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案 > 幼儿园托班教案 > 幼儿园托班教学反思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行走在“情”与“理”的视界中 ——自主理念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行走在“情”与“理”的视界中 ——自主理念

更新时间:2014-07-22 06:54:37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行走在“情”与“理”的视界中 ——自主理念》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托班教学反思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文/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幼儿园  方莉华

   缘起——追求有效的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自认为尚有着一些责任感、且还不算平庸的教师,我常问自己:我最大的职业梦想是什么?在历数了教育生涯的点点滴滴后,我给自己找到了方向——追求有效的教学。试想,在充满科学之理性、闪耀人文之精神、洋溢文化之芳香的活动现场,和孩子一起进行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生命对话,是一件何等美妙的事啊!
恰逢此时,我园自主特色亟待彰显,绘本阅读方兴未艾。于是,对绘本教学曾有的零星感悟逐渐汇聚起来:阅读总从封面开始,然后环衬、正文,一竿到底;过程总是看图、提问、回答、小结,一页不漏;提升也总显主观、教条,一成不变。这非但有悖于我们的自主理念,更远离了文本的美学价值。而审视自身,我不禁窃喜:语言教学,那是我的强项;文本解读,那是我的特长。我很快确立了行动目标:在自主理念引领下,以绘本教学为平台,用自己的方式去建构我的绘本教学模式,实现我的教学价值追求。
我信心满满地开启了寻梦之旅。
实践——徘徊在两难境地

我为自己的寻梦之旅选择了绘本《愿望树》。
实践一:披文入境,感受心灵交汇的情趣
活动前,通过对文本(图和文)的反复研读,同时结合自身优势,我以“情”为主导进行了活动设计,并于2012年12月第一次展示了教学活动(其实,当时我并没有第二次展示的打算)。
目标
1.能围绕阅读重点“寻找爱的秘密”进行不同方式(通读、精读、选读)的自主阅读,根据画面细节探究故事内涵。
2.会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画面和故事的理解,感受故事中温馨、感人的母子亲情。
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阅读重点
1.小朋友已看过绘本《愿望树》了。故事里,小熊贝迪有哪些愿望?都实现了吗?
2.翻译这本书的金波爷爷还给我们写了导读,指导我们怎样来看这本书。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教师读部分导读。)
二、通读全书,了解重点内容
1.今天,我们就一起到书中去寻找金波爷爷说的爱的秘密。
2.幼儿自主阅读,找到答案后可以和同伴轻声交流。
3.幼儿介绍自己找到的爱的秘密,教师适当提炼。 
三、精读部分画面,探究故事内涵
1.小朋友在很多地方发现了爱的秘密。下面我们仔细读一读其中的片段,体会一下书中温馨、感人的爱。
2.出示PPT(P10~11、P15、P18~19):这三幅图分别是贝迪三个愿望实现的画面。请你仔细观察这三幅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贝迪实现愿望时的情景。
3.幼儿自选画面讲述。每讲一个画面后,教师即朗读该段文字。
4.贝迪的愿望到底是谁帮它实现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在讲述P18~19时,教师可追问:你怎么知道提灯是妈妈送来的?从而引出P16~17。)
5.这个爱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请用一句话把它说出来。
6.教师小结:要读懂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观察画面,有的观察画面不被注意的角落(P10~11),有的观察画面很细小的图案(P15),还有的要前后联系起来一起看(P18~19和P16~17)。
四、选择阅读,感受母子亲情
1.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方式(看PPT、自己看书、和同伴一起看书、闭上眼睛听等),我们完整地欣赏一遍故事。一边欣赏一边思考:你最喜欢哪一页的熊妈妈?为什么?(教师配乐完整地讲述故事。)
2.幼儿交流,教师根据幼儿讲述展示相应画面,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幼儿体验书中表现的母子亲情。
● 教者心语
应该说,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我还是很用心的,特别是充分体现了我的意图——自主阅读的渗透和情感价值的凸显。其中几处说是独具匠心,也不为过。
1.主体和主导适时融合。活动中,我精心融入了三种阅读方式:通读、精读、选读,并让不同的阅读完成不同的目标。其中既有幼儿阅读理解的空间,如围绕阅读重点“爱的秘密”的寻找和发现,根据情感主线“母子亲情”的选择和讲述;也有教师平行指导的契机,即三个关键画面的出示。我觉得,这一方面突破了绘本教学的局限——一页页地看、问、讲,然后读故事,另一方面也在收和放之间把握了一个较为适宜的度——在给孩子自主的同时,又不至于让他们走出我的视线。
2.情感和技能相互渗透。虽说在设计之初我就确定了活动以情为主,但我并没有忘记孩子阅读技能的培养。在我精心选择的三个关键画面中,分别隐含着三种阅读方法:观察角落、关注细节和前后联系起来看。为了让技能呈现不突兀,我有意让幼儿先自选画面讲述,然后通过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幼儿自己发现其中的秘密,水到渠成之后再适时小结。如此设计,是想让活动达到“教育无痕”的境界。
3.铺陈和诵读层层渲染。在通读、精读、选读层层铺陈的同时,我还不忘发挥我的语言优势,不失时机地为孩子诵读关键词句,如“我要在这儿呆整整一晚上”的愤然,“你们真好,可是……”的落寞,“真想不到这是一棵煎饼—毯子—提灯树”的惊喜。在我声情并茂的讲述和诵读中,不但我孜孜以求的情感渗入了孩子心里,故事的语言魅力也深深烙在了他们脑中。
● 他人感言
以情为主导的活动设计不但感动了孩子,也感染了观摩的老师。活动之后,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感谢她们,给了我很多肯定和鼓励。而更让我珍惜的,是那几个不同的声音,它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
1.该放不放,必受其乱。一位老师首先对我确定“阅读重点”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活动一开始教师即由导读确定了阅读重点,其后大部分时间都围绕这个重点展开。那其他所谓体现自主的通读和选读还有存在的价值吗?”确定阅读重点的做法源于想让活动更精炼,但细想之下其实是一种高控制。尽管我在之前和之后安排了通读和选读,可事实上,牵着孩子的那根绳一直牢牢地拽在我手里,所谓“自主”只是一种点缀。记得在通读环节,曾有孩子对贝迪生气后爬到树上的情节很感兴趣,却生生地被我一句“你在其中找到爱了吗”给压了下去。然而,意犹未尽的孩子在后来的选读中仍对此念念不忘,导致活动稍稍偏离了预想的轨道。现在想来,这应该是我早早确定重点导致的必然后果。
2.主导越位,主体遮蔽。紧接着,一位老师就我最感得意的精读环节提出了自己的疑惑:“精读是活动的重点,其中三个关键画面是由老师选择的,后来讲述时的自选也是在这三个画面中。这是真正的自主吗?”扪心自问,我想让孩子自主。但我有很多担心:其一,三个关键画面我不出示,孩子们自己能找到吗?万一找不到,我如何实现“体会母子亲情”的情感目标?其二,尽管我的施教对象是大班幼儿,但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我心里没底,我不给出一个范畴,他们会不会离我越来越远或全都浮于浅表?正因为种种担心,才使活动中的自主“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话,主导遮蔽了主体,孩子并没有真正自主。
我感觉,我走进了一个怪圈:想要践行自主,却抓住自认为更有价值的情感不放;想让孩子自主,却左不放心、右不相信。难道是我的价值导向出了问题?多次思虑之后,我决定重新演绎《愿望树》,以期教学更有效。
实践二:各会其意,体验思想砥砺的理趣

此次,我果断地转换思路,把更多的自主权还给了孩子。在几番痛苦的自我否定之后,2013年3月,我第二次公开展示了《愿望树》。
目标
1.在通读故事的基础上,能大胆质疑并主动寻求答案,在质疑和解惑中探索自主阅读的方法。
2.会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画面和故事的理解,能根据画面细节探究文本内涵、感受故事主旨。
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忆故事
1.昨天,我们一起看了绘本《愿望树》。通过看书,你知道了故事的哪些内容?
2.很多小朋友已学会通过看书来了解故事了,但也有一些疑问。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着书来讨论小朋友的问题。
二、幼儿质疑,选择话题
1.说一说,你的问题是什么?(幼儿讲述问题,教师逐一用图加文的方式记录、展示。)
2.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一次最多只能解决四个问题。到底解决哪些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决定?
3.幼儿自选方法选出本次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并按想解决的问题自然分组。 
三、自主阅读,寻求答案
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2.现在就请小朋友用刚才说的方法试着去书中找一找问题的答案。可以边找边和好朋友讨论。
3.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讨论问题答案。 
四、讲述交流,深入阅读
1.分小组说一说,你找到的答案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讲述,教师根据幼儿回答选择重点画面朗读部分文字。)
2.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小结幼儿寻找答案的有效方法及故事主旨。
● 案例回放
说实话,在活动实施之前我是有些担心的,不知道此次能带给大家什么。但活动过后,热情的同伴及时帮我进行了提炼。联系自身感受,我对第二次实践有了定论:求同存异,各有会意。
1.质疑与解惑磨砺同行。其实,这次活动的设计思路很简单,即质疑——解惑。由于把更多的自主还给了孩子,因此整个活动基本是由孩子掌控的。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孩子激情四射,信心满满。在解答质疑“为什么煎饼是妈妈送来的”时,除大多数孩子发现了隐藏在11页右下角的妈妈头像外,有孩子还找到第6页作为佐证:贝迪离家后从窗外往里看时,妈妈和弟弟的影子正是做煎饼的动作。如此细致的观察和有逻辑的联想,绝非是老师“教”能得到的。在此问彼答中,孩子们不断思考、寻找、发现,体会着自主阅读的乐趣。
2.幼幼与师幼多维互动。这一次的执教,我倍感轻松。因为我知道,在这种模式下,我不再是权威,孩子自己完全有释疑的能力。我要做的,只是适时地点拨和提升。如现场有孩子提出:为什么贝迪白天和弟弟吵架,晚上又和好了?翻看全书后,似乎没有画面能直接解答这个问题。这时有孩子猜测:“贝迪晚上可能忘记吵架的事了。”我及时推进:“贝迪为什么会忘记吵架?”这时,参与讨论该问题的孩子纷纷举起了小手:“贝迪和小动物玩了一会儿就忘记了。”“贝迪坐在自己最喜欢的树上,他就不生气了。”“过了好一会儿了,贝迪又觉得妈妈和弟弟很好了。”无需教师多言,文本的主旨之一——生气了怎么办已了然展现在孩子面前。这种教化的获得是那么自然,真正做到了“润物无声”。
3.追问与回应有效提升。尽管在释疑中我轻松了一把,但我知道,作为主导,教师在孩子学习中的推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并及时作出回应,以帮助孩子沉浸其中、反观其外,感悟甚至超越文本。绘本结尾有一页温馨的画面:贝迪回到家,妈妈紧紧地拥抱了他。看到这里,有个孩子奇怪地嘀咕了一句:“妈妈还没睡觉啊!”我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涉及文本内涵的关键点。我捕获了它,并适时放大:“这时的天色怎样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贝迪一回家就得到了妈妈的拥抱?”“这么晚了,妈妈没睡觉,她在干嘛?”联系前面妈妈悄悄送煎饼、毯子和提灯的画面,有孩子提出:“妈妈一直在悄悄地关心贝迪。”我接过话头追问:“妈妈为什么要悄悄地?从中你看到了什么?”于是,一位挚爱孩子、充满智慧的妈妈形象在孩子心里丰满起来。此时的导,无疑为活动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
● 价值叩问
这次实践是我对自己的一次大胆突破,也是对自主理念的努力践行。然而激情过后,我仍怅然若失。特别是与第一次相比,此次并不全然是超越。在我心中还有很多遗憾,让我一次次叩问。
1.文本丢失,情感淡化。活动后曾有老师问我:“这次孩子有没有完整欣赏绘本?”我一时无语,因为这正是我的遗憾之一。虽然孩子不识字,但文字对孩子深入理解文本、真切感受语言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由于一直跟着孩子走,活动中除了片言只语的解释外,我甚至没让孩子倾听一个片段,更别说完整欣赏了。与此息息相关的是,孩子更在意发现的快乐,而没有静心感受文本。与上次相比,孩子的情感体验显得非常肤浅。假如文本只是培养孩子兴趣、提高阅读技能的载体,那文本自身的人文和美学价值在哪里?
2.导不到位,学则茫然。第二次活动我的预设目标之一是“在质疑和解惑中探索自主阅读的方法”。然而,由于年龄的限制及情境的暗示,孩子只是竞赛似的比着谁的发现多,至于发现哪来的,无人关注。而我也疲于应付和评价孩子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和解答,少有精力跟上。一位老师就曾在活动后若有所思地说:“怎么感觉孩子参与积极性很高,发展却没上次扎实?”于是,我又怀念起我精选的三个画面,以及画面背后凝聚的情感线索和技能渗透。虽然这次尝试在孩子独特感受和体验文本方面给予了很大空间,但从孩子茫然的眼神中我发现,他们并未深入。我不由地反思:我是否陷入了技术主义泥沼?
追寻——在情与理中徜徉
所谓“不思量,自难忘”。两次实践让我在收获颇丰的同时,也陷入了两难境地。情与理,自主理念下它们到底该如何权衡?
1.入情出境,谁主沉浮
真情感动是语言教学的生命,深切感悟是精神家园的支柱。游移在情、理之间,我发觉爱你没商量的“专注”和跟着感觉走的“随意”都没能帮助我到达理想的对岸。非此即彼的做法,最终只会让我和“有效的教学”渐行渐远。
2.情理相生,并行不悖
其实,情和理并不是自主教学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而是交错融汇、螺旋上升的曲线。之所以迷茫、徘徊、困惑、犹豫,是因为我对自主理念还没有融会贯通,对绘本教学也不能收放自如。在专业成长的漫漫长途中,我希望有这么一天、这么一幕:我怀着美好的教育理想、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到孩子中间,科学而智慧地开展着教学活动。在师幼对话中,在情理相融中,我们一起在丰富的情感世界里沉醉、浸染,在深沉的理性天地里涤荡、滋养。那时的我,尽情感受着孩子语言的灵动、想象的鲜活、思维的驰骋、个性的张扬……谁能说那仅是一个梦想?谁又能确定不会有第三次的实践尝试呢?
或许,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一份献身、专注,诉说着一种品位、个性,践行着一丝深邃、辽远。当我们开始教育的价值追寻之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断演变、没有终点的旅程。
和孩子在一起,我们永远在路上。


附:故事导读(经过删减)
小熊贝迪和弟弟吵了一架,
一生气离开了家。
贝迪爬上了一棵神奇的树。
他饿了,树上就长出了煎饼;
他冷了,树上就长出了毯子;
他怕黑,树上就长出了提灯。
这棵树真神奇,
里面藏着一个爱的秘密。
秘密是什么?
快跟想家的贝迪去看看吧!

相关阅读
推荐
  • 《我身上的1和2》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我上了一节科学领域的课。这是我开学以来第一次上的一节数学课。也正好是老师抽到的一节随堂听课。我拿到课的时候,发现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一节数学课,但是活动的内容又和旧教材的《快乐的六个宝》有对应。如果只是单纯的数学课,按照活动目标的话,就是让孩子感知数字1和2,那身体的五官就该作为辅助提到。而看此活动的内容把身体部位也作为一个重点。包括孩子的配套作业,也是画出五官。 教案的开头写明说:我每天带着1和2的东西上幼儿园。我认为这是一句病句。如果单将给我听,我也比较难理解,到底要表达什么。于是,我就改了一个

  • 体育游戏:《赶小猪》活动反思

    托班的孩子活泼好动,他们喜欢跑、跳,对体育游戏特别地感兴趣。本次活动的名称:赶小猪。目标是练习持物控球跑,提高控制能力,发展动作的协调性。活动一开始,我以小猪要去旅行,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然后把孩子带入到活动中,孩子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但在活动中,孩子们对棒棒很感兴趣,有小朋友拿到手到便开始挥挥,兴奋的不得了,由于想像丰富将棒棒想成其他的玩具进行游戏,如:拍打等。这样很快就耗损了材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托班的孩子还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所以一开始我应该让孩子做好充分的准备

  • 幼儿教师教育反思:有一种学习叫反思

    一个温暖的午后,我习惯性地走人班级了解孩子们的午睡情况。当路过教师办公室时,几个老师的闲聊声传入我的耳朵:我班的××家长真是麻烦,××家长简直是难“伺候”……全是诸如此类的抱怨。 我不由自主在想:真的是如今家长工作难做了,还是老师们的习惯性抱怨多了?仔细分析大家的言论,我发现了老师们抱怨的一个共同点:出现问题,从来没有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似乎自己永远是对的,而错的永远是家长。难道家长真的一无是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结果?! 下班回家,我很疲惫,推门而入,却发现干净整洁的沙发上凌乱地堆放着老公的脏衣服。满

  •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小红花带给我的思考

    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种能让孩子们接受,又能让老师舒服的教育方式。中班的孩子潜意识里自尊心已经相当的强,特别是对“小红花”非常敏感,加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地心态,大家对“小红花”就尤为的重视。其实,这只是激励孩子们的一种措施而已,每一次,看着孩子们对“小红花”渴望的眼神,常常在思索,如何才能既保护了孩子幼小地心灵,又能起到激励教育和提升的作用。 班上几位性格内向地孩子,平时不善于和老师交流,上课也很少发言,不是他(她)们不懂,而是出于害羞,为了激励他(她)们主动交流的积极性和逐步改掉害羞心理。于是,到

  • 教育反思:不可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有人说,孩子天生就是带着好奇心降临到这个是上世的,孩子好奇,他们必然对不懂得新生事物产生怀疑,进而发问或从实践中去探索。一个人如果没有好奇心,对什么事物都感到平淡无奇,那他就不可能有发明创作,更不可能做出伟大的事业。因此,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好奇心,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对一时还不能解答的问题,要耐心给孩子解释,切不可当头一棒,去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今天阳光明媚,心情随着暖意的阳光慢慢升起,等待着宝贝们一个一个的步入“欢乐的城堡”,宝贝们不一会儿就到齐了。随着音乐的响起我和宝贝们跳起了舞,有的跳累

  • 教学反思:不愿承认自己错了的孩子

    [案例内容]麒麒是个好动的小男孩,平时很喜欢帮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可每当老师、小朋友指出他犯的错误时,他总是百般辩解,不愿认错。今天美术活动做面具时,麒麒做了一会儿,忽然向老师报告,值日生没发给他纸。老师询问时,值日生和他旁边的小朋友都说发给麒麒纸了。老师问麒麒:“麒麒,你剪坏了纸,为什么要说没发纸?”麒麒还是强调没发给他纸。老师又耐心地告诉他,如果直接向老师说明原因——是自己剪坏了,老师不会批评,还会重新给他纸,但不能撒谎。麒麒听了还是不停地重复着“我就是没发到纸”,不愿承认自己错了。 [案例反思] 我

  •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实践反思

    《纲要》中提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区域活动正是游戏化的小组教学活动;主题活动课程则是对幼儿发展所需制定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如何更好的发挥区域活动的优势,在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中丰富区域活动内容、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以完善主题活动课程,一直是我们思考话题。通过实践和思考,我们中一班在主题性区域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 一、设计为幼儿区域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设计时,我们根据预设的主题活动,不但考虑到主题活动中哪些内容适合运用于自主性较强的区域游戏,而且体现了多层次的活动设计,使不同层次

  •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欣赏、支持身边每一个孩子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多元化已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把儿童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切入口,以人为本,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促进幼儿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因此,我们的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上,我们不仅呼唤着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倡一种平等交往;更要去体察和探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并及时提供支持。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用欣赏的目光去注视身边的孩子。 在孩子的眼睛里,常常会写满对老师的崇拜,他们对老师是那么的尊敬和信赖,老师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我们也不妨时时用欣赏

  • 简单的实物或线条画做范例《花蛇弯弯》

    在《花蛇弯弯》活动中,孩子们就对我用扭扭棒弯曲造型很感兴趣,所以当知道我把扭扭棒投放在语言区,马上就有妮妮、佳琪、米米等好几个孩子参与到游戏中。刚开始他们就学着我做的花蛇弯弯造型,用扭扭棒做出各种简单的形状,如:爱心、弹簧、蜗牛等。能力强一些的佳琪后来还能自己动脑筋,用扭扭棒做出比较复杂的眼镜、蝴蝶等。而能力弱点的米米等几个孩子却只是自己在随意摆弄着扭扭棒,甚至只是把扭扭棒拧在一起一会就失去了兴趣。 刚开始我只是作为活动的延伸投放了一些扭扭棒,让孩子们自己利用扭扭棒进行弯曲变化造型,但是发现孩子们在游戏的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