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27 16:46:05
《小班节奏游戏大象和小蚊子教案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小班主题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活动目标:
1、熟悉大鼓、串铃、铝板琴的声音,初步学习使用串铃(用臂部大肌肉带动手腕摇串铃)。
2、通过大象和蚊子的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并作出相应的游戏动作。
3、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6、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7、让幼儿体会游戏的乐趣,发展幼儿开朗,乐观的性格。
活动准备:
铃鼓、串铃人手一个,大鼓一面,铝板琴一个、大象屁股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入活动室:游戏:大狗熊与小老鼠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学学大狗熊与小老鼠走路,大狗熊走得慢小朋友就走得慢,小老鼠走得快小朋友也走得快。——讲规则
大狗熊来了XXXX小老鼠来了XXXXXXXX——模仿游戏。
(出示小铃)大狗熊来了XXXX(幼儿做狗熊动作)小老鼠来了XXXXXXXX(幼儿做小老鼠动作)——听小铃指挥做动作。
二、讲故事:《大象和小蚊子》,了解基本情节,初步感知游戏。
(一)提问:
1、故事里有谁?大象是怎么走路的?——拳头敲手、敲腿表现节奏XXXX
2、大象打起了瞌睡,谁来了?蚊子是怎么飞的?蚊子看见了什么?它们要干什么了?哇瑟!好可爱的屁屁呀,我们去叮叮吧!它们怎么叮的?——手食指,拇指相对手臂带动手腕震动表现节奏XXXXXXXX
3、大象醒来了用尾巴赶蚊子,它是怎么赶的?——用指挥动作表现:的儿~~~~~的儿~~~~~
4、大象生气了,一跺脚,咚!蚊子怎么了?——“死掉”,吐舌头,手放腿上。
(二)教师提醒幼儿用动作表演故事——师幼游戏(用大象的图片)
三、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
1、老师请来了三位朋友,他们能发出好听的声音,请你听听这是谁的声音:……。——了解乐器和角色的对应关系。
2、你们来做小蚊子,幼儿每人拿一个串铃轻轻摇动,表示蚊子飞,在老师的提示下知道摇动手臂。——初步学习使用串铃。
3、在老师的提示下请幼儿表演蚊子的节奏。(结合大象图片)
4、用乐器来表演故事
四、结束:今天我们和小铃、大鼓、铝板琴作了游戏,他们累了,我们让他们回家休息。——整理乐器。
附:故事:有一头大象,长得可大拉!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
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它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瑟!好可爱的屁屁呀!我们来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们就围者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的儿~~~~~的儿~~~~~”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大象只好又用尾巴赶。就这样,赶了一次又一次,大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咚——!”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吓死拉。
活动反思:
通过游戏,宝宝们在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上,大胆用动作、表情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宝宝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直到游戏结束,宝宝们仍意欲未尽,于是我将活动进行了延伸,将目标要求做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引导幼儿在扮演“大象”时,要求步伐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使他们在音乐的氛围中得到真正的快乐!
活动目标:
1、熟悉大鼓、串铃、铝板琴的声音,初步学习使用串铃(用臂部大肌肉带动手腕摇串铃)。
2、通过大象和蚊子的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并作出相应的游戏动作。
3、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铃鼓、串铃人手一个,大鼓一面,铝板琴一个、大象屁股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入活动室:游戏:大狗熊与小老鼠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学学大狗熊与小老鼠走路,大狗熊走得慢小朋友就走得慢,小老鼠走得快小朋友也走得快。——讲规则
大狗熊来了XXXX小老鼠来了XXXXXXXX——模仿游戏。
(出示小铃)大狗熊来了XXXX(幼儿做狗熊动作)小老鼠来了XXXXXXXX(幼儿做小老鼠动作)——听小铃指挥做动作。
二、讲故事:《大象和小蚊子》,了解基本情节,初步感知游戏。
(一)提问:
1、故事里有谁?大象是怎么走路的?——拳头敲手、敲腿表现节奏XXXX
2、大象打起了瞌睡,谁来了?蚊子是怎么飞的?蚊子看见了什么?它们要干什么了?哇瑟!好可爱的屁屁呀,我们去叮叮吧!它们怎么叮的?——手食指,拇指相对手臂带动手腕震动表现节奏XXXXXXXX
3、大象醒来了用尾巴赶蚊子,它是怎么赶的?——用指挥动作表现:的儿~~~~~的儿~~~~~
4、大象生气了,一跺脚,咚!蚊子怎么了?——“死掉”,吐舌头,手放腿上。
(二)教师提醒幼儿用动作表演故事——师幼游戏(用大象的图片)
三、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
1、老师请来了三位朋友,他们能发出好听的声音,请你听听这是谁的声音:……。——了解乐器和角色的对应关系。
2、你们来做小蚊子,幼儿每人拿一个串铃轻轻摇动,表示蚊子飞,在老师的提示下知道摇动手臂。——初步学习使用串铃。
3、在老师的提示下请幼儿表演蚊子的节奏。(结合大象图片)
4、用乐器来表演故事
四、结束:今天我们和小铃、大鼓、铝板琴作了游戏,他们累了,我们让他们回家休息。——整理乐器。
附:故事:有一头大象,长得可大拉!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
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它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瑟!好可爱的屁屁呀!我们来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们就围者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的儿~~~~~的儿~~~~~”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大象只好又用尾巴赶。就这样,赶了一次又一次,大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咚——!”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吓死拉。
活动反思:
通过游戏,宝宝们在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上,大胆用动作、表情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宝宝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直到游戏结束,宝宝们仍意欲未尽,于是我将活动进行了延伸,将目标要求做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引导幼儿在扮演“大象”时,要求步伐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使他们在音乐的氛围中得到真正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集体协作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自制大鼓、手铃、响筒。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3、根据故事情节集体来演奏。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故事挂图
2、大鼓一个、手铃若干、响筒若干。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认识自制大鼓、手铃、响筒。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活动难点:
根据故事情节集体来演奏。
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模仿大象和小蚊子来到自己的座位上。
孩子们,我们来学一学大象走路吧,伸着长长的鼻子,轰轰地走着。现在咱们再变成一只小蚊子,嗡嗡地飞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好!小朋友们表现真棒!
一、开始部分
认识大鼓、手铃、响筒. (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1、玩游戏“小鼓会唱歌”,感受声音的轻与重和快与慢。
师:小朋友们,听谁在给我们唱歌?你们认识它吗?——小鼓。”(直接出示小鼓)
师:“下面小鼓要唱两首歌,大家要仔细听一听,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个样?”
幼:不一样。第一首快,声音轻;第二首重,声音慢。
2、听声音,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响筒。
师:接下来又是谁呢?请小朋友听一听这种声音。老师告诉小朋友:这件乐器叫响筒。(并让幼儿再次欣赏响筒的声音,并仔细地观察其外形)。
3、师:“小朋友看一看,老师拿的是什么?手铃要讲故事了,请你们仔细听一听,手铃在故事里变成了什么?小鼓和响筒在故事里又变成了什么?”
二、基本部分
故事《大象和蚊子》。
1、教师结合乐器响筒、手铃、小鼓讲述故事。(伴随乐器讲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幼儿,而且能够让幼儿了解到乐器的使用方法。)
提出问题,巩固故事。
师:“故事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是大象和小蚊子)
2、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师:“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在做什么?”(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师:“呱——呱——呱——的呱呱筒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赶走蚊子,不让蚊子叮自己)
师:“在故事里,小鼓最后为什么发出了‘咚!咚!’两下重重的声音?”(大象生气了,使劲跺脚呢)
师:“大象跺脚后,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子?”
(幼儿回答并表演蚊子晕倒的样子)
3、老师和幼儿一同表演演奏。
师:小朋友想自己来演奏吗?那么老师扮演大象,需要用小鼓和响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么呢?(手铃)。
4、老师讲故事,幼儿集体演奏。
三、结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们演奏的都非常好,现在这些乐器要回家休息了,咱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去吧。(播放音乐)
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投放乐器,鼓励幼儿在表演区进行表演。
活动反思:
教学设计: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个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其形象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儿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现实水平。整个的活动设计是由各种打击乐引出的故事情节,充分让幼儿感知打击乐与故事的融合,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演奏的乐趣,大大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幼儿反应:
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在刚开始了解各种打击乐的时候,孩子们就表现的很认真,因为他们对声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想自己能试试。第一遍老师讲故事个别幼儿配乐演奏时,孩子们能够积极配合,慢慢进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时有的幼儿已经能够自己边说故事情节边配乐,可以说孩子们都乐在其中,积极参入,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不足和改进:
首先我们的打击乐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数量较少,这是需要克服的问题。
在让个别幼儿表演之前应该先集体进行空手练习,等孩子们完全了解故事情节再演奏,为后面的集体演奏打下基础。
活动目标:
1、通过大象和蚊子的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并做出相应的游戏动作。
2、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3、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故事课件、鼓、串铃
活动过程:
一、进入活动室
游戏:狗熊与小老鼠
1、游戏玩法及规则:大狗熊走得慢,小老鼠走得快。
2、模仿游戏:幼儿模仿大狗熊和小老鼠做动作。
3、听小铃指挥做模仿游戏。
二、讲故事,初步感知游戏
1、故事里有谁?(大象、蚊子)大象是怎么走路的?(慢)
2、大象打瞌睡,谁来了?蚊子是怎么飞的?(手腕转动,食指拇指相对)蚊子看见了什么?(好大好可爱的屁屁)它们是怎么叮的?
3、大象生气了,一跺脚,“咚”!蚊子怎么了?(死掉,手放在腿上)
4、教师提醒幼儿用动作表演故事。
三、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
1、老师请来了2位朋友,他们能发出好听的声音,请听是谁的声音。
2、请幼儿来做蚊子,幼儿每人拿一个串铃轻摇,表示蚊子飞。
3、在提示下用乐器表演故事。
四、结束
今天我们和鼓、串铃做了游戏,他们累了,我们让他们回家吧,整理乐器。
附:故事《大象和小蚊子》
有一头大象,长得可大了,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
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它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塞!好可爱的屁屁呀!我们来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就围着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赶了好几次蚊子都赶不走。大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咚—”,声音大得把蚊子给吓死了!
活动反思:
一、活动开始,我先是为幼儿营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游戏环境,引导幼儿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以游戏的形式进入活动室,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幼儿主动融入活动的积极性。
二、幼儿喜欢听故事,但在讲述故事过程中,要想引起幼儿的兴趣,老师讲述的技巧十分关键。所以我首先充分地调动起了自己的激情,结合教具,运用生动语言、可爱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讲述了一遍《大象和小蚊子》。
小班的宝宝对大象和蚊子都十分熟悉,并且能模仿大象走路时笨拙、可爱和蚊子飞起来轻巧、淘气的样子。在讲述故事中我特别注重大象走路“咚 咚 咚”,小蚊子飞“嗡 嗡 嗡”,驱赶小蚊子“刮 刮 刮”等拟声词的运用,所以故事中大象和蚊子的角色更加鲜明,具有诙谐的色彩,宝宝们听得特别投入,表现的非常兴奋。
三、打击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宝宝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在这个环节,我通过拟声词引出了打击乐器,对于这些乐器来说,蛙鸣筒宝宝们比较陌生,但通过分辨声音及了解名称的来历,宝宝们非常感兴趣。最后通过分辨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乐性质,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了小鼓、蛙鸣筒、手铃三种打击乐器为故事伴奏。
小班宝宝对乐器的演奏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让他们分辨出这三种乐器的音色,我与宝宝们进行了各种声音与乐器的演奏、配合练习。
四、最后一个环节,让宝宝在扮演游戏角色的过程中,进行乐器的伴奏,老师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宝宝通过肢体动作大胆表现动物的形态和动态,这种师幼的良好互动将整个活动气氛推向了高潮。
通过游戏,宝宝们在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上,大胆用动作、表情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宝宝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直到游戏结束,宝宝们仍意欲未尽,于是我将活动进行了延伸,将目标要求做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引导幼儿在扮演“大象”时,要求步伐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使他们在音乐的氛围中得到真正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集体协作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自制大鼓、手铃、响筒。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3、根据故事情节集体来演奏。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认识自制大鼓、手铃、响筒。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活动难点:根据故事情节集体来演奏。
活动准备:
1、PPT
2、大鼓一个、手铃若干、响筒若干。
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模仿大象和小蚊子来到自己的座位上。
孩子们,我们来学一学大象走路吧,伸着长长的鼻子,轰轰地走着。现在咱们再变成一只小蚊子,嗡嗡地飞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好!小朋友们表现真棒!
小朋友们,你们看谁来啦?
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粗粗的四肢、大大的身体)
这只大象在森林里散步,你们猜在这只大象身上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一)讲故事,初步感知游戏 故事:有一头大象,长得可大了,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鼓,轻、慢)。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一只、两只、三只……(双手不停摇动手铃,由轻到重,由慢到快,表示蚊子越来越多),它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好可爱的屁屁呀!让我们来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们就围者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甩起尾巴来赶蚊子,“哗~哗~哗~”(响筒),蚊子被赶走了(手铃摇动的声音由大转小,由重转轻,表示蚊子飞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双手不停摇动手铃),大象只好又用尾巴赶,“哗~哗~哗~””(响筒)。就这样,赶了一次又一次,大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咚--!”(用力敲击小鼓)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吓的晕过去啦!
1、师:“故事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是大象和小蚊子)
2、大象是怎么走路的?(慢)
3、大象打瞌睡,谁来了?蚊子是怎么飞的?(手腕转动,食指拇指相对)蚊子看见了什么?(好大好可爱的屁屁)它们是怎么叮的?
4、大象生气了,一跺脚,“咚”!蚊子怎么了?(死掉,手放在腿上)
5、教师提醒幼儿用动作表演故事。
(二)认识大鼓、手铃、响筒. (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1、出示小鼓
师:小朋友们,听谁在给我们唱歌?你们认识它吗?——小鼓。”(直接出示小鼓)
师:“下面小鼓要唱两首歌,大家要仔细听一听,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个样?”
幼:不一样。第一首快,声音轻;第二首重,声音慢。
2、听声音,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响筒。
师:接下来又是谁呢?请小朋友听一听这种声音。老师告诉小朋友:这件乐器叫响筒。(并让幼儿再次欣赏响筒的声音,并仔细地观察其外形)。谁想来摸摸它?
3、师:“小朋友看一看,老师拿的是什么?(手铃)
接下来,小鼓、响筒和手铃也想给你们讲一讲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请你们仔细听一听,手铃在故事里变成了什么?小鼓和响筒在故事里又变成了什么?”
(三)基本部分 故事《大象和蚊子》。
1、教师结合乐器响筒、手铃、小鼓讲述故事。
提出问题,巩固故事。
2、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师:“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在做什么?”(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师:“哗-哗-哗-的响筒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赶走蚊子,不让蚊子叮自己)
师:“在故事里,小鼓最后为什么发出了‘咚!咚!’两下重重的声音?”(大象生气了,使劲跺脚呢)
师:“大象跺脚后,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子?”
(幼儿回答并表演蚊子晕倒的样子)
3、老师和幼儿一同表演演奏。
师:小朋友想自己来演奏吗?那么老师扮演大象,需要用小鼓和响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么呢?(手铃)。
4、老师讲故事,幼儿集体演奏。
(四)结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们演奏的都非常好,现在这些乐器要回家休息了,咱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去吧。(播放音乐)
活动反思: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个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其形象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儿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现实水平。整个的活动设计是由各种打击乐引出的故事情节,充分让幼儿感知打击乐与故事的融合,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演奏的乐趣,大大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体验乐器演奏带来的快乐。
2.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根据故事情节与乐器进行匹配。
3.引导幼儿了解乐器发出的声音,并乐意参与游戏。
4.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5.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活动准备:
大鼓.摇铃.盘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能根据股市情节与与乐器进行匹配,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2.难点:幼儿分角色进行表演,并能控制自己的乐器。
活动过程:
(一)导入:师生问好
1.教师打击乐器发出声音,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刚才听到什么声音了?(鼓声.铃声)还有什么声音呢?(幼儿讨论)
2.教师出示乐器,进行演奏,幼儿熟悉乐器。
师:今天老师请这三样乐器宝宝来和小朋友作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大象和小蚊子》。
师:1.器宝宝来当大象和小蚊子,一起来听一听什么乐器声音像大象走路的声音?为什么?(幼儿讨论)
2.边摇摇铃边提问:摇铃像谁的声音?
(二)开始部分
1.教师边讲述故事边表演乐器,了解基本情节,初步感知游戏。
提问:(1). 大象是怎么走路的?(幼儿表演)教师用大鼓配合。
(2). 大象打起了瞌睡,谁来了?蚊子是怎么飞的?蚊子看见了什么?它们要干什么了?(我们去叮叮吧)它们怎么叮的?(教师用摇铃配合小蚊子飞的声音)
(3). 大象醒来了用尾巴赶蚊子,它是怎么赶的?(教师用盘子刷刷的声音表示赶蚊子的声音)(4). 大象生气了,一跺脚,咚!蚊子怎么了?(死了)2.教师指导幼儿用动作表演故事--师幼共同表演。
3.幼儿分角色用乐器表演故事,教师讲述幼儿表演。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表现的真棒,小乐器累了,想回去休息了,我们把他们送回家--整理乐器
活动延伸
为幼儿提供更多不同的乐器和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探究还有哪些事物发出的声音像大象和小蚊子。
活动反思:
教学设计: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个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其形象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儿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现实水平。整个的活动设计是由各种打击乐引出的故事情节,充分让幼儿感知打击乐与故事的融合,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演奏的乐趣,大大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幼儿反应:
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在刚开始了解各种打击乐的时候,孩子们就表现的很认真,因为他们对声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想自己能试试。第一遍老师讲故事个别幼儿配乐演奏时,孩子们能够积极配合,慢慢进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时有的幼儿已经能够自己边说故事情节边配乐,可以说孩子们都乐在其中,积极参入,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不足和改进:
首先我们的打击乐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数量较少,这是需要克服的问题。
在让个别幼儿表演之前应该先集体进行空手练习,等孩子们完全了解故事情节再演奏,为后面的集体演奏打下基础。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的倾听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弱,《大象和蚊子》中的角色形象生动、有趣、反差大,便于幼儿理解和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注意倾听音乐的不同,并用动作表现出来,符合小班认识靠行动、爱模仿的特点。为此,我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音乐活动,能注意倾听,理解故事内容,并用动作、表情表现自己的理解。
2.认识几种简单乐器(蛙鸣筒、手铃、小鼓),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的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乐器表现音乐的内容,理解音乐。
2、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大胆用肢体、动作、表情来表现音乐的快慢节奏。
活动准备
鼓、蛙鸣筒各一个,手铃、沙发靠垫若干;大象、蚊子的提线纸偶各一个,画有森林的背景图一个。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蛙鸣筒
1.教师将乐器藏在身后,发出刮奏乐器的声音,请小朋友听一听、学一学这种声音,并猜一猜这个乐器的名字。
2.玩游戏“小鼓会唱歌”,感受声音的轻与重、快于慢。
教师:请小朋友听一听现在是谁在唱歌?(小鼓)
教师:下面小鼓要唱两首歌,你们要仔细听一听,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个样?(不一样。第一首快,声音轻;第二首慢,声音重)
教师:小朋友看一看,老师手腕上戴的是什么?小铃要讲故事了,请你们仔细听一听,小铃在故事里变成了什么?小鼓和蛙鸣筒在故事里又变成了什么?
(二)看提线纸偶戏《大象和蚊子》
教师事先做好一群小蚊子的纸偶,用线将小铃铛和纸折的蚊子串在一起。另外,纸偶大象要注意突出大象胖胖的特点。
出示提线纸偶大象,伴随着三种乐器将故事:
有一头大象,长得可大啦!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敲击轻缓的鼓声)
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他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伴随着提线纸偶蚊子的出现,小铃发出哗啦啦的响声)他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 “哇!好可爱的屁股呀!让我们来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就围着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呱——呱——呱”(蛙鸣筒发出三声连续的响声代表大象甩尾巴)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小铃伴随着故事再次进入,发出响声)大象只好又用尾巴赶,“呱——呱——呱”(蛙鸣筒发出三次连续的响声)把蚊子赶跑了。可是,过了一会,蚊子又来了,大象这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 “咚!咚!”(小鼓重重的敲击两下)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震晕啦!(提线蚊子纸偶纷纷落在地上)
(三)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师:故事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是大象和小蚊子的事情)
教师:哗啦啦的小手铃声是谁来了?(是一群小蚊子)
教师:“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在做什么?(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教师:“呱——呱——呱”的蛙鸣筒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音?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赶走蚊子,不让蚊子叮自己)
教师:在故事里,小鼓最后为什么发出了“咚!咚!”两下重重的声音?(大象生气了,使劲跺脚呢)
教师:大象跺脚后,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子?(幼儿边答“小蚊子被震得晕倒在地上了”边表现晕倒的样子:有的平趴在地上,有点侧身躺在地上,还有的小手小脚都朝天上,吐着小舌头)
(四)幼儿扮演小蚊子,配班老师扮演大象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扮演小蚊子,请配班老师扮演大象好吗?
教师:“大象”要戴好自己的表演道具(带有松紧带的沙发靠垫,套在身上,代表大象的屁股),“小蚊子”也要戴好自己的表演道具(小手铃)。
(五)再次表演
大象、小蚊子的角色都由幼儿扮演。
教学反思
1.选材适宜,活动就成功了一半。活动中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故事中动物形象的大小 对比鲜明、特点突出,整个故事短小,语言形象生动。情节比较单纯,在反复中带有一些变化,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接受水平。特别是一些生动的象声词,使故事更加的生动有趣,便于幼儿理解、记忆和表演,并能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由此可以说,活动选材非常重要,选材适宜,活动就成功了一半。
2.过程中情境创设巧妙,幼儿身临其境,假戏真做。故事内容与乐器伴奏相匹配,是活动的一个创新点。重点体现为提线纸偶和声音特点突出的乐器交相出现,较好地引发了幼儿的兴趣。因为有了情境,幼儿进入活动的状态非常积极,很快融入活动当中。幼儿通过看、听、演的感受与体验,辨别声音强弱和快慢的不同,并在活动中初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能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
2.认识呱呱筒、手铃、小鼓的名称,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3.养成倾听的兴趣和习惯。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
难点: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声音,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呱呱筒。
老师将乐器藏在身后,发出刮奏乐器的声音,请小朋友听一听、学一学这种声音,并猜一猜这个乐器的名字。
2.玩游戏"小鼓会唱歌",感受声音的轻与重和快与慢。
(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进入活动,锻炼幼儿倾听的能力,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二、基本部分
1.看提线纸偶戏《大象和蚊子》。
教师事先做好一群小蚊子,用线将小铃铛和纸折的蚊子串在一起;纸偶大象,注意突出大象胖胖的形象。
(伴随着乐器进行木偶表演,使木偶表演更加生动有趣,突出了角色形象的特征,还能让幼儿了解到乐器的使用方法。)
2.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咚--咚--咚--、呱--呱--呱--、咚!咚!三种不同的声音起到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记忆故事的作用。)
3.分角色表演故事。
(小小的手铃使幼儿很快进入到角色之中,并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表现出来。)
三、结束部分
再次表演,大象、小蚊子的形象都由孩子扮演。
(从认识乐器到自选角色的表演,总有新内容、新要求,幼儿始终有最近发展区。由老师带领、引导,到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表演,幼儿的倾听、理解、表演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延伸活动
在表演区投放乐器、木偶和靠垫,鼓励幼儿在表演区进行表演。
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我依据本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制订了以下目标:1.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能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2.认识呱呱筒、手铃、小鼓的名称,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3.养成倾听的兴趣和习惯。
重难点的突破: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难点是: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活动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幼儿和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后,就如何突破重难点提出了有效的指导方法。如在第二个环节中,我伴随着乐器进行表演,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不但突出了角色形象的特征,还能让幼儿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轻松突破了重难点,优化了活动内。
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体验法和介入法。情景体验法是以兴趣为催化剂,以乐器的声音、肢体的动作、故事的情节带动幼儿一起参与角色游戏,注重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具有积极参加语言活动的兴趣。通过介入法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进一步提升了幼儿语言的运用能力。
活动过程的组织: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进入活动,锻炼幼儿倾听的能力,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第二个环节是教师伴随着乐器进行表演,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不但突出了角色形象的特征,还能让幼儿了解到乐器的使用方法。第三个环节是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咚--咚--咚--、呱--呱--呱--、咚!咚!三种不同的声音起到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记忆故事的作用。角色表演中孩子们戴上小手铃表演小蚊子。小小的手铃使幼儿很快进入到角色之中,并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表现出来。从认识乐器到角色的表演,总有新内容、新要求,幼儿始终有最近发展区,他们的倾听、理解、表演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和发展。
活动的不足: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们自选角色表演,在以后的引申活动中应让幼儿多自由表演。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我看不到的不足,望各位同仁指正。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集体协作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自制大鼓、手铃、响筒。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3、根据故事情节集体来演奏。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故事挂图
2、大鼓一个、手铃若干、响筒若干。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认识自制大鼓、手铃、响筒。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活动难点:
根据故事情节集体来演奏。
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模仿大象和小蚊子来到自己的座位上。
孩子们,我们来学一学大象走路吧,伸着长长的鼻子,轰轰地走着。现在咱们再变成一只小蚊子,嗡嗡地飞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好!小朋友们表现真棒!
一、开始部分
认识大鼓、手铃、响筒. (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1、玩游戏“小鼓会唱歌”,感受声音的轻与重和快与慢。
师:小朋友们,听谁在给我们唱歌?你们认识它吗?——小鼓。”(直接出示小鼓)
师:“下面小鼓要唱两首歌,大家要仔细听一听,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个样?”
幼:不一样。第一首快,声音轻;第二首重,声音慢。
2、听声音,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响筒。
师:接下来又是谁呢?请小朋友听一听这种声音。老师告诉小朋友:这件乐器叫响筒。(并让幼儿再次欣赏响筒的声音,并仔细地观察其外形)。
3、师:“小朋友看一看,老师拿的是什么?手铃要讲故事了,请你们仔细听一听,手铃在故事里变成了什么?小鼓和响筒在故事里又变成了什么?”
二、基本部分
故事《大象和蚊子》。
1、教师结合乐器响筒、手铃、小鼓讲述故事。(伴随乐器讲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幼儿,而且能够让幼儿了解到乐器的使用方法。)
提出问题,巩固故事。
师:“故事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是大象和小蚊子)
2、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师:“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在做什么?”(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师:“呱——呱——呱——的呱呱筒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赶走蚊子,不让蚊子叮自己)
师:“在故事里,小鼓最后为什么发出了‘咚!咚!’两下重重的声音?”(大象生气了,使劲跺脚呢)
师:“大象跺脚后,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子?”
(幼儿回答并表演蚊子晕倒的样子)
3、老师和幼儿一同表演演奏。
师:小朋友想自己来演奏吗?那么老师扮演大象,需要用小鼓和响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么呢?(手铃)。
4、老师讲故事,幼儿集体演奏。
三、结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们演奏的都非常好,现在这些乐器要回家休息了,咱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去吧。(播放音乐)
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投放乐器,鼓励幼儿在表演区进行表演。
活动反思:
教学设计: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个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其形象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儿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现实水平。整个的活动设计是由各种打击乐引出的故事情节,充分让幼儿感知打击乐与故事的融合,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演奏的乐趣,大大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幼儿反应:
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在刚开始了解各种打击乐的时候,孩子们就表现的很认真,因为他们对声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想自己能试试。第一遍老师讲故事个别幼儿配乐演奏时,孩子们能够积极配合,慢慢进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时有的幼儿已经能够自己边说故事情节边配乐,可以说孩子们都乐在其中,积极参入,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不足和改进:
首先我们的打击乐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数量较少,这是需要克服的问题。
在让个别幼儿表演之前应该先集体进行空手练习,等孩子们完全了解故事情节再演奏,为后面的集体演奏打下基础。
活动由来
小班幼儿注意倾听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较弱,《大象和蚊子》这个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节是幼儿生活中的经验,能够吸引他们又易于理解、记忆,于是,我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
活动目标
1.引发小班幼儿倾听的兴趣,培养倾听习惯;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
2.引导幼儿认识呱呱筒、手铃、小鼓的名称,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活动准备
鼓、蛙鸣筒各一个,手鼓若干,沙发靠垫若干;大象、蚊子的提线纸偶各一个,画有森林的背景图一个。
活动过程
1.听声音,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呱呱筒。
老师将乐器藏在身后,发出刮奏乐器的声音,请小朋友听一听、学一学这种声音,并猜一猜这个乐器的名字。
(孩子们有的说像汽车,有的说像小鸭,还有的说像青蛙。老师趁势告诉小朋友:这件乐器叫呱呱筒,并让幼儿再次欣赏呱呱筒的声音,并仔细地观察其外形。)
玩游戏“小鼓会唱歌”,感受声音的轻与重和快与慢。
师:“请小朋友听一听现在是谁在唱歌?”(小鼓)
师:“下面小鼓要唱两首歌,你们要仔细听一听,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个样?”(不一样。第一首快,声音轻;第二首重,声音慢。)
师:“小朋友看一看,老师手腕上戴的是什么?小铃要讲故事了,请你们仔细听一听,小铃在故事里变成了什么?小鼓和呱呱筒在故事里又变成了什么?”
(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进入活动,锻炼幼儿倾听的能力,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2.看提线纸偶戏《大象和蚊子》。
教师事先做好一群小蚊子,用线将小铃铛和纸折的蚊子串在一起;纸偶大象,注意突出大象胖胖的形象。
出示提线纸偶大象,伴随着三种乐器讲故事:有一头大象,长得可大啦!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敲击出轻缓的鼓声)。
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伴随着提线纸偶蚊子的出现,小铃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它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好可爱的屁股呀!让我们来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就围着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呱——呱——呱——”(呱呱筒发出三次连续的响声代表大象甩尾巴)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小铃伴随着故事再次进入,发出响声),大象只好又用尾巴赶“呱——呱——呱——”(呱呱筒发出三次连续的响声)把蚊子赶跑了。可是,过了一会儿,蚊子又来了,大象这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咚!咚!”(小鼓重重地敲击两下)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震晕啦!(提线纸偶纷纷落在地上)
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我依据本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制订了以下目标:1.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能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2.认识呱呱筒、手铃、小鼓的名称,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3.养成倾听的兴趣和习惯。
重难点的突破: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难点是: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活动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幼儿和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后,就如何突破重难点提出了有效的指导方法。如在第二个环节中,我伴随着乐器进行表演,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不但突出了角色形象的特征,还能让幼儿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轻松突破了重难点,优化了活动内。
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体验法和介入法。情景体验法是以兴趣为催化剂,以乐器的声音、肢体的动作、故事的情节带动幼儿一起参与角色游戏,注重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具有积极参加语言活动的兴趣。通过介入法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进一步提升了幼儿语言的运用能力。
活动过程的组织: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进入活动,锻炼幼儿倾听的能力,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第二个环节是教师伴随着乐器进行表演,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不但突出了角色形象的特征,还能让幼儿了解到乐器的使用方法。第三个环节是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咚--咚--咚--、呱--呱--呱--、咚!咚!三种不同的声音起到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记忆故事的作用。角色表演中孩子们戴上小手铃表演小蚊子。小小的手铃使幼儿很快进入到角色之中,并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表现出来。从认识乐器到角色的表演,总有新内容、新要求,幼儿始终有最近发展区,他们的倾听、理解、表演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和发展。
活动的不足: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们自选角色表演,在以后的引申活动中应让幼儿多自由表演。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我看不到的不足,望各位同仁指正。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能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
2.认识呱呱筒、手铃、小鼓的名称,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3.养成倾听的兴趣和习惯。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
难点: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声音,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呱呱筒。
老师将乐器藏在身后,发出刮奏乐器的声音,请小朋友听一听、学一学这种声音,并猜一猜这个乐器的名字。
2.玩游戏"小鼓会唱歌",感受声音的轻与重和快与慢。
(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进入活动,锻炼幼儿倾听的能力,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二、基本部分
1.看提线纸偶戏《大象和蚊子》。
教师事先做好一群小蚊子,用线将小铃铛和纸折的蚊子串在一起;纸偶大象,注意突出大象胖胖的形象。
(伴随着乐器进行木偶表演,使木偶表演更加生动有趣,突出了角色形象的特征,还能让幼儿了解到乐器的使用方法。)
2.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咚--咚--咚--、呱--呱--呱--、咚!咚!三种不同的声音起到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记忆故事的作用。)
3.分角色表演故事。
(小小的手铃使幼儿很快进入到角色之中,并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表现出来。)
三、结束部分
再次表演,大象、小蚊子的形象都由孩子扮演。
(从认识乐器到自选角色的表演,总有新内容、新要求,幼儿始终有最近发展区。由老师带领、引导,到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表演,幼儿的倾听、理解、表演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延伸活动
在表演区投放乐器、木偶和靠垫,鼓励幼儿在表演区进行表演。
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我依据本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制订了以下目标:
1.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能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
2.认识呱呱筒、手铃、小鼓的名称,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3.养成倾听的兴趣和习惯。
重难点的突破: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难点是: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活动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幼儿和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后,就如何突破重难点提出了有效的指导方法。如在第二个环节中,我伴随着乐器进行表演,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不但突出了角色形象的特征,还能让幼儿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轻松突破了重难点,优化了活动内。
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体验法和介入法。情景体验法是以兴趣为催化剂,以乐器的声音、肢体的动作、故事的情节带动幼儿一起参与角色游戏,注重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具有积极参加语言活动的兴趣。通过介入法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进一步提升了幼儿语言的运用能力。
活动过程的组织: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进入活动,锻炼幼儿倾听的能力,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第二个环节是教师伴随着乐器进行表演,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不但突出了角色形象的特征,还能让幼儿了解到乐器的使用方法。第三个环节是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咚--咚--咚--、呱--呱--呱--、咚!咚!三种不同的声音起到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记忆故事的作用。角色表演中孩子们戴上小手铃表演小蚊子。小小的手铃使幼儿很快进入到角色之中,并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表现出来。从认识乐器到角色的表演,总有新内容、新要求,幼儿始终有最近发展区,他们的倾听、理解、表演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和发展。
活动的不足: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们自选角色表演,在以后的引申活动中应让幼儿多自由表演。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我看不到的不足,望各位同仁指正。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感知动词:叮、赶、跺。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大象、蚊子图片各一副。
2.大象、蚊子的手套偶各一个;蚊子指偶若干、大象头饰三个。
3.画有森林的背景图一个。
4.录音:大象和蚊子的叫声。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理解故事的内容,学习动词:叮、赶、跺脚。
2、活动难点:能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3、指导要点:通过手套偶表演,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童真童趣。
活动过程:
一、用角色声音导入,激发孩子听故事的欲望。
1.师: (播放大象叫声)听听看谁来啦?
师:(出示大象图片)原来是一头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大象啊,大大的大象走起路来是慢慢的。来我们一起学学大象走路。(引导幼儿学大象走)
2.师:(播放蚊子叫声)这又是谁来啦?那小蚊子是怎么飞的?那我们一起来学学小蚊子飞。
师:(出示小蚊子)小蚊子长得什么样呢?(引导幼儿说出蚊子的特征:尖尖、长长的嘴巴)
师:(出示小蚊子)小蚊子师:蚊子的嘴巴会干什么啊?(叮人)
小结:小蚊子长长、尖尖的嘴巴是用来叮人的,那爱叮人的小蚊子和大大的大象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来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名称叫做《大象和小蚊子》
二、看木偶表演《大象和蚊子》,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童真童趣。
出示手套偶大象,讲故事:有一头大象,长得可大啦!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走起路来很慢很慢。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这时,一群蚊子飞来了(伴随着手套偶蚊子的出现,发出蚊子的叫声),它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好大的屁股呀!我们去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就围着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啪—啪—啪—”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伴随着手套偶蚊子的出现,发出蚊子的叫声),大象这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咚!咚!”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震晕啦!
(伴随着音效木偶表演,使木偶表演更加生动有趣,突出了角色形象的特征,还能为后面的故事表演做铺垫。)
提问:1.故事里面都有谁啊?(大象和蚊子)
2.大象和蚊子发生了什么事啊?(蚊子叮大象的屁股)
3.小蚊子发现睡着的大象时说了一句什么话?那我们再来听听小蚊子是怎么说的。
三、再次操作手套偶,边讲述边提问,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在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感知动词:叮、赶、跺。
1.师:一天,大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
这时,一群蚊子飞来了(伴随着手套偶蚊子的出现,发出小蚊子的叫声),它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好大的屁股呀!我们去叮叮它吧!” 提问:小蚊子说了什么啊?
2.师:于是,蚊子们就围着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怎么样啊?(用尾巴来赶蚊子)来伸出你们的小手来帮大象一起赶赶蚊子(“啪—啪—啪—”)。
3.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这次大象怎么样啦?(生气了),大象很生气,它就怎么做啊?
小结:这次大象很生气,就用它大大的脚使劲跺了两下,“咚!咚!”。来我们也来帮大象跺两下脚。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震晕啦)!
四、幼儿带上指偶,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故事情境表演。
师:现在请羊老师来扮演大象和我们一起来玩玩蚊子叮大象的游戏吧。两个幼儿表演大象,其他的小朋友和我一起表演小蚊子。
孩子们戴上指偶小蚊子。
(指偶使幼儿很快进入到角色之中,并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表现出来。)
五、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注意倾听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较弱,《大象和蚊子》这个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节是幼儿生活中的经验,不但能够吸引他们,又易于他们理解、记忆。
活动目标:
1、知道蚊子是害虫,了解一些灭蚊的方法。
2、初步学习牙刷刷画的方法,感知多种色彩,体验操作的乐趣。
3、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实物投影仪、图书、录音机、磁带、牙刷、颜料、画有大象和蚊子的画纸、标记若干
活动过程:
1、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大象和蚊子》,想听吗?”(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和录音机讲述故事)
提问:1)故事里有谁?
2)蚊子看见大象的屁股去怎么啦?
3)大象是怎么做的?
2、谈话,知道蚊子是害虫,了解一些灭蚊的方法。
1)“你们有没有给蚊子叮过?叮了有什么感觉?”
2)“蚊子要叮人,是害虫,我们要消灭它,有什么好办法?”
3、学习牙刷刷画的方法,感知多种色彩。
(出示牙刷)“今天我们用什么来灭蚊?”
“看老师是怎样来消灭蚊子的”(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示范)“用红颜色的药水,呲呲呲,我们还可以用其他颜色的药水来灭蚊。”(请幼儿也来试一试)
4、幼儿几人一组进行绘画,教师指导。
“快快快,我们来帮大象消灭蚊子吧!”
5、评价活动。
(展示作品)“你们可真能干!蚊子终于被消灭了,你们高兴吗?你们真有爱心!帮助了大象,大象和老师要谢谢小朋友,我们每人贴一个小标记表扬表扬自己吧!”(每人到前面取一个标记)
活动反思:
以故事情节的变化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在看看说说中感受体验,自主建构社会经验。运用一步步引导性的提问,让幼儿在讨论中调动已有的经验,共享同伴的经验,通过自己的感受,自主建构这些经验、策略,产生情感共鸣。
活动目标:
1、以小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帮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
2、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3、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童话的生动有趣,体验角色表演的快乐情绪。
4、通过讨论、猜测等多种方式,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5、激发幼儿主动复述故事的欲望,培养幼儿高自控性和高兴奋性。
活动准备:
钢片琴、鼓、串铃各一个,小铃铛人手一份;森林的背景图及大象、蚊子的图片若干。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感受童话故事的趣味性。
难点:根据乐器提示为线索能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背景图及大象蚊子图片。
2、听故事“大象和蚊子”
利用背景图,教师边演示图片,变伴着三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讲述故事。
3、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1)故事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
(2)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在做什么?
(3)哗啦啦的小铃声是谁来了?
(4)大象发现蚊子在屁股后是怎么说的?
(5)呱呱呱的琴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音?它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
(6)在故事里,小鼓最后为什么发出了“咚咚”两下重重的声音?
(7)大象跺脚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样子?
4、师幼共同角色表演。
(1)老师扮演大象,幼儿扮演蚊子。
(2)评价幼儿在表演中出现的问题,并为下次表演提出要求。
5、再次表演。
请三位幼儿扮演大象,教师和其他幼儿扮演蚊子。
6、结束请幼儿带着小铃学蚊子的样子飞出活动室,和其他伙伴一起游戏。
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我依据本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制订了以下目标:1.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能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2.认识呱呱筒、手铃、小鼓的名称,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3.养成倾听的兴趣和习惯。
重难点的突破: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难点是: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活动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幼儿和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后,就如何突破重难点提出了有效的指导方法。如在第二个环节中,我伴随着乐器进行表演,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不但突出了角色形象的特征,还能让幼儿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轻松突破了重难点,优化了活动内。
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体验法和介入法。情景体验法是以兴趣为催化剂,以乐器的声音、肢体的动作、故事的情节带动幼儿一起参与角色游戏,注重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具有积极参加语言活动的兴趣。通过介入法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进一步提升了幼儿语言的运用能力。
活动过程的组织: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进入活动,锻炼幼儿倾听的能力,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第二个环节是教师伴随着乐器进行表演,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不但突出了角色形象的特征,还能让幼儿了解到乐器的使用方法。第三个环节是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咚--咚--咚--、呱--呱--呱--、咚!咚!三种不同的声音起到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记忆故事的作用。角色表演中孩子们戴上小手铃表演小蚊子。小小的手铃使幼儿很快进入到角色之中,并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表现出来。从认识乐器到角色的表演,总有新内容、新要求,幼儿始终有最近发展区,他们的倾听、理解、表演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和发展。
活动的不足: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们自选角色表演,在以后的引申活动中应让幼儿多自由表演。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我看不到的不足,望各位同仁指正。
摘要:鼓会唱歌,感受声音的轻与重和快与慢。(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进入活动,锻炼幼儿倾听的能力,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基本部分:
看提线纸偶戏《大象和蚊子》。教师事先做好一群小蚊子,用线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注意倾听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较弱,《大象和蚊子》这个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节是幼儿生活中的经验,不但能够吸引他们,又易于他们理解、记忆。于是,我大胆进行了这次教学尝试。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能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
2.认识呱呱筒、手铃、小鼓的名称,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3.养成倾听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
难点: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声音,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呱呱筒。
老师将乐器藏在身后,发出刮奏乐器的声音,请小朋友听一听、学一学这种声音,并猜一猜这个乐器的名字。
2.玩游戏"小鼓会唱歌",感受声音的轻与重和快与慢。
(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进入活动,锻炼幼儿倾听的能力,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二、基本部分
1.看提线纸偶戏《大象和蚊子》。
教师事先做好一群小蚊子,用线将小铃铛和纸折的蚊子串在一起;纸偶大象,注意突出大象胖胖的形象。
(伴随着乐器进行木偶表演,使木偶表演更加生动有趣,突出了角色形象的特征,还能让幼儿了解到乐器的使用方法。)
2.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咚--咚--咚--、呱--呱--呱--、咚!咚!三种不同的声音起到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记忆故事的作用。)
3.分角色表演故事。
(小小的手铃使幼儿很快进入到角色之中,并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表现出来。)
三、结束部分
再次表演,大象、小蚊子的形象都由孩子扮演。
(从认识乐器到自选角色的表演,总有新内容、新要求,幼儿始终有最近发展区。由老师带领、引导,到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表演,幼儿的倾听、理解、表演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延伸活动
在表演区投放乐器、木偶和靠垫,鼓励幼儿在表演区进行表演。
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我依据本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制订了以下目标:
1.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能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
2.认识呱呱筒、手铃、小鼓的名称,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3.养成倾听的兴趣和习惯。
重难点的突破: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难点是: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活动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幼儿和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后,就如何突破重难点提出了有效的指导方法。如在第二个环节中,我伴随着乐器进行表演,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不但突出了角色形象的特征,还能让幼儿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轻松突破了重难点,优化了活动内。
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体验法和介入法。情景体验法是以兴趣为催化剂,以乐器的声音、肢体的动作、故事的情节带动幼儿一起参与角色游戏,注重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具有积极参加语言活动的兴趣。通过介入法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进一步提升了幼儿语言的运用能力。
活动过程的组织: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进入活动,锻炼幼儿倾听的能力,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第二个环节是教师伴随着乐器进行表演,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不但突出了角色形象的特征,还能让幼儿了解到乐器的使用方法。第三个环节是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咚--咚--咚--、呱--呱--呱--、咚!咚!三种不同的声音起到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记忆故事的作用。角色表演中孩子们戴上小手铃表演小蚊子。小小的手铃使幼儿很快进入到角色之中,并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表现出来。从认识乐器到角色的表演,总有新内容、新要求,幼儿始终有最近发展区,他们的倾听、理解、表演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和发展。
活动的不足: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们自选角色表演,在以后的引申活动中应让幼儿多自由表演。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我看不到的不足,望各位同仁指正。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了解串铃发出的声音,会用臂部大肌肉带动手腕摇串铃,并能在了解大鼓和蛙鸣筒所表现的声音形象的基础上参与游戏。
2、 要求幼儿通过大象和蚊子的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并做出相应的游戏动作。
3、 要求幼儿学习倾听,能在倾听的基础上与同伴共同演奏乐器。
4、 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 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活动准备:
1、 每人一个串铃,2、 一面大鼓。
3、 一个蛙鸣捅(可用其它能连续敲响的乐器代替)。
活动过程:
1、 幼儿听老师讲述故事,知道大象一睡着,小蚊子就可以去叮大象,大象甩尾巴时,小蚊子就要躲远点,不能让大象尾巴碰着,当大象尾巴不动时,小蚊子又可以去叮大象,大象使劲跺脚时,小蚊子就要"死掉"。幼儿模仿练习。
2、 幼儿听老师用打击乐表现故事内容,先缓缓敲大鼓,再连续刮蛙鸣筒,接着轻轻摇响串铃,最后使劲敲大鼓。这样,让幼儿知道:轻而慢敲打鼓表示大象走路;刮蛙鸣筒表示大象甩尾巴;摇响串铃表示蚊子飞;使劲敲大鼓表示大象生气使劲跺脚。
3、 幼儿每人拿一个串铃轻轻摇动,表示蚊子飞,在老师的提示下知道摇动手臂。
4、 幼儿在老师敲击乐器声中和讲故事清洁的提示下做游戏。扮蚊子的幼儿练习先听着蛙鸣筒声往后退,当什么也声都没有时,就边摇串铃,边走到大象(由另一老师或高大幼儿扮演)身边,当听到重纵的敲鼓声时,"蚊子"就躺下"死掉"。
5、 不用故事提示,幼儿随鼓声,蛙鸣筒声玩游戏。
附:故事:有一头大象,长得可大拉!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用夸张的声音念),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用较慢的、不太强的声音念)。
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它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好可爱的屁股呀!让我们来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们就围者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刮--刮--刮--"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大象只好又用尾巴赶。就这样,赶了一次又一次,大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咚--!"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吓死拉!
【活动反思】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个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其形象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儿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现实水平。整个的活动设计是由各种打击乐引出的故事情节,充分让幼儿感知打击乐与故事的融合,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演奏的乐趣,大大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幼儿反应:
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在刚开始了解各种打击乐的时候,孩子们就表现的很认真,因为他们对声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想自己能试试。第一遍老师讲故事个别幼儿配乐演奏时,孩子们能够积极配合,慢慢进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时有的幼儿已经能够自己边说故事情节边配乐,可以说孩子们都乐在其中,积极参入,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不足和改进:
首先我们的打击乐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数量较少,这是需要克服的问题。
在让个别幼儿表演之前应该先集体进行空手练习,等孩子们完全了解故事情节再演奏,为后面的集体演奏打下基础。
活动由来
小班幼儿注意倾听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较弱,《大象和蚊子》这个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节是幼儿生活中的经验,能够吸引他们又易于理解、记忆,于是,我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
活动目标
1.引发小班幼儿倾听的兴趣,培养倾听习惯。
2.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
3.引导幼儿认识呱呱筒、手铃、小鼓的名称,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鼓、蛙鸣筒各一个,手鼓若干,沙发靠垫若干;大象、蚊子的提线纸偶各一个,画有森林的背景图一个。
活动过程
1.听声音,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呱呱筒。
老师将乐器藏在身后,发出刮奏乐器的声音,请小朋友听一听、学一学这种声音,并猜一猜这个乐器的名字。
(孩子们有的说像汽车,有的说像小鸭,还有的说像青蛙。老师趁势告诉小朋友:这件乐器叫呱呱筒,并让幼儿再次欣赏呱呱筒的声音,并仔细地观察其外形。) 玩游戏“小鼓会唱歌”,感受声音的轻与重和快与慢。
师:“请小朋友听一听现在是谁在唱歌?”(小鼓)
师:“下面小鼓要唱两首歌,你们要仔细听一听,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个样?”
(不一样。第一首快,声音轻;第二首重,声音慢。)
师:“小朋友看一看,老师手腕上戴的是什么?小铃要讲故事了,请你们仔细听一听,小铃在故事里变成了什么?小鼓和呱呱筒在故事里又变成了什么?”
(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进入活动,锻炼幼儿倾听的能力,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2.看提线纸偶戏《大象和蚊子》。
教师事先做好一群小蚊子,用线将小铃铛和纸折的蚊子串在一起;纸偶大象,注意突出大象胖胖的形象。 出示提线纸偶大象,伴随着三种乐器讲故事:有一头大象,长得可大啦!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敲击出轻缓的鼓声)。
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伴随着提线纸偶蚊子的出现,小铃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它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好可爱的屁股呀!让我们来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就围着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呱――呱――呱――”(呱呱筒发出三次连续的响声代表大象甩尾巴)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小铃伴随着故事再次进入,发出响声),大象只好又用尾巴赶“呱――呱――呱――”(呱呱筒发出三次连续的响声)把蚊子赶跑了。可是,过了一会儿,蚊子又来了,大象这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咚!咚!”(小鼓重重地敲击两下)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震晕啦!(提线纸偶纷纷落在地上)
(伴随着乐器进行木偶表演,使木偶表演更加生动有趣,突出了角色形象的特征,还能让幼儿了解到乐器的使用方法。)
3.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师:“故事里面讲的是淮和谁的事情?”(是大象和小蚊子)
师:“哗啦啦的小铃声是谁来了?”(是一群小蚊子) (小铃的声音与一群蚊子的形象非常吻合,木偶演示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一群”。)
师:“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在做什么?”(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师:“呱――呱――呱――的呱呱筒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赶走蚊子,不让蚊子叮自己)
师:“在故事里,小鼓最后为什么发出了‘咚!咚!’两下重重的声音?”(大象生气了,使劲跺脚呢)
师:“大象跺脚后,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子?”
(幼儿边答“小蚊子被震晕倒在地上了”边表现晕倒的样子:有的平趴在地上、有的侧身躺在地上,还有的小手小脚都朝上,吐着小舌头) (咚――咚――咚――、呱――呱――呱――、咚!咚!三种不同的声音起到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记忆故事的作用。)
4.现在我们一起来表演小蚊子,请张老师表演大象好吗?
师:大象要带好自己的表演道具(帮助张老师将沙发靠垫加一根松紧带套在腰上,代表大象的大屁股) 孩子们戴上小手铃表演小蚊子。
(小小的手铃使幼儿很快进入到角色之中,并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表现出来。)
5.再次表演,大象、小蚊子的形象都由孩子扮演。
(从认识乐器到自选角色的表演,总有新内容、新要求,幼儿始终有最近发展区。由老师带领、引导,到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表演,幼儿的倾听、理解、表演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投放乐器、木偶和靠垫,鼓励幼儿在表演区进行表演。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的组织: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进入活动,锻炼幼儿倾听的能力,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第二个环节是教师伴随着乐器进行表演,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不但突出了角色形象的特征,还能让幼儿了解到乐器的使用方法。第三个环节是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咚--咚--咚--、呱--呱--呱--、咚!咚!三种不同的声音起到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记忆故事的作用。角色表演中孩子们戴上小手铃表演小蚊子。小小的手铃使幼儿很快进入到角色之中,并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表现出来。从认识乐器到角色的表演,总有新内容、新要求,幼儿始终有最近发展区,他们的倾听、理解、表演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和发展。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集体协作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自制大鼓、手铃、响筒。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3、根据故事情节集体来演奏。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故事挂图
2、大鼓一个、手铃若干、响筒若干。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认识自制大鼓、手铃、响筒。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活动难点:
根据故事情节集体来演奏。
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模仿大象和小蚊子来到自己的座位上。
孩子们,我们来学一学大象走路吧,伸着长长的鼻子,轰轰地走着。现在咱们再变成一只小蚊子,嗡嗡地飞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好!小朋友们表现真棒!
一、开始部分
认识大鼓、手铃、响筒. (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1、玩游戏“小鼓会唱歌”,感受声音的轻与重和快与慢。
师:小朋友们,听谁在给我们唱歌?你们认识它吗?——小鼓。”(直接出示小鼓)
师:“下面小鼓要唱两首歌,大家要仔细听一听,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个样?”
幼:不一样。第一首快,声音轻;第二首重,声音慢。
2、听声音,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响筒。
师:接下来又是谁呢?请小朋友听一听这种声音。老师告诉小朋友:这件乐器叫响筒。(并让幼儿再次欣赏响筒的声音,并仔细地观察其外形)。
3、师:“小朋友看一看,老师拿的是什么?手铃要讲故事了,请你们仔细听一听,手铃在故事里变成了什么?小鼓和响筒在故事里又变成了什么?”
二、基本部分
故事《大象和蚊子》。
1、教师结合乐器响筒、手铃、小鼓讲述故事。(伴随乐器讲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幼儿,而且能够让幼儿了解到乐器的使用方法。)
提出问题,巩固故事。
师:“故事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是大象和小蚊子)
2、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师:“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在做什么?”(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师:“呱——呱——呱——的呱呱筒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赶走蚊子,不让蚊子叮自己)
师:“在故事里,小鼓最后为什么发出了‘咚!咚!’两下重重的声音?”(大象生气了,使劲跺脚呢)
师:“大象跺脚后,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子?”
(幼儿回答并表演蚊子晕倒的样子)
3、老师和幼儿一同表演演奏。
师:小朋友想自己来演奏吗?那么老师扮演大象,[.来源屈.老师教案网]需要用小鼓和响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么呢?(手铃)。
4、老师讲故事,幼儿集体演奏。
三、结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们演奏的都非常好,现在这些乐器要回家休息了,咱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去吧。(播放音乐)
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投放乐器,鼓励幼儿在表演区进行表演。
活动反思:
教学设计: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个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其形象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儿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现实水平。整个的活动设计是由各种打击乐引出的故事情节,充分让幼儿感知打击乐与故事的融合,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演奏的乐趣,大大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幼儿反应:
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在刚开始了解各种打击乐的时候,孩子们就表现的很认真,因为他们对声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想自己能试试。第一遍老师讲故事个别幼儿配乐演奏时,孩子们能够积极配合,慢慢进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时有的幼儿已经能够自己边说故事情节边配乐,可以说孩子们都乐在其中,积极参入,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不足和改进:
首先我们的打击乐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数量较少,这是需要克服的问题。
在让个别幼儿表演之前应该先集体进行空手练习,等孩子们完全了解故事情节再演奏,为后面的集体演奏打下基础。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平稳的旋律和节奏,能听准、拍打4拍子的重拍节拍,会听着音乐的变化做游戏。
2、大胆创编大象打喷嚏、小老鼠摔倒的动态,表现小老鼠的机灵淘气和大象笨重诙谐的形象。
3、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乐意与同伴共同体验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小老鼠、大象手偶各一个
2) 小老鼠、大象头饰若干
3) 录音机、录音带
活动过程:
1、随乐曲的旋律扮演小老鼠进场。
2、欣赏乐曲,感受、拍打4/4的重拍。
3、欣赏《小老鼠与大象》故事。
4、引导幼儿按音乐故事的情节,学习和创编小老鼠和大象的动作。
⑴ 通过儿歌的引导,创编大象睡觉的动作和小老鼠走路的动作。
⑵大胆创编大象大喷嚏和小老鼠摔倒的动作,表现小老鼠的机灵淘气和大象笨重诙谐的形象。
⑶幼儿分角色扮演小老鼠与大象,提醒幼儿有表情地表演。
5、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玩“老鼠和大象”的游戏,交换角色再玩一次。
活动反思:
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在刚开始了解各种打击乐的时候,孩子们就表现的很认真,因为他们对声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想自己能试试。第一遍老师讲故事个别幼儿配乐演奏时,孩子们能够积极配合,慢慢进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时有的幼儿已经能够自己边说故事情节边配乐,可以说孩子们都乐在其中,积极参入,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小班音乐游戏教案《小老鼠与大象》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大胆创编大象打喷嚏、小老鼠摔倒的动态,表现小老鼠的机灵淘气和大象笨重诙谐的形象,感受音乐平稳的旋律和节奏,能听准、拍打4拍子的重拍节拍,会听着音乐的变化做游戏,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乐意与同伴共同体验游戏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小老鼠与大象》含反思教案吧。
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教案《小老鼠与大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平稳的旋律和节奏,能听准、拍打4拍子的重拍节拍,会听着音乐的变化做游戏。
2、大胆创编大象打喷嚏、小老鼠摔倒的动态,表现小老鼠的机灵淘气和大象笨重诙谐的形象。
3、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乐意与同伴共同体验游戏的乐趣。
4、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5、有感情地学唱歌曲。
活动准备:
1)小老鼠、大象手偶各一个
2)小老鼠、大象头饰若干
3)录音机、录音带
活动过程:
1、随乐曲的旋律扮演小老鼠进场。
2、欣赏乐曲,感受、拍打4/4的重拍。
3、欣赏《小老鼠与大象》故事。
4、引导幼儿按音乐故事的情节,学习和创编小老鼠和大象的动作。
⑴通过儿歌的引导,创编大象睡觉的动作和小老鼠走路的动作。
⑵大胆创编大象大喷嚏和小老鼠摔倒的动作,表现小老鼠的机灵淘气和大象笨重诙谐的形象。
⑶幼儿分角色扮演小老鼠与大象,提醒幼儿有表情地表演。
5、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玩“老鼠和大象”的游戏,交换角色再玩一次。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让幼儿了解驱蚊灭蚊的方法并掌握夏天蚊虫叮咬后的处理。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让幼儿和寻找相关蚊子的知识,相互交流增长内容。
教学准备
有关蚊子的谜语,蚊子的叫声,图片,蚊子咬人的视频。
教学过程
1、用谜语作为课程的导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得积极性
2、出示蚊子的图片提问幼儿,让其了解蚊子。
3、播放蚊子的叫声的音频文件。
4、播放蚊子咬人的视频文件让幼儿了解蚊子咬人的过程。
5、提问幼儿是否所有的蚊子都会咬人,针对幼儿的回答作补充或改正。
6、提问幼儿如果让蚊子咬了该怎么做,让幼儿自由回答,针对幼儿的回答做补充或改正。
7、出示一些关于防蚊灭蚊用品的图片和蚊子咬后所用药品的图片提问幼儿使幼儿加深有这些物品的映象。
8、小结一下驱蚊,灭蚊的方法和东西。
9、听传播疾病的蚊子,让幼儿了解蚊子是如何传播疾病和掌握被叮咬后的处理方法。
活动延伸
1、玩打蚊子的游戏。
2、让幼儿和家长共同寻找相关蚊子的知识,相互交流增长内容。
相关信息
蚊子叮咬后注意事项
1.在发现蚊子叮咬后,正确的方法不是把蚊子拍死,而是把蚊子轻轻的弹走。发现蚊子落在自己身体某处,大多数人的想法是“你榨我的血,我要你的命,狠狠的一巴掌拍下去,其实这种方法非常不可取,这样做法蚊子是被拍死,但其携带的血液中如有病菌,就会渗到血液中,从而通过血液把疾病带给这个人。据说美国一妇女就因拍死蚊子,而使自己得上传染病,最后一命呜呼。
2.被叮咬后不能抓。被蚊子叮到,我们会马上去抓。可是抓挠后,皮肤里的组织液、淋巴液等渗出,肿成一个包,就会越抓越痒,而且还不易消退,长满红包的“赤豆腿”就是这样被抓出来的。如果坚持不抓,一般10至15分钟后,痒感就能明显消退了。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应提供给幼儿更多发言的机会,扩大幼儿的思维空间,让幼儿回答问题能够更全面。
不足之处
没有完全激发他们讨论的积极性,以至于讨论时间很短,讨论得不够深刻。
幼儿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幼儿健康认识、改善幼儿健康态度、培养幼儿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的系统的教育活动。本着以健康领域教育为主,加深了解健康教育特点的目标开展了此次健康领域教育活动。使我对健康领域教育这一块有了深层的理解。
最后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制定不同的目标,使每个儿童在金色的阳光下健康发展。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平稳的旋律和节奏,能听准、拍打4拍子的重拍节拍,会听着音乐的变化做游戏。
2、大胆创编大象打喷嚏、小老鼠摔倒的动态,表现小老鼠的机灵淘气和大象笨重诙谐的形象。
3、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乐意与同伴共同体验游戏的乐趣。
4、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5、有感情地学唱歌曲。
活动准备:
1)小老鼠、大象手偶各一个
2)小老鼠、大象头饰若干
3)录音机、录音带
活动过程:
1、随乐曲的旋律扮演小老鼠进场。
2、欣赏乐曲,感受、拍打4/4的重拍。
3、欣赏《小老鼠与大象》故事。
4、引导幼儿按音乐故事的情节,学习和创编小老鼠和大象的动作。
⑴通过儿歌的引导,创编大象睡觉的动作和小老鼠走路的动作。
⑵大胆创编大象大喷嚏和小老鼠摔倒的动作,表现小老鼠的机灵淘气和大象笨重诙谐的形象。
⑶幼儿分角色扮演小老鼠与大象,提醒幼儿有表情地表演。
5、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玩“老鼠和大象”的游戏,交换角色再玩一次。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活动目标:
1、熟悉音乐的旋律,能分辨出轻快、沉重的音乐变化。
2、能随着音乐变化变换大象走路、小鸟飞、大象喝水和小鸟吃食的动作。
3、体验和同伴合作表演的快乐。
4、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学过歌曲《秋天》,了解许多动物的不同特征
2、环境准备:创设森林场景
3、物质准备:大象走路、小鸟飞、大象喝水和小鸟吃食的图片各一张贴在森林场景里,小鸟和大象头饰各一套,《秋天》《大象和小鸟》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秋天》乐曲中进教室。
T:秋天到了,我们一起去森林里唱歌吧!
二、引导幼儿了解大象和小鸟的角色特点
T:森林里有谁?我们来学一学大象。看,这只大象在干什么?我们来学学。森林里还有谁?一起来学学小鸟。
小结:大象走起路来慢慢的、重重的。
小鸟飞起来轻轻的、快快的。
三、欣赏音乐《大象和小鸟》,通过身体动作表演,引导幼儿理解和区别大象和小鸟两种音乐角色的不同。
1、第一遍欣赏AB段
T:今天老师还带来一首好听的音乐,叫《大象和小鸟》。听,谁出来了?
2、第二遍欣赏AB段,用动作来学。
T:再来听听,哪段音乐是大象出来了,哪段音乐又是小鸟出来了?你可以用动作来学一学。
小结:大象出来的音乐是重重的、慢慢的。小鸟出来的音乐是轻轻的、飞得快快的。
3、第三遍听老师讲述故事,完整欣赏AB、AB段
T:原来这首音乐中讲了关于《大象和小鸟》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播放完整音乐)师指图片讲述故事
4、第四遍听音乐表演,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T:宝宝想不想来听着音乐表演这个故事啊?当你听到大象出来的音乐就做个重重的动作,
小鸟出来的时候就做个轻轻的动作呢。
四、分角色表演
T:宝宝,我们一起去森林里表演吧!
1、出示头饰
T:请这边的宝宝扮演大象,另一边的宝宝表演小鸟,听到大象音乐时小鸟蹲下,大象围着小鸟走。听到小鸟音乐时大象蹲,小鸟围着大象飞。
2、交换角色表演
五、结束活动
T:今天,我们在森林里玩得真高兴,下次再来玩吧!
师带领幼儿做小鸟飞、大象走的动作离开“大森林”。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传统的图片观察和音乐欣赏让幼儿区分这两段音乐,幼儿在音乐中尽情游戏。从活动过程看,本节课特别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很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表演时能大胆的展现自我,体验着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在编动作这一环节,幼儿受我的影响,幼儿的动作较单一,而我又没有及时的加以引导,导致这一环节完成情况欠佳,作为教师今后应在课堂的引导方面多下功夫。
活动目标:
1.通过身体动作,理解区分大象和小鸟两种音乐性质的不同。
2.在音乐游戏中体验与同伴交流的喜悦。
3.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大象和小鸟的图片和头饰、森林图片、音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小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大象和小鸟。有一天早晨,森林里的空气可真好呀,谁先醒了呢?原来是长鼻子的大象,大象摆着长长的鼻子踩着沉重的步伐,大象出来了,他说“新的一天开始了,小动物们该起床了”。
师:大象说话的声音听起来是怎样的?
幼:。。。。。。
大象说话的声音被一只小动物听到了,天上飞的小鸟,小鸟也醒了,他拍着轻快的翅膀在天上高兴地飞起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也起来了,大象你好”?
师:小鸟说话的声音是怎样的?
幼:。。。。。。
大象和小鸟两个好朋友手拉着手在森林里高兴地唱歌,跳舞。
1、出示大象:问大象长什么样?
2、出示小鸟:问小鸟长什么样?
3、教师小结:大象长得大大的、胖胖的,走起路来慢慢地,说话声音粗粗的。
小鸟长得小小的、轻轻的,飞起来特别轻快,说话声音细细的。
二、欣赏音乐:
1、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名字叫大象和小鸟。在听音乐时,请大家仔细听,哪段音乐听起来像大象,哪段音乐听起来像小鸟。
提问:你听到音乐里有谁? 是粗的还是细的? 粗的听起来像谁?细的听起来像谁?
音乐里谁先出来的?然后是谁出来的?最后他们在干什么?
想想大象和小鸟的动作可以怎样做?
2、再次欣赏,幼儿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3、教师小结幼儿编动作的情况。
三、角色表演:
1、交代表演的方法:仔细听音乐,大象的音乐小鸟站着不动,小鸟的音乐大象站着不动,最后一起跳舞。
2、幼儿分角色表演,教师指导。
四、结束部分:
今天大象和小鸟玩得高兴吗?为什么?
因为他们是朋友,小朋友们也要像他们一样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就会有好多小朋友跟你们交朋友。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传统的图片观察和音乐欣赏让幼儿区分这两段音乐,幼儿在音乐中尽情游戏。从活动过程看,本节课特别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很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表演时能大胆的展现自我,体验着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在编动作这一环节,幼儿受我的影响,幼儿的动作较单一,而我又没有及时的加以引导,导致这一环节完成情况欠佳,作为教师今后应在课堂的引导方面多下功夫。
下雨的日子这个主题就是引导幼儿在雨天里寻找快乐。他们可以在雨中玩雨伞树的游戏;可以用手接雨滴,听听水滴交响乐;还可以跳水洼,制造人工雨充分体验、感受雨天带来的乐趣。与此同时,幼儿也了解了雨,了解了天气的变化,培养了幼儿乐于观察、乐于发现的科学品质下雨的日子也会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淅沥沥,哗啦啦,下雨了!可幼儿常常抱怨下雨的日子太没劲儿:不能出去滑滑梯,不能出去散步,更不能在吃过晚饭后去玩滑板车、溜冰鞋等 在下雨的日子这个主题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在《太阳手表和太阳魔
轱辘轱辘的轮子滚动着、转动着,载着孩子们走向大千世界。还有滚个不停、转个不停的弹珠和陀螺这些运动着的物体,给幼儿惊奇,引幼儿遐想,令幼儿着迷,引导着幼儿去观察、去操作、去发现、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当孩子用直观而又充满动感的象声词去象征着运动着物体时,这些物体便自然而然的从纷繁的世界中凸现出来,成为有趣的、引人注目的吸引物。孩子的学习兴趣、师幼之间积极的互动自然形成。 本周是主题开展的第一周,是经验形成和递增的关键,因此,我们这一周的目标主要定位在:感知轮子的多样,如,外形、用途、数量等,从观察和想
主题设计思路 :玩具是孩子们生活中的最爱,在玩具世界里,他们能够真实的反映着自己的情感世界,可是,最近在游戏活动幼儿的冲突时常发生,有时甚至有一些攻击性的行为出现,影响了孩子们之间的交往,因此,我们一幼儿喜欢的玩具为切入点,开展了友好、快乐玩玩具的活动,让孩子们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友好相处的乐趣。 主题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汽车的认识,尝试积极大胆探索汽车。 2、积极参与到户外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尝试大胆地表现自己, 3、,初步具备规则意识,能够愉快的与同伴共同参与汽车游戏。 相关资源 : 1、户外创
主题名称 小树叶 课题名称 树叶还能做什么 活动目标 1、 制作树叶粘贴画,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的欲望。2、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初步的创新实践能力。3、知道一物多用。活动准备 各种树叶粘贴画图片、各种树叶、胶水、剪刀等。 活 动 流 程 一、开始部分:游戏导入:老师扮演树妈妈,幼儿扮演树叶宝宝 师:今天老师是大树妈妈,你们都是妈妈树干上的树叶宝宝,秋风吹来了,树叶宝宝们要离开妈妈飘落下来,树叶宝宝们轻轻地飘来飘去,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做树叶飘落的动作。师:你们看,这里还有很多我们的落叶朋友呢,我们赶
冬天是寒冷的,但也是美丽的。在这个季节里,孩子们更容易感觉到季节的变化:小动物不见了,树上的叶子不见了,花儿不见了,小朋友身上的衣服却变多了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孩子去看、去找、去发现冬季的变化,并学习简单的保暖防寒方法来保护自己,是本次主题活动的中心。 一、部分集体活动 《香香的被子》:从活动目标的落实来看,第一个活动目标愿意学说故事中角色的对话,落实得比较好:在具体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不错;第二个活动目标喜欢在阳光下活动,由于活动当天的天气都不是很乐观,所以无法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阳光照在身上的感觉以及晒过
1、小班节奏游戏大象和小蚊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熟悉大鼓、串铃、铝板琴的声音,初步学习使用串铃(用臂部大肌肉带动手腕摇串铃)。 2、通过大象和蚊子的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并作出相应的
1、幼儿园安全防火森林防火我知道小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森林防火的重要性,要爱护森林。 2、了解火灾发生的几种原因,知道小朋友不能玩火。 3、知道几种发生火灾时自救逃生的方法及技能,提高自我保护
1、小班安全教案安安全全用电器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正确使用家中常用的电器,简单的小家电。 2、知道按照电器的使用要求操作,未学会前不乱动电器按钮。 3、感受家用电器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4、培养幼儿
1、小班鞋子对对碰科学教案反思 小班的小朋友容易穿错别人的鞋子,本课通过游戏活动,让小朋友按鞋子的大小、颜色、外形等特点进行配对。养成良好的动手能力。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特别是午睡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