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保育 > 婴幼儿用药须知
拒绝教师“惩罚式”教育

拒绝教师“惩罚式”教育

更新时间:2014-07-21 15:47:37

《拒绝教师“惩罚式”教育》可能是您在寻找婴幼儿用药须知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据各地媒体披露,近年来,教师体罚以至殴打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中更有一些恶性案件尤其令人痛心。对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当高度重视,下大力气予以治理。

    体罚学生问题,从目前看,小学甚于中学,农村甚于城市。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随意性。像推搡、揪耳、拧脸、打脑袋,抬手即来,花样还不断翻新。二是恶性化。教师体罚学生,造成学生离家出走、自残、自杀事件不时发生,有的还引发学生在社会上加入团伙盗窃、抢劫、杀人等延续性犯罪;还有的造成学生报复教师,家长闯进校园殴伤教师,等等。

    此外,环境的制约作用明显减弱。小学生好动,小错不断,因而平时一些造不成伤害的体罚屡见不鲜。作为校方,大多不肯因为这些事惹得教师不悦,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作为家长,则担心孩子以后在班里受欺负而忍气吞声;在同事中,这种行为很少受到指责,反被认为敢碰硬,敢大胆管理,为大家出了气。总之,在默许、无奈的宽容以至肯定的氛围下,使体罚不仅得不到制止,反而增大了频发的势头。

    体罚成了“顽症”有其因

    关于体罚学生的问题,我国从新中国一成立就抓,几十年间国家和地方还为此出台了不少教育法规,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屡禁不止?

    其中有传统的影响。在古代教育中,体罚是教师常用的手段,“师徒如父子”,还为体罚涂上了“亲情”色彩;在人们的观念中,“打”与“严”几乎是同义词。这种传统教育的糟粕,却被人们奉为“信条”,以致引导一些教师走入误区。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情况发生了巨变。社会各个领域都呈现一种活跃状态,小学生们的信息摄入量大增,各类诱惑也增多,他们的思想趋于早熟。学生不再把教师看得那么“神圣”,有的教师在心理上也缺乏适时的调整,师生情感的维系有所弱化。一旦出现矛盾,教师的一种莫明的失落感,便以道德不端正表现出来。

    表现在个人修养方面,就是不肯宽容学生的过失,容不得学生重复犯错;遇到不顺心的事便迁怒于学生;一时性起,不顾后果,将局面搞糟等,都表现了某些教师心胸狭窄、缺乏忍耐与克制、涵养差与临机处置能力差的问题。
分页标题
    应当看到,体罚多发生在特殊环境中,多为教师在无人监督下的个体行动。教师一旦被激怒,容易失去自控,体罚似乎成为惟一选择。此时,如果教师师德修养好、有涵养,便会很快意识到个人行为有失检点以及对今后工作的不利影响,从而自觉中止不良行为。

    提升“师德”增强自控力

    要杜绝体罚学生事件发生,关键是提高教师的自控力。而要提高自控力,只有不断增强教师的师德修养。

    从许许多多的个例看,问题主要出在师德不良上。师德,主要体现在事业心、责任感、职业道德、个人修养等方面。体罚本身不是为教育学生,而是朝学生“撒气”;不愿下力气做说服教育工作,而是企图以简单粗暴的手段解决问题;只要学生“服从”,不许学生“冒犯”,等等。

    找回真挚的师生情感

    体罚,是师生情感发生危机的结果。

    最近,记者参加了一个有关“家访”的座谈会,很受启发。一位班主任谈了这么一件事:某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且多次迟到,班主任找他谈话,学生不悦,还面露“不屑”,把班主任激“火”了,想揍他一顿的念头都有。但这位班主任没有,而是到学生家中去了。家长为他推开了孩子卧室的门,只见地上摆满了瓶瓶罐罐。原来,孩子最近入迷地看了一本有关“小科技”的书,便动手做起实验来,废寝忘食。班主任看后暗自高兴,庆幸当初管住了自己的“轻率”。

    老师们说,了解学生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第一步。有人以为整天和学生在一起,最了解自己的学生,其实错了。现在小学生的心理变得复杂、微妙,内心的秘密也多了。你不是他的朋友,就无从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你不了解学生,处理起问题来就容易感情用事,以至出现过激行为。

    以上那位教师的经历,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一条经验:到学生中间去,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谈心、沟通,找回真挚的师生情感。

    校方帮助学生“维权”

    目前,有的学校在努力强化学生的“维权”意识,以此作为师德教育的一种延伸。比如,有的学校建立起学生“校长助理”制度,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有的学校成立了“法律自我援助中心”,支持学生自我保护合法权益;有的学校建立起“心理咨询室”,聆听学生的倾诉,及时处理有关侵权的问题,等等;还有的学校建立起“评教”制度,让学生既评价教师的“教书”,又评价教师的“育人”。 分页标题

    对于教师的行为,学生有了发言权,可行监督、评价之责,有利于促进师德教育。

    随着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体罚学生的事情就会大大减少;而学生懂得了“维权”,对个别教师的体罚行为也会起到某种遏制作用。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可以相信,体罚这种历史性的教育现象将成为历史。
相关阅读
推荐
  • 幼儿疾病治疗的常见误区

    不要孩子一发烧就服退烧药。发热是幼儿患病的常见症状,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一种临床表现。研究证实,人体发热时体内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加快,利于毒素的排出;能刺激 免疫 系统,提高免疫能力;亦可动员体内脏器的潜在能力,以适应人体内部的急剧变化;还可使肝脏解毒功能加强,阻碍细菌生长繁殖。所以发热是机体固有的一种保护性反射,是人体对入侵致病菌的一 种反应。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稍有发热,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滥用退热药,以期达到迅速降温之目的,其实这仲做法是不正确的,在没有弄清发热原因之前轻易退热,常会掩盖病情,削弱幼儿抗病能力

  • 过度期望育儿最大误区

    当前的家教存在着许多误区,例如:认为孩子还小,还不应立即着手教育,家庭应给孩子以温暖,不能像幼儿园、学校那么“严”,以及重智轻德等。但最大的误区却是过度期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过度保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对孩子百般侍候,围着孩子团团转。父母双方的长辈也不甘落后,更是捧星星、捧月亮,形成了“四二一”家庭模式。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也不用做。孩子想干什么,也要由大人陪着。过多、过分的保护,使孩子和社会之间竖起了一道保护墙,使孩子在无形中远离了社会,长大以后就难以适应他所赖以生

  • 成人药物千万不能给婴儿用

    1、小儿肝肾功能尚不成熟,肝脏解毒功能弱,肾脏的 排毒 功能也差,在药物使用上,小婴儿不同于年长儿,儿童更不同于成年人。大多数的成人用药,都不能用于小儿,有的家长认为小儿就是比成人的体重小,成人吃的药只要减量就行了,这是不对的。小儿并不是成人的缩影。小儿从对药物的反应,代谢,药物作用的靶器官,副作用,对药物的耐受性等等都有其特点,在成人身上 的轻微副作用在小儿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应,如抗菌素中的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氯霉素等对小儿都有不同的危害。31、氨基糖甙类可引起小儿耳聋,肾脏功能损伤; 2、喹

  • 喂食会传播蛀牙

    父母口中生过蛀牙,孩子也会生出满口蛀牙,这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不少人甚至认为蛀牙是会遗传的。 有关专家指出,蛀牙不会遗传,但会通过父母对孩子的喂食等行为传播给孩子,这也是孩子 患上蛀牙的原因之一。 据专家介绍,不少孩子在婴儿期的喂养过程中,父母亲就已经把口腔中的致病微生物传播给了孩子。如在给孩子用奶瓶喂奶时,父母担心温度过高会伤害孩子,于是先就着奶嘴吮上一口。还有少数母亲在喂养婴儿时,将自己用嘴嚼得稀烂的食物再吐出来喂给婴儿吃。更有父母为表达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常常情不自禁地亲吻孩子的嘴巴,所有这些举

  • 小儿不宜多喝茶

    中国人喜爱喝茶,因为茶里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鞣酸、叶酸、维生素、烟酸、蛋白质及矿物质等,其他还有茶碱、咖啡因等。所以,适当地喝茶,对人体有一定的益处。但是,给婴幼儿喝茶则另当别论。 给孩子喝少量的清淡的茶没有大的害处,但是如果婴幼儿经常喝茶,或喝浓茶,就会对他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有: 1、过度兴奋。茶中的咖啡因等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婴幼儿喝浓茶易出现 睡眠 减少、精力过剩、身体消耗 增大 ,影响生长发育。 2、消化吸收障碍。茶中的鞣酸可以引起消化道粘膜收缩,并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

  • 睡在大人怀里弊大于利

    睡大人怀里新生儿初到人间,身体肌肤需要父母的爱抚。躺在父母的怀中会感到温暖、安定,这是宝宝的正常心理需求,父母应尽量满足。这也是培养亲子关系的好方式。但是,父母如果总是爱不释手,只要宝宝一哭,就抱在怀里哄,尤其在晚上,常常抱到孩子睡熟后才把他放在床上。时间长了,就容易使孩子养成不抱不睡的坏习惯。新生儿也需要培养良好的 睡眠 习惯。 让宝宝独自躺在舒适的床上睡觉,不仅睡得香甜,也有利于心肺、骨骼的发育和抵抗力的增强。如果经常抱着宝宝睡觉,宝宝睡得不深,醒后常常显得无精打采,影响睡眠质量;抱着宝宝睡觉,他的身

  • 如何帮宝宝提高抗寒力

    宝宝提高抗寒力冬天,宝宝们的耐寒力与身体抵抗能力远不及成人,那么作为妈妈,该怎样安排冬季饮食,让宝宝安然度过寒冷的冬天呢? 错误概念:许多妈妈认为:冬天,只有有让宝宝多吃些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才能抵御寒冷的天气。 然而,研究证实:在寒冷气候下,机体的 内分泌 系统也被调动起来,使人体的产热能力增加。因此,冬季所需的能量与其他季节差 距并不大。无需再额外地给宝宝增加进食量来获取更多能量。 抗寒饮食策略:提高抗寒能力,维生素不可或缺。宝宝冬天的户外活动相对较少,接受阳光照射时间也短,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这就

  • 儿时经历影响成人育儿方式

    育儿一个人如果小时候经常挨父母的打,为人父母后往往也喜欢用武力对待自己的孩子。打孩子也“遗传”吗?美国科学家日前通过在短尾猿身上的试验证明,这并不是基因惹的的祸,而是儿时经历对个人行为造成的影响。 刚刚出版的美国《全国科学院院报》上刊登了这一研究结果。据调查,在经常虐待孩子的父母中,有70%的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曾经受到虐 待。而科学家研究发现,雌短尾猿虐待自己后代的行为与人类有些相似,甚至这种行为也会传递到下一代。 因此,科学家怀疑虐待孩子是有基因基础的。DariusMaestipieri是芝加哥大学

  • 为人父母恶习十大排名

    父母恶习 我是1岁的小宝宝,我已经会站了,还会走两步呢!不过,最近我的心情不大好……如果我会说话,我会大声告诉爸爸妈妈:“不要以为我什么都不懂,我——真的———不喜欢——你们——这样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