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论文 > 幼儿园科学活动论文
浅谈科学活动中的多元化的记录表现形式

浅谈科学活动中的多元化的记录表现形式

更新时间:2014-07-21 06:43:52

《浅谈科学活动中的多元化的记录表现形式》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科学活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摘 要] 科学探究活动它强调了让幼儿亲自参与,亲历研究过程,在活动中,孩子是主动的探究者、研究者、发现者,是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幼儿的思维是从记忆开始的。很容易忘记,只有在做中学才能容易学会,通过记录才能记住实验中的现象,因此记录是科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幼儿把所观察、探索的中获得的经验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科学意识、科学观念,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有助于幼儿自我建构科学知识和经验。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在科学活动中的多种记录表现形式的运用。一、猜测记录作引导,二、循序渐进学记录,三、验证记录促强化。

[关键词] 科学活动;多元化;记录;表现形式

随着幼教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成为幼教改革的主旋律。科学探究活动也是如此。它强调了让幼儿亲自参与探究活动,亲历研究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是主动的探究者、研究者、发现者,是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假设、猜想,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和路径来进行验证,用他们自己喜欢的能看懂的符号记录下自己探究的过程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记录是科学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在整个科学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记录过程中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知、所做、所见,通过符号或绘画的形式真实地写、记或画下来的过程,它显示出幼儿亲历科学过程所留下的印迹,有助于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一、猜测记录作引导
记录中的猜想是让幼儿就某个未知现象、问题产生的原因或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充分的预测和猜想并记录下来,为后面的验证提供具体形象的对比依据,这样的活动便于唤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如:在《泡茶》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冷水和开水后,老师问:如果将茶叶丢进开水中和冷水中会怎么样,他们有没有变化?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熟悉的材料唤起了幼儿的兴趣,老师的问题激发了幼儿大胆的设想和预测,于是老师为幼儿提供了画有开水和冷水的两个杯子的记录纸,继续问道“茶叶在冷水中会是什么样的?茶叶在开水中又有什么不同呢?孩子们在老师问题的启发下,很快明白了要预测什么,该怎样把现在的想法记录下来。当幼儿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在纸上后,老师引导他们思考并交流:为什么你认为茶叶在冷水中会变得直直的,而在开水中会变得弯弯的? 幼儿大声陈述,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观点呢?老师灵活的变换着讨论的问题和发言的对象,以引起更多幼儿的参与,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猜想及理由,了解幼儿对这一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便于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通过预测记录让幼儿陈述自己的不同观点,可以让幼儿多看看、听听别人的意见,以了解同伴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和建议,进一步引导幼儿对茶叶在不同水温中的变化进行思考,从而帮助幼儿建立科学记录的意识。

二、循序渐进学记录
记录是科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记录如果脱离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就会成为孩子学习科学过程中的负担。因此,我们组织幼儿进行记录时,在尊重幼儿年龄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并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方式帮助幼儿掌握记录的技能,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1.用图画记录发现
科学活动中很多答案、结论都是孩子们通过实验后获得的,但有时候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因此往往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只把发现的现象说一说,没有真正领悟到其中的奥秘,也许很快的就会把这些现象忘记,这样不利于孩子们对这些现象的思考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于是我尝试着利用图画的形式,引导幼儿将实验中的现象记录下来,这样,孩子们可以在记录的过程中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思考和验证。

如在玩水的活动中,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饮料瓶,酸奶瓶、口香糖瓶,这些瓶子有的瓶口大有的瓶口小,有的有盖子有的没有盖子,由于不是正规的科学活动,因此在活动中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而是让幼儿边玩边观察边思考有什么发现?没过多久孩子们就纷纷说出了他们的发现。发现一:口香糖的瓶子无论装上水还是没装水都会浮在水面上。发现二:“尖叫”的瓶子用力一捏水就会从瓶口的小口子里往外喷出去。发现三:瓶子里装满水后横着往外倒水,瓶子里没有声音,而把瓶子向下倒水的时候,瓶子里会发出“噗噗噗”的声音。发现四:把瓶子装满水,横过来发现瓶子里有泡泡在滚来滚去,瓶子里的水越少泡泡越大。发现五:瓶子里装满水后竖着放在水里,瓶子里的水不会流出来,只要瓶子离开水面,瓶子里的水就会汩汩的往外流。由此可见,孩子们在玩水的过程中观察很仔细。为了保存这些孩子们的发现,我们启发幼儿用图画的形式将自己的发现画下来。于是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纷纷把在玩水中的发现画了下来。如图所示:

但对于有的发现不容易用图画表达,于是我们组织幼儿讨论,寻找最能表达意思的图案,如“把瓶子向下倒水的时候,瓶子里会发出噗噗噗的声音这个发现时,当幼儿对发出的声音无法表达时,我们及时组织幼儿讨论,“噗噗噗”的声音是连续的还是断断续续的?幼儿认为是断断续续的时候,就让幼儿想想这样的声音可以用什么样的图画进行表示,经过孩子们的思考,有的画了一个勾 “ √ ” 有的画了一个“+”,有的画了一条折线,有的画了曲线等 。从孩子们的这些图画看出,通过图画记录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认识,既激发了幼儿对实验的兴趣,又能增进幼儿与同伴的交流。而且这样的记录具体形象,使幼儿便于记录、乐于记录。

让幼儿用图画表达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有助于幼儿自我建构科学知识和经验,促进幼儿更细致地观察与更认真地思考,使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化,绘画记录使实验过程更形象、直观,记录方式也更个性化。

2.用图符记录现象
当幼儿对记录什么,怎么样记录有了明确的认识以及对记录的能力有所提高后,我们就引导幼儿从图画的记录逐步向符号记录发展,为了弥补从图画到符号的跳跃的跨度,我们尝试让幼儿采用图画符号相结合的记录方式,指导孩子们在不脱离图画的基础上加上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和现象,这样逐步帮助幼儿掌握记录方法。

在开展《神秘洞》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带来了放大镜、望远镜、万花筒、小喇叭等玩具,刚开始在玩这些玩具时只是随意的拿起一件物品看一下,然后换一样,这样频繁的玩着这些玩具,根本对这些玩具没有思考和探究,因此,我们启发幼儿在玩这些玩具的时候将看到的现象尝试用符号进行记录,为了能让孩子们逐步从图画向符号记录的转化,我们在引导幼儿记录时我们先请他们把望远镜、万花筒、小喇叭的形状画下来,再适当加入一些能让人看懂的符 号,这样通过图符的形式完成对自己发现的记录。如在记录小喇叭能发出声音的记录中,我们是这样引导的,师:你是怎么玩的?幼:我用嘴巴吹得。师:那怎样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用嘴巴吹得啊?幼儿在小喇叭的一头画上了一个小嘴巴,师:吹了后有什么发现呢?幼:能发出声音。师:声音可以用什么样的符号来表示呢?幼儿想了想就在小喇叭的孔上面画上了短短的曲线。如图所示: 就这样,幼儿分别对望远镜,万花筒等玩具都进行了图符的记录。 又如:在万花筒的记录中为了能够体现万花筒转了后里面的花纹会变化的特点,孩子们有的在万花筒上面画上旋转的箭头,有的在万花筒的旁边画上弧形的箭头等。当孩子们记录完成后,我们还组织幼儿观察记录纸,看看记录纸上记录的是哪些发现,这样,孩子们逐步了解这些图画形式的记录就是一种能让别人看得懂的一种符号。

通过图符的记录方式,实现了由形象逐步向抽象的转化,在这样的记录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有助于幼儿将原有的认识与当前的操作结果相比较,调整原有的认识,促进新经验的主动建构,同时通过让孩子们观察记录表上的记录内容,有助于幼儿同伴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获得更多的视角和记录方法,了解更多的观点和不同的发现,促进了幼儿在记录技能和思维广度、深度方面的发展。

3.用符号记录变化
当幼儿能用图符形式记录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大班幼儿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开始了符号记录的尝试。

如在《泡茶》的活动中,由于茶叶在开水中的变化比较明显,因此我们采用让幼儿自主记录的方式,启发幼儿用自己的并且让别人看得懂的符号记录下茶叶的变化。当出现茶叶在开水中很快的后由水面沉到了水底这一现象后,孩子们迫不及待的用自己的符号记录了茶叶的变化。有的幼儿用“↓”表示,有的幼儿用打勾“ √ ”表示茶叶沉下去了,也有的幼儿用 “△” 表示茶叶沉下去了,虽然孩子们使用的符号不同,但他们的表达方式却是相同的,都为了表示茶叶在开水中的下沉现象。而茶叶除了下沉现象外,还有颜色和形状上的变化,而这两种变化也是比较明显的现象之一,为了能表示颜色的变化,他们在白纸上用不同的形状划分了一个小小的范围,然后用一个箭头表示水的颜色的变化过程,用黄色或淡绿色表现了茶叶在开水中的颜色。如图:

而形状则是先用弯弯扭扭的线条表示茶叶没有泡开,用一条条直线表示泡开的茶叶。在这样的观察记录中,孩子们清晰的看到了茶叶在不同水温的变化,同时也感知了茶叶的沉浮现象和水温的关系,孩子们边记录边思考各种记录的方式,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提高了幼儿观察的有效性。

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及探究活动的深度不同,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学习记录,促进了幼儿对记录的兴趣,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也让幼儿学习了正确的观察方法,逐步提高了幼儿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洞察能力和质疑的习惯,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幼儿的记录能力的发展。

三、验证记录促强化
验证记录是通过自己的实验对猜想记录进行验证的一个过程,这样的记录很明确的也能很快的对猜想是否正确做出明确的判断。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幼儿尊重事实的态度和勇于探索、自我批判的精神。

如在《向下落的物体》活动中,在猜想环节中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些东西向上抛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有的幼儿认为沙包扔上去后挂在树枝上不会掉下来,所以用了“↑”标记,报纸落下来是直接掉落的因此也用了向下的箭头“↓”来表示,而幼儿认为塑料花片和树叶一样弯弯扭扭的飘落下来的,用了曲线表示,针对孩子们这些猜想,老师没有提出任何意见,而是让幼儿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为了验证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一遍又一遍的进行着实验,当确认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后,他们对物体正确的下落方式重新进行了记录。如:报纸和树叶一样都是飘落下来的,他们采用了“ ”的标记,而塑料花片、乒乓球、沙包都是直接掉下来的,他们改成“ ↓ ”标记。值得一提的是成成在实验中由于没有仔细观察,他的记录表上沙包的标记和报纸的记录是一样的,都是弯弯扭扭的飘落下来的,老师发现后,没有帮助他改正记录,而是请他拿出报纸和沙包再进行一次验证,在再次的验证中发现了这两样物品下落的形式不同,速度也是不一样的,这样,再次修改了他的记录。

验证记录它伴随着探索过程进行,在记录的过程中让幼儿获得了充分的探究。是整个科学活动中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记录的正确与否,使孩子们的心里没有了怀疑,最后的结果孩子们不但眼里看着明白,心里也是明明白白,这样的记录有效的培养了幼儿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它培养了幼儿的记录意识、记录习惯与记录能力,通过验证记录进一步强化了幼儿记录的技能。

幼儿的思维是从记忆开始的。听容易忘记,只有在做中学才能容易学会,通过记录才能记住实验中的现象,由此可见,记录是科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幼儿把所观察、探索的中获得的经验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科学意识、科学观念,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有助于幼儿自我建构科学知识和经验,促进幼儿更细致地观察与更认真地思考,同时将他们的一些零散知识经验系统化,使得孩子们在一次次的记录与实验的对比中调整自己的认识。

参考文献:
吴月萍 《对法国的一次“做中学”活动的解读和思考》《幼儿教育》2008年第7、8期
相关阅读
推荐
  • 小班语文教案:漂亮的花布

    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在纸上进行印画,培养幼儿对印章画的兴趣。 2、体验美术活动中的美感和快乐感。 准备: 1、胡萝卜印章、盘子各36个,红、黄、蓝颜料若干, 2、范画一张,幼儿操作纸人手一份 重难点:怎样使整个图形完整的印在纸上,把握好所蘸颜料的量和印时的力度。 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以洋娃娃在哭引出漂亮的花布(出示范画) 2、引起幼儿兴趣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花布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二)引导幼儿学习印章画,师生共同参与作画 1、教师示范讲解(重点强调所蘸颜料的量和印画的方法、力

  • 浅议科学区域活动的关注点

    区域科探活动的设置,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幼儿能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经验,同时还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幼儿、了解幼儿,从而更好地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结合5月10日有关科学活动组织的培训学习,针对中心内两个幼儿园区域科探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关注适宜性。 在选择活动内容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与主题的整合,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例如,关于沉浮的活动内容,小班可以组织洗水果活动,引导幼儿在洗水果中观察水果在水

  • 浅谈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我是一个工作一年不到的新教师,而且在我的幼教中心是分科教学的,所以说,我对科学活动的组织其实可以算是一窍不通,仅有一些学校里的理论知识,没什么实效。在听了袁迎春老师关于《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的讲座后,通过她详细的理论介绍和实例分析,我对于幼儿园中科学活动,特别是探究式的科学区域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在此,我结合我平时观察的和一些理论知识谈谈我对科学活动组织的一些见解。 在幼儿园中,不管是像我所组织的语言活动,还是游戏,还是科学活动,活动的有效性离不开材料,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

  • 在科学活动中运用尝试教学的思考

    秦海燕 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是让教学对象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这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由老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再模仿做,而是先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尝试练习,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这样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尝试取得成功。幼儿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幼儿就开始进行尝试教学有利于培养一个人的尝试精神和创造精神。 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一般都采用教师提问,

  • 在指导科学探索活动中的有效策略

    听了袁迎春老师的《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的讲座,我颇为感触,袁老师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理论引领。由此,我也想到由我主持的(现在已经结题)一个有关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研究》的苏州教育学会的课题,让我重新审视在组织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时的一些有效的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园有关科学探索方面的园本特色活动。通过课题研究,我总结了些许在指导科学探索活动中的有效策略: 一、诱发幼儿探索问题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

  • 把握探究契机,守住精彩瞬间——谈科学教育的有效策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改的深入,科学教育正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变走向动态,从单一走向多元。那么,教师应如何打破时空的界限,适时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呢? 蹲下身来聆听童声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学活动是师幼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活动中,我常常使用这样的话语:你给大家说说小猴子长得是怎么样的,好吗?、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关于企鹅,你还想知道什么?在这样氛围中,幼儿的心情自然是舒

  •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的确,对于幼儿来言,身边的事物和现象都能成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是他们每天能遇到,每天都会做的事。 一、在有趣味的活动中引导幼儿探索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幼儿探索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在幼儿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科学探索活动中要经常给幼儿你试试看,你能行,大胆想一想等鼓励语言,多表明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为幼

  • 中班科学《有趣的弯洞旅行》听后感

    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首先是对一个教材的成功选择,那么什么样的教材是成功的教材呢?我觉得首先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其次要有可挖掘的高度或者是深度,要给幼儿能力提高的空间。在本次沈老师的科学活动《有趣的弯洞旅行》中,这两点就体现得很明显。 首先是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所谓的弯洞是用幼儿平时的积木组装起来的,孩子们爱玩积木是普遍现象,但是谁又会在意这个弯洞呢?沈老师就注意到了这个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点,让幼儿通过操作尝试将多种材料通过弯洞。对这些熟悉的材料产生的新任务,孩子们当

  • 科学活动自于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注

    有一次,我带领幼儿在户外散步,突然一位女孩子好象看到了什么,害怕地叫着逃开了。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条蚯蚓。而男孩子看到蚯蚓后可兴奋了,都想伸手去碰一碰。而大多数的女孩子都说:呀!好恶心的蚯蚓,看了使人害怕。说着,就走开了。我觉得此刻是认识蚯蚓的最好时机。因为蚯蚓不是随时能找到的,平时观察蚯蚓只能选择图片,而今天蚯蚓活生生的在小朋友的面前,幼儿会更有兴趣地来观察。于是我让幼儿围着蚯蚓站成一圈,通过一些问题来引导幼儿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我问幼儿:小朋友们!蚯蚓的身体长得是怎么样的?幼儿回答:它的身体细细的、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