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26 19:40:01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评课稿》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听课稿,分享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听课感受和记录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评课稿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的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内容。本节内容的教学与前两册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一脉相承,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并非与人类的生活无关;也为第六单元中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打下基础。所以,教材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即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本章内容对于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的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模式是缺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过渡的经验,对资料的分析尚不够深入,不能主动透彻的去分析和总结现有的资料。但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上着手,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引用资料、图片,结合运用多媒体,多联系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尽力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2. 逐步树立生态学观点,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成员的观点。
二、教学难点:
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学会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创设情景---资料分析----分组讨论---表述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七、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本节课贯穿资料分析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图片、动画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认知活动,逐渐认识到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学习方法:
通过资料分析、讨论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游戏的进行,使学生在玩中学,提高学习的兴致。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活思维
教师:课件展示几张有关动物和植物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可是大家看到的这些景色可能不复存在了,人类可能面临一个没有动物的寂静世界,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美国一个科普作家雷切卡.卡逊在作了大量有关杀虫剂破坏生态的调查后,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绘人类可能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让我们设想一下没有动物的世界会是怎样的?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板书: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教师:课件展示教学目标,找学生大声朗读,并指出重难点。
(二)自主体验 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一
教师:请同学们用5分钟阅读课本61-62页资料分析,并回答讨论题。(小字部分速读,黑体字部分着重理解)
1.通过对资料一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一种动物灭亡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也会受到影响。
教师:出示食物链,农作物 害虫 麻雀。请同学们看图再说一下假如麻雀灭绝了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麻雀不只是吃农作物,它还是许多害虫的天敌,虽然麻雀平时多食谷类,对人类有害,但在生殖季节大量捕食农业害虫,间接地保护了庄稼,如果把麻雀都消灭了,那么农业害虫就会大量增加。
教师:不能。因为在生态系统中,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生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
2.通过对资料二的分析,各种动物的数量是否会无限增长?为什么?
学生:是不能无限增长的(随意回答)
教师:出示食物链: 野兔 狼
牧草
牛羊
教师:在这个食物链中假如野兔的数量会无限制的增长,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1).野兔多时,吃野兔的狼数量也随着增多。
2).狼的数量增多了又使野兔的数量减少。
3).野兔和狼都以牧草为食,他们共同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所以野兔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
教师: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
(板书:1.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教师: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相对稳定,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理解并记忆生态平衡的概念。
教师:通过对资料3的分析,你认为蚂蚁侵食金合欢,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吗?
学生:没有,从存活率和生长的高度来看,没有害。
教师:蚂蚁是我们不喜欢的动物,但它对金合欢的生长有益,老鼠是猫头鹰的食物,科学家还可以用小白鼠做实验。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我们看似有害的动物呢?
学生:这些动物有对我们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但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他们,每种动物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保护这些动物。
教师:从上述资料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不应该随意灭杀某种动物;每种动物的数量种类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动物的存在意义。
教师:生物圈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我们应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力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
自主探究二
教师:用5分钟的时间阅读62-63页内容,试着阐述动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阐述。
教师:出示食物链 :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和氧气,动物以植物的有机物为食,在动物体内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释放的能量供自身利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重返自然界又被植物利用,同时动物的粪便、动植物的遗体又被分解者分解,形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等又重返自然界再被植物利用。
教师:动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师:如果没有动物,这个循环过程可能不能正常进行或进行的比较缓慢。
(板书: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自主探究三
教师:3分钟看63-64页内容总结动物在植物的生殖和分布方面的作用。举例说出如果某些动物过多会对植物造成什么危害。
学生:传粉和传播种子。
(板书:传粉和传播种子)
教师:以上我们所学都是动物对我们人类有益的一面,有没有有害的一面?
学生:蝗灾和蚜虫灾
教师:课件展示蝗虫受灾前中后图片和蚜虫灾图片。
三:课后延伸:动物与仿生(蝴蝶与飞机、萤火虫和荧光灯等)
四、达标检测
让学生做能力培养39页习题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学生总结
师:本节通过对生物界中动物作用的分析,不难看出,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互相影响和制约的整体,人类为美食或为财,大量捕捉动物,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类就会自食其果。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免费的午餐。人人都是生态保护的受益者,也应该是生态保护的买单人,为了生物圈,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吧!
五、布置作业 会口述动物是怎样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1.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三、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1.传粉
2.传种
四、某种动物数量过大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
【九、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 自主体验 引领拓展
激活思维 合作探究 知情统一
布置作业 反馈练习 总结提升
投身实践 目标强化 画龙点睛
【十、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来认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师应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我想在教学中有以下几个优点:
1、情境导入,创设良好的学习开端。
2、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能基本掌握本节内容、
3、课外延伸部分设计的还可以。
4、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总结如下:
课件的设计页码过多,应该再精炼。课件应该起到的是点睛辅助的作用。
学生为主题发挥的不是很充分,教师放手稍显不够。
对于教材分析不够,某些概念讲解不够细致,应该在解决教材的基础上再学习其他内容。
4.另外在语言的组织上不够严密。应该再改进。
二年级语文上册雾在哪里听课稿,分享雾在哪里听课感受和记录
雾在哪里评课稿第一篇:
《雾在哪里》评课稿
《雾在哪里》是部编二上第七单元第二篇童话故事。这次课堂教学是徐老师的试教课。虽然有好多环节还得修改,但这堂课中也有好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融合教学,将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
针对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徐老师在第一课时教学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借助语境,将识字与阅读融为一体。从课堂效果看,学生乐于学,乐于思。字音主要通过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串读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及师生合作读文中正音来掌握。字义的理解融入阅读之中,借助语境,联系上下文来促进理解。如甚至的理解教学让学生结合语境书写中,多次复现,促进识记。
二、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达成整体感知
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新提出的重点学习的语文要素。如何落实这一语文要素呢?课堂上教师分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在圈画相关词语、充分读句读文中抓住关键词句,从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一是借助课题雾在哪里,引发问题又淘气又顽皮的雾究竟来到了哪里?,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二是引导学生再次读文,圈画出雾在哪里的关键词,并用上海上岸边城市的上空这三个表示地点的词语,连起来说一说。三是串读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感知雾飞到海上,来到岸边,躲在城市的上空,都淘气地做了些什么。
本堂课的不足地方就是,生字教学上,徐老师只注重的字音的教学,还没有注重字形的教学。
雾在哪里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反思:
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用生动有趣的
语言,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因此,我在设计时全文围绕雾淘气
藏来设计。抓住雾淘 气,雾把什么藏了起来等问题,引导学生采
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
的理解。 教学中我设计了三次填空,三次填空看起来内容相同,其实所填的
内 容是不同的, 每一个内容都紧扣教材。 (淘气的雾把 了起来。于是, 藏 。)
学生通过填空发现原来雾每把一样东西藏起,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他们会边
填空,边想象, 这样通过填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他们对文
本的理解。 另外,在生字教学上,因为藏是重点,它贯穿全文,教学时
我作 了重点指导。其他的生字我都采用了随文识字,通过学生的发现来说识
记方法。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最后在总结时让学生边�窗迨椋哂枚�
比的形式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明白了雾中、雾后会出现 两种不同的景象。
当然,本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容量大,对关键的词语理解不深, 对写字
的指导不到位,有蜻蜓点水之意。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写字指导仍是关键,
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重视。
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学会估计物体的质量以及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轻而易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学生答:(克,千克)。
2、猜一猜老师的体重。
你们知道老师有多重吗?你们猜老师体重的时候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3、讲故事。
李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李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比千克还要大的单位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吨。
出示课件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李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出示课件: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
(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体会1吨的质量。)
(2)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3)出示课件做一做: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建筑用的钢筋、水泥、沙子、砖的质量等。)
出示课件做一做: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量恰好是1吨。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感知,产生联想,获得丰富的表象,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吨与千克的换算。
同学们你们认识了吨,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那你们能不能换算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板书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的1、2题(教科书34页图)
2、完成练习七的3题
7吨=( )千克 1600千克-600千克=( )吨
9000千克=( )吨 1吨-400千克=( )千克
3、当堂训练 达标测评
4吨=( )千克 2吨680千克=( )千克
3吨=( )千克 6吨20千克=( )千克
2000千克=( )吨 2450千克=( )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7010千克=( )吨( )千克
(设计意图:通过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推理,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四、拓展延伸
第35页练习七,第8题。
(设计意图:提高了学生日常的事物现象用数学的经验,思想与方法进行观察、推测、尝试并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4吨=(4000)千克
3000千克=( 3 )吨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网小编与大家分享小学数学《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
重点: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难点: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关键: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计算,想象等方法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师: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同学们想象一下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有多大?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要认识的另一个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平方公里)板书课题(平方千米的认识)
二、出示教学情境图,让学生初步感知。
1、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四川九寨沟,三峡工程、杭州西湖等等。
①地球上陆地总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总面积是3.61亿平方千米。
②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1710万平方千米,其次是加拿大997万平方千米,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
2、师:通过欣赏和朗读,你有什么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到平方千米这个测量土地的面积单位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测量很大的土地面积时,要用到平方千米作单位。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
三、自主探索,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1、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米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2、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计算)
3、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4、试一试
5公顷=( )平方米 7000m2=( )公顷
2平方千米=( )公顷 3000公顷=( )平方千米
交流反馈:重点让学生说明每道题的换算方法。
5、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二的第5题。小组内对改,教师巡视并作针对性辅导。
6、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出示例4:(一)重庆渝中区的面积大约是22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多少平方米?
(二)北京工人体育场的占地面积是350000平方米,合多少公顷?多少平方千米?
⑴独立思考。让学生尝试解决上面的问题。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板演,并让其口述具体的换算方法和过程。
(3)小结:师:怎样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
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7、巩固应用。
多媒体出示:1、一个长3000米,宽2500米的长方形果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千米?
2、一片梯形松树林,上底8千米,下底4千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
学生理解题意。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别是多少?
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
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
长200米,宽100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
5、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说出我国领土面积多大?
四、思维训练
1、一块正方形土地周长3600米,面积合多少公顷?
2、三峡工程需移民,有几座县城要全部迁建,其中一座县城的新址是长方形长4000米,宽2000米。这座县城占地面积约是多少公顷?合多少平方千米?
3、学生做练习二第8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分组小结本节课堂学到什么知识。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六、课外实践
1、测量一块比较规则的土地,算一算土地的面积。
2、了解自己乡、村占地多少公顷。
《小木偶的故事》评课稿
《小木偶的故事》富有童趣,条理清晰,既适合学生独立阅读,又是把握主要内容、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材料。史瑞霞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地把握了教材特点,抓住了单元目标。
第一,其中,感觉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积累词语这一环节。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 这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的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理解就犹豫着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
这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连自己也被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节语文课都能这样轻松愉悦, 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这就有效教学吧,能让学生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 让学生深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第二,文章再生动,毕竟是以文字为载体。课堂上,让学生走进角色以主人公的身份感受表演的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它不但有利于更深刻地感知课文,而且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再创造的有效手段。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多种能力。学生们通过亲自理解、表演,是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再创造的过程。
第三、略读课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重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对于内容的理解应求略,求放,给学生以阅读、思考、质疑、交流的机会。因此,课堂教学结构要简约、要粗线条,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的时间与空间,纵观这堂课,史老师采取的是提纲挈领式教学。对于童话内容的理解,老师从略处理,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从小木偶身上发生了哪些事入手,从整体上快速感知、理解。交流时指导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关于小木偶的四件事,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对全文形成比较粗略的整体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运用了后来最后等过渡语,连接了课文内容,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表达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很有启示。 然后聚焦重点,围绕笑给小木偶带来快乐了吗这个问题进行想象、补白。教师对课文未做过多的肢解、琐碎的分析,还课文的完整性。重点拎出课文的一个关键句:笑是很重要。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读课文从中找出理由,在体验小木偶的不幸的同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篇童话故事所蕴涵的哲理。
四、把握主线,续写童话。这一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以正确的表情去面对生活,才不会引起误解。另外可以推荐学生读一读《木偶奇遇记》《翻跟头的木偶》等童话故事,这样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建议:如果说这堂课还有什么遗憾的是个人觉得指导朗读还不是很到位,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如果能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读出表情,那就更好了。
小木偶的故事评课稿第二篇: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小木偶的故事》是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课文先写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上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以为只要会笑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接着写小木偶在着急、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写小木偶在女巫的点化下,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时他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读完故事,我们不禁会发出和小木偶相同的感叹: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生活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不同的事情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童话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笑嘻嘻而受冤枉,遭误解,被怀疑;直到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童话构思巧妙,让我们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
根据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3.独立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4.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难点:读、悟课文的角色对话,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重难点是因为:这篇课文属于拟人体的童话,文中对话较多。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要让学生运用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童话蕴含的道理的阅读方法学习本文,在阅读中进一步感受拟人体童话的特点。《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小学生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就是本课重中之重了,因为人类不只拥有笑一种表情,人生也不是只有快乐一种体验。所以我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反复品读人物间的对话领悟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上。
二、本课的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采用自由读、分角色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自主选择角色读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把自己当作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让学生化身为主人公,直接进入文本中,与与课文零距离接触:如果你是小木偶,在受到不公待遇后,你的心情如何?让学生亲身体验角色特点,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领悟道理。
三、本课的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这节课我重点研读的是文中主要人物的对话。采用自由读、小组练读和角色读的方式,真正做到以读激情,使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小木偶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揭示本文主旨。
四、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闯三关,查预习
1、生词关
2、课文关,同桌互查预习课文情况,因为课文比较长,每人读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注意读准字音。
3、问题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的问题?重点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一是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二是明白课文的道理.
相机板书:只会笑、被抢、熊警察不相信、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师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类不仅仅拥有笑一种表情,人生也不仅仅拥有快乐一种体验。
(二)自主学习
个人自学:找出课文中关于人物表情、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用心体会人物的心情。
小组交流:先把你找出的句子读给组内的人听,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组内其它人补充.
全班交流:师对交流的情况进行点评、点拨、整合
(三)积累词语(读词、理解词、运用词)
唉!只会笑的小木偶好可怜呀!如果你是小木偶,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后,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屏幕出示:齐读,看看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读准字音
二读出表情
三选一个说一句话。
你还能说几个人类表情的词语吗?
扩展词语: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愁眉苦脸人类的表情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丰富
课后抄到笔记上,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四)课堂检测:
假如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那会怎样呢?请在括号里给小木偶填上表达他真实的表情或心情的词语。
1.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地尖叫。
2.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地回答。
3.脑袋很疼。小木偶一副()的表情。
4.老奶奶,我没有撒谎。小木偶()地说。
5.谢谢你给了我人类所有的表情。小木偶()地对蓝鼻子小女巫说。
小结: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真好。天气有阴晴雨雪,味道有酸甜苦辣,表情有喜怒哀乐,生活不是单一的,它丰富多彩,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完整的生活。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真高兴,我们都拥有人类的全部表情。我们走进故事中,走进人物的内心,去体会他们的心情。课文太长,四人小组选一个片断,注意分角色朗读的时候,把体会到的人物的内心活动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六)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小木偶现在拥有了人类的全部表情,他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任选一个题目,编一个故事,发挥你的想象力,还要尊重作者原来的创作意图。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又遇到了小红狐。(和好、惩罚)
我不仅仅会笑
再见熊警官
和老木匠幸福地生活。
成为真正的孩子
自编-----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点评)
布置作业: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走进小木偶的内心世界,亲历了小木偶的情感历程,自然也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口语交际就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看法的舞台。而续写的环节,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拓展和扩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被抢熊警察不信
只会笑
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笑很重要,但只会笑远远不够
《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整理及评课
教材分析:
文章充满激情地歌颂20世纪,开篇便用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点明中心、总起全文。紧接着,第二自然段进一步说明是人类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发明、发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下文三、四自然段用对比的方法,对第二自然段进行了细致阐述:20世纪将幻想变为现实,百年间的改变胜过了百万年的总和。最后,通过第五自然段进行总结。文章各段落间内在联系非常密切。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科技发展迅速,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
2.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科技发展、生活变化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照片中这位慈祥的老爷爷就是路甬祥,他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4.理解课题:读过课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A.什么是呼风唤雨?指名一生解释。引导: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其实是指能够支配和控制?生答:大自然。能够支配控制大自然,多了不起呀,能把那种气势读出来吗?再读课题。
B.是谁呼风唤雨?
C.为什么能呼风唤雨?归纳: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个世纪是靠什么力量呼风唤雨的?
D.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
E.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什么样的?
F.为什么这个世纪能够呼风唤雨?
相机板书:谁?靠什么?哪个?什么样?为什么?)
二、全文初探
1.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棒,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随时画出答案。师板书:( )世纪,( )靠( )呼风唤雨。
[评:通过这一填空,把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便于他们浏览自学课文。]
2.交流,填空。
3.(指后两空)考考大家,这两个答案是从哪句话得来的?能读一读吗?发现了吗?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设问)
4.(指第一空)这个答案是从哪儿找到的?齐读句子。纵观全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生可能说到总起段、中心段)师引导:前几天学课文,咱们学到了结尾和题目相照应,叫什么?(篇末点题)这篇课文呢?(引导为开头点题)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师主导,同时也注意了把空间留给学生,学生并没有学过开头点题,但联系旧知,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总结。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后,便把空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由篇末点题悟得开头点题。]
三、精读文章三、四自然段。
1.为什么说20世纪,人类靠科技呼风唤雨?那就需要研究一下20世纪之前的上百万年,以及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了。(板书:百万年 百年)看看,这两个时间段,有什么感受?
2.在如此漫长的百万年间,在如此短暂的一百年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分别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3.交流句子,第三自然段中你画了哪几句话?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师引读:那时候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补充?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5.总结:在这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什么也没有,(板书:没有)想象一下,人们过的是怎样的日子?(靠天吃饭,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十分寂寞)
[评:填空的设计,不单为了训练学生说话,更是为了通过这样的说话练习,让学生感悟20世纪以前的百万年中,人们的生活是如何单调寂寞,艰难贫困。
不足之处:作者写20世纪前的百万年,还是为了反衬20世纪的百年,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强调的还不够。教学中应该在抓住幻想这个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1.寂寞单调的日子中,人们只能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自己的幻想中。他们可能在幻想什么?(幻想能看到远方的亲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幻想能飞上月亮,看看那轮皎洁的明月;幻想能有一种快于骡马的交通工具)
2.过渡:百万年中,这一切只能是幻想,人们只能在幻想中艰难度日。但是,在20世纪,仅仅一百年的时间中,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
6.过渡:在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人们一直过着寂寞无味,靠天吃饭的日子。但是,20世纪,仅仅一百年,人们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画了哪些句子?指名读,出示: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7.看看这两个分句,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可提示:第一个分句说的都是人们的发?第二个呢?板书:发现 发明。能根据这些说说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吗?(发现:原本就有,后来人们才找到它,研究它;发明:原本没有,是人们新创造出来的。)还能分别几个例子吗?
8.有了这些发现和发明,人们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比如:有了电话这一发明,相隔遥远的人们可以随时通话,互通信息,交流情感,电话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改变。你能这样说一句话吗?(提示生:也可以说发现、说物质生活)出示:
有了( )这一( ),( ),( )使人们的( )生活得到了改变。
[评:以上理解发明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这样几个层次:
A、出示分句引导发现,总结词语。
B、根据分句理解词语。
C、举出例子深化理解,此环节中,学生开始的发言并不到位,提到发明,他们只想到了那些探月卫星、电子蛙眼、雷达等等,脱离了自己的生活。此时,教师引导:不单这些,从咱们的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是20世纪的新发明?这一点拨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于是他们马上说出了如手机、电视、冰箱之类的日用品,这些都属于20世纪的新发明。
D、说话练习,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两个分句其实照应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句中提到的这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明和发现,是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第二自然段同样是文章的总起段,此处教师总结时可以引读句子。]
9.小结:即使相隔千里万里,只要打个电话就能互诉情谊,只要利用网络就能立刻见面,只要坐上飞机就能相聚相守,广袤的地球好像一下子变?(小了)所以,人们称之为?(地球村)
10.20世纪,人们有那么多的发明,那么多的发现,说也说不尽,回顾着这一切,你现在心情怎样?(自豪、激动、高兴)带着这种感情,咱们一起读读这几句话。
11.文章中还有了一句诗来写这些变化,赶快找找,是什么?联系上下文,你怎么理解这句诗?(下过大雪,许许多多的树上都落满了积雪,像开满了白色的梨花。比喻人们的发明和发现很多。)能给大家读一读吗?提示喜悦之情,齐读。
12.把咱们刚才画的两处句子联系起来看,同学们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了吗?提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3.过去百万年中只存在于人们幻想中的东西,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都变成了现实,顺风耳就是?千里眼呢?腾云驾雾呢?
14.这一百年的改变,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让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能用自己的话评价一下这一百年吗?出示:这是( )的一百年
四、回归课题
正因为同学们所说的这一切,所以,我们不得不由衷赞叹,20世纪确实是一个引读课题。
[评:作者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院长,他是满怀着自豪、激动之情写作本文的,也正因如此,他的文章有些片面。其实百万年和百年之间,是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如果没有那百万年的积累,也肯定没有20世纪100年中飞跃。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20世纪的战争死亡人数,超过百万年中历次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20世纪的疾病瘟疫爆发,也超过以往任何世纪。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现代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但也带来了一种虚浮的繁华。教师授课时如果能把这些也传达给学生,就会引发他们更深刻的思考,让他们看待问题更加客观、理性。]
附 板书: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百万年:没有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百年:发明 发现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xx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对于这位老师来说是非常不简单的,相信xx老师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时间。这节课的教学中,xx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xx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林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柱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xx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出了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xx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五、运用电影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xx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展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xx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第二篇:
日前,我听了xx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上,xx老师的讲解和多媒体的短片播放,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心灵的震撼。
听xx老师的课,总是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简洁明快的条理,一板一眼的引导语言,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xx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
在这节课中,xx老师抓住了圆明园的毁灭前的辉煌和毁灭后愤慨两个要点带动学生感情,使他们对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感受的更深。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
在一上课,她在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由一张圆明园的照片开始,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阅读课文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的部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明园的美。xx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2、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在这部分里,xx老师仅设置了三个问题和大量的视频短片儿引导学生在读和看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她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3、引发强烈的内心震撼,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一部分,xx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通过对强盗们抢东西的几个动词的理解,和展示的好多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被其他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的图片,阅读和视觉的震撼,帮助他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和无耻嘴脸,骄傲与悲愤强烈的情感反差,表大了学生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听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我的思绪已被教师牵引到课堂上。简单充实、扎实有效,是周老师的课堂给我的最深印象。可以说周老师的课堂很好地诠释了崔峦先生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精心设计
高年级的文章长,时间又有限,周老师删繁就简,以最震撼心灵的场景为主,抓住父亲的了不起这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进行朗读感受体验、想象,反复诵读,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二、扎实教学
1、重视朗读训练
语文课堂中最动听的莫过于琅琅的读书声。周老师由始至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重点问题的突破回环去引导学生获得准确、深入的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融入到朗读中。在课堂上,周老师非常动情,她用自己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尤其在提炼中心句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进行朗读时,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于是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悟。
2、重视品读体验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那位父亲的了不起,周老师不厌其烦的让学生品读了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最后让学生想象父亲的动作、语言、神态、内心活动。加深了学生的情感。
作为第二课时,能不能让学生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提问题。在课前课后的调查中,我发现如果允许学生提问的话,学生的疑惑还真是很多: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其他的父亲为什么这么胆小?这个父亲是不是由于焦急和悲痛有些精神失常了?消防队员和警察为什么阻止父亲的拯救行动?一个人(尤其是孩子)埋在废墟中36小时,没事吗?我想说的是让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给他们自由,我也是在描述一种自己认为的课的理想状态:坦率、自由、具有探索性。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第二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致深的文章,这位伟大的父亲在其他父母悲伤放下,绝望离开之后,自己始终没有放下寻找儿子的念头,在救火队长、警察都放下了营救的念头之后,在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忙他之后,这位父亲最终将儿子救出来,支撑他的就是那句他以前对儿子说过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齐。
这是心中的坚定信念,这位父亲根本不在乎是否会有人帮忙他,根本不在乎别人是否笑他傻,不在乎38小时不吃,不喝,不休息因为他明白,此时,儿子和他一样心中会默念这样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齐。
在讲授这堂课时,李老师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述父亲了不起的段落,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加上适当的课件展示,学生对伟大的父爱感悟更深。
这篇课文李老师还采用了抓主促次的教学方式,父亲的资料多讲精讲,儿子的部分学生自己学习概括,自主学习,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学习了父亲对儿子承诺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会和我在一齐。更加加深了学生对父与子的认识,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潜力。
当然在这篇课文的把握处理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不能兼顾到全体学生,让学生谈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爱。如果能以文本再次升华感情,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2、在教学时,不够注意对朗读的指导,没有适时地进行范读。在学生无法体会课文,并且在教师引导之后仍然读不出感觉来时,教师就务必进行范读,让学生模仿。而不能学生读不好,教师讲解,讲解之后还是读不好,就放那些句子过去。这不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教师没有讲解好,这样很影响教学效果
3.在处理课文方面,也显得挖掘不够。对父亲外貌描述的句子感悟不够深刻,这也是全文的重点句,但教师也没有及时加以点拨,只围绕无论发生什么,我都和你在一齐。来朗读感悟,能够适当再拓展一下。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尝试,带来了很多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将继续持续做得好的部分,并尽快改善不足之处。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运用知识迁移类比规律和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及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家想装一面梯形的镜子,请你想一想,帮老师设计一下,画在老师为你们提供的纸上,好吗?
生画后交流展示所画的梯形。
师:谢谢同学们!那我要知道镜面的大小,才能进行配置呀,也就是要知道什么?
对了,要知道镜面的大小,也就是梯形镜面的面积,这是我们目前还没掌握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解决梯形的面积计算的问题。(板书:梯形面积的计算)
(一)联想猜测
师:谁还能记得我们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是怎样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
生回答
师:我们都是把它们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那么,凭借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经验,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图形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生自由回答进行猜测。
(二)合作探究
师:在你们每个小组桌上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很多的材料。请你们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合作探索,看看哪个小组最快转化成功,在音乐结束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开始(多媒体播放音乐,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
师:现在请各组派代表到台上来汇报
1、汇报演示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1)引导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交流
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②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任意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生猜测、实验后汇报交流
师:那么什么样的两个梯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
小结:完全相同(形状、大小都相同)的两个梯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间的关系吗?那您认为梯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3)师生归纳出公式
(4)追问:(上底+下底)表示什么?(上底+下底)高算得是什么?为何要除以2?
2、汇报演示用一个梯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方法。
预设有下面几种,如没有学生想出,师可以通过课件引导演示给学生看:
(1)沿着梯形的高作出一条中位线,把中位线剪开,旋转,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刚好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刚好是梯形的高的一半,所以也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连接对角线,把一个梯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上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解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下底,高也是梯形的高。两个三角形面积分别为:上底高2及下底高2;而三角形面积和=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
3、小结
师:其实推导的方法还有多种多样,同学们回家有时间还可以继续探讨
(教师指着公式),不过,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哪种推导方法得出的结论都是相同的公式。谁来告诉大家梯形面积计算的字母公式该怎样写呢?
生:S=(a+b)h2(板书)
一、实际应用、巩固练习
1、口答:下列梯形的面积。
2、列式计算梯形的面积
3、判断:
(1)任意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面积相等的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5)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比梯形的面积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建立。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以及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你能计算出下面图形的面积吗?(单位:米)
建议:将正方形换成平行四边形
2、小结:求图形面积时,只要找到相关的条件,运用所学的方法就能得到要求的图形的面积。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自学书本P61,思考:你怎么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生自学后回答,师边板演边小结)
2、练习:找出下列三角形中BC边上的高。
3、师:那么在一个三角形中可以作几条高呢?
(生在练习纸上作高,师在板演时特别要注意说明钝角三角形的两条形外高和直角三角形的一组直角边是对应的一组底和高)
4、小结。
探究二:三角形的面积的面积计算方法
1、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
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请你用手中的学具,想办法算出它的面积。
2、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学习任务
3、汇报交流
师: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为什么用同样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去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拼好后有什么发现?
(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直角三角形的底与底边上的高与平行四边形底与高有什么关系?)
4、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出示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5、验证与归纳
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底高2,它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是否适用于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呢?
师:请学生拿出手中的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想办法验证一下
(1)、学生操作:小组合作
(2)、汇报交流
师: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媒体演示:三种三角形各自相应的平行四边形
(3).归纳
师: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三角形的底和高。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底高的积是什么图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么表示?
S=ah2
小结: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相应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周长 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师: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了吗?
师:现在谁能说说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生: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你观察的很仔细)
师:(出示PPT)同学们都非常的伟大,你们和我们的祖先祖冲之有一样的发现。(到底多多少呢?)
②学习圆周率
师:(出示ppt)其实,他早就研究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发现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 (读pi)表示。他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3.1415926535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只取它的近似值,即3.14。
>3.14 (板书: =圆周率)
师:而我们刚才得到的实验结果有差异,主要是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有误差造成的。(板书:圆周率,3.14)
5、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倍,而且知道了圆周率是个常量,如果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呢?
生: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
生:C=d。(板书公式:C=d)
师:如果已知半径呢?
生:C=2r。(板书公式: C=2r)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
(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圆的周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出示ppt)那下面请同学们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并说明你的理由。
师:(出示ppt)同学们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解决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结果。ppt出示结果)
【设计意图:这三道习题是从基础练到拓展练的跨越,让学生在掌握了新内容的基础上,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要想做出判断是要有依据的,下面你们能不能帮助阿凡提计算小黑驴和小花驴的的跑到长度,看比赛到底是不是公平呢?
生:(通过计算)不公平
【设计意图:再次回到小黑绿和小花驴比赛的情境中,运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首尾呼应,使整节课完整而有序。】
师:阿凡提看到同学们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非常高兴。可是国王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很不甘心,于是又想了个新花招,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跑道要和阿凡提比赛,同学们想看看跑道的样子吗?
生:想。
师:(出示ppt)阿凡提看到了跑道的样子就答应了比赛。国王看到阿凡提答应了比赛,心想:聪明人也有犯糊涂的时候,我绕里面的8字路线跑,不知比你外面的大圈近多少,这个第一肯定是我的了。
师:同学们课后去研究,看看是国王的阴谋得逞,还是阿凡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呢!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化曲为直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3.14
C=d或C=2r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小黑绿和小花驴的比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创设情境时,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激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我向学生提出质疑,以相同的方法测量学校花坛,车轮、地球赤道的长度,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产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第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验证猜想,在理解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及圆周率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第三次回到情景中,使学生在掌握新内容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小黑绿和小花驴比赛的情境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前面圆的认识的成功铺垫,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理解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因为亲自经历了小组内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所以学生能较为容易地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另外,我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激励,比如当学生展示巧妙的方法时我赞扬学生的想法有创意、善于发现,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乐趣。
我在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时,艺术性稍显不足,另外,我对课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还需要提高。虽然对教材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但还没做到彻底地理解。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弥补以上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理论素养,使自己的教学趋于完美。
联系 区别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 值 一种关系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师: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 。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 ,仍读作15比10。
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
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设计意图: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理顺各个知识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了什么内容,反思自己知识掌握情况。】
(三)课时作业
1.P49做一做第1题。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
①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②小敏和小亮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③小敏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④小亮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思考:这几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答案:① 6∶8 , 或0.75 ② 1.8∶∶2.4, 或0.75
③ 1.8∶6,0.3 ④ 2.4∶8,0.3
解析: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和比值的求法,为以后学习比例打下基础。反馈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比的前项、后项是有顺序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量与数据之间必须一一对应;后两个题目请学生说说比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表示两个量的比在此不用化简,如果学生化简也是可以的;比值的结果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考查目标1】
2.P49做一做第2题。
3∶( )=24 ( )∶8=0.5
答案: ; 4
解析: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目标1、2】
3.小杰爸爸的身高是175cm,他的身高是1m,小杰说他和他爸爸的身高比是1∶175,对不对?如果不对,你认为是多少呢?
答案:不对。100∶175或4∶7
解析:两个同类量相比,单位必须统一。本题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较,需要先统一单位,再表示比。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和运用更熟练,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目标1】
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亡听课稿,分享东汉的兴亡听课感受和记录
东汉的兴亡评课稿:
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黄巾起义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材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直击中考】
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2.东汉的首都在( )
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
3.( )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A.大泽乡 B.军阀 C.黄巾 D.外戚
4.光武中兴出现在( )
A.西汉中期 B.东汉初期 C.东汉中期 D.东汉末期
5.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
A.黄巾起义 B.州牧割据 C.宦官专权 D.光武中兴
A B C B C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株的生长听课稿,分享植株的生长听课感受和记录
植株的生长评课稿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一、课程资源分析
上节课测种子发芽率的发芽种子可作为本节课的课程资源,从中挑选一部分生长状况好的,用来探究幼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根尖各部分的生长变化情况和芽发育成枝条的情况,都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可开发多媒体课件资源,使它变得形象直观。开发利用农民种地都要施肥这一课程资源,学习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农场各连队的农业技术人员、学生家长中以种地为生的,是学生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的良好课程资源。
二、教材分析
植株的生长过程同种子萌发的过程一样,也是一个抽象的动态过程,也要靠学生的想象才能理解。通过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根的生长。植株为什么会生长能?它是通过什么途径生长的呢?通过对教材中植物生长情况的探究,知道任何生命活动形式都需要营养物质、水和无机盐。会促使学生探究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根对水分的吸收情况;营养物质的来源等,使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需要学生探讨的东西较多,学生们能力有限,部分学生由于作业的压力较大,一些探究、调查活动经常完不成任务,为了能保证探究计划的顺利实施,要求各组安排好组内成员的具体任务。
四、教学策略
利用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中发芽的种子,引导学生从中挑选一部分生长状况好的,作为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材料,在上面均等地用细毛笔画4条线,每天观察相邻两线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分析判断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开发多媒体课件学习根尖各部分的生长变化情况和芽发育成枝条的情况。
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植物缺少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会表现出什么病症。
五、教学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难点:理根与枝条的伸长方式
七、教学流程
课前布置:
1、作完种子发芽率的实验后,要求各小组从中挑选生长状况好的幼根,用细毛笔在上
面画等距离的四条线,要求各组每天观察并记录各段距离的长度,判断哪部分生长
最快。
2、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施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调查目标是连队的农业技术人员和自己的家长。
分析汇报:
1、根尖各段距离的变化情况,判断哪部分生长最快?
2、植株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施肥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课件展示:展示根尖生长变化情况的课件。
引导讨论:教师引导说:根是不断向下生长的,根是怎样生长的?
总结提升: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伸长区的细胞来自分生区。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课件展示:展示牙发育成枝条的多媒体课件。
引导讨论:让学生依据根生长的原理讨论芽生长的原理。
总结提升:芽中也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
生长连线:分析芽与枝条的对应结构,给芽的结构图与枝条的图的相应部分连线。
另拓空间:教师讲述,无论是根的生长,还是芽的生长,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根据情况指出:都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的生长都需要营养物质,植物不论是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细胞体积的增大,都需要不断补充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它们是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教师接着问: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缺少某种无机盐出现的病症的植物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八、教学反思
幼根的生长中,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都是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虽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多数学生掌握了这一内容,但由于课件制作水平有限,少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仍处于死记硬背的状态。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这部分知识,虽然与幼根的生长一样,也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过程,但叶芽的结构与枝条的结构有形态上的联系,所以比较容易使学生理解,教学效果比幼根的生长好。
关于植株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的知识,与农场的实际情况联系比较密切,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很好。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利用了上节课萌发的种子。即降低了实验的成本,完成了探究实验,又使学生将本节课与上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对学生掌握全章内容都有宜处。
植株的生长这一节教学内容是与农场的实际情况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中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比较容易开发。各连队都有农业技术人员,大多数家长都有种地的经验,只要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都能完成调查任务。
本节课开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了幼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的动画。尽管制作的课件与植物生长的真实情况有一定的差距,但还是对大多数学生理解根的生长和芽的发育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听课稿,分享细胞的生活听课感受和记录
细胞的生活评课稿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细胞的生活》是初中生物十大主题之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二级主题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内容,本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和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如具有叶绿体和细胞壁),以进行生命活动。并能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教材分析:
《细胞的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年新版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本节内容主要阐述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以及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分析资料等多种形式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引入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教学。例如,葡萄被晾晒成葡萄干,是由于葡萄细胞中的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中去了。我们吃葡萄干时会感到酸甜可口,说明葡萄细胞中的糖类物质并未通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由此形象的引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然后再展开讲述。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难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细胞通过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能量的转变。可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做功的事例(如汽车行驶需要汽油燃烧提供能量),然后教师指出:细胞中物质的转变、物质的移动、细胞的成长、细胞内有序状态的维持等,都是做功。然后综合教科书的素材,还可参考背景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俗地解释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内容比较抽象。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载体DNA。教师可从分析克隆羊的资料入手,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可分组),让学生发表看法,引导学生从多莉羊的性状几乎与提供细胞核的B羊一样的现象,得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推论。进而依次介绍:细胞核、DNA、遗传信息。最后用比喻、举例的方法总结出:在生活的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的;而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也储存在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变。
4、通过分析教材的插图和相关资料,了解生物体中能量转换是通过
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的。
5、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能力,
2、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4、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教学难点:
1、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的图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活动一:
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关知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植物细胞主要由哪些结构构成?动物细胞呢?两种细胞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时什么?
2 、在切西瓜时流出的红色汁液是什么?来自细胞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各项生理活动都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么,细胞的生活是否也需要物质和能量呢?这些物质和能量分别来自哪里呢?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讨与之相关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以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达到我要学,我想学,为以下新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1、细胞内的物质
活动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下面问题。
资料1:某校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粒浸软的小麦种子穿在细铁丝上,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发现种子先变黑,然后燃烧,最后只剩下灰白色的灰。
资料2:小明和小刚是同班同学,他们都是生物课外小组的成员,对一些生物现象非常感兴趣。今天,他们在一起探讨构成生物细胞的物质有哪些。小明说:我们吃的肉类非常香,水果酸甜可口,馒头和面包在细细咀嚼后感觉有甜味。这说明构成细胞的物质有脂肪、糖类、水等成分。小刚说:我在有关资料上发现,生物的细胞中还含有蛋白质、无机盐等成分。
问题
(1)、资料1中,种子能燃烧的原因是什么?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的灰是什么?
(2)、通过资料2中两位同学的提示你认为生物细胞内含有哪些物质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种子能燃烧是因为种子中含有有机物,这种物质一般含有碳,能燃烧。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灰是无机盐。
2、知道细胞中含有水分、无机盐、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
教师进一步强调:
生物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氧等。另外,细胞在生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推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通过小明与小刚的叙述,让学生明确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使学
生具有了独立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欲望)
2、物质的构成
活动三:
演示1:蔗糖在水中溶解
把一块由蔗糖压缩的方糖放进水里,不一会蔗糖在似乎在水中消失了,舀一勺水尝一下,水有了甜味。
演示2:将一滴红墨水滴在盛有清水的透明玻璃杯内,红墨水慢慢扩散到清水中,最后清水变成浅红色。
问题 :
(1)将蔗糖放在水中,蔗糖不见了,它真的消失了吗?
(2)将红墨水滴在清水中,清水为什么变成了浅红色?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通过实验加深我要学的欲望。并通过分析、猜测、推理,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2、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资料1,尝试总结。
有机物的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而无机物的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
学习目标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引导:夏天,为了防止晚上休息的时候被蚊子咬,而在床上设置蚊帐,这样蚊子不能进去,而人们需要的空气能够进去。那么,在细胞的结构中,那个结构相当蚊帐的作用,挡住有害的物质,而细胞需要的物质能够进入呢?
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分隔开,它可以挡住细胞外的有害物质进入细胞内,并将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使得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是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理解。)
学习目标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活动四: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指导学生分析,并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资料1:能量的形式有多种。食物中的能量属于化学能,阳光的能量属于光能,物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是热能。
资料2:当蜡烛燃烧时,蜡烛中的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
资料3:绿色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问题:
(1)、生物的生活中都需要能量,它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哪里?
(2)、绿色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什么?
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最后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并在班内展示。
(1)、生物生活的能量主要来自它们摄取的食物。而有的食物来自动物,有的食物来自植物。其实,这些能量归根结底来自这些生物体的细胞。细胞中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因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吸收太阳光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制造的有机物中。有些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物的食物,一些小动物又可以被其他动物取食,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到这种动物体内。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需要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光的光能。
(2)、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是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化器。
(通过知识陈述,并结合陈述的知识,提出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 、化学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五: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示。
(1)、线粒体存在于哪些细胞中?
(2)、线粒体如何对能量进行转化?
学生对照教材,分析图示,思考上面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
(1)、无论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
(2)、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有机物需要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的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综合利用教学资源能力以及概括分析和知识总结能力。)
学生质疑1:
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的话,线粒体、有机物分别相当于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有机物相当于燃料。)
学生质疑2:
小刚患重感冒,在医院住院期间,每天都要注射葡萄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静脉注射葡萄糖可使病人的细胞及时获得葡萄糖,不必完全依赖消化系统。病人的细胞中的线粒体就可以将葡萄糖和氧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给病人生命活动的需要。
教师进一步强调: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物细胞中的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所以,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学习目标四: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1、遗传信息
活动六:
教师创设情境:当你想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时,可以收看天气预报;当你想外出旅游时,首先通过一定的媒体查看旅游的线路和旅游区各景点的介绍。
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可以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通过媒体可以获得旅游线路和各景点的相关信息。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信息进行指导,那么这种信息存在于哪里呢?
学生通过教材和相关资料尝试回答:受精卵内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遗传信息。
(设计意图:铺垫,类比,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概括。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迁移能力。)
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活动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羊多莉的身世,并指导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教师手书融合过程)
问题:
1、与多莉的身世有关的绵羊有哪些?
2、多莉与哪只绵羊最相似?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1与多莉身世有关的绵羊油 3只,即A绵羊提供去核卵细胞,B绵羊提供乳腺细胞核,C绵羊孕育胚胎。2多莉虽然是C绵羊生出的,但是长相却一点都不像C羊,而是与B羊十分相像。说明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和对照,以及小组讨论和补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关系图理清知识脉络,明确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3、细胞核中有存储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活动八:
教师创设情境
我们每天需要通过媒体获得信息,例如:通过读报可以了解最新的时政要闻,通过看天气预报可以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这些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给人们。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图片:螺旋DNA结构图片,细胞核中有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它的结构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DNA的分子很长,它可以分成许多个小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比如,有的片段决定人的血型,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黑色还是褐色,这些片段就是基因。
问题:
1、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什么结构上?(细胞核DNA上)
2、 DNA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因为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小片段是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DNA上)
教师提问: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是如何理解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这句话的含义的?(学生回顾这几节课的学习,尝试进行总结)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因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生活提供动力。细胞核能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因为细胞核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所以,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一个细胞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加深概念的生成。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课堂小结:
活动九:
教师:本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学生分别谈收获。最后教师简单小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有些知识比较难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只能通过一定的习题加以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以后再慢慢消化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指导学生打开魔灯学习平台,请学生浏览学习流程。
学生打开魔灯学习平台,观看新闻视频及阅读专家评论,分析思考 。 通过国内新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请学生思考:你认为引发舟曲泥石流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生: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局部生态系统退化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明确学习目标,积极投入本课的学习。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说明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
3. 说明生物圈的范围。
4.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尝试分析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二、教学重点
1.生物圈的范围。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三、教学难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幻灯片、音乐片段、视频片段。
2.学生:课前预习生物圈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课前我们预习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现在老师播放几段歌曲,你猜猜歌曲中唱到了哪个生态系统?
歌曲片段:大海呀故乡,赤足走在田埂上;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森林之歌;崔健摇滚这世界变化快――城市生态系;洪湖水浪打浪――湖泊生态系。
2.教师提问:歌里唱到的这些生态系统都有什么特点呢?比如说(抓住每个生态系统的一个特色进行提问)
3.学生活动:依照预习内容能回答出每年能为地球提供70%氧气的是海洋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生态系统等。
(二)分析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15分钟)
1.教师提问:虽然各个生态系统特点分明,但是这些生态系统之间有没有联系呢?
2.学生活动:阅读P30资料分析,讨论: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相关联?
(教师重点引导:河流蒸发的水分可以飘到森林形成降雨并被森林强大的根系留住――生态系统之间有物质循环;河流中的水草等植物和森林中的各种植物还可以被其他动物利用,也可以被人类利用――生态系统之间有能量流动。)
3.教师进一步提问:假如农田过量使用农药和杀虫剂,污染的只是农田生态生态系统吗?
4.学生活动:被农田污染的粮食、蔬菜等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同时污染还会造成河流的水质下降甚至变臭,影响河流中的生物(学生很容易联想到食物链,可以展开讨论)生存,污染物随着雨水进一步还会污染海洋,最终造成恶性循环,使整个地球都会受到影响。(形式: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5.得出结论:各个生态系统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可以相互影响,也可以通过食物链的方式传递物质和能量。
6.学生活动:阅读P30文字部分,学习从多角度阐述问题。
【设计意图】:以课本上的资料分析作为切入点,以农田生态系为特例,避免了学生在讨论时观点过于分散。以点盖面,帮助学生通过深思和探讨,形成观点:各个生态系统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紧密联系。为突破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做好铺垫。
(三)领会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教师引导:就我们之前关于生态系统的学习,加上今天讨论的话题,相信大家已经理解了: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不仅每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且各个生态系统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2.教师提问: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孙悟空本领很大,能七十二变,关键时刻都是他战胜妖魔,救出唐僧。但是有句话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孙悟空再有本事,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我想问问大家,如果孙悟空七十二变变出来的是各式各样的生态系统的话,那你们知道如来佛的手掌心指的是谁吗?
3.学生活动:经过思考能答出是整个地球。
4.追问:整个地球都适合生物生存吗?
(再次出示第二章起始课的足球和纸对比的图片)同学们还记得这个对比吗?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比一张纸还要薄呢!这么薄的一层被我们称作什么呢?
5.学生回忆出:是生物圈(预习内容)。因为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突破难点)
6.教师归纳总结:不管是哪个生态系统,都包括在生物圈内,所以说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另外在生物圈内,生物和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设计意图】:用学生们熟悉且十分感兴趣的孙悟空――如来佛打比喻,把之前讨论过程中分散的注意力收回来,让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概括在头脑中快速建立起空间感,真实感,符合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和认知规律。突破本节的难点的同时,也为接下来讨论保护生物圈埋下伏笔。
(四)生物圈的范围
1.教师引导:生物圈究竟是多厚呢?(出示生物圈范围的图片)如果以海平面来划分,向上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约10千米的深度就是大多数生物生存的范围。
2.学生活动:看图片可以明白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五)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
1.教师引导:除了阳光外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合适的条件(水分、空气、土壤、空间等),不同的圈层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多数生物因为受到生活习性和生理结构等方面的限制,是不能同时到达各个圈层的。
2.提问:人类的活动是否也受到限制了呢?人除了在岩石圈表层活动外,能否到大气圈或者水圈活动呢?
3.学生:人类制造飞机、火箭、飞船畅行在大气圈,人类制造船舶、潜艇漫步于水圈。
4.提问:人类可以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活动,那么人类哪些活动对生物圈有破坏呢?(学生发言)
提问:人类有哪些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是好的、建设性的?(教师引导)
回答:如,地球一小时(节约能源),国际绿色和平组织阻止捕杀鲸鱼和海豚行动,2011感动中国的杨善洲种树22年,绿了荒山白了头发。我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等等。
问:我们身边有没有保护环境的好行为呢?(看到身边同学的好行为)
(播放视频:保护地球保护海洋宣传片)
过度:据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后回望了一眼地球,他看到地球是那么的美丽,像一颗泪滴。
5.追问:如果我们人类不爱护环境,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个比喻恐怕就将成为现实了!要想把泪滴变成珍珠,我们人类该怎样做呢?
6.课堂活动:我们在行动――倡议书
背景介绍:(1)广西新闻网曾报道柳州市场查获少量虎纹蛙、眼镜蛇、猪仔狸、竹鼠等国家明令禁止的野生动物。(2)目前在很多高档酒店里鱼翅仍然是很多人争相品尝的美味。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拒绝食用野生动物的倡议书,题目自拟,字数不限,说理充分,能引起共鸣。
表达形式:小组代表发言,课后张贴在班级板报上。
六、板书设计
B.汽车 C.松树 D.木箱
B.无机盐 C.二氧化碳 D.淀粉
B.人遇到狼群时感到害怕
D.人体排汗
B.具有细胞结构 C.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 D.能排出代谢废物
B.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C.呼吸 D.能产生后代
B.人手被针刺后缩回 C.子女与父亲不同 D.母鸡下蛋
答案:B
●活动与探究
机器人能认识一定的符号,也能对人的口令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有人认为机器人是人造的人,它是有生命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写一篇小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板书设计
生物的特征
七年级语文上册多变的天气听课稿,分享多变的天气听课感受和记录
多变的天气评课稿第一篇:
《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要求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内容点析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怎样描述天气。第二步,解释天气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2图31举例性地介绍天气的三种状况:A图侧重于晴;B图侧重于风;图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第三章侧重于冷。
图中设计同学对天气的谈论,以使学生学会怎样描述天气。3天气及其影响的活动部分,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设计。第1题提供资料,并要求学生参照已有资料再补充至少一个资料。第2题让学生分析已有资料。第3题要求对活动作小结。4天气预报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关心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获得天气预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因此,教材也将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重点。为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教材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引入。图33展示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它向学生说明天气预报是由许多人、许多单位共同参与的结果,并运用了许多先进设备,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图中所展示的具体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6图34除展示了报纸上刊登的天气预报外,还就天气预报中常提到的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温度等天气要素加以解释,以排除学生阅读天气预报时可能遇到的障碍。风力由弱至强分为0~12级(共13级)(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风向风力符号解释:电视天气预报图中一般用带尾羽的箭矢来表示风向风力,箭矢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尾羽的数目和形状表示风力,如3根尾羽表示6级风,4根尾羽表示7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温度的两个值依次是日最高温度(3℃)和日最低温度(-8℃)。7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战争的一方是英、法、土耳其等国,另一方是俄罗斯。该战争持续多年,最后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8教材将了解电视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并按电视天气预报过程分三个步骤: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活动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使学生通过活动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9教材将从互联网上查阅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使用现代手段,也使学生多了解一种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该活动不要求所有学生完成。10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关心每天的天气状况外,对空气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也要求重点城市播报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及空气质量状况预报。教材随机选择了某日(XX年1月9日)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并绘制成图39,使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有关知识,从而能大致看懂电视中的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污染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式,是将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按照一定方法处理后,变成大家熟悉的0~00的数字。数字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空气的质量级别、污染指数和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见下表。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Ⅰ1~0优Ⅱ1~100良Ⅲ1101~10轻微污染Ⅲ211~200轻度污染Ⅳ1201~20中度轻污染Ⅳ221~300中度污染Ⅴgt;300重度污染11空气污染物的是多方面的,从加强环境教育角度考虑,教材主要举例性地让学生了解人为原因形成的空气污染物。把这部分内容安排成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建议【天气及其影响】1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先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然后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二,先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然后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2天气的教学主要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和天气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格的天气概念。正确描述天气,既能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阅读图31时,要把视野放开,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认识天气。第一,图中只表现了晴、风、冷三种状况,相应地要补充阴、雨(可扩大到雪、雹等降水形式)、热三种状况。
第二,在阴晴、风雨、冷热之外,还应补充其他天气状况,如雾、扬尘等。第三,可及时让学生描述上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天气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短时间,可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举例说明。某一时刻如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第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等。第三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如夏天暴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冬天寒潮前后的天气变化等。3活动中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其他方面可让学生补充,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的关系。学生补充资料(图32E),可在前一节后安排,由学生在外搜集。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写篇小短文,可在堂上写,也可在后写;应引导学生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综合写也可,就某一方面展开写也可。【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引人注意,并且,了解电视天气预报也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因此,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建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电视天气预报(活动1~3题)──其他媒体的天气预报(图34和活动第4题)──归纳天气预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33)。
2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一般先出现卫星云图,因此活动先从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教学由此开始,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第1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图3完成。因为学生还没有具体的区域知识,读此图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分清陆地和海洋,并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活动的第2题是为第3题做准备,在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介绍了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变化的方法。题中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变化情况依次是:晴转阴;小雨转中雨。活动第3题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时可把图中所示的13个城市分成6组,每组分别找1~2位学生播报。每组播报后,再找1~2位学生(未参加播报的)评判。3在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34了解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看活动第4题了解从互联网上可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活动第4题可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外选做。
4引导学生综合报纸和电视天气预报内容,归纳出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然后,再结合图34中箭头拉出的框解,使学生了解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概念。在熟悉了天气预报内容和有关知识后,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让人们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最后,让学生读图33概括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对图中涉及的设备和具体技术性问题,不必细究。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和分析天气图。由此,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天气图的起源和作用有所了解。【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图39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比较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这一日)。
如有可能,老师可摘录前一天中央电视台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让学生判断其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有关概念,如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等,不要求学生掌握;对于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别的原因,也不必细究。2活动部分涉及农业生产、交通、生活、居住等四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切忌以某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多变的天气评课稿第二篇:
《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要求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内容点析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要求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内容点析
1.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怎样描述天气。第二步,解释天气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2. 图举例性地介绍天气的三种状况:A图侧重于晴;B图侧重于风;C图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第三章侧重于冷。图中设计同学对天气的谈论,以使学生学会怎样描述天气。
3. 天气及其影响的活动部分,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设计。第1题提供资料,并要求学生参照已有资料再补充至少一个资料。第2题让学生分析已有资料。第3题要求对活动作小结。
4. 天气预报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关心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获得天气预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因此,教材也将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重点。
5. 为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教材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引入。图展示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它向学生说明天气预报是由许多人、许多单位共同参与的结果,并运用了许多先进设备,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图中所展示的具体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
6. 图除展示了报纸上刊登的天气预报外,还就天气预报中常提到的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温度等天气要素加以解释,以排除学生阅读天气预报时可能遇到的障碍。
风力由弱至强分为0~12级(共13级)(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风向风力符号解释:电视天气预报图中一般用带尾羽的箭矢来表示风向风力,箭矢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尾羽的数目和形状表示风力,如3根尾羽表示6级风,4根尾羽表示7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
温度的两个值依次是日最高温度(3 ℃)和日最低温度(-8 ℃)。
7. 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战争的一方是英、法、土耳其等国,另一方是俄罗斯。该战争持续多年,最后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
8. 教材将了解电视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并按电视天气预报过程分三个步骤: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活动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使学生通过活动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
9. 教材将从互联网上查阅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使用现代手段,也使学生多了解一种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该活动不要求所有学生完成。
10.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关心每天的天气状况外,对空气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也要求重点城市播报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及空气质量状况预报。教材随机选择了某日(2001年1月9日)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并绘制成图,使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有关知识,从而能大致看懂电视中的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污染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式,是将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按照一定方法处理后,变成大家熟悉的0~500的数字。数字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
空气的质量级别、污染指数和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见下表。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Ⅰ
1~50
优
Ⅱ
51~100
良
Ⅲ1
101~150
轻微污染
Ⅲ2
151~200
轻度污染
Ⅳ1
201~250
中度轻污染
Ⅳ2
251~300
中度污染
Ⅴ
300
重度污染
11. 空气污染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从加强环境教育角度考虑,教材主要举例性地让学生了解人为原因形成的空气污染物。把这部分内容安排成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建议
【天气及其影响】
1. 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先通过阅读图理解天气,然后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二,先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然后通过阅读图理解天气。
2.天气的教学主要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和天气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格的天气概念。
正确描述天气,既能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阅读图时,要把视野放开,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认识天气。第一,图中只表现了晴、风、冷三种状况,相应地要补充阴、雨(可扩大到雪、雹等降水形式)、热三种状况。第二,在阴晴、风雨、冷热之外,还应补充其他天气状况,如雾、扬尘等。第三,可及时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天气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短时间,可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举例说明。某一时刻如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第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等。第三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如夏天暴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冬天寒潮前后的天气变化等。
3.活动中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C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其他方面可让学生补充,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的关系。
学生补充资料(图),可在前一节课后安排,由学生在课外搜集。
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写篇小短文,可在课堂上写,也可在课后写;应引导学生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综合写也可,就某一方面展开写也可。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引人注意,并且,了解电视天气预报也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因此,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建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电视天气预报(活动1~3题)──其他媒体的天气预报(图和活动第4题)──归纳天气预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
2.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一般先出现卫星云图,因此活动先从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教学由此开始,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第1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完成。因为学生还没有具体的区域知识,读此图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分清陆地和海洋,并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
活动的第2题是为第3题做准备,在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介绍了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变化的方法。题中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变化情况依次是:晴转阴;小雨转中雨。
活动第3题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时可把图中所示的13个城市分成6组,每组分别找1~2位学生播报。每组播报后,再找1~2位学生(未参加播报的)评判。
3.在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看活动第4题了解从互联网上可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活动第4题可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课外选做。
4.引导学生综合报纸和电视天气预报内容,归纳出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然后,再结合图中箭头拉出的框解,使学生了解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概念。在熟悉了天气预报内容和有关知识后,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让人们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5.最后,让学生读图概括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对图中涉及的设备和具体技术性问题,不必细究。
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和分析天气图。由此,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天气图的起源和作用有所了解。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图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比较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这一日)。如有可能,老师可摘录前一天中央电视台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让学生判断其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有关概念,如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等,不要求学生掌握;对于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别的原因,也不必细究。
2.活动部分涉及农业生产、交通、生活、居住等四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切忌以某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地图等。
用一些地图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之美,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流探讨
组内交流
通过探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图知识的必要性。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一)地图语言──图例
1.尝试对照课件或课本自学本部内容
(二)地图语言──比例尺
1.学生对照自学提示,尝试学本小节内容
联系小学时学过的知识,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三)地图语言──方向
学生自学,并结合课件明确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本部分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及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
两项活动,任选其一: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咱们了解了地图的语言,也希望地图能成为同学们生活、学习的良师益友。 学生尝试以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节所学内容,畅谈自己的收获。
拓展方法: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有代表性的导游图、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一、根据需要选择比例
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探究成果 维持秩序,帮助学困生
分三个组展示 点拨、评价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二、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
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探究成果 帮助学困生
由两个组的学生代表发言 点拨、评价
五、教学板书设计
选择适用的地图:
方法一、根据使用目的,选择地图的种类 如交通图、旅游图
方法二、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 如大比例尺地图
方法三、选择现代高科技地图 如电子地图、遥感影像
六、教学反思
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所以应使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要培养学生阅读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听课稿,分享秋天的怀念听课感受和记录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第一篇:
一、说教材
课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12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及课后联系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 导读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
(幻灯片 《合欢树》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
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板书:12 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
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
(幻灯片 词语:(1) 瘫痪 整宿整宿
(2) 诀别 好好儿活),
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幻灯片 学法指导)
(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1、3、5节哪些是写母亲行动的?哪些是写母亲的话?哪些是写母亲的神色的?边读边做好记号,圈出重点的词、句。
(2)好好体会你所画的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
(幻灯片 学习引导)
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
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
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 (细节)
母亲 我
怀 念
(四) 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教师布置学习活动:
(幻灯片 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
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戒。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母亲 好 好 活! 我
怀 念
(五) 回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的学习,对文本的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情感得到升华。
首先教师郑重的向学生推荐史铁生的几部作品
(幻灯片 作品)
史铁生作品 《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
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
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最后教师总结
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板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其中母爱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而怀念也更是在这些细节中一步步加深体现。第二层次好好活三个字是本文的精神主旨,无论是母爱还是怀念都是好好活的延伸这三个字也是作者要告诉世人,世人要向作者学习的一种宝贵的人生态度。同时这则板书也将本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母亲 好 好 活! 我
怀 念
五、课后练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文章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第二篇:
可以从若干个亮点中提取四个字来谈谈感受:
1.抓住一个情字,连动全课
这篇课文融入了浓浓的亲情,教学这篇课文,我们也必须带着真情。赵老师这节课,从头到尾始终扣住一个情字。她的教学设计也体现了这个思路,课堂设计分为五个步骤:1.自由朗读,感知情;2.走近文本,理解情;3.品读细节,体验情;4.沐浴菊花,深思情;5.升华心灵,表达情。情情相扣,把史铁生母亲的爱子之情、史铁生的感激之情充分地挖掘出来。难得可贵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也带着真情和深情,带着学生品读文本,将学生的感情也调动起来了。所以我感觉这是一堂用浓浓深情营造的魅力课堂,文本的情、教师的情和学生的情相互交织,融入了整个课堂,在情的渲染之下我们享受了这个过程。
2.落实一个导字,渐入佳境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我们教师怎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走进文本,深入探讨,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在备课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赵老师在这节课上以几个主问题贯穿全文,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而且这种导是顺势而导,步步深入,不露痕迹。赵老师的课堂中有两个细节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当学生自由朗读文本之后,老师问:从这篇文章里,你读到了什么?当第三个学生说我觉得文中的史铁生太不幸了,赵老师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出第二环节,即走进史铁生,画出能够体现作者当时身体和精神状况的语句,体会作者心情。也许学生谈读到什么可能还没有完全达到老师所预设的目标,譬如还应读出史铁生对母亲的歉疚、理解和感激,但老师并没有要求学生的回答面面俱到,而是顺着学生思路,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努力寻找教学的切入点,抓住学生认知的生长点,同化与顺应,建构一个有生命成长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赵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科学施教,而且这个环节的转换非常自然,不留痕迹,体现了教者的教学机智。再如后来品读母爱的时候,赵老师也处理得很巧妙,她问:六年之后作者才写下这篇文章,他写这篇文章又是怎样的生活态度?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学生回答是因为母爱。老师就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研读课文,关注细节,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情深意浓、真挚美好的母爱的。我觉得赵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导而不牵,非常自然,如行云流水,这是我们很多老师需要修炼的。
3.扣住一个品字,研读文本
很多老师上《秋天的怀念》,可能会上成一堂感谢母亲的班会课,缺少语文味。语文老师怎样上出语文课的味道,关键在于欣赏语言,研读文本。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我始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认真研读文本,从文本出发,行走在语言的世界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和语言表达能力。赵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就是通过无痕的课堂教学语言引起学生共鸣,启发学生思索,促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比如,老师引导学生品读母爱的环节里,学生从若干个细节、若干个动词挖掘母爱,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里的扑和抓;赶紧准备准备里的赶紧;听说北海的花开了,母亲总是这么说里的总是。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让我吃惊,有人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作品当中也不是没有这些表情达意的字和词,可是我们很多学生,甚或我们的一些老师都没有那么敏感的能够找到,而赵老师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字词,去感受、感悟,从字里行间读出母爱。再如学生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感悟、品味、分析好后,赵老师以声传情,以音动心,用丰富多彩、发自肺腑的语言给学生更多的情感铺垫和熏陶,她这样品评:是的,母亲无声的离开,是想让儿子发泄心中的怒火;母亲无言的守候,是担心她儿子对生活绝望啊;母亲无语的相望,是强忍着自己内心的悲伤啊!这里,老师用三个排比句式富有情感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感情的真挚,以情唤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使学生的情感在老师情感的感染之下进入作者的情境之中,和作品表达的情感相通。课堂是动态变化的,评价语言也应当是随机而发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唤起学生的情感,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才能让他们走进作品中,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
4.体现一个 放字,突出主体
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能不能放得开,首先取决于教者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我们有些老师一开始上课,就抛出一个很高深的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愣住了,课堂很容易出现冷场。赵老师在这节课上设计的几个主问题,能让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回答。作为一堂课的开始,她问:从这篇文章里,你读到什么?学生能从若干个不同角度,深的浅的、高的低的,都可以回答。再到后面品读母爱环节,赵老师就提出了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研读课文,关注细节,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情深意浓、真挚美好的母爱的?学生可以从关键词、想象画面、母亲的情感、作者的心理、句式标点、上下文结合等方面去阅读品悟。这种问题的开放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在沐浴菊花,深思情环节里,老师问:面对这一丛蓬蓬勃勃的菊花,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在放松的状态里自由自在地学,畅所欲言地说,收获着母爱和生命的哲思。
赵老师的放还体现在学生的发言在老师巧妙地点拨中形成了发言群。当有一个学生发言说:第二节的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此时最悲痛不是作者本人了,而是在他背后默默伤心的母亲,母亲伤心的不是儿子的瘫痪,而是儿子对生活消极的态度,所以更加体现了母亲的难过以及对儿子的爱。老师评价:分析得有深度。有没有谁再对这个问题作补充?此时,其他学生立刻补充,一个学生说:这里还有两个悄悄地和一个偷偷地,这就写出了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她周到细心,尽可能的不去打扰儿子,想让儿子自己平静下来。第二个学生说悄悄地躲出去是无声的离开,突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怕自己的存在增添儿子的痛苦。体现了她对儿子的理解。第三个学生补充说,一个躲字写出了母亲的小心翼翼,她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难过,她不想让儿子因为看到自己而更加地感到心痛和绝望,她又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在家呆着,所以她只能躲起来,悄悄关注着儿子,可以看出母亲是细心的。此类学生发言群在课堂上时时出现,使问题的讨论更加全面深入。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听课稿,分享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听课感受和记录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评课稿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运用所学的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辨证地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观察,培养学习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观点,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对人和其他生物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教学难点:
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分析:
细菌和真菌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往往都有这样的印象,细菌和真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可是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图片和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逐渐形成更新的观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了细菌和真菌,自然界也就基本停止了物质的流动,生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人们就会没有了生存的空间,甚至让我们找不到立足之地。细菌和真菌对人类和动植物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了正反两方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观点。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多媒体演示、观察等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A有关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体片段。
B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想象:没有植物,世界会怎么样
没有动物,世界会怎么样
没有细菌和真菌,世界又会怎么样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观察梨子 桔子腐烂图
(1)、学生相互讨论:
A、它们为什么消失了?
B、它们消失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吗?
想象: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细菌和真菌会是怎么样的呢?
(2)、讨论:
A、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系?
B、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C、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腐生的特点:从动植物的遗体上分解有机物
(3)、完成相关的练习。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1)、展示有关寄生菌的图片
(2)、菌类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时,自身是如何生活的?
寄生的特点:从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得到有机物
(3)、完成相关的练习
三、与动植物共生
(1)、展示有关共生菌的图片
共生的的特点:共同生活彼此有利
(2)、请同学说一说细菌和真菌对动物和人类有哪些好处与害处。
(3)、完成相关的练习
板书设计: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腐生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寄生
三、与动植物共生 共生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听课稿,分享动物的运动听课感受和记录
动物的运动评课稿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和运动本质。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动物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关注运动系统的健康,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
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PPT、关节模型、完整的鸡翅(已除去皮肤)、镊子、剪刀及学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组织学生说出动物运动的意义。
2.播放动物的运动视频,引导学生说出: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同,不同动物的运动器官也不同。
3.动物是怎样通过运动器官完成各种动作的呢?今天,我们将以哺乳动物为例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二、课堂教学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以哺乳动物为例)
1.组织学生活动:体验屈肘和伸肘动作,这个动作有哪些结构参与?如果肘关节受伤了,还能正常完成这些动作吗?如果相应的部位发生骨折或肌肉拉伤了呢?
引导学生答出: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肌肉和关节构成的。任何一个动作的产生都离不开骨、关节和肌肉的密切配合。
骨骼(含关节)和肌肉组成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
(1)骨骼:起支撑和承力的作用。
(2)关节:改变骨的运动方向。
(3)肌肉:一组肌肉必须是附着在不同的骨上。当它收缩时,就会带动骨围绕关节做运动。
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观察教材家兔骨骼图,说出前肢和后肢分别由哪些骨组成。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找出人体的上肢骨和下肢骨。组织学生活动找出人体四肢的关节,使学生明确:上肢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下肢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展示骨连接图片,介绍骨与骨之间的结构(关节)。
(2)组织学生观察关节模型,在了解关节的灵活性后,对照教材模式图剖开关节,观察关节的结构。分析概括关节对骨运动的意义及关节的特点(既牢固又灵活)。
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的,骨与骨的连接方式之一是关节。加强体育锻炼可以使关节更加牢固和灵活。分析进行体育运动时,哪些关节容易受伤?我们应当怎样保护关节?
进行体育运动时,上肢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等都容易受伤。保护措施包括充分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强度应当适当,以及佩带护腕、护膝等。
(3)取一个完整的鸡翅(已除去皮肤),观察肌肉,识别肌腹和肌腱。观察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一组肌肉的两端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还是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这有什么意义?
展示人体骨骼肌分布图,介绍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叫骨骼肌。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展示骨骼肌的结构图,介绍骨骼肌内还含有血管和神经,说明一块骨骼肌就是一个器官。说明骨骼肌具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展示上臂肌肉图,引导学生观察:骨、关节和肌肉三者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你能用简图的形式表示三者的关系吗?
3.师生共同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概念图并板书。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1.播放骨骼肌的协作作用视频,说明运动的形成是由骨、骨骼肌和关节共同完成的。
2.组织学生做屈肘和伸肘动作,明确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配合关系。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 ,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3.说明:一个动作的产生至少是由两组肌肉协调配合完成的。因为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要想让骨恢复原位,必须要靠另一组肌肉的收缩牵拉。
4.带领学生总结运动产生的过程:刺激神经使 肌肉收缩从而骨绕关节运动。
(三)运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运动的产生过程,思考:动物的运动仅靠运动系统完成吗?引导学生答出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2.质疑:我们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都会加快,这是为什么?帮助学生理解运动过程需要多种系统的共同参与。
三、课堂小结
1.播放足球运动视频小结。
2.积极运动有利于提高各系统的机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四、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组织回答及点评。
五、布置课外活动
请同学们在课后参考教材试一试,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其中:2-3块硬纸板代表骨;适当长度的松紧带代表肌肉;几个工字钉代表关节。
六、板书设计
动物的运动
控制
调节
能量
供应
知识链接
1.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的,骨与骨的连接方式之一是关节。加强体育锻炼可以使关节更加牢固和灵活。
2.关节囊可以分泌滑液,储存在关节腔中,滑液可以减小关节头和关节窝之间的摩擦。
3.脱臼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关节炎是由于关节腔中有积液或积脓。
八年级语文上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听课稿,分享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听课感受和记录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评课稿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材分析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
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
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河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学生观察后思考以下问题:
(1)贝壳在身体外面起什么作用?贝壳是怎样形成的?
(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呼吸的?
(3)它们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2、其他软体动物
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提供石鳖、蜗牛、乌贼等三种动物的图片,并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
(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
(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
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小组共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4、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师生共同明确软体动物对人类的有益价值。
①食用
牡蛎、扇贝、鲍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且脂肪含量低。
②饰品
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③药用
鲍的壳、乌贼的壳、珍珠粉可入药。
(2)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对人类有害的两个方面。
①蜗牛可以危害农作物
②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与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关。
学习目标二:观察蝗虫
观察大屏幕上的蝗虫图片,并结合教材P15图5-16观察蝗虫身体的形态结构。
1、观察蝗虫的身体
通过观察完成下列问题:
(1)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这几部分各有什么主要功能?
(2)说出1至9的名称。
(3)轻轻捏一捏蝗虫的身体,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4)教师进一步提问:坚韧的外骨骼对蝗虫有什么作用呢?
2、观察蝗虫触角、足及翅的特点
3、蝗虫的呼吸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将两只蝗虫分别放在甲、乙两支装满水的试管中,甲试管中的蝗虫头部朝下,乙试管中的蝗虫胸腹部朝下。提问:甲和乙两支试管中哪一只蝗虫先死亡?为什么?
学习目标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常见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这些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图片,总结节肢动物对人有益及有害的方面。
1、食用
虾、蟹等为人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动物蛋白。
2、药用
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3、仿生
人们生活中的诸多发明都离不开仿生学,而许多利用仿生学的例子中离不开昆虫,例如模仿蜻蜓的翅痣用于消除飞机颤振,利用萤火虫发出的冷光制作荧光灯等。
4、有些节肢动物可传播疾病
例如蚊、螨叮咬人,并传播疾病。
课堂小结
通过思考题完成本课小结:
1、你知道美丽的珍珠是怎样孕育的吗?
2、蝗灾为何一般发生在干旱的年份,而且蝗灾一旦发生就很难控制?
3、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软体动物
1、主要特征
(1)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
(2)运动器官是足
2、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
(2)有害
二、节肢动物
1、主要特征
(1)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2)足和触角均分节
2、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
(2)有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整式的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掌握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并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2. 掌握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整式的乘法运算。
3. 会由整式的乘法推导乘法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 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其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5. 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法、十字相乘法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教学过程:
1. 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 (m、n均为正整数)
(2)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 (m、n均为正整数)
(3)积的乘方:等于各因数的乘方之积。即: (m为正整数)
注:①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首先要看是否同底,底不同,就不能用。只有底数相同,才能指数相加。
如: 中底数a相同,指数2和3才能相加。
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要注意指数是相加,而不是相乘,不能与幂的乘方法则中的指数相乘混淆。
③同底数幂乘法法则中,底数不一定只是一个数或一个字母,可以是一个式子,如:单项式、多项式等。
如: ,其中 是一个多项式。
④同底数幂乘法法则中,幂的个数可以推广到任意多个数。
如:
⑤要善于逆用积的乘方法则,有时可得不错结果,可使计算简便。
如:
⑥在计算中要注意符号的变化,如: 与 的符号有区别。
⑦在进行幂的乘方时,要分清底数、指数,然后用法则。
2. 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单项相乘,只要将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注:在进行单项式乘法时,可分别按系数各单项式中都含有的字母进行计算,有乘方的要先算乘方。
如: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只要将单项式分别乘以多项式的各项,再将所得积相加,用式子表示如下:
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关键是转化,即运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计算时要注意符号。
如: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示如下:
注:a. 进行多项式乘法的关键是两次转化:第一次是把其中一个多项式看作一项,运用分配律将多项式乘法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第二次是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转化为单项式乘法。
b. 多项式乘法计算时注意不能漏项。
c. 多项式乘法计算时要注意符号,是同类项的一定要合并,最后对结果按某个指定的字母进行升(降)幂排列。
3. 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即两数和与它们的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
注:a. 运用平方差公式的关键是正确识别两数(或式),即看是哪两个数(或式)的和与差的积。
如: 可以写成
b. 在平方差公式 中,字母a、b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负数)、字母、单项式,也可以表示一个多项式,只要式子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或变形后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如:
(2)完全平方公式: ,即两数的和(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减去)它们乘积的2倍。
注:a. 在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时要注意符号与项数,不要漏掉中间的乘积项。
b. 三项式的平方,也可以写成两项和与第三项和的完全平方。
如:
c. 在综合运用公式时,要分清不同的公式的结构特征和不同的计算结果。
4.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乘积形式,就是因式分解。
(2)公因式:多项式中各项都含有公共因式。
注:找公因式方法:a. 系数部分要提出各项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b. 字母部分要找出相同字母。
c. 指数部分要找出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如: 中公因式为 。
(3)提公因式法:一般地,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注:a. 当多项式的首项系数为负数,提公因式时要将负号提出,使括号内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且要注意括号内其他各项的变号。如: 。
b. 当公因式是多项式时,引入整体概念,只要把这个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字母,按照提字母公因式一样提出即可。如: 。
c. 有时需要对多项式的项进行适当的变形之后才能提公因式,这时要注意各项的符号变化。
如:
(4)公式法: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注:a. 用公式法因式分解时,关键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
b. 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难点:一般情况下是先考虑是否可提公因式,然后,再运用公式法,要求分解时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分解之后,有时要合并同类项,即一提,二套,三化简。如: 。
另外补充两种因式分解方法:
(1)十字相乘法:
(2)分组分解法:四项式:二二分组或三一分组,分组后能提公因式继续分解,或分组后用公式,最终达到将四项式最后写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
如:
导入
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及生活背景
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代表作《受戒》《大淖纪事》等。曾经在昆明求学、工作生活了7年 ,对昆明怀有深刻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要求:(1)标出段号(楷体字引文部分,不单独成段),不明白,不认识字词的画出来,一起解决。(2)思考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感情?
2、正字音:重点词语 菌(jn)子 择(zhi )净
3、回顾问题,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感情?找出原文中的句子。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四、合作探究
同学们同桌或者小组合作,思考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
明确:出现了二次,在文章的开始和结尾。内容上:突出强调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至深。结构上:做到了前后呼应。
2、既然是前后呼应,按理说文章应该是完整的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在第一段写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都是有关雨季的事物,仙人掌,菌子,花,突出昆明的雨之多;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具体描述;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昆明的雨与别的地方的雨到底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的念念不忘?请同学们读一读35段,用一句话来表达?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4、昆明的雨为什么明亮的,为什么是丰满的?怎样才能读出它们的特点?
明确: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草木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朗读指导:能表现事物特点或者情感的词语要重读。
5、文中都具体写了哪些有关昆明的雨的事物,让作者有如此的感受?选一个或者几个你印象深刻的分析一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选择其一或者二分析:并指导朗读。
A仙人掌:有什么特点,倒挂也能开花说明了什么?
明确:肥大,倒挂也能开花;昆明雨水之多。
B菌子;有哪些种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味道怎样,表达作者什么感情,能读出菌子的美味吗?
明确: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除了鸡油菌之外都非常美味。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喜欢和怀念之情。
C杨梅:有什么特点,写味道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个头大,颜色黑红。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火炭梅的味道之美,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D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是怎样的女孩,用两个字概括,从哪里看出来?读一读。
明确: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E缅桂花和木香花: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明确:共同的特点:茂盛。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喜爱和赞美。
6、文中除了通过回忆具体的人和物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外,雨有时还会引起作者的什么思绪?
明确:淡淡的乡愁
7、请同学们概括文章的最10段描写怎样的场景?
明确:我和德熙在小酒店喝酒的场景。
8、这里的乡愁具体指什么?与昆明的生活场景有什么关系?
补充背景资料:作者曾经在昆明求学、工作生活了7年 ,对昆明怀有深刻的感情,将昆明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明确:淡淡的乡愁是作者对昆明的怀念,是对昆明当年宁静、恬然的生活的怀念。并用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五、主题升华
回味 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句话,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我们该怀着怎样的感情去读这句话?
明确:对昆明的雨的喜爱、想念、赞美;对以往美好生活的怀念和热爱;
指导朗读:明亮 ,丰满用轻松愉悦的语调,动情要重读,拖长音。
六、艺术特色和语言艺术
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后,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和语言来描绘饱含如此深情的昆明的雨的?
明确:以小见大;语言简单、平淡、自然、朴实。
七、小结: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才能享受到生活的滋味,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淡自然的生活中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八、作业
模仿汪曾祺先生的笔法来描绘一下我们章丘的雨。
九、板书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明亮
怀念 丰满 生活
动情
小 大
昆明的雨评课稿第二篇:
《昆明的雨》
了解汪曾祺,源于大学时候赵老师现代文学史课上不厌其烦反复念叨的四个字--寻根文学,知道汪曾祺先生却是极为久远的事情,九零后应该都学过一篇名为《端午的鸭蛋》的文章,那个时候的课堂,读到汪老先生的这样一篇文章,我想,除了我之外,其余人也一定在心里构思了无数遍自己手捧高邮鸭蛋,一嘴一个,吃完不舍得舔着流油的鸭蛋壳的场景,也许正是因为这篇文章,高邮鸭蛋至今为咸鸭蛋的翘楚,地位无人能撼动。
正因了汪老先生描写高邮端午吃鸭蛋的经典场面,对《昆明的雨》同样抱有极大地期待,这篇文章,极大的吸引了作为吃货的我。里面所描写的各种野生菌子,犹如乒乓球大小的杨梅,更是刺激了我的味蕾。当然,对这篇文章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里面对于吃的描写,更多的,是随作者,闻着缅桂花的清香,雨中漫步昆明街头,看倒挂着的一人高的火红的仙人掌开满千家万户的惬意。
《昆明的雨》是一篇非常随意的写景记物类回忆性散文,读完文章,心灵仿佛被那细细绵绵的雨滴浸润的舒适熨帖,在昆明的雨季,感受到无限的诗情画意。作者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样的昆明情结,让作者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对于昆明的描绘,是对昆明风俗世态的如实描绘,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在感受他所生活的那篇土地,不是故乡,却胜过故乡,把他全部的真情与爱都倾注在那里。汪老出身在书香世家,从小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写诗作赋的才华极高,在文中,他的诗文才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如诗一样的文句信手拈来,镶嵌在普通的文字里,熠熠生辉,如在第三段描写春城雨季的特点时,用了城春草木深, 孟夏草木长这典雅别致的的诗句,描绘了昆明雨季雨水茂盛植被繁茂的情景,而文末作诗一首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更具古典情怀,是作者怀念四十年前在雨中喝酒而作,用诗句寄托情思,这份闲情雅致,只能是有深厚古典情韵的汪老先生才能表达出来。除此之外,文中对昆明雨季的木香花、缅桂花等的描述,也能感受到汪老先生的人文情怀,这里不做一一陈述。
许老师上《昆明的雨》,让我感受到如缅桂花一般的清香,是的,我想用清香两个字来形容这一堂课,不仅仅是许老师不紧不慢的语言表达,还是对课文的解析,都透着一股清香味。她的设计第一部分为风行水止,自然成纹,朗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情感;浏览全文,勾画文中描绘昆明特色的物、事、景,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概括总结各类物、事、景的特点,简洁明了的让学生把握情感的同时分解课文,掌握内容。第二部分的设计是一个情感的升华-----嘤嘤成韵,情深似海,赏析雨中的花儿、果儿等昆明雨中的小景物,提出问题: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通过阅读,能快速得知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自然而然引出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慢慢走,细欣赏,全班齐读老师之前准备好的文字,情延课外,结束这一堂有着清香味的课堂。
在评课环节,谢老师的评讲让我眼前一亮。他评价:1、课文分解细碎,不应用手术刀去肢解这一篇文采优美浅显易懂的散文。2、教学前应注重文前文末的阅读提示,可以用美文美读来赏析课文。听到美字的时候,我立马又回忆起《昆明的雨》中的美丽来:细密绵长的雨,比人还高挂满红花的仙人掌,色黑红个大味美的杨梅,新鲜味美的各色菌子......也许,根据课后阅读提示,着眼文本,着眼于文中所描绘的美,用美的角度赏析美好事物,效果会更好。
如果是我来上这篇课文,我会如何上呢,尤其是在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班级。听完许老师的课,结合组上老师的评课,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教学设想。下一篇文章中做具体阐述。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1
播放生物圈中水循环的影片。①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是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②水能否发生化学变化?水属于哪一类物质?它是由哪一些元素组成的?本节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研究 质疑 回答问题
4
【讲解】1大气压下,纯水的凝固点(冰点)为__,沸点为__ , ___时水的密度最大(1克/立方厘米),因此冰比水轻。水结冰后会出现体积膨胀现象。研究水的组成,首先要进行化学实验。 【提问】冰能浮在水面上,与水的哪个性质有关?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为什么常将瓶子冻裂高原地区烧开水为什么要用高压锅?
3
介绍水电解实验的装置及电路连接。
倾听
展示通电后水变化的过程及实验现象 5
【演示】将电解器下端的两个铂电极与直流电源相连接,接通直流电源,引导观察两电极上的现象及产生气体的体积,气体少的一管产生约10毫升气体的停止实验。 【展示】介绍霍夫曼电解器及电解液
接通电源后两极各有什么现象?与正极连接的玻璃管中气体负极连接的玻璃管中气体体积谁多谁少? 【提问】 回答问题
【演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体积少的气体。使体积较多气体通过干燥管,在玻璃尖嘴处点燃。
观察气体的检验操作和现象、思考。
5
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关于水的组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 【练习】课堂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分析讨论回答
4
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纵使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根据实验中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说明水是有固定组成的。精确实验表明: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这验证了上一章学过的一个什么重要结论? 【讲解】我们怎样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来分析电解水的反应呢?请同学阅读课本及图示讨论回答
阅读课文、两两讨论,看图示并分析回答,相互补充。
5
水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氢气、氧气是同种元素组成,显然它们属于不同类的物质,它们分别属于哪类物质 质疑 阅读书本P47,得出单质、氧化物、化合物的定义 5
1、能够由电解水实验直接得到的结论是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②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③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④水的化学式为H2O( )A.①② B.③④ C.①④D.① 2、水是( )
5
1.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2、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分析:物质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小结】
讨论、归纳
3
根据电解水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电源的正负极:A B ;
(2)事先向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3)C试管中为 气,D试管中产生的是 气;两试管中气体的质量比为 ,分子个数比为 。
七、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板书设计: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1)现象:两极出现气泡,V正极︰V负极=1︰2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能燃烧
通电
水(H2O)- 氧气(O2) + 氢气(H2)
化合物 单质
氧化物
2.小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O2、H2、N2
2.化合物:H2O、CO2、Fe3O4、Al2O3、P2O5
今天我们来学习九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旋转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明确图形旋转的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会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图形旋转变换所创造的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理解旋转含义,感悟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方格纸、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会跳舞的大楼吗?我们一起看一看。
(播放迪拜旋转大楼的视频)
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这么漂亮的大楼是如何建成的?跟今天的数学知识有怎样的联系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吧《图形的旋转》。
(二)展开探索,认识旋转三要素。
1、借助钟面,初步感知三要素。
(1)认识旋转方向。
出示钟表的指针旋转,引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导入:看来旋转是要按一定方向旋转。旋转还有哪些特征呢?下面我们就从钟表的指针入手研究。为了研究方便,只从中选取一根指针来研究。
(2)认识旋转要素三要素。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从12到1的旋转过程。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从1到3的旋转过程。
最后思考通过刚才的学习,想一想怎样就能把指针的旋转表述清楚?
小结: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几点。老师指出:中心 方向 角度就是旋转三要素。
课件出示动态线段OA旋转的4幅图片:
(三)画旋转,感悟旋转特征。
1、动手画线段OA绕点O顺时针旋转 90后的图形。
2、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 90后的图形。
引导使学生明白: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围绕的点(中心),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四)感受旋转的应用
1、动态呈现各种图案的旋转,感受旋转创造的美
2、拓展延伸,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件出示生活中旋转现象:旋转木马、旋转门、摩天轮、风扇等等,感受旋转现象处处可见。
(五)布置作业
利用旋转知识,动手设计作品。
1、5.量一量。黑板约长()米,小男孩高()米()厘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一参考答案5.量一量。黑板长约(3)米小孩高(1)米(3)厘米。 2、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 4.从右数,小黄车是第5辆, 共有( )辆车。请画图试一试。 北
1、默读全文,利用马棚愿意磨坊等讲故事 默读全文,利用马棚愿意磨坊等讲故事马棚有一匹叫皮特的小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帮助妈妈做一些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帮助妈妈减少很多的重担。日子一天天
1、红彤彤,金灿灿生活中有类似的词语吗?说一说 红彤彤,金灿灿生活中有类似的词语吗?说一说白花花、白晃晃、白皑皑、白茫茫、白胖胖、黑洞洞、黑漆漆、黑乎乎、黑压压、黑黝黝、红通通 红扑扑、红彤彤、红艳艳等 2、1.
1、仔细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普通而又美的事物小练笔三年级 仔细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普通而又美的事物小练笔三年级夜幕降临了,星星布满夜空,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皎洁的月亮仿佛早已猜透了我们
1、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雪梅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雪梅课堂笔记雪梅翻译:《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
1、说说你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理解 说说你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理解诗意: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
1、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除得尽吗》 3.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小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除得尽吗》3.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小数?38=0.375 43=1.333... 107=1.42857142857.
1、5.小欣用一张红色不干胶纸剪了一个大写英文字母“A”。它的面积是多少?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十二》练习题及答案5.小欣用一张红色不干胶纸剪了一个大写英文字母A。它的面积是多少?S=(2+10)122-342-(4+6)
1、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课文主题:本文围绕读书学习这一主题,选取了三则古人谈论读书的小古文,从读书态度、读书方法、读书需具备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