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材料呈现方式》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材料呈现方式初探
动作是智力大厦的砖瓦--心理学家的名言告诉我们,孩子智力活动的形成首先要有身体活动的表现,外在的身体动作可加速内在智力活动的发展。幼儿是在摆弄与操作物质材料中认识世界的,所以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而材料的呈现方式能有效地构成材料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学习总是在学习者内部发生的,在操作和支配材料的过程中,神经上的、肌肉上的和感觉上的刺激,导致幼儿不断地获得新知识。我们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对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材料的呈现方式进行研究,具体表现如下:
一、挖掘材料的几种呈现方式
材料的呈现方式直接关系到能否引发幼儿的探究活动,能否引导幼儿逐渐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关系。我们通过反复地学习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挖掘出以下几种材料的呈现方式:
1、 开放性呈现
中班上学期的孩子,思维较直接,某一新鲜事物能一下子引起兴趣,又能很快失去兴趣,往往一件事情没完成就又去干另一件事情,因此他们的探索能力也较差。以开放的方式呈现材料,幼儿有更大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操作的可能性。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和乐于操作的个别化学习内容及个别化学习中的材料。同样的材料,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操作、改变、组合方式可能是不同的,幼儿所发现和感受到的事物的特点和关系也是不同的。在进行“马路上”主题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有关汽车的图片、图书、各种废旧的纸盒。孩子们在与它们的
互动中了解到了许多汽车的秘密。就拿建造汽车来说,我们在个别化学习中为他们提供了各种辅助材料,但不指导他们怎样完成。起初,观察到:有的孩子做的汽车就是一个盒子上贴了四个小圆片。慢慢地,汽车的样子复杂了,汽车的功能丰富了,有的安装了车灯,有的剪出了车门------通过孩子们的不断尝试、探索,他们开始自己设计了汽车,并自主生成了“建造汽车城”的活动。采用开放性的投放方式,幼儿有更多自由发现的机会,也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原有水平,并提供进一步的引导。
2、 分层呈现
分层投放材料是一种有效的“引导”,教师通过不断地增加和改变材料的投放,提示和“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丰富知识经验。中班幼儿知识经验不丰富,对各种材料操作还不熟悉,采用分层呈现材料是很有必要的。如手工游戏“剪面条”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将内容分成三个层次,并在操作材料上以★的多少代表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幼儿剪直直的面条 ★★——幼儿剪弯弯的面条 第三层次★★★——幼儿剪卷卷的面条。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来选择不同层次的内容进行活动,能够跳一跳、够得着,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体验。结构区的“搭房子”等材料我们也是材料分层呈现。
3、“主题”或“任务”呈现
所谓“主题”呈现,即围绕一个主题所提供的材料有:主体材料、辅助材料、主要工具三大类。让幼儿有所选择,动脑地解决。如休闲区里的“敲核桃”,我们为幼儿准备的主要材料有:核桃;辅助材料有:盆子、垃圾桶、沾板;主要工具有:锤子、钳子、铁钉、剪刀等。让幼儿通过选择最佳的工具来敲,结果多数幼儿在实践中发现用钳子敲是又快又省力的办法。
除此之外,我们有时也采用“任务”呈现。即教师根据材料性质、玩法,提出具体的任务,让幼儿选择一定范围内的材料尝试着解决问题。这时
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有两种:构成任务的材料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材料。但这些材料能为幼儿解决问题提供暗示和线索。如为了让幼儿感知长短,我们在数学区里投放:桌椅、盒子、各种大小长短不同的尺子、绳子、各种线,PC管、筷子等材料,让幼儿通过各种观察、比较来获得知识。这里构成问题的材料是桌椅、盒子,完成任务的材料是尺子、绳子、各种线,PC管、筷子等材料,这些材料会引发出幼儿尝试用多种方式测量。如用各种尺子测量,用筷子测量,用绳子测量等方式。
4、问题情景呈现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有些材料的投放能构成问题情景,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特别是那些具有探索性的低结构化材料,能够激发幼儿好学好问的心理。如我们在感官训练区投放的“虹吸瓶”,幼儿看到这些材料很好奇,纷纷议论开了:一位幼儿说:“第一个瓶子水太多了就会流到第二个瓶中”,另一位幼儿问:“可是第二个瓶子比第一个瓶子高,水要怎样流呢?”我问:“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搞清楚它呢?”幼儿1:把第一个瓶子倒立,让水流到第二个瓶中;幼儿2:不对,吸管太细,里面没空气怎样流呢?幼儿3:对了,我们用手捏第一个瓶子,让空气把水挤到第二个瓶中,最后幼儿在探索中寻找到了答案,这比老师直接灌输给他们知识强多了。所以问题情景呈现的材料能让幼儿在自由探索中求得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材料组合后呈现
材料组合后呈现就是对材料进行一定的组合后再呈现给幼儿。例如:我们把原本是单片的两块平面镜粘连在一起,做成可以开合的,打开、竖立着放在桌面上,这样,平面镜除了发挥它原有的简单成像作用和反射太阳光的作用,孩子们还发现了两面镜子间互相又映出许多的小镜子,这种有趣的奇妙现象引发了幼儿对平面镜成像现象的更大兴趣。
二、研究几种呈现方式如何使用
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材料呈现方式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1、 不同能力的幼儿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探索或操作同一种材料,能力强的幼儿很快就胜任了,而能力差的幼儿却需要老师或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尤应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出统一规格模式的产品,教育不能压抑幼儿个性特点,而应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于是我们根据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能力强幼儿他们大多数叫聪明,想象力丰富,有初步的创造性,我们常采用“主题”、“任务”或“问题情景”呈现,让他们有更多自由选择和探索的空间;能力差的幼儿他们一般选择一些操作性强或安静型的材料,如角色区的娃娃、自理区的穿衣服、扣纽扣等材料。这时我们更多的是采用分层呈现。因他们思维和创造力相对会弱些,采用分层呈现材料会比较容易掌握。
2、 不同性别幼儿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
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男孩女孩喜欢的个别化学习不同,男孩子选择认知区、结构区的人较多,他们喜欢汽车、飞机,爱玩打仗、拼插游戏,且他们中大多数想象力丰富,有初步的创造性。我们常采用开放性或问题情景呈现。让他们有更多自由选择和探索的空间。女孩一般选择一些操作性或安静型的材料。如角色区的娃娃、自理区的穿衣服、扣纽扣等材料。这时我们更多的是采用分层呈现。因他们思维和创造力相对会弱些,采用分层呈现材料会比较容易掌握。
3、 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幼儿是在作用于材料的过程中发展的,我们在呈现材料时必须要考虑幼儿架御材料的自由度;考虑幼儿在操作中作用于材料的方式;考虑同样的材料对不同
幼儿的潜在功能;更要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为此,我们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材料可分为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高结构材料我们一般采用开放性呈现或组合后呈现,低结构材料我们一般采用主题呈现、问题情景呈现或开放性呈现。但并非所有的材料都是按这个模式来呈现的,应视具体的材料而定。如认知区里的分类玩具--“火车送货”、自理区的按压玩具—“魔术扣链”等等,它们虽是老师精心制作的高结构玩具,但它们能构成问题情景,更适合采用“问题情景呈现”。
4、不同个别化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
不同个别化学习内容它体现的目标不同,所提供材料的性质和操作情况也不同。在实践中我们还根据不同个别化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自理区、音乐区、角色区我们主要采用目标呈现或分层呈现;美工区主要采用主题呈现;认知区、语言区更多采用开放性呈现。但也不是所有的区都采用以上的呈现方式,有时也要根据材料的性质而定。如自理区的材料除了采用分层呈现外,有时也采用开放性呈现。象穿线材料:我们提供穿线板、各种大小不同的珠子、瓶盖及吸管块,这时就较适合采用开放性呈现。
因此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材料的呈现方式是教师的一种教育行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需要的。
三、探讨几种呈现方式如何指导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既是材料的呈现者,同时也是幼儿活动的”导师”.实践中我们根据材料不同的呈现方式进行不同的指导,做孩子们活动的真正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通过适时适度的指导,促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以实现:
以开放性呈现的材料是结构好的,不是随意投放的。教师对幼儿在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要有充分的准备,并有相关的知识经验,以便幼儿提问时给予适宜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使他们能实现自己的设想,有更多的发现。如科学区的沉浮材料,在投放之前,教师就事先预测幼儿在操作时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浮有的东西会沉?要让水里的东西浮上来怎么办?等问题,并学习和查阅相关知识, 以便幼儿提问时及时给予帮助。
使用“问题情景”、“主题”或“任务”呈现方式时,指导应采用“投石问路”的方式帮助幼儿,并以平等参与的方式与
幼儿形成互动,在幼儿疑问重重时,也不急于直接指导,而是不断提问,以问题的方式对幼儿的探索活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幼儿的观察力、分析思考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科学区里的小实验“盐水与清水里的ji蛋”,孩子们看到老师提供的材料说:这个水多,所以ji蛋浮着。这时我并不急于告诉幼儿正确的答案,而是笑着问道:“你们用什么办法搞清楚它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幼儿1:我认为它沉是水凉。幼儿2:不对。是因为ji蛋重。幼儿1:这边水里有东西,我看到水有点脏,所以ji蛋会浮。幼儿2:对,是糖。幼儿3:是盐。这时他们争论起来了。我装作什么也不懂,奇怪地问:“到底是糖还是盐呢?老师也很想知道,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吧。”最后在我的启示下,他们通过品尝知道了答案。
以分层呈现方式呈现材料时,教师不仅要熟悉幼儿发展特点,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去观察幼儿,了解幼儿需要什么,尊循“缺失补偿”的原则,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及时呈现;及时调整、改正;及时捕捉幼儿的创造萌芽,适时给予指导。如认知区的“小猫找家”材料:第一次我们投放一幅画及三根不同粗细的线,第一天一红小朋友对次特别感兴趣,只见她认真的摆弄起来,可是好久都没成功。后来就走了。过后我反思:这些线粗细不同,路又弯弯曲曲的,让幼儿一下子找出小猫的家是比较难的。第二次我们把画上的小路改为直的,这时朝逸小朋友参加了游戏,他先试着把一根粗的线放进去,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可路的两边却空了好多,这时他急了,跑过来问我:“老师这个不对,怎么办呢?” “是呀,小动物回家的路有的宽有的窄。再试试看,想想看,好吗?”她点点头,又继续她的游戏。我见她拿下那根最细的棉线,换上另一根塑料线, “哈,成功了。你帮小猫找到家了,你真行!”我及时在她耳边给予表扬。接着又问她:“有没有发现小秘密?”她拿起三根线比了比,说:“有的粗,有的细。”“那你能不能帮其它小动物找到家呢?”“能。”她很有信心地告诉我,又继续投入到她的游戏中去了。同时第三次我们投放了:笔、图线;第四次投放了:图、纸、胶水,让幼儿进一步练习。老师始终以表扬、鼓励为主,激发
幼儿不断尝试的欲望。
材料组合后再呈现时,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具有教育性、兴趣性、探索性、操作性和自由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通过摆弄物体,自由操作来认识物体的特征和物体之间的关系,解释事物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个别化学习中材料的呈现方式全面的、多变的和多样化的,多种呈现方式灵活、正确使用,以及教师的科学、适时指导,其呈现后对幼儿产生的效果也是极为积极和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