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成长 >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少年儿童心理障碍二则

少年儿童心理障碍二则

更新时间:2014-07-21 16:10:24

《少年儿童心理障碍二则》可能是您在寻找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少年儿童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损害人的精神健康,削弱人的潜能,影响少年儿童人格的健全发育。 
  了解适应障碍赖以产生的基础和原因,对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儿童是有益的。 
  (1)能够引起挫折体验的各种生活事件可不同程度地破坏人的适应能力,应激事件越频繁,良好的适应能力越不容易建立,应激越强烈,破坏性越大。 
  (2)少年期的情感挫折在适应障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少年期生理需求与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可不断地造成挫折体验,长期的挫折感可造成广泛的社会适应力的减退。 
  (3)有些少年儿童的适应障碍是智能缺陷造成的。智能缺陷使得理解力、判断力、取得和使用经验的能力比正常儿童都差,其适应能力必然降低。 
  (4)适应障碍可由精神疾病引起。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产生与现实不相容的许多幻妄体验,行为退缩,正常的适应能力严重受损。儿童神经症患者经常纠缠于自我矛盾或没有现实意义的症状之中,或者对周围环境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其适应能力也会削弱。 
  二、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是指人的大脑从视、听、嗅、味、感觉器官反映到大脑的各种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地组织分析、综合处理,做出正确的决策,使身体各部位和谐地运作,从而完成人类高级而复杂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领会、概括、理解能力,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等。如果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能力发生了障碍,就会使身体不能协调有效地运作,则称之为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常常表现为:孩子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写字时笔划常部首颠倒,计算粗心;胆小怕事,严重害羞,不愿与小朋友交往;动作笨手笨脚;怕人碰撞,攻击性强,喜欢招惹别人;偏食、厌食等。这些表现如果长期得不到矫正,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学业的完成以及正常的身心发展。 
  造成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有: 
  (1)母亲怀孕期间胎位不正、早产、剖腹产; 
  (2)孩子出生后母亲爱抚、摇抱过少; 
  (3)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空间太小,爬行不足; 
  (4)父母对孩子过多地干涉或放任自流; 
  (5)孩子神经系统的损害; 
  (6)孩子生活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 
  (7)孩子上学后学习压力过大等等。 
  孩子一旦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父母及老师不应指责、批评他们太多。否则,会使孩子心理上感到害怕、紧张、焦虑而使症状加重。正确的做法是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接触,创立温馨的家庭环境。学校、幼儿园应开展快乐教学,让孩子在欢乐的情绪中玩耍、学习,促进其身体和大脑之间的谐调反应,帮助他们感觉运动功能向正常方向发展;其次应及早地对孩子进行感觉统合方面的训练,使他们身心向正常方面发展。 分页标题
  (摘自《知识与生活》)

相关阅读
推荐
  • 如何面对胆小的幼儿(张丽红)

    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受到不同家庭教育的熏陶,孩子的性格显得各不相同。有的幼儿性格外向,喜欢交往;有的幼儿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更有一部分幼儿胆怯退缩,孤独离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有责任去关注这一类群体,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工作中我遇到这么一个实例:有一名乖巧但性格十分内向的孩子,每次下雨都会让工作繁忙的父亲送至教室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他挂好雨

  • 中心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健康为目标,以卫生科学、体育科学为内容的教育,也是向幼儿进行保护自己身体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幼儿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都柔嫩,其身体素质还相当薄弱;同时,他们又处于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这有利于幼儿培养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教师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保育和教育则有利于幼儿形成有益终身的健康行为方式。 首先: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教给幼儿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为,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 可以用丰富的知识、动作和行为练

  • 孩子的改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晨间活动时,小宇拿着圈在操场上飞快地跑着,嘴里还说:嘀嘀嘀,我要出发了!旁边的小叶看见了也跟着一起跑了起来,小宇说:你别跟着我,我不要你跟!小叶说:我也要开的!小宇立马转身拿着圈朝小叶打了上去,边打还边说:我就是不要你跟! 小叶哇的哭了出来,小宇看了一下又跑了。 我马上叫住了小宇:小宇,小叶哭了!你知道怎么回事吗?小宇眼睛看着其他地方,不说话。小叶说是你打他的,是这样吗?我继续问,小宇轻轻地点了一下头说:是他老要跟着我,我不要他跟。可是圈是用来玩的啊,如果打到了会疼的,对吗?我继续说,是的。小宇轻轻地说。

  • 宝宝生病了还要去幼儿园吗

    最近,两岁多的宝宝接二连三地生了几次病,病倒是不太严重,一周左右也就好了。在生病期间,宝宝自然就不去幼儿园了。而且,全家人都围着宝宝转,对他的照顾真是细致周到、呵护备至。宝宝身体康复后,妈妈打算让他继续上幼儿园的托班,可是宝宝却不答应了,他大声说:我不去!我要在家!妈妈陪我玩!妈妈好说歹说,宝宝就是不同意。 毕竟,爸爸妈妈要上班,宝宝一个人怎么能待在家里呢?宝宝以后再生病的话,是不是也可以不去幼儿园、不去学校呢?这可愁煞了爸爸妈妈。 冬春季节,气候多变,3岁以下的宝宝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容易

  • “宝宝攻击手”—因爱而生

    挥舞拳头去打父母,张开嘴巴去咬小朋友,高举玩具愤然摔下这些在0-6岁的幼儿中都是常见的行为,虽然我们不能够轻易地对此界定为临床心理中的攻击行为,但是这也毕竟让我们联想到这些行为的发展趋势。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去分析其中的原因,结果却发现攻击是出自对爱不同的体验。 宝宝攻击手因爱而生 镜头一:因溺爱引起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6岁的小牛,天不怕地不怕,比他小的,他会欺负;比他大的,他也敢斗。邻居们见到他只能咂咂嘴,而小牛的奶奶却逢人便夸:瞧我那小孙子多勇敢,打得过比他大两岁的孩子呢。小牛的妈妈也主张让他在外面凶点

  • 面对挫折,要做得更好

    小象棋失败者 开心果妈妈: 带小果去参加国际象棋大赛,他为此激动了很久,我倒无所谓,觉得他是小组里最年轻的一个,如果真的输得稀里哗啦,不知他是否能承受得住,为此劝他别比了,趁早回家。(不是儿子怕挫折,是当妈的怕受挫) 比赛要6场,上午3场,下午3

  • 重组家庭,孩子较多的担心是妈妈不喜欢他

    提问:guest 回答:曹子芳(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发展心理学) guest:让孩子尽早接受现实,还是稍大一些面对问题? 曹子芳:看对什么问题,有些东西是躲避不了的。 guest:年幼丧父,他的记忆中没有父亲的印迹。母亲再婚,对方有一子。在孩子的思想中,妈妈只是自己的妈妈,不能成为别人的妈妈。可是两个孩子在一个学校里读书,一提到另一个孩子的名字,他就表现得特别敏感,不吃饭,或者哭。 曹子芳:可以稍微晚一点让他面对。要慢慢做工作。孩子较多会担心妈妈是不是不喜欢他,所以尽可能在情感上让他不要有失落感,相信

  • 多给孩子一些“人文营养”

    许多父母以为孩子学了琴棋书画,就是有了“素质”;考出高分数,上了好学校,就是“成才”。其实对个人的成长而言,一些被传统教育忽略的人文素养才是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石。 生命认知... 事实 据新华社2001年10月30日报道,中国每年大约25万人死于自杀,不少于200万人自杀未遂,少年儿童的轻生事件也时有发生。杭州市儿童青少年行为心理纠正热线透露的消息更令人震惊:一个六龄女孩对妈妈郑重的说:“妈妈我想跳楼,我觉得很苦很累,我想自杀。”妈妈大为震惊,几次询问,孩子都很严肃地回答:那么苦,活着没意思。还有一例是

  • 宝宝性格七色花

    每个孩子似乎都有自己无意识的色彩偏好,孩子们玩的24色橡皮泥、36色绘画水笔,总有一两种色彩早早需要“补仓”;去童装柜台买衣服,款式再怎么新颖可爱,售货小姐也无法说服孩子接受他“意料之外”的颜色。 对颜色的无意识选择有可能说出了孩子的内心秘密:他的深层个性与旗帜特征;孩子极端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他的个性往往越突出,这种个性常常是他优点和缺点的“爆发点”。找准了这个“爆发点”,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可以更加有的放矢。既然颜色说出了孩子的秘密,我们可以运用简洁有效的“颜色疗法”,来对孩子的某些“极端个性”加以矫正。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