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五年级语文《唯一的听众》课例研究

五年级语文《唯一的听众》课例研究

更新时间:2014-07-22 08:52:42

《五年级语文《唯一的听众》课例研究》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研究背景:   文本细读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流派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后被借来用于语文教材中文本的解读和教学。教师应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文本,因为教材文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直接体现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文本细读是提升课堂品质的必由之路,是一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工程。
   可是部分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进行文本细读,敷衍了事的阅读使得解读文本视野狭窄,方法单一,程度肤浅,致使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肢解文本、窄化文本、冷落文本现象。文本细读的缺失也使部分教师解读教材能力下降,公开教学过度依赖教研组,独立备课能力差。教师能否坚持对文本细读,关乎教师的职业成长,关乎课堂教学的有效,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细读文本,并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这是本次课例所要探讨的。
   二、情景描述
   《唯一的听众》是上教版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她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通过认真阅读能从文本中老教授的语言感受到她对“我”的鼓励,但文本中的鼓励除了言语还有神态——教授“平静”的眼神,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感悟文章内涵。
   (一)第一次课堂教学实践片段
   师:小伙子开始拉小提琴像锯桌腿,后来能拉出美妙音乐并且在各大舞台演出,为什么他有那么大的变化,请你默读课文,在文中找找原因。
   生:请大家看第5小节,“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诶你,小伙子。”老人对小伙子进行鼓励,小伙子很感激。
   师:你关注了文中的语言,很不错。这句话中我们看出的是老人对小伙子的感激,这是一种鼓励。
   生:请大家看第5小节,“我猜你一定拉得非常好,”老人鼓励小伙子。
   师:“拉得非常好”这个是很高的肯定呢。
   生:我从“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看出老奶奶一直在鼓励他。
     师:你看,听了这几句平常的话,让小伙子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是温暖的,是温馨的。是她的鼓励让“我”越拉(越好)越拉(越棒)。
   存在问题
   1、课文理解肤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的表现不断变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辞不同,学生体会不到言语描写内在的关系、内涵,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我”的成功全归结与教授的鼓励是不全面的。
   2、忽略了文中的细节描写
   教师关注了文本中的言语描写,但是在老教授言语中类似“每天”等重点词语没有引导学生体会。
   3、牵着学生走
   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不管是对教授言语的感悟还是对神态的理解都是在教师的提示下说出来了。学生学习没有自主权,学习兴趣被抑制。
   原因分析
   1、教师对文本研读不够深入
   作为课文的文本,在教师的层面,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细读,进行着低层次的隔靴搔痒式的浅阅读。在本课备课过程中教师只是大致浏览一下课文内容,没有仔细研读文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就匆忙下结论:这篇文章在赞美老教师,是她的鼓励让这个小伙子取得了成功。对于文本中语言描写更是片面地感觉过于简单而没有进行深入思考。
   2、 教师研读文本的方法欠妥
   教师研读文本过于注重整体把握,而对于句子、词语、标点的分析、感悟过少,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只是记住了一个故事。另外,教师教学中把老妇人的言语教学与“我”心理变化分开教学,无形中拉远了文中主人公的关系。
   3、教师教学观念存在问题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基于学生的需要展开教学。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包办代办压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参与面小,除了因为未能充分关注学生外,与自己的教学行为习惯和教学的设计有关。
   改进措施
   1、 研读文本,确立教学目标
   教师研读文本,认真分析老教师言语蕴涵的内在含义,引导学生关注教授的神态描写,体会“平静”背后的含义,感受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以及对“我”那热情的鼓励;能整体把握文章,懂得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
   2、关注细节,渗透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平静”等词语,在语境中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另外,把描写老人的语言神态的语句与体现我内心变化的这些句子结合起来,感受老人为什么在“我”心中是如此可亲可敬,如此难忘的“唯一的听众”。
   3、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不是教师展现自我魅力的舞台,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一颦一笑,积极改变教学策略,教学中除了师生的互动对话,教师还应创造机会进行生生间的交流,唤起多维多层的互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是实践主体,教师应创造条件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实践、体验、理解、感悟、积累。
   (二)第二次课堂教学实践片段
   通过文本研读,学生体会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以及对“我”那热情的鼓励,可是对于“懂得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的教学目标还没有落实,这个时候我想到了结合班级中的学生,请他们结合今天认识的这位年轻人来给老师一点教学建议。
   教学片断:
   师:其实老师在备课时很郁闷的。
   生不解看着教师。
   师:这位老教授没有交给他拉琴的技巧,没有苦口婆心地劝导,仅用言语、眼神的鼓励就让一个小提琴拉得像锯桌腿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能拉出美妙音乐并且在各大舞台演出。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王浩,老师也一样的鼓励他,为什么他两年来成绩没有进步呢?请你到文中找找原因,帮老师解惑。
   生微笑,低头读文思索。
   生:请大家看文章第一小节,“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我拉出的小夜曲,在他们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我的爸爸要是这样说我,我肯定再也不碰琴了,可是他却在清晨偷偷地到小树林去练,我从这看出他很喜欢拉小提琴,或者说拉小提琴是他的兴趣。
   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的发现让老师不那么内疚了。
   生笑。师板书:兴趣。
   生:请大家看第9小节,“我又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我不再坐在木椅上,而是站着练习。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我认为每天坚持认真地练习也是他成功的原因。
   师板书:坚持
   生:我想补充李明的话,不论是第一小节“爸爸、妹妹”的嘲笑还是第三小节自我感觉“把锯子带到树林”都说明他确实拉得很不好,但是他有勇气在小树林里一直拉,要知道那个小树林不一定永远只有老奶奶。我认为如果王浩能在课堂上勇敢地发言,成绩一定会提高的。
   师对其竖起大拇指并板书:勇气。
   “一石激起千层浪”,闲聊似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课堂城了学生们说话的天地、交流的场所、想象的空间。
   分析与反思
   1、精思妙想,巧抓细节
   对于“懂得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的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向生活扩延,以一个弱态请求学生的帮助。这个设计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他们纷纷到文本中找证据,一个个句子被提醒,一个个词语被析出。
   2、自主体验,乐于表达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学而教。课堂中,教师几乎没提什么理解性的问题,只是让学生自主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去讨论、去表达,实践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难理解的句子,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而自行解答、帮助同伴解答带来的喜悦激发着他们继续学习。
   三、研究体会
   (一)、蹲下身子看文本
   对于思维发展成熟的成年人,课文读上一遍自然知道故事主要内容。可是10岁的孩子正处于整体思维形成期,他们的思维发展没有达到我们想象的水平,他们对文本的分析远远没有教师预想的那样透彻,他们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他们引导。当几个孩子都没有说到教师想要的答案,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蹲下身子,关注孩子的思考方式,反思自己的问题是否出了问题。
   小学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具有童真童趣。教师作为一个成年人,细读时的发现与学生的阅读发现有差异,课堂教学时,教师无需拘泥于自己细读文本时的体会,强牵学生到自己的“发现”中。
   (二)、注重细节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本文中的众多细节是教师细读文本时应关注的。如老教授言语的内在关系,言语中“聋子”“每天”等蕴涵的深意;在小伙子的变化中,关注面对爸爸和妹妹批评压力,他不是放弃拉小提琴,而是早上“蹑手蹑脚”出去练习,关注描写他练习时的样子: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语文课的 “味”,要求教师要有“火眼金睛”,关注文本一点一滴的变化。
   (三)、托举学生看文本
   “教师的作用是真心的托举——让我们的学生,沿着我们思想的线路,踏着我们精神的脊梁,在我们的全力托举之下,奋力攀援,直至站到我们的肩膀上,登高望远,然后弹跳起飞,飞往学生心中最为理想的殿堂。”教师细读文本领悟出的内容采用何种方式传授给学生是课堂教师的重点,在《唯一的听众》一课教学中,教师放掉了先知先觉的架子,放弃话语霸权,以咨询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把自己作为课堂中的一份子,教师首先看到自己的教学也有问题,自己也有未完成性和片面性,教学是“一个不完美的成人带着一群不完美的孩子走向完美的过程。”教师不再一味地主宰课堂,满堂灌输,只是在倾听,适时给与引导,那样的课堂的主人是学生。
相关阅读
推荐
  • 湘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

    一、积累运用:(40分)1、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8分) fn n ɡēn b yn ninɡ kuān sh b lǎn xun l hōnɡ tuō j m 2、我能补充词语和短语。(4分) ( )( )失骊 气喘( )( ) 毫不( )( ) 不可( )( ) ( )( )如生 喜出( )( ) 饥寒( )( ) ( )然大( ) 3、我会写近义词、反义词。(4分) 近义词:艰难( ) 寂静( ) 反义词:轻松( ) 和蔼( ) 4、我会选词填空。(8分) 坚定 坚决 坚强 ①赵华是个( )的孩子,

  • 心灵的沟通 情感的共鸣《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

    曾经在实习期间听过《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一课,过程已经模糊不清了,只依稀记得当时对钱学森博士不惜一切回国的赤子之心的那种深深悸动。这次有幸聆听南湖之春大师们的课堂,再次与钱学森博士相遇,感受那从心灵中发出的深情的呐喊: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周士军老师在执教中紧紧抓住感情线,从字、词中挖掘,以朗读来表达,让美国人的迫害与钱学森的坚持这两条主线鲜明地对比着,强烈地对抗着,让我们在他们的一次次交锋中,为钱学森的坚韧,为他的义无返顾而感动,为他的那句我是中国人。而自豪。其中的许多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片段一

  • 五年级语文期中检测情况分析

    五(3 )班语文期中检测情况分析(一) 诗路花语 全班共有49位同学,总分是4169.5分,平均成绩是85.09分,均量值为3.49。 一、 全班的分数段如下: A等 B等 C等 D等 E等 分数 101.592 9287 8779.5 79.561 61以下 人数 12 12 13 12 0 二、各大题得分情况: 题次 一、读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查字典填空 三、成语补充完整 四、选择词语填空 五、写出带点词和诗句意思 六、背一背,填一填 题分 8 4 6 6 5 10 得分 7.71 2.83 5.

  • 学生基本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年级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应该说学生基本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如何提高学习古诗的效率呢? 我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初读古诗,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边逐句理解诗的意思。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重在让学生朗读感悟,而不能由教师通堂讲解,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更应把重点放在诵读欣赏上。因为这首诗包含着人物的对话和人物的心情变化,所以把它改写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好方法,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为一体,效果较好。 本次练习中学习并模仿描写风的诗句一题,我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树上的插图,给

  • 苏教版五下《爱如茉莉》教学反思

    《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 课文语言平实,描写细腻。其中作者着力描写何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至爱无声,任何 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真爱是什么?它就如生命中流动的泉水,就是手指尖流过的岁月,就是彼此间心灵的相通,就如盛开的茉莉发出的清香。文章事小情真,感人至深。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问题作者一开始对妈妈把爱比作平

  • 最新人教版五上《桂花雨》案例分析

    导入之后开始学文,我以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为抓手,引出桂花的香。在体会桂花香时,我抓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句话中的香飘十里和浸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和朗读。 香飘十里这个词语直接表现桂花香气飘得甚远。我先指出十里是虚指且带夸张,请学生想一想,这样写是为表明什么?学生稍作思考便可得知是为表明桂花香气飘得很远。接着,我指名学生读词,指导学生也如作者一样略带夸张,读出桂花香飘得远。在思与读的结合下,学生感受到了桂花的香。 浸这

  • 在兴味盎然之中完成学习任务

    去年从网上我读到一个测试结果,颇受刺激:从业人员的创造才能,教师几乎是垫底的。不平之余,想想所言其实也并不虚。我开始想一个问题,作为个性化色彩非常强烈的教学,为什么要走一条近于军事化的路子,追求划一,追求套路,讲求师承,似乎只有正宗的、正统的、正规的才是最佳的。 《海伦 凯勒》一篇简化版的人物小传,无论是教参还是名师的教案,都将海伦凯勒的伟大精神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这从课文来说的确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我上了二课时后,总觉得心里有点意犹未尽,把一篇写人的文章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有些不伦不类吧。当再读课文之后我

  •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2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等12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18个词语。 2. 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3. 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4. 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重点 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教学准备 1. 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和生字,给学生提供预习单。 2. 教学课件。 3. 梁晓声作品《母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一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

  • 《牛郎织女(二)》教学设计(张敏)

    一、课文内容分析 《牛郎织女(二)》是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讲的是牛郎织女婚后生活美满,可惜好景不长,就被王母娘娘发现并亲自下凡将织女抓回天庭,但夫妻两人痴心不改,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