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案 > 幼儿园中班教案 > 幼儿园中班综合教案
中班教案声音

中班教案声音

更新时间:2022-09-14 12:39:03

《中班教案声音》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中班综合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中班教案声音

  活动目标:

  1. 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 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听觉能力。

  4. 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易拉罐4个,米、红豆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易拉罐)

  二、探究活动一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罐宝宝和我们小朋友们玩一个好玩的游戏。你们听这里有声音吗?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呢?(摇晃一个空的罐子)

  提问:你们听,这个罐子有声音吗?它发出的声音像什么声音?(摇晃一个装有大米的罐子)

  师:那小朋友们再来听一听这个罐子又是什么声音呢?和刚才那个罐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摇晃装有红豆的罐子)

  提问:为什么同样的罐子里装上东西发出的声音却不同呢?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两个罐子都装的什么?(倒出大米和红豆)

  小结:原来同样的罐子里装着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也是不同的。

  三、探究活动二

  师:我还有最后一个罐子没拿出来呢?我们来听一听它发出的是什么声音(摇晃装有少量米的罐子)?请你们猜一猜这里面装的是什么?

  倒出罐子里的大米,证实小朋友的猜想并提问:为什么两个都是大米发出的声音却不一样呢?

  小结:同种物体,不同量,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实验,感受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

2、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听声音数糖果教案

  活动目标:

  1.能通过“听声音”默数10以内的数,并能找出相应的数字,尝试着了解“多1”或“少1”的数概念。

  2.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参加活动。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供幼儿踩的板板6~8块,上面写有数字。

  2.糖罐一只(最好是铁罐):糖果若干。

  活动过程:

  玩法一: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糖罐和许多糖果,我们一起来玩‘听声音数糖果’的游戏。小朋友分成两组:南南组和西西组,比一比哪组的孩子最棒。”

  2.小朋友用手蒙住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老师请到后才能站起来大声告诉大家。(听到放进了几颗糖果,并要及时验证)

  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教师请到后才能站起来大声回答。

  玩法二:

  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板板,上面有数字,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几呀?”(教师一边放板板,一边让幼儿认认板板上的数字)

  2.“这次游戏的玩法和刚才的不一样。小朋友蒙住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就去踩有这个数字的板板。”

  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每教师说“开始”,幼儿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板板。

  踩板板时不能拥挤,用脚碰到板板就行了。

  玩法三:

  1.“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更有难度的游戏,也要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就去踩比这个数字多1的板板。踩对的孩子老师要来抱一抱他,还有好吃的糖果奖励。”

  2.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玩“少1”的游戏。(“多1”或“少1”的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游戏水平及时调整)

  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教师说“开始”,幼儿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板板。

3、中班社会活动教案:倾听夏天的声音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思路:

  夏夜本来就是迷人的,夏夜更是丰富的 。每当一缕夏风伴着和谐美妙的蛙声、蟋蟀声萦绕于耳畔时,便会激发起孩子们对夏夜的探究兴趣。为了让孩子更进一步地发现夏夜的有趣与热闹,我们从夏夜里的声音着手,让幼儿感知夏夜里的各种声音包括(室内、室外),从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我们通过为孩子创设一个美妙有趣夏夜的情境,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让孩子们从感知声音——表演声音——想象声音——营造声音,通过表演、想象、动手动脑等多种游戏活动使孩子感受到夏夜的热闹与有趣。

  活动目标:

  1. 通过倾听、感知、表现夏夜里各种小动物的声音让幼儿感受夏夜的热闹。

  2. 能通过各种的声音想象探索各种消暑、解渴的方法。

  3. 探索各种灭蚊蝇的方法,让幼儿感受灭蚊蝇的快乐与有趣。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活动准备:

  1.各种声音资料(蟋蟀声、蛙声、蚊蝇声、知了声、雷声、喝饮料声、电风扇、拍蚊声等)。

  2.蟋蟀、青蛙、蚊蝇、知了等图片。

  3. 各式蚊蝇拍、硬纸板、皱纹纸、软皮线、废旧饮料罐等。

  活动过程:

  1. 创设夏夜的草坪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快找它在哪儿?(让幼儿倾听各种声音,寻找小动物。)

  2. 让幼儿感受夏夜的草丛中热闹的声音。

  (1)通过歌表演、创编等活动自由模仿表现各种小动物的声音。

  (通过此环节来激发幼儿的表现欲,发展幼儿的表演能力和创编能力。)

  (2)让幼儿交流自己喜欢什么声音?不喜欢什么声音?为什么?

  (3)让幼儿正确处理各种小动物。

  (让幼儿凭借以为以往的生活经验来,区分益虫与害虫加深对个各种虫子的认识。)

  3. 利用雷声将幼儿引入室内场景。

  4. 通过倾听各种声音让幼儿想象、讨论、探索各种消暑解渴的方法。

  (通过提供各种室内的声音,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充分想象、表述的空间,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语言能力。)

  5. 针对蚊蝇声让幼儿讨论如何来消灭蚊蝇。

  (1)让幼儿运用多种材料来制作各种灭蚊蝇的工具。

  (给幼儿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2)幼儿进行灭蚊蝇活动,感受灭蚊蝇的有趣,在劈啪劈啪声中感受灭蚊蝇的热闹。

  6. 在灭蚊蝇后,让幼儿随着悠扬的音乐安静的入睡。

  (动静交替,使幼儿享受到热闹的灭蚊行动之后那份独特的安宁,体验无比的成就感。)

  活动反思:

  活动中给孩子创设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夏夜的情境,利用各种声音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寻找声音、模仿声音、并让幼儿用歌表演等形式,来亲身感受夏夜的热闹。但在幼儿表演各种声音时,有个别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草坪场景边的大屏幕上,这说明在创设环境时,应多方面的考虑周围无关因素的干扰,尽量排除和远离无关因素,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活动后给我的又一大启示是环境材料的要在恰当的时间切入,如在让幼儿自由制作各种灭蚊蝇的工具时,我们过早的将“蚊蝇”出示,使得个别幼儿都没有制作创作灭蚊蝇工具,就急于消灭蚊蝇,从而失去了亲自动手制作,自由创作的机会。如果蚊蝇在幼儿制作完后出现,就会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4、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听声音数糖果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参加活动。

  2.能通过“听声音”默数10以内的数,并能找出相应的数字,尝试着了解“多1”或“少1”的数概念。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供幼儿踩的板板6~8块,上面写有数字。

  2.糖罐一只(最好是铁罐),糖果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法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糖罐和许多糖果,我们一起来玩‘听声音数糖果’的游戏。小朋友分成两组:南南组和西西组,比一比哪组的孩子最棒。”

  2.小朋友用手蒙住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老师请到后才能站起来大声告诉大家。(听到放进了几颗糖果,并要及时验证)

  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教师请到后才能站起来大声回答。

  二、玩法

  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板板,上面有数字,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几呀?”(教师一边放板板,一边让幼儿认认板板上的数字)

  2.“这次游戏的玩法和刚才的不一样。小朋友蒙住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就去踩有这个数字的板板。”

  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每教师说“开始”,幼儿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板板。

  踩板板时不能拥挤,用脚碰到板板就行了。

  三、玩法

  1.“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更有难度的游戏,也要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就去踩比这个数字多1的板板。踩对的孩子老师要来抱一抱他,还有好吃的糖果奖励。”

  2.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玩“少1”的游戏。(“多1”或“少1”的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游戏水平及时调整)

  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教师说“开始”,幼儿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板板。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积极投入,**迭起。分析原因,其一是游戏中的规则简单,幼儿非常容易理解和操作。其二是游戏具有趣味性,默数是中班上学期不常用的一种数数方法,所以幼儿很喜欢。听完声音后不能马上回答,而是要捂住嘴巴听到命令后才能报出答案或去踩相应的板板,小小的一个动作既帮助幼儿遵守了游戏规则,又让他们沉浸在游戏情节中。

  对于教师来说,我也非常喜欢这则活动。其一这个活动教具少,便于操作。其二是规则简单,便于教师交待清楚。其三是整个活动层层递进,幼儿在活动中练习了默数、手口一致点数、尝试理解“多1”或“少1”的数概念等。整个活动贯穿了“形式不变内容变”的设计原则,让幼儿反复练习,却不感到枯燥乏味。

  在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中,我觉得教师一定要交代清楚游戏规则,游戏后要有验证环节,因为验证就是手口一致点数的过程,也是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和体验数数时最后一个数词代表集合的总数这一数概念。

5、中班音乐声音的舞会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传播的,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物品发出不同的声音。

  2.引导幼儿探索使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3.辨听一些常听到的声音,区分乐音和噪音。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1.音乐:《小鸟飞》;声音准备:鸟叫声;刮风打雷下雨声;锯木声;电流声、一些优美的音乐等。

  2.小鸟头饰若干;篮子、笑脸和哭脸若干。

  3.提供多种物品,如:打击乐器、书、纸、各种不锈钢餐具等。

  教学过程:

  一、音乐《小鸟飞》进场,感知大自然的声音。

  "今天天气真好,鸟妈妈想带鸟宝宝去森林玩好不好!"引出大自然的声音(鸟叫声,打雷声等)。

  二、感知身体发出的声音。

  "森林里举办音乐会,要邀请鸟宝宝参加。但要考验鸟宝宝谁最能干,看看那个鸟宝宝能让身体发出好听的声音。"让幼儿大胆尝试并说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发出声音。

  1.感应节奏× × ×× ×。

  2.请幼儿结合身体拍打出节奏。

  三、感知物体的声音。

  1.小鸟妈妈出示一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请幼儿说说它能不能发出声音。

  2.请幼儿自由挑选物品,鼓励幼儿探索并大胆尝试如何让手上的物品发出声音。

  3.请幼儿结合物体拍打出节奏|×××××。

  4.小结:声音是通过振动而产生的。而自然界、物体和人本身都会发出声音。

  四、音乐游戏:《看谁的耳朵最厉害》区分乐音与噪音。

  请幼儿静听一组声音,如果觉得好听的请举一个笑脸,如果不好听请举一个哭脸。并请幼儿说说为什么要举笑脸哭脸。

  教师小结:

  1、动听悦耳,让人感到舒服的声音叫乐音;刺耳难听,让人感到难受的声音叫噪音;让幼儿知道噪音对我们身体的危害,在生活中应如何减少噪音的产生。

  2、让幼儿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噪音,引出"三轻"教育。(说话轻、走路轻、搬动物品轻)

  五、退场。

  邀请小鸟们拿起物品跟着鸟妈妈一起去参加声音的舞会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的活动来源于生活中很常见的声音 ,其教育资源来源丰富,生活中的大部分物品,我们都能使其发出声音,让幼儿亲身体验、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这样就能给幼儿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获得切身的体会。教师通过情景的教学引入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还注重孩子自发的探索和孩子的亲身体验。这样就能给幼儿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获得切身的体会。 结束部分教师还进行了随机教教育,让幼儿知道噪音对我们身体的危害,在生活中应如何减少噪音的产生。

6、中班音乐活动声音朋友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声音朋友》是中班上期的一个音乐活动。在儿歌<伞>的教学中,孩子发现了青蛙的叫声与哇鸣筒声音的相似之处。受此启发, 我联想到自然界中其实有很多的声响和打击乐器发出的声响很相似。是否可以借助文学作品与乐器之间的联系来让让孩子们来探索自然界有趣的声音呢? 将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挖掘二者之间的艺术沟通性。我自编了这首包含许多自然界声响的儿歌《下雨了》, 发挥幼儿想象,将儿歌中的象声词与打击乐器的声响进行声音匹配,激发幼儿对打击乐器所发声响的好奇及积极探索的欲望,提高幼儿配器朗读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发挥幼儿想象,将儿歌中的象声词与打击乐器的声响进行声音匹配。

  2、激发幼儿对打击乐器所发声响的好奇及积极探索的欲望。

  3、培养幼儿配器朗读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以接触过一些常见的打击乐器,能够朗读儿歌《下雨了》。

  2、材料准备:每人一份工作垫,工作盘(内有图片:小雨、大雨、青蛙、小鸭、。打击乐器:沙球、串铃、蛙鸣桶、圆舞板、)。录音:1)小雨、大雨、青蛙、小鸭、真实音响效果的录音。2)打乱小雨、大雨、青蛙、小鸭、音响效果顺序并结束在马蹄声中音响效果的录音.

  活动过程:

  一)复习儿歌。

  1、以听听录音机里藏着什么秘密为由,请幼儿听一段录有小雨、大雨、青蛙、小鸭、真实音响效果的录 音。

  提问:1)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在哪首儿歌中听到过这些声音?

  2、集体朗读儿歌《下雨了》。

  (注:通过听真实声音效果的录音让幼儿引出儿歌,为后面的儿歌中的声音匹配打下基础。)

  二)声音朋友不见了。

  1、引导幼儿看图读儿歌,发现儿歌中的声音朋友不见了。

  师:这首儿歌可真调皮,刚才躲在录音机里,现在又躲在黑板后面跟我们捉迷藏呢!(教师转过黑板)

  我们一起来朗读吧!(教师一边指图,一边和幼儿一起朗读儿歌,当读到象声词时教师不出声,而是做一个“没有”的动作)(附图1)

  (注:教师用表情和动作给幼儿起到暗示的作用。)

  提问:儿歌中的什么不见了。(声音朋友不见了)

  三)找朋友。

  1、以找声音朋友为由,引出打击乐器。

  师:我们帮忙找找声音朋友在哪吧!“声音朋友你们在哪?”(放录音)“我们在这里”教师顺着声音找到一个大盒子。

  师:疑惑地从盒子里逐一请出打击乐器。(教师一边敲击打击乐器让幼儿听它的声音,一边引导幼儿说出它的名称。)整齐摆放在桌子上。

  (注:自然、巧妙地引出打击乐器,通过倾听使幼儿将打击乐器与它所发的音响发生直接的联系。)

  四)谁是谁的声音朋友。

  1、引导幼儿仔细倾听,为儿歌中的部分图片匹配乐器(找声音朋友)

  师:这么多乐器到底谁是谁的声音朋友呢?我们一起来帮忙它们找到声音朋友吧! 例:教师一边说“下小雨了,下小雨了,沙沙 沙沙”,一边操作桌上的打击乐器。请幼儿用“摇头、点头”表示,直到找到沙球,大家点头表示同意。教师将沙球放到小雨图片的下方。(如果出现争议可请有争议的幼儿亲自操作打击乐器再次感受、选择,最后以大多少幼儿赞同为准。)

  (注:教师引导幼儿倾听一或二个声音匹配,而不是整首儿歌完整操作,是让幼儿了解儿歌内容中的图片与打击乐器进行匹配的操作方法。留下空间让幼儿自己通过操作、听辩、想象、匹配出整首儿歌。)

  五)我来帮它找朋友

  1、幼儿在工作垫上操作,为儿歌中的象声词匹配打击乐器。

  指导要点:

  1)根据儿歌的顺序摆放图片。

  2)提醒幼儿轻拿、轻放、安静操作。

  3)幼儿一边小声地读儿歌,一边操作打击乐器。仔细倾听、探索、发现逐一为儿歌中的象声词匹配打击乐器。

  2、请先配器好的幼儿配器朗读给老师听。

  (注:幼儿操作完成有先后,先配好的幼儿先配器朗读。节省了时间,使活动环节更加紧凑。)

  3、选择最适合的配器

  1)教师请有不同匹配方案的的幼儿一边操作打击乐器,一边朗读儿歌。

  2)引导幼儿仔细聆听为有争议的匹配选择最适合的匹配,同时全体幼儿参照为自己纠错。

  4、配器朗读。(附图2)

  1)教师和幼儿合作配器朗读(教师读儿歌,幼儿配器)

  2)幼儿一边操作小乐器一边配器朗读儿歌。

  3)分步尝试有感情地配器朗读儿歌。

  师:小雨的声音是很小声的,你们能让自己的小嘴和小乐器发出小雨很小的声音吗?(请幼儿尝试小声朗读、配器。)

  师:大雨的声音是很大声的,你们能让我听到大雨很大的声音吗?(请幼儿尝试大声朗读、配器。)

  师:你们能让我感觉到青蛙和小鸭在高兴地唱歌吗?(请幼儿通过表情和语速来表现)

  4)集体有感情地配器朗读儿歌。

  (注:幼儿一边连贯、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操作配器是有难度的,我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幼儿学习配器朗读。)

  六)找到朋友真快乐。

  1、 教师以“配声小故事”的形式创设游戏环境,幼儿手持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为儿歌中的真是声音配音效。

  师: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老师要带“小乐器”到森林里参加音乐会。现在请大家到自己工作盒里选一个喜欢的打击乐器。一会儿到了森林里,你听到什么声音像你手中小乐器的声音,就用手中小乐器为它伴奏。

  (游戏)师:今天森林里可真热闹,

  “小乐器”跟着老师到森林里参加音乐会走着、走着,突然天空中下起了小雨。(播放有真实音效的小雨声音)(手持沙球的幼儿为小雨配伴奏,)雨越下越大,小雨变成了大雨。(播放有真实音效的大雨声音)(手持串铃的幼儿为大雨配伴奏,)下雨了,下雨了,青蛙高兴的唱起了歌。(播放有真实音效的青蛙声音)(手持蛙鸣桶的幼儿为青蛙配伴奏,)下雨了,下雨了,小鸭也高兴的唱起了歌。(播放有真实音效的小鸭声音)(手持圆舞板的幼儿为小鸭配伴奏,)雨儿在唱歌,小动物们也在唱歌,真是一个好听又有趣的音乐会。

  (注:活动开始由听自然界的声响引出带有儿歌。活动中幼儿尝试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与象声词进行声效匹配。最后通过配器游戏,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和人声还原的自然声中。首尾呼应。)

  2、幼儿交换打击乐器再次游戏,游戏时加大难度。不按儿歌顺序创设游戏环节,并且教师不用语言提示,而是让幼儿自己听录音中的声音,根据自己手中相应的乐器进行配器。

  师:今天森林里可真热闹, “小乐器”跟着老师到森林里参加音乐会走着、走着,突然……(听录音中的声音继续游戏。) 还可在游戏结束出增加一个出场小动物的环节,例:下雨了,下雨了,小马儿高兴的唱起了歌,蹄踏 蹄踏。哪个小乐器能为小马的蹄踏声伴奏呢?大家试试。(总结我们手上没有能为小马蹄踏声伴奏的小乐器。)

  师:在我们音乐区里还有许多的小乐器,大家可以到那去找找。

  (注:在活动的结束处设疑,为幼儿继续探索埋下了伏笔。)

  七、延伸活动:儿歌进行续编匹配。

  1、可将这份声音朋友的工作材料投放在音乐区,继续让幼儿探索、操作。

  2、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在下次活动时进行儿歌的续编匹配。平时我们还听到什么声音,可以用什么乐器来匹配?如:双响桶的声音还能与钟表、马蹄声匹配。木鱼的声音还能与小老鼠的脚步声匹配等。引导幼儿探索、想象出更多的声音匹配。

  3、还可将儿歌中象声词的节奏进行替代。可以是幼儿学过的节奏,也可是幼儿创编的节奏。

  附:儿歌

  下雨了

  下小雨了,下小雨了,沙沙 沙沙。

  下大雨了,下大雨了,哗哗 哗哗。

  青蛙高兴地,呱呱 呱呱,

  小鸭高兴地,呷呷 呷呷。

  活动反思:

  此次音乐活动是创新的,给予孩子的是全新的体验,是值得提倡的。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是音乐教学与否的关键所在,只有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主动学习。

7、中班音乐罐子的声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让罐子发出好听的声音

  2、引导幼儿辨别不同的物体发不同的声音,发展听觉能力

  3、让幼儿感受声音给人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装有黄豆、弹珠、大米的音筒(口香糖盒子)若干,空音筒两个,标记牌,黑板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摇一摇

  师:小朋友们好!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好玩的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

  师:看看,这是什么?这是一个音筒(摇一摇)

  问:这个音筒里有东西吗

  幼:没有

  师:为什么你们认为没有东西呢

  幼:因为没听到声音

  师(打开盒盖):我打开来让你们看一看,到底有没有东西,唉,真的没有东西

  师:把眼睛藏起来(换音筒)再听一下,有声音吗?

  幼:有

  师:再听听这两个,有没有声音?

  幼:有

  师:为什么会有声音呀

  幼:因为里面放了东西

  二、听一听,猜一猜

  师再分别摇:听听看,声音相同吗?

  幼:不相同

  师:为什么呀

  幼:因为装的东西不一样

  师:老师在这些罐子里装了三个宝贝,这是什么宝贝呀?(标记牌)

  幼:弹珠宝宝

  师:这个呢

  幼:黄豆宝宝

  师:还有呢

  幼:大米宝宝

  师:我们一起来找弹珠宝宝好吗,听仔细点

  师(摇):这会是什么宝宝呢?猜猜看

  幼:— —宝宝

  师:看一看,我先偷偷的看一看(依次找到大米宝宝,黄豆宝宝,并把它们发出的声音记在心里)

  师:我来验证一下,看看你们是不是记在心里了

  师(摇):什么宝宝

  幼:弹珠宝宝、大米宝宝、黄豆宝宝

  三:听一听,玩一玩

  师:老师要来变魔法了,和老师一起来变,魔法魔法变变变

  师:看,老师变出了好多音筒,请宝宝们依次上来取一个音筒,用大拇指按住盖,摇一摇,听听有没有声音,如果有,就回到座位上去玩一玩

  师:你们的音筒都有声音吗

  幼:有

  师:保护好,如果它一直发出声音的话,它的嗓子也会疼的,好,我来请一个小朋友告诉我,他是什么宝宝

  师:你是什么宝宝呀,摇给大家听听看

  幼:大米宝宝

  师:好,摇一摇你们的音筒,是大米宝宝的就过来和他做朋友。请大米宝宝坐到一起

  (同上找到弹珠宝宝和黄豆宝宝坐到一起)

  师: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了,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

  师拿标记牌:大米宝宝摇一摇

  黄豆宝宝摇一摇

  弹珠宝宝摇一摇

  (加快速度)

  师:接下来我们要换个方式玩了,老师要用音乐来唱,唱到什么宝宝,什么宝宝就摇一摇,等一句歌词唱完之后才能摇哦。(幸福拍手歌的歌调)

  师:大米宝宝请你摇一摇,弹珠宝宝请你摇一摇,黄豆宝宝请你摇一摇,黄豆宝宝请你摇一摇

  大米宝宝请你摇一摇,大米宝宝请你摇一摇,大米宝宝请你摇一摇,大米宝宝请你摇一摇

  (一段一遍如上)

  我们大家一起摇一摇,我们大家一起摇一摇,我们大家一起摇一摇,我们大家一起摇一摇。

  师:这些宝贝们发了这么久的声音,有点累了,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好吗

  师:这里是它们的家,请你们分类放好

  四;延伸活动

  师:老师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到罐子里都能发出声音呢?听一听,有没有声音?

  幼:没有

  师:音筒里没有声音就代表没有物品吗?我来找找看,这师什么呀?有东西唉

  幼:纸巾

  师:原来呀,并不是没声音就代表没有东西,有些东西放到音筒里也是没有声音的,比如说什么呀?

  幼:纸巾

  师: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看看听听哪些东西放进罐子里有声音,哪些东西放进罐子里没有声音,好吗

  小朋友们再见!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调动他们动手,动脑和动口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听觉能力。能达到教学目的。

  不足:可能在最后加上一些品德教育效果会更好一些。(如:声音虽然好听,但在别人休息或工作的时候,我们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以免影响别人……)

8、中班主题听声音数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提高幼儿对数的实际意义的认识。

  2、通过"听声音"默数6以内的数,并能找出相应的数字,尝试着了解"多一"或"少一"的数概念。

  3、鼓励幼儿积极、大胆的参与游戏活动。

  4、逐步养成垃圾分类处理和珍惜、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5、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纸板6块,上面写有1-6数字;2、铃鼓活动过程:

  游戏导入:幼儿围成一个圆圈,玩"桃花几朵开"的游戏,教师数到几,就几个小朋友抱在一起。

  玩法一:今天老师想带小朋友玩个游戏,我们一起来玩"听声音数数"的游戏。小朋友用耳朵听老师拍了几下铃鼓,请你说出这个数字。再次游戏时加大难度,这次必须用手蒙住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铃鼓,在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老师请到你才能大声站起来大声告诉大家。

  游戏规则:

  1、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的哦。

  2、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老师请到后才能大声站起来回答3、再次加大难度,听到拍的是几下,让幼儿用拍手的方式来回答有几下。

  【此游戏主要是让孩子熟悉游戏玩法和规则,学习默数,并在游戏中通过检验,反复感知和理解】

  玩法二: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的纸板,上面有数字哦,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几呀?"老师一边放,一边让孩子认认上的数字。

  "这次游戏和刚才的不一样了,小朋友蒙住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听,老师拍了几次铃鼓,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就去踩有这个数字的纸板。

  游戏规则:

  1、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的。

  2、老师说"开始",幼儿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数字。

  3、踩数字时不能拥挤,用脚碰到就可以了。

  玩法三:

  1、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一个更加有难度的游戏,也要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铃鼓,听完后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要跑到比这个数字多一个的数字板板上,站对的孩子待会有奖励哟!

  2、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玩"少一"的游戏。

  游戏规则:

  1、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的,用耳朵仔细听声音。

  2、老师说"开始",小朋友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板板。

  【第一则玩法让孩子熟悉了规则和玩法,第二则玩法让孩子进一步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在第三种玩法中让孩子尝试体验"多一"或"少一"的概念。整个活动贯穿着"形式不变内容变"的设计原则,让孩子反复练习却不感到枯燥乏味。】

  教学反思

  在第一个环节数字猜猜猜,让幼儿认识数字,本环节中,主要是回忆起数字。在第二个环节游戏数字找朋友,是在认识了数字的基础上,根据实物匹配相应的数字,感知数字能表示相应的实物。通过提问法,引导法,启发幼儿用数字表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根据情景游戏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数物相对应的关系,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使该活动得以巩固。<.本文来源: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从而达到幼儿熟悉认读数字1-5,能用相应的数字表示物品的数量,实现活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掌握了知识。但是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教学内容相对我们班上的孩子来说,太简单了,其实在后面可以加上10以内的找朋友,来增加难度,可能更加锻炼孩子的能力。

9、中班音乐活动节日的声音教案

  设计意图:

  每当过节时,人们总会通过各种手段营造欢乐、喜庆、祥和的气氛。燃放烟花、爆竹等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以热闹、喜庆的感觉。于是我设计、组织了“节日的声音”这一活动,重点让孩子们从声音的角度来重温节日的欢乐。

  中国民乐《喜洋洋》欢快活泼,节奏感强,容易把幼儿带入节日氛围,也有利于幼儿演奏表现,所以我选择该乐曲,并将与音色相符的打击乐和节日里各种热闹的声音相结合,让幼儿真切地体验节日的欢快,尽情地表现表达。

  在活动中,我考虑到如果让中班幼儿完全根据音乐的旋律进行演奏,难度太大,因此采用让幼儿通过视频欣赏、图谱对照、乐器演奏以及教师的动作指令等策略,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降低难度,突破难点,而小步递进的目标也使幼儿的演奏更具连贯性。

  该活动把幼儿感兴趣的生活情景、生活经验融入活动,与欣赏音乐、学习节奏、打击乐器相结合,幼儿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充分享受到奏乐活动带来的快乐,同时也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目标:

  1.欣赏节日里的各种声音,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尝试用各种乐器与不同节奏来表现节日欢庆的场面。

  准备:

  1.节日里的声音(爆竹声、烟花声等)与民乐《喜洋洋》相结合的录音带及视频。

  2.小鼓、小铃、沙球等乐器若干。

  3.节奏谱:x一 | x一 |;xxxx xxxx | xxxx xxxx | ;x 二 | x 二|。

  过程:

  一、欣赏音乐,初步体验——幼儿感受节日里的热闹气氛

  1.完整欣赏音乐《喜洋洋》,初步感受节日里的喜庆和热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喜洋洋》。我们来听一听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完整欣赏。)

  师:好听吗?有什么好事情发生了?

  幼:过年了/过节了/结昏了……

  师:大家说的都是些高兴的事情。你们是怎么听出来的?

  幼:听到了爆竹、烟花的声音。

  2.观看视频《喜洋洋》,再次体验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师:看到什么开心的事情了?幼:放烟花/放爆竹/喜气洋洋过大年了。

  师:除了过年,我们还会在什么节日放烟花和爆竹来庆祝呢?

  幼:国庆/元宵节/劳动节……

  师(小结):这么多节日都可以放烟花、爆竹来庆贺。下面我们再来听《喜洋洋》的音乐,请大家一起用小手学拍烟花、爆竹的声音。

  二、观察节奏谱,匹配节奏——幼儿运用不同节奏表现声音

  1.跟随音乐视频,在教师的带领下学拍爆竹、烟花的节奏。(如看到放爆竹,教师用语言指令及示范带领幼儿拍打节奏:放爆竹了——砰一|啪一|。)

  2.观察图谱,为不同声音选择合适的节奏型。

  师:节日里有这么多热闹的声音,请你仔细找一找,爆竹、烟花、百子炮的声音分别躲在哪张节奏谱里?哪个节奏最像它们发出的声音?

  [教师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幼儿能否为声音匹配合适的节奏型,能否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表达表现声音;(2)教师可重点引导幼儿理解并学习表现那个加颤音的小尾巴符号。如,“这是谁发出的声音?这个小尾巴是什么意思?看得懂吗?‘哧……哧……’这是烟花连续发出的声音。我们试一下。”]

  3.跟着音乐,用拍手的方式给百子炮、爆竹、烟花的声音配上节奏。

  三、乐器配音,协作表演——幼儿适用不同乐器为各种声音配音伴奏

  1.出示小乐器。

  师: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2.演示小乐器。

  师:它们也来为烟花、爆竹、百子炮配音了。听一听,它们像谁的声音?(小鼓一爆竹,小铃一百子炮,沙球一烟花。)

  3.幼儿自由选择乐器,分成百子炮组、爆竹组、烟花组。

  师:现在请你选择喜欢的乐器。给节日里的声音配上好听的节奏。

  4.幼儿根据视频尝试按节奏谱演奏。

  (1)师:准备好了吗?我们的表演马上要开始了。我们要看仔细,看看哪个小乐器先演奏。

  (2)幼儿演奏,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根据视频及节奏谱演奏。(如教师用语言及动作提示:“放爆竹了,小鼓准备好,砰一|啪一|砰一|啪一|……放百子炮了,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烟花准备好,哧……|哧……|哧……|哧……|。”)

  5.幼儿再次表演,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1)师:我们的小乐器表演了节日里各种好听的声音,真热闹!不过,刚才是我带领大家一起表演的,现在,你们看我的动作指令来演奏,行不行?

  (2)幼儿根据视频和教师的动作指令再次演奏。

  (3)师:今天,我们又过了一个热闹的节日,高兴吗?现在,我们的小乐队将去为弟弟妹妹表演节目,大家一起过节,好吗。

10、中班教案:这是什么声音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这是什么声音

  活动目标

  1、在幼儿原有基础上帮助幼儿分辨各种声音。

  2、体验寻找、猜测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声音:日常生活中声音、说话声、水声等

  2、声音来源图片。

  活动过程

  一、声音导入

  1.播放声音引起幼儿兴趣。

  2.请幼儿猜猜看是什么声音?为什么认为是这种声音?

  二、图片对照法。

  1、播放各种声音请幼儿辨认,请幼儿先闭上双眼,仔细聆听声音。

  2、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若幼儿无法分辨声音来源,教师给予简单的提示。

  3、最后展示图片让幼儿对照,加深印象。

  三、语言描述法

  1、请幼儿描述各种声音的特色或听起来的感觉。

  2、组织幼儿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活动延伸

  继续寻找、收集各种声音。

11、中班社会奇妙的声音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动听的声音更是能吸引孩子的关注,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习与求知欲,我们便可利用这个兴趣点,结合多种材料,让幼儿亲身体验、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2.引导幼儿探索使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3.辨听一些常听到的声音,区分乐音和噪音。

  4.让幼儿懂得学会做一个安静听话的乖宝宝。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

  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⒈带录下不同声音以及乐音和噪音。

  ⒉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等。

  ⒊安静的标志。

  活动过程

  一、首先以小猴子的谜语导入课题,目的是让幼儿说出耳朵的作用,可以听声音。

  二、感知声音:

  ⒈播放不同的声音,幼儿辨听并模仿这种声音。

  ⒉让幼儿利用自己的手、脚和口发出声音。

  ⒊让幼儿运用老师所准备的材料进行研究、探索。这一环节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让他们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⒋让幼儿知道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刺耳、难听的声音叫噪音。

  ⒌放录音,幼儿听乐音和噪音。

  ⒍让幼儿了解噪音对我们是有危害的。说说怎样减少噪音。

  ⒎认识了安静的标志,并了解了安静标志的用途。

  8.教育幼儿做一个安静听话的乖宝宝。

  三、活动延伸

  幼儿动手制作安静标志。

  教学反思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遵循一定的教学理念,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通过实施教学后,有好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好的方面;

  1、激发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是课堂教学成与败的关键。整个活动中 ,我都以一些游戏来贯穿,有效的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准备活动材料。

  这节活动, 要求幼儿能自己尝试得比较多。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等等物品。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分,从而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幼儿的需求,尊重了幼儿的个性,开发了幼儿的思维。

  3、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注重幼儿主体地位 ,幼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 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获得了不同的收获, 幼儿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不足之处;

  1、在教学过程中, 让幼儿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教师一次性提问过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问要有目的,层层递进。

  2、在交流过程中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很好的表达出来,幼儿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的激发出来,这与我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幼儿说不出问题的时候,没有恰当的给予引导,没有及时的给出答案,没有控制好教学尺度。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显得很拘谨,没有展现出创新能力,没有发散幼儿的思维。有点放不开,在平时活动时,决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4、提高驾驭课堂能力,举一反三,这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面。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备幼儿,备教法、学法,努力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幼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拓展幼儿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2、中班音乐活动罐子的声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让罐子发出好听的声音

  2、引导幼儿辨别不同的物体发不同的声音,发展听觉能力

  3、让幼儿感受声音给人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装有黄豆、弹珠、大米的音筒(口香糖盒子)若干,空音筒两个,标记牌,黑板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摇一摇

  师:小朋友们好!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好玩的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

  师:看看,这是什么?这是一个音筒(摇一摇)

  问:这个音筒里有东西吗

  幼:没有

  师:为什么你们认为没有东西呢

  幼:因为没听到声音

  师(打开盒盖):我打开来让你们看一看,到底有没有东西,唉,真的没有东西

  师:把眼睛藏起来(换音筒)再听一下,有声音吗?

  幼:有

  师:再听听这两个,有没有声音?

  幼:有

  师:为什么会有声音呀

  幼:因为里面放了东西

  二、听一听,猜一猜

  师再分别摇:听听看,声音相同吗?

  幼:不相同

  师:为什么呀

  幼:因为装的东西不一样

  师:老师在这些罐子里装了三个宝贝,这是什么宝贝呀?(标记牌)

  幼:弹珠宝宝

  师:这个呢

  幼:黄豆宝宝

  师:还有呢

  幼:大米宝宝

  师:我们一起来找弹珠宝宝好吗,听仔细点

  师(摇):这会是什么宝宝呢?猜猜看

  幼:— —宝宝

  师:看一看,我先偷偷的看一看(依次找到大米宝宝,黄豆宝宝,并把它们发出的声音记在心里)

  师:我来验证一下,看看你们是不是记在心里了

  师(摇):什么宝宝

  幼:弹珠宝宝、大米宝宝、黄豆宝宝

  三:听一听,玩一玩

  师:老师要来变魔法了,和老师一起来变,魔法魔法变变变

  师:看,老师变出了好多音筒,请宝宝们依次上来取一个音筒,用大拇指按住盖,摇一摇,听听有没有声音,如果有,就回到座位上去玩一玩

  师:你们的音筒都有声音吗

  幼:有

  师:保护好,如果它一直发出声音的话,它的嗓子也会疼的,好,我来请一个小朋友告诉我,他是什么宝宝

  师:你是什么宝宝呀,摇给大家听听看

  幼:大米宝宝

  师:好,摇一摇你们的音筒,是大米宝宝的就过来和他做朋友。请大米宝宝坐到一起

  (同上找到弹珠宝宝和黄豆宝宝坐到一起)

  师: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了,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

  师拿标记牌:大米宝宝摇一摇

  黄豆宝宝摇一摇

  弹珠宝宝摇一摇

  (加快速度)

  师:接下来我们要换个方式玩了,老师要用音乐来唱,唱到什么宝宝,什么宝宝就摇一摇,等一句歌词唱完之后才能摇哦。(幸福拍手歌的歌调)

  师:大米宝宝请你摇一摇,弹珠宝宝请你摇一摇,黄豆宝宝请你摇一摇,黄豆宝宝请你摇一摇

  大米宝宝请你摇一摇,大米宝宝请你摇一摇,大米宝宝请你摇一摇,大米宝宝请你摇一摇

  (一段一遍如上)

  我们大家一起摇一摇,我们大家一起摇一摇,我们大家一起摇一摇,我们大家一起摇一摇。

  师:这些宝贝们发了这么久的声音,有点累了,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好吗

  师:这里是它们的家,请你们分类放好

  四;延伸活动

  师:老师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到罐子里都能发出声音呢?听一听,有没有声音?

  幼:没有

  师:音筒里没有声音就代表没有物品吗?我来找找看,这师什么呀?有东西唉

  幼:纸巾

  师:原来呀,并不是没声音就代表没有东西,有些东西放到音筒里也是没有声音的,比如说什么呀?

  幼:纸巾

  师: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看看听听哪些东西放进罐子里有声音,哪些东西放进罐子里没有声音,好吗

  小朋友们再见!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调动他们动手,动脑和动口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听觉能力。能达到教学目的。

  不足:可能在最后加上一些品德教育效果会更好一些。(如:声音虽然好听,但在别人休息或工作的时候,我们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以免影响别人……)

13、中班音乐这是什么声音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的启蒙教育离不开幼儿的生活,唯有由心而发的兴趣才能使幼儿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周围事物。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小班的小朋友对倾听很感兴趣,对大自然的声音充满着好奇和探索,而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又是以倾听为基础,因此,我设计了《这是什么声音》这个活动符合小班幼儿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引导幼儿通过听、说、想象、创造等方式,发现普通的生活材料会产生各种独特声音,感受大自然中声音的奇妙,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教学目标:

  1、聆听、感受大自然中的声音,尝试用敲击、碰撞、弹拨等不同方法探索瓶子发出的各种声音。

  2、能随着音乐的旋律有节奏地用瓶罐乐器伴奏,体验自制打击乐带来的乐趣。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不同的瓶罐 不同材质的敲击工具 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究怎样让瓶罐发出声音

  1、不用工具,用摇晃或滚动等不同的方法使瓶罐发出声响。

  2、借助其他物品,使瓶罐发出声音。

  二、音乐游戏“瓶罐大合唱”

  根据音乐节奏,幼儿自由敲击或摇晃自己配置的瓶子乐器。

  三、讨论: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受欢迎的声音,这些不受欢迎的声音有的听上去很响,有的听上去很刺耳,让人们很不舒服,这样的声音叫噪音。

  活动延伸

  尝试用各种辅助物制作和装饰乐器。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始终处于宽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孩子的情感及表达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整个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楚。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小班幼儿意志还比较薄弱,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课间出示了孩子熟悉的易拉罐材质的可乐罐、皮球罐、奶粉罐、爽身粉罐等等都是孩子日常所见的东西。我示范了各种瓶子的打击乐器模仿现在的娱乐节目的打击乐器的表演。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尝试、模仿、观察、比较、倾听,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提供给幼儿人手一份乐器,让幼儿同时感知声音的不同,最好选择声音差别大一点的乐器。总的来说孩子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兴趣也很浓厚。

  在小班孩子的生成活动中,生成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所谓“环境会说话”,就是指周围所有的事物都会冲击幼儿的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从幼儿好奇地发出第一个“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开始,充满新奇和快乐的探索就已经在他们心中拉开帷幕。“声音”这个生成活动就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幼儿对身边的“声音”有着直接、丰富的经验和兴趣,在寻找声音的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符合小班孩子特点的小主题,这些随机的教育契机又不断促进孩子的发展。所以,小班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幼儿的基础上,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闪光点,寻找孩子关注的热点,以小见大,不断调整自己的设想和计划,与孩子共同创造奇迹。

14、中班数学听声音数糖果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在"小超市"游戏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能熟练地点数,但若要求他们进行一一对应地默数,就会有困难。如默数到"5",报出的总数有可能是"4"或者"6"。其实这是幼儿不明白数数时最后一个数词所代表的是集合的总数,不理解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幼儿学习某些概念是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和理解的,而不是靠教师教会的。所以我依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结合正在开展的"好吃的食物"主题,设计了"听声音数糖果"活动。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第一次采用了默数的方法,同时通过反复练习让幼儿明白数数时最后一个数词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在活动中还添加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多1"或"少1",并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开展。这也是此活动的一个创新点。

  活动目标

  1、能通过"听声音"点、默数5以内的数,并能找出相应的数字。

  2、让幼儿尝试着了解"多1"或"少1"的数概念。

  3、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参加活动。

  活动准备

  1.供幼儿踩的板板6~8块,上面写有数字。

  2.糖罐一只(最好是铁罐),糖果若干。

  活动过程

  玩法一:

  1.师出示铁罐和糖果引起幼儿兴趣。"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糖罐和许多糖果,我们一起来想想能做什么呢?""听声音数糖果'的游戏。现在小朋友分成两组:苹果组和西瓜组,我们来比一比哪组的孩子最棒。"

  2.请小朋友们用双手蒙住自己的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老师请到后才能站起来大声告诉大家。(听到放进了几颗糖果,并要及时验证)具体规则如下: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哦。

  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老师请到后才能站起来大声回答。

  玩法二:

  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板板,上面有数字,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几呀?"(教师一边放板板,一边让幼儿认认板板上的数字)

  2."这次游戏的玩法和刚才的不一样。小朋友蒙住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就去踩有这个数字的板板。"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每教师说"开始",幼儿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板板。

  踩板板时不能拥挤,用脚碰到板板就行了。

  玩法三:

  1."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更有难度的游戏,也要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就去踩比这个数字多1的板板。踩对的孩子老师要来抱一抱他,还有好吃的糖果奖励。"

  2.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玩"少1"的游戏。("多1"或"少1"的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游戏水平及时调整)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教师说"开始",幼儿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板板。

  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积极投入,高潮迭起。分析原因,其一是游戏中的规则简单,幼儿非常容易理解和操作。其二是游戏具有趣味性,默数是中班上学期不常用的一种数数方法,所以幼儿很喜欢。听完声音后不能马上回答,而是要捂住嘴巴听到命令后才能报出答案或去踩相应的板板,小小的一个动作既帮助幼儿遵守了游戏规则,又让他们沉浸在游戏情节中。

  对于教师来说,我也非常喜欢这则活动。其一这个活动教具少,便于操作。其二是规则简单,便于教师交待清楚。其三是整个活动层层递进,幼儿在活动中练习了默数、手口一致点数、尝试理解"多1"或"少1"的数概念等。整个活动贯穿了"形式不变内容变"的设计原则,让幼儿反复练习,却不感到枯燥乏味。

  在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中,我觉得教师一定要交代清楚游戏规则,游戏后要有验证环节,因为验证就是手口一致点数的过程,也是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和体验数数时最后一个数词代表集合的总数这一数概念。

15、中班音乐活动声音的舞会教案反思

  一、幼儿发展状况分析:

  本班孩子对有趣的事非常好奇,求知欲很强。喜欢探索生活中有趣的事物。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教育资源来源丰富,生活中的大部分物品,我们都能使其发出声音,让幼儿亲身体验、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这样就能给幼儿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获得切身的体会。《幼儿园教育纲要》提出教育工作者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相信此活动能很好的体现《纲要》的这一精神。

  二、 教学目标:

  ⒈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传播的,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物品发出不同的声音。

  ⒉引导幼儿探索使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⒊ 辨听一些常听到的声音,区分乐音和噪音。

  三、教学准备:

  1、音乐:《小鸟飞》;声音准备:鸟叫声;刮风打雷下雨声;锯木声;电流声、一些优美的音乐等。

  2、小鸟头饰若干;篮子、笑脸和哭脸若干。

  3、提供多种物品,如:打击乐器、书、纸、各种不锈钢餐具等。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小鸟飞》进场,感知大自然的声音。

  "今天天气真好,鸟妈妈想带鸟宝宝去森林玩好不好!"引出大自然的声音(鸟叫声,打雷声等)。

  (二)、感知身体发出的声音"森林里举办音乐会,要邀请鸟宝宝参加。但要考验鸟宝宝谁最能干,看看那个鸟宝宝能让身体发出好听的声音。"让幼儿大胆尝试并说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发出声音。

  1、感应节奏× × ×× ×

  2、请幼儿结合身体拍打出节奏

  (三)、感知物体的声音

  1、小鸟妈妈出示一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请幼儿说说它能不能发出声音。

  2、请幼儿自由挑选物品,鼓励幼儿探索并大胆尝试如何让手上的物品发出声音。

  3、请幼儿结合物体拍打出节奏|×××××。

  4、小结:声音是通过振动而产生的。而自然界、物体和人本身都会发出声音。

  (四)、音乐游戏:《看谁的耳朵最厉害》区分乐音与噪音。

  请幼儿静听一组声音,如果觉得好听的请举一个笑脸,如果不好听请举一个哭脸。并请幼儿说说为什么要举笑脸哭脸。

  教师小结:

  1、动听悦耳,让人感到舒服的声音叫乐音;刺耳难听,让人感到难受的声音叫噪音;让幼儿知道噪音对我们身体的危害,在生活中应如何减少噪音的产生。

  2、让幼儿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噪音,引出"三轻"教育。(说话轻、走路轻、搬动物品轻)

  (五)、退场:邀请小鸟们拿起物品跟着鸟妈妈一起去参加声音的舞会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的活动来源于生活中很常见的声音 ,其教育资源来源丰富,生活中的大部分物品,我们都能使其发出声音,让幼儿亲身体验、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这样就能给幼儿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获得切身的体会。教师通过情景的教学引入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还注重孩子自发的探索和孩子的亲身体验。这样就能给幼儿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获得切身的体会。 结束部分教师还进行了随机教教育,让幼儿知道噪音对我们身体的危害,在生活中应如何减少噪音的产生。

16、中班数学听声音数糖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通过“听声音”默数10以内的数,并能找出相应的数字,尝试着了解“多1”或“少1”的数概念。

  2.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参加活动。

  活动准备

  1.供幼儿踩的板板6~8块,上面写有数字。

  2.糖罐一只(最好是铁罐):糖果若干。

  活动过程

  玩法一: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糖罐和许多糖果,我们一起来玩‘听声音数糖果’的游戏。小朋友分成两组:南南组和西西组,比一比哪组的孩子最棒。”

  2.小朋友用手蒙住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老师请到后才能站起来大声告诉大家。(听到放进了几颗糖果,并要及时验证)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教师请到后才能站起来大声回答。

  玩法二:

  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板板,上面有数字,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几呀?”(教师一边放板板,一边让幼儿认认板板上的数字)2.“这次游戏的玩法和刚才的不一样。小朋友蒙住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就去踩有这个数字的板板。”

  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每教师说“开始”,幼儿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板板。

  踩板板时不能拥挤,用脚碰到板板就行了。

  玩法三:

  1.“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更有难度的游戏,也要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就去踩比这个数字多1的板板。踩对的孩子老师要来抱一抱他,还有好吃的糖果奖励。”

  2.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玩“少1”的游戏。(“多1”或“少1”的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游戏水平及时调整)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教师说“开始”,幼儿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板板。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积极投入,高潮迭起。分析原因,其一是游戏中的规则简单,幼儿非常容易理解和操作。其二是游戏具有趣味性,默数是中班上学期不常用的一种数数方法,所以幼儿很喜欢。听完声音后不能马上回答,而是要捂住嘴巴听到命令后才能报出答案或去踩相应的板板,小小的一个动作既帮助幼儿遵守了游戏规则,又让他们沉浸在游戏情节中。

  对于教师来说,我也非常喜欢这则活动。其一这个活动教具少,便于操作。其二是规则简单,便于教师交待清楚。其三是整个活动层层递进,幼儿在活动中练习了默数、手口一致点数、尝试理解“多1”或“少1”的数概念等。整个活动贯穿了“形式不变内容变”的设计原则,让幼儿反复练习,却不感到枯燥乏味。

  在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中,我觉得教师一定要交代清楚游戏规则,游戏后要有验证环节,因为验证就是手口一致点数的过程,也是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和体验数数时最后一个数词代表集合的总数这一数概念。

17、中班主题会发出声音的扣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1.现代教育模式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定向思维,没有自己的思想,为了使幼儿重返天真,重新找回好奇心。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培养5~6岁幼儿的的探究能力,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验证自己的猜测。

  活动目标:

  1.知道绳子会发出声音。

  2.会运用观察比较与分析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3.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喜欢探索。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难点重点:

  1、难点:比较与分析法的运用

  2、重点:幼儿自己探索使绳子发出声音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事物的经历,会通过比较发现事物的不同之处。

  2.物质准备:若干个两孔的扣子和数条细且结实的绳子。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在活动结束创设小小音乐家的情景,激起幼儿对小乐器的探索,为活动延伸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一个乐器留下好奇。

  操作法 操作法是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这个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幼儿的操作为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活动过程:

  1.教师自制一个能使绳子发出声音的装置,请幼儿闭上眼睛,使绳子发出声音,并拆开装置,让幼儿看到教师手中的绳子和扣子,请幼儿睁开眼睛,猜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2.给幼儿一人发两颗扣子,一跟绳子,请幼儿使绳子发出声音。(幼儿自行探究)

  3.成果展示:请幼儿展示出自己的组合,轮流用自己的绳子做乐器演奏并伴唱。

  4.猜测自己的绳子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5.讨论你的乐器是绳子发出的声音还是扣子发出的声音。

  结束部分:

  一起唱什么乐器在歌唱,并用自己的小乐器伴奏。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家长的帮助下制造一个不一样的乐器。

  活动反思:

  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的出现也正是孩子认知冲突的关键时刻,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使幼儿能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愿望,明确幼儿学习新经验的需求动机,同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抓住问题的要害,一语道破天机,使孩子在渴望的心理状态下,明晰事理,收到教于学的高效。本次活动气氛较好。

18、中班数学活动听声音数糖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通过“听声音”默数10以内的数,并能找出相应的数字,尝试着了解“多1”或“少1”的数概念。

  2.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参加活动。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供幼儿踩的板板6~8块,上面写有数字。

  2.糖罐一只(最好是铁罐):糖果若干。

  活动过程:

  玩法一: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糖罐和许多糖果,我们一起来玩‘听声音数糖果’的游戏。小朋友分成两组:南南组和西西组,比一比哪组的孩子最棒。”

  2.小朋友用手蒙住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老师请到后才能站起来大声告诉大家。(听到放进了几颗糖果,并要及时验证)

  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教师请到后才能站起来大声回答。

  玩法二:

  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板板,上面有数字,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几呀?”(教师一边放板板,一边让幼儿认认板板上的数字)

  2.“这次游戏的玩法和刚才的不一样。小朋友蒙住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就去踩有这个数字的板板。”

  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每教师说“开始”,幼儿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板板。

  踩板板时不能拥挤,用脚碰到板板就行了。

  玩法三:

  1.“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更有难度的游戏,也要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就去踩比这个数字多1的板板。踩对的孩子老师要来抱一抱他,还有好吃的糖果奖励。”

  2.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玩“少1”的游戏。(“多1”或“少1”的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游戏水平及时调整)

  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教师说“开始”,幼儿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板板。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积极投入,高潮迭起。分析原因,其一是游戏中的规则简单,幼儿非常容易理解和操作。其二是游戏具有趣味性,默数是中班上学期不常用的一种数数方法,所以幼儿很喜欢。听完声音后不能马上回答,而是要捂住嘴巴听到命令后才能报出答案或去踩相应的板板,小小的一个动作既帮助幼儿遵守了游戏规则,又让他们沉浸在游戏情节中。

  对于教师来说,我也非常喜欢这则活动。其一这个活动教具少,便于操作。其二是规则简单,便于教师交待清楚。其三是整个活动层层递进,幼儿在活动中练习了默数、手口一致点数、尝试理解“多1”或“少1”的数概念等。整个活动贯穿了“形式不变内容变”的设计原则,让幼儿反复练习,却不感到枯燥乏味。

  在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中,我觉得教师一定要交代清楚游戏规则,游戏后要有验证环节,因为验证就是手口一致点数的过程,也是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和体验数数时最后一个数词代表集合的总数这一数概念。

相关阅读
推荐
  • 中班下学期综合活动:盒子大玩家

    活动目标:1.了解盒子对称的特点和不同材料的盒子,知道盒子的多种用途。 2.欣赏不同的盒子,萌发美感和对工艺品的喜爱。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盒子,背景音乐。 2.游戏区角: (1)益智区:盒子若干。 (2)建构区:盒子若干。 (3)美工区:盒子若干、皱纹纸、胶带、蜡笔、剪刀等。 (4)泥工区:盒子若干、橡皮泥、蛋糕、糖果范例。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请出盒子宝宝,欢迎盒子宝宝。 2.通过呼唤帮助盒子宝宝找朋友。 二、观察发现盒子的特征 1.每个小朋友自选一只无盖的盒子,请小朋友在活动室里找到它的

  • 中班综合活动:动物诊所

    设计意图:孩子天生好奇,对好多事物都非常感兴趣,其中包括对自己身体的探索。但是孩子由于不懂保护身体的常识,看电视不节制、躺着看书、将异物放到口、耳、鼻,甚至肚脐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教孩子懂得保护眼、耳、鼻这些主要器官的常识,增强幼儿的健康意识,我选择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感受故事带来的乐趣。 2、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3、使幼儿初步了解眼睛、耳朵、鼻子这些人体器官的主要作用,初步掌握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活动准备: 1、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幻灯片

  • 神奇的地球幼儿园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 认识土地和水域的形状; 2、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认识湖泊、岛屿、半岛; 3、 培养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海峡图片或自制教具;泥土若干、树枝、小托盘4个、蓝色水、小船、字卡 活动过程: 1、 观察地球仪:知道地球的表面是由海水和土地构成的;找出地球仪上的印度半岛、马达加斯加岛、海南岛、台湾岛、泰国岛、安大略湖、密歇根湖。。。 2、 出示图片,介绍湖泊、岛屿、半岛 在地球上,像这样被土地包围着的水,它的名字叫湖泊〈出示字卡〉,并在中国地图上找出相应的湖泊;(安大

  • 中班健康活动设计:大浪和小浪(艺术)

    在一次玩水的过程中,幼儿对波浪产生了兴趣。于是设计了本次活动《大浪和小浪》。开展本次活动,可以让幼儿通过表现波浪和跨越障碍的形式学习掌握钻、爬、跨的动作,发展自主性。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掌握钻、爬、跨的方法技巧。 2.在活动中,发展自主性,享受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教具:关于波浪的ppt。 三、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发展钻、爬和跨越障碍物的能力。 活动难点:根据信号做出相应的动作。 四、活动过程 (一)讲解大浪和小浪动作 师:今天金老师带来了一段有趣的视频,看看视频里面有什么?(播放关于波

  • 做做玩玩艺术案例与小结:鲜花艺创

    目标:1.了解书签制作的方法,能够用花朵或花瓣创作出各种作品。2.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生活中自然物的美。 准备: 1. 鲜花艺创的图片、书签图片、用鲜花艺创的作品 2.各种鲜花、已压平过的花瓣和树叶、彩纸、牛皮纸、塑封膜 3.作画工具、双面胶、剪刀等 过程: (一)实物导入: 1.出示用鲜花艺创的作品: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画,请小朋友来欣赏。 提问:(1)欣赏了这些图画感觉怎么样?有什么想法? (2)和平常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3)小结:对,这些图画中有的是用花瓣和叶子拼出来的,有的是

  • 中班教案一封信反思

    1、中班教案一封信反思活动目标:  1、 在情景中大胆感知、理解、表述信的内容。  2、 初步感知信的格式,并尝试“写”信。  3、 在听听、讲讲、做做、说说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4、理解相关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 中班教案勇敢向前冲反思

    1、中班教案勇敢向前冲反思  报纸可以有很多种玩法,设计本次活动主要是带领幼儿玩报纸,发现报纸的多种玩法,同时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达到了“一物多玩”的目标,通过游戏培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合作精神,体验团队精神和集

  • 中班教案气球跳舞

    1、中班教案气球跳舞  小朋友都很喜欢玩气球,本次活动利用道具,气球来吸引小朋友的乐趣,让幼儿观察气球跳舞。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活动,让幼儿能随音乐节奏,旋律以及肢体动作表现气球的各种形态,在活动中可以大胆的进行游戏

  • 中班教案7的组分成与分解反思

    1、中班教案7的组分成与分解反思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合作交流学习7的分解与组成,感知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有序性。  2、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充分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  3、让孩子们能正确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