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

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

更新时间:2014-07-22 09:12:10

《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魏书生谈学习指导一书中,第四章节专门阐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很多观点、做法虽然我们在实践中也想到或者做着,但是没有这么系统的梳理与坚持,细细品味,确实令人敬佩。

本书46页中提到: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是培养自学的习惯,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立体范畴,他不属于一般的能力,不是一两次自学实践就能具备的。每次自学过程就像点,自学习惯就像线,现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学能力的体。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分为五个阶段,首次慢动,逐渐加速,系统计划,控制时空,进入轨道。他指导学生培养自学习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反馈调控、互相促进,持之以恒、形成习惯。正是因为他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他的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提高了自学的能力,是自己手艺终身。

反思自己在教学中,也关注预习的重要性、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对于认真完成预习作业的孩子给予表扬,一阶段的养成训练后,很多孩子开始热衷于自己先学或者凭借经验去完成书本上的习题了。但是学生预习之后,如何利用学生的预习资源,调整教学方案,变成了我思索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三年级上册认数单元较为简单,很多孩子都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推理出四位数和一万的读写方法,在不教的情况下能把书本习题解答正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课堂上还要教什么呢?

在学生理解障碍之处进行点拨。书本上练习二第8题,是一道找规律的题。我认为这几个小题孩子们能够从已知数中发现递增的规律,但是按照规律继续写数未必就都能正确。事实上,在教学反馈时发现孩子们的情况确实如我所预料的。规律的发现很容易,但是写数尤其是第一个数还是有些孩子出错的。为什么正确率会不高呢?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数列中所需要填写的第一个数正好是一个“拐弯数”,学生不知道拐到什么位置,因此错误率就相对高一些,一旦拐弯数填写正确,后面的也就没有问题了。、很显然,症结就是:比2999多1的数是多少?比1900多100的数是多少?比7090多10的数是多少?部分孩子的思维阻碍也就在此。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计数器可以帮大忙!就拿第三题来数,我这样组织:先在计数器上拨出7070,按照书本习题,让学生思考,增加10怎么拨?在学生的指挥下,逐个拨出7080、7090。老师有意识追问:再增加10呢?让孩子们自己尝试,可能孩子们的速度不同,也有个别孩子有困难,可以组织学生互相帮助,最终孩子们容易发现:“十位上加1等于10,就要向前一位进1,百位上变成了1,十位上是0,就是7100。”

借助操作,孩子们容易将思考的过程表达清晰。是不是到此孩子们就都会了呢?未必!因此,类似的拓展很有必要,尤其是反方向的递减练习很有必要拓展。如( )、( )、4000、4010、4020这样的题。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很可能填写3080、3090。此时如果再次借助计算器的话,学生理解起来会容易的多。

预习以后,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孩子们通过交流,共同进步,让孩子们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慢慢的将预习变成自己的习惯,是我追求的目标,也是促进我坚持的动力。有了魏书生老师学习指导经验的指引,我想我的教学探索之路会走的更稳些。
相关阅读
推荐
  • 小学数学中心组活动体会

    昨天我参加了小学数学第二次中心组活动,听了四位老师的课有收获也有思考。上课老师精心准备,风格不一,给了参加活动的老师一个研讨的机会,在争鸣中受启发,在争鸣中思考。 两堂《三角形三边关系》课各有特点,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体现了新课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第二堂张老师的课设计更大胆开放,我觉得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学生动手操作,初步体念得到部分结论,提出新的猜测再动手操作验证得出正确结论。这节课教师设计周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得到是较严密的,学生理解是清晰的。这样的设计课堂驾御难度较大,张老师较成功的

  • 思考、质疑和评价(继续教育读书心得)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最近一直提倡然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提出了这么长的时间,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表现,我感觉学生最大的变化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质疑和学会了评价。 一、学生学会了思考。数学学科最大的特点是思维的训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例题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先出示情境图,问题先不出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提出与本单元或者本课题相关的问题这样的方法来锻炼学生根据信息善于提问的能力,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锻炼,我惊喜的发现学的思考能力有质的提高,很多次出现学

  • 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片段: 1、学习例1。 T:请问买3个3.5元的风筝要付多少钱?这个问题大家能解决吗?请独立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 2、学生交流 S1:3.5+3.5+3.5=10.5(元)我用的是小数连加的方法。 S2:3元3=9元 0.5元3=1.5(元)9+1.5=10.5(元) T:0.5元3=1.5(元)怎么算的? S2:2个0.5是1元,再加上1个0.5元就是1.5元了。 T:你是转化成加法计算的,是吗? S2:是。 S3:老师我把3.53=10.5看成353=105,再把最后的得数缩小10倍,就是10.5

  • 教学策略之——浅议课堂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一策略适合任何教材,任何学段的学生,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常用教学技能。20世纪初期,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是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就必须抓好教师课堂提问的效率。 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来看,我们的提问应尽量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产生顿悟和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 比如

  • 前置学习的目标该怎么确定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前置性作业这一概念,是在我实习的时候。那时学校举办了聚焦课堂学会学习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我有幸全程参与了。当时听到生本教育、前置性作业这些词,我一片迷茫,脑子里打了好几个问号,是什么?后来我请教了师父,也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对它们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前置性作业是生本课堂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指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了解之后,我当时就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

  • 三年级英语期末试卷分析和反思

    本次期末质量调研题型和题量都比较适中,难易度也比较适中,这些题型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基本上都遇见过,而且分析的很透彻。从分数层面来看,本班大部分学生掌握情况比较好,但是总有那么几个学生比较差。高分的同学还是比较多得,但是低分的同学不少,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试卷分听力与笔试两大块。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就听力部分而言,本班有六位同学是完全没有失分的,很多同学在选出你所听到的句子上犯了错误,把How are you?和Who are you?混淆了;还有不少同学在选出你所听到句子正确的中文错了,把orange

  • 深挖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

    小数乘法例5创设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入倍数是小数的学习。教材通过女孩提问:我算得对吗?引出验算。验算的方法教材呈现了两种,一种是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二是用计算器验算。通过观察,进一步研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以我的教学经验,有的学生对于积与因数的关系一直没有什么感觉,特别是到了六年级还有不少学生无法判断。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我的课堂上我能这样的影响着他们

    看了望海的博文人都是在影响中长大,身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回文中有博友写道我影响着谁?面对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答案是我影响着世界乍听上去,似乎此人太狂妄,回首细想,确实如此。如果当初没有达尔文老师的坚持,坚持让他画好鸡蛋,我怀疑是否还有这个当今誉满世界的大师?那么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学数学老师,我要留给我的学生什么呢? 数学教育是指通过特有的形式及固定的时间向学生传授具体而实用的数学内容,以及进行数学运算与推理必备的公式、法则、规律。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教育的过程。那么数学老师是不是只是作为信息转移的工具

  • 上半年三年级数学期末检测调研分析

    一、基本情况:本次三年级数学期末检测调研试卷是由嘉兴市教育研究院统一提供,8K双面印制。卷面共有五大试题,其中第五大题为发展题。总分为105分,发展题占5分。测试时间为70分钟。 参加本次检测的学生有4673人,其中中心校有3896人,村校有777人。从全县总体情况看,全县平均分为90.75,最高为94.5,最低为86.96,有10所小学在县平均以上;全县均量值为3.08,最高为3.67,最低为2.54,有9所小学在县平均以上。从中心校的情况看,全县中心校平均分为90.75,最高为94.5,最低为86.9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