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巧用过去主动探究——《认识公顷》的一点思考

巧用过去主动探究——《认识公顷》的一点思考

更新时间:2015-07-14 07:17:06

《巧用过去主动探究——《认识公顷》的一点思考》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数学是可以被广泛应用的学科,被誉为锻炼思维的体操和人类智慧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数学教学更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内容。一堂好的数学课应是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同时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更要关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下面就结合《认识公顷》一课,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思考:
1. 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
《认识公顷》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常见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于公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较少,而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像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一样制作教具或学具,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它的大小,因此便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表象。那么该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认知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 我是从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入手的,首先通过让学生读一读金仓湖的面积初步感知“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然后引导回顾“什么样的图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什么样的图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什么样的图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通过观察、比较,建立起知识之间的链接点,让学生知道这些面积单位都是正方形,它们边长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进率都是10,而且都是1个面积单位等等。进而为今天这节课的内容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复习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之后,我让学生尝试创造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并说说“你创造的面积单位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很快,学生就有了自己的答案,有创造边长10米的,有边长1000米的,也有边长10000米的等等。借此机会,老师请同学给这些新的面积单位起名字,学生兴趣比较高,而且受课前复习1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的影响,学生马上想到给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取名1平方千米;给边长10米的正方形取名1平方十米;给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取名1平方百米。教师趁机介绍: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就是1平方百米,我们也叫做1公顷。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习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它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个教室、25个我们学校的篮球场或者2个学校的操场合起来才有1公顷。紧接着,我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具体介绍了1公顷的面积,通过让学生说一说1公顷内有哪些建筑物,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1公顷的大小。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接着,在练习中通过估算、计算校园面积,凤中雅苑的面积逐步体会2公顷、5公顷的大小,进一步理解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
3.关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公顷”是面积单位中的一员,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公顷”与已学面积单位的联系、比较,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等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在最后设计了一个知识介绍,了解我们江苏省和整个中国的面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我们还需要更大的面积单位,为后面学习平方千米打下了基础。
从整体上来看,“认识公顷”这节课的教学始终是围绕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的,是在被学生感受、类比,迁移中不断建构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逐步唤醒,思维之弦被拨动,学生逐步构建和生成着自己对公顷的理解。
相关阅读
推荐
  • 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模拟试卷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模拟测试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模拟检测试卷 (全卷共4页,答卷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 分 评卷员 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5分) 1、分数 34 的分子乘上3,要想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 ( )。 A、加上3 B、乘上3 C、除以3 2、质数与质数的乘积一定是( )。 A、合数 B、质数 C、可能是质数,也可能是合数 3、下列图案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个。 A、1 B、2 C、3 4、下面平面图形中,(

  • 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数的意义”教学思考

    设计思考: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相隔时间较长,而且对与本课知识本身来说,抽象性就较强。分析教材,教学分数的定义,重点是建立单位1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是关于分数的描述式定义,单位1、平均分、表示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定义里的三个主要内涵。相对于后两个内涵,单位1较难理解,是教学分数意义的关键,是必须突破的难点。那么怎么解决难点让学生体会到单位1可以表示任一个可以想象到的事物?一节课的时间要解决这么多的内容,有必要将知识分段,先是单位1的认识,接着分数意义的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莫高窟》课堂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读书指导,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莫高窟艺术的特点,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文化艺术史对话。体会并学习课文围绕中心句展开具体描述的写法。 课后第四题要求学生给课文编写段落提纲,表面看似简单,实际上学生在操作时还是暴露一些问题。我将这一题放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我努力纠正在概括大段和自然段意思过程中的一些误区,终于教会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完整地完成段意归纳的任务。 在教学《莫高窟》的第二部分时,我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彩塑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学壁画。在教学彩塑环节时,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很

  • 我来设计活动型课堂教学预案——《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以文化历史为背景,鸡兔同笼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法、方程,初步构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112页到115页鸡兔同笼。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沟通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初步构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了解数学思考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教学重点 用假设法来解决鸡

  •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倍数和因数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尝试让学生通过练习、小组交流等活动回忆起这部分内容。首先还是通过12个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并且明确倍数和因数是相对的,不能单独存在,在此基础上引出除法算式,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进一步理解倍数的因数的概念。 接着,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并通过小组交流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按着一定的顺序,想乘法算式,一对一对的找。通过练习,学

  • 重视公式推导,强化面积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唯恐孩子们学得不牢,花了8课时才将《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教完,比预定课时多了3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探索并掌握这三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这是因为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不仅是探索组合图形面积、解决与多边形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领域其他内容的重要基

  • 苏教版五下教材公因数和公倍数

    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内容,是苏教版五下教材的一个重要版块。这个单元的内容掌握好了,对后续的约分、通分、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将奠定一个非常好的基

  • 看一课研究之《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有感

    这节课是来自宁波的王老师分享的,首先听了吴正宪、刘延革主编的《发展儿童数学关键能力》一书的发展儿童空间能力之操作与思考,结合了当代小学生年龄特征应如何传授知识,对于知识要用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讲授,对于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给我印象深刻,深刻的原因是:在一次能力测试时,让写成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以及再展示两种不同于课本的方法推导出面积公式,对于教学设计很简单,因为课本上的方法都很熟悉,但是再展示不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昨天,接教导处通知:协作区要来我校进行双减课堂交流。让所有的老师都做好准备。在对学生进行培训时,我发现学生预习时远远没有我想象的预期效果。因为这节课知识点太多,而且涉及以前学习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已经彻底忘记。这一事实让我无比担忧的同时又心生怀疑:明天的课学生能展示成什么样子?且不管它,先用心培训学生再说吧。细想每个环节需要注意的细节,一一让学生展示完毕天已大黑。怀着忐忑不安、明天不可预测的心情回到家感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