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科学思品健康随笔
传承历史 架接未来 文化育人——“汉·桥”特色校园文化

传承历史 架接未来 文化育人——“汉·桥”特色校园文化

更新时间:2019-01-13 14:26:41

《传承历史 架接未来 文化育人——“汉·桥”特色校园文化》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科学思品健康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徐州市汉桥小学 张瑜,一、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一)学校文化、愿景、使命和育人目标。1. 文化和理念:2018年5月,汉桥小学《传承历史 架接未来 文化育人——“汉·桥”特色校园文化》在2018年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中成功立项。学校以弘扬徐州汉文化为办学特色,以“传承历史 架接未来 文化育人”为办学理念,通过《汉润童心 桥育生长》“汉·桥”特色课程把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核心目标,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使师生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认同,让师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自由生长,为打造品牌学校奠定基础。

【办学理念】:传承历史 架接未来 文化育人

2. 学校愿景

【学校愿景】:秉承“传承历史 架接未来 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依托师德高尚、富有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创新适性、多元、开放的培养路径,通过构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汉润童心 桥育生长”学校课程体系,成为育人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

3. 学校使命

【学校使命】:

(1)以管理汇聚人文师风,打造“善于学习、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教师队伍。

(2)以传统文化凸显课程特色,构建彰显办学理念的学校课程体系。

(3)以文化引领学校建设,营造整洁雅致、安逸古朴的育人环境。

4. 育人目标

【育人目标】:在“汉润童心 桥育生长”学校文化的引领下,把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核心目标,使师生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认同。将毕业生打造成“勤修身有礼仪、善学习有才气、能健体有志气、会创新有灵气”的优秀学子。

【校训】:明德至善

【校风】:好学力行

【教风】:教学相长

【学风】:笃志勤学

(二)学校课程发展的现状分析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已经走过了十几年。新课程试行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中国家课程是核心课程,课时所占比重大。因此,国家课程始终是学校最关注、投入研究最多的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是学校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如何处理这三级课程管理之间的关系,是每一所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校内调查表明,以现有教师编制,要承担这么多门类的课程,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教师兼职上课。许多教师认为,兼课过多使教师“分身乏术”。这就造成了有的课程只能“走过场”应付一下,这种消极的工作态度自然会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
(三)学生的课程期待。每一名学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其成长背景、发展经历、素质构成,各有所长。这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根本点。我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既要让学生通过课程获得更高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学会创新;既要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特色素质,更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继承传统、懂得关爱、习得文明。

    二、学校课程计划及说明

(一)内在的力量:“汉·桥”特色课程建设框架

1. 设计意图

学校在制定和完善“汉·桥”特色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过程中,坚持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努力构建、不断优化“汉·桥”特色的阶梯式课程体系。

第一,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第二,让课程彰显学校特色。

第三,为孩子们提供更理想的课程。

第四,“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2. 课程简介

“汉·桥”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汉润童心、桥育生长”。

“汉”:此处的“汉”指两汉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徐州两汉文化》一书中将汉文化的精髓概括为“开拓进取、蓄势后发、善于学习、兼容并蓄、不断创新”。

“桥”: 桥为连接,将师生、家校、过去未来、网上网下连通起来,培养具有沟通精神、宽广胸怀、开阔视野的学生;桥为路径,搭建学生敢于探索、主动创新的桥梁和通往成功的路径。

3. 课程建构

学校将国家课程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相结合,把课程整合为道德与修养、语言与人文、科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五个领域。借助基础型课程、融合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汉润童心 桥育生长”的“汉·桥”特色课程分为:童心课程(必修),“汉”课程——汉之源、汉之韵、汉之赋、汉之创(必修),“桥”课程——承继桥、风雅桥、行思桥、增智桥(选修),生长课程(必修)四大体系。
    4. 课程说明:童心课程即国家课程,学校结合学科课程特点,将各学科课程与五个领域一一对应。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开发出指向五个领域学科课程的“汉”课程。“汉”课程是童心课程的融合与延伸。“汉”课程为每个学生必修的融合型、拓展型课程。以“汉”课程为基础开发出“桥”课程,“桥”课程是“汉”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同时借助生长课程,即项目课程、节庆课程和仪式课程,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童心”课程:扎根的课程

“汉”课程:  实用的课程

“桥”课程:  文化的课程

“生长”课程:反思的课程

以上课程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形成了寻访“汉之源·承继桥”、编创“汉之赋·风雅桥”、舞动“汉之韵·行思桥”、开发“汉之创·增智桥”课程。

三、让“心”动起来:“汉·桥”特色课程实施与管理

我们借鉴华南师范大学黄甫全教授关于“阶梯型课程”和“课程难度”的思想,根据课程难度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每个系列的课程分成三个阶梯:初阶、中阶和高阶,分别面向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的学生。比如“汉”课程中的《汉风物语》校本课程,就设计了低、中、高三个版本,使学生一步步的内化课程内容。

(一)基础性课程实施与管理

1. 整合教材

我们发现,同一门课程、多门课程之间都有相当部分的教学内容出现重合、交叉的情况。进行课程整合、确保课程实施的高效,是对教师当前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重大挑战。

(1)注重课程内容的延伸,规划跨学科主题。

语文学科特色:读味、写味、品味

数学学科特色:主体化、生活化、大众化

英语学科特色:开放、融合、实践

科学学科特色:做科学、重体验、善发现

体育学科特色:趣味、合作、进取

音乐学科特色:唱中体趣、听中赏美

美术学科特色:重合作、勤创新

(2)我们在普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例构建不同学科的个别教学模式,让我们的教学有“迹”可循。

2. 教研活动——课程分享课程分享就是教师们把各自设计的课程方案、教材、教案、活动等相关内容进行展示、交流的过程。通过“晒”课程,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解决问题。同一课程的不同阶段的教师也进行分享,以确保课程的阶梯性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

3. 作业设计

(1)根据不同课程,布置特色作业。

(2)以实践作业、体验作业代替传统作业。

(二)融合型课程实施与管理

1. 选课机制

在学校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实现了社团活动课的网上报名系统。学生的个人信息、课程设置、课程简介等全部资料在网络平台逐一登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点进行自由选课,系统自动编排班级全部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生自主选课,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升了学校组织选课活动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掌握课程需求的方向,有利于调整课程结构。机器人社团、3D打印社团、创客工作室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会创造、有灵气。

2. 课程方案审核

从实际出发,立足“五个结合”,即“专题教学与学科渗透相结合、优质课程与特色社团活动相结合、传统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学生发展与集团交流相结合”,针对具体的课程创设有效途径供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校本课程利用地方课程开设;阅读课每班每周一节,写入课表;社团活动利用中午和周五下午的时间每周开设两次。

3. 过程管理

(1)让课程丰富起来,让课程趋向合理,让课程日臻完善,让课程更加精致。

通过增热点引兴趣、增任务提能力、改内容合学情、改学法重指导、优过程做精细、优策略增实效,引导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发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能力。比如,本学期在课程中增加了实践内容,如“科学小实验”、“数学园地”,并增设了“博物馆日”课程,以学生接触的人的变化为基准增加了“学生讲堂”课程内容。

(2)多种措施加强过程性管理。

我们完善了由课程实验室、教导处、教科室、大队部、全体教师构成的三级课程管理组织。教导处管理基础型和融合型课程,教科室管理拓展型课程,大队部管理主题项目课程。例如,本学期学校把活动与课程结合起来,并设置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汉文化小导游”、“汉化像石拓印”等课程。
以“汉”为主题的课程,融合语文、思品、音乐、美术等学科开展了经典诵读 、仪式活动、研学旅行、节日民俗等一系列活动,联合徐州市汉文化景区,培养汉文化小讲解员。我校学生作为新闻袋袋裤的小记者还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展示了汉文化和我校的“汉·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以“桥”为主题的课程,我校重点打造了学生创想阁,即一年级的新生在进校时,把自己的心愿写在心愿卡上,等到毕业时再打开这珍贵的回忆;偶遇工作坊,学生和来自美国、台湾的木偶匠人一起,学习杖头木偶、提线木偶的制作、表演、传承和创新。Pad班授课,让外来务工子弟也能体验到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带给他们的成功的喜悦。创客工作室、3D打印社团、沙画、剪纸等社团的开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另外,我们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家校共育活动,如“寻找最美书香家庭”、“书香好少年”的评选,让我们的家长,尤其是外来务工的学生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浸润书香、陪伴孩子的成长。

“汉润童心 桥育生长”课程的实施

类  别

内  容

课程目标

实施

对象

实施途径

寻访

“汉之源·承继桥”课程

童心课程

勤修身

有礼仪

懂历史

会传承

1-6年级

必修

学科教学

项目课程

诵读学传

传统习俗

传统节日

历史故事

历史古迹

1-6

年级

必修+选修

双休日、假期

综合实践活动

少先队活动课

仪式课程

入学仪式

十岁成长礼

迎宾礼

毕业典礼

1-6

年级

必修

九月份入学仪式

五月份成长仪式

三月份迎宾仪式

六月底毕业仪式

编创

“汉之赋·风雅桥”课程

童心课程

善学习

有才气

兴趣广

爱好雅



1-6年级

必修

学科教学

学生实践课程
H&I全阅读课程学生特色作文集学生特色绘本学生创作诗词集学生设计桥梁集1-6年级必修+选修

早读、午读

每周阅读课

每周两次社团活动

舞动

“汉之韵·行思桥”课程

童心课程

善学习

有才气

会传承

有特长

1-6年级

必修

学科教学

节庆课程

书香节、艺术节

体育节、科技节

1-6

年级

必修

十月份书香节

六月初艺术节

十一月份体育节

四月份科技节

社团课程

汉舞团

书法社团

香包社团

陶艺社团

剪纸社团

1-6

年级

必修+选修

地方课程

每周两次社团活动

开发

“汉之创·增智桥”课程

童心课程

能健体

有志气

会创造

有灵气

1-6年级

必修

学科教学

社团课程

纸藤社团

沙画社团

机器人社团

3D打印社团

创客工作室

汉文化小讲解员

1-6

年级

选修

每周两次社团活动

四、幸福来敲门:“汉·桥”特色课程评价

(一)课程质量评价

1. 学校建立和完善了课程评价制度,每学年审定一次校本课程,以不断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 请各学科教研组在课程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根据要开设的校本课程,制定具体的计划和选课指导。

3. 每一堂课都有简案,内容和形式受学生喜欢。

4. 课堂实施中随时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及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

5. 期末按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二)对学生的评价

1. 制定《课程评价方案》,从“课前准备、参与态度、知识技能掌握、阶段成果展示”四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
2. 学校利用华网平台建立了学生个人成长档案,通过定性、定量、科学的多元评价,全方位的评价学生,对学生成长进行动态管理,全面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包括:评价指标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身体、心理品质)、评价主体多元(教师、家长、自我、同伴)、评价手段多元(自评、互评、师评等)、评价结果多元(等级加评语、单项加综合)。

(三)对教师的评价

1. 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结合起来。

2. 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3. 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4. 改变单纯以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

(1)评价教师的创造性。教师不仅能够创造性使用教材,在课堂中还能根据教学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

(2)评价教师的合作精神。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3)评价教师的忧患意识。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意识到:不断学习、充电,才能永立潮头。

五、课程保障

(一)组织保障

1. 领导重视、教师投入、学生热情,是我校课程建设不竭的动力和生命之源。

2. 学校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将课程建设纳入我校的发展规划和课程计划。

3.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课程实验室,群策群力,民主开放。全体教师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二)制度保障

1.学校有坚定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

2.学校制定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和改进制度,建立校本课程内部监督机制。

3.教和学的评价制度,推进课程深入持久进行。

(三)资源保障

1. 学校对课程实施教师做好各类设施的提供,为学校课程的顺利开设准备物质条件。

2. 对教师开发的优秀学校课程、活动或案例,铅印成册,并予以奖励。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学习和培训,促进教师课程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

4. 学校对参加校本课程研究的教师在外出学习、教学研究、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



接下来,汉桥小学将以“汉·桥”特色文化项目建设为抓手,构建优质课程与特色社团活动,打造特色品牌;打造特色鲜明的物型文化和育人环境;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建设学校精神文化,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成就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教师。通过对“汉·桥”特色课程的开发研究与阶梯式优化实施,使不同阶梯及其内部课程的设置更科学、适切、精致;使每门校本课程的内容更科学、严密、有趣,从而创造出更受孩子们欢迎的课程,培养勤修身有礼仪、善学习有才气、能健体有志气、会创新有灵气的“汉·桥”好少年。
相关阅读
推荐
  • 在故事中给学生以启迪(五年级科学)

    今天,我在五年级一个班级上课,上课上到中间。又要做实验了。由于实验简单,这次我要求平时实验动手少的学生操作,其他同学在旁边辅助。我想这样可以一来培养动手能力差的同学,二来可以体现组内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我的设想是美好,可是现实总是给我感觉是跟我希望差别很大。这不一个同学居然因为动手操作慢,被同学大声的数落了几句,就哭了。就连平时小组收科学作业本的工作也要说不做了。我想,哎呀坏了。肯定是伤了同学的自尊了。 于是我就迁就这位同学了,把实验让给其他同学操作,让他旁观,但是俨然他是一脸的委屈和愤怒。我没有打断

  •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先学”的内容与方法

    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先学后教即让学生先学,看看哪里需要帮助,教师再适时地介入。我认为学生先学的任务必须是被精心筛选的,其原则是低入、多做、深思、高出 。小学科学作为综合学科的一个分支,量化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学习内容的教学效果其实并不明显,而人对于感兴趣的事物都会本能地去进行探究,教学亦然,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程度会大大影响其课堂学习效果。因此选择能够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教学对象对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学习很重要。下面结合一些科学课程中的课例来简单谈谈学生先学任务的设计可以有哪些方法。 一、近在咫尺的反应物 人民教育家陶行

  • 让各种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我的思品课

    现就利用好一切有效资源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首先,教师应该利用好的就是教材资源。初中政治学科的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这些材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观点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先把教材中的这些材料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提炼。比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十课第一框《我国的人口问题》中,在开始就有一段温家宝同志的话:13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你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你用除法的话,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这会

  • 文明旅游——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顾燕 一、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文明游览的重要性,增强文明游览的意识,做个文明游览者。二、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旅游图片、有关文明旅游的实例。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出课题。 1.讲文明、重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出门旅游,始终是在展示游客的文明素质状况,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游客形象,因此,文明旅游非常重要。这一次活动主题是文明旅游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旅游现象学文明 师: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在旅游上更愿意花钱

  • 五下科学四单元5~7课反思《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一课书本上的小实验学生做完后还是很难联想到地球是绕一个假象轴转动,并且这个假象轴始终指着一个方位。我采用了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方法,让学生说说地球仪的特点,从而引出地球自转的特点,最后再让学生尝试几个活动来感受:一是让学生结合坐转椅的经验,理解如果保持视线的中心不动,也可以再现周围物体绕视线中心旋转的现象,这里我是让学生坐在凳子上,以电风扇的中心点为中心,学生转动起来后会发现电风扇的中心点不动而扇页在动;二是让学生根据陀螺转动的情况,理解地球的自转是围着轴心运动的。 《地球在公转吗》一

  • 四年级计算机教学教案:猴子接香蕉教学设计

    动1【热身】游戏导入,激发兴趣,邀请一位学生玩猴子接香蕉游戏,说说是如何玩这个游戏以及游戏的规则。设计意图:设计小游戏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活动2【导入】分析动画,厘清思路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scratch编程,都可以通过scratch成为制作游戏的高手,今天我们一起来制作《猴子接香蕉》的游戏,好吗?出示课题。 2.分析scratch动画制作三要素。分析三要素:舞台、角色、动画。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舞台:香蕉林 角色:猴子、香蕉 动画:猴子(随鼠标左右移动) 香蕉(自上而下运动,碰到猴子消失) 设计

  • 创造的快乐——《液体和空气热胀冷缩》教学随笔

    要学习《液体的热胀冷缩》了。我请班中王逸威妈妈从医院带了小药瓶,这种透明的玻璃瓶很好用。我在里面装满了蓝色液体(墨水调和),让学生浸在烧杯的热水中,水很烫,怎么注意安全?盖子是橡胶的,拿着吸管上方就好,不会掉下来。同学们轻轻放到热水中,再放到冷水中,再放到热水中,边观察边画,科学学习简单而快乐。 再换上别的液体试试! 咦,你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刚才给你们烧水,地上有一滩水,我开始烧的时候是没有的。怎么回事?生活中烧水要注意什么? 在最后,我给学生用《热学实验盒》中的塑料瓶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并用实物投影聚焦液柱

  • 在科学探究中体现开放性——《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在谈到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时说,一节好课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也是值得反思和需要重建的。回想自己的课堂,没有完美的,但却是促使自己进一步思考和重建。例如教科版五下《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在去年教学的基础上我作了思考与改进,使科学探究更具开放性,更贴合学生,着眼于学生发展。 一、整合中体现开放 《热是怎样传递的》属于概念建构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热传导。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一是体验热是可以传递的;二是研究热在铁丝(铜棒)中是怎样传递的;三是研究热在金属圆片中是怎样传递的。

  •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热起来了》教学反思

    本周开始学生将学习第二单元《热》的内容。关于热现象,学生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本单元将继续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及热量转移的现象与过程。 《热起来了》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这个活动开始,让学生讨论交流,充分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给身体增加热量的方法有很多,有几个学生就提到了加穿衣服,我就顺势抛出问题,即加穿衣服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有学生就说到了使衣服给我们提供了热量,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衣服只起到一个保温的作用,到底谁是谁非,做个实验就知道了。于是,学生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