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幼教 > 海斯科普教育原理
我是怎样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

我是怎样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

更新时间:2014-07-21 10:31:10

《我是怎样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可能是您在寻找海斯科普教育原理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内容提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尤其是理性观念的转变,并把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其探索兴趣,让幼儿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去学习、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对科学探索的欲望

二、 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 适度引导,启发探索,得出结论

四、 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

五、 谨慎评价,激发探索欲望

关键词:激发、科学探索、欲望

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主动探索过程。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不断向他们提供新信息、和可供他们自由探索的、自然的、科学的教育环境,使他们不断受到科学的熏陶,享受科学的乐趣。激发他们探索和发现的热情,为幼儿创设自然环境和人为的环境给幼儿以充分的探索空间。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探索寻求答案。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幼儿发展的条件,它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对任何新奇的事物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都会给与特别的关注,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相对持久的探究活动。幼儿在对事物的探索中,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初步学会动手操作,并明白一些浅显的科学道理。同时也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

在瑞吉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精心为幼儿创设了各个活动区,为每个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场所和机会。活动区是幼儿最喜欢的地方,在活动区中幼儿能够尽情的、自主地参与喜欢的游戏。它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提高了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也让幼儿学会了交往的技能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分享,培养幼儿逐步形成责任感。

区域活动中,教师及时正确的指导,能够引起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表现,倾听他们的想法,敏锐的觉察他们提出的问题、困惑和需要,并适时介入,给予适当的支持、引导和帮助,与幼儿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成为幼儿学习和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

下面是我对探索区幼儿进行指导的具体做法:

观察实录:(一)浮力的秘密

在今天的区域活动中,琳琳选择了探索区。来到探索区,琳琳发现了探索区新增添了许多东西,有磁铁、积木、电池、棉花、橡皮泥、塑料瓶等。他一看高兴极了,随手拿起了一块积木就扔进了水盆里,接着又分别拿了棉花、塑料尺子、塑料瓶、橡皮泥等分别扔进了水盆里。这时琳琳看着水盆里的东西,想了一会儿,就问我:“秦老师,这个真好玩儿。”我问他:“怎么好玩儿呀?”他说:“放在水里,有的漂在上面、有的沉在水里。”我接着问他:“你能告诉我什么东西是浮在水面上的?什么东西是沉在水里的吗?”他兴高采烈的告诉我说:“这不是尺子、棉花、纸折的小船、塑料瓶,它们都浮在水面上,;大的积木(木质的)、磁铁、玻璃球、橡皮泥它们沉在水里。我对他的探索给予了及时的肯定,与此同时,我又对他说:“你试一试用什么办法能让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下去?”“让沉入水里的东西浮在水面上呢?”我的话激发了琳琳探索欲望,他积极地去尝试用各种办法进行操作试验。琳琳为了让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沉入水底,经过多次探索,发现了一个好办法:把乒乓球的表面包了一些橡皮泥;小船沉入水底的办法是:在小船里装满了玻璃球;塑料瓶沉入水底的办法是:把塑料瓶的瓶盖打开,里面装满水、放入铁钉后再盖上盖子。在操作让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入水底,他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在尝试让沉入水底的东西浮在水面上时,他采用了多种方法都不能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他先把橡皮泥压成饼状,使直面积变大,放进水中没有成功。之后,他又把橡皮泥捏成碗状,在他捏的时候我发现他没有捏好,有一个缺口,当他把捏好的碗放入水中的时候。水从缺口处浸进橡皮泥,结果又没有成功。这时他有些灰心,我对他说:“刚才这个没有成功,是因为你捏的那个碗有一个缺口,你试试想办法不让他有缺口会怎样?”经过再三试验,沉入水底的橡皮泥终于浮上来了,他高兴的跳了起来,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区域活动小结的时候,当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小朋友时,大家不约而同地为他鼓掌喝彩。

观察分析:

在进行探索活动时,对幼儿没有任何指令性的要求,也不作暗示,只提出:“可以把各种材料的物品放入水中,看看什么会沉,什么会浮。”幼儿可以自由活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尝试,并相互交流各自的发现。通过对各种材料不断的尝试操作,从而学会了思考,并在操作中寻找答案。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进行观察、发现,一旦有了结果,便会十分高兴,自信心油然而生。通过让幼儿亲自尝试,在活动中经过不断的操作、发现、调节,而没有让幼儿被动地等待教师的指令,把他们对浮力引起的兴趣和探索浮力的需要有机地协调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措施:

1、当琳琳将各种材料的物品都放入水盆中,并且说:“真好玩儿”时,我注意到他并没有认真观察哪些物品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是沉入水里的,只是觉得好玩儿。针对这些情况,我对他进行了进一步的启发,从而他的好奇心不断被激起,又不断得到满足。由于我的适时介入,再次激起了他的探索欲望。

2、组织探索区的幼儿进行对磁铁、电池等物品的探索。活动反思:

单一不变的活动区材料,小朋友们会感到乏味,及时对材料进行更换,不仅能调动其积极性,还能激发他们动手、动脑的欲望。

在整个探索活动中,琳琳的探索兴趣一直都很高涨,在他的兴趣不够浓厚时,我的适时介入,给他提出了新的探索目标,从而又激起了他的探索兴趣。当他的结论被我和小朋友们认可时,他非常高兴,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的更高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

观察实录(二)有趣的磁铁

在区域活动中,我发现琳琳、军军等几个小朋友又选择了“科学探索区” ,他们来到探索区后,各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进行尝试操作。只见琳琳拿起磁铁,在尽情的玩儿,一会儿拿着磁铁滚着玩儿,一会儿又将磁铁排成一队,玩着玩着的时候,他发现了两块磁铁有时能吸在一起,有时却互相排斥。他发现这一现象后,跑来问我,老师,这是怎么回事?我没有立刻告诉他们答案,而是提出:“是不是所有的磁铁都有这种现象?还是只有你手中的磁铁会这样?”这下激起了他的探索兴趣,他又回到了探索区,为了尽快得出结论,他叫了他的好朋友军军、明明,让他们和自己一起操作。他们仔细认真地动手尝试,不打一会儿,就全部尝试完毕。他们操作后得出结论:“所有磁铁都有这种特性。”在他们操作结束、得出结论后,我才告诉他:“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道理。小朋友们对磁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磁铁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时,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我又提出问题,请小朋友尝试:“磁铁能够吸起哪些东西?隔着物体能否将铁制品吸起?”小朋友们的兴致高涨,都积极尝试,寻求答案。

指导的目的与分析:

在科学探索区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活动材料,以便幼儿操作,进行科学探索。如: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放大镜、望远镜、多棱镜;沙子、磁铁、木块、铁钉、橡皮泥、棉花、塑料瓶等有关沉浮的材料。

在投放这些活动材料时,我担心幼儿对此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不感兴趣,所以就特别关注此活动区幼儿的表现。

琳琳是一个性格外向、爱发脾气、活泼好动、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无论什么东西他都要动手去摸一摸。他妈妈讲他为了搞明白“电动玩具为什么会跑?”竟然把家里的电动玩具拆开,看个究竟,寻找答案。他总爱问“为什么?”是个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孩子,敢于大胆尝试,做事非常认真,遇到事情总要弄明白。琳琳在用磁铁搭“楼房”时,因为它不了解“磁铁”的特性,没有将磁铁的正、负极进行合理的搭配,所以没有搭起楼房,他有些失望。这时,我及时地介入,引导他寻找楼房搭不起来的原因。首先,我引导他用两块磁铁进行尝试,从而得出“磁铁”的特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道理。当他明白了磁铁的特性后,很快就将楼房搭起来了,在整个过程中,琳琳没有因为失败而放弃,在我的启发引导下,终于顺利达到了目的。

活动反思:

为了引导幼儿探索、了解“磁铁”的特性,小朋友在操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我给予了适时的启发、引导,使他们从实践中得出结论。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尽量为其创造实践的机会,努力构建以幼儿为实践主体的教育方法,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做到“幼儿能做的事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时,我没有过多地限制和干预。而是给幼儿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后,让幼儿自由动手操作,给他们充分的自由探索时间,给他们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启发引导,是培养幼儿主动学习最常用的办法,必要时教师在进行适度引导,启发幼儿做进一步探索。为了引导幼儿探索、了解磁铁的穿透性,小朋友在操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我给予了适时的启发、引导,使他们从实践中得出结论:“磁铁能直接吸铁也能隔着物体吸铁。”这样的操作过程,正是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使幼儿既掌握了科学知识,又开拓了幼儿的思维。教师始终是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

以上实例是我对琳琳在“科学探索区”的连续观察。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发展智力和好奇心,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萌发对大自然及周围事物的关注。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去学习、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为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营造一个自然的学科学的氛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幼儿提供探索的材料,不仅为了让他们获取这些问题的答案,引导他们提出问题,从实践中得出结论。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地引导,耐心地指点,不能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一笑置之,应鼓励他们在探索中寻求答案。通过科学教育来激发和培养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即便是他们在游戏中还不能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但对科学现象的体验已悄悄地种植在他们的心里。

总之,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尤其是理性观念的转变,并把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其探索兴趣,让幼儿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去学习、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早期教育、幼儿教育
相关阅读
推荐
  • HIGH/SCOPE学前课程模式近二十年的发展

    HIGH/SCOPE早期教育课程模式是与拉瓦特里的EEC课程、德弗里斯──凯米的EEP课程齐名的三种认知中心课程模式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HIGH/SCOPE课程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完善与发展,在与另两个皮亚杰课程模式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美国被运用得最为广泛的课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对处境不利儿童还是正常儿童,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HIGH/SCOPE课程几乎无处不在。同时由于HIGH/SCOPE在课程推广、课程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工作,它在国际上也声誉日隆,

  • 认知课程模式之High/Scope课程

    High/Scope课程的开发始于1962年。最初,High/Scope课程是与拉瓦特里的EEC课程、德弗里斯凯米的EEP课程齐名的认知中心课程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High/Scope课程在与其它两种认知课程模式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在美国学前教育中被广泛应用。 1971年出版的建立在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的《认知中心课程》是第一本介绍High/Scope课程的书。此时,High/Scope课程的重点是在阐述如何发展幼儿的认知和智力上。1975年出版的《活动中的幼儿》是对《认知中心课程》的发展,其突出

  • 海恩/斯科普课程1

    Haiensikepu kecheng 海恩/斯科普课程(High/Scope curriculum) 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戴维韦卡特(D.Weikart)创立的海恩/斯科普教育研究机构研制。它与凯米课程一起,被称为最有影响的皮亚杰式早期教育方案。海恩/斯科普学前教育方案最先源于韦卡特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干预计划。其基本目的是帮助这些儿童在未来的学校学习中获得成功,因而它是一个认知中心的课程。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海恩/斯科普课程也在不断得到充实、修正和完善。今天,它已不再局限于处境不利的儿童。用他们自己的话来

  • 从百老奥克斯学校看海伊斯科普课程

    在洛杉矶访问的第二天,中国学前教育赴美考察团的团员们观摩了韦逖学院的百老奥克斯学校。这是一所施行早期认知导向课程的托幼机构。在我国,海伊斯科普的名字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1995年,我国的学者就已经将反映海伊斯科普教育实践的著作《活动中的幼儿》一书翻译为中文,并付之于出版;我在《皮亚杰理论在早期教育的运用》一书中,也对这种认知导向的幼儿园课程作过介绍,并将它与其他的同类课程作了比较。有机会到施行这种课程的托幼机构作一次考察,这对于我们加深对这种课程的认识是很有裨益的。 在去百老奥克斯学校的途中,

  • 我是怎样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

    内容提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尤其是理性观念的转变,并把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其探索兴趣,让幼儿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去学习、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对科学探索的欲望 二、 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 适度引导,启发

  • high/scope课程中幼儿如何学习阅读和书写

    在High/Scope(美国的一家教育机构,台湾将High/Scope课程译为高瞻课程)的幼教课程中,阅读和书写是非常重要的。High/Scope强调:早期阅读和书写应发生在孩子们渴望与别人分享对他们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这时孩子们不仅意识到文字符号是交流的工具(字、发育等),而且也强烈地渴望通过阅读了解信息、感受快乐,以及通过书写与别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他们就能很快在以后的时间里成为一个喜欢语言文字的人。 孩子们的学习最好是在他们自己的兴趣驱动下,在他们渴望了解周围世界的前提下进行,我们称这种教

  • 认知理论的学前教育方案——HIGH/SCOPE课程

    (1) 背景 HIGH/SCOPE课程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戴维韦卡特创立的海恩/斯科普教育研究机构研制。与凯米课程一起,被称为是最有影响的皮亚杰式早期教育方案。 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最先源于韦卡特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干预计划。其基本目的是帮助这些儿童能在未来的学校学习中获得成功,因而它是一个认知中心的课程。该方案被称为皮亚杰式课程中最重视教师作用的一种。 2 0世纪80年代末以后,HIGH/SCOPE课程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完善与发展,在与另外两个皮亚杰课程模式的竞争中脱颖

  • HIGH SCOPE学前课程的中心原理

    high scope学前课程的中心原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主动学习 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直接即时的经验并通过反思从中获取意义幼儿主动的建构知识让他们能很好的感知世界。主动学习的力量源于个人主体性。幼儿因其探索本能而行动;他们询问并寻找一些问题的答案:人、物质、事件、想法,这些都能引起他们的好奇;他们能解决通向目标的拦路虎;他们能想出新的策略去尝试。 因为他们追随他们的目标,孩子们固定地从事一些关键性的经验活动创造,与人持续地交流,这增进了孩子心理的、情感的、身体的发展。主要的经验包括比如假装与角色扮演,开心

  • High Scope 的课程实施

    支持主动学习的一日活动安排 为了创建一个主动学习的氛围,必须微细一个一贯的日常教室活动。(除非孩子们第二天的活动非常不同)实地参观没什么值得惊奇的,特殊的访问或者突发的事情都是很平常的。一日活动的连续性给孩子必要的控制权以发展一种责任意识以及让他们有机会感受独立。 HIGH/SCOPE 课程的一日活动安排由计划实施回顾事件以及几个附加的成分组成。计划实施回顾事件是课程的中心。它让孩子们在有老师密切参加的整个过程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图。 计划时间 孩子随时都在最初决定与选择,但是大多数的方案很少一一种系统的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