利于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
1? 第70~75页教材的编写特点。
(1) 先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向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扩展创造条件。
第70页例题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就能自己完成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整百数乘一位数应该口算,思路是灵活、开放的,教材中呈现了学生热烈交流自己算法的场景。在鼓励算法多样的前提下,教材希望学生从表内乘法类推出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积,想想做做第1题作了这种引导。如从23=6想到2003=600,口算250和2500都可以想25。
教材十分注意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因为这是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想想做做第2题的练习容量很大,能帮助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口算的程度。第3题把整百数乘一位数与整十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需要进位的)结合起来练习。第4、5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整百数乘一位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其中第4题还能让学生体会数量关系:每包纸的张数包数=一共有纸的张数。第5题复习了正方形周长的算法。第6题的解题策略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口算232=64或602=30知道60个车轮不够装32辆车。这些策略与口算,学生都已经掌握,教学的作用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并积极参加交流。
(2) 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第72页例题教学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教材让学生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自己探索。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三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依次乘一位数后还要继续算什么?积的百位上是几,为什么?学生充分讨论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
试一试仍然让学生独立计算,体会乘的过程中的连续进位。例题里乘得的积是三位数,试一试乘法的积仍是三位数,想想做做第1、2题里的积大多是四位数。这样,学生就比较完整地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第3题让学生算一算,看看积是几位数,引导学生注意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有时是三位数、有时是四位数,并初步研究原因,为估算作准备。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四位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位数里的几百乘一位数后,结果已经超过一千;另一种是三位数里的几百乘一位数得数不满一千,加十位上进位的数后积才是四位数。对此,教材是有控制的,习题里都只出现前一种情况,不出现后一种情况,这是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能力,对教学要求作出的规定。
(3) 练习七突出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练习是三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和笔算的综合练习。在计算方面加强估算,仍然是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几位数,安排在第6题。这是在想想做做第3题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只要根据三位数百位上的数乘一位数,即对几百乘一位数的得数满不满一千作出判断。这里仍然不出现几百乘一位数的得数不满一千,加上十位进的数才满一千的情况。第5题通过题组渗透乘法结合律,让学生在计算后发现20042的结果与2008的积是相等的。
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也有两个内容,一个是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列式和计算并不困难。教材希望学生通过解题继续理解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如第3题里的绕一周要的时间绕的周数=一共要的时间、第4题里的每包克数包数=一共的克数。另一个内容是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在前面已经学过。教材希望学生通过解题,巩固已有的解题思路,要让学生在独立解答的基础上,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借助折纸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认识四分之几,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对几分之几的认识,使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分享学习的成果。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几分之一。
课前,对51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分数的含义 认识并读出几分之几 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17人 48人 23人
学习活动内容 设计意图 时间
环节1
老师边明确边板书:分数中,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上面的数叫作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作分母。
环节2
先从实物模型(月饼)开始引出分数的产生,帮助学生理解在平均分的前提下,一块月饼的一半就是的
环节3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1.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2、3题。
2.会变的正方形
设计亮点:
本课主要应该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分数的意义及使用的必要性。所以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情景。可以从分东西开始。例如:四个苹果平均分给二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二个苹果平均分给二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那么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二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这个学生就会产生问题,引入分数的教学。教学二分之一,然后再通过涂一涂,折一折等活动深入体会分数的含义。接下来再教学分数的读法和写法。最后,再进行适当的练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领悟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上完课后,我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后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主动投入
二、面向全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三、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交流,我发现自己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对于数学课还需要更多的精心设计和打磨,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关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有关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会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继续培养学生在精确计算之前用口算估出积的范围的习惯,为粗略的判断精确结果是否正确提供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渗透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口算和笔算
1、口算
203= 42= 33=
203= 402= 303=
2003= 4002= 3003=
2、笔算
723= 932= 6117= 1922=
3、不计算,快速说出下列哪个算式的得数大?为什么?
1+2+3+4+5+6+7+8+9+0
1234567890
【设计意图】因数中间有0与末尾有0的乘法与一般乘法的算法是一样的,通过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打好基础,更顺利地借助旧知进行有效迁移。
(二)、揭示课题
1.学习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1)课件出示问题:
(2)列式:6048
(3)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604接近600,6008=4800,座位应该比4800个多一点。
(4)课件指名上黑板,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尝试解决。
①说说这个算式中的第一个因数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因数中间有0。)
②以前因数中间没有0,是怎么计算的?现在因数中间有0,要不要分别相乘呢?如果不乘,会出现什么情况?
③小结: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前面学习过的相同,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相乘;个位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
(5)小练习:
1023(不进位) 1093(一次进位) 4093(两次进位)
【设计意图】算前估一估,既为粗略的判断精确算结果是否正确提供方法,同时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因为因数中间有0的算法同前面学习过的算理相同,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概括能力。最后的小练习提供了三种由易到难的计算,通过对比,进一步巩固了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的方法。
2.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1)出示问题: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求的是什么问题?(知道了单价和数量,求总价。)
(3)列式:2803
(4)你能估一估吗?
280接近300,3003=900,需要的钱数比900少一些。
(5)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6)汇报。
(7)说说对方法二的理解。(借助整百数的口算方法理解简写的道理:28个十乘3等于84个十。)你更喜欢哪一种?
(8)说说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在简写时需要注意什么?(一是一位数书写的位置,这个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中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二是积末尾0的个数,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9)小练习: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估算是一种良好的计算习惯,应该在任何不能口算的计算前都要有所体现,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继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探索因数末尾是0的乘法计算方法。两种计算方法,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选择较方便的方法二。虽然教材中没有给出完整的计算法则的文本,但是要求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记录讨论的结果,突出计算的基本步骤和要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法则进行归纳和总结。小练习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三)、练习提高
1.练习十四第1题。
(1)独立完成后汇报。
(2)再说一说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练习十四第6题。
(1)独立完成后汇报。
(2)再说一说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如何简便计算。
3.练习十四第5题。
不用计算,你能判断哪个算式的得数大?说说理由。
4.练习十四第3题。
(1)独立完成比较大小。
(2)说说你是怎么快速判断的。
【设计意图】第(一)题和第(二)题是分别有关因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通过一定量的练习,继续巩固有关计算的法则。第(三)题通过有关0的乘法计算的规律快速进行得数大小的判断,使所学知识得到灵活运用。第(四)题综合运用有关0的四则运算,达到快速区分的目的。
(四)谈收获
说一说您今天学习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 行计算。
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互通之 处,并能熟练运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看!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导游,她的名字叫小精灵。小精灵要带我们到游乐园去玩好吗?同学们高兴的说好,看荷花池,(课件:荷花池)
师:荷花池上有一座趣味桥,它是有许多算式搭成的,在我们学习新课之前先一起来算一算吧。
课件:逐一点击出现算式98 87 47 5632 85
80里面有( )个十,12个十是( )。
4000里面有( )个千,26个百是( )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式都是一位数乘一位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师:过了趣味桥,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到游乐园去玩一玩,你们高兴吗?(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的主题图)
师:小精灵带我们来到游乐园,看看游乐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游乐项目?(生观察)你们喜欢玩哪些游乐项目?根据价格表,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想好后在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又为探究新知埋下伏笔,一举多得。]
(二)探索算法:
1、教学例1(1)。
师:小精灵看到我们班同学那么喜欢玩,非常高兴,她想带到我们一起玩旋转木马,你们高兴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1)课件出示:9个人玩旋转木马,每人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①组织学生列出算式,师板书:29=18
②学生独立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10个人玩旋转木马,每人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教师板书:210)
②小组讨论:等于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学生进行班内交流,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a、可以先算29里有9个2,用口诀二九十八,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所以210=20;
b、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10个2相加是20,所以210=20;
c、第三种想法非常巧妙,
明明是102,为什么可以看成12呢?
根据乘法的意义,也可以把210看成是2个十,因为2个十是20,所以210=20。这种方法口算得很快。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沟通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拍手游戏]: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做个拍手游戏吧!
师:下面请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你能拍3个2下吗? 生拍(连续)
师:你们拍了几下?(6下) 怎样才能让老师明确地听出是3个2下呢?谁有好办法?
生:中间停顿一会儿
师:试一下
师:好,再听,用刚才的方法拍2个3下 生拍。
同学们学得真快,在清脆的拍手声中,小兔子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一、 创设情境
课件:在美丽的森林深处,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自由快乐地生活着,这里有灿烂的阳光,丰富的食物,大家请看课件说:在一片美丽的草地上,一群活泼的小兔子正在吃萝卜,出示主题图
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萝卜的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
课件说:这些萝卜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胡萝卜和红萝卜
生:.......
师:你们找到了比多少的数量关系,真好
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数量关系?
(预设一: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为什么是3倍呢?)
(预设二:学生没有说到: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教师直接说出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数量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就是倍数关系。)
仔细观察:胡萝卜有几根(板书:2根)红萝卜有几个2根呢?(板书3个2根)我们就可以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重复一遍
关于倍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生: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认识一下倍这个新朋友,板题倍的认识。
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动手操作中体验倍
(1)细心的同学应该还记得,刚才我们根据情境搜集到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几根?(10根),贴好图片,结合刚才的学习,你能用学具袋里的图片摆出白萝卜和胡萝卜的倍数关系吗?
请你摆一摆,在书上圈一圈,再和同位说一说
谁来汇报?(到前面边摆边说)
(2)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5)个(2)根,所以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
生汇报
师边听边板书: 胡萝卜⊙⊙ 2根
白萝卜 ⊙⊙ ⊙⊙ ⊙⊙ ⊙⊙ ⊙⊙
5个2根
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同学之间说一说
师:好,现在请你仔细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老师再放两根白萝卜)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白萝卜 ⊙⊙ ⊙⊙ ⊙⊙ ⊙⊙ ⊙⊙ ⊙⊙
生: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师:怎么看出是6倍?
生:因为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6)个(2)根,所以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师:如果再增加2根白萝卜呢?
生:白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7倍
师:如果白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8倍,白萝卜的根数该怎样改变?
再增加2根,那就是让白萝卜的根数是8个2根
师:好,那我们继续,如果白萝卜的根数是50个2根呢?100个2根,1000个2根呢?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白萝卜有几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师:如果白萝卜和胡萝卜同样多,我们就说胡萝卜是白萝卜的几倍?(1倍)
(二)、变化中深入理解倍
师:真好!刚才同学们根据主题图我们知道了: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这时兔妈妈又找来了一根胡萝卜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红萝卜 ⊙⊙ ⊙⊙ ⊙⊙
师:此时,胡萝卜和红萝卜根数的倍数关系有变化吗?变成了几倍呢?为什么?
谁能摆一摆,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出来?
生:白板上摆一摆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红萝卜 ⊙⊙⊙ ⊙⊙⊙
生:胡萝卜有3根,红萝卜有2个3根,所以说红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2倍)。
师:我有点迷惑:同样是6根红萝卜没有变化,为什么最初是胡萝卜的3倍,现在又变成2倍呢?
对比白板演示:胡萝卜 ⊙⊙ 胡萝卜 ⊙⊙⊙
白萝卜 ⊙⊙ ⊙⊙ ⊙⊙ 白萝卜 ⊙⊙⊙ ⊙⊙⊙
生:胡萝卜的根数变了,相应地倍数也就变了,所以看清跟谁比很重要。我们把作为标准进行比较的这个量称为标准量,与标准量相比较的量称为比较量。
第一副图的标准量是2根胡萝卜,红萝卜是3个2根,所以红萝卜是标准也就是胡萝卜的3倍(边说边圈)
那第二幅图呢?
生答:第二副图的标准量是3根胡萝卜,红萝卜是2个3根,所以红萝卜是标准也就是胡萝卜的2倍
师:所以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变了
同学们请看这题
白板练习:(强调标准量是1个时,倍数是多少;标准量和比较量相同时,倍数的关系)
我们这节课上的这么热闹,小动物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了!
师:你能说出都有哪些动物吗?各有几只?能把其中的2种动物用倍数说话吗?
生思考、汇报。
三、巩固练习:
书上50页做一做。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四、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两种物品成倍数关系?
五、课后练习:本节课发的题单。
结束语:欢乐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我们这节课也接近了尾声,老师真舍不得你们,谁能说说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师: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倍数关系吗?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为你们得出色表现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真高兴和大家一起又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今天我们从倍数关系的角度去观察并走进了数学世界,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可能是整数倍也可能不是整数倍,可能会有余数,也可能比1小,这种倍数关系将来我们会陆续学习小数和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只是打开了一扇门,还有更多的数学知识在等着大家。同学们,数学其实很简单也很有趣,数学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随时欢迎大家在数学的课堂中做思维的体操,谢谢大家![鼓掌]
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学会估计物体的质量以及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轻而易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学生答:(克,千克)。
2、猜一猜老师的体重。
你们知道老师有多重吗?你们猜老师体重的时候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3、讲故事。
李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李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比千克还要大的单位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吨。
出示课件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李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出示课件: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
(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体会1吨的质量。)
(2)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3)出示课件做一做: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建筑用的钢筋、水泥、沙子、砖的质量等。)
出示课件做一做: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量恰好是1吨。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感知,产生联想,获得丰富的表象,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吨与千克的换算。
同学们你们认识了吨,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那你们能不能换算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板书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的1、2题(教科书34页图)
2、完成练习七的3题
7吨=( )千克 1600千克-600千克=( )吨
9000千克=( )吨 1吨-400千克=( )千克
3、当堂训练 达标测评
4吨=( )千克 2吨680千克=( )千克
3吨=( )千克 6吨20千克=( )千克
2000千克=( )吨 2450千克=( )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7010千克=( )吨( )千克
(设计意图:通过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推理,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四、拓展延伸
第35页练习七,第8题。
(设计意图:提高了学生日常的事物现象用数学的经验,思想与方法进行观察、推测、尝试并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4吨=(4000)千克
3000千克=( 3 )吨
《巨人的花园》评课
听了梁老师上的《巨人的花园》后,我收获很多,这篇课文以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为主轴展开故事情节。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她能利用学案从美丽又神奇的巨人的花园入手,让学生从中感受花园的美丽,为之后花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做好伏笔。在引导学生找出主线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后进入课文的主导部分,引导学生找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以及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学生通过对比,反复的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感受到巨人的花园冬天时的寒冷与冷清,巨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孤独,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孩子加入花园后的春景。然后以原来四季交替正常、景色美丽的花园,为什么巨人的加入会使花园产生如此大的变化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找出巨人的所作所为。通过想象巨人发火时的神态动作引导学生从生气、训斥、叱责的意思中感受巨人这三次发火是一浪高过一浪,指导读出语气,加深理解。再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最后揭示巨人终于明白的道理,让同学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一起进入这美丽的花园。
梁老师在揭示课文的道理之后能再回过头来引导学生发现童话语言上的特点,让同学体会到童话可以带领我们去到现实不可能去的地方,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童话中也可以通过奇妙的语言展现在大家面前,从中进一步感受童话带来的无穷魅力。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我觉得对于读的部分读得不是很透彻,尤其是描写有孩子与没孩子时花园的情景变化的内容,读得不够透,不够深刻。
巨人的花园评课稿第二篇:
《巨人的花园》评课稿
听了xx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也一直不停地学习思考她的教学方法,然后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下面是我对本堂课的几点感受:
一、她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品味课文生动、形象,语言准确。
二、奇思妙想,让想象张开翅膀。
多媒体课件制作恰到好处,一开始,多媒体屏幕打出课题,同学们就喜欢上童话故事,一份想象快餐油然而生,能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构思一个美丽的故事。那些色彩绚丽、想象丰富的画面就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将他们带入到情境中,奇思妙想更是层出不穷。正因为有了课件的引导,孩子们的想象之门被打开了,陈老师又及时引导孩子们想象(多媒体屏幕打出课题)深入的探讨花园里所发生的一切。
三、激励指导,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享受快乐。
很欣赏陈老师的评价语。每个孩子讲述完,陈老师都有精彩的点评。如你真是个善思的孩子,多有爱心啊,我替巨人谢谢你了。看似信手捏来,却给予孩子们莫大的鼓舞,激发孩子们创作的欲望。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第三单元《乘法》
(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四位数或五位数)
1.竖式计算
①多位数乘法法则:整数乘法低位起,几位数乘法几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十位数乘得若干十,积的末位对十位。
百位数乘得若干百,积的末位对百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几次乘积加一起。
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法则:
因数末尾若有0,写在后面先不乘,
乘完积后再补0,有几个0补几个。
2.估算
①估算的方法:一般用四舍五入 法进行估算,将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估算过程用连接。
②注意事项:估算时注意要符合实际,接近精确值。
3.乘法规律
①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
积也扩大(或缩小)几倍。
②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a倍,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b倍,
积就扩大(或缩小) ab倍。
③如果两个乘数的和相等,这两个乘数越接近(即差越小),积越大,当这两个乘数相等时,积最大;这两个乘数的差越大,积越小。
(二)计算器
1.功能键:ON/C开机/清屏键,OFF关机键,CE清除键,M+储存键,M-减少储存键,
MR显示储存键,MC消除储存键,SET设定键,DATE显示日期,CLOCK显示时间,
TIMER计时器,AVG求平均数,R取余除法。
2.计算操作:如计算254,先输入25,然后输入,接着输入4,再输入=,就能得出计算的结果了。
3.计数法:计算机中使用的是二进制计数法,就是满2进1。
《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整理及评课
教材分析:
文章充满激情地歌颂20世纪,开篇便用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点明中心、总起全文。紧接着,第二自然段进一步说明是人类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发明、发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下文三、四自然段用对比的方法,对第二自然段进行了细致阐述:20世纪将幻想变为现实,百年间的改变胜过了百万年的总和。最后,通过第五自然段进行总结。文章各段落间内在联系非常密切。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科技发展迅速,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
2.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科技发展、生活变化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照片中这位慈祥的老爷爷就是路甬祥,他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4.理解课题:读过课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A.什么是呼风唤雨?指名一生解释。引导: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其实是指能够支配和控制?生答:大自然。能够支配控制大自然,多了不起呀,能把那种气势读出来吗?再读课题。
B.是谁呼风唤雨?
C.为什么能呼风唤雨?归纳: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个世纪是靠什么力量呼风唤雨的?
D.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
E.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什么样的?
F.为什么这个世纪能够呼风唤雨?
相机板书:谁?靠什么?哪个?什么样?为什么?)
二、全文初探
1.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棒,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随时画出答案。师板书:( )世纪,( )靠( )呼风唤雨。
[评:通过这一填空,把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便于他们浏览自学课文。]
2.交流,填空。
3.(指后两空)考考大家,这两个答案是从哪句话得来的?能读一读吗?发现了吗?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设问)
4.(指第一空)这个答案是从哪儿找到的?齐读句子。纵观全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生可能说到总起段、中心段)师引导:前几天学课文,咱们学到了结尾和题目相照应,叫什么?(篇末点题)这篇课文呢?(引导为开头点题)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师主导,同时也注意了把空间留给学生,学生并没有学过开头点题,但联系旧知,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总结。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后,便把空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由篇末点题悟得开头点题。]
三、精读文章三、四自然段。
1.为什么说20世纪,人类靠科技呼风唤雨?那就需要研究一下20世纪之前的上百万年,以及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了。(板书:百万年 百年)看看,这两个时间段,有什么感受?
2.在如此漫长的百万年间,在如此短暂的一百年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分别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3.交流句子,第三自然段中你画了哪几句话?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师引读:那时候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补充?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5.总结:在这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什么也没有,(板书:没有)想象一下,人们过的是怎样的日子?(靠天吃饭,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十分寂寞)
[评:填空的设计,不单为了训练学生说话,更是为了通过这样的说话练习,让学生感悟20世纪以前的百万年中,人们的生活是如何单调寂寞,艰难贫困。
不足之处:作者写20世纪前的百万年,还是为了反衬20世纪的百年,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强调的还不够。教学中应该在抓住幻想这个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1.寂寞单调的日子中,人们只能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自己的幻想中。他们可能在幻想什么?(幻想能看到远方的亲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幻想能飞上月亮,看看那轮皎洁的明月;幻想能有一种快于骡马的交通工具)
2.过渡:百万年中,这一切只能是幻想,人们只能在幻想中艰难度日。但是,在20世纪,仅仅一百年的时间中,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
6.过渡:在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人们一直过着寂寞无味,靠天吃饭的日子。但是,20世纪,仅仅一百年,人们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画了哪些句子?指名读,出示: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7.看看这两个分句,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可提示:第一个分句说的都是人们的发?第二个呢?板书:发现 发明。能根据这些说说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吗?(发现:原本就有,后来人们才找到它,研究它;发明:原本没有,是人们新创造出来的。)还能分别几个例子吗?
8.有了这些发现和发明,人们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比如:有了电话这一发明,相隔遥远的人们可以随时通话,互通信息,交流情感,电话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改变。你能这样说一句话吗?(提示生:也可以说发现、说物质生活)出示:
有了( )这一( ),( ),( )使人们的( )生活得到了改变。
[评:以上理解发明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这样几个层次:
A、出示分句引导发现,总结词语。
B、根据分句理解词语。
C、举出例子深化理解,此环节中,学生开始的发言并不到位,提到发明,他们只想到了那些探月卫星、电子蛙眼、雷达等等,脱离了自己的生活。此时,教师引导:不单这些,从咱们的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是20世纪的新发明?这一点拨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于是他们马上说出了如手机、电视、冰箱之类的日用品,这些都属于20世纪的新发明。
D、说话练习,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两个分句其实照应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句中提到的这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明和发现,是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第二自然段同样是文章的总起段,此处教师总结时可以引读句子。]
9.小结:即使相隔千里万里,只要打个电话就能互诉情谊,只要利用网络就能立刻见面,只要坐上飞机就能相聚相守,广袤的地球好像一下子变?(小了)所以,人们称之为?(地球村)
10.20世纪,人们有那么多的发明,那么多的发现,说也说不尽,回顾着这一切,你现在心情怎样?(自豪、激动、高兴)带着这种感情,咱们一起读读这几句话。
11.文章中还有了一句诗来写这些变化,赶快找找,是什么?联系上下文,你怎么理解这句诗?(下过大雪,许许多多的树上都落满了积雪,像开满了白色的梨花。比喻人们的发明和发现很多。)能给大家读一读吗?提示喜悦之情,齐读。
12.把咱们刚才画的两处句子联系起来看,同学们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了吗?提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3.过去百万年中只存在于人们幻想中的东西,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都变成了现实,顺风耳就是?千里眼呢?腾云驾雾呢?
14.这一百年的改变,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让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能用自己的话评价一下这一百年吗?出示:这是( )的一百年
四、回归课题
正因为同学们所说的这一切,所以,我们不得不由衷赞叹,20世纪确实是一个引读课题。
[评:作者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院长,他是满怀着自豪、激动之情写作本文的,也正因如此,他的文章有些片面。其实百万年和百年之间,是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如果没有那百万年的积累,也肯定没有20世纪100年中飞跃。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20世纪的战争死亡人数,超过百万年中历次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20世纪的疾病瘟疫爆发,也超过以往任何世纪。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现代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但也带来了一种虚浮的繁华。教师授课时如果能把这些也传达给学生,就会引发他们更深刻的思考,让他们看待问题更加客观、理性。]
附 板书: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百万年:没有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百年:发明 发现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xx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对于这位老师来说是非常不简单的,相信xx老师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时间。这节课的教学中,xx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xx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林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柱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xx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出了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xx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五、运用电影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xx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展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xx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第二篇:
日前,我听了xx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上,xx老师的讲解和多媒体的短片播放,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心灵的震撼。
听xx老师的课,总是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简洁明快的条理,一板一眼的引导语言,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xx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
在这节课中,xx老师抓住了圆明园的毁灭前的辉煌和毁灭后愤慨两个要点带动学生感情,使他们对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感受的更深。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
在一上课,她在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由一张圆明园的照片开始,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阅读课文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的部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明园的美。xx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2、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在这部分里,xx老师仅设置了三个问题和大量的视频短片儿引导学生在读和看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她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3、引发强烈的内心震撼,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一部分,xx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通过对强盗们抢东西的几个动词的理解,和展示的好多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被其他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的图片,阅读和视觉的震撼,帮助他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和无耻嘴脸,骄傲与悲愤强烈的情感反差,表大了学生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字母表示 举 例
我们发现:
学生小组活动,填写报告单,一个学习小组上台板演。
〔在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感受科学验证的方法,经历简便计算的过程,体验猜想成功的快乐。〕
四、师生交流
1、汇报:
师:仔细看看这组同学的成果,其余组有什么补充?
2、小结
师:我们通过实例推导了,乘法交换律适用于小数乘法也就是整数乘法运算定律 同样适应小数。(板书课题)。
〔学生在表述时内化知识,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五、实践应用
1、快乐填一填:
0.254.784=4.78( )
2.330.54= ( )
0.65(200+1)= +
6.70.7+0.36.7= ( + )
学生口答:
〔快乐一词赋予枯燥的习题生机和活力,投入情感因素。〕
2、抽数游戏
①运气题
规则:四组各选一名学生上台到信封里抽一个数,抽到这个数只能放到本组算式里,看能否组成一道能简便的算式
第一组:0.258.5( )
第二组:1.28( )+0.728.6
第三组:0.85( )
第四组:3.1299+( )
( 4 8.6 99 3.12)
师:你希望你们组抽到几?为什么?
学生抽数,贴好
师:你为什么叹气?
师:这次运气不好没关系,我们可以凭聪明才智改变运气。
②眼光题:
规则:四组各选一名学生上台到信封里抽一个数,抽到的这个数根据自己的判断放到合适的算式里组成一道能简便的算式
0.25( )
0.477.5( )6.5
0.1250.25( )
18.4101( )
( 36 0.47 8 18.4)
师:这次大家高兴吗?这些算式怎样简便呢?动手算算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上台板演说想法。
〔游戏不但激发兴趣,而且激活学生思维,学生在选择辨析中巩固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这块草地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①师:该怎样计算?同学们先动脑想想,
动手算算。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想法
②师:哪种方法最简便?
4、思维训练
巧算:4.70.35+0.476.5
师:看到这道算式,想到什么运算定律?能不能直接用?缺少什么条件?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想法。
六、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获得知识的?
师:如果换成分数这些运算定律能适应吗?课后我们也可以象这节课一样通过举例验证。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 (2)长比宽多几米?(3)宽比长短几米?(4)长是宽的几倍?(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二)、完成试一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三、教学例2(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1、 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二)、理解比的意义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明确了比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多少?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说说这几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3、 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四)、试一试
1、 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相互关系 区别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除法分数1、完成练一练的1、2、3小题。
3、完成练习十三的第4题。
4、糖水的甜度(1)(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标出糖4克,水100克。)你知道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5、 知识介绍:
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听说过著名的黄金比吗?(课件介绍黄金比)。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周长 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师: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了吗?
师:现在谁能说说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生: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你观察的很仔细)
师:(出示PPT)同学们都非常的伟大,你们和我们的祖先祖冲之有一样的发现。(到底多多少呢?)
②学习圆周率
师:(出示ppt)其实,他早就研究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发现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 (读pi)表示。他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3.1415926535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只取它的近似值,即3.14。
>3.14 (板书: =圆周率)
师:而我们刚才得到的实验结果有差异,主要是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有误差造成的。(板书:圆周率,3.14)
5、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倍,而且知道了圆周率是个常量,如果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呢?
生: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
生:C=d。(板书公式:C=d)
师:如果已知半径呢?
生:C=2r。(板书公式: C=2r)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
(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圆的周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出示ppt)那下面请同学们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并说明你的理由。
师:(出示ppt)同学们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解决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结果。ppt出示结果)
【设计意图:这三道习题是从基础练到拓展练的跨越,让学生在掌握了新内容的基础上,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要想做出判断是要有依据的,下面你们能不能帮助阿凡提计算小黑驴和小花驴的的跑到长度,看比赛到底是不是公平呢?
生:(通过计算)不公平
【设计意图:再次回到小黑绿和小花驴比赛的情境中,运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首尾呼应,使整节课完整而有序。】
师:阿凡提看到同学们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非常高兴。可是国王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很不甘心,于是又想了个新花招,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跑道要和阿凡提比赛,同学们想看看跑道的样子吗?
生:想。
师:(出示ppt)阿凡提看到了跑道的样子就答应了比赛。国王看到阿凡提答应了比赛,心想:聪明人也有犯糊涂的时候,我绕里面的8字路线跑,不知比你外面的大圈近多少,这个第一肯定是我的了。
师:同学们课后去研究,看看是国王的阴谋得逞,还是阿凡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呢!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化曲为直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3.14
C=d或C=2r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小黑绿和小花驴的比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创设情境时,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激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我向学生提出质疑,以相同的方法测量学校花坛,车轮、地球赤道的长度,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产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第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验证猜想,在理解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及圆周率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第三次回到情景中,使学生在掌握新内容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小黑绿和小花驴比赛的情境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前面圆的认识的成功铺垫,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理解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因为亲自经历了小组内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所以学生能较为容易地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另外,我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激励,比如当学生展示巧妙的方法时我赞扬学生的想法有创意、善于发现,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乐趣。
我在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时,艺术性稍显不足,另外,我对课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还需要提高。虽然对教材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但还没做到彻底地理解。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弥补以上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理论素养,使自己的教学趋于完美。
联系 区别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 值 一种关系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师: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 。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 ,仍读作15比10。
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
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设计意图: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理顺各个知识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了什么内容,反思自己知识掌握情况。】
(三)课时作业
1.P49做一做第1题。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
①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②小敏和小亮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③小敏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④小亮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思考:这几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答案:① 6∶8 , 或0.75 ② 1.8∶∶2.4, 或0.75
③ 1.8∶6,0.3 ④ 2.4∶8,0.3
解析: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和比值的求法,为以后学习比例打下基础。反馈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比的前项、后项是有顺序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量与数据之间必须一一对应;后两个题目请学生说说比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表示两个量的比在此不用化简,如果学生化简也是可以的;比值的结果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考查目标1】
2.P49做一做第2题。
3∶( )=24 ( )∶8=0.5
答案: ; 4
解析: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目标1、2】
3.小杰爸爸的身高是175cm,他的身高是1m,小杰说他和他爸爸的身高比是1∶175,对不对?如果不对,你认为是多少呢?
答案:不对。100∶175或4∶7
解析:两个同类量相比,单位必须统一。本题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较,需要先统一单位,再表示比。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和运用更熟练,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目标1】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的第三课时,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合于分数乘法,利用旧的知识灵活解决新知。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索,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熟练地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该怎样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进行计算)
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362+15 (2)56﹢83 (3)15﹙34-27﹚
二、新授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
(1) + (2) -
(3)﹙ - ﹚ (4) +
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3)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2574 ②0.36101
3、教学例5
让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然后,全班交流讨论并推导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由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
4、教学例6
(1)出示: 5,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
(2)出示:( + )4,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律,因为 4和 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练习
(1)14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已知数的特点,说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再独立完成。(教师引导:87 可把87看成86+1)
(2)根据刚刚完成做一做的经验,学生独立完成15页练习三的第一题。
板书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认识生物听课稿,分享认识生物听课感受和记录
认识生物评课稿:
认识生物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七年级的生物课。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家中有很多成员,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人类的迫切愿望,加强环境教育,使初中生提高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观念,并使学生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过生物学知识,但他们从小学的《自然》及生活中的电视节目中已了解了许多生物学的知识。他们能说出各种各样生物的名称、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没有构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的整体体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七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自己动手做实验等能表现他们的活力。
七年级的学生不喜欢、不满足简单的教材里的图画、文字,他们喜欢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布置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通过观察,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
2.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大家能不能说出什么是生物?大家可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举出一些事物,并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学生可思考,讨论并交流)
二、新授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 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 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 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请大家看图I-4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请大家看I-5。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7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 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出示I-8在在生长的蘑菇和I-9种子的萌发图片,以及I-10图学 生讨论。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 :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
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 征吗?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三、巩固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对认真观察生物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说明观察 环境对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多媒体打出珊瑚和珊瑚虫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哪个是 生物,并说出理由,让学生能够更形象的理解生物的特征。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业、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以及《练案》第一节 认识生物内容。
板书设计:
一、生物和非生物
二、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呼吸
4、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教学反思:
1.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生物是一门新学科,所用的教材又是新教材,学生 尚未进入正轨,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风气、合作精神,出现了课堂气氛松散 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从这一方面进行调整,分组讨论、完成任务时采取责任制,责任到人,做 到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2. 以后的教学过程要认真解读、努力钻研新大纲、新课程标准,尽量达到更高的要求。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气候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以亚欧大陆中纬度为例)
2.把相应的气候类型填在横线上。
(1)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
(2)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大陆的西岸热带沙漠气候。
(3)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地中海气候。
(4)北纬40℃~60℃大陆的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的西岸温带季风气候。
(5)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谈一谈:你最想到哪里去旅行?那里的气候如何?
第二课时
看一看:请同学看第57页的3幅景观图,说说A图、B图、C图分别是什么气候。
(答:A是热带雨林气候,B是热带沙漠气候,C是温带季风气候)
想一想: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地气候的差异呢?
教师引导:
1.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受那些因素的影响?(答: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气候要素包括哪两个方面?(答:气温、降水)
教师小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因此,它们也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板书: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活动1
教师引导:读图3.24
1.A位于什么带?B位于什么带?(答:A位于热带,B位于寒带)
2.热带、寒带的气温有何特点?(答: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低温)
3.A、B谁的降水多?谁的降水少?(答:A降水多,B降水少)
4.A、B谁的纬度高?谁的纬度低?(答:A的纬度低,B的纬度高)
教师小结:赤道地区纬度低,气温高,海洋广阔,水分蒸发旺盛,大气暖湿,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而两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水分蒸发微弱,大气干冷,很难形成降水。
活动2
提问引伸:
1.北纬40℃~60℃亚欧大陆的东、中、西部分别是什么气候?
(答: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北纬40℃~60℃亚欧大陆的东、中、西部分别属于什么降水类型?
(答:夏季多雨区,全年少雨区,常年湿润区)
教师小结:亚欧大陆的东部濒临太平洋,夏季受来自太平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亚欧大陆的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全年受来自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常年湿润;亚欧大陆内陆距海洋较远,难以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少。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表现的尤为显著。
活动3
教师引导:读图3.25
1.A坡降水多还是B坡降水多?为什么?(答:A坡,因为A是迎风坡)
2.此地是什么地形?(答:山地)
教师总结:受地形影响A坡降水比B坡多。
巩固练习:
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
(1)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地形)
(2)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纬度位置)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湿润。(海陆位置)
过渡: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必然与环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读书讨论:
仔细阅读第60页的课文,看看它们提供了那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1)气候对人们穿着的影响。(2)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气候异常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酷热、严寒、洪水、干旱等。
想一想: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实例说说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引伸提问: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人民搬迁了,你知道是什么因素引起海平面上升的吗?(同学阅读62页的气候变暖小资料,探寻答案)
教师小结:气候可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谈一谈:你家乡的气候怎样?你可以分析那里的气候影响因素吗?
世界的气候评课稿第二篇:
《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以学完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组成要素基础上,从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解气候有关知识。教材借前两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教材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分析,来说明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在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本章最后一个标题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开头的天气及其影响首尾呼应,从中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教材在该内容上主要抓住两各方面:以实例分析说明,一是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培养学生地域观念;另一方面是同一地区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灾害意识。教材注重以活动为主、讨论气候变暖为题,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也能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总之,《世界的气候》一节既作为对全章内容的归纳、综合,又是对全章内容的总结,居本章的核心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更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及其复杂多样。 2.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教师引导学生以描述、对比、实例分析说明、推理、归纳、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地域观念、灾害意识及环境意识。3.通过阅读景观图片和资料体会自然的创造力,树立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1.认识世界气候的复杂多样及地区差异大。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 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人们常常用春斐、夏翠、秋金、冬银来形象比喻某个地方四季景观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投影:1组图.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
京郊玉渡山春季 八达岭长城夏季 京郊玉渡山秋季 八达岭长城冬季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差异?(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
多媒体展示投影:2组.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纬度差异、海陆差异)
二月海南风光 大兴安岭冬景 内蒙古温带草原夏季 我国温带沙漠夏季
1.让学生读图对比分析回答:影响我国南北方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从东到西的景观差异影响因素又是什么(降水)?
2.你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生归纳总结:中国气候差异很大,那世界的气候差异会更大。由此导入课题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板书)
一、 气候的地区差异(板书)
任何一个地区,天气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天气与气候。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板书)
看一看: 请同学们读教材第57页图3.22 A、B、C三幅景观图,根据描述表演图上三个人的不同感受,能告诉大家A、B、C三地景观不同的原因吗?(师生总结:因为A、B、C三地的降水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年四季你在南极和海南都能看到什么?为什么?(因为两地的气温不同);师点明:展示情景导入中第2组景观图中海南与大兴安岭景观的差异也是纬度差异导致气温不同而形成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图中三人描述气候时所指时间和要素.
试一试:活动1-1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活动1-2让学生判断教材中四句话(昆明四季如春和极地地区全年严寒是描述气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明天大风降温描述天气).
教师可将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天气和气候的谚语和诗词进行展示,学生判断,师生纠正总结
教师提醒: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回顾很快得出结论: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千差万别,因此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板书)
过度:世界气候不仅地区差异大,类型多达11种,这里我们主要了解6种气候类型及分布情况。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板书)
做一做, 展示投影3.23《世界气候的分布》图,教师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完成表格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能在气候分布图上指出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随学生回答投影展示各类型气候下的景观图片,增强学生对所介绍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的感性认识。
活动1-3表(1)找出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 气 候 类 型
热 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侯
温 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气候
寒 带 寒带气候
(2)找出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 气 候 类 型
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 温带大陆气候
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3)除教材第57页图3.22举例描述的A、B、C三种气候特征外,教师可补充介绍以下三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
①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大致在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夏雨冬干,干湿季分明;
②地中海气候: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分布最广,主要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最广,
全年温暖湿润,温差小。
(4)让学生对照世界地形图,看看高原山地属于哪种气候?
想一想: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的 ?
教师引导: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要素包括哪两方面?(气温、降水)
教师小结:在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它们因此也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活动2-1.投影打出图3.24中的A图和B图分别表示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某低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比较两地气候的特点,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A地全年高温多雨,B地全年低温少于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不同。
活动2-2.在世界地形图上,以亚欧大陆温带地区为例,说明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提供各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再将学生分三组,分别代表大陆东岸、西岸、大陆内部,小组成员合作分析,经其它组纠正得出结论:
受海陆位置影响,大陆东岸是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岸是冬湿夏干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侯;内部是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活动2-3.学生看图3-25回答:教师可提醒学生考虑气温随高度的递变率;
A坡降水多,因为它处于迎风坡。
活动2-4.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回答:
(1)地形;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过度;气候是自然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玩等活动必然要与环境发生联系,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板书)
先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出发,说一说一年四季着装的变化以及所吃的水果都有什么不同?
然后让学生读教材第60页内容,看看文字内容提供了哪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第一自然段:气候对人们穿着的影响;
第二自然段: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自然段:气侯异常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酷热、寒潮、洪水、干旱等举实例说明,教师打出与灾害性天气相关的图片。
想一想: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趣闻:被海水追赶的岛国图瓦卢,大家猜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请同学们阅读第62页资料分析:找出答案。
教师小结:气候可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谈一谈:1.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能引起哪些危害?
2.针对全球变暖,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教师总结:气候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全球变暖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后反思】天气和气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结合地图分析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和气温、降水、气候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学生自主探究生成新知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用直观教学方法突破难点;课堂教学取得
较好效果。
但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难免出现个别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何真正实现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还需要在今后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多变的天气听课稿,分享多变的天气听课感受和记录
多变的天气评课稿第一篇:
《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要求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内容点析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怎样描述天气。第二步,解释天气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2图31举例性地介绍天气的三种状况:A图侧重于晴;B图侧重于风;图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第三章侧重于冷。
图中设计同学对天气的谈论,以使学生学会怎样描述天气。3天气及其影响的活动部分,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设计。第1题提供资料,并要求学生参照已有资料再补充至少一个资料。第2题让学生分析已有资料。第3题要求对活动作小结。4天气预报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关心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获得天气预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因此,教材也将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重点。为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教材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引入。图33展示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它向学生说明天气预报是由许多人、许多单位共同参与的结果,并运用了许多先进设备,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图中所展示的具体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6图34除展示了报纸上刊登的天气预报外,还就天气预报中常提到的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温度等天气要素加以解释,以排除学生阅读天气预报时可能遇到的障碍。风力由弱至强分为0~12级(共13级)(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风向风力符号解释:电视天气预报图中一般用带尾羽的箭矢来表示风向风力,箭矢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尾羽的数目和形状表示风力,如3根尾羽表示6级风,4根尾羽表示7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温度的两个值依次是日最高温度(3℃)和日最低温度(-8℃)。7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战争的一方是英、法、土耳其等国,另一方是俄罗斯。该战争持续多年,最后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8教材将了解电视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并按电视天气预报过程分三个步骤: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活动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使学生通过活动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9教材将从互联网上查阅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使用现代手段,也使学生多了解一种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该活动不要求所有学生完成。10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关心每天的天气状况外,对空气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也要求重点城市播报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及空气质量状况预报。教材随机选择了某日(XX年1月9日)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并绘制成图39,使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有关知识,从而能大致看懂电视中的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污染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式,是将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按照一定方法处理后,变成大家熟悉的0~00的数字。数字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空气的质量级别、污染指数和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见下表。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Ⅰ1~0优Ⅱ1~100良Ⅲ1101~10轻微污染Ⅲ211~200轻度污染Ⅳ1201~20中度轻污染Ⅳ221~300中度污染Ⅴgt;300重度污染11空气污染物的是多方面的,从加强环境教育角度考虑,教材主要举例性地让学生了解人为原因形成的空气污染物。把这部分内容安排成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建议【天气及其影响】1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先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然后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二,先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然后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2天气的教学主要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和天气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格的天气概念。正确描述天气,既能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阅读图31时,要把视野放开,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认识天气。第一,图中只表现了晴、风、冷三种状况,相应地要补充阴、雨(可扩大到雪、雹等降水形式)、热三种状况。
第二,在阴晴、风雨、冷热之外,还应补充其他天气状况,如雾、扬尘等。第三,可及时让学生描述上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天气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短时间,可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举例说明。某一时刻如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第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等。第三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如夏天暴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冬天寒潮前后的天气变化等。3活动中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其他方面可让学生补充,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的关系。学生补充资料(图32E),可在前一节后安排,由学生在外搜集。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写篇小短文,可在堂上写,也可在后写;应引导学生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综合写也可,就某一方面展开写也可。【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引人注意,并且,了解电视天气预报也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因此,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建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电视天气预报(活动1~3题)──其他媒体的天气预报(图34和活动第4题)──归纳天气预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33)。
2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一般先出现卫星云图,因此活动先从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教学由此开始,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第1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图3完成。因为学生还没有具体的区域知识,读此图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分清陆地和海洋,并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活动的第2题是为第3题做准备,在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介绍了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变化的方法。题中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变化情况依次是:晴转阴;小雨转中雨。活动第3题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时可把图中所示的13个城市分成6组,每组分别找1~2位学生播报。每组播报后,再找1~2位学生(未参加播报的)评判。3在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34了解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看活动第4题了解从互联网上可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活动第4题可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外选做。
4引导学生综合报纸和电视天气预报内容,归纳出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然后,再结合图34中箭头拉出的框解,使学生了解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概念。在熟悉了天气预报内容和有关知识后,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让人们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最后,让学生读图33概括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对图中涉及的设备和具体技术性问题,不必细究。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和分析天气图。由此,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天气图的起源和作用有所了解。【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图39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比较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这一日)。
如有可能,老师可摘录前一天中央电视台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让学生判断其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有关概念,如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等,不要求学生掌握;对于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别的原因,也不必细究。2活动部分涉及农业生产、交通、生活、居住等四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切忌以某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多变的天气评课稿第二篇:
《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要求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内容点析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要求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内容点析
1.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怎样描述天气。第二步,解释天气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2. 图举例性地介绍天气的三种状况:A图侧重于晴;B图侧重于风;C图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第三章侧重于冷。图中设计同学对天气的谈论,以使学生学会怎样描述天气。
3. 天气及其影响的活动部分,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设计。第1题提供资料,并要求学生参照已有资料再补充至少一个资料。第2题让学生分析已有资料。第3题要求对活动作小结。
4. 天气预报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关心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获得天气预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因此,教材也将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重点。
5. 为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教材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引入。图展示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它向学生说明天气预报是由许多人、许多单位共同参与的结果,并运用了许多先进设备,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图中所展示的具体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
6. 图除展示了报纸上刊登的天气预报外,还就天气预报中常提到的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温度等天气要素加以解释,以排除学生阅读天气预报时可能遇到的障碍。
风力由弱至强分为0~12级(共13级)(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风向风力符号解释:电视天气预报图中一般用带尾羽的箭矢来表示风向风力,箭矢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尾羽的数目和形状表示风力,如3根尾羽表示6级风,4根尾羽表示7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
温度的两个值依次是日最高温度(3 ℃)和日最低温度(-8 ℃)。
7. 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战争的一方是英、法、土耳其等国,另一方是俄罗斯。该战争持续多年,最后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
8. 教材将了解电视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并按电视天气预报过程分三个步骤: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活动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使学生通过活动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
9. 教材将从互联网上查阅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使用现代手段,也使学生多了解一种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该活动不要求所有学生完成。
10.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关心每天的天气状况外,对空气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也要求重点城市播报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及空气质量状况预报。教材随机选择了某日(2001年1月9日)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并绘制成图,使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有关知识,从而能大致看懂电视中的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污染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式,是将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按照一定方法处理后,变成大家熟悉的0~500的数字。数字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
空气的质量级别、污染指数和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见下表。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Ⅰ
1~50
优
Ⅱ
51~100
良
Ⅲ1
101~150
轻微污染
Ⅲ2
151~200
轻度污染
Ⅳ1
201~250
中度轻污染
Ⅳ2
251~300
中度污染
Ⅴ
300
重度污染
11. 空气污染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从加强环境教育角度考虑,教材主要举例性地让学生了解人为原因形成的空气污染物。把这部分内容安排成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建议
【天气及其影响】
1. 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先通过阅读图理解天气,然后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二,先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然后通过阅读图理解天气。
2.天气的教学主要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和天气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格的天气概念。
正确描述天气,既能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阅读图时,要把视野放开,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认识天气。第一,图中只表现了晴、风、冷三种状况,相应地要补充阴、雨(可扩大到雪、雹等降水形式)、热三种状况。第二,在阴晴、风雨、冷热之外,还应补充其他天气状况,如雾、扬尘等。第三,可及时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天气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短时间,可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举例说明。某一时刻如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第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等。第三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如夏天暴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冬天寒潮前后的天气变化等。
3.活动中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C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其他方面可让学生补充,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的关系。
学生补充资料(图),可在前一节课后安排,由学生在课外搜集。
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写篇小短文,可在课堂上写,也可在课后写;应引导学生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综合写也可,就某一方面展开写也可。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引人注意,并且,了解电视天气预报也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因此,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建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电视天气预报(活动1~3题)──其他媒体的天气预报(图和活动第4题)──归纳天气预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
2.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一般先出现卫星云图,因此活动先从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教学由此开始,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第1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完成。因为学生还没有具体的区域知识,读此图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分清陆地和海洋,并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
活动的第2题是为第3题做准备,在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介绍了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变化的方法。题中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变化情况依次是:晴转阴;小雨转中雨。
活动第3题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时可把图中所示的13个城市分成6组,每组分别找1~2位学生播报。每组播报后,再找1~2位学生(未参加播报的)评判。
3.在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看活动第4题了解从互联网上可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活动第4题可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课外选做。
4.引导学生综合报纸和电视天气预报内容,归纳出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然后,再结合图中箭头拉出的框解,使学生了解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概念。在熟悉了天气预报内容和有关知识后,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让人们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5.最后,让学生读图概括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对图中涉及的设备和具体技术性问题,不必细究。
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和分析天气图。由此,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天气图的起源和作用有所了解。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图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比较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这一日)。如有可能,老师可摘录前一天中央电视台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让学生判断其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有关概念,如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等,不要求学生掌握;对于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别的原因,也不必细究。
2.活动部分涉及农业生产、交通、生活、居住等四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切忌以某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利用兴趣话题引入,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 1分钟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依 据 1分钟
1、运用有关资料说明亚非大陆之间的红海会逐渐成为新的大洋的道理。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实际运用。
总结本课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 沧海桑田
1、海陆变强市不断进行着的
2、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都会导致海陆变迁
3、人类活动也对海陆变化起到影响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地球表层有板块构成,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不断运动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配练、填充图册
课后反思
海陆的变迁评课稿第二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绘画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新课教学:
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由海变成陆地?而东部陆地为什么会变成了海洋?
(三)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图片,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陆变迁,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二进行验证。
让学生再举几个人类活动的例子。
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哪些呢?学生猜测,教师适时展示课件:火山和地震。
承转: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问题导引,动画展示,寻找证据)
(一)走南闯北,问题导引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被称为冰雪大陆,但科学家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发现很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煤。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
(二)动画展示,体验假说
教师简介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内容。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展示Flash动画穿越时空:现在的海陆分布是这样的,2亿年前的大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时光倒流,追溯到两亿年前的地球吧。
(三)观察预测,寻觅证据学生先预测,然后分组寻找证据证实大陆是否会漂移。动手把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看看是否能拼合成一个整体,小组代表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并分析,教师点评指导。
三、板块的运动(大胆预测,探寻证据,分析验证)
(一)猜一猜: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小组长负责分工安排,并协调探究过程: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记录员。搜集资料的组员适时向大家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发言,记录员记录主要的发言,组长整理答案,达成一致,得出相关结论。
(二)板块运动会形成哪些地形呢?火山、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呢?
实验演示:既然板块能运动,那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力的方向有几种呢?
学生用书本作为实验材料,演示板块运动以及所受力的方向。
深入探究: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什么结果?
大胆预测: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探寻证据:在板块碰撞处填写主要山脉的名称。
分析验证:用书本演示板块运动和山系的形成,并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和东亚岛屿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得出结论: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过渡: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除了形成山脉,预测一下还会发生什么情况?
大胆预测:在板块碰撞挤压处地壳会震动,可能会引发地震、火山。
探寻证据:通过观察下图寻找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认识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证实预测。(教师出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学生观察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位置)
得出结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1.热点聚焦:阅读下列的图文资料,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发现四川雅安地震的成因。雅安与汶川同处龙门山断裂带,在科学家看来,从汶川到雅安,龙门山地震带上的城市接连被摧毁,绝非偶然。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知名地质专家栾锡武表示,青藏和成都两个板块活跃的地区不仅是龙门山断裂带这300千米,从甘肃陇南到云南昆明,沿线十几个城市都位于两个板块之间的活跃带上。青藏板块与成都板块之间的角力从汶川地震后从未停止。
2013年4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分析雅安地震成因时说,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北面破开了一个100多千米的口子,释放了能量,但南边没有释放出来。而这次正是龙门山的南边发生地震,是汶川地震未释放能量的一次爆发。
虽然雅安地震只是汶川地震破坏强度的十分之一。但可怕的是,过一段时间,两个板块之间的能量会再这样积聚,周而复始,产生新的能量和新的地震。
2.视野拓展:小组成员合作,从前面学过的板块位置图进一步探究世界地震的主要分布,比如说为什么日本、印尼多火山地震,而同为岛国的英国却很少发生地震?
3.防震图解: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防震措施,了解地震后应如何学会自我保护?
第四环节:
1.走进身边的地理:请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和网络资源查找以下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地理日记。
(1)地震前常出现哪些异常现象?
(2)你家乡的城市有专用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吗?
2.观察下图,想一想,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五、板书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地图等。
用一些地图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之美,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流探讨
组内交流
通过探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图知识的必要性。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一)地图语言──图例
1.尝试对照课件或课本自学本部内容
(二)地图语言──比例尺
1.学生对照自学提示,尝试学本小节内容
联系小学时学过的知识,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三)地图语言──方向
学生自学,并结合课件明确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本部分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及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
两项活动,任选其一: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咱们了解了地图的语言,也希望地图能成为同学们生活、学习的良师益友。 学生尝试以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节所学内容,畅谈自己的收获。
拓展方法: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有代表性的导游图、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一、根据需要选择比例
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探究成果 维持秩序,帮助学困生
分三个组展示 点拨、评价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二、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
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探究成果 帮助学困生
由两个组的学生代表发言 点拨、评价
五、教学板书设计
选择适用的地图:
方法一、根据使用目的,选择地图的种类 如交通图、旅游图
方法二、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 如大比例尺地图
方法三、选择现代高科技地图 如电子地图、遥感影像
六、教学反思
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所以应使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要培养学生阅读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B. 2 C. 3 D. 4
作业布置:
习题2.13 第一题
板书设计:
2.9 有理数的乘方(1)
温故知新: 例题: 练习:
-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有理数乘方的意义,理解底数,指数,幂等概念,能够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学生对于含有负数的底数,学生理解出现偏差,需要加强强调与练习。
2.9有理数乘方(2)教案
备课组:数学组 备课时间:2016、10、9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乘方运算.
2.通过实例感受当底数大于1时,乘方运算的结果增长的很快.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乘方运算; 通过实例总结并理解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 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难点:通过实例感受当底数大于1时,乘方运算的结果增长的很快.
教法:学生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课本,练习本
自主学习,思考问题
一.忆一忆:
(1)在(-4)3中,底数是____,指数是___,读作___.
(2)在-24中,底数是____,指数是____,读作____.
(3)计算: -72 (-7)2;
二.探究新知:
例1:计算
(1)102,103,104,105,
(2)(- 10)2,(-10)3,(-10)4,(-10)5,
( 3)(-3 )2,(1)(- )3 ,(-2)4
(4) 23 , ( )4 , 45 ;
想一 想:观察例1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与同伴交流.
三.当堂检测:
(1)-53 (2)-( )2
(1)-(- )4 (4)-232(3) ;
四.(1)做一做:
有一张厚 度是0.1mm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后,
厚度 为20.1mm,
(1)对折2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
(2)假设对折20次,厚度为多少毫米?
(3)若每层楼平均高度为3米,这张纸对折
20次后有多少层楼高?
(2)想一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
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反复
多次,就能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许多很细的
面条.想想看,拉多少次后,就可以拉出32根面
条?那拉出约209万根面条呢?
当堂检测:
1、看下面的故事 :从前,有个聪明的乞丐他要到了一块面包。
他想,天天 要饭太辛苦,如果我第一天吃这块面包的一半,第二
天再吃剩余面包的一半,依次每天都吃前一天剩余面包的一
半,这样下去,我就永远不要去要饭了请你们交流讨论,再算一
算 ,如果把整块面包看成整体1,那第十天他将吃到面包?
五.课外拓展:
1.已知x2=(-2)2,y3=-1,求:
(1)xy2003的值.
(2) 的值.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习题2.14 第一题
八、板书设计:
2.9 有理数的乘方(2)
知识回顾: 例题 练习
九、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怎么表示一些数的乘方,学会估测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本节课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负数的概念,学生容易丢负号的情况。
在动物和植物中除上表所列出的类群外,还有哪些类群?
除动物和植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类群?
在上述表中,我国哪一类生物在世界上占有的百分比最高?哪一类相对较少?
试计算我国上述的几种生物类群总种数占世界的平均百分比。你是怎样计算的?
根据你的估计,你认为是否还有很多种生物没有被发现?
我国为什么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
(二)基因的多样性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呢?
学生抢答:外界的环境。
教师:内在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是基因。
教师:很好。决定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因素是环境,内在因素是基因,下面我们就这两方面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我们先讨论基因的多样性)
教师:我们知道生物的细胞中有成千上万的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展示:猫与狗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猫与狗的基因组成是否相同?
学生:不相同。
展示:不同猫的图片。
教师:都是猫他们的基因组成是否相同呢?
学生:不相同。
教师:我们知道了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不相同,性状的表现就不一样,再想一想猫与狗之间和猫与猫之间,那种基因组成差异大?
学生:猫与狗之间。
教师:也就是说,同种生物的基因组成具有相似性,这些相似性的基因就形成了猫的基因库。
教师:猫有猫的基因库,人有人的基因库,(设疑)丰富的生物基因库对生物的种族繁衍有什么意义呢?
展示:课件资料。
事例一:
全国现存64只华南虎,分布在全国的19个动物园内。令人震惊的是,这64只华南虎,都是1956年从野外捕获回来的6只华南虎的后代。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一年共死亡3只老虎,出生4只小虎,其中2只眼睛是瞎的。为什么幼虎的眼睛是瞎的?
学生:分析讨论后发言。
教师:(设疑)基因组成很贫乏的时候,要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当基因组成很丰富的时候,还要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吗?好比说,大豆的品种在我国就有两万种之多,而人类只喜欢其中的30种到40种,其他的品种还需要保护吗?举例说明。
学生:分析讨论后发言。
教师:现在的环境不断的变化,需要具有不同的基因的生物来适应这个环境,所以要保护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教师:杂交是目前获得基因多样性的一个有效方法,我国在杂交方面也有很多成就,你能举出一例吗?
学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教师:展示事例三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来的杂交稻新品种,使我国的水稻产量大幅提高,他的贡献使近一亿人免受饥饿,因此也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教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基因多样性,懂得了基因多样性对生物的生存的重要意义,下面我们来讨论决定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外在因素环境。
教师:刚才在那个多媒体片段中,同学们都说了很多生物,这些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所以生态系统也具有多样性。
教师:大家有没有想过,假如,你喜欢的生物所生活的生态系统消失了,你喜欢的生物的命运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他们将灭绝。
教师:反过来,你喜欢的生物消失了,对生态系统有影响吗?
学生:会影响生态平衡。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生物的多样性,它具有哪三个层次的涵义?
学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教师:他们三者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生物多样性外在形式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他的内在因素是基因的多样性,外在因素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又往往引起基因的变化。
四、板书设计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二、基因多样性。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
四、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
我们认识了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请同学们查找有关资料。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解了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学习生物的分类,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所以,我在课上注意让学生明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a b a2-b2 最后结果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
辨一辨: 辨别下列两个多项式相乘,那些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多媒体出示)
(1) (2)
(3) (4)
(5)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
反思:※ 怎样判断两个多项式相乘能否使用平方差公式?
※ 怎样寻找公式中的a和b?
学生总结交流,个别学生口述。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1.2.让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公式,分清结构,找准a、b,学会公式的应用,有效地进行难点突破。)
做一做: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多媒体出示)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4)(-1-2a)(-1+2a)
学生活动:独立练习,个别同学上台板演。
(设计意图:通过这组练习题,逐渐加深题目难度,让学生能够熟练利用公式计算,从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换元、整体代换的思想方法,通过思考解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编一编:小游戏
每位同学各编一题。要求:(1)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2)算式中的各项可以是数或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3)所列算式自己要会做;(4)由同位做完后,进行批阅。
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参与,帮助部分同学,同时反馈同学们的做题情况,及时评价。活动完成后选出比较优秀的作品与同学们共享。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再次深化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拓展: 解决开头引入问题:
(1)1001999
教师提出问题:它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吗?怎样转化出a和b?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根据做题情况可适当讨论。个别同学板演。
(2)492-482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吗?怎样运用平方差公式呢?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
教师根据情况加以引导:我们能否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呢?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进一步深化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达到前后呼应,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活动四】反思总结,巩固新知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能给自己和同学一个客观的评价吗?
学生活动:认真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并对自己和同学
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这儿采取的是每个学生自己小结,把教师单人做小结变成了课堂上人人做小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由于人人都要做小结,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主动性加强。)
【活动五】课外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4页习题15.3第1题
2.选做题:计算:
(1) (2)
(3) (4)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处理有较大的弹性,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板书设计:
平方差公式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a+b)(a-b)=a2-b2 (a相同,b相反。)
a,b可以是数或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设计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在教学设计时,以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学生活动为主,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辅助手段,突出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语言叙述、推导验证、几何解释、应用巩固等活动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我紧紧抓住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突破一个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注意符号问题;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这节课的关键:识别完全相同的项a和互为相反数的项b;精心选择练习题,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公式能力,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1
播放生物圈中水循环的影片。①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是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②水能否发生化学变化?水属于哪一类物质?它是由哪一些元素组成的?本节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研究 质疑 回答问题
4
【讲解】1大气压下,纯水的凝固点(冰点)为__,沸点为__ , ___时水的密度最大(1克/立方厘米),因此冰比水轻。水结冰后会出现体积膨胀现象。研究水的组成,首先要进行化学实验。 【提问】冰能浮在水面上,与水的哪个性质有关?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为什么常将瓶子冻裂高原地区烧开水为什么要用高压锅?
3
介绍水电解实验的装置及电路连接。
倾听
展示通电后水变化的过程及实验现象 5
【演示】将电解器下端的两个铂电极与直流电源相连接,接通直流电源,引导观察两电极上的现象及产生气体的体积,气体少的一管产生约10毫升气体的停止实验。 【展示】介绍霍夫曼电解器及电解液
接通电源后两极各有什么现象?与正极连接的玻璃管中气体负极连接的玻璃管中气体体积谁多谁少? 【提问】 回答问题
【演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体积少的气体。使体积较多气体通过干燥管,在玻璃尖嘴处点燃。
观察气体的检验操作和现象、思考。
5
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关于水的组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 【练习】课堂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分析讨论回答
4
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纵使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根据实验中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说明水是有固定组成的。精确实验表明: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这验证了上一章学过的一个什么重要结论? 【讲解】我们怎样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来分析电解水的反应呢?请同学阅读课本及图示讨论回答
阅读课文、两两讨论,看图示并分析回答,相互补充。
5
水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氢气、氧气是同种元素组成,显然它们属于不同类的物质,它们分别属于哪类物质 质疑 阅读书本P47,得出单质、氧化物、化合物的定义 5
1、能够由电解水实验直接得到的结论是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②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③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④水的化学式为H2O( )A.①② B.③④ C.①④D.① 2、水是( )
5
1.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2、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分析:物质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小结】
讨论、归纳
3
根据电解水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电源的正负极:A B ;
(2)事先向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3)C试管中为 气,D试管中产生的是 气;两试管中气体的质量比为 ,分子个数比为 。
七、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板书设计: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1)现象:两极出现气泡,V正极︰V负极=1︰2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能燃烧
通电
水(H2O)- 氧气(O2) + 氢气(H2)
化合物 单质
氧化物
2.小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O2、H2、N2
2.化合物:H2O、CO2、Fe3O4、Al2O3、P2O5
1、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四》第1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四》练习题及答案第1题参考答案2+3=5 4+2=6 1+2=35+4=9 6+4=10 3+3=62+3+4=9 4+2+4=10 1+2+3=6 2、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一》第6题参
1、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三》第2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三》练习题及答案第2题参考答案 2、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一》第8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一》练习题及答案第8题参
1、1.一共有几个?还剩几只小鸡?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二》练习题及答案1.一共有几个?还剩几只小鸡?6+3=9(个)8-4=4(只) 2、2.哪根绳子最长?画“√”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下课啦》2.哪根绳子最长?画图1:看长度,第1
1、6.填数,使横排、竖排的三个数相加都得9。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四》练习题及答案6.填数,使横排、竖排的三个数相加都得9。9-3-1=59-3-2=4 2、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小猫钓鱼》练一练 5.看尺子,填一填。 北
1、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十一》第7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十一》练习题及答案7.5+5+5=15 4+4+4=12 6+6+6=1815-5-5=5 9-3-3=3 8-4-4=0 2、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一》第8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一
1、1.男生有8人。女生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十三》练习题及答案1.男生有8人。女生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8+6=14(人)答:一共有14人。 2、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 有几瓶牛奶 1.一共有几瓶牛奶?
1、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一个接一个的经历呢? 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一个接一个的经历呢?一起来说一说分析:六七岁的我们对于新鲜的事物都是比较好奇的,而且看到新鲜的东西总是要自己去尝试一下,像踩影子、跳房子、讲故事
1、树和喜鹊都快乐的原因是?一年级课文 树和喜鹊都快乐的原因是?一年级课文因为树能够茁壮成长是因为有了喜鹊的帮忙,而且长大的树能够给喜鹊提供一个休息和娱乐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树和喜鹊快乐的原因,它们能够相互依存
1、对比灶焰烫煲熏煦这些字有什么发现 对比灶焰烫煲熏煦这些字有什么发现通过灶焰烫煲熏煦这几个字的比较以后,发现灶焰这两个是火字旁;烫煲这两个字是火字底;熏煦是四点底(灬、),其实这个四点底也是由火字发展过来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