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去伪存真,使教学游戏活动主体化》读后感

《去伪存真,使教学游戏活动主体化》读后感

更新时间:2014-07-20 14:35:16

《《去伪存真,使教学游戏活动主体化》读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纲要》中强调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2007年教育部也专门发文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严禁实施小学化倾向教育。日前,教育部又规定幼儿园不准教授小学内容。从这些文件、规定中都强调幼儿园要以游戏开展活动。诚然,在幼儿园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课题,也成了幼教领域的一个标志性词语。也许是游戏这一名称出现使用得太频繁,太常见,可能很少引发大家对它的深入思考。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需要两种途径来实现的。一种是幼儿的自由游戏,也叫本体游戏(在这里不做展开);另一种是把游戏活动的要素渗透到非游戏活动中,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比如我们开展的一些规则游戏(教学游戏)就属于这种途径。教学游戏的根本目的是调动幼儿参与教师设计与结构的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主体化。那么。如何把游戏活动的主体精神与社会文化内容的教学因素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也就是什么样的游戏才是好的游戏呢?近日,我园开展了全园性的游戏活动业务比武,从而引发了我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思考,使我再次梳理了对幼儿园教学游戏的认识与思考。

首先,选用的游戏因素具有年龄适宜性

不同性质的游戏因素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和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游戏因素具有不同的年龄适宜性。如,小班的幼儿还处在空间探索敏感期,他们喜欢躲藏游戏,“找小猫”便很好地满足了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角色扮演一般比较适合小班和中班的幼儿;大班孩子的竞争意识不断萌芽,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便能激起他们的活动欲望和激情。如果选用的游戏因素不恰当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例如,小班的幼儿还不具有协商合作的意识与技能,要是把合作性的任务迁移到小班的游戏情景中去,则是不恰当。

第二,选用的游戏因素与内容相匹配

选用什么样的游戏因素与形式还应当考虑与教学内容的匹配问题。这个匹配问题包括很多元素,有游戏的玩法、游戏场景的布置、游戏空间的利用、游戏语言的运用等等。如,小班孩子在躲猫猫时,教师充分利用活动室环境来展开这一游戏,孩子们自然加深了对环境的认识和情感,还给幼儿提供了正确描述方位的语言学习机会。游戏“形与质”的和谐统一让幼儿在快乐中发展。但游戏的因素运用不合理,不考虑游戏因素与教学因素的有机结合,只是用游戏因素去刺激和吸引幼儿,只会使幼儿处于激动和兴奋状态之中,强化的是幼儿对外加驱力的依赖而不能真正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也会导致教学游戏的庸俗化。

第三,游戏任务的难度符合幼儿的经验和需要

任何教学游戏都包含着一定的“任务”或“课题”,好的教学游戏应当与幼儿已有的经验之间形成“合适的距离”,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能够对幼儿构成一定的挑战,体现教学促进与引导发展的原则。但是,我们也常常会看到一些游戏任务难易不适宜的现象。例如,让小班的幼儿做小司机,听到音乐响起便开动,音乐停止停下不动,这种游戏任务对于小班第二学期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因此,游戏的快乐并不仅仅在于“玩”,而在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产生成功感体验。游戏如果太难或太容易都不会使幼儿产生游戏性体验。

第四,游戏过程要有幼儿心理上的参与

教学游戏要考虑每个幼儿参与游戏的可能性,好的游戏要能够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游戏过程中来,要让每个幼儿有充分游戏的机会。可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会请坐得好的幼儿先来玩游戏,把游戏作为惯用的奖励听话者的“法宝”,所以教师总会先请部分幼儿游戏;又由于场景、角色分配、道具准备上的不充分,好多幼儿不得不成了游戏的旁观者。游戏过程不仅需要幼儿身体的参与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参与,因此,教师不仅要合理编制、设计游戏,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本人的教态,对游戏活动表现出来的热情与参与程度,都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最后,给幼儿自己判断活动情况的机会

游戏过程中的学习活动特点是自我探索、自我建构与自我反馈。好的游戏应当反应这一特点,能让幼儿对自己的活动情况和结果进行自我判断,而不是教师来当裁判或来诊断。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对游戏保持兴趣的同时还能让其获得成就感。例如,在传球比赛游戏中,由于其中一组的几个幼儿没有理解游戏规则,引发座位的混乱,使得传球游戏不能顺利进行,最后不能获胜。教师利用观看游戏现场的录像,引导这组幼儿自我发现错误的症结所在,最后通过组内成员的商量、讨论,一起理清了游戏规则,顺利进行了传球游戏,转败为胜,幼儿深刻体验到了自我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幼儿成为了游戏的主人。
相关阅读
推荐
  • 感悟名师对幼师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读

    《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一书,捧在手里,未曾翻启,就开始了自身教育生涯的回忆。从事幼教工作20余年,却总觉得幼儿教师越来越不会当了,平日里,常和朋友们诉苦,现在的孩子难教,家长难缠,检查居多,分身乏术,没有时间去专心学习,也没有时间去钻研业务,渐渐地荒废了专业,缩小了胆子,不是怕孩子有不安全举动,就是怕家长有不满意情绪,不曾想那些名师一路是怎么走来了。 带着渴望在书中搜索着名师的大名,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娓娓道来,一个个名师呈现眼前。挚爱幼教工作的朱静怡,她利用榜样的力量,在现实中变革,抓住机遇腾飞,用心自我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直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积极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但是一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助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而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

  • 寻找那逐渐消逝的职业幸福感——《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当每个人从学校踏出的那一刻起,就憧憬着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满怀梦想与希望,编织了一个个美丽的梦想。然而随着工作中竞争与压力的聚增,让那些曾经怀揣着梦想的青春也退去了绚丽的光环,随之而来的是对工作的倦怠,昔日的职业幸福感逐渐褪去。 当岁月磨平了幸福的痕迹,我们不得不再次去寻找它,值得庆幸的是只要有心,总能有所收获。 在最近看的《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我的情绪我做主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反思再次告诉我们工作态度的选择取决于我们自己,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工作的不同方面,常常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得出不同的结果:把

  • 读《教师怎样进行反思与案例和论文》一书有感

    作为一个一线工作的老师,上课是我们每天需要做的基本工作,有时会为自己一节很顺利并且和孩子互动很热烈的课而感到兴奋不已,有时又会为一节认为自己精心设计的活动没有很好的完成而感到懊恼不已。其实一个失败的活动对老师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绪气馁、低落只是一时的情绪,可是在过后老师应该静下心来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自己活动的设计是否是站在幼儿的角度出发,是否结合了幼儿的实际的经验水平。《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由

  • 读《在教学中要学会自我调控》一文有感

    今天晚上,我看到了一篇名为《在教学中要学会自我调控》一文,被这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自我的调控,是有效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必备的教育艺术,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那么,教师如何做到恰到好处的自我调控,是推动教学过程进展,实现教学目标的条件。在本学期我园开展了每位教师的半日教学活动的规范过关,结合本文和我的所思所想,谈自己的粗浅感悟: 文中写到:当教师一走进教室,教师的体态语言就开始表达情意了。有经验的教师是非常重视用体态语言来调控教学活动的。的确,我这次聆听了中班的多位年轻教

  • 《祝你幸福.最家长》伴我共成长

    与《祝你幸福.最家长》的初识是在我们学校的宿舍一个图书室与教师宿舍两用的房屋里。当时的我刚毕业不久,怀揣着满腔的热血,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而这个兼做宿舍的图书室正好满足了我渴望知识与进步的愿望。也就在这时,我看到了《祝你幸福.最家长》这部对我教育思路颇有影响的期刊。 刚开始,我拿起这本书,看了看书名,感到很疑惑:学校怎么会定制专门给家长看的书呢?而当我真正拜读其中的文章后,我恍然大悟:这本书竟然适用于正处于教育孩子阶段的所有人。无论你是孩子的家长,还是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只要你

  • 学做好妈妈——读“家教”优秀作品有感

    虽然当了十五六年的妈妈,但始终觉得自己算不上好妈妈,在女儿悦悦成长的很长一个时期,只要工作需要,不论心里多急,也把她撇在一边不管不顾的,因为处理的不够好,也落了不少埋怨。同时,对孩子的引导缺乏耐性,有时说着说着就火了,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直到她初一下学期有了明显的青春期逆反迹象,敏感而易怒时,我才猛然一震,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为此,近两年,只要外出,我都买两本与家庭教育有关的书读。今年寒假又买了两本;《像犹太人一样教育孩子》、《巴菲特给儿女一生的忠告》,读后,收获很大。 这两本书的共性,都反映了犹

  • 读“白纸黑字”有感

    看完白纸黑字的案例,感触很大。许多时候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面对某些孩子,我们往往只注意他们的黑点:招惹同伴,操作能力差等等,经常会引来我们对他们的训斥。从而使黑点越来越大,越来越遮眼。 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电影片段:一个人不小心在一副国画上滴了一点墨汁,旁人叹息:多美的一副画给破坏了。可是画家却没有责备,而是拿起毛笔在墨点上装饰了一番,一艘有着水波纹倒影的渔船行驶于国画水面上,旁人惊叹:画活了!如果我们在教学生活中能淡化、装饰这样的黑点,看到的又会是怎样的一副图画呢? 阳阳是个很少说话、不爱操作、爸爸晚来接

  • 与孩子一起成长!——《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后感

    在拿起放下,放下拿起的过程中,慢慢品味着《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中深刻道理。文中提到了蒙台梭利的观点,她认为:与儿童接近能够表现我们最高尚的一面,儿童唤醒了成人的观念、牺牲的观念、无私的观念。我觉得很有道理,不管是做家长的还是我们做教师的都要善于向孩子学习,教学相长,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儿童手牵手,心连心,为他们提供符合其本性的食粮,让他们在成长中体验到自由和快乐。 记得曾经教过的一个孩子佳佳,6岁的她乖巧懂事。有一次和她妈妈闲聊中,她妈妈说:在培养和教育佳佳的过程中,自己好像也经历了一个学习成长的过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