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钱学森》教案第二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钱学森》教案第二课时

更新时间:2018-02-01 11:10:37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钱学森》教案第二课时》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的]: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钱学森的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科学家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 通过上节课的自读课文,大家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1955年9月,在美国留学的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乡的旅程,此时,他的心中是怎样的激动与急切呀!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了这一点?
2、 交流
    多么希望……不是……而是……
    (早日回到祖国,参与祖国的发展建设)
劈波斩浪、屈指一算——暗示心情的急切
3、从第一小节的学习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钱学森的性格特点——稳健、宽大的前额
二、学习课文2-7小节
过渡:是的,此时的钱学森,归心似箭。但是我们都知道,他的回国是历经了千难万阻的。然而,一颗爱国之心使得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现在,请你读课文的2-7小节,找出钱学森说过的话,来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1、 学生自学,读句子,写批注。
2、 交流:
(1)“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为什么钱学森要强调“我是中国人”?

   (他牢记自己的祖国是中国,他要为祖国人民多做点事。)
*钱学森在美国时做怎样的准备?目的是什么?
(发愤攻读,是要将来回国为祖国做贡献。)
*钱学森如果现在回国,他会失去什么?说明了什么?
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优越的条件
*有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2)“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勉励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这一天”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其他留学生为什么劝钱学森不要回去?(条件艰苦,不利于研究)
*但钱学森为什么不听劝告?
请学生分别扮演钱学森和留学生,展开对话。
这段话表达了钱学森怎样思想感情?(对祖国的眷念、热爱。)
*感情朗读。
3、所以,不管什么都不能阻挡钱学森回国的脚步。
(1)指名朗读第四段。
(2)读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军官的话,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无论……都……    绝
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五段。
1、 指名读第五段。
2、“卓越”是什么意思?(超出一般)
为什么说钱学森的贡献是卓越的?
(引导学生理解钱学森的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为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勋。能明白“中国导弹之父”这一高度评价的内涵。)
 
四、课后延伸。
1、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在(          )的大海上,“华威号”客轮正(           )地驶向大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甲板上,深情地(      )着远方。“啊!我就要回到(        )的故乡了!”他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起了一首小诗:“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
2、当钱学森学有成就,他是多么迫切地要回到祖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当他回国后,他是如何学以致用,为建设祖国作出卓越贡献的呢?课文没有详细写,只说他“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请在课后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做进一步的了解,再来交流。
 
五、作业:
1、搜集有关资料。
2、完成练习册余下部分。
 
 
[教学板书]
19钱学森
思念祖国——回到祖国——建设祖国
爱国情怀
相关阅读
推荐
  • 冀教版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资料(练习题)

    一、看拼音,在写词语。 mo dn d j lng l jīng zhn jiān o ( ) ( ) ( ) ( ) ( ) 二、用画去括号内错误的字或读音。 (彻 砌)底 天(崖 涯)海角 圈(jun quān)养 勉强(qing qiǎng) (拆 折)除 完(璧 壁)归赵 景阳冈(gāng gǎng) 锲(q qi)而不舍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各( )己见 删( )就简 同心( )力 一言九( ) 波( )壮阔 风( )仆仆 抓耳( )腮 死得其( ) 四、根据情景,完成对话。 狮妈妈有两只

  • 语文教案《匆匆》说课稿

    首先感谢大家在这么暖洋洋的下午,坚持这听完了我这堂课。如果说还有那么几位老师觉得这几十分钟过得比较匆匆,一晃而过的话,那我这堂课就算是成功了。 至于课的目标和流程,已经呈现给大家了,我不啰嗦。我想讲的是我选择这个内容并打算这样上的过程。接到任务的时候,具体的活动时间并不确定,而现在已经是五月下旬了,六年级的课文呢也没剩什么了,于是决定从新课程中选择。《匆匆》这是人教版课标本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我想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于是就确定《匆匆》。当地震发生之后,看到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在瞬间陨落,更坚定了我的选择。因为我不

  •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上)《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

  •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夹竹桃》教学反思

    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研读夹竹桃的韧性板块时,我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圈画批注、小组交流和展示。各小组展示时,不少学生能从悄悄地、一声不响领会夹竹桃的默默无闻,谦虚平凡。很多学生还能扣住 又又、茂盛与衰败体会出夹竹桃的韧性强,花期长,接二连三,开得不间断,三季不败。在了解无不、无不 这两个表示双重否定的词语的意思、用法、表达效果后,大多数同学能很投入地读好两个双重否定句。采用同法,学

  • 诗歌教学三要——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长江之歌》教后反思

    1.要抛开频繁分析。诗歌是浪漫的,朦胧的,充满遐想与诗情画意的,它的解读更趋多元,频频的分析会使多元标准化,消散诗的美感,缩小想象的空间。本课教学,只要抓住课题中的歌去感受长江值得我们赞美的地方,然后重点理解中心句的含义:你是无穷的源泉,你有母亲的情怀的真正含义。 2.要着眼体裁特点。到了高年级,我们的教学加大了写作特色的成分,课堂由此也显得理性起来。语文是一门情感的学科,学习语文重在感悟与体验。对于说明文和议论文,我们可以趋向于理性,而诗歌教学或是散文教学还是应该把握体裁特点,做好以情动人,用情牵发。从

  • 苏教版上册语文第14课《安塞腰鼓》教学得失谈

    《安塞腰鼓》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民俗民风的选文,重点介绍了黄土高原上浓烈的民间艺术形式腰鼓。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这篇课文总有比较棘手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强悍有力的西北风与江南的温润风格反差很大,在教学中难以把握就属理所当然的。在研读本课时,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 在多次细读本文后,我发现既然是介绍民俗民风,那是不是可以从语言特点入手,在解构语言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领略文章语言的强大冲击力?基于这个出发点,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语言特点的品析上,设想是否通过另辟蹊径,获得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对照课

  • 让花朵在寻梦中绽放——《一棵小桃树》教学简案

    唐小平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通过关键语句的品味,理解小桃树历经的磨难和我成长过程的关系,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 3、初步体会明暗线并行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4、学习小桃树为梦想而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初步具备直面风雨的勇气和正视生命挫折的认识。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语句的品味,理解小桃树历经的磨难和我成长过程的关系,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明暗线并行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自然段教学案例

    作者:王秀敏 ]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的两种教法,第一种教法: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快速地把短文读了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题目要求,并让学生作答。如果学生能回答正确,接着赶紧往下讲,否则,老师就认真地讲给学生们听。下课了,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把讲过的题目做好。第二天老师把试卷收上来检查,既生气又纳闷的是:我已经讲过了,怎么还有这么多学生做错? 第二种教法: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短文试做下列各题,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老

  • 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作者用清新的笔触,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语言简练而生动。作者不仅将山沟里的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还把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展现得清清楚楚,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农的勇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