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案 > 幼儿园大班教案 > 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从“小吃店”的风波说起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从“小吃店”的风波说起

更新时间:2014-07-22 06:54:33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从“小吃店”的风波说起》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中班角色游戏“小吃店”的风波是由“‘客人’想要水果”而引起的,孩子们对于在小吃店点水果,还是去超市买水果以及该由谁去买的问题产生了分歧。当幼儿发生争执时,教师的困惑在于:等待,会丧失教育契机吗?介入,会突出成人意图吗?面对教师的困惑,我尝试围绕以下几个问题与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遇到困难或产生矛盾乃至冲突时是教师介入游戏的教育契机吗?
      首先结合案例来解读游戏中幼儿的行为。我们清晰地看到,三名中班幼儿在交流中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正确理解别人的意思。当“服务员”告诉“厨师”有客人点了苹果时,“厨师”表示小吃店不卖水果,让客人去超市买。“客人”意识到自己遭到拒绝,马上明确表示不满,并继续维护和争取自己的权益.请“服务员”替自己去买。“服务员”忠实于“厨师”的意见。婉转找理由说“不能离开店”并一再坚持。此时,游戏似乎因矛盾的出现而中断了。但这种讨论式的交流对中班幼儿思维、语言、社会性能力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而这种挑战又是在同伴互动中自然产生的。面对挑战,幼儿的所思、所言、所为其实也是游戏的一部分,它恰好体现了幼儿思维、语言、社会性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假如教师再耐心等待一会儿,也许幼儿的讨论还会继续。假如教师不提那么明确的建议,也许幼儿会用成人无法预知的办法来解决矛盾。假如教师不把幼儿的“僵持”视作他们无法解开的困局,也许幼儿会按照儿童世界的逻辑玩出别样的游戏。案例没有告诉我们在教师的建议下游戏是怎样继续的,但从教师所言的“一场风波似乎平息下去了”来看,幼儿可能不再争论了,按照教师的建议将游戏继续下去了。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更重视游戏情节的延续性,重视教师的作用,却比较忽视幼儿在游戏中的体验以及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曾指出,游戏是儿童的拿手好戏,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游戏。游戏是儿童小步递进的自我发展,游戏对儿童发展具有未来效应,教师需要耐心等待。教师干预得越多,儿童自我表现的空间越小。教师适时适宜的介人能推进儿童的发展。由此可见,游戏的发展价值是幼儿玩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案例中,教师的一个建议打断了幼儿的游戏,自然也降低了他们发展的可能性。所以,我认为游戏过程中幼儿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机会,却并不见得是教师介入游戏的教育契机。
      二、教师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就成了幼儿的游戏伙伴了吗?
      有人会建议案例中教师以游戏角色的身份介入,成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角色的口吻提出建议,等等。可是我认为,这样的游戏伙伴仅有一个外在形式,其实质还是教师主导幼儿的游戏。在我看来,所谓“游戏伙伴”并不在于教师是否有角色名称及相应装扮,主要看师幼间地位是否平等,看教师的行为是否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能否得到幼儿的积极响应,能否支持幼儿敢于表达、勇于面对困难、乐于接受挑战等。
      结合案例,我们来解读该教师给幼儿的建议。“你们这里好像有点忙不过来,是不是应该再招聘一个服务员呀?”这句话听起来是让幼儿选择,但中班幼儿对假设句、选择句的理解水平较低,因此,听到这句话,他们受到的暗示是“忙不过来,应该再招聘一个服务员”。同样一句话如果对大班幼儿或同个年龄段能力更强一点、更有主见的幼儿说,其暗示作用也许会弱得多。
      假如教师能静下心来,从幼儿各自的游戏意愿、生活经验等方面寻找引起争执的原因,也许就可以在顺应幼儿的基础上给予支持,而不是支配幼儿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发生争执,也许是因为生活经验不同,也许是因为对游戏规则的认知不同。假如教师能鼓励幼儿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学习说服、学习选择、学习妥协,也许后面的游戏情节中就会出现小吃店可以点水果、有人去超市买水果甚至超市可以送水果上门等幼儿都接受的玩法。此时的游戏不再是成人意图的体现,而是真正以幼儿经验为导向的活动。
      因此,教师只有努力了解和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游戏意愿、遇到的问题以及面对问题的态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参与游戏,才能和幼儿建立起真正的游戏伙伴关系。
      下面通过两个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教师作为幼儿游戏伙伴的一些做法。
      案例一:小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会独自装扮成自己熟悉的角色,却很少主动去了解同一情景中同伴在做什么。这时,有经验的教师会有意识地引发幼儿间的互动,比如,问:“妈妈,你在干吗?你家还有谁?”以此引导幼儿逐步了解到别人的存在,引发幼儿产生了解同伴的兴趣。当发现幼儿对此浑然不知时,教师会建议他们去问问同伴。通过这样闲聊式的交流,幼儿逐渐对同伴产生了兴趣,开始互相了解,以至慢慢开始一起玩。
      案例二:中班的一名“快递员”兴奋地把一个个纸盒扔到娃娃家等游戏场景中,却因无人理会而感到沮丧。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大家不理会他是因为不了解他的意图,而他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他们可能不知道你送的是什么。”教师的一句提示引发了这名“快递员”解决问题的兴趣,他开始向同伴介绍:“这是你家的快递……”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作为游戏伙伴的意义,即帮助幼儿实现游戏意愿。教师的支持作用体现在当发现一些可能影响游戏顺利进行的因素时,可尝试引起幼儿的注意,但要让幼儿自己决定要不要解决以及如何解决。这里没有成人对游戏的控制,没有关于应该与不应该、好与不好、对与错的评价,没有暗示,更没有功利化倾向。
      三、教师介入游戏就一定会代替幼儿思维吗?
      “教师为什么介入”是本话题讨论的重点。是按成人经验指点幼儿该怎么玩,代替幼儿解决问题,还是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引发幼儿与同伴互动,从而理解、接纳同伴,自己决定游戏中的角色、材料、内容、规则等,并和同伴一起玩大家都想玩的游戏?不同的介入目的决定了是顺应幼儿意愿支持幼儿游戏,还是代替幼儿思维干扰幼儿游戏。
      案例中,教师的建议代替幼儿化解了她所认为的“僵持”局面。假如教师是以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争论的原因、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法及其效果为目的介入游戏的,假如教师是因为发现了可能影响游戏顺利进行的因素,试图引起幼儿关注而介入游戏的,假如教师是以推进游戏角色间的互动,支持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为目的介入游戏的,那么,就一定不会代替幼儿思维,而是真正地支持幼儿游戏。
      来看一个案例。小班下学期的一天,娃娃家的“妈妈”小心翼翼地将雪花片撒在家门口,撒完后走进了家门。路过的“医生”看到后自言自语道:“怎么搞的,乱七八糟!”他拾起雪花片放回玩具柜。“妈妈”出来发现雪花片没了,又接着撒。“警察”路过,问:“你干吗?”“妈妈”回答:“种花。”过了一会儿,“医生”回来又发现了一地的雪花片,继续捡拾。“妈妈”看到后大叫:“你干吗?”她抢过雪花片,嚷着:“不要你来玩!”这时两个幼儿一个生气,一个委屈。教师看到了整个事件的经过。显然,冲突源于“妈妈”与“医生”都误解了对方的意图,而引导他们相互了解是当下的游戏需要。于是,教师对两名幼儿说:“医生,你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拾雪花片吗?妈妈,你能告诉医生你为什么把雪花片撒在地上吗?”他们在了解各自的意图后都笑了,“医生”对“妈妈”说:“我帮你一起种花吧!”在这个案例中,当看到幼儿生气、沮丧时,教师介入了,目的是引导幼儿互相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赢得同伴的理解。教师没有阻止“妈妈”把雪花片撒在地上,也没有阻止“医生”拾起雪花片,这是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对幼儿游戏意愿的尊重,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中愉悦情感体验的重视。
      教师只有明确自己介入游戏的目的,才能真正认识到这种介入究竟是顺应了幼儿的游戏意愿,还是凸现了成人的意图。如此,案例中教师所纠结的问题自然有了答案。
编辑:cicy


相关阅读
推荐
  •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爱生气的天乐

    我们班有一个“气包子”——天乐,只要有一件事情大家做得不合他意了,他就马上发脾气,当然他不敢朝着老师发火,更多时候就是跟我们生闷气,不参加我们的活动。家长对他的这点也很关注,常常与我们进行交流。通过平时的接送、沟通情况来看,其实天乐这种坏毛病,完全是家里人管教过于放任、太过宠溺形成的。比如上次奶奶来接他回家,他在与同伴玩耍,觉得自己还没玩得够,就是不走,奶奶一直在旁边催他快走,没用,我们老师采取了强制手段,他就觉得是奶奶让老师这么对他的,就朝奶奶发火,还打奶奶,奶奶却只是对我们说这孩子就这样,一定要顺着他

  • 幼儿老师教学反思:幼儿园大班毕业汇报演出所感

    准备了近一个月的毕业汇报演出,终于在孩子们的笑声中,在家长们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一直提着的那个心,终于释放地舒了口气,终于圆满结束了。回头再认真咀嚼着其中的种种味道,有甜亦有苦,有收获亦有反思。 一、关于毕业汇报演出的价值 为了给孩子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为了让家长看到每个孩子在幼儿园的成长,每年幼儿园都会组织毕业汇报演出,同时一起为孩子的成长勉励。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演出确实让家长们感叹,让老师们也有那么会儿的欣慰,连孩子也许也是骄傲的吧!但是一个月,一台节目,一个班级5个节目的容量的确很大,每个孩子至少要演三

  •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新年礼物》教学反思

    《礼物》是一个语言活动,此时正是元旦节之际,大街上张灯结彩,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孩子们喜欢感受这种快乐,期待能收到更多的礼物,特别是礼物打开那一瞬间,他们感到非常的满足。《新年礼物》是非常结合幼儿生活的一个题材。 《新年礼物》是一个情节有趣,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吸引幼儿的故事。《纲要》指出选材要"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能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在生活中,孩子们都有过新年收到礼物的经验,但是很少小朋友会想到给别人送一份礼物,所以说故事和幼儿的生活比较贴近,又能激发幼儿关心、体谅别人的情感,

  • 预设与生成活动

    今天中午,当我从区幼开好语言中心组学科会议回到教室后,马上看到了桌上的青饼,原来是幼儿园发的。这让我忽然有感而发: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可是由于我们的疏忽,好像没有进行任何有关清明的活动,节日教育消失得无影无踪。清明现在已经成为了法定假日,孩子们都知道这个星期可以休息三天,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可以休息三天,我们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知道,并且了解一些有关清明节的事呢! 今天预设的周末活动是拔河比赛,联系到实际情况,又看到现成的青饼,我马上决定,今天下午的周末活动就改为有关清明节的教育。 首先,我利用中午一点点的休息

  • 招揽生意的新招——分享型评价案例

    一、案例简介:花仙子美发屋开张以来生意一直不错,今天小婷和成成两个孩子选择了这个区担当了发型师这个角色,两位发型师一开张就做好了准备,选好了各自使用的工具(剪刀、吹风机),并吆喝着谁来理发,可是没有客人上门,过了一会儿两人就失去了耐心,不再吆喝招揽生意了,只顾自己玩了起来、、、、、、 对此现象,开展了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利用其他的时间组织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了广告牌、绘画了广告宣传纸,还制作了发型书等丰富了美发屋的内容,花仙子美发屋的生意又红火了。 二、讲评过程 我发现这个情况后没有直接去帮助孩子解决,而是将

  • 大班写生画的观摩组织活动反思

    第一次组织大班写生画的观摩组织活动,由年轻的陈老师开课,内容是《幼儿园一角》,是一节户外实景的线描写生画。活动的重点是用多重遮挡的表现方式表现幼儿园一个景点的状态。这一活动是在班级小朋友有遮挡绘画的基础及外景写生的基础上开展的。大班孩子对于遮挡还是能理解,就像小朋友在课堂上解释的后面的物体被前面的物体挡住一部分,这一部分是看不到的,不用画。如何画呢?这时的陈老师没有演示,其理由是不能有示范,这样限制孩子们的创作,还是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创作。从完成的作品中看,多重遮挡的实景没有在孩子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部分孩

  • 孩子们在快乐和看得见的希望中健康成长

    观察实录:今天阳光灿烂,室外很温暖。我带领小朋友到攀爬区开展攀爬游戏,材料对象是靠在墙边的绳墙,下面有软垫做安全保护。小溢在最边上占了个位置,抓住绳索往上爬了两格,比以前不敢尝试的状况有了质的飞跃。我很高兴他的进步,于是转而提醒那些爬得高的孩子一定要紧紧抓住绳子防止掉下来哦。这时小溢表示不敢爬了。让他休息一会儿后我鼓励他老师站在你身后,看着你,会保护你的,放心大胆爬吧。这一次,他爬到了最高点,往下一看,又不敢下来了。我教他下来的方法:一只脚先往下试,踩到了绳子另一只脚再往下爬,手也要跟着紧紧抓住下面的绳子

  • 动物,我们的朋友主题区域活动记录表

    班级月亮班教师周曼荣时间第十四周观察重点:兵乓球转起来:尝试让乒乓球转起来的方法,并控制转的方向、速度。 情况记录 新投放的材料乒乓球转起来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前来探索。孩子们发现塑料托盘里的水不能加太多也不能太少,否则乒乓球都转不起来。周鑫煜先拿了一个半球形的乒乓球放进托盘,加了点水,晃动托盘之后,乒乓球转了起来,朝着低的方向移动。玩了几次之后,他换了一个小一点的,转动托盘,发现小的也转了起来。我说:你用了两个乒乓球,有什么发现吗?两个乒乓球都能转起来。恩,那他们转的一样快吗?恩,都很快。我说:怎么才能知道

  • 大班下学期实践活动:一根魔方棒的威力

    孩子们进入了大班下学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凸显出了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以及小小的脾气。在我们班有个叫雨婷的小女孩,别看她个子挺高,但年龄比较小,所以在很多常规和习惯的培养方面,我们着实想了不少的办法。 之所以我们会使用魔法棒,而且让魔法棒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那还要从魔法棒的源头讲起,魔法棒是幼儿园里发给孩子的益智玩具,在那天放学后,雨婷还没人来接,她就看到了我们的魔法棒,还问我,老师这是什么呀,好像小魔仙的魔法棒呀,我说对呀,这也是魔法棒,但是它比小魔仙的魔法棒还要厉害,你看老师花瓶里的花,我只要一念魔法,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