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让学生在自主研讨中掌握分类思想《四边形》反思

让学生在自主研讨中掌握分类思想《四边形》反思

更新时间:2014-07-22 09:12:06

《让学生在自主研讨中掌握分类思想《四边形》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老师的教学片段:出示七个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不规则四边形、等腰梯形和一般梯形。

师:同学们,这些图形中你最熟悉的是哪个图形?或者说你从小最早认识的是谁呢?

(学生的答案不一,教师无法从长方形和正方形开始研究。)

师:你最喜欢哪个图形?找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研究一下他的特点。

(学生不明确,有的在自己的本子上画起了图形)

反馈2个图形: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4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如果让你给这7个图形分分类,可以怎样分?

(学生思考几秒钟,教师让一生上黑板分,其余学生在下面看。)

分析一种分法:(时间来不及了)

长方形、正方形为一类,其他为一类。

建议的教学片段:

师:请每个小组拿出课桌里的信封,每个信封里都有六种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不规则四边形和梯形(每个图形上有标号),请小组合作给这些四边形分分类,组长把分的结果记录在学习卡上,并说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分?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分法时,把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的分法最后出现)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

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四边形、梯形(没有直角)

按边分:1、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两组对边相等)

梯形、不规则四边形(两组对边不相等)

2、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四边相等)

不规则四边形、梯形(四边都不相等)

按对角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对角相等)

不规则四边形、梯形(对角不相等)

注:在学生分的过程中,一步一步解决一些最基本的四边形的特征。

1、对边的引导:

师:上下为一组对边,左右为另一组对边。

2、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师:我们来看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一类的这种分法,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的四边形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先小组内说一说,可以借助三角板和直尺。再小组汇报,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数学分类思想,就是把问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分为若干类,然后逐类进行讨论,再把这几类的结论汇总,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就是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分类思想,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内容中。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运用分类、归纳的思想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分类思想不象一般数学知识那样,对分类思想方法的渗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习的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特点,循序渐进,反复训练,逐步上升,让学生在不断丰富自身内涵中领悟。

李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了分类思想的渗透,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李老师问题的预设不够准确。如“同学们,这些图形中你最熟悉的是哪个图形?或者说你从小最早认识的是谁呢?”造成学生的答案各式各样,如果李老师这样提问:“我们最先学习的是哪两个图行?”那么学生的答案就是唯一的了,也就能很好地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其次,整个环节李老师扶得太多。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分类,完全可以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标准进行分类,这样就会生成多种分法。把教师提示的环节省略,就能为学生赢得更多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孩子都能掌握一种以上的分类方法。
相关阅读
推荐
  •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训练

    应用题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应用题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 一、审题训练 审题就是了解题目中的意思,已知条件及所求问题。认真审题是学生正确解题的重要前提,但它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差错。根据应用题的特征,迅速、准确地确定思维方向,深刻理解数量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认真审题,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应用题的叙述是一个整体,它包括情节、条件和问题三个要素。审题时,必须

  • 思考、质疑和评价(继续教育读书心得)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最近一直提倡然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提出了这么长的时间,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表现,我感觉学生最大的变化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质疑和学会了评价。 一、学生学会了思考。数学学科最大的特点是思维的训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例题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先出示情境图,问题先不出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提出与本单元或者本课题相关的问题这样的方法来锻炼学生根据信息善于提问的能力,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锻炼,我惊喜的发现学的思考能力有质的提高,很多次出现学

  •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题反思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离不开形,形离不开数。在朱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课开始朱老师就创设了分蛋糕这一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从一开始的将4块蛋糕分给2人,怎么分?逐渐过渡到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很自然地引出了分数1/2这个新知识。但到了这里。朱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趁热打铁请学生用一个圆形来折出它的1/2,从而将抽象的1/2这个分数通过形象的折叠展示了出

  • 孩子的数学为什么错得不可思议

    有感于数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发明的符号体系 6月22日,有幸听了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的数学报告,感想很多。但最让我恍然大悟的是一个案例带来的。 张教授说:出示5个苹果,问孩子一共有几个?孩子会说三个。于是,让孩子用手指点数:1、2、3、4、5。然后你再问他一共几个?孩子会说:三个。 当时,我们下面听报告的都笑了,在小班,甚至在中班的部分孩子那里,我们确实遭遇过这样的例子,而且并不少。那么,孩子怎么会错得如此不可思议?明明清楚的点数了1、2、3、4、5,为什么数完之后却还是说3个呢? 以前,我总觉得太离谱

  • 培养数感点滴谈 ——数是数出来的,数的大小是相对的

    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之后,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段教学: 首先,我让孩子充分体会:数是数出来的。 课始,我问:数是哪里来的?他们有的说是写出来的,有的说是古代人们发明的我没回答,我让孩子们按照老师说出的数拿出相应的物体来表示,孩子们乐此不疲,根据老师给的数拿出相应的东西来表示它。在这个过程中,抽象的数被一次次赋予了实际意义,因为只有数了才能正确地拿出指定数目的东西。比如说:1,可能是1本书,1支笔,1把尺不管1什么,都是数字1,这就是1这个数的真正内涵。再比如:我让学生表示数2,结果有学生拿了1把尺和1支铅笔,

  • 课堂在“变”中精彩 ——听陶雪芬老师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本周二,我走进了二年级的数学课堂,听了陶雪芬老师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课教学。整节课,陶老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画面,温柔的话语,带领孩子们通过动手画一画的实践活动,理解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教学中,陶老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进行引导。 变式练习中构建新知 陶老师让学生画一画。第一行摆了2盆花,第二行的盆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应该摆几盆呢?第一行摆了2盆花,现在有10盆花,可以放这样的几堆?陶

  •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训练学生说解题思路

    最近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真让我不知所措,进入新课程的学生。小部分学生对解决问题思维很活跃,解决能力很强。可大部分学生对解决问题可真有问题。对于解决问题不知道如何读题,如何思考,用什么方法去解答,更不会去说解题思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怎样让学生将自己的数学思维方法,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做数学的教学模式在

  • 例谈小学数学文本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尤其是文本的阅读,历来被看作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向来被忽略,甚至在不少公开课教学中,有时候根本就没有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这一环节。以至于,早读时间,学生往往捧起的不是数学课本,因为数学课本中可读的文字确实有限。其实,不光语文教学需要组织学生阅读,数学教学更离不开文本的阅读,没有对文本的理解,就没有清晰的数学思维。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苏霍姆林斯基用这样的话道出了阅读对思维的重要性。 那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文本的阅读呢?笔者做如下例谈: 一、概念教学中的文本阅读 数学上的

  •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我的课堂上我能这样的影响着他们

    看了望海的博文人都是在影响中长大,身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回文中有博友写道我影响着谁?面对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答案是我影响着世界乍听上去,似乎此人太狂妄,回首细想,确实如此。如果当初没有达尔文老师的坚持,坚持让他画好鸡蛋,我怀疑是否还有这个当今誉满世界的大师?那么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学数学老师,我要留给我的学生什么呢? 数学教育是指通过特有的形式及固定的时间向学生传授具体而实用的数学内容,以及进行数学运算与推理必备的公式、法则、规律。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教育的过程。那么数学老师是不是只是作为信息转移的工具

点击查看更多