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案 > 幼儿园大班教案 >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小蝌蚪游游游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小蝌蚪游游游反思

更新时间:2022-12-09 14:42:07

《大班科学教案小蝌蚪游游游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大班科学教案小蝌蚪游游游反思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探索解决让小蝌蚪游起来的方法。

  2.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反复实践能力。

  3.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科学游戏带来的快乐。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和反复实践,探索解决让小蝌蚪游起来的方法。

  2.活动难点:通过活动,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逐步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白色陶瓷盘子4个。

  2.白板笔、水彩笔、记号笔若干个。

  3.量杯4个、自来水、毛巾、厨房用纸、盆子、垃圾篓等。

  活动过程一、操作“小蝌蚪游游游”的实验,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今天有一群小蝌蚪遇到了麻烦,它们怎么也游不到妈妈身边,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2.师:老师有一个办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操作“小蝌蚪游游游”的实验)。

  3.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二、教师出示操作材料,请幼儿猜想并记录。

  1.出示并介绍材料,请幼儿猜测哪种笔画出来的蝌蚪可以游起来。

  2.师幼共同记录幼儿猜测结果。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现在请每位小朋友依次上来记录你的猜想。

  三、幼儿操作,探索让小蝌蚪游起来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你们的猜想都是不一样的,那接下来就请你们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吧。但是,在操作实验之前,请小朋友们认真听实验规则,每次实验完之后请你们将水和小蝌蚪倒入他们的“家”,然后,用厨房专用纸将盘子里的水擦干净,并将用过的纸扔进垃圾篓里,再进行下次的验证,如果不小心将水洒到桌子上。请你们用桌子上的毛巾擦干净就好,好了,请小朋友开始你们的实验吧。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幼儿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1.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操作成果,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并尝试总结。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非常的棒,有哪位小朋友愿意和大家来分享以下你的实验过程呢?

  2.师幼共同记录实验结果。

  五、教师总结。

  白板笔的墨水有着特殊的配方,白板笔的墨水里会刻意添加降低附着力的剥离剂,加入这些剥离剂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白板笔的墨水与盘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所以,我们再把水倒进去的时候,小蝌蚪就很容易的游起来了。还有,小朋友们要注意啦,白板笔的墨水是含有少量毒素的,所以我们在实验完后要仔细的擦干净,老师教小朋友们一个擦干净白板笔的方法,可以用棉签蘸酒精,这样白板笔就很容易的擦掉啦。

  六、师幼共同尝试操作让其他物体“游”起来。例如:小人、帆船等。

  今天小蝌蚪们都非常的开心,我替小蝌蚪谢谢你们,小朋友们,你们还

  想不想试一试让其他物体“游”起来。好,那就请你们用白板笔开始你们的实验吧!

  七、活动延伸。

  1.将操作材料放于益智区,请幼儿继续操作。

  2.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操作“××游游游”。

  活动总结

  “小蝌蚪游游游”这个科学实验是一个不太常见的科学现象,但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幼儿表现出极大地探索欲望,于是,我便利用实际生活机会,设计了此节活动,幼儿在活动中情绪一直很高,跃跃欲试。

  在导入环节,我利用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情景,把幼儿带入氛围中,在倒入水后,盘子上的小蝌蚪纷纷游了起来,幼儿们一声又一声的“哇”此起彼伏,都想亲自实验。在幼儿的操作环节,大家分工合作,轮流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后,幼儿终于得到了结论,原来是白板笔画出了的小蝌蚪可以游起来,我让他们猜一猜其中的原理,他们很聪明,已经慢慢的猜到了和白板笔的墨水有关。

  此节活动比较成功,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难易适中,主要注重幼儿的体验和探索,让幼儿充分的去感受和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在幼儿操作环节,个别幼儿其实还提出了一些问题,而我并没有一一解答,在活动后,我也分别找到了这几位幼儿,对他们的问题进行了解惑,以后在这一方面,我还需多注意,及时保护每一位幼儿的求知欲。

2、大班数学鱼儿游游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6的组成,知道6分成两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 能按顺序进行操作,初步感知数的互补关系。

  3、专心自己的操作活动,初步学习检查自己的活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学习过5以内个数的组成

  2、物质准备:教具:小鱼六条,记录纸,笔学具:

  (1)小篓子若干,内放数量为6的小鱼片片,记录纸,笔。

  (2)6个玩具串在一根绳子上,记录单,笔。

  (3)《幼儿用书》38-39页,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小鱼游走了

  1、教师出示一群小鱼:河里游来了一群小鱼,你知道一共有几条小鱼吗?引导幼儿将小于排成一排,并数出和记录总数

  2、教师将一条小鱼拿开放在面前:几条小鱼游走了?现在小鱼分成了两份,每一份是几条?引导幼儿根据小鱼的位置说一说小鱼分成了1和5,并记录。

  3、请个别幼儿移动小鱼,引导幼儿继续按小鱼的位置进行分合并记录

  二. 小组操作活动

  1、小鱼游游游。幼儿先将小鱼排成一排,记录总数,然后演示小鱼游来了或游走了,说一说每次分合的结果并记录

  2、分玩具。将6歌玩具穿在一根绳子上,引导幼儿现数总数并记录,然后再将玩具分成两份,波导绳子的两头,并记录下分的结果

  3、看房子图写分合式,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P38页),看房子分类图,请你先将6个圆点分成两份,再用数字记录,最后写分合式

  4、看算式进行5以内的加减运算

  5、给铅笔排序,观察铅笔的长短,在圈中写上相应的序号

  三.活动评价

  1.请幼儿介绍“小鱼游游游“活动,教师记录幼儿分合的结果,师生共同检查6的分合是否有重复或遗漏,得出6分成两份有5中不同的分法,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发现数的互补关系:总数不变,两个部分数,一边数越来越大,另一边的数就越来越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根据新《纲要》精神,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我们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2—5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3、大班数学活动鱼儿游游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6的组成,知道6分成两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能按顺序进行操作,初步感知数的互补关系。

  3、专心自己的操作活动,初步学习检查自己的活动。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学习过5以内个数的组成

  2、物质准备:教具:小鱼六条,记录纸,笔

  学具:

  (1)小篓子若干,内放数量为6的小鱼片片,记录纸,笔。

  (2)6个玩具串在一根绳子上,记录单,笔。

  (3)《幼儿用书》38-39页,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小鱼游走了

  1、教师出示一群小鱼:河里游来了一群小鱼,你知道一共有几条小鱼吗?引导幼儿将小于排成一排,并数出和记录总数

  2、教师将一条小鱼拿开放在面前:几条小鱼游走了?现在小鱼分成了两份,每一份是几条?引导幼儿根据小鱼的位置说一说小鱼分成了1和5,并记录。

  3、请个别幼儿移动小鱼,引导幼儿继续按小鱼的位置进行分合并记录

  二. 小组操作活动

  1、小鱼游游游。幼儿先将小鱼排成一排,记录总数,然后演示小鱼游来了或游走了,说一说每次分合的结果并记录

  2、分玩具。将6歌玩具穿在一根绳子上,引导幼儿现数总数并记录,然后再将玩具分成两份,波导绳子的两头,并记录下分的结果

  3、看房子图写分合式,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p38页),看房子分类图,请你先将6个圆点分成两份,再用数字记录,最后写分合式

  4、看算式进行5以内的加减运算

  5、给铅笔排序,观察铅笔的长短,在圈中写上相应的序号

  三.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小鱼游游游“活动,教师记录幼儿分合的结果,师生共同检查6的分合是否有重复或遗漏,得出6分成两份有5中不同的分法,

  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发现数的互补关系:总数不变,两个部分数,一边数越来越大,另一边的数就越来越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根据新《纲要》精神,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我们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2—5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4、大班数学活动鱼儿游游游(学习6的组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探索6的组成,知道6分成两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 能按顺序进行操作,初步感知数的互补关系。

  3. 专心自己的操作活动,初步学习检查自己的活动。

  4. 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幼儿学习过5以内个数的组成

  2. 物质准备:教具:小鱼六条,记录纸,笔

  学具:(1)小篓子若干,内放数量为6的小鱼片片,记录纸,笔

  (2)6个玩具串在一根绳子上,记录单,笔

  (3)《幼儿用书》38-39页,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小鱼游走了

  1. 教师出示一群小鱼:河里游来了一群小鱼,你知道一共有几条小鱼吗?引导幼儿将小于排成一排,并数出和记录总数

  2. 教师将一条小鱼拿开放在面前:几条小鱼游走了?现在小鱼分成了两份,每一份是几条?引导幼儿根据小鱼的位置说一说小鱼分成了1和5,并记录。

  3. 请个别幼儿移动小鱼,引导幼儿继续按小鱼的位置进行分合并记录

  二. 小组操作活动

  1. 小鱼游游游。幼儿先将小鱼排成一排,记录总数,然后演示小鱼游来了或游走了,说一说每次分合的结果并记录

  2. 分玩具。将6歌玩具穿在一根绳子上,引导幼儿现数总数并记录,然后再将玩具分成两份,波导绳子的两头,并记录下分的结果

  3. 看房子图写分合式,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P38页),看房子分类图,请你先将6个圆点分成两份,再用数字记录,最后写分合式

  4. 看算式进行5以内的加减运算

  5. 给铅笔排序,观察铅笔的长短,在圈中写上相应的序号

  三.活动评价

  1. 请幼儿介绍“小鱼游游游“活动,教师记录幼儿分合的结果,师生共同检查6的分合是否有重复或遗漏,得出6分成两份有5中不同的分法

  2. 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发现数的互补关系:总数不变,两个部分数,一边数越来越大,另一边的数就越来越小

  活动反思:

  本节课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理解“6”的组成,懂得交换两个部分数的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的规律。因为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特别强的特点。我们应该在数学活动中应该提供一些渗透着正确的、幼儿可接受的、可感兴趣的数概念的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5、大班数学教案:鱼儿游游游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鱼儿游游游

  活动目标:

  1、探索6的组成,知道6分成两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 能按顺序进行操作,初步感知数的互补关系。

  3、专心自己的操作活动,初步学习检查自己的活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学习过5以内个数的组成

  2、物质准备:教具:小鱼六条,记录纸,笔

  学具:(1)小篓子若干,内放数量为6的小鱼片片,记录纸,笔

  (2)6个玩具串在一根绳子上,记录单,笔

  (3)《幼儿用书》38-39页,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小鱼游走了

  1、教师出示一群小鱼:河里游来了一群小鱼,你知道一共有几条小鱼吗?引导幼儿将小于排成一排,并数出和记录总数

  2、教师将一条小鱼拿开放在面前:几条小鱼游走了?现在小鱼分成了两份,每一份是几条?引导幼儿根据小鱼的位置说一说小鱼分成了1和5,并记录。

  3、请个别幼儿移动小鱼,引导幼儿继续按小鱼的位置进行分合并记录

  二. 小组操作活动

  1、小鱼游游游。幼儿先将小鱼排成一排,记录总数,然后演示小鱼游来了或游走了,说一说每次分合的结果并记录

  2、分玩具。将6歌玩具穿在一根绳子上,引导幼儿现数总数并记录,然后再将玩具分成两份,波导绳子的两头,并记录下分的结果

  3、看房子图写分合式,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P38页),看房子分类图,请你先将6个圆点分成两份,再用数字记录,最后写分合式

  4、看算式进行5以内的加减运算

  5、给铅笔排序,观察铅笔的长短,在圈中写上相应的序号

  三.活动评价

  1.请幼儿介绍“小鱼游游游“活动,教师记录幼儿分合的结果,师生共同检查6的分合是否有重复或遗漏,得出6分成两份有5中不同的分法,

  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发现数的互补关系:总数不变,两个部分数,一边数越来越大,另一边的数就越来越小。

6、中班美术金鱼游游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用椭圆、曲线、圆来表现金鱼的外形特征。

  2.在观察的基础上能画出不同形态的金鱼。

  3.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水中动物的乐趣。

  4.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5.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保持桌面干净。

  活动准备:

  白纸、黑笔、蜡笔、视频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观看视频。

  1.出示金鱼的视频。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幼:金鱼。

  2.幼儿尝试绘画水中的金鱼。

  师:是小金鱼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大海里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舞会呢,看,金鱼王子迈着轻快的步伐出场了,他来到了舞台中央,在舞池中间转了一个很大的圈。

  师:看,金鱼王子扭动着它的尾巴,尾巴像一把扇子一样。他游啊游,不时地摆动着他漂亮的翅膀。

  师:金鱼王子还邀请了金鱼公主来参加舞会呢,看,金鱼公主迈着优雅的步伐跟随着金鱼王子出场了呢。金鱼公主的身体是怎么样的呢?是树叶形的,她还有一条长长的跟美人鱼一样的尾巴,看,他们开心极了,情不自禁的就唱起了欢快的歌儿,嘴里冒出来一个个小泡泡,这些小泡泡缓缓的上升,组成了一首动听的旋律。

  师:他们动听的歌声越飘越远,大海里的水草们听见了,也开始跟随他们的歌声为他们伴舞,这场盛大的舞会正式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金鱼王子和金鱼公主忘情的跳啊唱啊,周围的小鱼儿们围绕在他们的四周旋转着,跳跃着,这场舞会进入了高潮。

  师:好了,到这里舞会就快要结束了,小朋友们觉得今天的金鱼王子漂不漂亮啊?

  幼:不漂亮。

  师:为什么不漂亮呢?

  幼:他没有颜色。

  师:那老师就来给金鱼王子涂上漂亮的颜色吧。可是金鱼王子的衣服跟别人的不一样呢!老师想了个好办法,请了一对朋友色来帮忙。橙色是哥哥,黄色是弟弟。首先哥哥来帮忙,哥哥沿着黑线跑啊跑,跑完一圈又一圈,跑的时候能不能跑到外面呀?(不能)对了,跑到外面就不漂亮了。哥哥跑累了,要换弟弟跑,弟弟跑呀跑,跑完一圈又一圈,终于跑完了。看,老师已经为金鱼王子涂上了漂亮的颜色。可是金鱼公主、水草宝宝还有小鱼娃娃有些不开心了,他们也想穿上漂亮的衣服呢。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呀?(涂上颜色)师:这个主意不错!看,老师已经为他们都涂上了漂亮的颜色。(出示图片)师:你们想不想把你们心中的金鱼王子和金鱼公主画下来呢?

  幼:想。

  师:现在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材料,现在就请小朋友来画一画,画好后,让我们看一下谁画的金鱼最漂亮、最可爱。请小朋友们动手来画吧。

  3.幼儿绘画不同形态的金鱼,教师巡回指导。

  三、幼儿互相赏作品。

  1.师:小朋友们,你们画好了吗?(好了)我来请小朋友讲讲你画的金鱼游游游的故事。

  幼:我画的金鱼有的在吐泡泡,有的躲在水草中。(幼儿自由论述)2.师:说的真不错,老师认为今天每个小朋友画得都很棒,现在让我们跟着金鱼王子和金鱼公主的步伐一起跳舞吧。

  活动反思:

  幼儿能够用笔顺利地画出波浪线和圆圈,深切感受线条美,能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分享快乐。

7、大班科学小蝌蚪变青蛙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了解蝌蚪的生长变化。

  2、蛙类的成长过程图片。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在自然角的鱼缸里,养数条小蝌蚪。

  2、蛙类的成长过程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察蝌蚪的特征请幼儿猜谜:河里抓青蛙,抓到黑娃娃,大大头来,细尾巴中的黑娃娃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蝌蚪长什么样子?(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2、请幼儿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幼儿自由发言。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游动、尾巴)二、观察蝌蚪的生长过程1、观察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后提问:

  ⑴从小蝌蚪到青蛙会经过哪些变化?

  ⑵蝌蚪变青蛙是先长出前脚还是后脚?

  ⑶身体的哪个部分会消失?

  ⑷变成青蛙后都停在哪里?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以幼儿用书中蝌蚪的生长过程图统整概念。

  三、比较青蛙和蝌蚪1、教师请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

  ⑴青蛙长什么样子?(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⑵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⑶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不同?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2、教师总结幼儿回答并统整概念。

  四、观察不同蛙类1、观察不同的蛙类后,提问:

  ⑴蟾蜍长得好像青蛙,有没有发现它们哪里不一样?(颜色较深、皮肤有疙瘩)⑵树蛙和青蛙哪里不一样?(居住环境不同、脚趾没有蹼有吸盘)2、让幼儿思考后回答,教师再总结说明幼儿的讨论。

  活动反思:

  能说出青蛙的生长变化,能排列出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根据观察幼儿用书上的内容,能说出两种不同蛙类的外形特征。

8、大班科学活动小蝌蚪长大了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观察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培养幼儿持久观察的兴趣。

  2、学习饲养、照顾小蝌蚪的方法。

  环境与材料

  1、小蝌蚪若干。

  2、观察记录本、笔若干。

  3、教学挂图《小蝌蚪长大了》。

  4、《科学》下P.2~3。

  一次备课

  一、了解幼儿对小蝌蚪的认知情况1、你知道小蝌蚪从哪儿来?

  2、它长大了会怎样?

  二、观看青蛙产卵的情况1、出示教学挂图《小蝌蚪长大了》,让幼儿在观看中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2、幼儿讨论: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三、认领小蝌蚪1、看一看,自然角里的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2、学一学,小蝌蚪是怎样游泳的?

  3、猜一猜,小蝌蚪喜欢吃什么?

  4、请幼儿按组认领,分别放在自然角的鱼缸里饲养,记录下领养的日期,鼓励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

  四、看画册《小蝌蚪长大了》

  1、让哟额看图说说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给幼儿介绍图中不同种类的青蛙,它们有什么特点。

  3、教师引导幼儿讲一些自己认识的青蛙的生活习性。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观察在前,教师引导在后的理念。思路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达到了预期效果。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表现在:

  1、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季节特征来选择和设计活动,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让幼儿对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有直观的影响,而且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到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进行了反复练习。在排图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的说先长前腿,有的说先长后腿,各抒己见,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在设计活动时我注意使用了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多种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及引导教学法,能够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幼儿不知不觉对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产生了兴趣。而游戏体验法,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小朋友爱护小青蛙的快乐心情,进一步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

  不足之处表现在:

  通过这节活动,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还需要提高,在活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幼儿的操作时间较短,虽然有动手操作可是操作过程中幼儿的协作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如果让我在重新上这节课我想在活动中幼儿操作的环节可以让幼儿分组进行有步骤的操作,加强幼儿协作能力的培养;在活动完成后和幼儿进行怎样保护青蛙的讨论,并让幼儿分角色表演,加深幼儿保护青蛙的意识。

9、大班科学活动小蝌蚪的生长变化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根据《幼儿教育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由于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我便和孩子一起开展了此活动——《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周围一切事物在发生着变化,小草、树木都变绿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也趁热出来了。瞧,池塘里的小蝌蚪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它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妈妈。它和妈妈长得一样吗?在这次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观察,讨论和操作等活动,初步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2、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初步萌发爱护青蛙的意识。

  3、提高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小蝌蚪生长的过程

  难点:小蝌蚪生长的操作步骤

  教学准备:

  1、资源的选择:在自然区角的鱼缸里,养数条小蝌蚪。

  2、媒体的应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小蝌蚪生长变化图片 音乐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蝌蚪的特征

  1、猜谜语导入:圆脑袋,长尾巴,变成蝌蚪小娃娃,游来游去找妈妈。它的妈妈是谁?它和妈妈长得一样吗?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蝌蚪长得什么样子?(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游动、尾巴)

  二、观看动画课件,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1、播放蝌蚪的生长变化课件并提问:

  (1)从小蝌蚪变青蛙会经历哪几个阶段?

  (2)蝌蚪变青蛙是先长出前脚还是后脚?

  (3)身体的哪个部分会消失?

  (4)变成青蛙后都停在哪里?

  2、教师让幼儿讲述蝌蚪的生长过程。

  (青蛙妈妈生下卵→蝌蚪→长出后退→长出前腿→尾巴变短→青蛙)

  三、比较青蛙和蝌蚪

  1、请幼儿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

  (1)青蛙长得是什么样子的?(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

  (2)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3)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不同?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四、幼儿操作练习

  按蝌蚪的生长变化将这些图片进行排序(引导幼儿说出 “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卵,接着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出了后腿,又长出了前腿,尾巴慢慢变短,最后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五、讨论交流

  小青蛙有哪些本领?它喜欢吃什么?为什么说青蛙是保护庄稼的能手?如果没有青蛙,庄稼会怎样?我们应怎样保护青蛙?

  教师小结:告诉幼儿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每天要消灭许多的害虫,大家一定要保护它。

  六、音乐律动《小青蛙》

  活动延伸:今天我们了解了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他的本领,你们喜欢他吗?你还喜欢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生长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观察在前,教师引导在后的理念。思路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达到了预期效果。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表现在:

  1、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季节特征来选择和设计活动,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让幼儿对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有直观的影响,而且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到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进行了反复练习。在排图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的说先长前腿,有的说先长后腿,各抒己见,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在设计活动时我注意使用了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多种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及引导教学法,能够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幼儿不知不觉对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产生了兴趣。而游戏体验法,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小朋友爱护小青蛙的快乐心情,进一步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

  不足之处表现在:

  通过这节活动,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还需要提高,在活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幼儿的操作时间较短,虽然有动手操作可是操作过程中幼儿的协作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如果让我在重新上这节课我想在活动中幼儿操作的环节可以让幼儿分组进行有步骤的操作,加强幼儿协作能力的培养;在活动完成后和幼儿进行怎样保护青蛙的讨论,并让幼儿分角色表演,加深幼儿保护青蛙的意识。

10、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青蛙变蝌蚪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明白青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爱护、关注小动物的情感。

  2、观察并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通过故事《小青蛙找妈妈》了解青蛙从卵变蝌蚪最后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3、培养幼儿身体平衡能力及跳的能力,锻炼幼儿的肢体动作协调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过程,青蛙为什么是益虫?

  活动准备

  青蛙图片,《小蝌蚪找妈妈》挂图

  活动过程

  一、观察蝌蚪的特征

  1、请幼儿猜谜:河里抓青蛙,抓到黑娃娃,大大头来,细尾巴中的黑娃娃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蝌蚪长什么样子?(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

  2、请幼儿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幼儿自由发言。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游动、尾巴)

  引导幼儿欣赏图片并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

  2、这些青蛙平时都是吃什么长大的呢?

  3、你们害怕青蛙吗?为什么?你们会去捉青蛙或吃青蛙吗?

  二、青蛙外形特征

  1、自主探索:请幼儿仔细观察青蛙图片、模型,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如并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通常为经绿色,趾间有薄膜相连,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

  2、集体探索:你见过青蛙,听过青蛙的叫声吗?说说青蛙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

  三、探索青蛙生长过程

  1、出示《小蝌蚪找妈妈》挂图,讲述故事。

  2、提问:水草上沾着的一团圆圆的东西是什么?大脑袋长尾巴、游来游去的动物是什么?是由什么变来的?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幼儿复述故事。

  4、比较青蛙和蝌蚪

  1、教师请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

  ⑴青蛙长什么样子?(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

  ⑵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⑶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不同?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5、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玩法:小朋友围成圆圈站好,老师一边出示字卡一边说:青蛙妈妈产下许多圆圆的卵(幼儿儿蹲下双手抱腿,头低下,做圆圈形状),又成小蝌蚪(幼儿小跑步双手放在身后做摇摆状),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幼儿 伸出两只胳膊继续小跑做游泳状),又长出两条后腿(幼儿把两腿分别伸一伸),最后成青蛙呱呱叫又跳(幼儿做蛙跳状,嘴里学青蛙叫声:呱呱呱)。

  教学反思

  1、本节活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小青蛙的生长过程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达到课程整合的目的。小朋友学到了青蛙的外形特征,以及它演变过程。幼儿在本节课中知道也青蛙是由小蝌蚪变来了。

  2、本节课少讲了青蛙的益虫,教导幼儿要从小保护它们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告诉大家环境在不断恶化,但有些小动物还是坚持自己的工作,帮人们捉害虫,引入本篇课文。

11、大班科学活动青蛙和蝌蚪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春天来了,万物苏醒。很多小朋友都对昆虫很感兴趣,所以特设这个活动让小朋友认识青蛙。

  活动目标

  1、明白青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爱护、关注小动物的情感。

  2、观察并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通过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了解青蛙从卵变蝌蚪最后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3、锻炼幼儿的肢体动作协调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过程,青蛙为什么是吃虫子的好蛙?

  活动准备

  青蛙图片,《小蝌蚪找妈妈》挂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引导幼儿欣赏图片并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

  2、这些青蛙平时都是吃什么长大的呢?

  3、你们害怕青蛙吗?为什么?你们会去捉青蛙或吃青蛙吗?

  二、青蛙外形特征

  1、自主探索:请幼儿仔细观察青蛙图片、模型,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如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通常为茎绿色,趾间有薄膜相连,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

  2、集体探索:你见过青蛙,听过青蛙的叫声吗?说说青蛙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

  三、探索青蛙生长过程

  1、出示《小蝌蚪找妈妈》挂图,讲述故事。

  2、提问:水草上沾着的一团圆圆的东西是什么?大脑袋长尾巴、游来游去的动物是什么?是由什么变来的?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幼儿复述故事。

  4、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玩法:小朋友围成圆圈站好,老师一边出示字卡一边说:青蛙妈妈产下许多圆圆的卵(幼儿蹲下双手抱腿,头低下,做圆圈形状),又成小蝌蚪(幼儿小跑步双手放在身后做摇摆状),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幼儿伸出两只胳膊继续小跑做游泳状),又长出两条后腿(幼儿把两腿分别伸一伸),最后成青蛙呱呱叫又跳(幼儿做蛙跳状,嘴里学青蛙叫声:呱呱呱)。

  活动反思

  在本节课中,小朋友学到了青蛙的外形特征,以及它演变过程,也知道青蛙是由小蝌蚪变来的。但是由于活动准备只是图片,有几个孩子不积极参加,如果再添加几个相关动画视频,我觉得会调动起更多孩子的兴趣。本节课少讲了青蛙是好蛙,教导幼儿要从小保护它们。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告诉大家环境在不断恶化,但有些小动物还是坚持自己的工作,帮人们捉害虫,引入本篇课文。

12、大班科学活动青蛙变蝌蚪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明白青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爱护、关注小动物的情感。

  2、观察并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通过故事《小青蛙找妈妈》了解青蛙从卵变蝌蚪最后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3、培养幼儿身体平衡能力及跳的能力,锻炼幼儿的肢体动作协调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过程,青蛙为什么是益虫?

  教学准备

  青蛙图片,《小蝌蚪找妈妈》挂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蝌蚪的特征

  1、请幼儿猜谜:河里抓青蛙,抓到黑娃娃,大大头来,细尾巴中的黑娃娃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蝌蚪长什么样子?(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

  2、请幼儿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幼儿自由发言。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游动、尾巴)

  引导幼儿欣赏图片并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

  2、这些青蛙平时都是吃什么长大的呢?

  3、你们害怕青蛙吗?为什么?你们会去捉青蛙或吃青蛙吗?

  二、青蛙外形特征

  1、自主探索:请幼儿仔细观察青蛙图片、模型,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如并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通常为经绿色,趾间有薄膜相连,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

  2、集体探索:你见过青蛙,听过青蛙的叫声吗?说说青蛙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

  三、探索青蛙生长过程

  1、出示《小蝌蚪找妈妈》挂图,讲述故事。

  2、提问:水草上沾着的一团圆圆的东西是什么?大脑袋长尾巴、游来游去的动物是什么?是由什么变来的?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幼儿复述故事。

  4、比较青蛙和蝌蚪

  1、教师请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

  ⑴青蛙长什么样子?(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

  ⑵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⑶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不同?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5、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玩法:小朋友围成圆圈站好,老师一边出示字卡一边说:青蛙妈妈产下许多圆圆的卵(幼儿儿蹲下双手抱腿,头低下,做圆圈形状),又成小蝌蚪(幼儿小跑步双手放在身后做摇摆状),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幼儿 伸出两只胳膊继续小跑做游泳状),又长出两条后腿(幼儿把两腿分别伸一伸),最后成青蛙呱呱叫又跳(幼儿做蛙跳状,嘴里学青蛙叫声:呱呱呱)。

  教学反思

  1、本节活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小青蛙的生长过程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达到课程整合的目的。小朋友学到了青蛙的外形特征,以及它演变过程。幼儿在本节课中知道也青蛙是由小蝌蚪变来了。

  2、本节课少讲了青蛙的益虫,教导幼儿要从小保护它们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告诉大家环境在不断恶化,但有些小动物还是坚持自己的工作,帮人们捉害虫,引入本篇课文。

13、大班教案:小鱼游游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小鱼游游

  活动背景

  教室的自然角里总会饲养几条小鱼,它给孩子的活动空间带来生气。小年龄孩子比较喜欢动感的事物,他们每天都会在鱼缸前,与小鱼或说说话或喂点食物的。所以,孩子的探索活动就从小鱼开始。

  如果你的孩子对自然角的小乌龟或其他的小动物感兴趣,那么孩子探索也可以从小乌龟或其他小动物开始。总之,孩子对自然的探索可以从生活环境中熟悉的对象开始。

  内容与要求

  1、喜欢鱼,了解鱼的外形特征。

  2、用纸折鱼,并调换各种颜色涂画鱼。

  活动准备

  1、鱼缸里养着各种色泽鲜艳的鱼。

  2、三角形色纸、蜡笔、水池或鱼缸。

  过程与指导

  一、欣赏鱼缸里各种鱼,说说它们的特征

  你喜欢鱼缸里的哪条鱼?为什么?

  ——从自己喜欢的鱼特征着手,孩子的观察会比较积极主动一些。另外,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使孩子的答案也具有个性色彩。 幼儿1:我喜欢这条鱼,它是三角形的,很好看。(老师在磁板上,出示没上色的三角形的鱼。)

  幼儿2:我喜欢这条鱼,它身上黄的黑的(鱼鳞)很好看。(老师出示彩色的鱼鳞)

  老师:这是鱼身上好看的衣服,叫鱼鳞。

  幼儿3:我喜欢这条,它的尾巴很好看。

  老师:它的尾巴怎么样的?

  幼儿3:很大的,游的时候,一抖一抖的。

  老师:哦,是一甩一甩的。(出示大大的鱼尾巴)

  幼儿+4:我喜欢它的眼睛,大大的,和别的不一样。

  幼儿5:叫水泡眼。

  老师:对,这种大大眼睛的鱼叫水泡眼。(出示大眼睛鱼)

  ——老师还准备了鱼的其他特征部分:鳍、红色鱼鳞、圆身体的鱼等等,随时准备将孩子关注的部位,呈现出来让大家分享。

  ——在孩子的观察过程中,没有人注意鱼的嘴巴,于是,老师引导:“你们去看看鱼嘴巴是怎么样的?”孩子在观察之后,纷纷边模仿边议论:“这样一动一动”、“这样一张一张吃东西的"。 (老师根据孩子的观察)小结:鱼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它们有的是……有的是……身上鱼鳞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很好看;它们有漂亮的尾巴,游起来一甩一甩的;有的鱼有大大的眼睛;它们的嘴巴一直在动,很好玩的……

  二、做纸鱼

  1、(出示一个盛满水的空鱼缸)这里一条鱼也没有,我们一起做些好看的鱼,放在里面,让这只鱼缸里也有许多鱼儿游。

  ——如果想保留孩子的作品,可以在墙面上布置一个鱼缸或海洋的图案,让孩子的作品在其中展示。

  2、制作纸鱼。

  提示:添画完眼睛和嘴巴后,调换各种颜色画美丽的鱼鳞,如“你们看,这条鱼为什么那么好看,因为身上鱼鳞是彩色的",“你的小鱼好看吗?鱼鳞是五颜六色的",或“想办法让鱼鳞也变成五颜六色的"等等。

  ——这里的制作内容,可以根据孩子的已有水平进行表现,如:可以有各种形状的鱼,让孩子用蜡笔或彩泥添制鱼鳞。

  三、让鱼儿游游

  把自己做的纸鱼放在鱼缸里,互相欣赏,找一找哪些鱼最美丽。它们的鱼鳞有什么颜色。

  ——展示在墙上,就可以慢慢欣赏了。

  奇怪得很,孩子的举动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他们更喜欢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当宝贝一样,不舍得放在水里。于是,我用蓝色的油画棒在塑板墙上画了一个大鱼缸,里面有蓝蓝的水波,孩子们纷纷让自己的“小鱼”,在墙上的鱼缸里游,还不停地向伙伴介绍:“这条是我的”,“我的小鱼好看",煞是热闹。

14、大班美术活动教案:可爱的小蝌蚪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幼儿掌握毛笔的握笔姿势,学习用墨汁、颜料画小蝌蚪及相关景物。

  2、让幼儿获得初步的中国画知识,了解文房四宝等材料,使幼儿热爱中国画,感受中国画的魅力。

  3、培养幼儿表现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并逐步提高绘画创作能力。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教学准备:

  1、 笔、墨、纸、砚,毛笔若干,墨汁,清水,绿色颜料,宣纸、报纸。

  2、电视、DVD、U盘。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安静,以谜语《小蝌蚪》引出课题,并用毛笔画出小蝌蚪,激发幼儿兴趣。

  2、出示笔、墨、纸、砚,引导幼儿认识中国画的作画工具,欣赏一些中国画,感受国画的魅力。

  3、了解毛笔的结构,学习毛笔的握笔姿势。

  4、教师示范讲解画出小蝌蚪及水草,然后用绿色颜料涂满画纸。注意:用墨不能太多,小蝌蚪的尾巴一定要细细的,弯弯的;涂色的毛笔和画蝌蚪的毛笔不能弄混了。

  5、幼儿作业,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幼儿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

  6、幼儿互相欣赏作品,并学小蝌蚪游来游去找妈妈。

  活动反思:

  1、幼儿能够充分感受到国画的魅力,认识国画的作画工具,对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幼儿初步学习使用毛笔和墨汁颜料进行绘画,能够大胆完成作业,大部分幼儿作业效果好。

  3、由于幼儿初步接触国画技法,不能较好的运用墨汁,出现太燥或太湿的情况,以后可以多进行这样的练习。

15、大班美术活动教案:小蝌蚪找妈妈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思路:

  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幼儿。在故事中,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曲折经历,使幼儿了解到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用绘画的形 式表现出来,了解连环画的形式,会区分故事中不同的情节内容,知道其先后顺序,制作成连环画,并且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相互合作的能力。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2、会区分故事中不同的情节内容,知道其先后顺序,并能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制作成连环画。

  3、与同伴协商,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任务。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活动准备:

  1、白纸裁成32k,数量7倍于幼儿人数。

  2、事先熟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内容。

  3、水彩笔、连环画、动物图片、订书机。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主要情节。

  1、播放录音,再次欣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2、提问:小蝌蚪刚生下来是什么样子?

  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自己的妈妈了?

  小蝌蚪去找妈妈,先碰到了谁?后来又碰到了谁?最后它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

  小结:小蝌蚪遇到了鸭妈妈,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二、讨论:怎样制作连环画?

  1、师:小朋友知道什么是连环画吗?(连环画就是由一张张连续的画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按次序装订起来,就成了一本连环画。)

  2、怎样来做连环画呢?

  ①.画故事。每张纸画一个故事情节,有几个情节就画几张纸。

  ②.把画好的故事内容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并写上页码。

  ③.装饰封面。利用故事的名字《小蝌蚪找妈妈》,画在封面上,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本连环画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故事。

  ④.装订。

  三、请幼儿欣赏图画书,边思考边讨论绘画方法。

  教师:这么长的故事我们可以怎么画?(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时怎么分工?一共要画几张?有哪几张?

  四、播放故事,幼儿绘画,制作连环画,老师巡回指导,给予及时的帮助。

  教师注意提醒幼儿根据情节的发展表现完整的画面。

  难点: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五、幼儿之间互相欣赏、交流。

  教学反思:

  在上好一节课时,我们一定要做好活动准备,包括了物质准备,我做了40个小蝌蚪的头饰,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模仿蝌蚪的乐趣、画好了40幅彩色的池塘背景图,让每个孩子在视觉上体验美的乐趣,受到美的熏陶。同时要做好经验准备,课前我问孩子们,看过《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和故事吗?没想到有的幼儿从来没有看过、也没听过这个故事,虽然是少数的孩子,但是在课前需要孩子们都能了解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于是我在网上找到了这个动画片,还是我小时候看的上海制片厂的水墨画的动画片,没想到每个孩子都聚精会神非常认真地观看,并且要求再看一遍,连我都和他们一起重温了我的童年了。现在的孩子只看《喜洋洋和灰太狼》之类新的动画片。我问孩子们见过小蝌蚪吗?大部分的孩子只是从动画片、图画书上见到过,所以我决定在上课时要给孩子们拿几只活的小蝌蚪,他们一定很感兴趣、很开心。感觉孩子接触活的动物太少了,接触大自然的也太少了。我让家长回家带孩子了解小蝌蚪进化青蛙的过程,有条件的话,家里养几只小蝌蚪,让孩子亲身观察,没有的话可以看图书和上网了解,虽然这个知识点不是活动目标的内容,但是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加强家园联系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可以引导家长在家如何教育孩子,都教育什么。老师也要有经验准备,做好预设问题,熟记教案,把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预想到,做好相应的准备和方案。孩子们上课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厚,尤其是让两个孩子到前面做示范,画蝌蚪,两个孩子都不想回去了,孩子没有用过棉签画画,所以很好奇,兴趣很高。美术活动,一定要把要求提明确,画画要求,卫生要求,把可能发生的问题都要想到,对幼儿要提出要求。

16、大班美术活动教案:《小蝌蚪》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了解小蝌蚪的特征,让幼儿先观察蝌蚪,再进行点化小蝌蚪。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他们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喜爱美术。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

  2.学习用手指点画的方法进行绘画。

  3.培养幼儿良好的美术常规。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手指点画的方法。

  难点:有创意的安排画面。

  活动准备:

  1.一盆小蝌蚪、示范画。

  2.各种颜色的颜料、盘子、白纸。

  活动过程:

  1.认识小蝌蚪:出示小蝌蚪,引导幼儿观察小蝌蚪,说一说小蝌蚪的外形特征。

  2.游戏:组织幼儿模仿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

  3.手指点画小蝌蚪:

  (1)出示示范画,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上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

  (2)老师示范点画方法:先用手指蘸一些黑色颜料,在白纸上点一个圆就是小蝌蚪的身体,再蘸一些黑色颜料添画小蝌蚪的尾巴,示范添画各种不同形态的尾巴并使画出的小蝌蚪向不同的方向游,最后示范添画水草。

  (3)幼儿尝试用手指点画小蝌蚪,老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颜料不要蘸的太多,小心弄脏衣服、画纸或桌面,同时鼓励幼儿添画水草、小鱼等。

  4.绘画结束:组织幼儿课后整理,养成幼儿良好的美术常规。

  5.分享评价:组织幼儿展示绘画作品,交流欣赏。

  教学反思:

  1.这节美工课,我在备课过程中,自己经过深思熟虑,依照《纲要》中的有关教学理论,深入了解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我感觉到这节课切合幼儿实际,能通过教师的引导,会大大激发幼儿的兴趣。

  2.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容易理解,留给幼儿适当的空间。让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做游戏,动手点画《小蝌蚪》以及展示幼儿绘画作品。小朋友学会了用手点画《小蝌蚪》,小朋友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了解了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美术常规。

  (1)幼儿这节课的兴趣浓厚,积极的用手指点画《小蝌蚪》,小朋友在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均得到自主发展;

  (2)自己初步了解了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基本能把握教育内容核心,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

  (3)师幼互动良好。教师能以幼儿的需要调整教学。如:示范添画小蝌蚪不同形态的尾巴,从而使小蝌蚪向不同方向游。

  3.本节美工课,活动效果良好,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今后自己要不断充电,不断更新知识。

  4.当节听课的老师对这节课评价很好,但自己深深地感觉到学无止境,今后一定要进一步努力。

  (一天又一天,小蝌蚪慢慢长大,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最后变成小青蛙,到庄稼地里吃害虫)

17、小班美术活动教案:小鱼游游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肢体发育还不协调,动手能力弱,这节美术活动可以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动手练习,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目标:

  1.感受图画的快乐情境,愿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2.会使用彩笔画波浪线和圆圈。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小鱼游游》视频及涂色卡片、彩笔、水草、小鱼头饰,《小鱼游》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观看视频(小鱼在水草间游来游去)

  提问:视频中有什么?(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他们在干什么?

  小鱼是怎样游的?我们来模仿一下。

  小鱼在玩什么游戏?他们都躲到了哪里?

  2.幼儿再看视频中的图片(画面定格)

  观察图片中的色彩,感受图片的美。(告诉幼儿图片中,弯弯曲曲的水草线条是波浪线)

  3.涂色

  小朋友,让我们来画一幅小鱼游游的图画吧!(图中水草和泡泡是虚线,让小朋友连线,练习画曲线和圆圈)

  4.游戏

  小朋友带头饰(鱼、水草),扮演水草的小朋友要不停地扭动身体,扮演鱼的小朋友在水草见游来游去,并播放背景音乐《小鱼游》。

  活动反思:

  幼儿能够用笔顺利地画出波浪线和圆圈,深切感受线条美,能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分享快乐。

18、大班美工活动小蝌蚪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了解小蝌蚪的特征,让幼儿先观察蝌蚪,再进行点化小蝌蚪。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他们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喜爱美术。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

  2.学习用手指点画的方法进行绘画。

  3.培养幼儿良好的美术常规。

  4.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5.鼓励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幼儿对美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手指点画的方法。

  难点:有创意的安排画面。

  活动准备

  1.一盆小蝌蚪、示范画。

  2.各种颜色的颜料、盘子、白纸。

  活动过程

  1.认识小蝌蚪:出示小蝌蚪,引导幼儿观察小蝌蚪,说一说小蝌蚪的外形特征。

  2.游戏:组织幼儿模仿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

  3.手指点画小蝌蚪:(1).出示示范画,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上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

  (2).老师示范点画方法:先用手指蘸一些黑色颜料,在白纸上点一个圆就是小蝌蚪的身体,再蘸一些黑色颜料添画小蝌蚪的尾巴,示范添画各种不同形态的尾巴并使画出的小蝌蚪向不同的方向游,最后示范添画水草。

  (3).幼儿尝试用手指点画小蝌蚪,老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颜料不要蘸的太多,小心弄脏衣服、画纸或桌面,同时鼓励幼儿添画水草、小鱼等。

  4.绘画结束:组织幼儿课后整理,养成幼儿良好的美术常规。

  5.分享评价:组织幼儿展示绘画作品,交流欣赏。

  教学反思

  1. 这节美工课,我在备课过程中,自己经过深思熟虑,依照《纲要》中的有关教学理论,深入了解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我感觉到这节课切合幼儿实际,能通过教师的引导,会大大激发幼儿的兴趣。

  2.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容易理解,留给幼儿适当的空间。让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做游戏,动手点画《小蝌蚪》以及展示幼儿绘画作品。小朋友学会了用手点画《小蝌蚪》,小朋友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了解了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美术常规。

  (1) 幼儿这节课的兴趣浓厚,积极的用手指点画《小蝌蚪》,小朋友在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均得到自主发展;

  (2) 自己初步了解了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基本能把握教育内容核心,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

  (3) 师幼互动良好。教师能以幼儿的需要调整教学。如:示范添画小蝌蚪不同形态的尾巴,从而使小蝌蚪向不同方向游。

  3.本节美工课,活动效果良好,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今后自己要不断充电,不断更新知识。

  4.当节听课的老师对这节课评价很好,但自己深深地感觉到学无止境,今后一定要进一步努力。

  (一天又一天,小蝌蚪慢慢长大,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最后变成小青蛙,

  到庄稼地里吃害虫)

  (一天又一天,小蝌蚪慢慢长大,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最后变成小青蛙,

  到庄稼地里吃害虫)

  教学反思:

  1.这节美工课,我在备课过程中,自己经过深思熟虑,依照《纲要》中的有关教学理论,深入了解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我感觉到这节课切合幼儿实际,能通过教师的引导,会大大激发幼儿的兴趣。

  2.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容易理解,留给幼儿适当的空间。让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做游戏,动手点画《小蝌蚪》以及展示幼儿绘画作品。小朋友学会了用手点画《小蝌蚪》,小朋友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了解了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美术常规。

  (1)幼儿这节课的兴趣浓厚,积极的用手指点画《小蝌蚪》,小朋友在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均得到自主发展;

  (2)自己初步了解了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基本能把握教育内容核心,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

  (3)师幼互动良好。教师能以幼儿的需要调整教学。如:示范添画小蝌蚪不同形态的尾巴,从而使小蝌蚪向不同方向游。

  3.本节美工课,活动效果良好,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今后自己要不断充电,不断更新知识。

  4.当节听课的老师对这节课评价很好,但自己深深地感觉到学无止境,今后一定要进一步努力。

  (一天又一天,小蝌蚪慢慢长大,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最后变成小青蛙,到庄稼地里吃害虫)

19、大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再熟悉故事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的发展表现有情节的画面。

  2、学习表现故事中主要角色的外形特征,大胆添画与情节有关的事物。

  3、与同伴协商,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任务。

  活动准备:

  1、幼儿看过连环画故事书,了解什么是连环画。

  2、幼儿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对股市情节比较熟悉。

  3、故事磁带和动画片,图画书《小蝌蚪找妈妈》。

  4、图片:鸭、鱼、龟、鹅、青蛙。彩色笔、纸、订书机等。

  活动过程:

  1、幼儿观看动画片并讨论。

  教师:故事里有哪些动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小蝌蚪找妈妈时先遇到了谁?后遇到谁?是在什么地方遇到的?这些地方有哪些景物?最后他们找到妈妈了吗?

  2、请幼儿欣赏图画书,边思考边讨论绘画方法。

  教师:这么长的故事我们可以怎么画呢?小组合作时怎样分工?一共要画几张?有哪几张?每幅图上可以画些什么?怎么画?除了动物,还能画什么?

  教师出示一本图画书u,提醒幼儿制作完整的连环画。

  3、播放故事,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注意提醒幼儿根据情节的发展表现完整的画面。

  难点: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4、幼儿之间互相欣赏、交流,教师评价。

  教师:你们小组是怎么合作制作连环画的?哪一组的连环画画得最好?为什么?你们是怎么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的?

  教学反思:

  在上好一节课时,我们一定要做好活动准备,包括了物质准备,我做了40个小蝌蚪的头饰,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模仿蝌蚪的乐趣、画好了40幅彩色的池塘背景图,让每个孩子在视觉上体验美的乐趣,受到美的熏陶。同时要做好经验准备,课前我问孩子们,看过《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和故事吗?没想到有的幼儿从来没有看过、也没听过这个故事,虽然是少数的孩子,但是在课前需要孩子们都能了解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于是我在网上找到了这个动画片,还是我小时候看的上海制片厂的水墨画的动画片,没想到每个孩子都聚精会神非常认真地观看,并且要求再看一遍,连我都和他们一起重温了我的童年了。现在的孩子只看《喜洋洋和灰太狼》之类新的动画片。我问孩子们见过小蝌蚪吗?大部分的孩子只是从动画片、图画书上见到过,所以我决定在上课时要给孩子们拿几只活的小蝌蚪,他们一定很感兴趣、很开心。感觉孩子接触活的动物太少了,接触大自然的也太少了。我让家长回家带孩子了解小蝌蚪进化青蛙的过程,有条件的话,家里养几只小蝌蚪,让孩子亲身观察,没有的话可以看图书和上网了解,虽然这个知识点不是活动目标的内容,但是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加强家园联系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可以引导家长在家如何教育孩子,都教育什么。老师也要有经验准备,做好预设问题,熟记教案,把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预想到,做好相应的准备和方案。孩子们上课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厚,尤其是让两个孩子到前面做示范,画蝌蚪,两个孩子都不想回去了,孩子没有用过棉签画画,所以很好奇,兴趣很高。美术活动,一定要把要求提明确,画画要求,卫生要求,把可能发生的问题都要想到,对幼儿要提出要求。

20、大班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童话故事,感受"妈妈们"的热情和关怀。

  2、了解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生长过程和各种动物的基本特征。

  3、学习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表演故事的基本情节,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学习包书;各种"妈妈们"的头饰、小青蛙的头饰;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教师边出示画面边配乐朗读全文,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2、指导幼儿复述人物对话,要启发幼儿通过不同语调、速度、音色和节奏表表现妈妈们的不同形象。

  3、组织幼儿分组讨论(可边拿手中的小图画书边讨论):

  (1)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妈妈们对话时使用了哪些礼貌用语?这有什么好处?

  (2)动物妈妈们的外形特征各有哪些不同?

  (3)小青蛙的生长变化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可让幼儿边找材料边求得答案。)

  (4)最后请各组派一人来分别回答这些问题。

  4、引导幼儿自由组合成几个表演组,自己创设场景表演故事情节,教师当"妈妈"的角色,参与表演,有目的地指导幼儿表演。

  5、让幼儿自己选择故事某个情节的画面作画。展示幼儿的画,让幼儿画好的作品与其他人分享。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语言活动,讲了一则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故事内容简单,容易让幼儿理解,易懂,采用的是鼓励,引导学习方式。

  在过程中大部分幼儿基本上理解了故事内容,并很积极的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大胆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对故事的兴趣也很高,在回答问题时老师不光让举手的幼儿回答,还向没有举手,表达能力不太好的幼儿提出了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只要说对一半也进行了鼓励.

  如果让我再一次上的话,我会加关于故事的动画片,光盘上只讲了故事 ,没有画面。

21、大班主题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在实践中尝试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积累合作经验。

  2.能积极、大方地参与游戏,生动形象地表现角色。

  二、活动准备:

  故事中各种动物的头饰,简单的池塘环境布置;熟悉故事,对蝌蚪的生长活动很感兴趣,有比较丰富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1. 引起回忆,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师: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排练一个节目,节目的名字叫什么?里面有哪些小动物?

  2.回忆上次游戏出现的问题,师幼共同商讨解决。

  (1)昨天排练节目的时候,我们发现,当音乐开始的时候鸭妈妈、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们都能马上上来,可后面跟着的宝宝们没有马上出来,是什么原因呢?;.来源屈.老师教。案网;(不听音乐、注意力不集中)(2)今天排练的时候,宝宝们的动作一定要跟着妈妈。

  3.幼儿选择角色,进行表演。

  (1)我们小朋友都选好了自己的角色,但在表演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2)今天我们表演的时候老师还有一个要求,表演结束后我们要选出6个最佳表演奖,每种小动物中选出一个表演得最好的小演员。

  (3)什么样的表演可以评为最佳表演奖?

  4.幼儿体验游戏。

  师:小演员们都准备好了吗?演出就要开始了。请欣赏表演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幼儿进行表演。

  5.评价和小结。

  (1)师:你们觉得今天的表演中,谁可以获得"最佳表演奖"?为什么?(从声音、动作、表情等进行评价)(2)刚才的游戏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该怎么办?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活动课堂很有趣。它主要是对话,是培养儿童语言发展的良好材料。重新思考由我自己设计的该活动类,尽管有成功的一面,但仍然存在许多缺点。

  我认为此类课程的设计自然,流畅,生动。教学内容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风格。生动的视觉教具是孩子们的兴趣所在。首先,向老师询问孩子们,当他们回家而不见母亲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让孩子们知道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然后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不仅集中了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使孩子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老师的操作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的表情,孩子们对小燕的各种动态有一定的了解。老师首先让孩子们了解小燕的特点,然后让孩子们讨论小樽游泳的逆转,如何改变小樽游泳的方向,突出本活动课的重点。巧妙地将语言发展,数字感知和探索结合起来。

  Xiaokeke :蝌蚪(英语:t)在古代,写“ Kingdou ”是青蛙和狒狒的幼虫,也被称为糯鸡蛋。刚孵出的柴刀,身体呈纺锤形,没有四肢,嘴巴和内痔。它的尾巴很长,侧面平坦。外蝎在头部的两侧分支。它吸附在水草上,并依靠体内剩余的蛋黄来提供营养。主要是团体。随着蟑螂的成熟, 它们开始退化,逐渐从四肢中生长出来,然后(对于青蛙和)通过凋亡(控制细胞死亡)逐渐退化其尾巴。活动课的重点。

22、大班语言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欣赏并理解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2. 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3. 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 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 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 课件《小蝌蚪找妈妈》。

  2. 小蝌蚪、小鸭、小鱼、乌龟、小鹅、青蛙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 . 讨论

  教师播放课件【图片欣赏】和【视频欣赏】,丰富幼儿对小蝌蚪认识。

  教师:你们见过小蝌蚪么?它们长得什么样子?

  二 . 故事《小蝌蚪找妈 妈》

  1. 教师播放课件【故事欣赏】,幼儿边看课件边欣赏故事, 1 - 2 次。

  2. 教师播放课件【故事教学】,教师请幼儿观察画面回忆故事或者指向 " 小蝌蚪第一次遇到了谁 " 等文字按钮。

  教师: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都遇到谁了?它们怎么说的?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子?

  三 . 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幼儿根据故事讨论小蝌蚪是怎么长大变成青蛙的,教师可结合课件【成长视频】来开展这一活动。

  活动延伸:

  幼儿分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

  活动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的设计整体来说是自然、流畅、轻松活泼的,教学内容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方式,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具是孩子们兴致盎然。首先从老师问孩子们,回家没看见自己的妈妈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导入,让幼儿知道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之后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不仅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也让幼儿有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老师的操作活动有着很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的表达,孩子们对小蝌蚪的各种动态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师先让孩子了解小蝌蚪的特征,再让幼儿讨论小蝌蚪游动的反向,是怎样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的,突出了本节活动课的重点。将语言发展,数的感知,探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相关阅读
推荐
  • 大班科学活动:一天中的气温变化

    目标:1、 知道一天的气温是会变化的,能根据生活经验,大胆地猜测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时间段。2、 能正确使用温度计,连续记录一天中的气温变化。准备:1、 记录表一天中的温度变化,笔。2、 温度计。 过程: 1、 播报天气预报,问题导入: l 师:一天中的温度一样吗?有什么变化? l 老师播报天气预报,提出问题: 每天都有一个最高气温,一个最低气温,你觉得一天中什么时间的温度最高,什么时间的温度最低? 幼儿讨论。 2、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记录猜测结果。 l 介绍纪录表。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温度

  • 大班科学活动:剥花生

    执教教师:南京市实验幼儿园 王俊君 执教班级:大一班 课题:剥花生 目标:1.感知花生的构造,知道花生中花生米的数量是不同的。 2.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米的数量。 3.尝试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多次剥花生、做记录的活动。 准备:1.每桌花生1盆40个左右;铅笔、分类盒、记录单人手一份;每桌两只空盆 2.事先将花生轻压出口子,方便幼儿剥。 剥花生统计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一共 3.教师记录大表 剥花生统计表 过程: 1. 猜谜语,引起剥花生的兴趣。 l 猜谜语。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 大班科学观察操作活动——各种各样的伞

    设计意图 初夏雨水多,阳光烈,伞是幼儿经常接触的用品,他们通常对伞都很感兴趣。借此机会,可以让孩子了解伞面是利用不吸水的布制成的,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布的吸水性,从而理解伞面的制作道理。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掌握的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通过实验检验自己或别人的假设。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 2、 通过实验初步感知不同布的吸水性不同。 3、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质地的布块若干(棉布、纱布、绒布、尼龙布、麻布、塑料布等)及眼药水瓶若干。 过程

  • 大班科学活动《常绿树和落叶树》

    目标:1、了解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基本特征,初步知道它们的不同点。(重点)2、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辨认几种常见的落叶树和常绿树。(重难点)3、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难点:为什么有的会落叶,有的树不会落叶? 重点突破策略: 1、表格梳理(侧翻的方法) 2、游戏巩固(我来考考你) 3、操作体验 难点突破策略: 1、三个多媒体课件的层层递进。考考你常见的两种树欣赏感受现象 2、图片两张,直观(蜡质的表现用塑封纸封起来) 流程: 发现问题(小问号)解决问题,观察、比较及时提升,每个环节知识

  •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各种各样的管子

    大班科学教案:各种各样的管子 (作者:东营区实验幼儿园 王昆)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管子,并懂得其用途。能根据管子的不同特点进行简单归类。 2、知道不往带管子的通道中乱扔东西。 3、会玩传声筒游戏,感受管子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管子及多媒体图片,硬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活中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管子。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可就不那么方便了。教师问: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都有些什么样的管子?答:自来水管、下水道管、电线外管、油烟机管、洗衣机管等。 二、管

  • 大班科学活动:木制品大集合

    从本学期开始对幼儿园的一级教师尝试进行备课的改革。而之所以有这样的一种设想,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一、现有备课模式的局限 老师们现在的备课流程基本上还是以参考教科书为主,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融入较为欠缺,尤其是活动过程,撰写时重点不明显,或者写了策略,或者写了教师的指导语,或者策略与指导语会混在一起写,活动过程不是太清晰。 二、新备课模式的优势 新的备课模式在活动过程中采用策略+指导语的方法,能让老师们清楚地梳理活动过程的要点,也能在备课中融入自己的思考。 1.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清楚的活动流程是开展有

  •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大自然的语言

    目标预设 1.视听结合,获得动植物所传递的季节气候变化的信息。 2.能留意身边常见事物与现象,喜欢思考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3.在交流与分享中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收获.愿意向同伴学习。 活动准备 1.有关“电闪雷鸣、蚂蚁搬家、桃花盛开”的视频,“砸金蛋”课件。 2.自制绘本的材料:7张65cm×50cm的铅画纸(6张为背景:淡绿一春,深绿一夏,金色一秋,白色一冬,粉红一晴,淡蓝一雨,供孩子分类张贴景色画;1张为封面“大自然的语言”)。半张A4纸大小的彩色风景画,分别是:春的语言(桃花盛开,柳树发芽

  • 《图形娃》游戏活动:图形哥哥乘坐观览车

    《图形娃娃》游戏活动简介 《图形娃娃》是图形发散类的游戏。图形发散能力指的是处理具体形象信息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自由绘画、积木搭建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都需要这种能力。本单元的游戏活动主要是发展幼儿从不同角度对图案进行分类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活动中,以“小导游”为主线,在“做导游”、“带领图形哥哥坐观览车”、“带领图形妹妹坐碰碰船”、“配图案比赛”等活动中,引导幼儿将图案按照图形数量、种类、位置关系等特点进行多角度的分类。通过活动培养幼儿从多个角度理解图案的特征,灵活对图案进行分类的能力,同时也增

  •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小螺丝,大秘密》

    设计思路 《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其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螺丝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小小的螺丝却能将大大的物体牢牢地固定住,这大和小的强烈对比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同时螺丝的可操作性很强,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活动目标 1.在观察中感知螺丝的结构、螺纹的设计以及大小的匹配。 2.通过亲自操作、探索,知道螺丝在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连接、固定物体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