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成长 >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重在技术指导——自尊心保护

重在技术指导——自尊心保护

更新时间:2014-07-21 16:10:31

《重在技术指导——自尊心保护》可能是您在寻找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从无法肯定的行为中,找出方法技能上的原因,并予以指导

儿童的大多数不当行为,都不是道德原因,而是技术和方法的原因。当儿童发生无法给予肯定性评价的行为时,成人要多从这个方面找出原因,并和儿童讨论应该采取的方法和技术,向儿童提供技术和方法上的指导。这样,只会提高儿童的能力,但不会影响儿童的自尊。

案例:倒出杯子的牛奶

小凤已经两岁半了,有了自主的意识,经常要自己做想做的事。一天,小凤想自己倒牛奶喝。

沉重的盒子在小凤的手中抖动,虽然没有碰倒杯子,一些牛奶却倒在外边。

妈妈没有责备小凤,而是称赞说,“小凤真能干,自己能倒牛奶了。现在,让我们把洒出来的牛奶,用餐巾纸吸干净好吗?”

小凤高兴地说,“好”,赶忙跑到餐桌边拿来纸巾,将洒出来的牛奶擦干净。

小凤把牛奶洒出来,不是道德问题,也不是态度问题,而是技术问题。如果妈妈因为小凤把牛奶洒出来而责备小凤,小凤的自主感就会受到损伤,变得胆怯,没有自信;同时,小凤也不会得到技术上的指导――当牛奶洒出来以后,要找一块纸巾擦干净。

这是技术指导,也是行为规范的传递。

又如:小明非常喜欢奇奇的玩具。趁奇奇不注意,小明把玩具放到自己的书包里,悄悄地带回家。

小明的妈妈发现后,非常生气。她认为,偷别人的东西是坚决不能允许的,一定不能让孩子开这个头。“你拿人家的东西,跟奇奇说了吗?你这是偷盗,你知道吗?”妈妈劈头盖脸地批评了一顿。

小明早就知道,偷盗是非常不好的。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偷盗”会落在自己头上。吓得大哭起来。

实际上,小明还不明白偷盗具体是怎么一件事,他也并不想“偷”别人的玩具。妈妈完全可以告诉孩子,“你是不是很想玩一下这个玩具?可你要告诉奇奇呀?要不,奇奇会着急的呀!”

当孩子理解拿走别人的玩具会让他人着急的意思以后,妈妈还可以指导孩子,“明天上幼儿园的时候,你要告诉奇奇,昨天我把你的玩具带回家了,没有和你商量,很抱歉。你能把这个玩具让我再玩一天吗?”

这样,就会让孩子在物品的借用上,得到技术上的指导,而纠正自己的不适当行为。

我们一定要知道,孩子在大多数的时候,是想做好的。有时候他没有做好,很可能是不知道怎么做,告诉孩子怎么做,胜过“做的不好”、“做的不对”、“你怎么能这么做”的简单批评和指责。
相关阅读
推荐
  • 注重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湖北省秭归县泄滩乡中心小学 王功建 教师可以经常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系鞋带、扣纽扣、穿脱衣服等活动,使幼儿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体验集体的温暖。 微笑地注视每一个儿童。教师每天都要与每个幼儿有肯定性的接触,这方面的接触包括身体、表情、目光和语言。坚持每天和每个幼儿说说话或者进行目光交流,或者经常对幼儿微笑,或者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身体接触,如抚摸、拥抱、拉拉手等,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让我们在与幼儿的交往中,鼓励、微笑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教师与幼儿交

  • 专家指导:如何化解宝宝心理创伤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可能碰到残暴、血腥的突发事件,这往往会对 幼儿 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孩子成人后的精神障碍。专家建议,家长要帮助孩子淡化创伤记忆,尽快忘掉不愉快的事。 专家说,在目击恶性事件之后,幼儿情绪的早期表现是因害怕、紧张而引起的哭泣、烦躁和不安,他们会经常在晚上做噩梦。随着时间的推移,性格开朗的孩子会慢慢忘记残暴场面,但也有一些孩子仍然会想起恐怖的场面,挥之不去的记忆使他们害怕接触陌生人,患上社交恐惧症。据临床观察证实,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在幼儿时期有创伤经历。 儿童心理:令人困惑的初

  • 规则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自身需要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历程看,规则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自身需要。我们知道,当 儿童 渡过自主感心理危机(2-3岁),知道自己在这个家庭是受欢迎的,是可以自主采取一些行动的。此后,孩子便开始转入主动探索的阶段,要开始渡过他的主动感心理危机。 在进入主动感心理危机阶段以后,孩子对社会和自然的现象更加好奇,探索的范围更大,内容更为深刻。但是,这个时候的孩子仍然是孱弱的、无知的,他们的探索受到客观事物的制约,也受到父母和成人的制约。他们的继续探索和成长,仍然依赖于成人。 他们对父母(或成人,包括祖父母、外祖 父母 以及叔叔

  • 使孩子茁壮成长的三根支柱

    在抚养孩子的时候,首先考虑的问题自然是孩子的健康(身体健康与心灵健康);其次是智力的培养;再次是使孩子获得良好的社会性和道德素养。 之所以把培养智力放在第二位,是因为在婴儿诞生的同时,智力的发展也开始起步了,它要比社会性和道德发展得早一些。在这三者中,无论缺少哪一样,都不可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父母打算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心里应该有一个清醒的目标,然后再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为了培养将要肩负起21世纪重任的孩子,父母们应该怀有什么样的理想呢? 尽管不同的父母对孩子有不同的期望,但是,在众多的期望之中

  • 妈妈烦恼:四岁女儿太“鬼”,不知在想啥

    提问:guest 回答:陆为之(中易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长) guest:我的孩子今年4岁,是个女孩,生性特别好动。一个月前,市乒乓球训练中心到幼儿园把她选中打球,刚开始,很愿意去,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教练太严厉了,她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就变得一进球馆就哭着要回家,教练都很惋惜,说这孩子有天赋,不练太可惜了。您说我们该怎么办 陆为之:能不能和教练商量,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能够吸引孩子的方法? guest:我自己本身从小就非常想打乒乓球,结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打,如今她就是我的一切希望,我真是倍受打击,因而就很

  • 构成虐待儿童的四类行为

    生理伤害:蓄意制造生理上的损伤。例如:过分殴打孩童、强力摇摆婴幼儿、烧伤、窒息、捆绑或掌掴幼童。 心理创伤:重复性的行为,令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人爱护。这包括把孩子放到危险的环境中;教导孩子偷窃,叫孩子贩卖非法物品;重复性的忽略、责备、不公平对待、恐吓吓轻视孩子、不友善对待、过分强迫孩子作超过本身极限的事情。例如:过度学前教育、给孩子过重的学习负担。 性虐待:强迫幼童或未成年少年发生性行为,或给他们看禁书等。例如:故意触摸孩童私处、蓄意对未成年少年暴露自身私处。 忽略:蓄意不供给孩童基本需求,例如:衣

  • 鼓励幼儿与“物”交往

    以物为对象的交往形式是幼儿独有的。这种交往顺应了幼儿心理的泛灵论倾向,能够增强幼儿的识物能力和爱物品格,是幼儿成长的必经阶段。对幼儿这种独特的交往形式,成人应当给予特定的关注与支持。 [关键词]物、幼儿、交往 雅斯贝尔斯认为,个人与他人的交往既不丧失于他人之中,又不与他人相对立,而是在彼此保持自己的个性、人格、自由的同时又把自己的心揭示给他人,并领悟他人之心,即做到彼此心心相印。川在这里交往被当然地限定于个人与他人之间。然而,通过观察幼儿生活,我们看到了一种更为独特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方面符合上述对交往活动

  • 关注:离婚子女的“综合征”

    当今世界,离婚率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成千上万的儿童流落街头无人抚养与收管。英国目前有50万无父儿童,其中40%靠社会救济而生活。美国有100多万儿童遭受家破亲离之苦,倍受摧残与折磨。巴西无家可归的孩子达1500万,将近占全国青少年的四分之一。 这些被父母遗弃的孩子,精神上、物质上遭受痛苦和困扰,许多人精神畸形、心理变态,跌入了犯罪的泥坑。我国目前被离婚父母遗弃的孩子,虽然占整个人口比例很小,但是,绝对数并不少,并且有增加的趋势,一些孩子因此而个性发展不全面,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抚

  • 透视害羞的小宝贝

    很多3、4岁的孩子在家里侃侃而谈,充满自信,可是一走出家门,就羞于启齿,必须和父母寸步不离。这是为什么?父母又该怎样帮助这样的孩子呢? 4岁的妮妮在外人面前就是很害羞的孩子。她的妈妈对女儿家里家外的不同表现也是不知所措:“我女儿在家的时候是一个爱说、爱唱的孩子,话特别多,可是一到幼儿园,或者参加聚会的时候,她就变得特别害羞了。有一次小朋友们聚在一起玩,所有孩子都在尽情地玩、闹,可妮妮就是不参加,无论我怎么劝说,她都只是坐在我的腿上不下来,说重了或者说多了她就会哭。无论什么样的游戏或者活动,她从来不能使自己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