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理解需要敏感的聆听和观察——读《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理解需要敏感的聆听和观察——读《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更新时间:2018-10-24 11:25:33

《理解需要敏感的聆听和观察——读《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南园幼儿园  章萍,作为老师,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经常会提醒自己要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孩子……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都能意识到很重要,不理解孩子,师生的对话就无法真正实现,教育就无法真正进行,那么我们又对教育学理解一词的深刻含义理解多少呢?《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第五章详细阐述了教育学理解的有关理论,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学理解”的重要和深刻含义。书中提到:“教育学理解是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由此可以看出,理解不仅仅是理解孩子的话语,而更重要地是去用心聆听孩子内心的感受,敏锐地去多观察孩子。

书中举的一个例子让我自己也进行了反思,比如,当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成人的询问通常是:“你为什么这么做?”这样的问题很少给孩子提供一个倾诉的机会。反思自己,我可能在平时与孩子互动时也会这样问,看了这本书,我才发现这样的问题并不合理,这个“为什么”给孩子的感受是有责备的语气的,我们需要用更合适的方式去与孩子沟通交流。通过阅读,我发现,这本书中所说到的很多内涵深刻的概念,比如教育、教育学理解等等,作者都没有给出具体的规则和技巧,而是强调了“情境”一词。教育学理解总是与特别的具体的情境有关,对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生存和成长的一种实际的阐释学,它是指向“善”的思想——对孩子的“善”的思想。书中,对教育学理解的结构做了一些解释,比如包括:非判断性理解、发展性理解、分析性理解、教育性理解、形成性理解。结合其中的非判断性理解,我想来举一个我的教育故事实例。

非判断性理解——最基本的实例就是友谊。非判断性理解与一种接受性的、开放性的、同情性的、真诚的、帮助性的聆听有关。这里强调的是,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一些情绪或者异常的行为时,我们如果以朋友的身份出现,耐心的聆听会让孩子更愿意与你交流。教育学理解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具备洞觉儿童内心世界的能力。为了能够接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首先必须能够以一种开放性的、让人感到温暖的接受性的方式来聆听孩子的倾诉。
有一段时间,班里的一个女孩早上不肯上学,家长反应在家里大发脾气,直到有一天小女孩被爸爸带到了门口就是不肯进来,爸爸跟我说原因是“她说她不喜欢学校的里的小朋友。”从这个孩子在班级里的交往情况看,她平时和伙伴们相处得很好,孩子们都很喜欢她,这个“不喜欢小朋友”的不上学理由让我产生了疑惑。后来硬被我抱了进来,但还是情绪很大,到底什么原因,我一时也没有“逼问”,而是把她抱在身上,告诉她:“我知道你现在很伤心,不想上学,但是小朋友们是那么喜欢你。”我顺势叫来了几个平时一直和她玩在一起的孩子,并让孩子们来安慰这个孩子,问其他孩子:“你们喜欢和悦悦玩吗?”孩子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我又问道:“那你们都和悦悦玩些什么游戏啊?”这时候,我发现悦悦的情绪渐渐地平复了下来,表情轻松了许多,我便小声地问悦悦:“你愿意告诉我为什么不愿意上学吗?老师帮你想想办法。”“想妈妈。”悦悦的回答虽然简单,但我一下子理解了她的真正原因。“哦!我知道了,是不是妈妈照顾妹妹,陪你玩的时间少了?”我又问到,悦悦回答我:“是的”“那你是不是想在家里和妈妈多一点时间,所以不想来学校?”“是的。”之后,不用我问,悦悦自己就和我说了家里的一些情况,我答应了悦悦和她妈妈谈话,请妈妈抽空多陪陪悦悦,并每周陪悦悦睡两晚,就这样,小姑娘的情绪一下子开朗了,又回到了之前那个活泼、快乐的状态了。

我不知道我的这一实例是否称得上是非判断性理解,但在当时处理这样的事情时,我确实是从内心想去倾听这个孩子,真诚拥抱、同情、招引同伴是我想到拉近与孩子内心距离的一些方式,当孩子不开心时,我们的陪伴是首要的,就像书中所说“有时,你只要在孩子身旁就足够了。”当孩子愿意去表达时,我们接着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去表达他们内心的真正的话语,这时候,我们更像是孩子的一个好朋友,耐心聆听他们,会让他们敞开心扉,达到真正的沟通和问题的解决。
相关阅读
推荐
  • 做智慧的研究者——读书有感

    白下进校马瞬琴 在冬天寒冷的假日里,读着陈震老师的书《做温暖的教育者》,很受感动。我在思考,作为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不仅要做一个温暖的教育者,更要做一个智慧的研究者。 做温暖的教育者,需要我们在工作时,充满爱心、充满真心、充满公心、充满慧心。让我们的服务对象能真切感受到我们平等、理解的爱。这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而做一个智慧的研究者,则是我们每一个教研员应有的追求。 智慧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的研究者,是指研究者在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判断事物并在实践中遵循事物规律、实

  •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读后感

    平时闲来无聊,偶尔也会小看几本书籍,让我看后感到轻松愉悦的书籍,就是这本《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作者汪培珽是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MBA,在投入银行职场工作九年之后,决定成为全职妈妈。在用心陪伴一对儿女成长的过程中,看到孩子满足喜乐、热衷学习、与人为善的表现,深觉在亲子教育上用对方法的重要性;于是将亲身的教养经验整理研究,自创爱孩子也爱自己的7堂课教养理论,在幼稚园、小学、基金会、图书馆和成长团体之间积极推广,开办课程、举行演讲并接受咨询。 可能有些父母会认为念故事很无趣,只是这样的念来念去,不知道孩子听懂没

  • 《幼儿教师六项教学技能指导》读后感

    《幼儿教师六项教学技能指导》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我从头读到尾,发现了自己以前有很多地方疏忽了,看似无大害,但是日积月累就是大毛病了。 书中分六大板块,分别是:语言、音乐、美术、舞蹈、游戏、手工。内容很全面,可以说里边不仅有对老师的理论教育,还附有特色教案,而且教案是以详案的方式呈现的,最后还有对前教案的总结分析。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这样的方式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学的更精了。接下来,我就来说说我在书中学到的有用知识,我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点: 一、理论学习,让专业只是更加深化 幼儿园教育已经在逐步的被教育专

  • 《由“木桶效应”说反思幼儿园班级管理》读后感

    本周已经开学了,孩子们进入小班后,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和学习环境已经比较的适应,大部分的幼儿都能开开心心地上幼儿园。但是,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她需要教师精心地去治理。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有效地做好班级的各项管理,使班级各项工作开展有序呢?我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由木桶效应说反思幼儿园班级管理》一文,看后对我启发很大,我认为可以在今后自己的班级管理的实践当中进行尝试和借鉴。下面我将自己学习的一些体会分享如下: 一、概念:什么是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说对于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来说,它盛水的多少,不在

  • 读学前教育《让“听不见”都听得见》小议

    读学前教育《让听不见都听得见》小议---阿荣旗王杰幼儿园 作者 史金凤 最近我读了学前教育每月话题栏目红的聊城大学幼教中心 阮淑贞写的让听不见的听得见这篇文章,我很有同感,在我从教29年里遇到过不少听不见的孩子,无论是上课还是活动,总是有一些听不见的孩子,特别幼儿园孩子更为明显,就像人们所说的按下葫芦起来瓢,说一个那个好像跟他没关系,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一点没听见,看了这篇文章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原因有二,1、一日常规要求不到位,不统一,2、教师的指令有时过于繁琐,不分主次,要求过多,反思自己确实如此,作为幼

  • 从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孩子们的哭说起

    最近湖南卫视热播的《爸爸去哪儿》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同时也掀起了一股关于亲子教养话题的讨论热潮。在节目当中,五个爸爸表现出了五种不同的教养方式,其中爸爸们对待幼儿哭这一情绪情感体验的方式引起了我的关注。限于年龄特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哭是他们表达诉求、不满、病痛等不良体验的重要方式之一,爸爸妈妈从幼儿不同的哭中寻找不同的应对方式,对于婴儿时期尤其如此。 那么,在这个节目当中五个爸爸是如何对待孩子们哭的呢?我捕捉了其中的两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在进入灵水村之前,孩子们的玩具都要放到箱子

  • 生命的意义——《教师感动中国》读后感

    5.12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的痛,一周年了,网络、电视、单位的援助工作一桩桩一件件把我们拉回了一年前,惨烈的一幕又一幕让人心有余悸,一个一个熟悉的名字不断出现在脑海,禁不住翻开了《教师感动中国》一书。谭千秋、袁文婷、吴忠洪、王敏、张米亚、周汝兰一个个原本也和我们一样如此平凡的人物,在这次大地震中,他们用行动和生命来诠释了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来证明自己无愧于人民教师的这一光荣的职业,他们崇高的师德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感动了全世界他们用鲜血甚至生命维护师尊,铸就了师魂。 虽然书中的描述已不陌生,因为在网

  • 我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

    [成书背景] 笔者吴放旅居美国二十余年,1996年第一次回国,应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史慧中老师的邀请,与中国的幼教同行进行了座谈,并为《幼儿教育研究》杂志写了第一篇文稿,从此打开了为国内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专业刊物与电台撰稿的大门。《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收集了笔者自1999年以来为北京的《学前教育》、山东的《幼教园地》以及《父母必读》等杂志上写的50篇文章。 《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一书, 2006年2月第一版,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 [内容摘要] 《和孩子一

  • 拥抱大自然——《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比较高深的理论内容联系实际,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并且通过真实的案例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生动的例子让我对此书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每一篇文章中,作者都流露出了快乐又真实的心情,在她看来,和孩子相处是那样的简单、自然。 大自然给人一种无尽的力量,成人喜欢大自然,喜欢呼吸新鲜的空气,喜欢聆听清脆的鸟叫声,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对于孩子来说,大自然就是一个大课堂。书中第41封信中也说到,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拥抱中快乐成长。文中一开始就提到向自然性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