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从温情脉脉的《黄鹤楼送别》看教师文化风格的资源开发

从温情脉脉的《黄鹤楼送别》看教师文化风格的资源开发

更新时间:2014-12-23 13:22:31

《从温情脉脉的《黄鹤楼送别》看教师文化风格的资源开发》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暑期细读一个个案例反思,越发觉得上课就是上出教师自己的文化。在学生面前,一个语文教师就是一本厚厚的书。想起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过:“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研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你对文本研读就有多远;你的精神倒影有多美,你对文本研读就有多美。研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研读自己。”翻阅五年级的教材,赫然映入眼帘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别》令我回忆起一位内秀温雅的同行,有幸聆听其站在一个温馨而又有效引导的高度,引领学生走进了千古传诵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走进千年之前的动人话别场面。课堂的一幕幕细节至今历历在目,教人感触良多。遂概括如下可圈点之处提醒自己——教师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一、整体设计凸显文体特点
文章是文包诗,散文补充的背景皆为理解古诗所服务,一言以“诗”贯之,感觉特别“宽”,李白的诗句随手拈来,不以单纯教课文的高度来教课文。开篇用几位学生即兴创作的关于本文的诗歌书法作品,激发学生的诗兴;板书以:
“默默无言共赏景,
依依惜别诉真情,
过尽千帆皆不见,
一心只送孟夫子。”
的诗作身体力行;将改写教师的板书,创作诗作作为本课的作业。这样大语文观提醒我们:教师的视野有多宽泛,孩子的学习活动就有多宽;教师把教材的教学价值挖掘多深,在孩子心底留下的记忆就有多深远。
二、教师的课堂导语尽显功底
读如下的几句,顿时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教师善于将自身很见功力的文化底蕴转化为良好的教学资源。
“一首好诗像一个朋友,告诉我们什么是高山流水的朋友之情,告诉我们……
用颤音来读“流”体现其中的意犹未尽;
他用含情脉脉的眼光注视着那一叶孤帆……
似乎要将自己满腔的思念融化……
如果情绪可以融化,那它已经融化在东去的江水中,
真是情意绵绵,情深似海,情景交融,
这就是最后一句诗的魅力所在。”
这哪里仅仅是课堂的导语,分明是教师在用生动的言语直观手段,创设富有摄影师的取景效果的情境,展示给学生一幅富有动态的丰实而细腻的送别画面。
我们常常不敢远离课件,用直观的画面代替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熏陶,殊不知,作为母语的教师传承的中华文化的精华,就在教师本人每堂课上的出口成章、洋洋洒洒、信手拈来、情动辞发之中,在富有艺术性和启发性、示范性的教师自身语言的点点滴滴身教当中。就像心灵需要养护一样,语言同样要养护。
三、注意补充材料的针对性
李白写下了《赠孟浩然》:“我爱孟夫子,风流……”流连山水间,是李白向往的生活。一个天才的诗人,连孔夫子都不放在眼里,却在此喷涌出师生情、手足情,这种投缘、尊敬,分明有着惺惺相惜、知己难求的感觉。加上简练的两人的交往资料,更利于理解这份忘年交。
我们不是不会在教学中加补充材料,加得好、合适、高效,加在点子上才是关键。有必要将有的文本如散文、诗歌读厚读深,利用教师对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深广的阅读背景,深入浅出,慎重选取,帮助孩子理解主旨。我们大胆,因为觉得那是重难点;我们小心,因为是用核心的课程资源——教材在教。强调文本解读的持续性和教师个性,更需要教师的钻研精神和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素养。
四、言语智慧的即时性
在课堂表演环节,一组女生分明也演出了豪气,但是教师没有满足平面的推移,自己当起李白,与学生临时即兴发挥表演的机智,要求学生灵活回应教师的语言:
“孟兄,看这天多蓝啊!说实在话,自从结识了您,给我很多帮助,你是我的兄长,请满饮此杯吧!
长江边繁花似锦,烟雾迷梦,与孟兄畅饮真乃人生一大快事。
看,这是一瓶陈年女儿红。
再饮一杯,祝您一路顺风!
……”
反复的课堂口语交际练习终于得到学生的回应:
“真乃好酒也,此番畅饮后,我离开也值得!”
教师要在课堂担负起主导和平等中的首席的责任,教师的在场,表现在调控课堂的气氛、活动进程,更难得的是以语言碰撞语言。这种言语智慧只有在这样即兴的情境中才能习得,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孩子口语交际的即兴智慧和能力也是可以在日常的课堂渗透培养的。如果教师有这样的意识,持之以恒,孩子们自然能说会道,在大方交往中闪烁智慧的火花。
五、在语言文字的挖掘和揣摩上不惜功力
“孤”字抓得特别好:
 “其实江上还有很多白帆,为什么写孤帆”?
“过尽千帆皆不见,
一心只送孟夫子。”
体悟“孤”字背后的情,惟其深情,方显难舍难离。这“孤”字的情与意更进一步理解,更好读出那份知音远赴扬州带给自己的无言感受,读出那份余味无穷……我们浸润到古诗的字面字外意中,分明可以更好感受那字字动情的凝练与深意!
“一字未宜忽”。这样原本就浓缩精练的古诗已经是字字玑珠,而成为诗眼、文眼的关键字需要教师对语言的敏感,更需要教师在这样的语言点钻研挖掘,乃至紧抓不放,将言与意互为转化,设计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做大做强这个语言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细细指导学生揣摩这样凝练的文字背后的意蕴感、情丝结和表达的精妙。
六、在教师文化风格上开发资源
记得当年听课的同行们纷纷由衷赞叹:“听君一堂课,胜教十年书。”仔细回想,发现《黄鹤楼送别》曾经被自己作为“古今送别文化对比”的主题教学上过,当时还对比李白《赠汪伦》的踏歌相送、高适《别董大》的赠言相勉,与孩子们畅想自己与友人惜别会采用的送别方式……值得思考的是:怎样才是适合孩子的课堂文化?再现温情脉脉的当年氛围当年情怀,时尚现代与传统结合的古今对比,都应该基于对当前不同孩子的学情分析,再考虑教师个人的文化风格倾向。
课堂因各人风格和文化倾向而异。教师上课分明是上出自己的文化风格,因为文化支撑着语文课的层次。让我们积极有效地开展“文本研读”和广泛甚至庞杂的阅读,一定能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将教师的文化风格转化成良好的教育资源。
相关阅读
推荐
  • 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S版)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评分___________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wū yn o nǎo jiān rn cn zhā su xi jū gōng ( ) ( ) ( ) ( ) ( ) shēn yn fēn bin wēi y png b jiān mi ( ) ( ) ( ) ( )(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把不正确的划去。(6分) 解剖(pōu pāo) 暂(zn zhn)时 祈求(q qǐ) 骨髓(su suǐ) 歼(jiān qiān)灭 根

  • 人教版五上第二单元《石榴》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体验作文顾名思义以体验为第一要素,若非基于儿童真性情的体验,很难激发学生情感的释放,引起学生知识的共鸣。对于今年上五年级的体验作文课程班的学生来说,经历了三年级的游戏体验、四年级的观察体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把体验转化为文字的能力。因此,我们将原本侧重于习作素材的选择和细节的描写转换到习作文化内涵的共建之上。 所谓习作文化内涵,指在学生的习作中蕴藏着一定的文化深度、思想深度,能敏锐捕捉生活中富有哲理的细枝末节,抒发独特的见解和感受。使习作成为文化和自我价值观的代言人。 人教版五上第二单元的主题为

  • 观《鞋匠的儿子》,议语用的形式

    2016年12月16日,小学语文培育站的成员集中经贸小学报告厅活动。杨亮老师和陈麟燕老师同课异构,执教苏教案六年级上册《鞋匠的儿子》一文。杨亮老师的课,由两个林肯的故事引入,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了解林肯的兴趣。课堂中,杨老师用一个照理说( )应该( ),而林肯( )。的句式,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片段,练说表示出乎意料的句子,让课文内容融会贯通。 最后,杨老师归纳出林肯演讲成功的三个秘诀:沉着顺接、巧妙扭转和借题发挥,并且创设平时生活中被人诘难的情景,进行写话练习,效果显著。陈麟燕老师的课堂,由词语导入,开门见山

  • 善于抓点,巧妙设问——教《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有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抓点,巧妙设问,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借助形象的事物、生活的经验,由浅入深地来理解、感悟、品味、欣赏语言文字,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来安排材料,共8个自然段。 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问题直指课文中心,统领全篇,我按以下步骤进行:(1)什么是孪生兄弟?孪生兄弟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让学生对孪生兄弟这一词语有个

  •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黄山奇松(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五年

  • 示范课《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上课前再看教案时,脑中闪现了一个想法:本课能不能上得实惠点。严格来讲,本文的写作有点不足,仅以几个成语(或者是短语)词串,加上不怎么到位的想象,勾画出松树的特点。这对于从未见过黄山松,也未曾去真正领略自然风光之美妙的小学生来说,凭着如此简单的语言文字是很难建构起黄山松那独有的美。 语文课的目的是什么?我想本课的目标能否简单点,让学生学一点真正的有语文味的东西。看来有必要改变教参及网上的固有的模式。于是,我就设想让学生来发现本课中细节描写的不足,然而这种相当另类的教学手段是要冒比较大的风险的,首先学生的水平

  • 公开课评析:让“花儿”在期待中绽放

    师:孩子们,在席慕荣的眼中,山茶花的性格是什么? 生:(没有举手,王老师将话筒递给了他,学生没有发言) 师:我来帮你,我在帮你。愿意起立吗? 生:(摇头) 师:哦,那就坐着,没关系。愿意拿话筒吗? 生:(摇头)师:孩子,你几年级?他都不好意思跟我说。(师转头问其他孩子)他是你们班同学吗?(生:是)他平时从来不发言吗?(生:从不发言) 师:那咱就创造一次奇迹,就请他发一次言,好吗?来,我们给他鼓鼓掌,好不好?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梦想的力量》课文朗读反思

    以前上课的时候,总会告诉学生一堆大道理,例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类的,提预习要求的时候也总会让学生多读几遍,但往往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对课文并不熟悉。 本周读《梦想的力量》,对于学生为什么在预习的时候不认真读课文算是有了一定的理解吧。越到高年级,课文越长,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在读书的方面往往会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小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缺乏耐心,因此对于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比如把课文认

  •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教学设计

    一、课文(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习作的话题是二十年后的家乡,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体验出发,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样子,规划未来家乡发展的蓝图。 第一部分明确交代了本次习作的任务。教材首先从家乡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入手,创设了穿越时空的习作情境,激发学生对家乡展开大胆想象的愿望。 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一是大胆想象。教材提示了展开想象的角度,旨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为写什么拓展思路;二是强调通过列提纲,引领思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