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我与《三个儿子》的邂逅

我与《三个儿子》的邂逅

更新时间:2014-07-22 09:47:53

《我与《三个儿子》的邂逅》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往往呵护有加,关怀备至,深怕自己的孩子遭受一丝丝的委屈,更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点的伤害,还常常以孩子为荣,向人诉说孩子的种种优点和长处。于是乎,孩子们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于置自己的父母不顾,只顾念自己的要求是否得到了满足,自己的生活是否过得舒服,哪还记得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和艰辛?
正因为这势头愈显强势,我们的课文在编排中经常会有一些有关孝敬教育的文章,旨在老师的传授中让孩子们明白: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等,而《三个儿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课文内容附后)
第一次与《三个儿子》邂逅:
记得那是在嘉兴的一次语文活动中,有一位老师执教了这篇课文,因为是新课程,而我又没有成为第一轮的幸运儿,所以课文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课前我就在猜测这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当学生初读课文后,才知道课文讲述了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最后老爷爷的话让我们知道只有那个帮妈妈提水的孩子才是老爷爷眼中的儿子。
上课的老师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课前让学生们自学过课文,并对课文提了一个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然后老师经过梳理整理出几大方面的问题,如有关词语的、句子的、课文的,课也就在解决问题中开始,最后集中到一个大家都想知道的问题上: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学生们通过读、说、议,明白了在妈妈们的眼里这三个儿子都是好儿子,但是尽管第一个儿子翻得跟头很精彩,让大家看得着迷了,可是他没有帮助妈妈提水,所以在老爷爷的眼里不是一个好儿子;第二个儿子虽然歌唱得很动听,可是他也没有帮助妈妈提水,所以在老爷爷的眼里也不是好儿子;而只有第三个儿子,他什么话也没有说,他的妈妈也没有夸他,认为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反而他是最爱妈妈的一个儿子,帮妈妈减轻了负担,让劳累的妈妈得到了休息,所以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好儿子。当课结束时,学生们也都明白了我们应该像第三个儿子那样,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整个过程就如水到渠成一般,没有任何的异议,应该说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在朗读感悟中,学生们不仅感悟了课文,还得到了美的熏陶,受到了孝敬教育的启迪。
听完以后,我也觉得这样的设计很不错,假如有机会的话,自己也可以模仿一下,而《三个儿子》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第二次与《三个儿子》邂逅:
现在我也成了新课程的实践者,在2月3日的新课程培训中,讲课的周老师也特意提到了《三个儿子》,并作为一个范例拿出来和我们一起研究。无可厚非,老爷爷说的“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指的是那个主动帮妈妈提水的儿子,虽然说帮妈妈直接做事可以减轻妈妈的负担,让妈妈轻松一些,但是,老爷爷的这种说法一定是对的吗?我们现在不是提倡多元地解读课文吗?假如儿子的力气足够提起这桶水的话,那么,第三个儿子的做法是可取的,也是孝顺的表现。但假如儿子的力气还不足以提起这桶水,那么试想第三个儿子的做法可取吗?我们反而认为第一、第二个儿子的做法更好一些,因为他们的表演让妈妈们消除了疲劳,在稍作休息中恢复了体力,从而更加有劲地走完剩下的路。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两个儿子的做法不是更聪明吗?既展现了自己的特长,又愉悦了妈妈的心情,让妈妈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这何尝不是一种帮助、一种孝顺的表现呢?
听完后,我也觉得这样的思考真的很深入,虽然从表面上来说,那个帮妈妈提水的孩子是孝顺的,可是,你有怎能说那翻跟头和唱歌的孩子是不孝顺的?这只是使用的方法不一样而已。
我和儿子一起解读《三个儿子》
这几天在家里辅导自己的儿子读书,今天就读到了《三个儿子》(儿子正在读二年级),当他读完课文时,我突然想到:何不问问儿子的感受呢?于是,我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儿子,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想法吗?(当时心里就想着,可能孩子的体会比较真实吧,毕竟前面的所讲所想都是我们大人的行为,而沈大安老师说过,大人的想法与孩子的思想往往有很大的差距。)
儿子也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我知道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因为他觉得那个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比较好,所以他只看见一个儿子。”“那你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呢?”我又问他。“我觉得那两个儿子(就是翻跟头和唱歌的)也挺好啊,因为翻跟头的儿子翻得像车轮在转,大家不是看得入迷了吗,说明她们很喜欢他,笑一笑也就不累了,不是又有力气提水了,那个唱歌的儿子也很好,唱得那么好听,我们听歌不是觉得很舒服吗,那他妈妈听了他唱的歌也就不累了,也有力气提水了呀,所以他们也很好的。”我接着问他:“那让你评价的话,哪个儿子更好一些?”“那应该还是第三个儿子吧。”
我们就讨论到这,看来在孩子的眼中其实三个儿子都很好,各有千秋吧。但我在想,在不久的将来,我要面对48个孩子,他们会认同老爷爷的话吗?其实,我已经有点不认同了,三个儿子各有各的长处,他们的做法都是为了取悦于自己的妈妈,又如何分得出一个孰是孰非呢?
 
附课文:《三个儿子》
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位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
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够他。”
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有说。
那两个妈妈问她:“你怎么不说说你的儿子呀?”
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着。
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三个妈妈被他迷住了。
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一个妈妈问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
“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相关阅读
推荐
  • 源自“心”的教育──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后感

    【引子】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说,人活着的时候,浑身是软的,死了才硬梆梆;草木活着的时候,非常细腻,死了才干枯,所以说,坚硬的东西往往是死了的东西,活着的,反而是柔软的东西。】 对于教育者本身来说,柔弱有两层意思:一是柔软。即放下自己,使自己内心变得柔软,让孩子的心灵愿意靠近;二是示弱。内心强硬者,必然使孩子敬而远之。所有教育者,都应当具有像水一样柔弱的品德,柔弱,莫之能胜也,柔弱比强硬更让人愿意依靠,更让孩子愿意倾听,愿意对你

  • 善待自己的孩子——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已是屡见不鲜,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也读过一些,我也是。每次读这一类书籍,总是激情满怀,并不自觉地想要仿效一番,然而人总是缺乏一种持久性,久而久之,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一套做法就原形毕露了,而心中也总不免会这样想:他的孩子可以这样教育,但我的孩子和他的孩子不一样,所以我还是用我自己的那一套教育理论吧。于是乎,一切又开始回到原点,对于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当我在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看到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首先是书名深深吸引了我,因为我兼有妈妈和老师两职,作为妈妈,我想成

  •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读后感

    习惯是什么呢?我心中不是很明了,而且还说不出个定义来。特意翻阅了字典,它上面有两种解释:1、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2、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会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习惯,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不可能天生就拥有一身的好习惯,而不粘有坏习惯。不管过去如何,习惯怎样,但做了老师,就要有教师的风范和表率,你的举手投足可能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像。 这几天看了《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后感触颇深。照书上的100条好习惯检察自己,发觉

  • 眼泪只能流一滴——《小小的我》观后感

    无意间同事给我推荐了一部电影《小小的我》。看时眼泪一次次情不自禁地留下来,看后让我为之感动。这部电影主要讲一个伤残儿童栗欣短短的一生,人物微小,如沙海中的一粒,但却给人留下无限深思。为什么?影片从童心这个角度,做了大大的开掘。是童心焕发出的光彩,照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久久未被触动的地方。 一场车祸,让一个如花儿童栗欣成了残疾人,让她的生命只剩下短短几年。这个打击是致命的,但小小的她却坦然面对,不被任何困难打倒。 她要上学。为了能上学,栗欣咬牙学走路,一次次跌倒,一次次拼命爬起,终于学会走路了,当她艰难地走到

  •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读《幸福地做老师——我的生本教育实践之路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结束天长地久,我的离去若让你拥有所有,让真爱带我走,说分手。爱人情侣间的一次放手,能被看成是成全了一次爱,见证了一次爱,那我们老师对学生的一次放手,会是怎样?作为老师的我们,或许曾无数次的思考过这个问题,但也或许曾无数次的否定这个想法。但是,荆志强老师就很自信地告诉了我们: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在生本教学中老师们要学会放手,要相信学生能行,相信学生潜能无限,让学生亲自感受、体验、分析、总结。一个教师,没有三头六臂,更不是千手观音,而班上有四五十个学生,如过想办法把他们很好地组织起来,把他

  • 试析体育的人文观与社会观——《光辉岁月》观后感

    8月2日下午,体育人文社会课上,观看了以美国校园橄榄球队为题材的《光辉岁月》,该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其中有很多体人文体育社会方面的精彩点滴,结合我带足球队的经历,产生了对比思考。 两国校园体育竞赛人文社会观的不同点:首先,在美国,学生能参加学校的橄榄球队是无限荣光的事;家长们对教练的尊敬与推崇,无异于对待崇拜的明星,家长有观看子女比赛的好习惯,有位家长因儿子被替换下场,大叫:别让他下来!,并找到教练办公室恳求;学校对比赛同样重视,暑期组织两巴士的学生到大学集训;社会上的人们同样关心学校的体育赛事,有

  • 读《建设理想课堂》有感

    陈大伟教授在他的著作《建设理想课堂》中说,课内不能太勤快。就是在课内就一定要让孩子动起来,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任务,而不是一定要自己动手。也就是说,不一定动手做了,写了,就一定是勤快,有时候动脑思考、动嘴发言也是一种好现象。 不由得就想起自己以前课堂上的一个片段: 学习《乡下孩子》这篇课文时,有一个环节是体会乡下孩子的生活有趣和多姿多彩。要求学生模仿书上的一个句子进行仿写。我采取了一个渐进的指导方法,感觉效果很好。 首先出示书上例句: 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 指导孩子读好这句话后,

  • 孩子的悲哀——《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约翰霍特的《孩子为何失败》以日记的形式边叙边论他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生活化的文字表述,阅读起来十分容易,但字里行间却总是会爆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之所以说爆出,是因为这些问题从来没有被我注意过。 比如说孩子面对老师时因为恐惧与害怕失败而做出的自我保护策略。他的一个学生在回答48的一半的多少时,总是低声回答24 ,无论他怎样诱导那个孩子都无法自信而大声地说出这个由她得出的正确答案。 他的学生有时会不经过思考而随便报出一个答案 ,这比没有回答要好,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样一来老师肯定认为他们已经思考过,只不过得到了错误

  • 努力将阅读和写作进行到底——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

    写在前面的话: 暑期全员师德教育的一个内容是: 分享阅读,好书推荐 。学校要求每个教师用5分钟的时间,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与大家分享。不限形式和方法。今天上午如期举行了,大家都认真地介绍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论着点滴体会和感悟。可谓是大饱一顿精神美餐。我为此也作了认真的准备。昨晚用了一个多小时,把今天要说的内容整理成了文稿,现向大家作一交流。 努力将阅读和写作进行到底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悟(一)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的一本重要遗著。是他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