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

更新时间:2020-03-02 19:07:38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曹营     疫情肆虐,宅在家中继续品味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课文只是个例子。”读吴教授这本书让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深刻地理解。究竟如何实现“用课文教语文”呢?我主要选取其中一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想法。平时我们教课文就是分析文本内容,而转向教语文则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着力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精选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通过一篇篇教学案例,一份份实践反思,一次次精心研讨,让我明白究竟什么才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语言训练点,如何从面面俱到教学实现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教学效果。书中用《盘古开天辟地》的案例一步步教会我如何训练一篇课文的语言点,指导与引导教学中关于听说读写的练习与活动。语言训练点就是指师生在实施练习与指导时所关注与聚焦的分项语言知识、技能与方法。

首先要想实现由教课文到教语言的转变,就必须立足于语文味的语文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老师的语言必先应具有“语文味”,教师运用的“引导语言、过渡语言、评价语言”等是否具备语文味儿深深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效率。语文教师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增加课堂的“语文味”,还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善于抓住文本语言特点。教材中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他独特的构段方式。这也为我们的读写训练找到一条出路,学生根据课文的构段形式学写作文,在仿写中提升,提高学生对文本特点的把握。比如《庐山的云雾》这样写自然景观文章,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让初步接触作文的三年级还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如今的部编本教材更是如此。在作文教学单元,都是先学习这样的文章,再结合作文范例进行单元整合点对点的学习写作文。课文中的精妙语言,优美词句更是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范本。比如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等有特点的句子,我们总能巧妙地创设让学生表达的情境,为学生构建支架,让学生感知语言特点并积累语言,发挥想象,练习仿说仿写。由于对这些句子的语言点训练,反复读,不断感受句子,想象其画面,一步步的教学学生能够把句子写具体,写丰富,然后转化成书面语言写下来。由易到难,由一句话到一段话的慢慢递进。模仿句子不是粗线条,不是出示句子之后,学生自己模仿就行了,这需要一步步的细致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要能够适合学生的语言发展认知,选取恰当的点,以确保训练点有效性。使学生逐渐由不懂到懂,由懂到会表达的过程。

最后,训练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学习语文本身就是一个积累语言的过程,除了朗读与背诵,复述也应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复述是指学生能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有条理而又连贯的叙述过程,简单说就是能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内容说出来。复述本身就是语言训练的积累,他需要把课文的内容、语言、情感进行内化、重组和表达的过程,经过加工外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歌德曾说,文章内容人人都看得见,但含义需要有心人才能得知,其秘密隐藏在形式之中。这就需要我们拨开课文的外衣去寻求语言发展的点。精心设计语言点训练,确保教学的高效。
相关阅读
推荐
  • 魏书生的一堂公开课引发的启迪

    《魏书生与民主教育》一书中记载着魏书生的一堂公开课的片断:那时在1978年,魏书生任教了一个全年级最好的快班和一个全年级最差的慢班。就在这年的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领导通知他要他给全区的教师们上一节大型公开课,而且要求在慢班中开课。 下面是一段魏书生与学生的精彩对话: 魏书生与学生商量怎么办?学生喊:别在我们班上!到哪儿去上?到你那个尖子班上。在咱们班不行吗?不行,我们害怕。咱们打架,胆子大得很,什么都不怕,怎么上课反倒怕了呢?打架都好几年了,公开课咱们没上过,怕给你丢脸。老师不怕丢脸还不行吗?老师把讲的内

  • 教师的责任和素质——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后感

    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摘自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读着这样的语句,确实能给人以心智的启迪,教育需要智慧与真情,也只有拥有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才能如阳光般照遍大地,使荒漠变成绿洲。读着这样的语句,也让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心中忐忑,不知自己能否胜任教育的工作? 一、教师的责任: 1、引领学生的成长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作为

  • 《文化苦旅》读后感

    读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心中不时被各个时代的文化冲击着,内心涌动的无限感慨不知从何谈起。余秋雨笔下的文化层层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山川河水都是文化的起源。读完第一篇《道士塔》后只有一个恨字呀。那王道士太可恶了,莫高窟被他粉刷得体无完肤,为了那几许的钱财,竟随意让外国人搬走我们祖先给我们的遗赠。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你能怪他吗?他什么都不懂。 作者怎么会对三峡产生如此浓厚的感情呢。从了解三峡到解读历史,解读文化。追溯三峡的起源白帝城,回荡着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

  • 读<<教育能改变吗>>的感想

    国家对当今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引起了高度重视,如何改变这种模式是一个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时间问题,这是大家都要共同努力的,任何事物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高考是一道门槛,正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人说这是下层人民进入上层社会的通道,给下层人民提供了一个平台,下层人民的观念就是:必须用功读书,终有飞黄腾达的一天。现在家长乃至社会中存在有很大的观念也是如此,以致现在孩子的压力非常大。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给孩子选择好的学校、选择好的老师,请家教给孩子补缺补差等等。说到底,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能够进入好的大学,以后有

  • 读《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有感

    暑假读了天津教育出版社的《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一书,感触颇多。一直以为论文就是论文,原来也包括了经验总结、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育随笔等等。认真研读之后,针对教育案例一节,我有所思,有所想,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写下了小事件,大智慧。 一踏进办公室,同事们正在讨论上课时遇到的那点问题:不听课也就算了,还捣乱,害得我课都上不下去,就想着批评他我一听忙凑了过去,因为班上也有几个这样的,多听听总能吸取点经验,三个臭皮匠总顶得过几个混小子吧。于是,就见几个头颅挤在一块儿,你一句,我一句,唾沫横飞。 今年六月,我刚

  •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课堂教学良好的氛围

    暑假期间读了陈大伟老师的《建设理想课堂》,让我的感触颇深,对我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触动。《建设理想课堂》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理想课堂的真谛,这本专著全面的诠释了该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在教学课程中,我们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自由,实现幸福的教师生活,而这些正是可以通过理想课堂获得到的。在理想课堂中,老师需要精心备课,学生积极的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感受到知识的浩淼和学习的乐趣。同时,我们要对学生充满人性化的关怀,让课堂的氛围始终处于有序和谐的状态。对于学生个体,我们必须

  • 孩子的悲哀——《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约翰霍特的《孩子为何失败》以日记的形式边叙边论他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生活化的文字表述,阅读起来十分容易,但字里行间却总是会爆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之所以说爆出,是因为这些问题从来没有被我注意过。 比如说孩子面对老师时因为恐惧与害怕失败而做出的自我保护策略。他的一个学生在回答48的一半的多少时,总是低声回答24 ,无论他怎样诱导那个孩子都无法自信而大声地说出这个由她得出的正确答案。 他的学生有时会不经过思考而随便报出一个答案 ,这比没有回答要好,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样一来老师肯定认为他们已经思考过,只不过得到了错误

  • 认知于共同体--读《教学勇气》有感

    近来认真阅读了《教学勇气》一书,书中有关教育共同体的论述对自己启发很大。 我认为对于教育共同体的建设,首先要打破我们错误的想法,比如说:认为知识和经验是自己多年的积累,不能轻易共享。或者认为自己的知识水足够胜任学科教学了,根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但是:现实是共同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个人的力量越加显得渺小,群体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我们只有结成一个团队,形成一个共同体,才能更加有效的提升自己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实效。 要实现教育共同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

  • 努力将阅读和写作进行到底——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

    写在前面的话: 暑期全员师德教育的一个内容是: 分享阅读,好书推荐 。学校要求每个教师用5分钟的时间,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与大家分享。不限形式和方法。今天上午如期举行了,大家都认真地介绍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论着点滴体会和感悟。可谓是大饱一顿精神美餐。我为此也作了认真的准备。昨晚用了一个多小时,把今天要说的内容整理成了文稿,现向大家作一交流。 努力将阅读和写作进行到底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悟(一)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的一本重要遗著。是他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