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园共育 >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幼小衔接-“心理、习惯、能力、物质”一个不能少

幼小衔接-“心理、习惯、能力、物质”一个不能少

更新时间:2014-07-21 08:32:19

《幼小衔接-“心理、习惯、能力、物质”一个不能少》可能是您在寻找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随着新学期的临近,又一批孩子即将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校门。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有教育家甚至认为这种转变的跨度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要比高考、中考都要变化巨大。的确,幼儿园的小朋友成长为学校的小学生,角色变了,要求变了,家长的期望值也变了。然而,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个阶段的家长和孩子在短时间内有着太多的不适应,而面临孩子人生的第一次考核,诸多家长又有着太多的无奈和困惑。

  过渡期选择学前班切勿盲目

  在假期悄然兴起的“学前班”热,实际上是一些家长为孩子做好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一种选择。“学前班”可以为孩子提前预热,但更为关键的是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都要适合孩子的转型过渡。

  最常见的是家长往往容易出现两种盲目的心态,会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把孩子送到学前班去。方庄三幼的原春主任说,一类是因为孩子比较淘气,难以管理,所以家长希望尽快让他们收心;另一类是家长很重视孩子知识的学习,生怕晚接触知识,孩子以后会落下。但往往淘气的孩子在学前班提前学习了一些小学知识后,到了上学的时候会对课程失去兴趣。而另一种学习知识比较多比较早的孩子,不利于孩子在小学初期阶段养成日后可能会受益终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从事幼儿教育研究的专家陈序告诉记者,他们在对幼小衔接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深深感到,幼小衔接教育决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和习惯的养成,需要做到突出教育的个性化,做到因材施教、精雕细琢,才能使孩子们在接受统一规划教育的同时,智力、语言、表现欲、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最终实现平稳的过渡。所以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小衔接的方法时,一定要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方式方法。在这个过渡期有四方面的因素需要家长重视。

  心理过渡:逐步培养独立意识

  幼儿园时期,因年龄的缘故,老师和家长都对孩子呵护有加,孩子们所接受的教学是寓教于乐式的,因此造成了该阶段的孩子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的特点。而进入小学,学校的教育模式与幼儿园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更多的事情要求孩子自己来完成,于是造成了孩子和家长诸多的不适应。

  所以,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感。原春主任介绍说,家长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小任务加强孩子的这种意识,而后让他们自己每天整理书包、准备学习用具。陈序说,在教学中他们也发现,通过采用幼儿园与小学并轨的方式,可以真正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会到独立的乐趣,比如让孩子自己完成一些简单工作,使他们从中能够独享成功快乐的体验。 分页标题
 
  物质过渡:攀比、花哨都不可取

  在物质过渡方面选择合适的学习用具也是重要的一环。家长为孩子准备适当的学习用具,应以实用和安全为标准。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幼儿园的陈红园长认为,购置高档、花哨的学习用具,容易引起孩子不健康的优越感和攀比炫耀心理,同时也会分散孩子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家长不但应注意学习用品的合理选购,还要培养训练孩子使用和保管学习用品,这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步骤。

  习惯过渡:要有真正的入学“感觉”

  幼儿园时期,游戏贯穿整体教学,孩子们的随意性大,教学课目多依孩子的兴趣和情绪来完成。而在生活上老师和家长同样给予相当的呵护与关爱。进入小学后,教学的目的性加强,孩子们每天要做作业,而且还要考试。而生活上则有了明确的要求,做事按时对孩子而言有了明确的界定,于是孩子也会出现不适应。

美格双语幼儿园的董事长毕晓阳分析,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很宽松,课时安排也很短,而小学有严格的课程时间要求,已经习惯幼儿园生活方式的小孩没有准备突然转换“角色”,首先在体力上就会不支,因而会生病。其次在心理和学习能力的准备上也不充足。学前教育应该是让孩子潜移默化地进行学前准备。例如,把学前班课程时间增加到35分钟左右,要求孩子回答问题要举手,老师和其他同学说话要认真倾听等。陈序则认为,应着重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学会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孩子切实有入学的“感觉”。

  能力过渡:生活、学习能力“共进”

  幼儿园时期,孩子们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其实孩子并没有真正脱离家长和老师的掌控。而进入小学,孩子们要学会按规则行事,仅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远远不够的,学校里更多的规则要求他们去适应去掌握,而其中的一个新问题———团队合作意识,成为一个重要环节摆在了孩子们的面前。北京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张忠萍校长指出,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需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事情,比如引导他们从 身边的小事做起,看见地上有垃圾就伸手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引导他们互相帮助,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等。从这些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更是培养他们做人的品质。

相关阅读
推荐
  • 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好奇的孩子。 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它,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把买回来的其它东西处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伸手摸

  •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做人习惯

    先说一则真实的故事: 1995年12月27日上午,某市郊中心学校一名一年级学生放学回家,路过新舍大桥时,不小心从四米高的桥上摔了下去,小腿骨摔断昏迷过去。约摸过了一个小时,上百名围观者多是议论无人去救。 路过此地的一位中学生李红华,见状推开人群,去桥下抱起已经苏醒在雪中向堤上爬的小孩,大声说:小弟弟,你别哭,我来救你!他使尽力气把小孩抱上了桥,叫来一辆三轮车,可车主见他没钱,不拉。无奈,他含泪背起小孩找到小孩的家,小孩脱险了。 先别去议论谴责某些人的行为,我们要赞颂李红军的见义勇为,这种道德上形成的本能行

  • 你是什么样的父母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同样是爱,结果却是大不相同。想一想,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保护型: 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不放心,事事考虑得周周全全,总担心自己微小的疏忽会对孩子造成损伤。但是孩子却往往会感到压抑、受拘束、没有自由呼吸的空间。 如果你是这类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请注意将你看管孩子的尺度再放宽一些,让孩子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许他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但是切记,如果不让他自己动手,就永远也没有自立的一天。 娇纵型: 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溺爱放纵,不论孩子怎么做

  • 对和错在孩子的眼中是怎样的

    “不,我不能给。”三岁的灿灿大叫,同时张开双臂试图将147块积木护到自己的胳膊底下。“这些都是我的。”他大声抗议。 显然,灿灿的行为违背了“分享”准则。那么,我们能说灿灿是一个自私、淘气、被宠坏了的孩子吗?也许不能。因为,该年龄段的道德感决定了,他只是简单地思考问题,自然地按自己的想法去行事。

  • 优化幼儿园保育环境

    近两年来,我园把创设良好的保护环境作为提高保育质量的重要工作来抓,并将其列为保教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我们学习现代保育观念,并根据目标和实际条件讲行规划。 以现代保育意识创设保育环境 发展意识 儿童正处于发展之中,教育既要适应未来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更要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我们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与教育任务设置、创设、利用必要的环境,让幼儿主动地与人、事、物交互作用,增强幼儿的本体意识,把幼儿发展需要放在首位。 整体意识 从现在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基本认识来看,保育环境的创设应顾及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以进餐环境

  • 小孩子特别依恋母亲怎么办

    快3岁的冬冬依恋妈妈。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就哭闹不止,幼儿园的阿姨、家里的保姆怎么哄也哄不

  • 找爸爸(我的一双好儿女)

    我的一双好儿女,你们是我和你爸的专利。别人的孩子都有父母关爱,我却觉得我爱你们远远不够。原因是我没把星期天还给你们,我没能让你们生活的更好,我没让你们明确一大步一小步努力的方向,我没能让你们养成勤奋勤劳的好习惯,我没让你们享受到理想的父爱和母爱,我没能够让你们树立超出一般孩子的志向,儿子你的眼有些近视了,女儿你的升高中准备还不够充足。 为了弥补这所有的不足,我决定带你们去找爸爸,一来了却你爸的思儿女心愿,二来让你们放眼远望,勾画理想的蓝图。咱们也好趁机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伟大的女性,爱孩

  • 解决儿童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问题描述 你的孩子是否常常有下列的行为表现? 不专注:不能专心做一件事,注意力很难集中,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做事常有始无终,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容易分心。 冲动任性:自控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变化,常冲动做出错误答案,不能较久控制自己的反应,无法克制说话或动作,想要什么就去拿,无法遵守规范或指示或是无法按照社会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 活动过多:除了动作之外,也包括语言,在任何场合下,都无法安静、动个不停,平时走路急促,经常无目的乱闯、乱跑,手脚不停而又不听劝阻。 自控力差:不遵守秩序和规则,不听教师的指

  • 家庭教育的特点

    l.全面性 家庭教育的全面性一是指学校教育管的,家庭教育要管;学校教育不管的,家庭教育也要管。二是指社会教育要完成的,家庭教育必须完成,社会教育触及不到的,家庭教育责无旁贷。例如生孩子等。总之,家庭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比学校教育要广泛得多。三是指参与人员的全员性。只要有家庭,只要有孩子,就必须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完成家庭教育的义务。 家庭教育的极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一个合格社会成员,必须接受全面教育。无论是德育还是智育、体育、美育、劳动,家庭教育都有责任使其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这一目的决定了家庭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