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真正的赏识是“平等对话”——读《赏识你的学生》有感

真正的赏识是“平等对话”——读《赏识你的学生》有感

更新时间:2020-09-27 12:43:29

《真正的赏识是“平等对话”——读《赏识你的学生》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翻开《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孟繁华老师在书中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让我感受颇深。

  这本书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诠释了 “赏识”教育的重要性与可行性,通过一个个教育故事,告诉我们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那浓浓的爱心,崭新的理念,生动的教育事迹,每一个篇章都让我感觉耳目一新。

  读罢这本书,我不禁深入反思:在学校读书期间,我也学到很多教育理论,懂得爱的教育,知道因材施教,更明白要尊重孩子,但在工作实践中,我是否又能做到真正赏识孩子呢?细细反思之下,不禁汗颜。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赏识”可以激发勇气、唤醒潜能、鼓舞孩子不断尝试。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未经风雨的幼苗,更需要我们用“赏识”呵护他们探索的勇气。可见,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来说,赏识教育尤为重要。

  虽然理解赏识教育并不难,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大部分老师往往未能真正做到“赏识”我们的学生。我们常说,要“蹲下来与花心语”,是的,在形式上,我们基本上也做到了,基本上所有的幼儿教师,都懂得要蹲下来和孩子们谈话,倾听孩子的心声。但是,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下,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当调皮的孩子不听劝告的时候,我们是否做过一些训斥孩子的事情,我们是否有过面红耳赤、气急败坏?我们是否有过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仔细想想,这些表现,其实都是没有从内心做到“赏识”我们的学生造成的。如果我们真正从内心去赏识孩子,理解孩子,真正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带着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所作所为,我们会发现,孩子犯错是正常的,那些面红耳赤、气急败坏、训斥孩子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但是,赏识还应精准。赏识你的学生,并不是要无条件地宠着、惯着,赏识还应杜绝盲目,要善于辨别学生做的好的地方,有区别得赏识激励。 词典上对“赏识”这个词的定义,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换句话说,赏识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而是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表扬、夸奖。比如,在教育实践中,我很少夸学生聪明,孩子从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角度,夸他们勇敢,夸他们友善、夸他们努力……赏识是一个指挥棒,赏识什么,孩子们就会向哪个方向努力。因此,赏识应该精准,应该从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有区别地赏识。

  赏识不等于拒绝批评。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长大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经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赏识你的学生》用无数的案例告诉我们,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然而,真正的赏识不是纵容,不是拒绝批评。

  其实,赏识是一种“平等对话”。 在平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问孩子们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问题,孩子们也往往是随声附和“是!”“对!”“好”。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不能称之为赏识教育。真正的赏识,应该是平等的对话,我们不能只是把孩子们看成知识的接受者,而应该看做一个和我们平等的生命体,从内心把孩子们放到一个平等的地位,用心和他们交流,和他们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对他们做的好的反面表扬肯定,对他们做的不对的地方,批评和纠正。

  真正的赏识是“平等对话”,这是读《赏识你的学生》得到的收获!
相关阅读
推荐
  • 用爱温暖孩子——读《用心灵赢得心灵》有感

    现在的孩子任性、娇惯、懒惰、不守规矩。与同事谈及此事,都有同感:也许我们没有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也许今天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压力,也许他们真的没有理解学习的真谛?我感到迷惘、彷徨。 最近,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用心灵赢得心灵 》一书,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李老师说:作为一个好老师应具备情感、思想、智慧这三种素质,要做一个反思性教师,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平凡的工作,不停的读书,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索,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这句话深深地启发我们,

  • 《陶行知新论》读后感

    从事幼儿教师的我已有多年了,在读幼师时已接触过陶行知先生,他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思想理论把我考试考的好苦,因为那时还是纯理论的,也就是死记着,所以理解不是很到位。现在,在从教的日子里,对行知思想的理解越来越清晰,感受也越来越深。近段时间,又通过对胡国枢先生撰写的《陶行知新论》的学习,对行知思想又有了深一层的理解和感受。 感受最深的要属爱满天下的行知思想了。爱满天下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

  • 阅读分享:美国的早期学习标准

    2005年起,全美学前教育研究会(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在其每年的发布的全国及各州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年度报告中,开始用早期学习标准代替课程标准作为评估学前教育质量的十大标准之一。 美国早期学习标准化运动源于中小学标准化运动的延伸。理论基础宽泛、形式多样、追求不同于正式学校教育的特色,一直是美国学前教育的传统,但由中小学延伸而来的早期学习标准化的做法究竟是否适合学前教育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全美幼教协会和美国国家教育部幼教专家协会于200

  • 潜心观察 用心思考——读《观察记录须找准问题的“眼”》有感

    观察记录可以说是教师专业能力必须的基本素质,观察记录也是教师正确施教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对活动内容的兴趣,对活动过程的参与情况、对问题的理解能力等,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交往行为、善于倾听孩子谈论的话题、善于发现孩子存在的疑问等等。观察记录分析也常常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种行动研究方式,那么,教师怎样进行有效地观察记录,才能为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帮助,提高行动研究的质量?我读了《早期教育》2009年6月刊登的文章《观察记录须找准问题的眼》,颇受启发,下面我对眼有这样几点认识。

  • 是星星总会发光————《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小男孩伊夏大门牙、大眼睛,身体瘦弱,还有一副单纯的让人怜惜的面孔。在他眼睛里,世界神秘可爱充满色彩,他喜欢天空、白云、飞鸟、河流、小鱼,甚至可以津津有味地注视小水坑,欣赏它被人踩出的水纹和倒影。可他却是一个有着阅读障碍的孩子,每个字母在他看来,都会跳舞似的,功课从来不及格或是零分,因此他老被责骂:你为什么不明白?你为什么老走神?你为什么这样愚笨?你真是笨蛋。男孩为了掩饰自己在读写上的无力感,摆出不听话的姿态,结果被扣上懒惰、淘气、弱智的帽子。事实,这一切真不是他的错,可他还是被赶出教室,罚站在教室门外。同

  • 《透析幼儿园家长会之“怪现象”》读后感

    作为一名老教师,带班二十多年,也召开了多次的家长会。可是,如何真正发挥家长会的有效的作用?我看了一本《儿童与健康》杂志2012年10版,里面有一篇透析幼儿园家长会之怪现象一文,它阐述了在幼儿园里看到的一些家长会的怪现象那么,我认为要开好家长会,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作为教师如何做好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工作,特别是新生的家长工作,教师如何在第一次与家长的交流中,给家长留下好的印象,是我们今后顺利开展和保证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针对本人多年的经验,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 幼教杂志 引领我成长

    幼教杂志引领我成长 阿荣旗王杰幼儿园史金凤读《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导读》体会 假期我读了《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导读》这两个杂志共10本,看了这10册刊物,我觉得这里涵盖了很多的内容,有教师随笔,专题研究,优秀课程,还有家长课程等等。虽然这都只是一些书面上的知识,但是多看,多读,总归是有好处的。至少理论上的知识增长了不少。 看了此两类刊物之后,我更加明白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的重点又是什么。它是丰富多彩的,每天的生活都会蕴含着无数的教育内容。真的值得我们去体会,去回味。看完了这个杂志后,我

  • 走进孩子的世界《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拿到这本书,细细品味书名,简单中却又透着一丝神秘,另人很是向往。和孩子一起跳舞,不难看出,书中的孩子是幸福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作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又收获到了怎样的意外呢? 看过第一封信,我就被吴老师生动的例子给吸引了。同时我也感到庆幸,因为这本书和我们以往所拜读过的不一样,这些事例是紧贴我们生活实际的,我相信它带给我的不光是启发。在第一段话中,吴老师就告诉我们|:孩子们每天都会教给我很多东西,他们教我把空洞的教育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他们更教我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而这个世界真的就

  • 《规则与情感》读后感

    在2010年第10期的《上海托幼》一书上,我又看到应彩云老师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容。说她熟悉,是因为经常在《上海托幼》上拜读她的文章,也经常听说应老师的名字。说她陌生,是因为我从来也没有真正见到过她本人。每次读她的文章都感到很亲切,今天看到的《规则与情感》一文又给我同样的感觉。 对幼儿的规则与情感的问题同样是我们自己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矛盾。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孩子严格,会显得不亲切,有时还会带来家长的误解,于是青年教师就会采取与孩子打成一片,但同时带来的是孩子的疯闹与班级常规的杂乱。 如何处理好这两个之间的矛盾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