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论文 > 幼儿园科学活动论文
“科学教学活动中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科学教学活动中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更新时间:2014-07-21 06:43:57

《“科学教学活动中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科学活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课题的提出:在幼儿园课程中,科学教育一直是我们教师较为专门且困难的领域之一,学者呼吁科学必须从小做起。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功名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教育的启蒙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有效性的教学是科学教学的生命,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性和低效性问题。而科学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

提升科学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然需要,它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科学教育既包括自然与人类世界的知识,又包括发现该知识的技巧,还是包括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科学是一种思考,一种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一种正确的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法国诺贝尔物理奖获得夏帕克教授曾说过,“科学教育不仅改变了孩子学习的方法,也改变着他们生活的方式”。所以,科学教育绝不只是为多教几个知识给孩子,更不是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去对会考试,它不是急功近利的,而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良好的学习方法,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精神,培育21世纪的先进文化。

那么,如何保证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呢?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性和低效性问题。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提升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二、概念界定

有效性

有效性是对选择测试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评价测试效果的一个指标。本课题中的有效性主要是在科学活动中评价测试幼儿学习效果的一个指标。

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本课题中的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活动材料的投放及教师的指导来促进幼儿有效的学习。

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科学活动中有效的促进幼儿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本课题中的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科学教学活动中材料的提供及教师的指导从而有效的促进幼儿发展,有效的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

三、理论依据

1、幼儿园纲要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以《纲要》指导为主,科学教学活动主要是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感受生活中数字事物的有趣,亲近动植物,热爱大自然。本课题中,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教师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还需从幼儿生活中出发,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或是幼儿感兴趣的,在孩子远有经验基础上,帮助其更深层次的了解大自然、社会。

2、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

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教育家,她的教法之所以受到各国幼儿教育界的欢迎,是因为她对每一活动材料的设计都独具匠心,从活动材料的构成、活动材料的适宜年龄、操作活动材料的步骤、活动材料的兴趣点、活动材料的错误控制、活动材料的延伸以及操作活动材料的注意事项的要求,从这个意义说,蒙台梭利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处在观念与行为结合的层次上,她的教育法更接近处在幼儿教育第一线的幼教管理者和教师。蒙台梭利她是以儿童的需要为主要依据,先由观察、再经探试,然后实验孩子的反应,实验孩子的同时将会给予其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并予以启发或诱导。最后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成长,所以又称之为“实验教学法”。蒙台梭利她是以儿童的需要为主要依据,先由观察、再经探试,然后实验孩子的反应,实验孩子的同时将会给予其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并予以启发或诱导。最后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成长,所以又称之为“实验教学法”。

3、“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教育部“做中学”科学教育中心在“2002”年发表的《“做中学”科学教育计划》中就提到:在“做中学”活动中教师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幼儿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有适宜结构的材料等,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

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促进幼儿所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孩子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孩子学会了学习,掌握了一定方法,提升了一定技能能力。教师是引导者,而幼儿是吸收者

本课题主要通过对自身班级进行研究调查,并针对每次的科学教学活动对材料的提供幼儿的记录情况进行分析。科学教学活动中注重的是幼儿如何自身研究和探索,针对此情况进行分析调查,为了更好的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而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通过开展本课题,探索在科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2、通过教学活动的研究和探讨,挖掘记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有效性。

3、教师在科学教学活动中针对每个活动的材料和记录的研究探索,能够引导幼儿学习探究的技能,培养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主要研究的内容

1、科学教学活动中材料投放有效性的研究。

主要研究在科学活动中如何根据活动的内容和每个幼儿不同的个性特征提供各种不同的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积极愉快地参与科学活动,从而提高幼儿的多种能力。

2、科学教学活动中记录有效性的研究

主要研究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指导幼儿将自己的发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等信息用图表、绘画或跟中符号记录下来,帮助幼儿对实际操作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归纳,使他们的认识趋向客观、准确并在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尊重科学、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科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调查分析与反思,不断地进行总结,调整,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

2、调查研究法:本课题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查研究,按照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记录,比较分析。活动中针对幼儿与教师进行调查分析,怎么样做到课堂教学有效性。

3、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筛选,吸收,结合本课题研究,加以调整提升和完善。不断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4、经验总结法:对课题方案实施过程,及时回顾、总结、反思,不断调整工作思路。

集与讨论信息、拟订具体计划、行动、评价总结,解决幼儿在园自由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科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调查分析与反思,不断地进行总结,调整,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

2、调查研究法:本课题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查研究,按照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记录,比较分析。活动中针对幼儿与教师进行调查分析,怎么样做到课堂教学有效性。

3、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筛选,吸收,结合本课题研究,加以调整提升和完善。不断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4、经验总结法:对课题方案实施过程,及时回顾、总结、反思,不断调整工作思路。

集与讨论信息、拟订具体计划、行动、评价总结,解决幼儿在园自由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六、研究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5月)

1、成立课题,拟定研究思路,收集研究相关的素材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3、聘请课题研究方案,培训课题组成员。

4、成立子课题组,制定各自研究方案。

5、搜集有关文献资料,根据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文献综述。

5、举行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二)实施研究阶段(2008年6月~2011年6月)

1、全面实施研究方案,深入、细化自课题的研究。

(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幼儿兴趣浓厚的科学活动,开展研讨活动,通过课题成员的讨论,形成研讨记录表或形成比较成功的科学教学活动)

2、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下阶段的研究工作。

3、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验收。

4、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整理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0月)

1、整理各类资料,形成研究成果系列。

2、撰写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3、接受课题坚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七、研究成果

(一)文献查阅,参考借鉴。

课题研究前期,我们就通过网络搜索和查阅报刊杂志,了解相关的研究现状:如科学活动中幼儿对材料运用有多少、“操作”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怎样的记录才能让活动更有效等资料。

(二)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研究初期,很多老师在如何让科学活动更有效存在着困惑和问题,于是我们加强理论导读,同时通过“好书推荐”、“我的读书心得”等活动,提高教师的阅读、写作能力,并丰富了教师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的课题研究服务。

(三)准确定位,构建目标。

我们根据《纲要》精神,科学教学活动主要是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感受生活中数字事物的有趣,亲近动植物,热爱大自然。针对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讨论和研讨,并尝试更换不同的教学活动,让活动变得更加的有效。

(四)多途径收集幼儿游戏活动,建立资源库。

课题研究初期,我们就分别从现有课程(教材)、各类杂志、幼儿图书、网络等方面进行收集,选出幼儿感兴趣的科学活动,通过材料和记录这两个方面为重点,着重进行研究。

(五)利用资源创设区域环境,丰富幼儿探索材料

我们通过设置科学区域活动,提供不同的材料,增强了幼儿对科学的探究欲望,丰富了孩子的区域游戏材料。在班级里还能精心设计、布置幼儿的科学角,让幼儿刻接触科学活动或游戏,让孩子的一日生活更为丰富。

(六)加强科学教学活动审议,调整教学活动内容。

由于存在班级差异、幼儿个别经验差异等,科学活动材料或是记录表的提供必需遵循各班幼儿的不同经验进行调整。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多次尝试,并调整教学活动,让每个班级的孩子都能够在科学活动中达到有效,获得科学知识。

(七)科研引领教研,探索多种有效途径和策略。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我们主要抓住“材料”、“记录”这两个热难点问题,以各专题研究的形式开展小组研讨活动。先后从区域活动“科学小实验”、公开活动“科学绘本阅读”、以及研讨积累了一系列的“科学有效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1、科学教学活动中材料的提供

1)活动前材料的提供要适宜适量。进行科学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有所把握,要根据活动的内容提供相对应的材料,同时准备好适量的材料让幼儿操作。

2)教学过程中,材料的投放要适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到教学内容,材料投放的时机要适宜,并考虑分层次提升幼儿的操作能力。

3)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合理的利用材料。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的引导者,科学教学活动中倡导的是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其中蕴含的知识,所以如何引导幼儿合理适宜的运用材料也是至关重要的。

2、科学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记录

1)对不同的层次年龄的幼儿去定不同的记录内容。基于各个层次年龄的幼儿发展程度不同,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科学表达科学经验过程中,必须注意幼儿的年龄差异。而只有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能力的记录内容,不仅能巩固幼儿的科学经验,还能发展幼儿的科学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促进幼儿的自我学习。

2)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不同的记录工具、材料与方法。幼儿思维发展具有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特点。教师要为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供不同特点与结构的实验工具、材料及方法,支持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与探究。

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的介入程度和组织形式不同。不同年龄的幼儿观察的经验与能力不同,决定了教师的指导要有差异。

八、研究后的思考

(一)课题活动研究了如何让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中的自主探索

一、倾听、顺应幼儿的探索愿望。

幼儿天性对周围事物有着探索的愿望,如果成人置之不理,或任其自生自灭,幼儿就会丧失深入探索的兴趣。所以,教师应关注幼儿,观察幼儿的行为、发现幼儿的问题、倾听幼儿的声音,顺应幼儿探索的愿望组织活动,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保持探索的兴趣。

1、观察幼儿的行为

在平日的活动中,孩子会发现身边许多他们感兴趣的新奇事物及事情,好奇心和求知欲便由此开始。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发现了孩子们所关注的事物,抓住了孩子们捡拾种子的教育契机,引发了孩子们继续探索的兴趣。

2、发现幼儿的问题

自主性的探索是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而教师要做的是发现孩子的问题,引导孩子,让其深入地进行探索,从而去获得更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在“小乌龟死了吗”这个案例中,幼儿提出了问题、展开了争论,在发现了幼儿的争论后,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调动了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通过收集资料和查询,深入地进行探索。

3、倾听幼儿的声音

对生活中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孩子也都有发言表述自己想法的权利。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倾听关注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对知识的需求,这样才能帮助幼儿获取科学知识。倾听是重要的,教师要在倾听幼儿声音的基础上,抓住教育的契机,促使幼儿对科学现象产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不断探索发现“天为什么会下雨”等科学问题。

平时生活中,幼儿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学会观察、关注、倾听幼儿的行为、动作、语言,抓住有价值的教育契机。耐心倾听、随时捕捉,及时回应,才能使幼儿积极地去探索,才能使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得以深入。倾听、顺应幼儿的探索愿望,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对幼儿的问题、幼儿的评论、幼儿的想法及时作出反应,要多了解幼儿的兴趣、想要学习的问题,顺着幼儿的好奇心组织活动,而不是教师决定要开展什么科学活动。一旦教师尊重了幼儿的想法,接下来的活动就会变得既轻松又有价值。

二、鼓励、引导幼儿的探索行为。

我们主张让幼儿自主探索,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幼儿活动时袖手旁观。幼儿学习的自主性需要教师的激发、培养和保护,要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的快乐。

1、支持幼儿自主探索

在幼儿产生了认识种子的愿望时,教师创设了“种子世界”的环境,用于支持幼儿的探索。幼儿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种子进行种植,自主地发现、体会种子的生长,在实践中获得有关种子的知识。而幼儿这样的表现与教师的精心教育是分不开的,当教师暂时放弃“教”的权利,让幼儿自己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自己建构知识的时候,难道不是教师的“不教之教”吗?

2、引导幼儿收集资料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改变以往直接告诉幼儿答案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回去进行资料的收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幼儿通过调查,获取了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之后教师根据幼儿调查的情况,将幼儿原先的知识和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讨论,让幼儿自己得到有关动物过冬的知识。

3、鼓励幼儿操作验证

操作、实验是幼儿理解事物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索、操作活动,才能够对事物有所了解。因此,在“雨是怎么形成的”案例中,教师通过材料的提供,给幼儿一个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幼儿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大致了解水的变化,再通过观看课件,就能清楚明白地了解雨的形成。

通过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支持、鼓励、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探索。实践操作活动是幼儿获得真知的最佳途径,也是幼儿科学认知的根本方法。教师应调动幼儿自主探索的积极性,通过实践观察、收集或是查询相关的一些资料信息,帮助幼儿进行探索。在探索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因为幼儿在自发的探索活动也许不能发现的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发现;幼儿尽管发现了却不会去深入探索的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深入地探索下去。

三、欣赏、分享幼儿的探索成果。

当幼儿获得了一些知识、经验,他们会急于把自己的发现与老师、同伴分享,这时,我们就要以欣赏的态度,分享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这将激励幼儿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探索活动中。

1、肯定幼儿不同的回答

在探索动物冬眠的问题时,亮亮根据自己的观察,得出了“我家的乌龟不冬眠”的结论,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首先要尊重幼儿,让孩子表述自己不同的见解,对于孩子的发现给予肯定。然后,可以针对幼儿的回答,一起讨论分析,让幼儿自己发现正确的答案。

2、欣赏幼儿独特的想法

在“天哭了吗”的案例中,幼儿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了思考,说出了自己的解释,尽管这个解释不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是幼儿主观想象的结果,教师仍然对他的想法表示了欣赏。因为从幼儿认识角度来看,这正是“幼儿的科学”,而并不是成人所认为的“科学”的知识。作为教师,我们不要笑话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表现出的幼稚,因为这是幼儿在学习科学,所有的责备都无助于幼儿获取科学知识,幼儿需要的,是教师的鼓励和欣赏。

2、分享幼儿探索的成果

在“种子发芽”的这一案例中,记录表的运用,是为了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记录,了解到不同种子的生长特点及情况。这样的方法不仅让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观察的习惯,还让幼儿自己探索、丰富了知识。幼儿将自己记录情况与同伴、老师分享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获得了成就感。

科学活动离不开交流讨论,交流讨论是引导幼儿进行初步归纳概括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交流中,教师应该鼓励赞赏幼儿,让幼儿大胆交流分享自己的结果。当发现幼儿的结果和我们预想的不同,教师要尊重孩子的发现,欣赏幼儿独特的想法,这样才能鼓励引导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继续大胆探索,才能使每个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都有自己不一样的发现。在幼儿的交流讨论中,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学会欣赏幼儿,肯定幼儿,鼓励幼儿,并从幼儿的角度、以幼儿的眼光去看问题。教师要对幼儿在活动中作出的努力进行赞赏,要让幼儿感到自己的探索和发现是有价值的。

(二)研究了科学活动中的情景教学的有效性

要提升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其实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中,生活中幼儿一些不经意的小发现,如果教师也能进行把握,对于幼儿的科学知识也能做到有效地学。首先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恰当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创设情景教学,增加幼儿与操作材料之间的互动,给予幼儿充足讨论自由,关注幼儿的“非常规”表现,深化幼儿的探究行为。教师还要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什么是教学情景?简要地说,教学情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情景。情景中的“情”是学习者的情绪、情感与体验,“景”是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能“置身其中”的场景。具体地说,幼儿园的教学情景是教师为教学活动有目的设计或设置的能引起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使幼儿能“置身其中”的具体而生动的场景。

教学情景的实质是幼儿的“学习情景”。

一个好的教学情景应该蕴含一个学习问题,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新经验或新知识的过程。 问题是教学情景的关键要素。一个好的情景问题应具备四个基本特点:

一、幼儿自己的问题(幼儿自己发现的或认同的,而不是成人强加给他们的)

幼儿的发现,兼顾了幼儿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原则与应用原则。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找到一条“线”来变化生成一个科学教学活动中,教从而提高幼儿的科学知识。

教师以孩子为主,让孩子了解明白生活中的一些科学性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孩子很喜欢,积极性也表现的很强。教师这时再把准确收集到资料和图片给孩子看,让孩子了解这一科学性的知识。

二、幼儿生活中的问题(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科学是严谨的,不容许有一丝的错误。科学活动吸引着不少的幼儿探索,趣味性的科学教学方式更加能够激起幼儿的兴趣。幼儿就会在趣味情境中开展有效学习;只要给予幼儿操作材料的机会,幼儿就能主动探究问题,将幼儿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联系到科学活动中。

趣味性的情境设计,让幼儿对科学探索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幼儿对问题有较大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教师带领幼儿一同去发现,首先认识到的是这些鸡蛋都是空的,但是似乎下面还有一些东西。这些和我们小朋友平时玩到的不倒翁一样。中重心原理,只要物体的下面放着中的东西,物体就不容易倒下去。通过这样的探索和发现,幼儿一同制作器了鸡蛋不倒翁。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较易诱发幼儿的问题,并使他们产生探索与研究的欲望呢?研究与实践证明:当幼儿面对的情景或事件与自己的已有经验、认识之间有差异,或者是当幼儿之间对同一事件或现象的认识、看法不同时,幼儿易于发现问题,并产生探索欲望与兴趣。

四、幼儿有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

情景问题的设计还应该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经验水平,这样,幼儿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与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

教与学互动包含了幼儿与教师的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与情景资源的互动。理想的教学情景应该是引导教与学互动的背景,支持教与学互动的平台。因此,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情景中的材料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层次性,保证每个幼儿都能与材料互动;教学情景中的活动应该是需要幼儿之间或幼儿与教师之间协作或合作的活动,使幼儿在与他人协作或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帮助;教学情景不仅要为幼儿的交流提供话题,还要为幼儿的交流提供较为充裕的时间与空间,让每一个幼儿的体验和想法都为其他幼儿所共享,并成为幼儿新经验的组成部分。

总之,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情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创设教学情景,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将幼儿的发展落到实处。

(四)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教师及幼儿园的发展。



1.幼儿方面:我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主要针对科学教学活动中材料和记录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使得许多的科学教学活动达到有效性,并且培养出了幼儿主动探索热爱科学的一个情感。

2.教师方面: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也在不断成长。

(1)提高了科学活动的组织能力和教育技能。

(2)善于挖掘各种有效教育资源。

(3)学习、反思、总结的能力不断提高。在研究中,老师们不断学习、反思、总结,探索出了科学的幼儿自由活动指导策略。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善于分析、反思教育实践中的各种现象,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点滴经验。课题开展以来,先后有数篇文章发表或获奖。本人撰写的论文《让孩子做回“孙悟空”》获2008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苏州师陶杯论文二等奖,并发表在《太仓教育》杂志上,《科学活动情景的有效性》获2010年太仓市课题研究成果论文一等奖。
相关阅读
推荐
  • 小班幼儿观察活动:有趣的“溶解”

    科学课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糖怎么不见了》的活动目标就是让幼儿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并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从而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此次活动属于现象观察类活动。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溶解现象既无法理解的,又是容易观察的。 因此活动一开始,我利用品尝的形式,先让小朋友每人尝了一下糖水的味道,让他们猜猜喝的是什么?引起幼儿注意力。在活动中,让幼儿从尝水的味道到思考为什么这水变甜,利用了追问的形式让幼儿去思考。幼儿通过品尝观察发现水宝宝和糖

  • 如何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

    摘要:教育的内容应是幼儿熟悉的;尽量多提供有助于检验幼儿各种想法的材料;开展教学活动时,应以幼儿的兴趣为主;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把 幼 儿放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开展活动时,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儿童 科学 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

  • 幼儿园班级科学区的创建

    班级科学区是指在班级活动室内为幼儿创设的、可以自由进行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索的空间。小班的科学区活动应该更贴近幼儿生活,更具有游戏性,它的科学区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和玩具吧、沙水区、操作区等结合起来设置设计;中大班中、大班科学区的创建应该突出活动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和游戏性,要为幼儿孩子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和空间进行科学探索,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幼儿孩子亲历科学家研究科学的过程。 (一)空间的选择与布置 科学区空间的大小与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班级活动室的面积、朝向、班级 和幼儿人数等因素来确定,要兼顾教学

  • 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实施科学教育

    最近,我开始学习《幼儿园科学区(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一书。本书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针对幼儿教师遇到的科学教育环境创设方面的问题,谈幼儿园科学区、自然角和科学发现室的创建。第二单元主要针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兴趣,谈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指导。刚看到第一单元第一节里介绍的幼儿园里的科学教育一文,了解了一些有关科学教育的理论知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幼儿实施良好的科学教育,能为其以后继续接受科学教育并提高科学素

  • 浅谈科学活动中的多元化的记录表现形式

    [摘 要] 科学探究活动它强调了让幼儿亲自参与,亲历研究过程,在活动中,孩子是主动的探究者、研究者、发现者,是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幼儿的思维是从记忆开始的。很容易忘记,只有在做中学才能容易学会,通过记录才能记住实验中的现象,因此记录是科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幼儿把所观察、探索的中获得的经验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科学意识、科学观念,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有助于幼儿自我建构科学知识和经验。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在科学活动中的多种记录表现形式的运用

  • 环境对孩子游戏的作用和影响

    暑假中,怀着轻松悠闲的心境阅读了董旭花教授主编的《幼儿园科学区(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这本书。首先这本书封面上的三张幼儿活动的照片让我微笑着欣赏了一番。第一张照片中三个孩子在做天平的科学探索,所谓的天平是教师利用两个酸奶盒制作的,孩子专注的眼神和脸上微笑的表情,让我感觉到了孩子们的兴趣。第二张照片是一个小女孩拿着Z字形的水管一头朝里面看,虽然看不到孩子的表情,但水管里的神秘世界让读者都想一探究竟,是什么这么吸引这个小女孩呢?让我感觉到了老师们的创造力和智慧。第三张照片两个小女孩在宽敞舒适的环境中

  • 读《浅谈小班科学活动的开展》有感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通过学习别人的东西,来完善自己。在开展小班科学活动的时候,不同的人,都会有各自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孩子。 这是一位幼儿园老师根据自己的经历写的一篇文章。我觉得有几点对我自己有所点播: 一是准备的材料要直观接近于生活,越真实越好。 二是活动中为幼儿准备的材料要丰富多样,要具有可选择性和多种组合的功能,并随时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不断扩展和增加材料。 三是幼儿的科学教育必须成为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在科学活动的组织中,让幼儿在主动探索去学习科学是最主要,它取决于教师的教

  • 浅谈幼儿科学教育活动

    工作的这几年,我一直都是教科学活动。科学活动是很严谨的,不容许有半点差错,做为一个教师,你交给孩子的知识一定不能出错,所以在每次活动或是教育活动前,我都会事先做一下准备工作。如:了解灯泡的工作原理,当孩子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就能够讲解给孩子听,解决他们的疑惑。关于水的沉浮实验,我都提前将几个材料自己实验一下,在掌握了实际情况后才会让孩子尝试探索,引导幼儿学会记录。 教学活动中,有的孩子在进行实验探索时参与性不强,所以知识并未完全地掌握。在遇到这样的状况时,我就会利用早上科学区域,让孩子在第二天的时候再次尝试

  • 科学活动中的细节指导

    《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中,详细介绍了科学区活动的材料准备、教师指导建议。一般来说,科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完成预定的活动目标,促进幼儿的发展。科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科学知识的学习。我感到:在科学区活动的很多环节中,教师都可以根据情况对幼儿进行各种细节的指导。 例如:在科学活动秋天的颜色活动中。其中有一个目标是: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出秋天里其他事物的颜色。在这个目标中,教师可以教育幼儿做事情要有先后的顺序,即先要观察,然后再进行描述。而且观察要比较全面,不能只观察一部分的内容。同时可以教育幼儿在观察的时候应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