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论文:基于问题的问题教学设计——以“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为例

论文:基于问题的问题教学设计——以“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为例

更新时间:2015-06-24 15:54:35

《论文:基于问题的问题教学设计——以“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为例》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太仓市新区第二小学    王文英  一、问题的发现和思考  问题一:分数表示计算的结果吗?在一次批改作业中,发现学生用近似数表示方程的解(如右图)。明明已经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什么不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呢?是不是学生忘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于是,把那几个学生找来,不料孩子们回答的头头是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可是,为什么不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呢?学生表示:解方程是要算出结果的。言下之意,分数并不能表示除法的结果,或者说,在学生看来,用整数和小数才能表示计算的结果,而分数并不行。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认识上的误解呢?
问题二:量与率,怎么让学生区分?
一次教研活动时,教师们提出,诸如“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4段,每段是这根绳子的,每段长米”的练习,学生错误率太高了,尽管一遍一遍讲解,学生还是屡错不改。怎么教,学生才能较好地区分量与率?
问题三:教材为何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内容作调整?
修订后的苏教版教材,对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做了调整,原来,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分数的意义”、“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之后教学,修订后,教材将此作为“分数的意义”单元的例题2。这是怎么回事?教材为何作这样的调整?
以上三个问题都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关。对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很多教师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商相当于分数值”这外在的形式上。事实上,分数的产生源于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度量的需要,二是除法运算的需要。用分数表示除法运算的结果,这是分数与除法的本质关系,至于用怎样的分数表示,才是“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这外在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关注了分数与除法的外在联系,忽视了它们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因此,问题一的出现就不可避免。
另外,分数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恰恰是分数的另一重要意义,第二个问题所暴露的就是对分数两种意义理解的混淆。“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4段,每段是这根绳子的”,这是把2米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这是检测学生对“分数的意义(1)”的理解。而“每段长米”是用分数表示除法结果的意义体现。因此,如果学生能够对分数的两种意义透彻理解,那么就能较好的区分两个填空所对应的知识运用。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剖析和理解,恰好能够解释问题三的调整原因。教材的调整是因为“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揭示的是分数的另一种定义,教材将分数的两种定义安排在一起教学,是拓宽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和思考,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就是既让学生理解分数可以表示除法的商,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表示除法的商,再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被除数表示分子、除数表示分母的道理。只有学生知道这其中的来龙去脉,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第二,帮助学生认识分数的两种意义,并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对于学生来说,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个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意义从三年级起就开始渗透,因此根深蒂固。而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是事先没有任何铺垫的即时教学。让学生区别这两种不同的意义,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发现与之前所学的分数意义的不同之处,从而获得新的意义。
第三,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时,教师需要有意识的设计环节,让学生去体会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实际价值。当学生有所体会,在具体应用时,才能自觉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也才会避免出现类似用近似数表示方程的解的现象。
那么,如何做,才能帮助学生实现上述的三点。笔者以“问题教学”的设计思路,进行了一番尝试。
二、基于问题的“问题教学”设计
问题教学是指围绕问题展开教学的课堂授课方式。它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生发新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进程。笔者所倡导的问题教学,是核心问题统领的问题串贯穿整堂课学习脉络的教学方式,在问题串的驱动和引领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证明等数学活动,深入思考,使问题获解,完成学习任务。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设计时,笔者以“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为核心问题,并设计了四个辅助问题,组成了由五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展开教学,这五个问题分别为:“你学过的数学知识中哪些跟平均分有关?”“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什么用?”“问题串”将课堂分成了三个环节,分别为:环节一:巧妙设疑,引出核心问题。出示“平均分”,提问:你学过的数学知识中哪些跟“平均分”有关?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分数    除法   
启发提问: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它们都与平均分有关,这时,你能想到什么问题?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环节二:积极探索,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引发思考,体会分数可以表示除法的商。
出示例题: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
提问:求“每人分得多少块?”你能想到哪个除法算式?哪个分数?
学生回答,除法算式是: 1&bide;4,分数是: 。
追问: 指的是什么?(把1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一份,是。)
(事实上,学生所想到的分数,是1块饼的,在这里,教师要注意一块饼的与块饼的沟通,让学生体会到尽管都是,但意义是不同的。)
得到:1&bide;4=(块),启发得到:分数可以表示除法的商。
2.动手操作,理解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追问: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呢?
(1)初步体会如何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出示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
提问:可以怎样列式?你又想到哪个分数?
(列式对学生来说较容易,但根据题意想到的分数有多种,在两次执教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想到的是,这说明学生对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意义印象深刻,这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关注,这里的问题是求具体的数量,这里的并不表示除法计算的结果。帮助学生澄清这一认识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帮助学生区分分数的两种不同意义的重要时机。)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3&bide;4的结果为(块)。
教师可以演示两种分法的过程:
分法一:                         分法二:
 
两种分法比较。
两种分法,都得到了块这个结果,但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分法一是一块一块分,把一块当作单位“1”;分法二是把3块当作一个整体分,把3块当作单位“1”。)(2)进一步体会如何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出示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要求学生同桌讨论,并求出商,得到每人分得3块饼的,是(块)。即:3&bide;5=(块)。
看着板书思考: 
①上面的每个问题,分别得到了两个不同的分数,前面的这些分数表示什么?(每人分到的和整体的关系)后面的这些分数表示什么?(具体的数量)
②表示关系的分数和表示具体数量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分母相同,都是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点是分子,表示具体数量的分数的分子是总数。)
③你能说说如何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吗?(用被除数表示分数的分子、除数表示分数的分母)
(3)理解为什么可以用这样的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追问:从表面上看,除法与分数的确有着这样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用这样的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得到:在除法里,总数表示被除数,份数表示除数;而表示具体数量的分数,分子就是总数;分母就是平均分的份数。因此,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
3.建立模型,用符号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谈话:既然分数和除法之间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什么去表示呢?
得到:a&bide;b=,并引导得出b≠0 。
环节三:练习反思,体验分数与除法的实践意义。
口算。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计算?
1&bide;8=       5&bide;9=       2&bide;15=      3&bide;7=      
2&bide;5=       11&bide;12=     22&bide;23=     1&bide;3=
提问:通过练习,你知道: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什么用吗?
(学生表示,用分数表示除法的结果,既方便又不容易错。学生有了切身的感受,在后续的学习中就能自觉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基于问题的“问题教学”思考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笔者用“问题教学”设计的一堂研究课,期间,因为对学生的问题估计不足,试教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随后,在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后,渐渐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认为:1.高质量的问题设计决定了“问题教学”的成败。“问题教学”离不开问题,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问题教学”的效果。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研究学生的认知现状。首先需研究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基于学生习起点所作出的分析和判断,即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对学生新知学习中可能存在的疑惑,可能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另外,教师也需根据之前的教学经验,整理以往教学中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点。两者结合,就能准确把握问题设计的方向。
二是研究知识的本质。学生对知识产生混淆,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不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此,“围绕知识诞生的初衷而提出问题”①是问题设计的重要策略。为此,教师需认真研读教材,从教材中读懂知识的本质所在。如“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其关系的本质是分数可以表示除法的商。怎样表示?则根据总数与被除数、分子的关系,份数与除数、分母的关系,得到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只要将被除数表示成分子,除数表示成分母即可。当学生能够结合总数、份数来思考被除数和分子、除数和分母之间的关系,那就说明学生找到了分数与除法之间外在联系的根源,根源找到,学生就能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设计了由五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能够帮助学生寻根问底的问题形成的问题串作为教学的主线。事实表明,在这条线索的引领下,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扎实地理解分数的两种不同的意义。
2.合适的问题坡度搭设助推了“问题教学”的实施。
由核心问题统领的“问题串”是课堂行进的主线,它是“问题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推进的过程中,有时因为问题空间较大,学生不知道从何想起而影响课堂正常的行进速度。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需要给那些空间大的问题搭设坡度,以便学生拾级而上,解决问题。就如上例的两个问题:“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这是两个关联度非常高,而且都是空间较大的问题。“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很容易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然而,由于学生受到表示关系的意义的影响,在探索“1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块?”以及之后的“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块?”学生都用去表示。因此,如果在例题教学中没有帮助学生区分“表示关系的分数”和“表示数量的分数”的不同意义,学生就很难真正理解“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如果学生不能对这个问题作深入的理解,那么在探索“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就非常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笔者在这里设了两个小问题:
①上面的每个问题,分别得到了两个不同的分数,前面的这些分数表示什么?(每人分到的和整体的关系)后面的这些分数表示什么?(具体的数量)
②表示关系的分数和表示具体数量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分母相同,都是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点是分子,表示具体数量的分数的分子是总数。)
有了这两个问题作铺垫,学生就能较好的区分分数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寻找“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作了必要的铺垫。
可见,基于问题,让教学设计的方向更准确;问题引领,则让探索的目的更明确。基于问题的“问题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帮助学生养成追根溯源的探索精神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陈勇.问题教学的价值与操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0.(40)
相关阅读
推荐
  • 2013年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暑假作业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综合练习一 一、写好铅笔字。(6分)横多的字怎样写才好看?小朋友,你一定可以把下面的几个字写得既正确又美观,每字写两个,快试试吧。 拜 重 里 鼻 瞄 睛 二、快乐字词园。(50分) 1、词语宝宝迷路了,请你根据拼音把迷路的词语宝宝送回家吧。小心点,看清楚,写正确哦。(16分) lu tuo hu lnɡ xi fēnɡ mio zhǔn dnɡ ji sǎo m ynɡ liǔ t qīnɡ 2、看仔细,再分别组词。(8分) 影( ) 架( ) 柏( ) 蓝( ) 景( ) 加( )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学期《统计》单元练习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统计》单元练习: 一、 填空 1、对于数据组2,4,4,5,3,9,4,5,8,1,众数是( ),中位数是( ),平均数是( )。 2、在一次英语口试中,1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单位:分):80,70,90,100,80,60,80,70,90,100,则这次英语口试中,这10名学生得分的众数是( )。 3、若一组数据6,7,5,6,x,1的平均数是5,则这组的众数是( ),中位数是( )。 4、五(3)班同学出去郊游,据统计:12人喜欢喝可乐,28人喜欢喝矿泉水,8人喜欢喝冰红茶。如果还

  • 五年级上学期数学统计与可能性同步检测试题

    五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同步检测 第1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1)班别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等级___________温馨提示: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 一、基础训练。(30分) 1、从标有1,2,3,4的四张卡片中任抽一张。 (1)抽到卡片1的可能性是( )。 (2)抽到卡片2、4的可能性是( )。 (3)抽到数字小于4的卡片的可能性是( )。 2、(1)指针停在这三个数字区域上的可能性各是多少?(10分) (2)如果转动指针120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次指针是 停在数字1区域呢

  •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找次品》练习题

    1、现有80粒重量、外形完全相同的珍珠和1粒外形相同、但重量较轻的假珍珠,怎样才能用一台天平尽快地将这粒假珍珠挑出来? 2、有1000箱外形完全相同的产品,其中999箱重量相同,有1箱次品重量较轻.现有一个称(一次可称量500箱),怎样才能.尽快找出这箱次品? 3、有8个球,其中一个轻一点,把这些球放在天平上称几次,能找出轻的球,写出方法? 4、有5袋盐,其中4袋每袋500克,另一袋不是500克,但不知道比500克重还是轻.你如何用天平称出来?请写出过程. 5、妈妈买了500克毛线(10卷),其中有一卷不

  • 2013秋五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3年秋季第一次月考五年级 数学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填一填(28分)1.13.65扩大( )倍是1365;6.8缩小( )倍是0.068 2.把7.4343434343用简便方法写出来是( ),保留两位小数是( )。 3.把7.1687保留整数约是( ),精确到千分位约是( ). 4.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27.5,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 ),结果是( )。 5.把6.73改写成与它大小相等的三位小数是( )。 6.一个两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

  •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设计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书本第14页第五题 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长12厘米,宽7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长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 1. 教师利用学具演示给学生看,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观察长方形拉长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底(长)有什么变化?高(宽)有什么变化? 2. 指生交流,师再用课件演示,让学生在课件动态的演示过程中观察。 3. 根据底和高的变化情况,说一说长方形拉长平行四边形周长有什么变化?面积有什么变化? 4. 师小结。 对比题:将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周长变

  • 《圆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引言:《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同时对信息技术应树立的基本理念是: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从中不难看出:无论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还是信息技术的价值现,都要通过学生的数学活动来实现,要有利于学生

  • 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数学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认为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原型,解决数学问题,符合他们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符合儿童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征,符合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求,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怎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力图借助用生活模型,创设学生的学习情境,以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 听与评课: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28例4《一个数除以小数》及相关练习

    19-20日,八一中心校开展的 同课异构 教学能手评比活动的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28例4《一个数除以小数》及相关练习。从两天的课能看出老师们教学能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