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10 10:35:13
《小班语言课教案谁咬来我的大饼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活动目标
1、 初步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对比了解不同动物的牙印是不一样的。
2、 尝试用完整的语句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3、 喜欢绘本,体验阅读和想象所带来的快乐。
4、 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小猪、小鸟、兔子、狐狸、鳄鱼、河马的图片。
2、大饼的教具
3、ppt
4、饼干
活动过程
一、 出示大饼,引出课题:
师:今天徐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样东西,你们看看是什么?
1、出示大饼图片:看,这是什么?(大饼),看一看大饼是什么样的?(圆圆的)啊呜一口,可能会是什么味道呢?(。。。)
2、这么香的大饼是谁做的呀?(出示小猪睡在大饼上的画面)
这个香香的大饼是小猪做的,我们一起来学学小猪做饼。(和和面,搓搓圆,擀面杖擀一擀,大家加油哦)
3、小猪做完大饼太累了,他躺在大饼上面睡着了。可是一觉醒来发现......(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 (教师出示有缺口的大饼与幼儿互动提问幼儿)咦,大饼怎么样了?教师引导幼儿看看:大饼上有一个牙印是什么形状的?(半圆形的)到底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幼儿猜测)
4.教师边操作大饼教具边走到幼儿座位问个别幼儿:“xx,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二、结合图片,以“牙印”为线索,理解故事内容
师:小猪决定去问问它的朋友,它走啊走,遇到谁啦?(小鸟)
小猪问:“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小鸟说:“不是我,不是我!你看,小鸟啊呜在大饼上咬了一口(取走大饼一小块)
师:小朋友帮小猪看看,是小鸟咬的吗?它的牙印与这个一样吗?(鸟的牙印和半圆形的牙印对比)(不一样)小鸟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的)对,因为他的嘴巴是尖尖的,像小小的三角形,所以咬出来的牙印是三角形的)
和原来的那个牙印一样吗?是不是小鸟咬的呢?
小猪说:嗯,果然不一样。他继续往前走,小猪又遇见了谁呢?
(2)出示小兔图片,提问:这是谁?(小兔)
小猪问小兔:“小兔,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小兔说:“不是我,不是我!不信你看,小兔在大饼上啊呜咬了一口(取走大饼一小块)
提问:它的牙印和这个一样吗?(兔嘴和半圆嘴对比)(不一样)小兔的牙齿是什么样的?(小兔有两颗大大的门牙)。是小兔咬的吗?(不是)
小猪说:果然不一样。小猪又往前走,这时遇见了狐狸。
(3)出示狐狸图片
它会怎么问狐狸呢?谁来帮小猪问问狐狸,谁来用响亮的声音问一问… “狐狸,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大家一起问:“狐狸,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狐狸说:不是我,不是我。狐狸也在大饼上啊呜咬了一口(取走大饼一小块)
提问:狐狸在大饼上咬了一口是怎么样的?(大大的三角形)和半圆形的牙印一样吗?(不一样)狐狸的嘴巴是什么样的?(也像小鸟的嘴一样是尖尖的,但比小鸟的大,是大大的三角形。 是不是狐狸咬的?(不是)
小猪看了之后说:果然不一样。它还继续往前走,小猪又遇见谁了?
4、出示鳄鱼图片,提问:这是谁?(鳄鱼)
小猪会怎样问鳄鱼?大家一起问:“鳄鱼,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鳄鱼会怎么说:不是我,不是我。你看!鳄鱼在大饼上咬了一口,(取走大饼一块)鳄鱼咬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尖尖的,像锯齿一样)是鳄鱼咬的吗?看来也不是鳄鱼咬的。
小猪说:果然不一样。最后小猪又遇见了谁?(河马)
(4)出示河马图片,提问:这是谁? (河马)
小猪会怎样问河马?大家问:“河马,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大河马张开大大的嘴巴,轻轻地咬了一小口。小猪的大饼怎么样了,快被吃完了。河马咬出来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大大的牙印。
小结:小鸟的嘴巴咬出来的一口是小小的三角形,小兔的是两颗大大的门牙, (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狐狸咬了一个大三角,鳄鱼咬掉了一个大锯齿,河马咬掉了半个大饼,他们咬的牙印和这个半圆形的牙印都不一样,所以都不是它们咬的。那到底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呢?
我们一起到故事里去找一找吧!
三、 完整欣赏故事。
1、幼儿观看ppt,完整欣赏故事。
2、故事欣赏完后,教师提问:“是谁咬了大饼呀?”(小猪自己)
“为什么是小猪自己?”看一看小猪咬过的牙印是什么形状的?(因为他们的牙印是一样,都是半圆形)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用问题“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贯穿于整个活动,从而调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孩子们通过对PPT的观看,了解了小猪去问了小鸟、兔子、狐狸、鳄鱼、河马,它们都通过自己咬一口大饼来验证不是自己咬的。最后饿了的小猪自己咬了一口大饼,牙印和开始的一样,原来是自己咬的大饼。
这是一节语言课,孩子们在听一听、学一学、说一说的过程中练习角色对话,在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的过程中知道不同动物的牙齿印是不同的。孩子们在说的过程中大胆讲述,在想一想的环节中说出了小动物咬的牙印的样子,像什么,大胆猜想、讲述。但是活动中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上课时还不够从容,一开始当PPT没有插话筒时,影响了上课的状态,接下来,孩子们的情绪我也调动的不够,课堂中师幼互动还不够轻松、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让自己的教学课堂充满魅力。
绘本活动《谁咬了我的大饼》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对比了解不同动物的牙印是不一样的。
2、尝试用完整的语句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3、在学学、说说、做做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5、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ppt、故事视频、图片各一张(小猪、小鸟、狐狸、兔子、鳄鱼、河马)、山楂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师:咚咚咚,今天呀,陈老师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小猪做了一个大饼,累的睡着了,等他醒来一看,咦,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啊?
师: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到底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呢?瞧,大饼在这,我们先来看看大饼上的缺口是什么形状的?(半圆形的)我们一起帮小猪猜猜是谁咬了它的大饼?(幼儿猜测)二、理解故事1、师:小猪决定去问问它的朋友, 它走啊走,遇到谁啦?(小鸟)小猪会怎样问它呢?(请幼儿问)师:小朋友帮小猪看看,小鸟咬的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小鸟咬的大饼是三角形?(因为它的嘴巴是尖尖的,小小的三角形,所以咬出来的牙印是三角形)和原来的那个牙印一样吗?是不是小鸟咬的呢?
2、师:小猪又遇见谁啦?(小兔)小兔咬出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猜测)小猪会怎样问小兔呢?"小兔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兔子咬的牙印是怎么样的,(突出小兔的三瓣嘴、门牙)你们看是不是小兔?(不是)3、(出示ppt4)小猪又遇见了狐狸,谁来帮助小猪问问狐狸吧,还有谁来用响亮的声音问一问 "狐狸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狐狸在大饼上咬了一口是怎么样的,(大大的三角形)。和半圆形的牙印一样吗?是不是狐狸咬的呢?
4、(出示ppt5)小猪又遇见谁了?(鳄鱼)小猪会怎样问鳄鱼?猜猜鳄鱼咬出来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鳄鱼咬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尖尖的,锯齿一样)看来也不是鳄鱼咬的。
5、(出示ppt6)最后小猪又遇见了谁?(河马)小猪会怎样问河马?河马张开大嘴,轻轻的咬了一小口,看看,大饼变得怎么样了?河马咬出来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小鸟的嘴巴咬出来的一口是小小的三角形,小兔的是三瓣嘴, 狐狸咬了一个大三角,鳄鱼咬掉了一个大锯齿,河马咬掉了半个大饼,他们咬的牙印和这个半圆形的牙印都不一样,所以都不是它们咬的。那到底会是谁咬的的呢,真奇怪!(边总结边出示小动物)6、教师继续讲述结尾:(出示ppt7)小猪的肚子也有点饿了,它也咬了一口,啊呜!(吧唧吧唧)真好吃!他一边嚼着大饼一边想: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原来是小猪自己咬的!
三、延伸活动:送饼干1、老师这里有许多小饼干,看看上面的缺口是不是它们咬的呢?
2、(分别出示不同缺口的饼干)让小朋友猜猜是谁咬的,然后请个别幼儿送给相应的小动物。(送的时候说一句我送饼干给你吃)3、这里还有许多饼干,都是这些小动物咬的,请小朋友每人拿一块饼干,仔细看一看饼干缺口是什么样子的,和谁的嘴巴像,就把它送给谁。
4、集体检查送的是不是正确。
活动反思:
《谁咬了我的大饼》是一个轻松诙谐的绘本故事,故事情节充满悬念,看到最后,结局令人感到意外,让幼儿体验到了绘本故事带来的快乐。因此这个故事是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是幼儿感兴趣的。
活动中的三个目标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包含了认知、能力和情感目标,活动过程紧紧围绕这三个目标设计,我在导入环节中以谈话为主,谈话的内容与幼儿切身经验有关,因此幼儿都能大胆地交流,也能马上投入到活动当中。接下来让幼儿带着问题进入故事,进入活动的第二环节——“谁咬了我的大饼”,也是活动的重点环节,课件中生动的画面一下就吸引了孩子的眼球,让幼儿对不同动物在大饼上的牙印有了直观的对比感受,激发了他们大胆猜想故事情节的欲望。在引导幼儿尝试完整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这一环节,目标是层层递进的,1、让幼儿听小猪说。2、教师引导幼儿一起说。3、请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单独说。4、鼓励全班幼儿一齐说。最后活动在“咬一咬”的轻松氛围中结束,在这一环了中,幼儿既能亲口尝到大饼又能把自己的牙印和动物的牙印做对比,幼儿的兴趣很高。
设计意图:
绘本《谁咬了我的大饼》是一个幽默、有趣的故事:小猪一次次地让一些动物在自己辛苦做的大饼上咬上一口,就是想看看动物们的牙印,以此找到那个趁自己睡觉而偷咬自己大饼的动物。该绘本语言重复简短,画面夸张形象,而且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自然地感受到了不同动物的不同牙印。
在活动的设计上,我紧紧抓住"齿印"这个线索,引导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观察、比较不同动物在这块大饼上留下的不同齿印,从而帮助小猪找出这个咬大饼的真正"小偷",同时我鼓励孩子们学习讲述小动物之间的对话。对于故事的理解我也是让孩子们在"设悬--释悬--设悬--释悬……"这样的结构下逐步深入,这样的方式也使得重复的故事情节和对话变得生动有趣。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孩子们参加分享活动,一起品尝饼干,观察比较自己和别人的齿印。
活动目标:
1.在看看、猜猜、说说中,感受有趣的故事情节。
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感受不同动物的不同齿印,并能进行匹配活动。
3.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想象,体验阅读的快乐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5.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活动准备:
1.《谁咬了我的大饼》PPT。
2.动物图片及咬过的饼干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测想象,激发兴趣。
1.出示圆形,猜测。"看,这是什么?"
2.迁移想象。"什么东西是圆形的?"
二、看看说说,阅读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开头,激发阅读的兴趣。
"有一只很胖的小猪……等它醒来,咦?怎么了?"
"会是谁咬了它的饼干?"
2.感知小猪询问小鸟的故事情节。
(1)教师讲述部分内容。
(2)提问:"小鸟咬出了什么形状?原来咬出的是什么形状?是小鸟咬的吗?"
3.感知小猪询问小兔的故事情节。
(1)感受角色,询问小兔:"谁来学学小猪问问小兔?一起来学学呢。"
(2)比较齿印:"哪个是小兔咬的?比比原来的呢?"
4.感知小猪询问狐狸的故事情节。
5.感知小猪询问鳄鱼的故事情节。
6.感知小猪询问河马的故事情节。
7.感受有趣的故事结尾:"小猪咬的在哪里?原来的牙印在哪里?现在你们能告诉小猪谁咬了它的饼干了吗?这是只怎么的小猪?"
三、观察齿印,进行匹配。
1.出示有齿印的饼干图片,观察并表达出是谁的齿印。
"这些饼干怎么了?""没有吃完的饼干应该怎样?""这些饼干都是谁咬的的?"
2.幼儿进行匹配活动。
"仔细看看你手中饼干上的牙齿印是哪个小动物咬的,将这个饼干送个那个小动物,并告诉它吃东西要吃完,不能浪费!"
3.教师和幼儿共同检查匹配是否正确。
四、品尝饼干,感受自己的齿印。
"小动物们都吃到了饼干,你们想吃吗?小猪也给你们送来了饼干……"
活动反思:
《谁咬了我的大饼》小猪的形象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整个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就好像那只小猪就生活我们身边一样。这样的绘本故事更能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根据这本绘本内容的特点与小班幼儿好奇的求知心理,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一个接一个的悬念,将幼儿的注意引入与绘本故事有关的情境中,并在观察、猜测图片信息中获得结果解释疑惑。这样的提问简单有趣但是具体,围绕故事情节而展开,足以吸引幼儿全神贯注地阅读与倾听教师讲述书中的故事。
活动目标
1、 初步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对比了解不同动物的牙印是不一样的。
2、 尝试用完整的语句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3、 喜欢绘本,体验阅读和想象所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猪、小鸟、兔子、狐狸、鳄鱼、河马的图片。
2、大饼的教具
3、ppt
4、饼干
活动过程
一、 出示大饼,引出课题:
师:今天徐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样东西,你们看看是什么?
1、出示大饼图片:看,这是什么?(大饼),看一看大饼是什么样的?(圆圆的)啊呜一口,可能会是什么味道呢?(。。。)
2、这么香的大饼是谁做的呀?(出示小猪睡在大饼上的画面)
这个香香的大饼是小猪做的,我们一起来学学小猪做饼。(和和面,搓搓圆,擀面杖擀一擀,大家加油哦)
3、小猪做完大饼太累了,他躺在大饼上面睡着了。可是一觉醒来发现...... (教师出示有缺口的大饼与幼儿互动提问幼儿)咦,大饼怎么样了?教师引导幼儿看看:大饼上有一个牙印是什么形状的?(半圆形的)到底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幼儿猜测)
3.教师边操作大饼教具边走到幼儿座位问个别幼儿:“xx,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二、结合图片,以“牙印”为线索,理解故事内容
师:小猪决定去问问它的朋友,它走啊走,遇到谁啦?(小鸟)
小猪问:“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小鸟说:“不是我,不是我!你看,小鸟啊呜在大饼上咬了一口(取走大饼一小块)
师:小朋友帮小猪看看,是小鸟咬的吗?它的牙印与这个一样吗?(鸟的牙印和半圆形的牙印对比)(不一样)小鸟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的)对,因为他的嘴巴是尖尖的,像小小的三角形,所以咬出来的牙印是三角形的)
和原来的那个牙印一样吗?是不是小鸟咬的呢?
小猪说:嗯,果然不一样。他继续往前走,小猪又遇见了谁呢?
(2)出示小兔图片,提问:这是谁?(小兔)
小猪问小兔:“小兔,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小兔说:“不是我,不是我!不信你看,小兔在大饼上啊呜咬了一口(取走大饼一小块)
提问:它的牙印和这个一样吗?(兔嘴和半圆嘴对比)(不一样)小兔的牙齿是什么样的?(小兔有两颗大大的门牙)。是小兔咬的吗?(不是)
小猪说:果然不一样。小猪又往前走,这时遇见了狐狸。
(3)出示狐狸图片
它会怎么问狐狸呢?谁来帮小猪问问狐狸,谁来用响亮的声音问一问… “狐狸,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大家一起问:“狐狸,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狐狸说:不是我,不是我。狐狸也在大饼上啊呜咬了一口(取走大饼一小块)
提问:狐狸在大饼上咬了一口是怎么样的?(大大的三角形)和半圆形的牙印一样吗?(不一样)狐狸的嘴巴是什么样的?(也像小鸟的嘴一样是尖尖的,但比小鸟的大,是大大的三角形。 是不是狐狸咬的?(不是)
小猪看了之后说:果然不一样。它还继续往前走,小猪又遇见谁了?
4、出示鳄鱼图片,提问:这是谁?(鳄鱼)
小猪会怎样问鳄鱼?大家一起问:“鳄鱼,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鳄鱼会怎么说:不是我,不是我。你看!鳄鱼在大饼上咬了一口,(取走大饼一块)鳄鱼咬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尖尖的,像锯齿一样)是鳄鱼咬的吗?看来也不是鳄鱼咬的。
小猪说:果然不一样。最后小猪又遇见了谁?(河马)
(4)出示河马图片,提问:这是谁? (河马)
小猪会怎样问河马?大家问:“河马,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大河马张开大大的嘴巴,轻轻地咬了一小口。小猪的大饼怎么样了,快被吃完了。河马咬出来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大大的牙印。
小结:小鸟的嘴巴咬出来的一口是小小的三角形,小兔的是两颗大大的门牙, 狐狸咬了一个大三角,鳄鱼咬掉了一个大锯齿,河马咬掉了半个大饼,他们咬的牙印和这个半圆形的牙印都不一样,所以都不是它们咬的。那到底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呢?
我们一起到故事里去找一找吧!
三、 完整欣赏故事。
1、幼儿观看ppt,完整欣赏故事。
2、故事欣赏完后,教师提问:“是谁咬了大饼呀?”(小猪自己)
“为什么是小猪自己?”看一看小猪咬过的牙印是什么形状的?(因为他们的牙印是一样,都是半圆形)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用问题“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贯穿于整个活动,从而调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孩子们通过对PPT的观看,了解了小猪去问了小鸟、兔子、狐狸、鳄鱼、河马,它们都通过自己咬一口大饼来验证不是自己咬的。最后饿了的小猪自己咬了一口大饼,牙印和开始的一样,原来是自己咬的大饼。
这是一节语言课,孩子们在听一听、学一学、说一说的过程中练习角色对话,在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的过程中知道不同动物的牙齿印是不同的。孩子们在说的过程中大胆讲述,在想一想的环节中说出了小动物咬的牙印的样子,像什么,大胆猜想、讲述。但是活动中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上课时还不够从容,一开始当PPT没有插话筒时,影响了上课的状态,接下来,孩子们的情绪我也调动的不够,课堂中师幼互动还不够轻松、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让自己的教学课堂充满魅力。
设计意图:
《谁咬了我的大饼》是一本充满悬念的绘本。故事利用一次又一次的设悬、释悬来勾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我采用猜测、想象等手段让幼儿置身于故事情节中,让幼儿在猜猜、讲讲、演演的过程中感受故事的诙谐与幽默。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情节,学说角色对话。
2.根据不同的牙印特征进行猜想、判断。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谁咬了我的大饼》PPT课件、饼干若干。
2.初步已了解一些动物的牙齿印。
活动过程:
一、观察大饼,引发兴趣。
师:瞧,这是谁呀?这只小猪,做了一块好吃的大饼,这块大饼是什么样子的?
师:这块大饼上还有一粒一粒的芝麻呢,看起来就好好吃,小猪做累了,就睡着了。可是等它醒来,咦?怎么了?大饼怎么少了一块啦?少的这一块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来猜猜会是谁咬的呢?
二、看看说说,理解故事。
1.观察画面,学习对话。
他遇见了谁?小鸟是怎么说的?
2.运用对话, 大胆讲述。
是小兔(狐狸)咬的吗?小兔(狐狸)会怎么说?
3.根据“牙印”,猜测情节发展
是鳄鱼(河马)咬的吗?鳄鱼(河马)是怎么说的?这个牙印象什么?
三、完整欣赏,发现真相。
小猪去问了哪几个好朋友?到底是谁偷吃了大饼?
四、品尝饼干,发现特征。
师:小猪也给你们送来了饼干,让我们一起来尝尝吧,一边品尝一边看看你咬出来的饼干会是什么样。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用问题“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贯穿于整个活动,从而调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孩子们通过对PPT的观看,了解了小猪去问了小鸟、兔子、狐狸、鳄鱼、河马,它们都通过自己咬一口大饼来验证不是自己咬的。最后饿了的小猪自己咬了一口大饼,牙印和开始的一样,原来是自己咬的大饼。
这是一节语言课,孩子们在听一听、学一学、说一说的过程中练习角色对话,在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的过程中知道不同动物的牙齿印是不同的。孩子们在说的过程中大胆讲述,在想一想的环节中说出了小动物咬的牙印的样子,像什么,大胆猜想、讲述。但是活动中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上课时还不够从容,一开始当PPT没有插话筒时,影响了上课的状态,接下来,孩子们的情绪我也调动的不够,课堂中师幼互动还不够轻松、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让自己的教学课堂充满魅力。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对比了解不同动物的牙印是不一样的。
2.尝试用完整的语句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不是我,你看——”“嗯,果然不一样”。
3.体会故事角色的情感变化,感受故事的有趣,幽默的情节。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比较情况。
活动难点:比较牙印的不同,并作出判断。
活动准备:
1.KT板制作大饼
2.《谁咬了我的大饼》的图书
3.自制饼干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师:今天小猪遇到了一个麻烦,想请小朋友们帮忙,你们愿意吗?
出示图画书1:看,这是什么呀?(大饼)这块大饼是小猪做的,它做了一块好大的饼,累的睡着了,等他醒来一看,咦!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啊?(出示教具:大饼)
师:**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那到底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
教师出示大饼:看看大饼上的缺口是什么形状的?(半圆形的)帮小猪猜猜是谁咬了他的大饼?(幼儿猜测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
二、理解故事
1.师:小猪决定去问问它的朋友,它走啊走,遇到谁啦?(遇见小鸟)小猪会怎样问它呢?(请幼儿问)
“小鸟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小鸟说:“不是我,你看!小鸟在大饼上“啊呜”咬了一口!”(取走大饼一小块)
师:小朋友帮小猪看看,小鸟咬的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小鸟咬的大饼是三角形(因为他的嘴巴是尖尖的,小小的三角形,所以要出来的牙印是三角形),和原来的那个牙印一样吗?是不是小鸟咬的呢?小猪说:嗯,果然不一样。
2.师:小猪又遇见谁啦?(小兔)小兔咬出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猜测)小猪会怎样问小兔呢?“小兔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小兔说:“不是我不是我,不信你看!说完兔子在大饼上“啊呜”咬了一口(取走一块),兔子咬的牙印是怎么样的,(突出小兔的三瓣嘴、门牙)你们看是不是小兔?(不是)小猪说:果然不一样。
3.小猪又遇见了狐狸,谁来帮助小猪问问狐狸吧,还有谁来用响亮的声音问一问“狐狸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狐狸说:不是我,你看,狐狸在大饼上“啊呜”咬了一口(取走大饼一小块)”狐狸在大饼上咬了一口是怎么样的。(大大的三角形)和半圆形的牙印一样吗?
是不是狐狸咬的呢?小猪会怎么说呢?(嗯,果然不一样)
4.小猪又遇见谁了?(鳄鱼)小猪会怎样问鳄鱼?猜猜鳄鱼咬出来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鳄鱼说:不是我,不是我,你看!鳄鱼在大饼上咬了一口,(取走大饼一块)鳄鱼咬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尖尖的,锯齿一样)看来也不是鳄鱼咬的。小猪会怎么说?(果然不一样。)
5.最后小猪又遇见了谁?(河马)小猪会怎样问河马?河马张开大嘴,轻轻的咬了一小口,看看,大饼变得怎么样了?河马咬出来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小鸟的嘴巴要出来的一口是小小的三角形,小兔的是三瓣嘴,狐狸咬了一个大三角,鳄鱼咬掉了一个大锯齿,河马咬掉了半个大饼,他们咬的牙印和这个半圆形的牙印都不一样,所以都不是它们咬的。那到底会是谁咬的的呢,真奇怪!(边总结边出示小动物)
6.教师继续讲述结尾:小猪的肚子也有点饿了,它也咬了一口,啊呜!(吧唧吧唧)真好吃!他一边嚼着大饼一边想: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原来是小猪自己咬的!真是一只糊涂的小猪呀!
三、送饼干
1.老师这里有许多小饼干,看看上面的缺口是不是它们咬的呢?
2.(分别出示不同缺口的饼干)让小朋友猜猜是谁咬的,然后请个别幼儿送给相应的小动物。(送的时候说一句我送饼干给你吃)
3.这里还有许多饼干,都是这些小动物咬的,请小朋友每人拿一块饼干,仔细看一看饼干缺口是什么样子的,和谁的嘴巴像,就把它送给谁。
4.集体检查送的是不是正确。(请个别幼儿检查)
四、完整地欣赏故事
完整展示图画书,教师讲述故事。
五、结束活动
小猪谢谢你们帮助了他,他又做了很多饼干请小朋友们吃,你们与客人老师一起分享吧!
活动反思:
《谁咬了我的大饼》小猪的形象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整个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就好像那只小猪就生活我们身边一样。这样的绘本故事更能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根据这本绘本内容的特点与小班幼儿好奇的求知心理,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一个接一个的悬念,将幼儿的注意引入与绘本故事有关的情境中,并在观察、猜测图片信息中获得结果解释疑惑。这样的提问简单有趣但是具体,围绕故事情节而展开,足以吸引幼儿全神贯注地阅读与倾听教师讲述书中的故事。
设计意图:
《谁咬了我的大饼》是一本充满悬念的绘本。故事利用一次又一次的设悬、释悬来勾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我采用猜测、想象等手段让幼儿置身于故事情节中,让幼儿在猜猜、讲讲、演演的过程中感受故事的诙谐与幽默。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情节,学说角色对话。
2.根据不同的牙印特征进行猜想、判断。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谁咬了我的大饼》PPT课件、饼干若干。
2.初步已了解一些动物的牙齿印。
活动过程:
一、观察大饼,引发兴趣。
师:瞧,这是谁呀?这只小猪,做了一块好吃的大饼,这块大饼是什么样子的?
师:这块大饼上还有一粒一粒的芝麻呢,看起来就好好吃,小猪做累了,就睡着了。可是等它醒来,咦?怎么了?大饼怎么少了一块啦?少的这一块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来猜猜会是谁咬的呢?
二、看看说说,理解故事。
1.观察画面,学习对话。
他遇见了谁?小鸟是怎么说的?
2.运用对话, 大胆讲述。
是小兔(狐狸)咬的吗?小兔(狐狸)会怎么说?
3.根据“牙印”,猜测情节发展
是鳄鱼(河马)咬的吗?鳄鱼(河马)是怎么说的?这个牙印象什么?
三、完整欣赏,发现真相。
小猪去问了哪几个好朋友?到底是谁偷吃了大饼?
四、品尝饼干,发现特征。
师:小猪也给你们送来了饼干,让我们一起来尝尝吧,一边品尝一边看看你咬出来的饼干会是什么样。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用问题“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贯穿于整个活动,从而调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孩子们通过对PPT的观看,了解了小猪去问了小鸟、兔子、狐狸、鳄鱼、河马,它们都通过自己咬一口大饼来验证不是自己咬的。最后饿了的小猪自己咬了一口大饼,牙印和开始的一样,原来是自己咬的大饼。
这是一节语言课,孩子们在听一听、学一学、说一说的过程中练习角色对话,在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的过程中知道不同动物的牙齿印是不同的。孩子们在说的过程中大胆讲述,在想一想的环节中说出了小动物咬的牙印的样子,像什么,大胆猜想、讲述。但是活动中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上课时还不够从容,一开始当PPT没有插话筒时,影响了上课的状态,接下来,孩子们的情绪我也调动的不够,课堂中师幼互动还不够轻松、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让自己的教学课堂充满魅力。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情节,懂得未经他人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
2、愿意模仿角色进行问答。
3、了解小动物爱吃的食物。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重点:
愿意模仿故事中的角色进行问答。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幼儿用书《谁咬了蛋糕》、自制咬过的蛋糕教具。
活动过程:
1、发现问题:
-"今天我请你们品尝我的奶油蛋糕,好东西我们一起分享!"
(打开奶油蛋糕)"哎呀,不好了,我的蛋糕怎么啦?"
幼儿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说出蛋到底怎么了。
2、看看找找:
-"哦,我想起来了,我的屋子里还住着这些小动物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是谁?"
教师出示挂图:
-"会是谁咬了我的蛋糕呢?"
幼儿自己观察讨论。
3、解决问题:
幼儿学习动物的对话语言:
-"小羊小羊,蛋糕是你咬的吗?小羊:不是不是,我爱吃青草,蛋糕不是我咬的。"
"我们一起来问问小兔把?"
鼓励幼儿一起说与小兔鱼的对话:
-"谁愿意来问问小狗呀?"
"我们一起来问问问小猫吧!"
"小猫会怎么说?"
"那会是谁呢?"
幼儿与自己身边的同伴商量。
情景表演:(小老鼠的声音)看来我的房里还藏着一只小老鼠:
-"小老鼠,小老鼠,快出来,别躲着啦,我们已经发现你啦。"
讨论:小老鼠偷吃别人的东西对吗?
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应该懂得未经别人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
活动反思:
《谁咬了我的大饼》小猪的形象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整个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就好像那只小猪就生活我们身边一样。这样的绘本故事更能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根据这本绘本内容的特点与小班幼儿好奇的求知心理,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一个接一个的悬念,将幼儿的注意引入与绘本故事有关的情境中,并在观察、猜测图片信息中获得结果解释疑惑。这样的提问简单有趣但是具体,围绕故事情节而展开,足以吸引幼儿全神贯注地阅读与倾听教师讲述书中的故事。
活动目标:
1.在看看、猜猜、讲讲中,了解各种肚脐眼的作用和特征。
2.能自由想象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3.体验故事带来的乐趣,愿意共同讲述画面内容。
活动准备:
1. 皮球。
2.课件、《薰衣草》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采用提问的形式,引起幼儿观看兴趣。
(1)今天我带来了一幅图,看一看图片上有什么?(字、洞洞) 洞洞里面有什么呢?(幼儿猜猜)
(2)边做动作边翻书,并说"这是宝宝的肚脐眼啊。"
2.播放PPT,理解绘本内容。
(1)教师:原来这是宝宝的肚脐眼啊,你的肚脐眼在哪里?怎么会有肚脐眼的?
教师小结肚脐眼的由来。
(2)宝宝有肚脐眼,其他东西有肚脐眼吗?走,跟着宝宝一起去找一找。
(3)找到了,"这是谁的肚脐眼?"(幼儿猜猜)追问孩子为什么。樱桃的肚脐眼在哪里?
(4)依次出示ppt,解决苹果、西瓜。
教师:樱桃、苹果、西瓜都有肚脐眼,他们的肚脐眼有什么用?(幼儿说说,再教师小结)
(5)播放ppt,理解好看的肚脐眼。
教师:"谁的肚脐眼这么好看?(幼儿猜猜)提问:花儿的肚脐眼在哪里?(在中间)花儿的肚脐眼是花的什么?(花心)谁会到花的肚脐眼里来?来干什么?师幼变成花,充分感受花的肚脐眼在中间。
教师小结:蜜蜂会来采蜜,蜂蜜酿好后我们就可以吃了。
(6)播放ppt,理解奇怪的肚脐眼。
教师:"这个肚脐眼可真奇怪!"(幼儿猜猜)"原来是大门的'肚脐眼'啊!"提问:大门的"肚脐眼"在哪里?有什么用?
(7)播放ppt,理解白白的、香香的肚脐眼。
教师:"开开门,看一看。这个白白的、香香的肚脐眼是谁的呢?你猜一猜。"追问为什么。"猜对啦,是菜包子的'肚脐眼'啊!"提问:你吃过什么馅的包子?
(8)播放ppt,理解最后一页。
教师:"每个包子的'肚脐眼'都不一样,你看出来吗?"提问:哪里不一样?
3.拓展经验。
教师:生活中很多东西有肚脐眼,那皮球的身上有肚脐眼吗?在哪里?它的肚脐眼有什么用?
教师:哪里还有肚脐眼呢,我们一起去找找。
活动反思:
《是谁的肚脐眼》是一本知识性绘本,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但是我将故事的后半段给删减掉了改变为操作练习,我把重心放在了“猜谁的肚脐眼”上面,上课过程中我让幼儿先了解了自己肚脐眼的由来从而引申出肚脐眼的作用。然后上幼儿猜了小樱桃的肚脐眼在哪里通过这个引申出它的肚脐眼的作用跟宝宝相似。(小结:肚脐眼是用来吸取营养的)在激发了幼儿探索兴趣之后,我进行猜是“谁的肚脐眼”的一系列活动,先由观看幻灯猜再到动手操作。我发现大多数幼儿对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就是收尾部分我似乎没有语言组织好还不够精简,以后还需把问题考虑清楚并且将语言组织的更好更精简易懂些。
一、作品分析这本图画书取材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虽然是宝宝熟悉的一些东西,但故事为这些事物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绘本从独特的视觉角度出发,前一页出示每样物品的局部图,后一页展现物品的全貌,让宝宝在一次次翻页带来的惊喜中,认识身边常见的事物。
绘本的图画具有鲜活的个性特色,贴近儿童世界。那亮晶晶的红樱桃,那绿油油的大西瓜,那看起来香喷喷的包子,呈现出文字难以描绘的美感,图文相映成趣,让孩子在故事中获得快乐和共鸣;从大片留白中只剩一个小小图案,到展示完整的物体画面,前后页有着如此鲜明的对比,它们却又共同形成了整本图画书清新、明朗、质朴的风格;宝宝、水果、花儿、包子等造型都采用摄影作品来剪贴,显得稚拙可爱、率性自然……所有这些,都使这本图画书显得诙谐活泼、天真烂漫。
二、设计意图“肚脐眼”对于孩子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怎么会有肚脐眼的?肚脐眼又有什么用?绘本故事《是谁的肚脐眼》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一张一张形象逼真的图像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开拓了幼儿的思路,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引发了幼儿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孩子们的看图讲述画面的能力,培养具有大胆表述与创意想象能力。
三、活动过程(一)活动目标:
1.在看看、猜猜、讲讲中,了解各种肚脐眼的特征。
2.能自由想象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3.体验绘本故事带来的乐趣,愿意共同讲述画面内容。
4.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5.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二)活动准备:
1.苹果,桔子,西瓜,梨,桃子,包子,皮球2.课件(三)活动过程:
1.出示绘本封面PPT,采用提问的形式,引起幼儿观看兴趣。
教师:“在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
教师:“摸一摸你们的肚脐眼在哪里。今天马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关于肚脐眼的故事。”
(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提问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注意力,带着悬念进入活动。)2.依次播放PPT,理解绘本内容。
(1)挠一挠,好痒啊!这是宝宝的肚脐眼呀!
请幼儿上前摸一摸宝宝的肚脐眼在哪里,并且挠一挠幼儿的小肚子。
(目的:通过身体动作“挠一挠,好痒啊!”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2)教师:“宝宝有肚脐眼,其他东西有肚脐眼吗?咱们跟着宝宝一起去找一找。”
(目的:增强幼儿的好奇心,带动幼儿一起思考,大胆想象。)(3)找到了,“这是谁的肚脐眼?”(幼儿猜猜)樱桃的肚脐眼在哪里?
(目的: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达。)(4)依次出示PPT ,解决苹果、西瓜。
(目的: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达。)(5)播放 PPT,理解好看的肚脐眼。
教师:“谁的肚脐眼这么好看?(幼儿猜猜)提问:花儿的肚脐眼在哪里?(在中间)花儿的肚脐眼是花的什么?(花心)谁会到花的肚脐眼里来?来干什么?师幼变成花,充分感受花的肚脐眼在中间。
教师小结:蜜蜂会来采蜜,蜂蜜酿好后我们就可以吃了。
(目的:在看看、猜猜、讲讲中,了解花的肚脐眼的特征。)(6)播放PPT,理解奇怪的肚脐眼。
教师:“这个肚脐眼可真奇怪!这是谁的肚脐眼啊?”(幼儿猜猜)“原来是大门的‘肚脐眼’啊!”
提问:大门的“肚脐眼”在哪里?有什么用?
(目的:在看看、猜猜、讲讲中,了解大门的肚脐眼的特征和功能。)(7)播放PPT,理解白白的、香香的肚脐眼。
教师:“开开门,看一看。这个白白的、香香的肚脐眼是谁的呢?你们猜一猜。” “猜对啦,是菜包子的‘肚脐眼’啊!”
提问:你吃过什么馅的包子? 它们都有肚脐眼吗?
(目的:在看看、猜猜、讲讲中,了解包子的肚脐眼的特征。)(8)播放PPT,理解最后一页。
教师:“每个包子的‘肚脐眼’都不一样,你看出来了吗?”
提问:哪里不一样?
请个别幼儿上前指一指那里不一样。
(目的:了解每个包子的肚脐眼都不一样,引导幼儿大胆表述。)3.播放第二遍PPT,教师完整讲述绘本内容。
教师: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遍图片,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
(目的:帮助幼儿完整回忆绘本内容。)4.出示实物,拓展经验。
教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哪些东西在故事中出现过?它们的肚脐眼都在哪里?
(目的:第四环节给了幼儿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5、延伸活动。
找一找班里还有哪些东西身上有肚脐眼。
附:故事内容挠一挠,好痒啊!这是宝宝的肚脐眼呀!
这是谁的肚脐眼呢?是小樱桃的“肚脐眼”啊!
变大了,变大了,这是谁的肚脐眼?是苹果的“肚脐眼”啊!
又变大了,又变大了,这又是谁的肚脐眼呢?是大西瓜的肚脐眼啊!
谁的肚脐眼这么好看?是花儿的肚脐眼啊!
这个肚脐眼可真奇怪!原来是大门的“肚脐眼”。
开开门,看一看—这个白白的、香香的肚脐眼是谁的呢?你猜一猜。
猜对啦,是菜包子的“肚脐眼”。
每个包子的“肚脐眼”都不一样,你看出来了吗?
活动反思:
《是谁的肚脐眼》是一本知识性绘本,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但是我将故事的后半段给删减掉了改变为操作练习,我把重心放在了“猜谁的肚脐眼”上面,上课过程中我让幼儿先了解了自己肚脐眼的由来从而引申出肚脐眼的作用。然后上幼儿猜了小樱桃的肚脐眼在哪里通过这个引申出它的肚脐眼的作用跟宝宝相似。(小结:肚脐眼是用来吸取营养的)在激发了幼儿探索兴趣之后,我进行猜是“谁的肚脐眼”的一系列活动,先由观看幻灯猜再到动手操作。我发现大多数幼儿对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就是收尾部分我似乎没有语言组织好还不够精简,以后还需把问题考虑清楚并且将语言组织的更好更精简易懂些。
活动目标
1、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2、理解散文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散文。
【内容与要求】
1、在看看、讲讲中初步感知动物以及生活中长长物体的明显特征。
2、体验和朋友一起过生日的快乐,学习运用一些礼貌用语。
【活动准备】
PPT、图片、长鼻王若干。
【设计思路】
1、对材料选择的思考:
本次活动的素材源于图画故事《谁来了》,这个故事篇幅短小,语句重复较多并以礼貌用语为主,内容简单以生日为主题,贯穿整个活动,虽说反映的是生日的主题,却从动物的特征出发,选择了身上都有长长的特征的小兔、小猴、小象、长颈鹿等动物为小猫的朋友。并以生动的语言,新奇的视角,描述了小猫过生日时等朋友以及和朋友一起过生日的情景,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因此材料本身比较适宜小班的孩子。
2、对幼儿发展的思考:
处于小班后期的孩子已渐渐习惯了集体生活,也渐渐学会了和同伴交流,并在和同伴的交往中体验到了满足和快乐。整个活动希望通过有效地互动、情境的创设,对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有效地梳理,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长长的"东西,动物有长长的,食物有长长的;同时让孩子们在过生日的情境中,感受到迎接朋友、招待朋友以及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从而帮助幼儿逐步形成和谐的伙伴关系。
3、对活动设计的思考:
本次活动环节分为:情景导入-朋友来做客-为小猫过生日-完整欣赏-分享。利用故事情境让幼儿感知动物以及生活中长长物体的明显特征,有效的引发了幼儿的学习欲望。
【活动流程】情景导入-朋友来做客-为小猫过生日-完整欣赏-分享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出示图片,把幼儿引入为小猫过生日的情境。
1、小朋友们看,这是谁呀?
2、恩,这是小猫的家,跟小猫打个招呼,小猫你好!
3、今天小猫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可高兴了,你们知道他为什么高兴吗?
4、你们说的都是开心的事,其实呀今天是小猫的生日,所以他特别高兴。小猫说:喵喵喵,我又长大一岁了,我脸上有什么呀?长长的胡须。胡须也长得好长好长。(请幼儿重复,并用动作表现出长长的感觉。)他想请小朋友们一起来为他庆祝生日,你们愿意吗?
5、小猫还请了别的朋友,他请的朋友很特别哦,小猫说:我脸上有长长的胡须,我也喜欢和身上有长长地方的小动物做好朋友,他们会是谁呢?我们和小猫一起等等他们吧。
二、朋友来做客等待并迎接客人--小猫的朋友是谁?
1、(小兔)出示长长的耳朵问:谁来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原来长着长长耳朵的小兔是小猫请来的第一个长长的朋友。
小猫要迎接小兔,他说:你好,小兔,请进。
小猫是怎么说的呀?引导幼儿说:你好,小兔,请进。
2、(猴子)出示没有尾巴的猴子问:谁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猴子把他身上长长的地方藏起来了,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猴子长长的尾巴有什么用呢?(在树上荡秋千)原来长着长长尾巴的猴子是小猫请来的第二个长长的朋友。
小猫要请小朋友们和他一起迎接小猴,你们愿意吗?
3、(长颈鹿)猜谜:第三个长长的朋友要进小猫的家真不方便,要弯下脖子才能走进去哦,你们猜猜谁来了?长颈鹿的什么是长长的呀?
原来长着长长脖子的长颈鹿是小猫请来的第三个长长的朋友。
小猫要请个小朋友帮他一起迎接长颈鹿。(请一名幼儿:你好,长颈鹿,请进)4、(大象)出示局部鼻孔:这是一个动物的鼻孔猜猜是谁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谁,大象有什么样的鼻子?
原来长着长长鼻子的大象是小猫请来的第四个长长的朋友。
小猫要请小朋友们一起帮他迎接大象。
5、引导幼儿发现:客人们到齐了,小猫家一共来了几位客人呀?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来了四位客人。仔细看看,这些客人都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小结:边用动作边说,小兔有长长的耳朵,小猴有长长的尾巴,长颈鹿有长长的脖子,大象有长长的鼻子。原来小猫的好朋友身上都有"长长的东西"。
三、为小猫过生日1、朋友们都来齐了,大家一起为小猫过生日咯,来,为他唱首《祝你生日快乐》吧。
2、小猫真高兴,他给朋友们准备了好多好吃的东西。这些长长的动物朋友说他们爱吃长长的东西?那我们帮小猫重新挑选一下这些东西好吗?
逐一出示图片或实物:胡萝卜、红萝卜、香蕉、桃子、长树叶、小树叶、长青草、小草。
想一想谁爱吃什么?(说说)长长的胡萝卜请谁吃?(你来送)(请长着长长耳朵的小兔吃--长长的胡萝卜)长长的香蕉请谁吃?(你来送)(请长着长长尾巴的小猴吃--长长的香蕉)长长的树叶请谁吃?(你来送)(请长着长长脖子的长颈鹿吃--长长的树叶)长长的青草请谁吃?(你来送)(请长着长长鼻子的大象吃--长长的青草)3、小猫说:过生日了,他也要吃长长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小猫要吃的长长的东西是--出示吃面条图片。
四、完整欣赏教师完整讲述故事《谁来了》。
五、分享小猫说:今天小朋友也帮了他不少忙,他要请小朋友吃长长的东西,你们猜猜是什么?"(出示长鼻王,分给幼儿,引导幼儿谢谢小猫,互道再见后结束)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始终能和老师进行有效的互动,幼儿的情感体验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活动中的目标达成也是很好的,在活动中通过有效的整合,让幼儿在数,在认知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活动中的两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的已有经验得到了归类和提升,如让幼儿回答什么东西是长长的可以吃的时候,幼儿一下子就把自己平时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很好的反映出来了,其中不足的是在个别环节中老师对幼儿的应答还不是很确切和到位,如幼儿要唱英语歌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幼儿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在幼儿忙于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如何有效的发挥幼儿语言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活动目标】
1、了解小白兔、狮子、大象的主要特征。
2、根据音乐能用动作表演出相应的动物角色。
3、乐于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
4、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多媒体、三张小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我们回过头向客人老师打个招呼,客人老师说了今天要看看哪位小朋友表现的最棒!今天森林里面也来了三位神密的小客人,他们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咱们先请出第一位神密的小客人:
出示图片1(小白兔)
师:这是什么?
长长的耳朵是谁来了?
咱们来看看究竟是谁来了?(唱:长长的耳朵,长长的耳朵,谁来了,谁来了?)
引:咱们来看看第二位小客人是谁!
出示图片2(狮子)
师:蓬蓬的棕发是谁来了?
咱们来看看究竟是谁来了?
唱:(蓬蓬的棕发,蓬蓬的棕发,谁来了,谁来了?)
引:咱们来看看第三位小客人是谁!
出示:第3张图片(大象)
师:长长的鼻子是谁来了?
唱:(长长的鼻子,长长的鼻子,谁来了,谁来了?)
咱们来看看究竟是不是在大象呢?
三、今天小白兔、大狮子、大象给我们带来了一段好看的舞蹈,我们一起来仔细的看一看。
(边看老师边做动作)
师:你们想不想学一学?
师:小白兔是怎么走路的?我们一起学一学。
狮子是是怎么走路的?我们一起学一学。
大象是怎么走路的?我们一起学一学。
(指导幼儿排成一纵队,师生一起学习小动物走路)
四、咱们听着音乐一起学一学。
五、师:王老师、孔老师也想学一学他们的样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师怎么做。
师:小朋友想做不想?
我们也来学一学。分角色游戏。
结束语:今天小朋友玩的开心吗?我们一起进教师的小朋友一起玩吧!
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始终能和老师进行有效的互动,幼儿的情感体验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活动中的目标达成也是很好的,在活动中通过有效的整合。
活动目标:
1、能主动参与游戏活动,初步学会儿歌。
2、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感知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4、 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
1、 实物投影仪,电视机。
2、 有活泼轻快音乐的磁带一盘,录音机一台。
3 画有鸟飞、鱼游、兔跳、鹿跑的图片一张。
4、会飞、游、跳、跑的动物头饰三十只,大字卡:飞、游、跳、跑。
活动过程:
1、以妈妈带宝宝游戏的形式,在音乐声中做鸟飞、鱼游、兔跳、鹿跑的动作。边学边引导幼儿说“拍拍翅膀飞呀飞”,“摇摇尾巴游游游”,“竖起耳朵蹦蹦跳”,“四条腿儿跑跑跑”。
2、 请宝宝们找个位置坐下。初步学习儿歌的前两段。
(1)“今天妈妈来考考你们,哪些动物会飞呢?它们用什么飞的?怎样飞呢?”“哪些动物会游呢?它们是怎样游的呢?”
(2)“妈妈把我们刚才说的话连起来,你们听,”教师念儿歌的前两段。
(3)跟着妈妈一起学学动作一起念念。
3、出示图片,学习儿歌后两段。
(1)“这是谁?小兔怎样走路的?”重点学说“竖起耳朵蹦蹦跳”。
(2)“这是谁?小鹿怎样走路的?”重点学说“四条腿儿跑跑跑”。
(3)跟着妈妈一起学学动作一起学习儿歌的后两段。
4、学习整首儿歌。
(1)跟着妈妈一起学学动作一起念念整首儿歌。
(2)和妈妈一问一答学念儿歌。
(3)看着图片朗诵儿歌。
5、延伸活动:游戏“找家”。
请幼儿找自己喜欢的头饰戴上,学学它们的动作,在音乐声中看字卡分别找到相应的家。
活动反思:
这是一个儿歌活动,目的是想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游戏,初步学念儿歌,在宽松的环境中,锻炼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整个活动中,我以“妈妈带宝宝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游戏环境中玩玩学学。整个活动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同的形式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浓厚。
活动目标:
1.学习辨认诗歌结构图上的各种标记,感知小鸡、小鸭、小兔、小袋鼠的行走方式,初步尝试自主学习。
2.学习诗歌,感受诗歌天真活泼的情趣,体验小袋鼠的害羞心理。
3.理解故事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学习人物的简单对话。
4.知道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
根据诗歌内容绘制的教学结构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萌发兴趣1、教师出示魔术棒:瞧,这是什么呀?(魔术棒)真聪明,老师要请魔术棒帮帮忙,一会儿会变出许多小动物来我们班做客哦!想知道他们是谁吗?小眼睛闭起来,叮当法术变变变!(出示结构图)(二)观察图片1、教师:瞧,变出了那么多新朋友。你们看一看、说一说有谁啊?
2、教师:哦,有小鸡和鸡妈妈。我们一起学学小鸡的样子吧!
3、师生共同模仿小鸡、小鸭、小兔子和小袋鼠。
4、教师:你们看得真仔细,看到了小鸡、鸡妈妈,小鸭、鸭妈妈,小兔、兔妈妈,小袋鼠、袋鼠妈妈。
5、教师:魔术棒请来了那么多好朋友,开心吗?我们一起向新朋友打个招呼吧!小动物们好,欢迎你们来做客。
(三)认识图标1、教师:这些小动物还想考考我们小朋友,瞧,小动物的身后藏了好多的符号,这些符号像什么?猜猜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呀?
2、教师(装扮小鸡):叽叽叽,你们猜猜我身后有什么标记?这个标记像什么?
教师:你们讲的真好,这个小脚印就是小鸡的,我们可以这么说:小鸡,跟着妈妈,走!走!走!
3、教师(装扮小鸭)嘎嘎嘎,小朋友猜猜我们身后的标记像什么?我们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你们观察真仔细,说的也很棒“小鸭,跟着妈妈,游!游!游!
4、教师:小兔子和兔妈妈身后还有标记呢,这是什么呀?表示什么意思?它们在干什么呀?
教师:你们真聪明,小箭头朝上是告诉我们小兔子是跳着走路的。这是一句小兔子的诗歌,谁能连起来念一念?
教师:小兔子,跟着妈妈,走!走!走!(加肢体语言)(四)体验害羞1、你们仔细看一看,小袋鼠在哪里呢?
2、教师:小鸡、小鸭、小兔子都是跟着妈妈自己走来的,小袋鼠是怎么样的?
3、教师:瞧,小袋鼠被你们这么一说,脸色都变了,变得怎么样了?
4、教师:是的,小袋鼠的脸都红了,小袋鼠听见大家都笑话他,他会怎么想呢?
5、教师:小袋鼠听了小朋友的话,害羞极了,想一想小袋鼠害羞的样子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哪些动作表示?
6、相互学一学害羞的动作,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7、教师:这里也藏了一句关于小袋鼠的诗歌,一起念一念“小袋鼠,还要妈妈抱,羞羞羞!”
(五)完整朗诵1、教师:原来,这些小动物来做客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他们教给了我们一首好听的诗歌,名字叫“谁最羞”。
现在请小朋友看着图,仔细听老师念一遍。
2、诗歌里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3、教师:小朋友喜欢这首诗歌吗?我们一起来念一念?
4、教师: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学会了。接下来,老师念小动物的名称,你们念后半段,我们边念边表演可以吗?轻轻的跟着妈妈哦!(走下位子表演)(六)经验迁移1、教师:小袋鼠不肯自己走,要妈妈抱,羞羞羞!小朋友愿意帮助小袋鼠改正缺点吗?你想对小袋鼠说什么话?
2、教师:小鸡、小鸭、小兔子,它们会自己走,自己游,自己跳,真能干。小袋鼠听了我们的话,也要自己走路,不要妈妈抱了。真棒!我们一起为小袋鼠鼓鼓掌,大声地对它说:“小袋鼠,你真棒,我们喜欢你!”
3、教师:小袋鼠不要妈妈抱了,那我们上幼儿园和回家时应该怎么样呢?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小班的语言活动《谁最羞》,在选材上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准备的简单易懂的诗歌结构图在活动中折射出深受幼儿的喜爱,对诗歌内容感兴趣,通过对诗歌结构图的观察、猜测、表演、体验等环节,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活动的氛围轻松愉快,达到活动的预设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希望自己能对本次活动开展延伸活动,引导幼儿替换诗歌中小鸡、小鸭、小兔子、小袋鼠等形象,进行诗歌创编。更进一步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爸爸、妈妈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活动背景:
“小袋袋”绘本系列是著名绘本大师查尔斯·福格的作品,一共有四本。第一本原名叫《我是小袋袋》,主要是介绍小袋袋这个动物形象。小袋袋是一只憨态可掬、顽皮可爱的小袋熊,它的神态表情、举手投足极具亲和力,能让低龄幼儿产生由衷的快乐和认同感。
为了更适合小班幼儿阅读与理解,我们对绘本画面进行了适当删减,选择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活动场景,按照理解讲述的侧重点的不同调整了阅读顺序,将原来较为零散的描述性语言改编成可以让幼儿接话或独立讲述的语言。活动的主体部分共分四个环节。首先引导幼儿观察理解绘本画面,然后让幼儿在初步理解绘本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完整的阅读,接着师幼共同阅读绘本,教师引导幼儿重点用“我喜欢……”的句式讲述绘本内容,最后迁移学习经验,运用“我喜欢……”的句式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活动目标:
1 观察、阅读画面,理解小袋袋喜欢做的事情,感受小袋袋的天真活泼。
2 愿意用动作、语言表现画面内容,尝试运用“我喜欢……”的旬式进行讲述。
3 喜欢和同伴一起阅读图书。体验集体阅读的快乐。
4 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 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绘本PPT(演示文稿)。
活动过程:
一、认识书中主要人物小袋袋,猜想小袋袋喜欢做的事情
师(出示“小袋袋”图片):老师请来了一个新朋友,看看它是谁。
师:这是袋熊。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袋袋。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
师:小袋袋的样子是怎样的?它的心情怎么样?你怎么看出来的?它的手和脚是怎么放的?大家一起来做做小袋袋的样子。
师:小袋袋很可爱,它喜欢做很多事情。你们猜一猜:它喜欢做什么事情?喜欢玩什么游戏呢?(幼儿猜想。)
二、初次阅读,感受、理解并表达小袋袋跑步、玩泥巴、躺在妈妈怀里等画面内容
1 阅读画面一:跑步
师:谁在跑步?
幼:小袋袋在跑步。
师:还有谁也在跑步?
幼:考拉熊、乌龟、青蛙、小虫。
师:他们都在跑步。谁跑在最前面?它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师:对,小袋袋跑在最前面。它抬着头,挺着胸,跑在最前面,很神气的样子。我们一起来学学它跑步的样子。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和好朋友们一起跑步,和它一起跑步的好朋友有小虫、考拉熊、乌龟,还有青蛙。
2 阅读画面二:扮鬼脸
师:你们为什么笑啊?小袋袋在干什么呀?
幼:吐舌头/顶鼻子/扮鬼脸……
师:对,小袋袋特别调皮,它在吐舌头,顶鼻子,拉耳朵。我们来学一学,给旁边小朋友看一看,好不好?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做鬼脸,吐吐舌头、顶顶鼻子、拉拉耳朵,真好玩。
3 阅读画面三:玩泥巴
师:小袋袋在玩什么?
幼:玩泥巴。
师:小袋袋身上哪里有泥巴呀?
幼:头上有泥巴/手上有泥巴,肚子上有泥巴/腿上有泥巴。
(教师用动作提示。)
师:小青蛙在干什么?小兔子身上有什么?
师:小袋袋玩泥巴时的心情怎么样?你怎么看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来学学小袋袋的样子。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玩泥巴,头上、手上、肚子上、脚上都是泥,玩得真开心。
4 阅读画面四:扮大树
师: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幼:小兔在跳小乌龟在爬……
师:小袋袋在干什么?它举着树叶一动不动像什么呀?
师:我们来学学小袋袋的样子。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变成一棵大树,一动不动地站着。
5 阅读画面五:捉迷藏
师:小袋袋在干什么?(教师用动作表现小袋袋缩成一团的样子。)
师:谁躲起来了?谁在找它?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捉迷藏,把自己缩成一团,让大家找不到它。
师:现在请大家做做小袋袋躲起来的样子。老师来找找。
6 阅读画面六:回家
师:玩了一天,小动物们都回家了。谁在门口等小袋袋?
师:妈妈见了小袋袋心里怎么样?小袋袋见到妈妈心里怎么样?你怎么知道的?
7 阅读画面七:睡觉
师:天黑了,月亮出来了,小袋袋要睡觉了。谁抱着小袋袋?
师:小袋袋躺在妈妈的怀里感觉怎么样?
(师幼一边说“小袋袋最喜欢躺在妈妈的怀里睡觉,又温暖又舒服”,一边做动作并感受。)
三、完整阅读
1 在音乐声中完整观看PPT。再次感知绘本内容,并感受其中的语言美。
2 师幼共同阅读PPT并表述画面内容。
师:小袋袋喜欢玩这么多好玩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吧。
四、运用“我喜欢……”的句式,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师:小袋袋喜欢玩,也喜欢做好多好多事情。小朋友,你们喜欢做什么呢?
(从幼儿讲述的游戏中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游戏进行活动。)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传来传去的快乐》,理解故事内容,愿意学说短句“你笑嘻嘻的XX真漂亮”。
2、体验同伴间传递快乐的感受。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PPT故事《传来传去的快乐》、小鼓一个、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
(价值分析:通过游戏幼儿体验传递的快乐,引出故事内容。)
1、介绍游戏内容,与幼儿一起玩《传来传去》的游戏。(游戏击鼓传花)
2、说说什么叫传来传去?
3、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传来传去?
小结:吃的东西,用的东西,玩的东西,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可以传来传去的。
二、故事
(价值分析:通过欣赏故事,理解快乐也是可以传递的,并学说短句“你笑嘻嘻的XX真漂亮”。)
1、播放PPT,完整讲述故事。
说说什么是快乐?
说说故事里有哪些动物朋友?
它们是怎样把快乐传来传去的?
2、再次欣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小鸡看到小熊说了什么?
小鸭看到小鸡说了什么?
小猫看到小鸭说了什么?
学说短句“你笑嘻嘻的XX真漂亮”。
小结:故事里,小熊把快乐传给了小鸡,小鸡把快乐传给了小鸭,小鸭又把快乐传给了小猫,最后他们又把快乐传给了小狗。原来快乐也是可以传来传去的。
三、体验
(价值分析:通过音乐游戏引导幼儿体验在同伴间传递快乐的感受。)
1、说说什么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很快乐?
2、你的快乐怎样才能让好朋友知道呢?(音乐游戏《噜啦啦》)
小结:我把快乐传给你,你把快乐传给我,我们大家真呀真快乐!
活动反思:
《传来传去的快乐》是一个情绪体验的故事。虽说故事比较短小,但是由于是情绪体验的故事,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比较难的。那么,如何将这个难以理解的故事用小班幼儿易于接受的过程展开就显得尤为关键。因此,活动设计中我把教学重点定位为:引导幼儿通过活动理解快乐也是可以传递的,并学会说短句“你笑嘻嘻的 XX真漂亮”;教学难点定位为:引导幼儿感受快乐可以传给别人。活动中我以游戏激趣——故事理解——游戏体验串连起来,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1、活动目标明确,主线突出,内容在过程中自然体现
如何在活动中呈现故事内容?如何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我采用了“视听讲做”结合法,即让幼儿在观赏、倾听、模仿、讲述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快乐的传递过程。在故事的小结中,我用图示的方法再一次呈现,让幼儿有了更深的了解。能够达到目标的第一点。
2、提问设计较好的起到了推动活动开展的作用
活动中,我的提问比较能够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能根据故事内容和教学目标,有一定的针对性。如:为了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学说短句,我利用小班幼儿喜欢重复的特点,多次提问:“XX对XX说什么?”在说的基础上一起学一学做一做。又如:为了让幼儿体验同伴间传递快乐的感受,我从活动一开始就把这个目标隐性穿插在其中。提问:“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传来传去?”、“它们是怎样把快乐传来传去的?”、“你的快乐怎样才能让好朋友知道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为目标二服务。
当然,活动中也有不足。特别是怎样把枯燥的快乐的传递更显性化,还很欠缺。虽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也很快乐,但是这些都有点流于表面的意思。怎样把目标二更细化,更具体可行化,还要斟酌考虑。另外,活动中对于幼儿的积极表现,老师怎样调控的更好,做到有张有弛还需努力。
活动目标
1、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在游戏中的发现,并正确运用 “我的影子会……”;
2、促进幼儿读图能力的发展,能把图画的主要内容和文字对应起来。
3、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活动准备
小书人手一份、教学大书、有阳光的户外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
(一)请出“神秘的朋友”导入主题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位神秘的好朋友,她和我们每个人长得一样,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让我们一起来把自己的神秘好朋友请出来吧。”带幼儿到户外阳光处,请幼儿观察地面被太阳照出来的自己的影子。
师:我们每个人的神秘好朋友就是自己的影子。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还有那些物体也有神秘的好朋友?
教师小结:影子是光与不透明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现象。光照射过来,被物体挡住,在物体下形成一片黑暗的区域,这个黑暗的区域就是物体的影子。
(二)引导幼儿进行与图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我和影子做游戏。
1、游戏——“我的影子会……”
引导幼儿在太阳下进行和图书相关的活动(如走路、跳舞、摆造型、向左向右转等等),同时观察自己的影子是怎么样在活动的,并提问。
师:××,你在做什么?
幼儿:我在走路。
师:你的影子在做什么?
幼儿:我的影子在走路。
教幼儿练习句式:我的影子会……得出结论: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动作是一样的。
2、影子变变变教师和幼儿玩影子变变变的游戏,带幼儿到太阳光强烈的地方观察自己的影子,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影子变长了,并请幼儿和自己的影子比比谁高谁矮。得出结论:我的影子比我高;再带幼儿到太阳光弱的地方,发现自己的影子变短了,请幼儿再和自己的影子比高矮,得出结论:我的影子比我矮;最后带幼儿到阴凉处,让幼儿找找自己的影子,孩子们神奇地发现自己的影子不见了。
(三)图书阅读1、 教师向幼儿介绍书名《我的影子》,引导幼儿自由翻看,鼓励幼儿读出图书内容。
2、师生共同进行阅读,重点引导幼儿学说:“我的影子会……”的句式。
3、 发给幼儿人手一份小书,鼓励幼儿自由阅读,对有阅读困难的幼儿及时给予纠正和帮助。
反思:
教完这篇课文,我感到无比轻松和愉悦。它让我知道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应通过实实在在的质疑、观察等形式来落实,还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观察、去搜集相关资料,让课内的知识、疑问在课外广阔的空间得以延伸、解决。
正如瑞士心理学学家皮亚罗说过:一切真理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自己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们。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五官的构成和用途,知道要爱护五官
2、能听懂老师的口令,做出相应的动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知道五官是我们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懂得怎样去保护自己的五官。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教学准备:
同样的人物头像2幅,眼、耳、口、鼻的图片各1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五官
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我们的头部。请小朋友们认真的看一看老师的头部和小伙伴的头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一张脸,一个鼻子,两只耳朵,一张嘴巴,两只眼睛)
二、游戏"找五官"
1、按教师的指令做相应的动作眨眨你们的小眼睛,指指你们的小鼻子,张张你们的小嘴巴,摸摸你们的小耳朵。
2、贴五官老师在小黑板上用粉笔画一张脸,请小朋友将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的图片贴在脸部合适的位置
三、说说五官的作用
1、我们的嘴巴有什么用?(说话、吃东西)
2、我们的鼻子有什么用?(呼吸、闻气味)
3、我们的眼睛有什么用?(看东西)
4、我们的耳朵有什么用?(听声音)
四、看图说话
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相同的人物头像2幅,请小朋友观看,并把其中的一幅贴在小黑板上,然后把另一张图片的脸染成黑色,再把图片贴在小黑板上,两张图片对比,让小朋友说说哪张图像好看?为什么?
师总结:同样的一张脸,如果弄脏了就不好看,所以请小朋友们要爱护自己的五官,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弄脏别人的五官。
五、保护五官
五官很重要,我们必须要保护它。怎样保护它们呢?
不要把脏东西放到嘴巴里,不用手指挖鼻子,不揉眼睛,不掏耳朵,不把小东西放在口、鼻、眼、耳中。
六、教幼儿念儿歌
这是我的眼睛,眼睛会看;这是我的鼻子,鼻子会呼吸;这是我的嘴巴,嘴巴会说话;这是我的耳朵,耳朵会听话。
教学反思:
在活动的一开始,我以故事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故事《眉毛搬家》引起了幼儿对五官作用的关注,于是,我就带着幼儿一起随着故事情节一起深入。幼儿通过猜猜、看看、想想、等多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五官的作用,通过对五官缺一不可的认识后,很自然的就引导保护五官的话题上来,幼儿在自主谈话中都是围绕着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今后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贴五官则要求幼儿准确掌握五官位置的基础上,来完成位置的对称,则是对能力强幼儿的提高。
教学目标:
1、会用一些东西来描述春天的景物;
2、能够用手部动作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来表示这些动词;
3、能够了解春天来了大自然发生了些什么变化;
4、会用学会的动词描述生活中的其他事物。
5、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6、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对象:小班幼儿
教学准备:课件《春天来啦》
教学时间:20分钟左右
教学过程:
1、引入:
老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春天吗?
小朋友:喜欢/不喜欢。
老师:有的小朋友喜欢春天,也有小朋友不喜欢春天。那么老师请小朋友说说,在春天来了,大自然会发生什么变化呀?
小朋友:(把春天可能会发生的变化罗列出来)
老师:很好,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老师要带小朋友到一个神奇的春天的世界里去玩。
2、开始上课:
首先播放课件的首页“春天来啦”
老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上的太阳公公,他的眼睛怎么样啊?
小朋友:他的眼睛在眨!
老师:对了,太阳公公的眼睛眨呀眨。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做个“眨”的动作。(先集体做,再请若干小朋友进行表演)。
接下来依次呈现春天的画面,要求小朋友根据画面上的内容用一个次动词进行描述,比如说“蝴蝶飞来了。”然后在用动作表示“飞”这个词。
3、巩固:
将课件回放,再次呈现画面,复习词语之后要求小朋友想想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是可以用这些动词来描述。比如“眨”,除了眼睛之外,还可以用来描述星星。这一环节是为了使小朋友巩固这些词的用法并运用到生活中。
结束部分:
引导小朋友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做一个美的发现者。
活动延伸:
1、艺术领域:万紫千红的春天——色彩学习
我眼中的春天——画出自己喜欢的春天的景物
《春天在哪里》——儿童打击乐教学和歌曲教学
2、科学领域:外出观察春天的变化,也可适当养些小动物如蝌蚪,观察它们在春天的变化。
3、健康领域:春天要怎么样保持身体健康。
教学反思:
幼儿语言的发展是一种比较隐性的行为体现,它不象数学美术那样当场见效,很容易让家长看到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但幼儿期语言的发展却会影响到孩子今后入小学或初中的语文学习,句子的完整表达、词汇的积累等对孩子今后的写作学习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谈话,学会用简短的鱼狗介绍自己的爸爸。
2.鼓励幼儿养成安静地听同伴谈话、轮流交谈的习惯。
3.使幼见墙进对宜a爸爸的了鼹。培养幼儿关心和热爱爸爸的情感。
4.理解散文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散文。
5.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1.事先请幼儿观察自己爸爸的日常生活,了解爸爸在家做些什么事。
2.每人带一张自己爸爸的照片。
活动过程:
1.通过提问引出谈话话题。
教师谈话,激发幼儿对谈论"爸爸"的兴趣。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爸爸,各人的爸爸都不一样。今天请小朋友来说说你的爸爸是什么样子的?他在家里做些什么事情?"(由于幼儿对自己的爸爸比较熟悉,所以此活动中谈话情境的创设采用了提_问的方式,除此之外,有关"爸爸"的图片、谜语等也可用来创设情景、引出谈话话题。)2.引导幼儿围绕"我的爸爸"自由交谈。
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或两两结伴,要求幼儿拿着自己带来的照片向同伴作介绍。教师轮流参与幼儿的小组谈话,了解他们的谈话内容,间接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谈话。
(这一步要求幼儿借助照片围绕话题在小组和集体面前自由交流对我的爸爸的认识。这里的照片至少有两个作用,其一是避免幼儿谈话时跑题,其二是诱发幼儿对"爸爸"的记忆,使幼儿有话可说。)3.引导幼儿集体谈"爸爸"。
幼儿自由交谈后,教师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谈自己的爸爸。要求围绕以上两个问题,大胆地讲出自己对爸爸的认识。教师对幼儿的谈话给予赞许和鼓励,对认真、专心听同伴讲话的幼儿,也给予鼓励。
(这一步旨在引导.幼儿相互学习谈"爸爸"的不同方法,分享同伴的经验。每一个在集体面前谈话的幼儿谈话结束后,教师需要进行简单的讲评。)4.通过提问,拓展谈话范围。
(1)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你喜欢你爸爸吗?为什么喜欢他?你愿意为你爸爸做些什么事情?鼓励幼儿发表意见。
(2)在幼儿谈话过程中,教师用平行谈话的方式,为幼儿提供新的谈话经验。如:我的爸爸是老师,爸爸的工作很辛苦,每天晚上都要看书、写文章。他会说很多有趣的故事。我常和爸爸在一起整理图书,还帮爸爸做其他事情。我喜欢我的爸爸……(3)教师小结。引导幼儿想一想:爸爸都很爱孩子,希望我们的小朋友成为好孩子。小朋友也应该关心爸爸,爱爸爸。
(教师通过三个提问你喜欢你爸爸吗?""为什么喜欢他?"你愿意为你爸爸做些什么事一些启发、引导幼儿逐步拓宽谈话范围,使幼儿在谈话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新的谈话经验。)5.欣赏歌曲《好爸爸,坏爸爸》,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幼儿翻阅幼儿用书讲述故事。
活动反思:
"我的爸爸"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话题,容易引友幼儿积极而有趣地交谈,基本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他们已有的经验。这个谈话活动的目标比较全面,其中有培养幼儿倾听他人谈话能力方面的要求,有帮助幼儿学习围绕话题表达个人观点方面的要求,也有帮助幼儿学习口语交谈规则方面的要求。这些目标符合谈话活动对小班幼儿的具体要求。
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内容、人物及发生的事情。
2.发展思维的想像力,想出许多办法帮助小兔。
3.学习新词:漏、湿、撑。
4.萌发幼儿关心他人,爱帮助别人的情感。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
1.图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小兔木偶一个。
2.小兔、熊、山羊、猴、松鼠的头饰,衣服、棉被、雨伞、蘑菇等道具,并将场地布置成小兔的家。
(二)知识经验准备
观察各种蘑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兔,引导幼儿帮助小兔想办法。
教师:出示小兔木偶(放小兔哭的录音),问:小兔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呀?小兔说(录音):我家的屋顶漏水了,淋湿了衣服和被子,我不知怎么办才好,呜呜……(出示小兔家漏水的图片)
教师:小朋友,小兔家的屋顶漏水了,我们大家都来帮助它想办法好吗?引导幼儿想出各种方法来帮助小兔,鼓励幼儿大胆想像,发挥思维创造性,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小兔,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意见。
(二)让幼儿听配乐故事,知道故事的名称、人物及发生的事情。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真能干,帮助小兔想出了许多的好办法。我知道小动物们都来帮助小兔解决困难了,让我们看看都有谁来了? 它们是怎样帮助小兔的?(让幼儿听配乐故事)听完提出问题:这个故事的名称是什么?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在投影仪上操作图片并分段讲述故事内容,且提出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小兔家发生了什么事情?(学习词:漏、湿)有谁来帮助小兔?小熊送来了什么?小山羊送来了什么?小猴送来了什么?它们为什么要送这些东西给小兔?小松鼠给小兔送来了什么?它为什么要送蘑菇给小兔?小兔在夜里是怎样过的?怎样做的?(学习词:撑)后来蘑菇长大了变成什么?天晴了小动物都是怎样帮助小兔的呢?小兔得到了小动物们的帮助,它会怎样做?
(四)启发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表演活动。
教师:我们都知道小动物们是怎样帮助小兔的了,现在大家都来学学小动物帮助小兔吧。(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将幼儿分成四组进行表演,让幼儿自行分配角色戴上头饰,利用道具、场景进行表演。老师提出表演要求:要根据故事内容表演,但是小动物之间的对话可以与别人不同,看看哪一组的小朋友表演得最好,最生动。教师参与表演活动进行指导,引导幼儿大胆运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对话内容,编出与别人不同的对话来。
(五)萌发幼儿关心他人、爱帮助他人的情感。
教师:小兔有困难,许多小动物都能主动去关心、帮助它,连小朋友也都帮忙了。如果是其他小朋友遇到了困难,那你们会怎样做呢?让幼儿懂得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六)结束。
教师出示小兔木偶(放录音):小朋友,你们真是爱帮助别人的好孩子。现在我的家不漏水了,欢迎你们来我家做客,谢谢你们!再见!
(七)各领域渗透
社会:开展“谁有困难,我来帮”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互帮互助的精神,引发幼儿关心他人的情感。
艺术:可让幼儿制作童话《房顶上的大蘑菇》的连环画,并投放到语言角进行讲述活动。
生活中渗透:教师启发诱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能主动去关心、帮助别人,为他人解决困难。
环境中渗透:将故事图片投放到语言角,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讲述故事,并运用头饰等道具进行表演活动。
家庭中渗透:希望家长配合进行“爱心”教育。
活动反思
活动内容浅显易懂,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生动形象的活动教具以及动画课件很好地吸引了每个幼儿,让他们始终保持聆听、观看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发展线索,学说故事中的重复句式。
2.体验鸡妈妈的心理变化,感受故事的幽默风趣。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活动准备:
1.PPT图片。
2.情景表演道具:窝、蛋宝宝、鳄鱼、鸟、壁虎及动物头饰3.图画书里出现的各种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欣赏ppt,回忆故事1.开始:以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入场--2.幼儿欣赏DVD,回忆故事内容。
二.梳理故事情节发展线索,学说故事中的重复句式1.教师出示幻灯片,根据画面的线索回忆故事内容教师:故事中都有谁?谁来偷蛋呀? 谁先看见了蛇?它是怎样去做的?
--根据情节线索图帮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
2.引导幼儿模仿鸡妈妈与动物之间的对话--学说重复句式:1、2、3、4、5,一个也不少"三.讨论重点画面,感受鸡妈妈的心理变化。
1.教师:到底蛇偷吃了谁的蛋呢?
1.通过观察和讨论,感受鸡妈妈的心理变化。
(1)观察P5--P6页,感受鸡妈妈的紧张心理。
(2)观察P20--P23页,感受鸡妈妈见到鸡宝宝的喜悦心理。
2.请幼儿用动作表现鸡妈妈的紧张情绪和喜悦心情。
四.角色表演,迁移经验,并体验故事的幽默。
1、教师:除了鸡、鸭、鹅,还有哪些小动物会生蛋呢?
2.出示书中没有的动物图片;鳄鱼、鸟、壁虎,帮助幼儿迁移经验。
3.设置情境:准备一个窝里面放着蛋宝宝,请三个幼儿扮演鳄鱼、鸟、壁虎妈妈,其他幼儿表演鸡妈妈--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角色表演。
4.教师引导幼儿巩固故事中重复的对话,并能够经验迁移,表现鸡妈妈的紧张心情。
5.教师小结。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做出破壳而出的动作退场。
活动名称: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活动目标:1、能根据图片大胆猜测并讲述图中的小动物认为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是什么。2、初步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最好听的声音。3、能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关注、感受周围好听的声音。 活动准备: 挂图第7号、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113页、录音磁带、录音机、一段好听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播放录音引入课题 1、师:小朋友们,刚才的音乐好听吗? 2、师:除了这个声音以外,小朋友们还听过什么好听的声音?(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简单的做出小结) 3、师:小朋友们刚才说了那么多,
单位名称 羊口镇宅科幼儿园 课题名称 小鸭找朋友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学会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2、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感受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活动准备 1、故事《小鸭找朋友》的挂图。 2、玩具小鸭、故事中的小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出示玩具小鸭,导入课题。 小朋友猜一猜,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老师要变魔术了,哇,好可爱的小鸭子,让幼儿学一学,小鸭子的摇摇摆摆走路的样子及小鸭子的叫声,接着老师用不高兴的口气说:这只小鸭子没有一个朋友,它想找一个朋友和它一起在池塘里
活动名称: 语言活动一颗纽扣 活动目标: 1、、组织幼儿采用各种方式朗读故事,在熟悉故事的基础上学习 分角色表演故事。 2、知道捡到东西要交还给主人。 3、能积极参加表演活动,增强幼儿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故事DV 2、动物头饰,纽扣图片。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名称 1、出示绘本封面:这本书叫什么名字?(多次反复指读书名) 2、《一颗纽扣》的故事里都有谁?说了什么事? 二、阅读故事 1、发放幼儿用书。 2、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录音读到哪一页你就要翻到哪一页, 也可以轻轻
一、说活动目标:1、阅读第12页图画,观察到太阳公公红彤彤的脸庞和下方的小字点,能大胆猜测小字点旁边红心的含义。 2、在观察图画的过程中唤起天气变化与冷、暖的感知经验。 3、学习主题字太阳,练习使用暖和。 二、说活动准备: 1、《启蒙阅读》第二册《太阳公公》大范例,录音机,磁带。 2、图片:睛天、下雨、下雪、刮风、阴天等。天气变化转盘。 3、太阳笑脸牌子,字卡太阳。 三、说活动过程: 一、导入:猜一猜 教师:天空中有一个圆圆的、亮亮的东西,照到人的身上很暖和,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二、阅读图画 1、教师:你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画面。 2、理解儿歌内容,知道书本里有许多知识。 3、培养幼儿爱看书的习惯。 活动准备: 1、DV小画报画面。 2、自制一本折叠画报,其中画报的画面上有狼、豹、狗、猫及其相关背景。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导入。 问:小朋友你有小口袋吗?你的小口袋能装些什么?(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 二、出示娃娃,激发幼儿兴趣。 有一个宝宝的口袋也是小小的,可它装着神奇的宝贝?小朋友猜猜是什么呢?(让幼儿自由猜测) 三、出示小画报画面,引导幼儿读图。 宝宝口袋
活动目标:1、观察画面,引导幼儿用比较完整的句式描述自己对画面的理解。2、理解诗歌内容,知道小猴哭鼻子的原因,培养孩子与同伴友好游戏的 习惯。3、学习象声词:嘭、哇。 活动准备: 儿歌画面,字卡车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 1、小朋友仔细看看书上这幅图,图上有谁在干什么? 2、图上共有几只小猴子呢?毛毛虫在干什么?它是什么表情?(引导幼儿用儿歌中的句子回答:两只小猴子) 3、两只小猴子在干什么?(认读车) 4、两只小猴子开着小车子发生了什么事情? 5、什么碰车了?车子碰车子会发出什么声音?我们一起来学学车
活动背景:那天带孩子们在做操时,发现旁边的树上都垂吊着许多毛毛虫,身体正在不停的扭动,孩子们看见了都表现出好奇、兴奋的神情。而毛毛虫的故事正是讲述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故事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符合班内孩子的兴趣。于是在进行结对园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中承担的公开课活动我就选择了小班语言毛毛虫的故事 内容,下面就本次活动进行分析。 实录: 一、歌曲导入,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师:我们来做毛毛虫跟大树爷爷玩挠痒痒的游戏吧!师幼一起边唱边表演歌曲进入活动室。 (分析:老师选择了幼儿上学期
田妮 宜昌市直机关桃花岭幼儿园 设计意图:我们班是阅读实验班,选用的是体验阅读教材,开展实验教学近一年时间,随着孩子们阅读量的增长,仅仅是教材上的内容远远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求,因此我选用了一些国内外著名的绘本故事作为辅助教材。故事《谁咬了我的大饼》选自《东方宝宝》,其内容幽默有趣,我家3岁半的儿子很喜欢看这个故事,尤其是对故事中生动可爱的小动物形象非常喜爱,故事中的角色对话都是一些简单的重复性语句,特别适合3岁左右孩子学习。所以我选取了这个简单有趣的故事作为教材,并把它设计成了一节小班的阅读活动。 活动目
活动名称: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片大胆猜测并讲述图中的小动物认为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是什么。 2、初步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最好听的声音。 3、能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关注、感受周围好听的声音。 活动准备:挂图第7号、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1—13页、录音磁带、录音机、一段好听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播放录音引入课题 1、师:小朋友们,刚才的音乐好听吗? 2、师:除了这个声音以外,小朋友们还听过什么好听的声音?(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简单的做出小结) 3、师:小朋友们刚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