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草船借箭曹操为什么不放火箭

草船借箭曹操为什么不放火箭

更新时间:2022-01-14 15:18:01

《草船借箭曹操为什么不放火箭》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意思是读书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三国演义》我们本学期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将其读完。从一开始大家抱怨读不懂,篇幅长。我们就一段一段来读,来讲。而后一章一章的进行。通读一遍,再借助KWL阅读表将自己的读书收获记录下来。最后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读懂,同时积极地思考,提出问题与同学,与老师讨论。

范奥宇在读到《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一章,里面就提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曹操放箭放的不是火箭呢?

是啊,诸葛亮利用大雾做掩盖,每条船上放上稻草人,轻而易举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如果曹操令人放火箭,那么结果将会如何呢?

这个问题,书上找不到答案,要靠自己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去寻找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对人物性格的认知。从而推理出一些令人信服的理由。

思来想去,我感觉有这几点:

其一:清代史学家、文学家章学诚称《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关者。意思是说《三国演义》虽然是以三国历史为故事框架,但是里面的内容有很多的夸张与神化。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孙权借薄雾乘轻舟来到曹操营帐前。但曹操生性多疑,唯恐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射,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有翻沉的危险,于是调转船头,是另一侧受箭。箭均船平,孙权才平安返航,曹操方知上当。所以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想出来的,而是孙权,而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后的第五年。事情是真的,只不过是《三国演义》里为了体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料事如神,张冠李戴罢了。

其二,根据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和物质水平,火箭食指带有助燃物的箭。在箭镞上缠上用油脂浸泡过的麻。但是只能近攻有效,远的就起不到效果。火箭作为作战使用的辅助工具,不能够伤害敌方的有生力量,杀伤力有限。而油脂在当时比较稀缺,价格昂贵。在不明敌情的情况下,断不会贸然使用。

其三,曹操的军营是外侧使用木质栅栏围起来,木头极易被点燃。即使敌人着火,也会烧向自己。

其四,诸葛亮作为主人公,如果真被火烧了,那么整个小说就已经到此为止了。也就没有继续的必要了。所以说为了故事的发展,为了将诸葛亮神化,也不会放的是火箭。

由此观之,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你一定会大有收获。
相关阅读
推荐
  • 阅读《可以这样做班主任》

    班主任是学生的成长摇篮。要关爱每一位学生,捧一颗真心来和学生交流,带满腔热情来对待学生。班主任是教师的综合反映,无论你是怎样的班主任,相信大家都是为了学生的美好明天而在努力着。而这本《可以这样做班主任》用亲切的语言向我们展示那一位位平常却又不平凡的班主任事迹,让我这个同为班主任的读者多了一刻冷静,一点思索与一份压力。也多了一份想做好优秀班主任的动力。 倾听生命拔节的乐曲:不要随便否定一名学生,其实他们都是很棒的,捣蛋鬼、调皮王,他们其实也很孤单,无非是想引起我们的关注。孩子们在班主任的关爱下会慢慢成长,作

  • 读《小河与小桥》有感

    《小河与小桥》是《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2月刊上的一篇文章,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的 刘洁老师在《新经典日日诵》中记录的一次晨诵过程。孩子们晨诵的内容是: 《小河与小桥》 高帆 草地是一块 漂亮的绿绸缎 可惜被小河 剪成两半 小桥 紧扯住两半绸缎 要把它们 重新缝在一起 便让小鱼儿 做它的银针 一闪一闪 从这岸连到那岸 我以为这首儿童诗让孩子们读了就行了,但刘洁老师除了让孩子们充分地读,还对他们进行了充分的指导。首先,理解词语。问孩子们绸缎是什么意思?孩子各自从自己的角度进行回答。 是一种衣服的面料。古代

  • 《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教学自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种条件和形式。读完这本书,我只是以一名普通的教师身份,根据平时的实践和思考,粗略地把我对《建设理想课堂》的感受写出来供同仁指教和共勉。 教师应该把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活动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成了不断净化自己灵魂、挑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智慧,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变化的场所。教得是否幸福、愉快,主要取决于在教的过程中能否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能否体现人的创造性!要创造就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改变。由此,可以这样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从《豪猪的哲学》想到的

    最近在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看到她引用的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了尖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但总不知道保持怎样的距离才最好,太远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于是又开始疏离;但又觉得冷了终于豪猪们保持了最适当的距离,又得到了群体的温暖。于是我也想到我们师生之间也可以保持适当的距离,也能产生最大的教育作用。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往往希望走进学生的心灵,这当然是最高的境界。其实对学生一种有距离的教育也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对成熟的肯定。在学生的成长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

  • 《找准人生的北斗星》学生读后感

    五一长假期间,女儿看了《找准人生的北斗星》后,感慨万千,随手写下了读后感,女儿在结尾时这样写道:我十分感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的启示,不但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北斗星。当我阅读完后,被女儿的那段话深深感动,是呀,无论是哪种年龄段,都应该找准自己人生的北斗星,才能使自己活得充实、快乐。以下是女儿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 《找准人生的北斗星》读后感 书是我们的朋友,能告诉我们许多知识,它仿佛象一座充满欢声笑语的乐园,让我们尽情地遨游;它又是一座无穷大的知识宝库,让我们在这宝库里

  • 读书心得:真正有效的学习

    霍特在书中举了很多教育中的事例。比如,有一个男孩是最笨的班里最笨的学生。因为他根本就完不成任何作业。但是,这个男孩在一个保龄球馆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为晚上的联赛计分。这项工作单调而乏味,且不能有任何差错。保龄球馆愿意付钱给这个孩子,因为他记得又快又准确,可以对计分结果负起责任。但到了学校,给他出关于保龄球的题目,他一道也做不出来。这是一个奇怪但又普遍的现象,那些我们所谓的笨孩子在生活的某一个领域可能是高手,只是不会解题而已。学校所教的课程如果和实际生活毫无联系,一部分学生就会变傻。 霍特把解答问题的学生分为问

  • 经历美好,幸福生活——《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常听说这样的一句话:教育的现实不理想,理想的教育不现实。我想这是一句真实、无奈而又充满了精神胜利色彩的话,完全忽视了人类具有改造世界的本能与力量。 认真研读陈大伟教授撰写的《建设理想课堂》第一章《课堂教学理想》,很好地帮助我进一步构建了理想课堂的概念,对怎样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经历美好生活 从塑造人的角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和教育呢?联系书中的论述,结合自己的思考,观察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忧思与欣喜参半。很多学生,把学习当成痛苦,把学习当成磨砺,把学习当成无可奈何。

  • 教和学于共同体中理解现实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感受颇深的是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美丽所凝聚。在这一章中,现实是共同体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教和学就是一个无法割分的共同体,我们寻求的共同体模式是一个能拥抱指引和优化教育的核心使命也是认知、教学和学系的使命。我们将从最具挑战的教学概念的核心教学就是开拓一个时间真正共同体的空间,来寻找这一概念多方面的线索。 师生共同学习,是一种氛围,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因为老师是一个引导着,教育者,很多时候,学生就是围着老师的思路来进行

  • 请还给学生快乐的童年《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陈大伟老师在《建设理想课堂》一书中提到:一位家长的信《重提鲁迅的救救孩子》引发了我的思考。信中提到了他三年级女儿的遭遇,孩子不愿意去考试,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每天面对的不是快乐成长,而是陷入题海之中。孩子没有了童年的快乐,一天中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她又怎么愿意去学校呢?难怪有学生会把歌词改成:我去上学校,拿了炸药包,隆隆一声学校没有了。 暑期期间青少年活动中心那繁荣的景象是不是也说明一些问题,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经过孩子的同意更不要说和孩子商量了。课家长问什么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呢?还不是现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